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关联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 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1986 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中提出了关联理论。
本文就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关联理论的应用等方面对关联理论作一综述。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境;最佳关联原则1、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1、1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Sperber 和Wilson 认为,语言交际是具有分裂性的,语言即使不用于交际中也可独立存在。
那么,真正涉及语言使用的活动并不是交际的而是认知的,语言是加工和记忆信息的基本工具。
她们认为,人类话语的理解、人类的故意交流决不仅仅是一个非智能的、机械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一种“明示-推理” 的过程。
因此,关联理论把交际定义为“明示-推理的行为” ,明示与说话人有关,推理主要与听话人有关。
刘绍忠在《关联理论的交际观》(1997)一文中对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做了详细的介绍,并用唯物的、历史的和辩证的态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2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可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
认知语境包含着各种信息,主要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语境,人们主要依靠“相互显映”和“互明”(即交际双方对认知语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能作出共同的认知和推断)来达到相互交际、理解的目的。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语境,它把关联看作是常项,把语境看作变项,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是听话人的一个重新构建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认知语境除了动态性以外,房殿霞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2006)中还提到认知语境还具有人本性、可选择性和完形性。
白彬、朱丽田在关联理论的语用价值分析中认为认知语境还具有即时性。
1、3 关联理论的语境效果。
中国关联理论研究发展述评

中国关联理论研究发展述评摘要:本文综述和分析了80年代中期以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二十年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了国外关联理论的引进。
中国认知语用学在句法研究、认知语境、社会语言学、修辞研究、话语分析、语篇分析、翻译及语言教学八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认知语用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基本态势。
并试图预测2l世纪中国关联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三大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认知语境;最大关联一、引言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f(986)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1995年,该书又出了第二版,标志着关联理论的诞生。
为此,西方语言学界,尤其是语用学家们广泛关注与投入关联理论研究。
一些重要学术刊物,如荷兰的Lingua杂志分别于1992年、1993年出版了两个关联理论研究专辑;而且Journal of Pragmatics和Pragmaties等语用学期刊上不断有相关的研究论文涌现。
此外,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在Robyn Carston的带领下,在国际互联网上创办了《关联理论网上通讯》,为各国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关联理论无疑是对语言认知研究的一大进步与贡献,因而西方语言学界称其为认知语用学。
关联理论面世20年以来,实践已经证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且,近年来出现了以该理论为框架进行的应用性研究,如对隐喻、反语、小品词、话语联系语、翻译、提问、句式等问题进行新的解释与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见,关联理论已成为当今语言学。
尤其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而且这种研究与探讨还在继续不断深入。
以上信息向我们展示了语用学研究与发展的一个趋势。
即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展开语用理论与现象的探讨。
二、关联理论在我国的引进与探讨关联理论引入我国后,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与兴趣。
最早评介该理论的是沈家煊(1988)“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一文。
随后《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国语》、《外语学刊》、《外语教学》等核心学术期刊上不断有这方面的文章与读者见面。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本文回顾总结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特点、进展与现状,认为其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语用学、翻译、二语教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然而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有待学者继续完善和发展创新。
标签:关联理论;研究评述;特点;研究进展;局限性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首次在《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的。
1995年又出版了第二版对该理论进行修正,主要涉及认知关联原则(最大关联)和交际关联原则(最佳关联)。
该理论弥补了Grice会话含义理论的缺陷,将认知科学与语用学结合,使其重点从话语产出转移到话语理解上来,可用以解决诸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影响深远。
一、国内关联理论研究进展与现状1、国内研究特点国内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从理论引进介绍逐渐发展到应用创新阶段,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大致可分为如下领域:语用学,翻译,第二语言教学以及其他学科领域。
虽然我国对关联理论的研究比国外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国内研究思路日益丰富,研究领域更加宽广,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2、国内研究成果进展与现状关联理论自提出就受到国内外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国际知名刊物和互联网站都可以找到关联理论相关文献。
中国学者也陆续对该理论进行探讨和深入研究,姜望琪将关联理论的发展归为成长期、成熟期和修订期三阶段。
本文据此并结合当今现状,将其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理论引入阶段(1988-1993),发展成熟阶段(1993-1997),修正完善阶段(1997-2005),创新繁荣阶段(2005-)。
(1)理论引入阶段。
在我国,沈家煊最早对关联理论中“交际”,“关联性”等问题做了介绍。
另外,张亚非、曲卫国也相继较为全面的对该理论做了相关评述,此后,该理论研究开始受到国内学者重视。
(2)发展成熟阶段。
这期间,学者对关联理论基本内容和关键性术语研究较为熟悉,并作了多方面论述。
关联理论缺陷的批判性研究综述

关联理论缺陷的批判性研究综述摘要:“关联理论”在Dan Sperber和Deidre Wilson所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被系统提出后,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随着对该理论不断深入的研究,学者开始对其产生质疑。
本文针对国内学者对于关联理论缺陷的批判做一个全面的综述,主要从哲学、社会学、语用学、语篇连贯、量化及相关度、话语解释机制、关联原则、交际中的个体差异和文化问题这8个方面来进行批判。
关键词:关联理论;批判性;综述由D.Sperber和D.Wilson著作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标志着关联理论正式诞生,至今已有25年了。
关联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交际一般性规律的理论,它以Crice会话原则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又有创新,逐渐形成了一种语用学理论。
在关联理论不断发展的这几十年来,学者将这种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翻译、文学、修辞学、语用学的研究中,从而体现了其强大的解释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的队伍中来,但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一关联理论简介最早介绍关联理论的是沈家煊在1998年发表论文《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文章短小精炼,把关联理论中重要的内容交际推理模式解释的十分清楚。
沈家煊认为如何对推理进行说明应该符合人类认知的心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关联理论的中心概念“相关”,为了更好的阐明相关原则,他继而又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语境效果”。
针对这两个概念一一举例进行说明,沈家煊在其文章后半部分花了大量笔墨对相关度进行详细阐述,相关度这一概念历来受到学者的争议,并且此概念不易理解。
文章结尾沈家煊对相关论和Crice的会话理论进行了对比概括,得出结论:相关论在描写推理过程方面比Crice理论更清晰。
张亚非发表《关联理论述评》一文中涉及到关联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如推理、最佳关联原则等诸多概念并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Grice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
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则就是省力 , 简而言之 , 是通过最少的努力和劳动获 得最 佳 的效果 。与此同时 , 获得最佳 的关联 , 要 必须要满足 两个基 本条件 : 第一 , 说话者 的语 言首先能够足以吸引听话人 的 注
重大 的影 响。同时 , 格赖斯提 出了“ 际的合作原则 ” 交 交 。“ 际 的合作原 则” 出 : 要 理解 说话 人 话语 的隐含 意 义 , 指 “ 靠 的是语用推 理 , 而语境 和交 际的一般原 则是 实行 语 用推 理
文献标识 码 : A
一
、
示一推理 ” 的过程 。然而 , 关联理论把交际行为看作是 明示
1关联 理论 丰富的哲学内涵 .
“ 关联理论是对言语交 际的哲 学思考 , 现 了深刻 的哲 体 学 思想 ” 梁文华 ,9 8 。他认 为关 联 理论 中的关 联具 有 ( 19 ) “ 客观性 ” 从本源上讲 , 联并不发 源于语 句 之中 , 。“ 关 它是 事 物间建立起来的关系 , 关联是 客观存在 的” 。关联理论还 具 有普遍联系性 。关联是客观存在 的 , 又是普遍 存在 的, 关 联理论 体现 了辩证唯物主义 的普遍联 系的观点 。事 物之 间 是 普遍 联系的 , 这种 普遍存 在的关 系反 映在人 们 言语 观上 必然存 在其普遍联系性 , 即关联 性。有人说 , 联是相 互联 关
语境还具有 即时性 。
3 关联理论 的最佳关 联原则 . 18 96年 ,pre 和 Wio S eb r s l n提 出 的关联原 则是 , 每一 个
3 关联 理论 是对 Gle . r 理论 的修 正与补充 c 16 9 7年 , 国语 言学 家格 赖斯 提 出 了会话 含 义 理论 , 美
的重要依据 , 关联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 而来 的。
企业创新关联及测度研究综述

息。
3创新关联在企业创新与成长中的作用
3 . 1 正式 关联 为创 新构 建相 应 的组 织形 式 时 , 需在 内部 建 立起 互动 模式 大 多数 经验 研 究集 中于 组织 的 正式 关联 , 研究证明了 以便调 动企业 的全部 知识 积 累 , 这种 组 织行 为不 应局 限于 如 化 工、 生物、 电 企 业 内部 ,还 需要 延 伸 到 与外 部 的合作 伙 伴 的关 系之 中 联 盟 的设 立与创 新 之 间的强 正相 关 关 系 , 信和半导体( A h u j a , 2 0 0 0 ; P o we l l e t a 1 . 1 9 9 6 ; G o d o e , 2 0 0 0 o ( V a n d e V e n 1 9 9 9 o 如 1 . 2 创 新 网 络和 创 新 关 联 有 助 于 增 强 企 业 对 外 部 知 研 究者 关注 不 同 类型 关联 是 怎样影 响创 新联 盟获 益 的 , 菲 汀 ( V i n d i n g, 2 0 0 2) 、 鲍 威 尔( 1 9 9 9) 强 调从 不 同的关联 中 识 的吸 收 能力 C o h e n a n d L e v i n t h a l ( 1 9 9 0) 过 去 大 量 的研 究 表 明 , 获 取 合作 经验 以及 取得 网络 中 心位 置 是 生 物 技术 公 司 创 随着 知 识 的商 业化 及其 在 经济 增长 中的作 用越 来越 重 要 , 新 的重要决 定 因素。大部 分研 究都着 眼于 是 否有 正式 的合
 ̄ 1 ] ( A h u j a , 2 0 0 0 )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 跨组织 的合作 也 变得越 加平 常 , 组 织 间 的网络 成 为各 个组 作 , 以及 间接 的程 度。 通过 合作 伙 伴 的 织 共 享和 交换 资 源 、共 同开 发新 创 意和 新技 能 的一 种 方 包括 直接 和 间接 关联 , 联 系而取 得较 远 足 巨 离 的联 结被 认 为是 弱的或 间接 的关联 , 式。 但 是 间接 关联 的 创 新企业 必须进 行组织创 新 , 在 内部 建 立互动 团 队, 并 直接 和 间接 的关 联都 对创 新有 正面 影 响 ,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关联理论是一种用于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它强调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国内对关联理论的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国内关联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国内关联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人际关系的研究、组织关系的研究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关联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衡量和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探讨了社会网络的形成、演化和影响力等问题。
例如,通过调查分析企业家社会网络的结构和特征,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结构对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和创业成功有重要影响。
此外,学者们还研究了社会网络在信息传播、社会支持和资源交换等方面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研究也是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包括人际关系的形成、演化和维持等。
例如,通过调查研究,学者们发现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健康、幸福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互动和支持等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组织关系的研究也是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者们研究的问题包括组织内部关系的形成、演化和功能等。
例如,通过实证研究,学者们发现组织内部关系对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组织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关联关系。
最后,国内还开展了一系列涉及社会心理学的关联理论研究。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探讨了社会心理学问题与关联理论的关系。
例如,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关系对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信任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关联理论的研究涵盖了社会网络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深入探讨了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关联理论的研究范围,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推动关联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关联理论对反讽言语的解读【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关联理论对反讽言语的解读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反讽作为一种智慧诙谐的语言现象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人类日常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
曾衍桃(2006)指出反讽交际发生时,作为接受信息一方的听话人,会本能并自发地把话语与当时情景联系起来,得出一个基本认知环境,隐隐约约地感到该话语在该语境状态下暗含某些不同寻常的语用语言特征和语用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与共性因素(先前共知的背景信息、信念等)进行匹配,结果明显感觉到在话语和整个认知环境之间存在某种有悖听话人期待的不协调、不一致、不相关、不调和活矛盾、冲突等不匹配表现。
听话人于是推测这种不匹配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说话人有意为之,从而断定该话语不是通常意义的陈述或评价,进而推断该话语是讽刺性一类话语,传递讽刺、挖苦、戏谑、诙谐、嘲弄甚或幽默等态度。
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认知心理学界、哲学界的强烈反响。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用认知理论,它在语码论和交际推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唐青叶(2009)对于明示—推理交际作了如下定义:言语交际对于说话人和听话人来说都是互明的,而且说话人意欲通过该交际行为使得交际中的语用预设对听话人来说显得明确或更加明确(Sperber & Wilson,1995:63)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自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人类的认知趋向于具有最大关联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关联性是个常理,是制约人类交际的基本因素,关联性有两个因素相关:一个是语境认知因素,即语境效果,另一个是推理过程中付出的认知努力。
关联理论认为,说话人会最大限度的表述话语,而这样做的意图是让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联系两者的纽带,正是话语中的关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了关联理论。
本文就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关联理论的应用等方面对关联理论作一综述。
标签:关联理论;认知语境;最佳关联原则
1、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1、1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是具有分裂性的,语言即使不用于交际中也可独立存在。
那么,真正涉及语言使用的活动并不是交际的而是认知的,语言是加工和记忆信息的基本工具。
她们认为,人类话语的理解、人类的故意交流决不仅仅是一个非智能的、机械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
因此,关联理论把交际定义为“明示-推理的行为”,明示与说话人有关,推理主要与听话人有关。
刘绍忠在《关联理论的交际观》(1997)一文中对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做了详细的介绍,并用唯物的、历史的和辩证的态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2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可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
认知语境包含着各种信息,主要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语境,人们主要依靠“相互显映”和“互明”(即交际双方对认知语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能作出共同的认知和推断)来达到相互交际、理解的目的。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语境,它把关联看作是常项,把语境看作变项,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是听话人的一个重新构建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认知语境除了动态性以外,房殿霞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2006)中还提到认知语境还具有人本性、可选择性和完形性。
白彬、朱丽田在关联理论的语用价值分析中认为认知语境还具有即时性。
1、3关联理论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可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
认知语境包含着各种信息,主要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语境,人们主要依靠“相互显映”和“互明”(即交际双方对认知语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能作出共同的认知和推断)来达到相互交际、理解的目的。
传统语用学把语境看作是事先确定的常项,把相关看作是按会话合作准则进行含义推导后才能确定的变项。
而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语境,它把关联看作是常项,把语境看作变项,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是听话人的一个重新构建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被认识的新信息与已经被处理的、存在于听话人认知环境中的部分信息相结合形
成新的认知语境,而新的认知语境又与新信息相结合,不断构成新的认知背景。
这便是动态的语境生成。
认知语境除了动态性以外,房殿霞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2006)中还提到认知语境还具有人本性、可选择性和完形性。
白彬、朱丽田在关联理论的语用价值分析中认为认知语境还具有即时性。
1、4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
Sperber和Wilson(1986:158)提出的关联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最佳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就是省力,即通过最少的处理努力而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2、关联理论的应用
2、1 关联理论与翻译。
翻译无疑是受关联理论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
自1988年Wilson的学生Gutt发表第一篇关联翻译理论的论文以来,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西方关联翻译理论研究中当前比较引人关注的有Setton(1998)对同声传译的研究、Hill(2002)对实验性翻译测试的研究以及Gutt自2000年出版《关联与翻译》第二版以来对文学作品中隐含信息的翻译等方面的研究。
由于关联学者(Noh,2000;Sperber,2000;Wilson,2000)引入了元表征概念,从而形成了元表征关联翻译论。
我国的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始于1994年林克难在《中国翻译》发表《关联与翻译》的书评。
当前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中涉及到广告、归化和异化、习语、双关语、宗教文献、互文性、隐喻、连贯、回译等20多个课题。
总体上,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表现为宏观上的理论构建、中观上对翻译概念的剖析和微观上对翻译现象的解释与应用(王建国,2005)。
2、2关联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
Rost(1994,1995)最早提出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听力理解模式。
黄子东(1998)在《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问题类型对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中结合图式理论的一些观点,通过调查话题,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解释了听力理解过程中图式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并提出了传达式外语听力理解关联模式。
刘绍忠(1998)从认知环境和相互明白的思想阐述了语际语言现象的成因及第二语言习得中出现的第二语言现象。
2、3 关联理论与认知心理学。
关联是人的本能,关联是一种自然选择,关联是相对的量。
关联的强弱取决于处理效果与处理努力之间的关系,效果越大,关联越强,努力越大,关联越弱。
用它可以解释选择性注意与优先性注意。
2、4关联理论与音系学。
平洪在1999年《外语教学》第2期上发表的《英语语调的语用理解》一文,把关联理论与音系学联系了起来。
作者认为关联理论为探讨语调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张亚非:《关联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
[2]姜望琪:《关联理论质疑》[J],《外语研究》2001,4。
[3]孟建钢:《关于批评关联理论的几个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