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
第七章关联理论

• 7.1.2语用处理的非模块性
• 模块是乔姆斯基和福德尔等提出的。模块论 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着语音模块、词汇模块、 语法模块、语义模块等。这些模块受大脑中 枢系统的控制与调节。不少学者试图探讨模 块论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解释。比如语码观 就是模块论对交际过程的一种常规性解释, 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一种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 ①A:简在大学第一年感觉怎样? • B: 她没有足够的上课时量(计算学分的学习量)
而不能继续读了。 • 该例中,B的回答可能使听话人A产生如下理解: • ②简没有足够的大学课程上课时量而没有资格进
入第二年学习,因此,简不能继续大学学习。简 为此而感到不开心。 • 在这个理解中,“简不开心”不是明说,因此 是含意。但在格赖斯看来,“没有资格进入第二 年学习”以及“简不能继续大学学习”也应该是 含意,因为它们不是语言表面意义。
• 一种模块系统的话,那就等于说存在一种语用代码。 有学者认为语用处理是模块式的,是语法的延伸与 扩展。于是便会形成这样的结论:交际必须与代码 的运用有关。威尔逊和斯珀伯从以下三方面对语用 模块说进行了反驳。
• A.语用处理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信息处理过程。
• B.语用模块说无法解决话语理解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
• 相反,根据关联理论,②其实是听话人理 解话语①时所进行的一种信息扩充,它同 确定指称意义、排除歧义一样,都属于话 语的明说或显性内容。此外,确定指称意 义、排除歧义以及对显性内容的扩充这三 个过程都是获取隐含信息时使用的相同过 程。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字幕翻译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字幕翻译导语: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由加布里尔·穆奇诺执导,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剧情片,讲述了一个刻苦努力的父亲向幸福展开挑战的故事。
作为一部口碑极高的电影,其字幕翻译在呈现影片情节和表达角色感情的同时,也承载着观众对故事的理解与认知。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时如何利用关联理论原理,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关联效果。
一、关联理论概述1.1 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关联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强调语言中词语之间的联系与连贯性。
根据该理论,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与其他词语的关联来进行解释和理解。
关联可以通过词义关联、语法关联和语篇关联等方式实现。
1.2 关联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准确表达角色的情感和语言风格,增强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角色的认知。
通过合理运用关联理论,可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关联效果,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获得与原版电影相近的感受和体验。
二、《当幸福来敲门》的字幕翻译分析2.1 翻译笑话与幽默场景在电影中,威尔·史密斯扮演的克里斯·加纳一角经常使用幽默的语言和表情来化解尴尬和解压。
在字幕翻译中,如何准确传达这些笑话和幽默场景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运用关联理论,译者可以利用词义关联的方式,选用与原文相近效果的词汇和说法来传达幽默效果,如“dogs with fleas”翻译为“长虫子的狗”等。
2.2 翻译口语和俚语《当幸福来敲门》中,角色之间常使用口语和俚语,这些语言风格给观众带来了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感受。
译者需要通过关联理论的语法关联来表达这些俚语和口语,以使目标语言句子更加贴合原文的风格和表达。
如,“You gotta trust meon this one.”(对我这一次要相信)中的“gotta”可以翻译成“务必”或“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非正式语言特点。
关联理论ppt课件

in his fincial difficulty联。 a.语境效果:改变和改善某个语境就是对那个语境产生
2.1 推理:语言交际的核心
首先:推理模式的输入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表达,而是 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其次:推理是按一定的思维规律集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于一 体的过程。在长期的语言和思维实践中,这个过程已基本 形成抽象的思维定势。推理过程分为两步,即根据语言和 非语言信息建立必要前提,后根据前提逻辑关系推导出有 关话语意图的结论。
(1)She cannot bear children.她不能生育/容忍孩子。
(2)A:Can Mary type? 玛丽会打字么?
B: She used to be an office secretury.她做过办
公室秘书。
(3)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2.1 推理:语言交际的核心
效果就是语境效果。 b.语境/语境假设:语境效果是针对现实语境假设而言,
现实语境假设又称为背景假设或语境。它比仅仅是上下文, 也不是既定的、静止的。是在整个理解过程中伴随着不断 的选择和修正而形成的。 c.精力 d.对个体的关联 e.话语对发、受话者双方的关联与否问题
2.4 关联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关联性强度取决于两个因素,所获得的语境效果和处理 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1)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 (2)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最佳关联原则就是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认知效果。
从关联理论探究多模态语篇的翻译策略

从关联理论探究多模态语篇的翻译策略引言多模态语篇是指在语言文字之外还包括图片、图表、声音、视频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语言表达形式。
在当今信息时代,多模态语篇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多模态语篇的翻译工作却面临着挑战。
因为多模态语篇不仅包括了语言文字,还包括了其他形式的符号表达,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成为了翻译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究多模态语篇的翻译策略,希望能够为多模态语篇的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一、关联理论简介关联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乔治·葛雷斯、丹尼尔·盖曼等人提出的,是由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交际学相结合的语篇分析理论。
它认为语篇中的各个元素之间都是通过一定的关联方式相互联系的,而这种关联关系是由语篇中的上下文和语境共同决定的。
关联理论认为,语篇的构建和理解不仅仅依赖于语言文字本身,还受到了上下文和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多模态语篇中,除了语言文字以外,还包括了图片、图表、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符号表达,而这些符号之间既有直接的联系,又受到了语境的影响。
关联理论为翻译多模态语篇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多模态语篇的特点多模态语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丰富的表达形式:多模态语篇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还包括图片、图表、声音、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丰富多样。
2. 多种符号的互动:多模态语篇中不同形式的符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彼此之间相互补充、搭配,共同传达信息。
3. 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多模态语篇的信息传达方式不仅局限于语言文字,还包括了图片、图表等形式,能够有效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表现力。
4. 需要综合考量:翻译多模态语篇需要考虑各种符号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并综合考量其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
这些特点使得多模态语篇的翻译工作相对复杂,翻译策略也需要针对不同的表达形式和语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认知过程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认知过程。
其中三个基本要素(明示推理过程、认知语境、最佳关联) 有效地解释了广告翻译的过程,并对以后的广告翻译实践起到指导性作用。
1.明示推理过程:例子2.认知语境:例子3. 最佳关联:例子Sperber和Wilson(1986: 158)认为: /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关联理论发展至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正是在关注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对它提出批评和表示异议的基础上, 不断地作出修正并努力加以完善. 关联理论是一个理论模式,它旨在解释人们理解话语的过程,这个过程乍看确实是很难捉摸的。
有些学者认为, 关联理论只强调个人的认知环境,, 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话语理解的影响,从而认为关联理论是与社会格格不人的“反社会”的理论模式。
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阐述并修正了 Grice 的会话理论,(关联理论得益于会话理论的先导者 Grice对意义和会话的分析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认为交际中语言表达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是靠认知过程来弥合的。
交际得以实现,正是交际者提供了有关自己意图的行为依据 如话语。
以及接收者能根据这种行为推导出交际意图。
,是必须依靠推理忍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观念并建立了颇共解释力的关联原则,希望依靠这一原则说明自然话语理解中语种语用现象,这对克服以往语吾理论的笼统性和任意性,使之逐渐成为一门严谨系统的语言科学,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发展和修订了符号学,长期在交际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信码说。
信码模式不能说明例的根本原因在于话语的解释对语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语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它产生影响。
信码模式的缺陷。
关联原则对推理交际过程中诸多的解释可能性具有选择功能。
新的信息和现有假设构成的语境之间有三种关联方式1. 使新的信息与语竞相结合2.用新的信息加强现有假设3) 使新的信息与现有假设互为矛盾或排斥.....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程度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所获得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又(Processing efforts) .交际者暗含意义(implicature)的取得, 有赖于受体对话语和语境之间最佳关联的推理、认知, 即设法找到交际者的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 最终取得语境效果, 达到交际的成功。
关联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以电影《绿皮书》为例

关联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以电影《绿皮书》为例关联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以电影《绿皮书》为例引言:影视翻译作为一门特殊的翻译形式,对于字幕翻译而言,更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准确传达影片中的信息与文化内涵。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视角,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联系与关联,从而制定更适合的翻译策略。
本文以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为例,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影视字幕翻译的相关策略。
一、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关联关系,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一词多译、一译多词以及意译策略的运用。
关联理论为翻译者提供了一种认识源文和译文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翻译者更好地把握影视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二、《绿皮书》影片介绍《绿皮书》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的一部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友谊故事,讲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得知自己的白人司机在南方巡演期间需要护送他过安全路段,于是他们展开了一段异域之旅。
本片探讨了种族、友谊和人类尊严等重要议题,凭借其深入细腻的故事情节和出色的演员表演,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三、字幕翻译策略探究1. 文化背景的传递字幕翻译应充分传达源语言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使目标语言受众能够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文化元素。
例如,在影片中,主人公们的对话中涉及到了种族和身份认同的问题,翻译时应当注意如何准确表达这些概念,同时将其与目标语言文化联系起来,使接受者能够在字幕翻译中体会到原始文化的魅力。
2. 人物语言风格的翻译在《绿皮书》中,黑人钢琴家和白人司机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的语言风格也有明显差异。
针对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翻译者应根据该角色的身份、社会背景以及性格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黑人钢琴家在片中使用了一些非正式口语表达,而白人司机则使用了更为正式和地方色彩浓厚的语言,对于这样的语言特点,翻译者需要在翻译中加以体现。
关联理论

是更明白一系列的假想。
2. a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to make the informative intention mutually manifest to audience and communicator that the communicator has this informative intention. 使听话人和交际者相互明白交际者有该信
第四,关联理论使得话语的解释结果从理论到 实践都成为必然。“必然”是人说的,因而是 个相对的概念,现在必然的东西,今后会成为 偶然,此处是必然的东西,到了彼处就成为偶 然。例如,学生在食堂把碗递给工友时,无须 说话便可以打到饭菜,可是,在去教室的路上, 甲学生把碗递给乙学生时,他不会打到饭和菜, 因为时间和地点变了,同样的言和行,却收不 到同样的效果。因而,绝对必然是不存在的, 是强加于交际者的要求,是企图把交际者理想 化的做法。有人认为,关联理论太笼统,我们 说,这不能怪关联理论,因为语言本身就存在 许多含糊不清,何况交际中需要含糊的场合也 是客观存在的。关联理论正是顺应了语言表达 实际的需要,其解释可以是准确的,也可以是 含糊的,但是不论如何,对听话人来说,他觉 得自己的理解总是明了准确的。
关联理论首先是一种认知理论,它不是为语用 学所专有;其次,关联理论是在语言哲学历史 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 有坚实基础的。它批判了旧语用学和符号学的 不足,继承和发扬了其精华,这是关联理论的 历史基础;此外,关联理论还承袭了当代科学 的研究方法,跨面的、跨学科的交际研究使得 涉及多学科的交际活动能够通过多学科、多视 角,而不是单一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得以解释。 从而,关联理论的解释更加可信。
Ostensive-inferential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关联理论是一种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它旨在了解人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及其后果。
近年来,国内关于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关于关联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首先,国内学者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关联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从建立理论框架的角度,探讨了关联理论的原理、机制和应用,以及它在实践中的运用。
此外,他们还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关联理论的作用。
其次,国内学者还针对关联理论中关键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首先确定了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即“关联”,以及它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关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另外,他们还就关联理论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运用关联理论,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国内学者还涉及到关联理论的社会文化背景。
他们着重研究了关联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到关联理论的实践中去,从而更好地实施关联理论。
最后,国内学者还就关联理论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认为,关联理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近年来,国内关于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将继续深入探索关联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意义的语境包括范围很广,涉及到语言的上下文、时间、话题、说话方式、人际关系、人对世界的知识、人际间的相互了解、文化社会等。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很多语言学家把客观世界中种种制约话语的因素定格在人的认知的前提之下,让主观的认知统揽全局,把语境对话语的制约看成是与交际者的智力、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的语境因素只有通过认知的过滤才能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产生作用,语言学家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
传统语境与认知语境概念的根本区别:传统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的语境,一般说来是事前固定的,理解话语靠的是语言的解码。
而认知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要看语境,而语境同样要在语用的一般原则下形成假设,通过心理认知的过程,形成新的语境,从而揭示话语明说的内容和暗含的内容。
认知结构也称作背景知识,是人类对世界的假设和概念的一种内在的认知能力。
受话者对世界的假定以概念的表征储存在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一系列可以映现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认知环境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一个理解话语的潜在的认知环境。
说话人的话语信息与受话人的认知图式相匹配,达到知识共享,给隐含的推理提供证据,否则意图传递受挫,交际无法进行。
认知语境是社会心理性质的,因为在具体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所构成的认知环境是社会中人所共享的东西。
尽管人际的差异肯定存在,但是相似却是主流,否则人际间的交往就难以进行。
认知语境又代表着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这种共有的集体意识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以“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方式储存下来,以协调人际间的行为和语言使用,使之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莫里斯(Morris)把语用学看成是探讨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关系的学科,格赖斯(Grice)、奥斯汀(Austin)等人认为符号信息和交际意图有关系,是由推理支撑的超符号关系。
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逐渐把语言超符号关系的研究引入了认知的轨道。
提出了“关联理论”。
并且提出了关联理论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认知原则)认为人们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
关联理论的第二个原则(交际原则):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
这两个原则突显了语境的重要性。
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推理是福多认知模块论的改版,包括涉及一系列假设,命题或意象构成的表征(representations)的感知系统和涉及若干演绎逻辑运算(computations)规则处理系统。
认知模块论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能形成和转换心理表征的原则运算系统,语言就是该系统的操作对象之一,而语言使用涉及到语言系统和其他心理表征以及运算系列的相互作用。
福多(J.Fodor)在他的《心理的模块性》(modularity of mind)中把心、脑从功能的角度划分为两个非常不同的部分——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输入系统(最典型的是知觉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功能是将器官的功能所受刺激的信息转化为对外部对象的表征,使之成为适合于中心系统能加以处理的信息;而中心系统的功能则是专司推理、思维、和信念的高级处理系统。
福多没有给出模块的定义,但是提供了构成一个模块的一组确定的标准。
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标准——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性,其中领域特殊性是一个模块只处理与其特定的功能相适应的内容特殊化的信息。
模块作为特殊化的“计算”机制,它只是计算那些受约束的“自下而上”的特定输入。
仅仅关注与其特殊处理能力关联的信息。
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信息封闭”(informational encapsulated),也称为“认知的不可入性”(cognitive impenetrability),这是一个系统为“模块”的关键特性。
模块除了它们自己专有的信息源之外不能利用其他任何东西。
一个加工系统为模块,则它必须独立于主体背景的方式加工它的输入,也就是说它是封闭的。
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运作或语言交际,不是Shannon和Weaver在1949年提出的“信息入码—信号—传递途径—接收—信息解码”的单一模式。
她们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把语境定义为“一
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它是受话者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或宗教信仰、长期或短期的记忆,总体文化概念以及受话者对说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这些都对话语的理解起重要作用 。
在语言交际中,受话者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
作者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关联性越弱,话语就越隐含,消耗的脑力越大,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
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
认知作为一个心理术语,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关联(relevance)则牵涉到一个省力问题,就语言交际而言,处理最关联的信息是一个自动倾向,语用者总是能够或自然地在所得信息和此间支出的努力两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从而获得最佳信息效益。
她们提出的关联理论就是基于这种生物心理性质的“经济原则”,把关联定义为认知关联,(人的认知倾向于最大程度地增加关联)和交际关联(交际行为所传递的是最佳关联的假设)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影响话语理解的正是构成语境的这些假设,而不是具体的情景因素。
Lyons也认为语境是一个理论概念,构成语境的因素是语言学家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这些因素对言语活动的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系统地决定了话语地形式、话语地合适性和话语地意义。
熊学亮给认知语境下的定义是:为了系统地分析语言地隐性内容,我们必须把所涉及到地具体或者抽象语境因素结构化……这种语境因素结构化、认知化地结果就是认知语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