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古代诗词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K12学习】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K12学习】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说教材】《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善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需保证充沛的准备、考虑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资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

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示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身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置更有表示力,作出标志。

【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

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

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范文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和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a. 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b. 解析诗词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意境。

c. 赏析诗词,分析艺术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床前明月光、海上生明月、春眠不觉晓、红豆生南国、锄禾日当午。

b. 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c. 仿写一首以“月”为主题的古诗词。

2. 答案:a.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海上生明月:明亮的月光在海上升起。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早晨,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亮了。

红豆生南国:红豆生长在南方。

锄禾日当午:中午时分,农民在田里锄草。

b. 详见课堂讲解。

c. 示例:《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的提高。

2. 拓展延伸:a. 探究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花、鸟等。

b. 了解其他古诗词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K12学习】诗词曲五首的教案

【K12学习】诗词曲五首的教案

诗词曲五首的教案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合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

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折,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里,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乡”指洛阳。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2、赤壁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只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

【K12学习】古代诗词五首教案

【K12学习】古代诗词五首教案

古代诗词五首教案一、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词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课时。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

“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

“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大的意思。

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

【K12学习】关于古代诗歌五首的教案

【K12学习】关于古代诗歌五首的教案

关于古代诗歌五首的教案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古代诗歌五首,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词精选》教材的第五单元《诗词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4.《枫桥夜泊》张继5.《乌衣巷》王之涣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诗词的艺术特色,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诗词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诗词讲解:(1)登鹳雀楼a. 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读。

b.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c. 讲解作者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2)望庐山瀑布a. 学生自读诗词。

b.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c. 交流讨论,分享心得。

(3)夜泊牛渚怀古a. 教师示范朗读。

b.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c. 课堂讨论,深入理解。

(4)枫桥夜泊a. 学生朗读。

b.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c. 体会作者情感。

(5)乌衣巷a. 教师领读。

b. 分析诗词的背景和艺术特色。

c. 交流分享,拓展思维。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详细过程:教师发放练习纸,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标注作者。

2. 画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标注重点词汇。

3.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诗词中选择一首,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

答案:根据学生的个人感悟,合理发挥。

2. 拓展作业: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选择一首感兴趣的诗词进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五首教案一、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词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课时。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

“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

“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大的意思。

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

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1.解题。

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明确:季节棗春,时间棗夜,表现的对象棗雨,诗人的心情棗喜。

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2.朗读。

指导学生掌握节奏。

节奏划分参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理解内容。

提问: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

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

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

提问: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启发: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明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

两个句子的词性完全相同。

因此,对仗非常精工。

提问: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

点拨: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

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

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

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成了千古名句。

4.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

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

古代韵母i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

5.齐读,背诵。

1.解题:书,写、题写。

壁,墙壁。

这是题写在邻居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

2.指名试读,集体朗读。

3.理解内容。

提问:这首诗通篇写景,仔细阅读诗句,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是怎么安排的?明确:第1句,写邻居茅屋的檐下经常打扫,非常洁静。

第2句,写湖阴先生在庭院里亲手栽了许多花。

第3句,写邻居家门前有条小河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

第4句,写远处两座大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进了满目青翠的山色。

整首诗就是这样从近到远,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

其中3、4两句,上句写水,下句写山,而且结构相对,词性相同,是很工整的对仗句。

提问:全诗虽然全是写景,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其中有没有作者感情的抒发?明确: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写得清新、幽静,可见作者很喜爱这种恬静、闲适的生活。

4.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韵脚是“苔”“栽”“来”等三字,通押“āi”韵。

5.齐读,背诵。

1.参阅注释①,掌握有关内容。

2.范读,朗读。

3.理解内容。

简介: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了一次作者跟友人们郊游的欢乐情景。

词作虽然短小,可写得富有情趣。

提问:根据句号,可见词作分为三层意思。

请仔细阅读课文,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意思?明确:开头,“常记”二字说明这是回忆往事。

“溪亭”“日暮”分别交代了那次郊游后与友人欢宴的地点和时间。

“沈醉”即“沉醉”,说明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结果连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

第二层,写大家游宴尽兴后驾船回家,结果走错了路,“误入”了“藕花深处”。

到这时,朋友们才醒悟过来,就争着把船划出去,一时桨声、水声齐作,把栖息在岸滩上的小鸟都惊醒了。

小结:词作没有具体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尾声,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景,构思非常巧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

齐读课文,体会意境。

4.分析韵律。

跟前面几首诗比较,可以看出词的句子有长短是由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

这首词作中的“暮”“路”“处”“渡”“鹭”等字押韵。

5.齐读,背诵。

附:《如梦令》难句解析常记A溪亭日暮,│B沈醉不知归路。

1)包孕句,主语是作者,因自述又因格律而省。

宾语是时间修饰复句,B分句的谓语是并列式,“沈醉”跟“不知归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主语。

“溪亭”说明“日暮”的处所。

2)“常”,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常”或“常常”,音义同于“尝”,也就是“曾经”,这里是作者追念往事,否则下文“惊起一滩鸥鹭”便讲不通了。

“常”作“尝”讲,又如《汉书·陈涉、项籍传赞》“常以十倍之地”,《史记·陈涉世家》作“尝以十倍之地”;《墨子·兼爱下》:“常使若二君者……,”孙诒让《墨子间诂》:“‘常’与‘尝’同。

”“归”,回到原地。

译文:“曾经记得在溪亭日暮的时候,沉醉着不知回家的路了。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争渡”后面加了逗号。

其实,“争”音义同“怎”,疑问代词。

上文有“误入藕花深处”,下文有“惊起一滩鸥鹭”,“怎渡”就是“不能渡”,地处偏僻,因而“惊起”。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争”字条:“自来谓宋人用‘怎’字,唐人只有‘争’字。

”唐诗“争”作“怎”的,如:“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宋诗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又,梁庾丹《夜梦还家》:“离人不相见,争忍对春光?”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319页:“争,通怎,怎么。

”译文:“怎么渡?怎么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1.参阅注释⑥,掌握有关内容。

2.范读,朗读。

3.理解内容。

提示:这首词是辛弃疾罢职闲居时写的。

原来词牌下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

“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部。

词作写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景。

这首词分上、下阕,我们分别理解。

提问: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向我们展示怎样的景象?明确:上阕写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见的一片美丽景象:一轮明月高悬天边,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

清风徐徐,送来了蝉的鸣声。

走在路上,蛙声阵阵,不绝于耳;稻花香飘,沁人心脾,这一切都预示着丰收的前景。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的农村夏夜充满了欢跃的气氛。

齐读上阕,体会。

提问:下阕写什么内容?明确:下阕写骤雨将至时的景象:正赶着路,忽然乌云笼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点点,紧接着就噼里啪啦地掉下了雨点。

加紧脚步,赶快找个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因而内心充满了欣慰的感情。

齐读下阕,体会。

小结: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夜行途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美丽景象。

尽管作者当时正罢职闲居,可是由于对生活的热爱,他即景生情,借词作表达了闲适愉快的心情。

词作语言质朴,格调清新,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齐读,体味意境。

4.分析韵律。

押韵的字是“蝉”“年”“片”“前”“边”“见”等。

5.齐读,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课堂讨论完成“练习”二、五题。

2.课后书面完成“练习”一、三题。

附:《西江月》难句解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这句是写夏天晴夜的情景。

词跟诗一样由于格律规定了字数,要在很少的字里面蕴藏更多的意思,就必须省略一些供人们想象的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