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总结

合集下载

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关联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 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1986 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中提出了关联理论。

本文就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关联理论的应用等方面对关联理论作一综述。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境;最佳关联原则1、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1、1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Sperber 和Wilson 认为,语言交际是具有分裂性的,语言即使不用于交际中也可独立存在。

那么,真正涉及语言使用的活动并不是交际的而是认知的,语言是加工和记忆信息的基本工具。

她们认为,人类话语的理解、人类的故意交流决不仅仅是一个非智能的、机械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一种“明示-推理” 的过程。

因此,关联理论把交际定义为“明示-推理的行为” ,明示与说话人有关,推理主要与听话人有关。

刘绍忠在《关联理论的交际观》(1997)一文中对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做了详细的介绍,并用唯物的、历史的和辩证的态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2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可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

认知语境包含着各种信息,主要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语境,人们主要依靠“相互显映”和“互明”(即交际双方对认知语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能作出共同的认知和推断)来达到相互交际、理解的目的。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语境,它把关联看作是常项,把语境看作变项,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是听话人的一个重新构建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认知语境除了动态性以外,房殿霞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2006)中还提到认知语境还具有人本性、可选择性和完形性。

白彬、朱丽田在关联理论的语用价值分析中认为认知语境还具有即时性。

1、3 关联理论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传统意义的语境包括范围很广,涉及到语言的上下文、时间、话题、说话方式、人际关系、人对世界的知识、人际间的相互了解、文化社会等。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很多语言学家把客观世界中种种制约话语的因素定格在人的认知的前提之下,让主观的认知统揽全局,把语境对话语的制约看成是与交际者的智力、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的语境因素只有通过认知的过滤才能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产生作用,语言学家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

传统语境与认知语境概念的根本区别:传统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的语境,一般说来是事前固定的,理解话语靠的是语言的解码。

而认知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要看语境,而语境同样要在语用的一般原则下形成假设,通过心理认知的过程,形成新的语境,从而揭示话语明说的内容和暗含的内容。

认知结构也称作背景知识,是人类对世界的假设和概念的一种内在的认知能力。

受话者对世界的假定以概念的表征储存在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一系列可以映现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认知环境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一个理解话语的潜在的认知环境。

说话人的话语信息与受话人的认知图式相匹配,达到知识共享,给隐含的推理提供证据,否则意图传递受挫,交际无法进行。

认知语境是社会心理性质的,因为在具体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所构成的认知环境是社会中人所共享的东西。

尽管人际的差异肯定存在,但是相似却是主流,否则人际间的交往就难以进行。

认知语境又代表着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这种共有的集体意识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以“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方式储存下来,以协调人际间的行为和语言使用,使之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莫里斯(Morris)把语用学看成是探讨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关系的学科,格赖斯(Grice)、奥斯汀(Austin)等人认为符号信息和交际意图有关系,是由推理支撑的超符号关系。

关联理论总结

关联理论总结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总结关联理论(Relevane Theory)最早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在五年后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格特在此书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并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对源语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该书集中体现了格特的理论,他在关联理论的基础框架内探讨了翻译研究中颇具争议又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既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深入清晰地阐述了观点,又为实践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该书一共有七章,在第一章开头的部分,格特首先引用Steiner,Levy,Kelly,Wilss等人的观点,指出当今翻译研究的现状是“mass of uncoordinated statements”,接着并给出了几点可能的原因;之后又对Hofmann,Wilss,Schulte 等人提出的“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methodology research”这一新方案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给出了当今翻译研究现状混乱不堪的三个根本原因:1. The risk of (multidisciplinary) disintegration.There is a question whether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ranslation in the form of a coherent and homogeneous theory can ever be achieved。

关联理论总结

关联理论总结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总结关联理论(Relevane Theory)最早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在五年后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格特在此书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并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对源语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

该书集中体现了格特的理论,他在关联理论的基础框架内探讨了翻译研究中颇具争议又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既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深入清晰地阐述了观点,又为实践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该书一共有七章,在第一章开头的部分,格特首先引用Steiner,Levy,Kelly,Wilss等人的观点,指出当今翻译研究的现状是“mass of uncoordinated statements”,接着并给出了几点可能的原因;之后又对Hofmann,Wilss,Schulte 等人提出的“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methodology research”这一新方案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给出了当今翻译研究现状混乱不堪的三个根本原因:1. The risk of (multidisciplinary) disintegration. There is a question whether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ranslation in the form of a coherent and homogeneous theory can ever be achieved. 2.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the domain of the theory. Krings (1986) comments that the notion of translation is used to refer to a variety of rather different phenomena. There have been three major lines of approach to this issue: shared intuitions; definition; culture-oriented——但是这三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缺陷。

关联理论_精品文档

关联理论_精品文档

关联理论引言:关联理论是社会学家菲利普·斯拉特在1954年提出的理论,它是研究社会关系与人际互动的基本概念之一。

关联理论指出,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是由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对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关联理论的概念、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关联理论的概念关联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简述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它认为,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关联理论着眼于探究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力。

二、关联理论的原理1. 社会归属感关联理论指出,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寻求认同感和社会支持。

社会归属感的满足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通过与他人互动,我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信息分享以及共同体验的机会。

2. 同质性原则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与与自己具有相似特征、背景和价值观的人建立关系。

这种同质性原则可以解释为何我们会选择与某些人相处,而对其他人则不感兴趣。

同质性原则指导着我们在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时的选择,这种选择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3. 符号互动主义关联理论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了人们通过交流和符号引起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社会现实。

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不仅可以获取信息和知识,还能够建立和维护我们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符号互动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的动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联理论的实际应用1. 教育领域关联理论为教育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和社交互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2. 组织管理关联理论对于组织管理也有很大的启示。

组织可以通过促进员工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员工满意度。

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则就是省力 , 简而言之 , 是通过最少的努力和劳动获 得最 佳 的效果 。与此同时 , 获得最佳 的关联 , 要 必须要满足 两个基 本条件 : 第一 , 说话者 的语 言首先能够足以吸引听话人 的 注
重大 的影 响。同时 , 格赖斯提 出了“ 际的合作原则 ” 交 交 。“ 际 的合作原 则” 出 : 要 理解 说话 人 话语 的隐含 意 义 , 指 “ 靠 的是语用推 理 , 而语境 和交 际的一般原 则是 实行 语 用推 理
文献标识 码 : A


示一推理 ” 的过程 。然而 , 关联理论把交际行为看作是 明示
1关联 理论 丰富的哲学内涵 .
“ 关联理论是对言语交 际的哲 学思考 , 现 了深刻 的哲 体 学 思想 ” 梁文华 ,9 8 。他认 为关 联 理论 中的关 联具 有 ( 19 ) “ 客观性 ” 从本源上讲 , 联并不发 源于语 句 之中 , 。“ 关 它是 事 物间建立起来的关系 , 关联是 客观存在 的” 。关联理论还 具 有普遍联系性 。关联是客观存在 的 , 又是普遍 存在 的, 关 联理论 体现 了辩证唯物主义 的普遍联 系的观点 。事 物之 间 是 普遍 联系的 , 这种 普遍存 在的关 系反 映在人 们 言语 观上 必然存 在其普遍联系性 , 即关联 性。有人说 , 联是相 互联 关
语境还具有 即时性 。
3 关联理论 的最佳关 联原则 . 18 96年 ,pre 和 Wio S eb r s l n提 出 的关联原 则是 , 每一 个
3 关联 理论 是对 Gle . r 理论 的修 正与补充 c 16 9 7年 , 国语 言学 家格 赖斯 提 出 了会话 含 义 理论 , 美
的重要依据 , 关联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 而来 的。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的总目标就是“发现植根于人们心理的可以对彼此之间如何实现交际进行解释的隐含机制”。

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交际意图能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生成话语,又能识别与理解对方的话语?斯珀伯与威尔逊提供的答案是:第一,交际中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信息,主要因为存在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

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获取语境含意,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涉及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理解,尤其是语用信息的认知推理。

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符号学,所有的交际理论都以语码模式为基础,语言就是一种语码,它的存在使交际成为可能。

比如,英语、汉语就是两种不同的语码,其中声音与意义有关,意义也同声音密切联系,因此如果A想对B传递某种信息,A就需要根据大脑中储存的思维信息去搜寻与特定意义有关的声音,然后向B传递这种声音,于是B又从自己的思维信息中去搜寻与该特定声音联系的意义,这样B就获取了A的信息。

非言语交际足以证明,语码并不是交际的唯一必要因素。

语码从属于推理。

例如:甲:今天感觉怎么样?乙:(从桌上拿起一个药瓶,递给甲看)交际中的理解过程包含两个阶段:(a)解码,是根据符号提取信息,信息与符号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语码实现的。

(b)推理,是利用语言知识、逻辑知识、百科知识,从前提关系中得出结论的过程。

Sperber & Wilson认为交际中的语码可为信息理解的第二个阶段——推理——提供各种假设与证据。

如果我们将交际视为一个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的过程,那么最好把语言解码当成为理解过程提供信息输入这一阶段。

他们还认为,只利用关联原则就可以替代合作原则及其准则。

交际者的明示行为后面都存在意图。

意图分为两种: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是提供交际内容的意图。

关联理论原则

关联理论原则

关联理论原则
关联理论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联理论原则是一种理论,它认为,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当一个事件出现时,就会导致另一个事件的出现。

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事件A的出现,会引发事件B的出现”。

这种理论的原则是:一个事件会导致另一个事件的发生,而这种导致关系又可以分为三类:正向关联、反向关联和无关联。

一、正向关联
正向关联是指,当一个事件A发生时,就会导致另一个事件B的发生。

例如,如果你每天学习,你的成绩就会提高。

这里的正向关联就是:你每天学习,就会提高你的成绩。

二、反向关联
反向关联是指,当一个事件A发生时,就会导致另一个事件B不发生。

例如,如果你不学习,你的成绩就会降低。

这里的反向关联就是:你不学习,就会降低你的成绩。

三、无关联
无关联是指,当一个事件A发生时,不会对另一个事件B产生影响。

例如,你喝水不会影响你的成绩。

这里的无关联就是:你喝水不会影响你的成绩。

四、应用
关联理论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物,并制定出更有效的行动方案。

例如,当我们想要提高成绩时,可以根据正向关联原则来制定学习行动方案;而当我们想要减少饮食量来减肥时,可以根据反向关联原则来制定饮食行动方案。

五、总结
总而言之,关联理论原则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物,并更有效地实施行动方案。

由此可见,学习和运用关联理论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好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总结关联理论(Relevane Theory)最早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在五年后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ce:Cognition and Context).格特在此书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并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对源语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

该书集中体现了格特的理论,他在关联理论的基础框架内探讨了翻译研究中颇具争议又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既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深入清晰地阐述了观点,又为实践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该书一共有七章,在第一章开头的部分,格特首先引用Steiner,Levy,Kelly,Wilss等人的观点,指出当今翻译研究的现状是“mass of uncoordinated statements",接着并给出了几点可能的原因;之后又对Hofmann,Wilss,Schulte 等人提出的“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methodology research”这一新方案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给出了当今翻译研究现状混乱不堪的三个根本原因:1. The risk of (multidisciplinary)disintegration。

There is a question whether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ranslation in the form of a coherent and homogeneous theory can ever be achieved。

2。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the domain of the theory。

Krings (1986) comments that the notion of translation is used to refer to a variety of rather different phenomena。

There have been three major lines of approach to this issue: shared intuitions; definition;culture-oriented -—但是这三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缺陷。

紧接着,格特又批判了Toury 的观点:“the overall CONCEPT OF TRANSLATION underlying the corpus”。

因为这一观点的结果是:the culture-specific approach does not really resolve the problem of defining the theoretical domain:either it leads to the aboli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study of translation or it does in fact rely on non—culture-specific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its domain.3。

The problem of evalution and decision—making. 此处,格特还批判了Steiner,Newmark等人的观点,同时还挑战了Nida 的对等理论。

另外,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1)the problem of over-specification。

以Wilss的理论为批判对象;2)Is ‘equivalence’an evaluate cocept?主要针对House 的理论进行批判.之后,作者又对科学翻译思想进行论述,分别从结果论和过程论进行说明,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

最后,格特提出了:changes in scientific method。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主要转变:1。

A shift in the domain of the theory:翻译是一种与大脑机智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2. A shift from description to explanation:关联理论采用的不是描述分类法.之后并引出了他自己的观点:Translantion as communication?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

在第二章中,格特首先介绍了关于关联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交际的推理本质"(The inferential nature of translation),交际者的“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交际中的明示程度,通过推理提供“交际线索”(Communicative clues)的“语义表达"(Semantic representations),从而指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紧接着他又详细地介绍关联理论中最重要的“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和“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最佳关联的目的就是使交际中的听话者花费最小的信息处理达到足够的或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central claim of relevance theory is that human communication crucially creats an expectation of optiaml relevance, that is an expectation on the part of the hearer that his attempt at interpretation will yield 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s at minimal processing cost.”之后格特又提出关联理论中的交际分为两种不同模式:描述性运用(descriptive use)和解释性运用(interpretive use),并重点介绍了“意义相似”(Interpretive resemblance)概念,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1。

Interpretive resemblance between propositional forms: “Since all propositional forms have logic properties, two propositional forms may have some logic properties in common。

Accordingly,we can say that mental representations whose propositional forms share logic properties resemble each otherin virtue of these shared logic properties. Such resemblance between propositional forms is called interpretive resemblance. 2. Interpretive resemblance between thoughts and utterances:“Every utterance comes with a guarantees of faithfulness”- that is, in each case “the speaker guarantees that her utterance is a faithful enough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ought she wants tocommunicate”。

3. Interpretive resemblance between utterances:格特在此处主要通过例子说明原文的话语与译文的话语之间的相似。

最后,他指出“The main purpose of utterances is to convey the set of assumptions which the communicator intends to convey.”在第三章中,格特主要就翻译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译文与原文是否完全吻合对交际过程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并在该部分中首先提出了有关“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的新论点。

他认为只有在隐性翻译中才有可能达到功能对等,这也是他对翻译的根本界定,Covert translations “have direct language addressees, for whom this translated text is as immediatedly and ‘originally' relevant as source text is for the source language addressees。

"他还通过举例说明了功能对等在隐性翻译中的重要性.接着格特又通过广告翻译的案例论述了翻译文本中的功能变化问题,指出文本的功能是变化的,进而推导出原文不是翻译的唯一标准。

最后,格特首先讨论了译文本身在译入语中发挥多大的作用更重要,我们不能以与原文内容的近似性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总结出“there is no necess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language texts。

”然后他又仔细区分了描述性运用和解释性运用的不同,并且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翻译看起来不想翻译等问题。

在第四章中,格特主要对译文必须要保留原文语义的观点进行了建设性探讨.他首先介绍了比较传统的翻译目标是要达到意义上的对等,并介绍了奈达和泰伯提出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跟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达到对等,因此强调译文要表达出原文的“meaning”而不是注重“form”;然后他又介绍了Beekman和Callow提出的“地道翻译方法”(Idiomatic translation approach),以及Larson对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之后并用France的观点来反驳上述观点;接着,他在探讨有关次级交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又批判了“动态对等”理论和“地道翻译方法”;最后,他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Translating the same “message” by interpretive use?并讨论这个观点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关联理论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