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合集下载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平衡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平衡觉

气味分子
气味分子通过鼻孔进入鼻腔,与嗅粘膜上的 嗅觉受体细胞结合。
信号传导
神经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送到大脑的嗅球, 经过处
定义与功能
定义
平衡觉是一种感觉,通过它,人们能 够感知身体姿势和运动状态的变化, 以及头部和身体相对于地心引力的方 向。
功能
平衡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身体动 作、空间定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视神经
将神经信号从眼球传输到大脑的视觉皮层。
视觉皮层
大脑中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区域,将神经信 号转化为图像。
视觉的感知过程
光线进入眼睛
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等结构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上。
神经信号的转化
光线在视网膜上转化为神经信号。
神经信号的传输
视神经将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的视觉皮层。
图像的形成
大脑的视觉皮层将神经信号处理并形成图像,供我们感知和识别。
平衡觉系统结构
前庭感受器
包括耳石器和半规管,它们能够感知头部运动和身体 姿势的变化。
前庭神经
将前庭感受器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对这些 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
大脑
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前庭神经传递的信息,产生平 衡感。
平衡觉的感知过程
感受器接收信息
当头部或身体运动时,前庭感受器会接收到 相关的信息。
传导
感受器将信号传导至大脑的味 觉中枢。
解析
大脑的味觉中枢对信号进行解 析,形成特定的味觉体验。
反馈
通过反馈机制影响食欲和饮食 行为,帮助人们选择适合的食
物。
04
嗅觉
定义与功能
定义
嗅觉是指通过嗅觉器官感受气味的能力。
功能
嗅觉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环境中的气味,判 断食物的新鲜度,以及在危险情况下发出警报。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第五章“感觉器官与感觉生理”,详细内容涉及第34节,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重点探讨视觉和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分析并解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耳模型,PPT课件,挂图。

2. 学具:显微镜,手电筒,放大镜,彩色图片,声音录制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眼、耳模型,提出问题:“我们是如何看到和听到这个世界的?”引发学生思考。

2. 理论讲解:a. 简介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b. 详细讲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3. 实践操作:a. 使用显微镜观察眼睛结构。

b. 用手电筒和放大镜进行视觉实验。

c. 录制不同声音,让学生分辨并解释其听觉原理。

4.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解释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34节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五大感觉器官及其功能2. 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3. 生活实例与感觉器官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b. 举例说明五大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视觉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

听觉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

b. 举例:视觉器官帮助我们识别交通信号,听觉器官让我们听到警报声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五大感觉器官的功能和视觉、听觉形成过程掌握程度较高,但对实践操作部分还需加强指导。

视觉与听觉视听交织人类感知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

视觉与听觉视听交织人类感知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

视觉与听觉视听交织人类感知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视觉与听觉:视听交织,人类感知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它们通过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了我们对外界环境的理解和感受。

视觉和听觉分别通过光线和声音的传递,帮助我们感知、辨认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和事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视觉和听觉对于人类感知世界的作用,并探讨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一、视觉:明亮世界的窗口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通过眼睛接收到的光线,我们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视觉帮助我们识别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和位置,从而建立起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红苹果时,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判断出它的形状是圆的,颜色是红色的,并且它正好位于桌子上。

视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无论是开车、阅读、观看电影还是赏景旅游,视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通过视觉来判断前方的交通情况、阅读文字、观赏美景等等。

视觉甚至对于人际交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方的表情和眼神来感知他人的情绪和意图。

二、听觉:智慧的耳朵听觉是另一个重要的感知维度。

通过耳朵接收到的声音,我们能够听到世界的声音和声音中蕴含的信息。

听觉帮助我们感知和分辨声音的来源、音调、音量和节奏,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

比如,当我们听到警车的鸣笛声,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高低和频率判断它们的距离和速度。

听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语言交流、音乐欣赏、声音效果设计等等。

我们通过听觉来理解他人说话的意思、欣赏音乐的美妙、辨别环境中的噪音等等。

听觉还对于人类的情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音乐和声音都可以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绪与共鸣。

三、视听交织:呈现多维感知的世界视觉和听觉虽然是两个独立的感知维度,但在实际的感知过程中,它们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感知体验。

视听交织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感知和理解外界的信息,并且增强了我们对于事物的感知深度和维度。

视觉和听觉PPT课件

视觉和听觉PPT课件

大脑的下部 肉和其他组织 的生长。
过少:幼年时: 侏儒症
分泌肾上腺素,
肾上腺 肾的上部 增高血压,促 使心跳加强。
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 甲亢
甲状腺 颈前部,喉 促进生长发育和
和气管的两 侧。
代神谢经过系程统,兴增奋加性。过少:
幼年时: 呆小症 成年:大脖子病
胰岛
分泌胰岛素, 胰脏内部 降低血糖浓
度。
简单反射:
人生来就有的
复杂反射: 人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 积累而逐渐形成的
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
请叙述出视觉形成的过程:
近视是怎么形成的?怎样矫正? 视觉感受器在哪里?(神经冲动是在哪里产生的?
5、人体的感觉都正确吗?
生命活动的 高级神经中枢
使运动协调、准确、 维持身体平衡
传导和反射 有低级中枢
11、人们常说照相机的成像跟人的眼球成像 的原理相同,根据你对眼球的认识,想一想, 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 相机的什么结构?
晶状体—— 镜头 瞳孔—— 光圈 视网膜—— 胶卷
光圈
一、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收集声波 声音进入中耳的通道
鼓膜
耳 中耳 听小骨
鼓室
内耳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人体内的腺体
腺: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组织或器官。
外分泌腺
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外分泌腺之别
比较项目
名称
内分泌腺
外分泌腺
导管


分泌物去向
激素进入血液 进入体内、外的管腔
举例
垂体、甲状腺、胸腺、 唾液腺、胃腺、肠

《视觉与听觉》课件

《视觉与听觉》课件
《视觉与听觉》
目录
CONTENTS
• 视觉系统 • 听觉系统 • 视觉与听觉的比较 • 视觉与听觉的应用 • 视觉与听觉的未来发展
01
视觉系统
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眼球结构
眼球由角膜、虹膜、晶状 体、视网膜等部分组成, 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视觉成像
光线通过角膜和晶状体折 射,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便于大脑 进行视觉处理。
听力保护
听力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听觉系统免受噪声和其他有害因素的损害。听力保护包括使用耳塞、降低噪声源的强 度、定期进行听力检查等措施。对于噪声暴露较高的职业,如音乐家、飞行员等,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和采取听力 保护措施尤为重要。
03
视觉与听觉的比较
视觉与听觉的差异
01
02
03
04
感知方式
视觉通过光线感知物体,听觉 通过声波感知声音。
将立体模型转化为实物,拓展视觉艺术的 创作空间。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使计算机具备 更高级的视觉识别和理解能力。
听觉技术的未来发展
智能音频处理技术
利用AI技术对音频进行智能分析和处理,提 高音频质量和效果。
无线音频传输技术
实现高质量、低延迟的无线音频传输,为远 程会议、在线教育等场景提供便利。
虚拟环绕声技术
信息处理
视觉处理图像信息,听觉处理 声音信息。
空间分布
视觉信息覆盖广阔的空间范围 ,听觉信息则局限于声源附近。Fra bibliotek时间感知
视觉对时间变化的感知不如听 觉敏感。
视觉与听觉的相互作用
相互补充
视觉和听觉信息在感知过程中相 互补充,共同构建完整的感知体

人类视觉与听觉感知与认知的角度

人类视觉与听觉感知与认知的角度

人类视觉与听觉感知与认知的角度人类拥有复杂而强大的感知系统,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感知方式。

视觉感知是通过眼睛接收光线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信息,而听觉感知则是通过耳朵接收声音波动,转化为可识别的声音信号。

本文将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探讨人类的感知与认知过程。

一、视觉感知与认知视觉感知是人类最主要的感知方式之一,通过眼睛接收到的图像信息,人们能够观察和辨认周围的事物。

视觉感知主要依赖于眼睛的各个部分,包括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

当光线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图像。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这个图像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而进行图像的处理和理解。

视觉感知除了包括图像的接收和处理,还有对于视觉刺激的认知。

认知是人类对于感知到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处理的过程,而视觉认知则是指人们基于视觉信息进行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红色的苹果,我们能够通过视觉感知到苹果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并能够认知到这是一个苹果,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二、听觉感知与认知听觉感知是通过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让人们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

耳朵是人类的听觉感知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当声音波动进入耳朵后,会经过外耳、中耳的传导,最终到达内耳。

内耳中的耳蜗内含有感受声音的毛细胞,它们能够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的听觉皮层。

听觉感知与认知跟视觉类似,不仅仅是对声音的接收和分析,还包括对于声音的理解和认知。

人们能够通过听觉感知到不同音调、音量和声音的来源,并能够理解和解释这些声音。

例如,当我们听到电话铃声,我们能够通过听觉感知到这个声音的音调和音量,并且能够认知到有电话来电,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三、视觉与听觉的相互关系视觉和听觉是紧密相关的感知方式,它们互相补充并影响着人类的感知与认知。

视觉和听觉在感知对象上有所不同,视觉主要关注外界的物体和形状,而听觉则关注声音的音调和节奏。

视觉与听觉

视觉与听觉
整理ppt
1


虹膜



整理ppt
2
眼球的结构
睫状5体
虹 3膜 角1 膜 瞳4孔
巩2 膜 脉6络膜 视7网膜
视1神0 经
晶状8体 玻9璃体
整理ppt
3
角膜:可以透过光线,有一定折射作用。
外膜
巩膜:保护眼球内部
眼眼
虹膜:有色素,中央有瞳孔,可以透过
球 的

光线。
壁 中膜 睫状体:收缩舒张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4、观察远处开过来的
汽车时晶状体的变化
是__曲__度_变_。大
整理ppt
30
1、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
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2、 鼓膜的振动通过什么结构传到内耳( )
A、外耳道 B、听小骨
C、听觉神经
D、咽鼓管
要定期检查视力, 认真做眼保健操。
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
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 读写姿势要正确,
要远眺几分钟。
眼与书的距离要在
33厘米左右。
整理ppt
16
“四不看”
不在直射 的光线下 看书。
不躺卧
看书
不在光线
暗的地方
看书
整理ppt
不走路
看书.
17
1:有一个小女孩,眼球的结构完整无损,但 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这种眼睛 可能是哪部分发生了病变? 2:小红经常傍晚看不清东西她有可能患什么 疾病?
整理ppt
18
A
B
C
整理ppt

视觉与听觉:用视听感受构建情感氛围

视觉与听觉:用视听感受构建情感氛围

视觉与听觉:用视听感受构建情感氛围
视觉和听觉是构建情感氛围的重要元素。

视觉可以通过色彩、形状、图案、光线等因素来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

例如,明亮的色彩和柔和
的光线可以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而暗淡的色彩和刺眼的光线可能会
引起紧张和不安。

另外,形状和图案也会对情感产生影响。

流线型的形状和柔和的弧
线可以让人感到宁静和和谐,而角度锐利的形状和直线可能会让人感
到紧张和不适。

听觉方面,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韵律以及使用的音乐和声音
效果都会对情感产生影响。

快速节奏和高亢的音调会引发兴奋和喜悦,而缓慢的节奏和低沉的音调可能会诱发安静和沉思的情绪。

通过巧妙地运用视觉和听觉元素,设计师、音乐人和电影导演等可
以创造出与情感氛围相吻合的作品。

比如,在一部悬疑片中,使用暗
淡的色调、尖锐的音效和紧张的音乐可以增加观众的紧张感和不安感,而在一部浪漫爱情片中,使用柔和的色调、柔美的音乐和缓慢的节奏
则可以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总结起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组合运用,人们可以利用这两种感官
来构建情感氛围,从而更好地传递和激发观众的情感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 人眼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 –锥体细胞:明视觉(photopic vision)感受器 –杆体细胞:暗视觉(scotopic vision)感受器
明视觉(锥体)与暗视觉(杆体)的特性
明视觉
感受器 视网膜位置 功能上的亮度水平 锥体细胞 集中在中央凹 白天日光
• 缪天荣根据Fchner定律提出5分制对数视力 表,该视力表也以1分视角为标准视力。相 邻的两行视标大小之比恒定地为1:1.2589, 取此增率的对数0.1作为每一行视标的差数, 相当于Fechner定律中的物理刺激以几何级 数增长。当视角每增大1.2589倍时,视力 减小0.1,增大10倍则减小1.0,这样视力即 主观识别感觉就成算术级数变化。对数视 力表与流行视力表对照如下
• 猫的神经节细胞与外侧膝状体细胞的感受野都是 同心圆式的,有“开”中心细胞和“闭”中心细 胞。
• 视皮层细胞的感受野
• (四)特征觉察器的概念 • 指视觉系统中只对视野内确定位置上有一定特征 的刺激形式产生最大反应的某些特殊神经元,又 称特征检测器,单个皮层细胞不能作为特征觉察 器而起作用。皮层细胞不是孤立地进行活动的, 它们以网络的方式交互作用,彼此参与。可能一 个皮层细胞参与广泛的知觉活动,而一类知觉又 涉及种类繁多的皮层细胞。每一种皮层区域都对 不同的刺激信息进行不同的加工。某一区域的损 伤可能会导致某种视觉能力的丧失。
• 2. 暗适应与光适应(明适应) •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 测量暗适应的方法:被试首先面对光亮的照片23min,以降低眼睛的光感受性并提供一个参考点 来追踪暗适应的时间过程。然后关灯使眼睛处于 黑暗中。从关灯的那一刹那起按一定时间间隔 (开始间隔以秒计,几分钟后按分钟计,直到大 约30min止)不停地测量眼睛的绝对阈限。整个 测量过程中,黑暗中刺激眼睛的光的波长及视网 膜接受光刺激的部位保持恒定。测量结果以时间 为横坐标、阈限刺激值(眼睛看到光亮所需要的 最小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两条暗适应曲线, 如下图:
• 视神经通路上的3处重要的信息加工站:上 丘、外侧膝状体和视皮层区。
• (三)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 在视觉系统中,如果视网膜某一特定区域 在受到光的刺激时能够引起视觉系统较高 水平上单一神经纤维或单一神经细胞的电 反应,那么这个区域便是该神经纤维或细 胞的感觉野。
• 研究视觉感受野的实验安排是把微电极埋 藏在单个的神经节细胞或单个的外侧膝状 体细胞或视皮层细胞。然后,将大小、运 动、强度、朝向、模式等维度变化的各种 各样的单个刺激投射到实验动物视网膜的 不同部位,直到产生相应的电位变化,这 样,作为某类神经细胞感觉野的视于发光物体再小,由于光线的衍射和漫 射,它在视网膜上的像都会大于1分的视角。 而1分视角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呈像已经大 于一个细胞的直径,因此,直径更小的锥 体细胞或锥体细胞比现在的间距更紧密, 对于提高视锐度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

人们觉察明亮背景上的暗物体的能力是 很强的,这种觉察主要取决于视网膜上刺 激物的投影与其周围的亮度差别,所以, 在明亮背景上觉察暗物体,主要是对比的 辨别。一个大的暗物体,其视网膜像的照 度很低,与周围明亮背景形成明显的对比, 因而人们能觉察到它。一个非常小的暗物 体,由于周围明亮背景的漫射作用,其对 视网膜的照度很小,它与背景的对比度未 达到觉察阈限,所以不能觉察出来。

• 盲视病人由于初级视皮层(V1区)受损而全盲,虽然看不见 任何东西,但能正确辨别诸如运动朝向、不同波长光波、形 状等刺激属性。对盲视现象的解释是病人的where通路功能 还残留,但what通路不起作用了。
三、 颜色视觉
• 颜色是人类环境的一个普遍特色。颜色给 我们带来的美的感受,并且颜色加强了物 体表面的对比,促进了客体的觉察与区分, 为再认客体提供了清楚的线索。
第五章 视觉与听觉
一、视觉系统 二、视觉的基本功能 三、颜色视觉 四、听觉系统 五、响度与音高量表 六、空间听觉
一、视觉系统
• (一)眼睛 • 1.眼睛的示意图
• 2.网膜上的两类细胞: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
• 视网膜上的神经联系
• (二)视神经通路与大脑
来自每个视网 膜左侧的视神经 都通往大脑左侧 枕叶,来自每个 视网膜右侧的视 神经则都通往大 脑右侧枕叶。这 样,每只眼睛同 侧的信息就被传 递到了同侧的大 脑。
从图中可以看出锥体和棒体细胞在暗适应当中分别有什么特点?
• 保护暗适应的措施:戴红色护目眼镜。 • 戴上红色护目镜后,即使在照明很亮的环 境,也可以减弱照明的强度,而且只有红 光才能进入眼睛,而红光能有效刺激锥体 细胞,因此人们仍然可以阅读,看清环境; 而红光几乎不能刺激杆体,从而使杆体一 直处于暗适应状态。
(三)时间辨别
• •
在某种条件下,闪烁的灯光可能会被知觉为连续的。 物理上闪烁的光在主观上引起的感觉介于闪烁与稳 定之间时的频率叫做临界闪光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或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简写为CFF。我们不能觉察断 续光线的原因在于,当光线消失后,对光的视觉映象 在视网膜上要延续150~250ms。

影响临界融合频率的因素
• (1)光线的强度 •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随光线的强度增高而 增高,光线愈强,要把闪烁的光融合成连续光 就必须使闪烁的速率更高才行。弱闪光则在 较低的速率处就融合了。

• (2)刺激面积

小面积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比大面积 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来得低。闪光临界融 合频率随闪光照射的区域面积的增大而增 大。
• (3)刺激光点的颜色

刺激光点的颜色不同,CFF也有所不同。一般 来说,红光的CFF较高(?)。
主要是指闪光中光相和暗相的时间比,光相时 间相对较长,光相的后象效应就越大,且两次闪 烁间的暗相时间距离就越小,此时闪光融合临界 频率会比较小;反之,如果光相时间相对较短, 则测的闪光融合频率较高。
(二)空间辨别
• 眼睛的空间辨别能力即视锐度(visual acuity)表现为觉察目标刺激的存在以及 辨别物体细节的准确性。(或视敏度:视觉 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视角(visual angle):离眼睛一定距 离的物体的大小与眼睛形成的张角。

α =[物体的大小(S)/距离(D)]×57.3o
• 焦点系统(focal system,又称what通路)主管客体的 识别与再认,这就是膝状体-纹状体视觉系统(geniculostriate visual system),它包括视网膜中央凹在内的中 心区、外侧膝状体和初级视皮层区(纹状体); 周围系统(ambient system,又称where通路)主管客体 的定位,这就是视网膜背盖视觉系统(retinotectal visual system),它包括视网膜的中央凹区域以及边缘区 域、上丘和外纹状体。
• (4)刺激的时间特性 •
• (5)刺激的视网膜位置

由于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分辨能力有很大的 差异,所以当闪烁光刺激的视觉细胞不同时,闪 光融合频率也不同。眼睛的周缘部分比其中心区 域更易觉察闪烁。
此外,有机体的身心状态如年龄、疲劳、缺氧、 药物和酒精等作用都会影响到CFF。

(四)客体的识别与定位:焦点系统与周围系统
彭-普心
• 最小可见视敏度 • 游标视敏度 • 最小间隔视敏度
3、影响视敏度的因素
• (1)亮度:亮度增加,视敏度增加。 • (2)物体与背景间的对比度 • (3)视网膜不同部位:锥体细胞对细节分辨起主要 作用,在锥体细胞集中处(中央凹)视敏度最大, 杆体细胞的觉察敏度大。 • (4)视觉适应:明、暗适应 • (5)闪光盲会降低视敏度 • 在明适应的条件下,突然的强光刺激会暂时降 低视敏度,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盲。闪光盲也许是视 觉功能的保护性抑制,但是过强的闪光可能造成永 久性损伤。 • (6)练习可以提高对目标物的视敏度
(一)颜色的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 颜色的明度与其物理刺激光波强度-亮度相对应。
• 颜色的色调与其物理刺激的光波波长相对应。 • 颜色的饱和度与其物理刺激的光波的纯度相对应。
• 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黑、白、 灰)。如果一个光刺激没有波长,这个光 就是非彩色的白光,它没有纯度。但是, 所有视觉刺激都有亮度。亮度是彩色和非 彩色刺激的共同特性,而波长和纯度则只 是彩色刺激才具有的。
例如,某人的身高为1.8m,在6m远处形成的视角 α =1.8/6×57.3o = 17.19o • 网膜映象: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置的。
•视锐度有多种,相应地测量视锐度的方法也有多种。
1.觉察
• 觉察(detection)不要求区分物体各部 分的细节,只要求发现对象的存在。 • 在暗背景上觉察明亮的物体主要决定于物 体的亮度,而不完全决定于物体的大小。黑 暗中的发光物体,只要有几个光量子射到视 网膜上就可以被觉察。因此,夜空的星星视 角虽然小于1分,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它们, 就是因为它们达到了一定的亮度,而且我们 看到它们的大小取决于它们的明亮程度。
暗视觉
杆体细胞 网膜边缘 黑夜光线
最敏感的波峰
颜色视觉 暗适应 空间分辨
555nm
有 快,约5分钟 高敏度,光感受性低
507nm
无 慢,约30分钟 低敏度,光感受性高
锥体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所有波长的光,但它对光谱的 中央部分(约555nm)最敏感,而是对低于500nm和高于 625nm的波长的感受性要差得多。从亮度来说,480nm的光只 有555nm的光的20%。 杆体细胞也具有覆盖整个可见光谱的光谱光效率函数, 但与锥体细胞相比,它们对较短的波长具有最大感受性,
二、 视觉的基本功能
• • • • • (一)视觉的感受性 (二)空间辨别 (三)时间辨别 (四)客体的识别与定位: 焦点系统与周围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