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七期半月谈时评:创新文化
2020年第七期半月谈时评:创新文化

2020 年第七期半月谈时评:创新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的口号,素来没有像今日这样响亮。
创新的脚步,也素来没有像今日这样急促。
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
谈及加速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添、科技的打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改革。
我认为,不行大意的还有文化的进步。
创新的基础,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点、创新心态和创新修养。
创新的实质是自由,思想自由。
让人们的想象力、创意力、思想力,从传统的框框约束中从威望的遮盖垄断中从权利的任意干涉中,英勇地解放出来,在相互激荡中多元碰撞中问题挑战中,自由地爆发自由地生长自由地实践,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智慧,就会喷薄而出,尽兴涌流。
怎样培养社会的创建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无须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解,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存心无心地在压迫着孩子们的本性。
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
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富饶,小孩的天真绚丽、向往梦想,是多么阳光! 独立的人品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富饶中发育、生长、成熟。
但是,我们看到的倒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
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抹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
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喊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省。
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正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社会是校园的镜像。
万众创新,需要不名一格的包含,让各样种类的人材崭露头角 ; 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样奇特的探究相互砥砺 ; 需要体系改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足释放。
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推翻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重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建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势必进一步彰显。
创新,还应该修养一种定力,发展定力。
几十年高速增添形成的发展定势,当下中国经济转型面对的严重挑战,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体现的难得机会,形塑着地方的发展意识。
关于创新与传统文化的论述

关于创新与传统文化的论述一、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瑰宝。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在传承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二、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创新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形态,以更便捷、更持久的方式保存和传播。
同时,创新技术还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其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三、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通过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可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其更具活力和影响力。
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创新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五、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体系中,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六、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可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八、全球视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具备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创新文化与文化创新

创新文化与文化创新王吉鹏创新,为当今整个世界所关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词。
国务院2月9日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写入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我国科技产出率不高、重大创新成果缺乏、原始性创新难以涌现的现状,除了受制于投入、条件和人才等营约束外,主要是缺乏创新文化的有效支撑。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始终保持旺盛战斗力和巨大创造力的有效保障。
在企业范围内,我们所说的创新文化,主要指在管理领域最大限度地激励或激发人们进行创新的文化。
既然这种创新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创新,因而创新文化之魂自然要充分体现科学之魂,即科学精神,还要充分体现人文之魂,即人文精神。
然而,创新文化是个整体,因而创新文化之魂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因此,创新文化之魂应当充分体现科学之魂与人文之魂的融合,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体现科学精神,就是要充分尊重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否则,创新文化是空洞的,缺乏针对性。
制度是企业创新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创新文化的重要杠杆,创新文化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制定恰当的制度来实现的。
应当看到,制度往往有两种类型并且发挥着两种不同的功能和效应:一种是实证性的、硬性的和指标性的。
比如,定量考核指标和数字化管理等等。
它只承认某种量化标准和硬性指标,而较少考虑这种标准和指标究竟对创造者来说能起何种作用;一种是人文性的、软性的和非指标性的。
比如,不设任何硬性指标,只求质量不求数量,鼓励攀登科技高峰(即便最终失败)等等。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和制度模式,如果说,前者更多地体现科学精神中的实证严谨的精神的话,那么,后者更多地体现人文精神中的宽容自由的精神。
显然,这两种制度都能给人以推动力。
如果说,前者偏重设定底线,迫使人们去完成最基本的任务和指标的话,那么,后者则偏重不设任何底线,而激励人们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文化创新对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推动作用

文化创新对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创新逐渐成为了推动社会转型与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文化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方式和推动力量,对于社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创新的定义、文化创新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以及文化创新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文化创新的定义。
文化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
它包括了新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文化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创新,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形态。
其次,文化创新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密不可分。
社会转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变革过程。
而文化创新作为其中的一种力量,无疑对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当一个社会面临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文化创新能够催生并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再例如,当一个社会面临价值观念的变革时,文化创新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从而改变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
因此,可以说文化创新是社会转型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文化创新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和价值观念层面,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上。
首先,在社会结构层面,文化创新能够引导社会结构的变革。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氛围,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变革。
其次,在社会关系层面,文化创新能够改变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
例如,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人际关系的互动。
这种文化创新对于社会关系的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文化创新还能够推动社会转型与变革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文化创新能够通过创造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于文化守正创新的时评

关于文化守正创新的时评优质范文
守正创新,文化繁荣新篇章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守正创新成为文化繁荣的引领之道。
守正是传承文化的坚守,而创新则是文化焕发新活力的源泉。
在文化守正方面,我们积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明。
从古典文学到传统手工艺,我们努力保护和传承着千百年来积淀下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石,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的灵魂。
然而,单一的守正未必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
在文化创新方面,我们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变迁。
电影、音乐、数字艺术等现代元素被巧妙融入文化创作,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文化的表达途径,更拉近了文化与年轻一代的距离。
文化守正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在时代的背景下,给予文化新的内涵和意义。
守正是我们文化的骨架,而创新则是文化的灵魂。
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注重守正与创新的平衡。
守正不是僵化的守旧,而是在传承中找到生机和活力;创新不是盲目的跟风,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只有守正创新并举,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走向更加繁荣、更加充实的新篇章。
2020热点时文选粹文化主题

2020热点时文选粹 | 中国文化自信主题时评!1、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观点明确,凸显人的重要性。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开篇论述了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②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
(引用新时代领路人的言论,强调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③靠有担当的文化人。
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化要发展,就需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他们应该对文化热爱而执着,最懂人民对文化的所需所盼,最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
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担当的文化人。
)④靠有绝技的手艺人。
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正是文化的传承者,让风俗习惯、美食服饰、艺术表演、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
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
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不少老技艺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绝活的手艺人。
)⑤靠有情怀的开拓者。
关于文化创新的重要论述

关于文化创新的重要论述
1. 文化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创新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文化创新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创新,可以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 文化创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通过创新文化,可以展示一个国家的独特魅力和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4. 文化创新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通过创新,可以创造出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形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5. 文化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通过创新文化产业,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6. 文化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创新文化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社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7. 文化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通过创新,可以推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未来的发
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申论范文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申论范文传统文化,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里面装满了数不清的奇珍异宝。
可是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似乎有点跟不上趟儿了,变得有些沉闷、晦涩,离咱们现代人的生活好像有点远了。
再说说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不能老是停留在过去的那种表现形式上。
拿戏曲来说吧,传统戏曲的唱腔、表演形式那是相当有韵味,但是年轻人听不太懂啊。
现在有些戏曲团体就很聪明,他们搞了戏曲动漫、戏曲短视频。
用动画的形式来演绎戏曲故事,或者把戏曲中的经典唱段剪辑成短视频放在网上。
这不仅让戏曲的传播范围更广了,还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
我想啊,这种创新真的是很有必要的!要是传统文化一直不变通,那迟早会被时代遗忘的。
而且在学校教育里也得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不能光让孩子们死记硬背那些古诗词、文言文,要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说搞个诗词朗诵比赛,但是可以加点新花样,像配乐朗诵,用现代音乐配上古诗词,那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或者是搞个传统文化主题的校园剧,让孩子们自己演历史故事。
这样做,孩子们肯定会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的。
我们还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都已经很普及了。
能不能利用这些技术打造一个虚拟的传统文化体验馆呢?让人们仿佛穿越回古代,亲身体验古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
这是不是超级酷呢?我想这肯定会吸引很多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游客。
当然啦,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持它的精髓。
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把传统文化搞得面目全非。
这就好比是给一棵古老的大树修剪枝叶,目的是让它长得更好,而不是把它连根拔起,重新种一棵新树。
总之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你也可以尝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说不定就能成为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功臣呢!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七期半月谈时评:创新文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
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
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
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
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
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
创新的本质是自由,思想自由。
让人们的想象力、创意力、思
想力,从传统的框框束缚中从权威的遮蔽垄断中从权力的随意干预中,勇敢地解放出来,在相互激荡中多元碰撞中问题挑战中,自由
地迸发自由地生长自由地实践,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智慧,就会喷
薄而出,尽情涌流。
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
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
教育的使命,既
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
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
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
可是,我
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
蹑脚。
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
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
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
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
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社会是校园的镜像。
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
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
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
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
一步彰显。
创新,还应当涵养一种定力,发展定力。
几十年高速增长形成的发展定势,当下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呈现的难得机遇,形塑着地方的发展
意识。
GDP崇拜,数字化考核,行政性干预,也在扭曲着企业的创
新心态。
于是,我们看到了跨越发展、弯道超车的不少成功经验,
也看到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种种短期行为。
或是专走捷径,沉
湎于拷贝他人版本,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山寨现象四处泛滥。
新技
术新产品刚一露头,就有仿冒者接踵而来,给研发者带来累累损失,使创新者心生重重顾虑,“不创新等死,要创新找死”。
或是不惜
代价,一再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再引进,心安理得地满足于暂时分
享外国先进技术带来的短期红利,自我标榜的国产化,也只是一个
堂皇的装潢而已,几十年过去,市场让出去了,真正的核心技术还
是一片空白。
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智造,我们首先要跳出的就是这
样的创新陷阱。
科技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创新有其积累突破的过程。
无视这一规律,逾越这一过程,只会欲速不达,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多的了。
立足自主创新,我们既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又要着力核心技术突破,既要加快实用技术进步,又要潜心基础研究创新。
否则,很可
能赢得一时,输掉长远。
看一看智能化装备制造业的先行企业大连
光洋集团,代表着世界顶尖技术的机床,都源自集团的自主创新。
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启示是:“创新驱动不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更要对这种长期研发有足够的容忍度。
”光洋的每一项技术成功,
都经过了几十次、上百次的失败,是用大量人力、资金“堆积”出
来的。
“十年磨一剑”,贵在坚守,耐得住寂寞,贵在经得起眼前
利益的诱惑,引得正大干快上的冲动,顶得住业绩考核的压力,扛
得起失败风险的考验。
这不仅是科技人员的担当,实体企业的惕厉,而且是各级政府的警戒。
创新的根本和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
重要的是人文素养。
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
这也无可厚非。
而改革和创
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
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
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的开拓,为科技创新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不断出现的交叉学科,已经引发人类对世界认知在观念和实践中的深
刻变化。
审美意识和形象思维的提升,为科技创新插上更有力的翅膀。
“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审美素养的积淀,当会大
大增益于激发蓬勃的创新思维。
价值理性和道德情操的陶冶,为科
技创新生发更人性的光辉。
对生活真谛的叩问,对存在意义的追寻,无疑是科学工作者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正确的研究导向。
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
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
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
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
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