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有害生物防治制度

有害生物防治制度一、引言有害生物是指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产生危害的生物,包括昆虫、鼠类、病原微生物等。
有害生物防治是指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
为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有害生物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有害生物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消除有害生物孳生环境,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2.分类管理,重点防控。
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类、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实行分类管理,重点防控危害严重、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的有害生物。
3.依法防治,规范管理。
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和规范,确保防治工作科学、规范、有序进行。
4.社会参与,共同防治。
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治意识,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形成共同防治的良好氛围。
三、有害生物防治措施1.环境卫生整治。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消除有害生物孳生环境。
2.物理防治。
采取安装防鼠板、防蚊蝇灯、纱窗、纱门等物理措施,防止有害生物侵入。
3.化学防治。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对有害生物进行灭杀。
使用化学药剂时,应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确保人畜安全。
4.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手段,对有害生物进行抑制和灭杀。
5.监测预警。
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开展有害生物监测,及时掌握有害生物发生动态。
6.宣传教育。
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治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四、有害生物防治责任1.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所需经费。
2.有害生物防治部门应依法履行职责,制定有害生物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有害生物防治制度,落实防治措施,定期开展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原理和方法—综合治理的含义

二、化学防治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 代中期。
前期(1946~1962),开始大面积使用DDT,相继六六六、氯丹、毒 杀芬等一系列高效、持久的有机氯杀虫剂在害虫防治上发挥巨大作 用。
1874年 德国人蔡德勒合成出DDT
1939年 化学家米勒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DDT登上世界舞台
此阶段强调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研究。是现代综合管理方案 的雏形 。
19世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柑橘, 曾受到介壳虫的危害,介壳虫像麻疯 疙瘩一样,密密实实地叮在柑橘和枝 叶上,使柑橘生产损失严重。后来人 们发现澳洲瓢虫善吃这种介壳虫, 1888年,美国不远万里将澳洲瓢虫请 来,去防治介壳虫,结果获得成功。 由此开创了传统生物防治科学的新纪 元,并宣告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二)全部种群管理(total population management,TPM)
意大利的Knippling提出,化学防治对控制高密度 种群最有效,而不育技术是以低密度种群下最为 有效。二者结合可彻底消灭害虫。其哲学基础是 消灭哲学。适用于卫生害虫及危害严重的森林大 害虫。
(三)大面积种群治理(areawide population management,APM)
(一)害虫综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定义: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 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 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 化学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 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 产的目的(马世骏,1979年)。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发展
人类对害虫的管理策略大致分初期防治阶 段、化学防治阶段、害虫综合管理阶段、 林业可持续发展4个主要的发展历程。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人为的采取相关手段和方法,减轻、干涉或防止病原物及害虫为害植物的过程称为植物病虫害防治。
随着人们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的日益深入,化学防治措施存在的弊端逐渐凸显。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逊(Rachel carson)针对高效有机农药的大量使用,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促使植物保护专家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问题的重新思考。
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1972年2月,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环境质量委员会(CEQ)在《害虫综合治理》报告中,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的概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针对单一依靠化学防治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防治策略。
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的协调运用多种经济、安全、简单易行的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的水平之下,防治费用最低、效果最佳、经济效益最大、对植物和环境的不良作用最小,既有效地预防或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又确保对农业生态最大限度的保护,创造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即力求最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要点及原则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要点如下:①共存哲学。
综合治理的基础哲学是共存哲学、容忍哲学。
在通常情况下,有害生物无须彻底消灭,只需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
保留少量害虫可以使其成为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体系的多样性,以期达到利用自然因素调节害虫数量的目的。
但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在入侵初期,存在彻底消灭的可能时,不排除使用消灭手段根除,以免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危害。
②节制用药。
综合治理策略主张节制使用有机化学防治药剂。
尽最大可能减少化学防治手段给环境及产品造成的污染。
③重视自然因素的调控作用。
综合防治策略强调充分发挥自然因素对有害生物的调控作用,重视作物自身的耐受补偿能力及生物防治手段。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一、引言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呈加剧趋势。
为了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效果,保障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对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进行探讨。
二、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昆虫、病原菌、线虫、螨类等。
它们对林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影响树木生长:林业有害生物通过取食、寄生、繁殖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导致树木生长缓慢、早衰甚至死亡。
2.破坏森林生态平衡: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扩散,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生物多样性,影响森林的生态功能。
3.引发次生灾害:有害生物危害导致的树木死亡、生长不良等现象,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
4.影响人类健康:部分林业有害生物还能传播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三、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疫与监测技术检疫与监测是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苗木、种子、木材等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防止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
同时,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资源,通过天敌、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手段,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长效、无污染等特点,是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3.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如诱杀、捕杀、隔离、高温处理等手段,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
物理防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污染、效果显著等特点,适用于局部和应急防治。
4.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
化学防治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广谱等特点,但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等问题。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简答题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2)盗传必究简答题1.什么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答: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2分)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分)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1分)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分)2.真菌的分类单元如何?最基本的分类单元是什么?答:真菌的分类单元:界、门、亚门、纲、亚纲、目、科、属、种。
(3分)最基木的分类单元是种。
(2分)3.如何防治月季黑斑病?答:(1)秋季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销毁。
用2000倍五氯酚钠水溶液或1%硫酸铜溶液杀死越冬病菌。
(2分)(2)浇水时不要采用喷灌,加强田间抚育管理。
(2分)(3)发病初期,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百菌酮400倍液,此后15—20天喷一次。
(1 分)4.导致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是什么?答:首先是有致病性强、繁殖数量大的病原物;其次是有连续、连片种植,面积较大的感病品种;最后要有有利于病原物侵染、繁殖及传播的环境条件。
(答对一条给2分,答对两条给4分)5.列表说明柑橘溃疡病与疮痂病的区别。
答:答对4个及以下每个给1分,答对5个给4分,全部答对给5分。
6.简述昆虫的主要繁殖方式及其特点。
答:(1)两性繁殖:经雌雄交配、受精,产出受精卵,每个卵发育为一个新个体。
(2分)(2)孤雌生殖:雌虫不必经过交配或卵不经过受精而产生新个体。
(1分)(3)卵胎生:卵在母体内孵化后,由母体直接产出幼体。
(1分)(4)多陪生殖:在一个卵内发生两个或数百个、甚至多达二千个胚胎,进而发育为多个新个体。
(1分)7.如何防治月季黑斑病?答:(1)秋季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销毁。
用2000倍五氯酚钠水溶液或1%硫酸铜溶液杀死越冬病菌。
(2分)(2)浇水时不要采用喷灌,加强田间抚育管理。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
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加强国际 合作和交流。
强化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参与治理工作。
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创新,开发新的药剂、治理 设备和工艺,提高治理效果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当前治理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
1 2 3
耐药性问题
有害生物对化学药剂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导致治 理效果不佳。需要研发新的药剂和治理方法,以 应对这一问题。
缺乏科学评估
一些治理实践缺乏科学评估,无法确定其实际效 果。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以验证治理方法 的有效性。
技术推广不足
一些有效的治理技术没有得到充分推广,导致使 用范围有限。需要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治 理技术的普及率。
强化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合作, 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 对全球性的有害生物问题 。
提升公众意识
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 高公众对有害生物的认识 和防治意识,促进社会共 同参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工作。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可以保护农作物和林木免受有害生物的侵害
,提高农业和林业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加强基础研究
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害生物 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 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的关 系,为制定更有效的综合 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技术手段
研发新的防治技术手段, 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等,注重环保 和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课件

化学药剂是防治有害生物常用的手段之一,了解不同种类的农药和使用注意事项,可以更好地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
农药种类和分类
农药种类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根据不同 的目标有害生物分类使用。
农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农药要注意剂量控制、使用方法、安全防护等, 确保有效防治有害生物的同时,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 危害。
2 类型分类
有害生物根据其生态特征可以分为昆虫、害虫、致病菌等不同类型。
3 危害
有害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给生活和环境带来隐患。
有害生物的危害
了解有害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有助于认识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
有害生物可以传播疾病、破坏农作物、侵害生态系统,给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与发展带 来威胁。
采取多种控制方法,综合运用生物学控制、化学 控制和物理控制等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3 环境友好
4 全民参与
注重环境保护,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过程中,尽 量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方法和药剂。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治意识,实现政府、 社会和公众的多方合作。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涉及到生物学控制、化学控制、物理控制等各种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防治。
结语
本课件强调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每个人都应该加入到环保治理中,共同创造 一个美好的未来。
1 环保治理的重要性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个人参与的意义
个人参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可以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3 未来发展的期望
期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能够得到更多的科技支持和社会关注,实现更好的防治效果。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办法(标准版)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办法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是一套有害生物治理系统,这个系统考虑到有害生物种的种群动态及其有关环境,利用所有适当的方法与技术以尽可能互相配合的方式,把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低于经济危害的水平。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主要包括环境、化学、生物、遗传、物理和法规等防制措施,本公司主要采用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措施包括:
1、生物防制
利用其它生物(天敌)或其代谢物来控制或杀灭有害生物的方法,实际上是人们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来打破这种相对平衡,使其数量降低或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2、化学防制
使用天然或合成的杀虫剂,通过不同作用,毒杀或驱走有害生物的手段。
3、物理防制
利用机械方法,以及光、声、电等物理条件,来捕杀、诱杀或驱逐有害生物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的综合治理概述
植保S151 范小燕201571423
在我国南方,水葫芦随处可见,又称凤眼莲、凤眼兰(蓝)、假水仙、水(生)风信子、水荷花、布袋莲等,是单子叶植物,雨久花科凤眼兰属。
具穗状花序,花为浅蓝色,呈多棱喇叭状,上方的花瓣较大;花瓣中心生有一明显的鲜黄色斑点,形如凤眼,也像孔雀羽翎尾端的花点,非常耀眼、靓丽。
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水葫芦原产南美,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多年生水生杂草。
水葫芦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50~60年代被误为高产的水生饲料投入滇池,并在南方推广、放养,从20世纪80年代起,水葫芦在南方许多河道泛滥成灾,殃及10多个省市。
其扩散蔓延速度极快,在适宜条件下,每五天就能繁殖一新植株。
目前,辽宁、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的19个省(市、区)均有分布[1]。
已在我国南方17个省市自治区泛滥成灭,在上海,水葫芦甚至被称为“水上绿魔”[2]。
水葫芦泛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环境不断恶化,近些年来大城市流域及周边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排放污染水质,环境治理措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使这些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日趋下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水葫芦的快速繁殖提供良好的基础;二是水流不畅,水环境功能减退,导致污水长时间滞留境内,甚至出现倒流,加之一些河道长期未疏浚,污泥淤积,河床增高,致使水环境调蓄功能减退,水流自净能力降低;三是城镇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部分污染严重的城镇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城市生活建筑垃圾只是集中堆放未能进行有效的卫生填埋,大量农村、城镇近郊的垃圾直接倾倒河中;内河航运多年来未进行有效整治,航运业尤其是私营航运发展迅速造成油污染加剧,油类污染大量上升[3]。
物理防治
怎样有效治理水葫芦是近年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根据水葫芦的生长繁殖特点,早期普遍使用“人工打捞”这一方法来治理水葫芦。
但这一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理水葫芦,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后来人们开始使用机械对水葫芦进行打捞。
机械法主要有打捞船结合粉碎机或采用“全自动水葫芦清理装置”,1套螺杆压榨机配备动力5.5~7.5kW的设备,在水葫芦生长致密状态下,每小时能清除面积达600m2 水域;而在水葫芦离散状态下,每小时的清除面积达4000m2水域。
这是人工清理效率的20倍以上。
同时经比较,
费用亦比人工经济,目前采用人工清理方式处理1m2 水面水葫芦成本约为4.20元左右,而采用该装置清理只需成本0.36~0.45元左右。
但仍无法有效治理这一“水上绿魔”。
水葫芦在我国属于外来物种而没有天敌,致使其能“肆无忌惮”地生长着。
1.生物防治
能不能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对其进行控制呢?生物防治方法无污染、成本低、效果持久,但见效慢。
目前国际上最为成功的控制水葫芦的天敌昆虫是水葫芦象甲(Neochetinabruchi,N.Eichhorniae)(鞘翅目,象甲科),在国外有30个国家和地区引种释放,水葫芦象甲在其中26个国家建立了种群,13个国家成功控制了水葫芦。
关于水葫芦象甲的安全性,其寄主的专一性得到了多方证实,自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1995年从美国和阿根廷引进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在不同地区,做了水葫芦象甲寄主范围的检验,试验证明水葫芦象甲食性专一。
这样就明确了其不会对我国粮食及其他植物造成危害,因此可以放心引用。
就水葫芦自身而言,其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有“经典饲料”之称,针对这一特性,我们能不能利用“绿色防治”手段,并将其转化为我们可利用的肥料或其他化工原料,达到“废物利用”与“有效治理”双重目标呢?解决好水葫芦资源化利用问题,使水葫芦能够被人们大量利用,水葫芦泛滥问题必将解决使之变废为宝。
2004年,媒体报道上海科研人员成功研制了物理腐熟二次发酵技术,仅需半个多小时,就可使繁殖迅速、污染环境的水葫芦转化成肥力充沛的有机肥料。
当时这项被誉为国家首创的技术还申请了专利。
然而近年来并没有水葫芦制肥料成功形成产业、规模化运作的案例。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我们防治有害生物的常用方法。
这一方法操作简便,效果迅速,对于一般的有害生物的防治均有较明显的效果。
目前用于水葫芦防治的化学农药主要有“克无踪”和“草甘膦”,其中“克无踪”为触杀灭生性除草剂,效果好速度快,被处理的水葫芦多在短时间内死亡,防效达到95%以上,但其对专食水葫芦的天敌昆虫——水葫芦象甲成虫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
而“草甘膦”是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除草剂,能够很好地抑制杂草幼芽、幼叶等幼嫩组织的生长,处理后的植株在短时间内不会死亡,目前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被用于防治水葫芦。
草甘膦稀释度100倍用喷雾器对页面喷雾,用量为7.5kg/hm2,药后30d对水葫芦的防效达90%以上。
水葫芦一般在施药后30d又长出新叶鞘和新叶,故可在施
药后30d后视新叶抽生情况采取点喷法再不喷一次。
由于水葫芦的生长繁殖环境特殊,使除草剂无法清楚水葫芦种子,效果不能持久,且农药的使用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大。
加之水葫芦彻底腐烂速度慢,枯黄后仍需漂浮在水面上一段时间,严重影响生态景观,且其腐烂后会增加泥沙淤积。
因此,化学防治方法仍要与河塘清淤等措施相配套实施才较为理想。
3.综合防治
以上各防治方法均有其利弊,单一地使用其中一种防治方法均不能达到最佳防效。
根据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我们可以对于水葫芦进行综合防治,采用上述各项防治措施,取长补短,对水葫芦的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的状态下。
但,在综合防治中一定要注意除草剂品种和浓度的选择。
综合防治方法利用天敌昆虫、化学除草剂及人工或机械打捞等手段来治理水葫芦,融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的优势,同时又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速效性
在防治前期,使用一定品种和计量的除草剂,可在短时间内控制水葫芦种群的扩散蔓延,加快控制速度。
(2)持续性
由于除草剂只能取得短期防效,因此,使用除草剂后,释放一定数量的水葫芦象甲建立种群定居,长期自我繁殖,并逐渐达到及保持其与水葫芦之间的种群动态平衡,取得持续控制水葫芦的效果。
(3)安全性
与单一应用化学除草剂防治水葫芦的化学防治方法相比,综合防治方法对化学除草剂的品种、使用浓度、剂量及应用次数都有严格的控制,所选择的除草剂对水生生物及水葫芦象甲安全,使用浓度、剂量、次数都大大低于常规用量,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环境影响不大。
(4)经济性
本措施以生物防治为主,在释放水葫芦象甲后,象甲可自我繁殖,建立种群,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基本上不再需要人工增殖,因此具有一次投资、长期见效的优势,防治成本相对较低。
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是结合应用农达(0.45kg/hm2)和水葫芦象甲,既可在短期内有效控制水葫芦的生长和繁殖,又可留下足够的水葫芦枝叶共水葫芦象
甲取食,同时该浓度的农达对水葫芦象甲的生长繁殖均无明显影响,有助于水葫芦象甲建立稳定的种群,以利于对水葫芦中后期的生长进行有效的防控,90d后此法对水葫芦的防效达80%以上。
无可否认,水葫芦在净化水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此可划分一定的区段,把水葫芦赶入这区段(水葫芦在河道的两旁)既发挥了净化水质的功用,对维持河道生态、消除或减少水的污染都有积极的意义,又可为河道增添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当然,如果是这样,必须配备专门维护河道的工作人员,专职的维护河道水葫芦的生长态势,经常对超出界限生长的水葫芦给予打捞。
在水葫芦的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后,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它的这些优点来为我们的生态环境造福。
参考文献
[1]刘念江与吴莉宇, 水葫芦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热带农业科学, 2006. 26(5): 第66-70页.
[2]王一专与吴竞仑,中国水葫芦危害、防治及开发利用. 杂草科学, 2004(3): 第6-9页.
[3]陈雪宇与周春东, 河道水葫芦防治对策初探. 浙江水利科技, 2003(6): 第56-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