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丹毒精品医学课件

丹毒精品医学课件

2023丹毒精品医学课件CATALOGUE目录•丹毒的基本概念•丹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丹毒的治疗与预防•丹毒的并发症及处理•丹毒患者的护理与康复•丹毒的研究进展与趋势01丹毒的基本概念丹毒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由链球菌属的感染引起,尤其是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通常发生在皮肤表面,表现为炎症、水肿和疼痛丹毒的定义丹毒的发病机制细菌进入真皮层并引发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释放,导致血管扩张、渗出和水肿链球菌感染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丹毒的病理生理局部皮肤组织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皮肤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伤02丹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丹毒的常见症状皮肤突然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通常始于一个毛囊或小片皮肤,并迅速蔓延。

皮肤红热肿胀皮肤瘙痒烧灼感水疱患者感到皮肤瘙痒,且瘙痒逐渐加重。

患者感到皮肤烧灼感,疼痛剧烈。

皮肤出现水疱,可伴有疼痛和瘙痒。

丹毒的诊断标准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伴有瘙痒和水疱。

临床表现患者有感染或炎症病史。

病史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沉加快。

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可见肺部感染灶。

影像学检查丹毒的鉴别诊断由于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金属而引起的皮肤炎症,表现为瘙痒、灼热感和红肿,无感染病史。

接触性皮炎类丹毒蜂窝织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表现为红色斑块或斑片,中心可有水疱或脓疱,疼痛和瘙痒较轻。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炎症,表现为红肿、疼痛和瘙痒,但无水疱。

由过敏引起的皮肤病,表现为局限性水肿,常伴瘙痒和呼吸困难。

03丹毒的治疗与预防1丹毒的药物治疗23早期、足量、高效抗生素的应用是关键,外用药物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原则首选青霉素,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抗生素选择一般治疗时间为2-4周,期间需要定期复诊,观察病情变化。

疗程及复诊使用紫外线照射、半导体激光、红光照射等方法,可缓解患部疼痛、红肿等症状。

丹毒精品医学课件

丹毒精品医学课件
否有类似症状的家族史。
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的皮肤是否有红肿、疼 痛、灼热等症状,以及是否有淋 巴结肿大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了解 患者是否有感染情况。
丹毒的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
患者有接触过敏原的历史,皮 肤出现红斑、瘙痒等症状。
蜂窝织炎
患者有感染病史,皮肤出现红 肿、疼痛等症状,但无丹毒的 典型红色边缘清晰、表面紧张
避免刺激
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或化妆品,以免加重 症状。
丹毒患者的健康教育
了解丹毒
了解丹毒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 措施,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皮肤破损或摩 擦,以减少细菌入侵的机会。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充足的睡眠、 饮食均衡、适当的锻炼和避免过度疲劳。
就医指导
如出现丹毒症状,及时就医并按医生建议 进行治疗和护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淋巴管堵塞
丹毒发作时,淋巴管堵塞 ,导致局部水肿和疼痛。
丹毒的并发症
淋巴管炎
丹毒发作时,可伴有淋巴 管炎,导致局部疼痛和肿 胀。
全身感染
丹毒处理不当可引起全身 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等 严重后果。
皮肤坏死
部分患者因病情严重,可 能导致皮肤坏死。
03
丹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丹毒的诊断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过度疲劳、寒 冷、潮湿等诱发因素,以及是
外用药
如鱼石脂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可局部涂抹以消炎、消肿。
中药治疗
内服中药
丹毒属中医“痈”的范畴,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五味消 毒饮、仙方活命饮等方剂加减。

丹毒精品医学课件

丹毒精品医学课件

案例二:糖尿病患者合并丹毒的诊治体会
总结词
糖尿病患者的丹毒症状往往较为严重,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详细描述
某糖尿病患者,因腿部红肿热痛入院,诊断为丹毒。由于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机体抵抗力较弱,丹 毒症状往往较为严重。治疗过程中,除了控制血糖和抗感染治疗外,还需加强局部皮肤护理和饮食调 理。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顺利康复出院。
护理方法
休息与活动
局部皮肤护理
在发病期间,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剧 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搔抓和摩擦 ,以防止感染和扩散。
冷敷与热敷
药物治疗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冰袋冷敷以减轻疼痛 和肿胀;在发病后期,可以使用热敷促进局 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使用抗生素、消炎止 痛药等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和加速康复。
3
传播途径
丹毒主要通过皮肤接触传播,如擦伤、割伤、 刺伤等,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02
丹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皮肤炎症
01
丹毒患者通常会出现皮肤发红、肿胀、疼痛等症状,以及皮肤
温度升高和淋巴结肿大。
皮肤炎症伴水疱
02
在炎症的基础上,丹毒患者的皮肤上还可能出现水疱,且可能
伴有瘙痒或疼痛。
局部症状
03
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丹毒的主要致病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损处入侵,引起局部 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
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可分解细胞间质,促进细菌繁殖并扩散到皮下组织,引 发炎症反应。
流行病学特点
1 2
发病率
丹毒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主要与季节、气 候、环境等因素有关。

丹毒 ppt课件

丹毒  ppt课件

ppt课件
61
ppt课件
46
风热毒蕴证
部位 风热袭表: 疏风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风盛者用荆防败毒散、热盛者用仙方活
命饮
ppt课件
47
胁肋部
ppt课件
48
肝脾湿火证
部位 胸腹腰胯部 清肝泻火利湿 龙胆泻肝汤
ppt课件
49
下肢小腿
ppt课件
50
湿热毒蕴证
下部 湿热中阻: 清热利湿解毒 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ppt课件
55
红斑(水肿)
金黄散外调擦 或用30~50%硫酸镁 或用草药外敷
ppt课件
56
水疱(大疱)时
空针抽水疱 再敷
ppt课件
57
砭镰法
复发性丹毒 可浅刺也或围刺
ppt课件
58
预防与调护
休息,饮食 抬高患肢,大足风穿弹力袜 治疗原发病
ppt课件
59
王某,男, 62 岁。 2002 年 7 月 22 日 初 诊。患者 2 天前出现恶寒发热,体温 39 ℃ 左右 ,后右小腿肿痛,头痛骨楚,纳 呆,便秘溲赤。有足癣史。
文献
《诸病源候论》 “丹者,人身忽然欣赤,如丹涂之状,故
谓之丹。或发于手足,或发腹上,如手 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
“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去 脓水数升。若发于节间,使流之四肢。 毒入肠则杀人,小儿得之最忌。”
ppt课件
5
此外
《外科正宗》 《疡医准绳》 《外科启玄》 《外科大成》 病因、病机、命名、辨症论治等。
ppt课件
9
下肢
流火 《外科证治全书》 “流火,生小腿,红肿放亮,热痛如烧,
不溃不烂,多在小腿肚之下。时医惟知 以镰血出,或以鳝鱼血涂,总无全愈之 日,时常发作,复镰复涂而已。”

丹毒病例护理查房PPTPPT课件

丹毒病例护理查房PPTPPT课件

丹毒的护理措施
3、观察和防治并发症
(1)脓毒症:注意病人有无寒颤,高热,头晕,头痛,脉搏及 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意识障碍,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多,血培养 阳性等全身脓毒症症状,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血栓性静脉炎:嘱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活动关 节,以预防血栓性静脉炎。
丹毒的护理措施
4、心理护理
病史:患者于7天前,无明显诱因自行发现右腘窝出现“ 血疱”,并逐步出现周围红肿,1天后出现右下肢大腿红 肿,疼痛明显,2天后出现腘窝皮肤溃疡,曾于当地医院 治疗,诊断为“丹毒感染”,曾外用“美宝软膏”治疗( 具体不详),经治疗后红肿未见明显改善,右下肢红肿较
前加重,并出现高热,最高可达39℃,经药物处理可降至 正常,现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5-1-6来我院就诊,以 “1、右下肢软组织感染;2、右下肢皮肤溃疡”收入我科 。患者目前精神尚可,无既往病史。
关心和体贴病人,由于病人腿部肿痛,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 下降而依靠别人照料,以及对本病不了解而产生焦虑、忧愁、恐 惧不安的心理,对此,护士应耐心向病人讲明该病的相关知识及 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告知病人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此病是可以痊愈 的,以此消除病人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历
诊断:1、右下肢软组织感染;2、右下肢皮肤溃疡; 诊疗计划: 1.入院后给予完善各种化验检查,如血尿常规、血型、生
化全套、凝血功能、血管彩超等。 2.给予休息、抬高患肢、加强局部清创换药,外用抗炎及
促生长药物,充分引流积液,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应用药 物活血化瘀等治疗。
丹毒的治疗
治疗原则 全身治疗 病灶治疗 支持疗法
临床表现
丹毒患者发热、寒颤、 体温可高达39℃以上,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幼儿及年老体弱者可继发 败血症。一般呈急性过程, 少数丹毒患者可反复发作, 形成慢性丹毒,遗留淋巴 水肿。

丹毒演示课件

丹毒演示课件

01
02
03
淋巴管炎
丹毒感染可引发淋巴管炎 ,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 ,严重时可导致淋巴管阻 塞和脓毒症。
败血症
丹毒感染严重时可引发败 血症,表现为高热、寒战 、心率加快等全身症状, 甚至危及生命。
肾炎
少数丹毒患者可出现肾脏 受累,表现为血尿、蛋白 尿、水肿等症状,严重者 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预防措施建议
目前丹毒的治疗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需要继续探索新型的治疗方法,如免 疫治疗、基因治疗等。
疫苗研发
国际合作与交流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未来 可以针对丹毒病原菌的特点,研发相应的 疫苗,以降低丹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丹毒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需要各国之 间的紧密合作与交流。未来可以加强国际 合作,共同应对丹毒的挑战。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01
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皮肤深层组织的感染,其临床表现与丹毒
相似,但病变范围更广,且不易出现水疱。可通过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
学检查进行鉴别。
02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接触某些物质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其临床表现也
可为红、肿。可通
毛巾等个人物品。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丹毒的典型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 痛、发热,可伴有水疱、脓疱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 头痛、恶心等。
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丹 毒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面部丹毒、躯 干丹毒、四肢丹毒等。其中,面部丹 毒较为常见,且症状较为严重。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全身症状明显的丹 毒感染,需要口服或静 脉注射抗生素进行系统
治疗。
对症处理

丹毒护理PPT课件

丹毒护理PPT课件
鉴别诊断:与其他皮肤病进行 鉴别,如蜂窝织炎、脓疱疮等
诊断方法:体格检查、实验室 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方法:抗生素治疗、局部 治疗、支持治疗等
治疗原则和方法
01
02
03
早期诊断: 及时发现丹 毒症状,尽
早治疗
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 如青霉素、 头孢菌素等
局部治疗: 使用外用药 膏,如红霉 素软膏、百
恶心呕吐等
护理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 换衣物,保持皮肤干燥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补充维生素,提高免疫力
避免皮肤损伤:避免抓挠、 摩擦等皮肤损伤行为
及时就医:出现症状及时就 医,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健康教育
01
丹毒的病因:细菌感染,皮 肤破损,免疫力低下
02
预防措施:保持皮肤清洁,避 免皮肤破损,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补充维生素,增强免疫力
避免外伤:避免皮肤破损, 减少感染风险
及时就医:出现症状及时就 医,避免病情恶化
护理经验分享
0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洗澡、换衣
02
避免皮肤破损,减少感 染风险
03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04
及时就医,遵循医嘱, 按时服药
05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 面对疾病
刀客特万
目录
01. 丹毒概述 02. 护理要点 03. 案例分析 04. 总结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细菌感染,如 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易感人群:免疫力低 下、皮肤破损、糖尿 病患者等
发病机制:细菌通过 皮肤破损处进入体内, 引起炎症反应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3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 (一)局部红赤肿胀 ❖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 2.抬高患肢30-40度,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服,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压挤,防止炎症扩散。 ❖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 6.遵医嘱中药外敷。 ❖ 7.遵医嘱中药湿敷。 ❖ 8.遵医嘱中药熏洗。 ❖ 9.遵医嘱中药熏蒸。 ❖ (二)发热 ❖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 (三)疼痛 ❖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 4.遵医嘱中药湿敷。 ❖ 5.遵医嘱中药外敷。 ❖ 6.遵医嘱中药塌溃。 ❖ (四)水泡 ❖ 1.水泡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泡液。 ❖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 3.遵医嘱中药外敷。
完整最新ppt
4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药物治疗 ❖ 1.内服中药 ❖ 2.注射给药 ❖ 3.外用中药 ❖ (二)特色技术 ❖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 2cm,一般敷药4-6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临床所见
患者多有局部破损史 下部多与脚癣有关
18
临床表现
19
部位
颜面部 小腿(易反复、大脚风)
20
病史
破损史 患者自己不明
21
前驱症状
有些患者有 有些没有 邪在肌表之表现
22
局部表现
23
主皮损
红斑
24
特点
略高皮面 初色鲜红 迅速扩大 边界清楚
25
26
颜面部
33
颜面部
从一侧开始----形成蝶形红肿,扩大----整个面部红肿----眼睑肿胀。
34
35
受邪部位不同,扩肿不同
耳部破损 先肿于耳周,再肿头角 头皮破损 先肿头额,再肿及脑后
36
下肢
流火 大脚风
37
重症
新生儿 年老体弱者
38
鉴别诊断
发 接触性皮炎
39
40
41
丹毒
1
又名
丹轸\火丹\天火, 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 因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以颜色命名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
性感染性疾病。 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
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 迅速扩大, 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及周围组织炎。
54
水疱(大疱)时
空针抽水疱 再敷
55
砭镰法
复发性丹毒 可浅刺也或围刺
56
预防与调护
休息,饮食 抬高患肢,大足风穿弹力袜 治疗原发病
57
王某,男, 62 岁。 2002 年 7 月 22 日 初 诊。患者 2 天前出现恶寒发热,体温 39 ℃ 左右 ,后右小腿肿痛,头痛骨楚,纳 呆,便秘溲赤。有足癣史。
27
颜色变化
鲜红 暗红 棕黄色 脱屑而愈
28
局部表现
水肿性边界清的片状红斑(鲜红色)。 迅速扩大 表面紧张光亮,灼热有触痛 严重时红斑可见水疱、大疱等。 鲜红斑-----暗红斑-----脱屑而愈
29
严重时
水疱 大疱 瘀点 瘀斑 皮肤化脓坏死
30
31
32
由于部位不同表现略有区别
边界清) 迅速扩大,发无定处。(毒邪所致)
12
病因病机(西医)
β---溶链 网状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 表皮、真皮浅层。 一般不化脓、不发生组织坏死
13
中医病因病机
14
《圣济总录》
“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 则蓄热为丹毒”
15
从皮损、病性特点
红斑 灼热 疼痛 起病急、发展迅速 血热火毒
2
文献
《诸病源候论》 “丹者,人身忽然欣赤,如丹涂之状,故
谓之丹。或发于手足,或发腹上,如手 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 “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去 脓水数升。若发于节间,使流之四肢。 毒入肠则杀人,小儿得之最忌。”
3
此外
《外科正宗》 《疡医准绳》 《外科启玄》 《外科大成》 病因、病机、命名、辨症论治等。
流火 《外科证治全书》 “流火,生小腿,红肿放亮,热痛如烧,
不溃不烂,多在小腿肚之下。时医惟知 以镰血出,或以鳝鱼血涂,总无全愈之 日,时常发作,复镰复涂而已。”
8
9
10
年龄而命名
新生儿 医宗金鉴:“赤游丹毒,小儿赤游丹之证,
皆由胎毒所致。”
11
特点
突然发病, 局部皮肤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红斑
体 检: T : 38.2 ℃ ,右小腿大片 焮红, 边界清楚,压之褪色,扪之灼手,触痛 明显,右腹股沟触及一枚肿大淋巴结, 触痛( + )。右足趾间皮肤糜烂、脱屑。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检 查: WBC : 15.1 × 10 9 /L , N : 85% 。
58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类丹毒
42
中医辨治(按部位辨证)
43
头面部
44
风热毒蕴证
部位 风热袭表: 疏风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风盛者用荆防败毒散、热盛者用仙方活
命饮
45
胁肋部
46
肝脾湿火证
部位 胸腹腰胯部 清肝泻火利湿 龙胆泻肝汤
47
下肢小腿
48
湿热毒蕴证
下部 湿热中阻: 清热利湿解毒 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49
小儿
50
赤游丹
《外科大成》 “丹毒受毒于未形之后,由胎养失宜所致” “小儿无故眼生厚眵,或眼胞红晕,微
有气喘,夜则烦啼,此欲发丹之候也, 急服兰根等药,潜消其毒。”
51
胎火蕴毒证
凉血清热除湿解毒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52
外治
视皮损以施治
53
红斑(水肿)
金黄散外调擦 或用30~50%硫酸镁 或用草药外敷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 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 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4
命名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 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 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 丹; 发于小腿者,称流火;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
5
6
胸腹腰胯部
内发丹毒, 《疮疡经验全书》 “丹毒,内丹毒从胁下至腰下,肿发赤色,
名日内丹,如早觉可治,致腰便不可 治。”
7
下肢
16
为什么发病部位不同?
所化火毒之病邪性质不同 上部:天行热疫毒邪或风热之邪(“抱头火且
毒者,中于天行热毒而发。”疡科心得 集) 中部: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内发 丹毒,此证由肝脾二经,热极生风所 致。”医宗金鉴) 下部:湿热下注,化为火毒 小儿:“赤游丹毒,小儿赤游丹之证,皆由 胎毒所致。”医宗金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