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高一必修四)

合集下载

《蜀道难》优质课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蜀道难》优质课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

2、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3、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赏读、美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中有这样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吗?他就是诗仙李白。

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

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

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蜀道难》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

2.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生阅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作业:1. 学生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教师解析重点诗句,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作业:1. 学生抄写并背诵重点诗句。

第三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蜀道难》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中的主题和情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准备小组讨论的汇报PPT。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意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作业:1. 学生完成创意表达作品,并准备展示。

第五章:课程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蜀道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教学内容:1. 回顾《蜀道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预告下一章节的学习内容。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2. 掌握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蜀道的艰险。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艰难险阻的赞美和对勇往直前的敬佩。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蜀道难》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诗中的关键词汇和象征意义。

2.2 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2. 对诗的深层次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播放《蜀道难》的朗诵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新课内容展示:1. 朗读《蜀道难》,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的结构,讲解每个章节的主题和意义。

3.3 互动环节:1. 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比喻的理解。

2. 分组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次含义。

第四章:教学拓展4.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1. 介绍其他描写蜀道或艰难险阻的文学作品。

2. 分析比较《蜀道难》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4.2 实地考察或图片展示:1. 如果可能,组织学生参观蜀道或其他相关景点。

2. 展示蜀道的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描述。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2. 评估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作业和练习:1. 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分析练习。

2. 评估学生的练习成果,了解他们对诗的理解深度。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诗中的场景。

2. 学生展示自己对诗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如绘制画作或制作手工艺品。

6.2 课后活动:1. 邀请当地艺术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分享《蜀道难》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能够鉴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的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2)体会诗人对奋斗精神的赞美,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 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意象等知识点。

2. 互动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表达技巧。

4. 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4. 案例分析: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5. 诗歌鉴赏:分析诗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提高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背景、作者、意象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分析、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观点,以及课后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诗人敬畏之情、拼搏精神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效果。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全文;(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李白及其生平事迹;(4)理解《蜀道难》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蜀道壮美景色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作者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蜀道难》;(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2. 教学难点:(1)诗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李白及其生平事迹;(2)介绍《蜀道难》的背景及创作动机;(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蜀道难》,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生僻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美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景象的感悟;(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蜀道难》;3. 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3.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蜀道难》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实用课件

《蜀道难》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实用课件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蜀道难》原文及注释
01
02
03
原文呈现
提供《蜀道难》全诗原文, 展示诗歌的完整面貌。
详尽注释
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地 名、典故等进行详细注释,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译文对照
提供诗歌的现代汉语译文, 方便学生对照理解。
诗歌意境与情感表达
雄奇壮阔的意境
分析诗歌中描绘的蜀道艰 险、山川壮丽的画面,感 受诗人笔下的意境美。
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实践
通过提问、引导等方 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活力和探究欲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 见解和疑问,形成开 放、包容的课堂氛围。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 交流等环节,培养学 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 能力。
创新性课堂设计思路分享
将《蜀道难》与其他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相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讲述与蜀道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如“五丁开山”、“金牛道”等, 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诗人李白
介绍李白的生平、创作背景及与蜀 地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思 想感情。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同类题材诗歌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山水、抒 发豪情的诗歌,如《将进酒》、 《行路难》等,感受不同诗人笔
02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 朗读指导,如语调、 停顿、情感表达等。
03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 朗读练习,互相评 价、学习。
04
课堂上进行朗读表 演,鼓励学生展示 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讨论:对《蜀道难》的理解和感悟
0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讨论《蜀道难》的 主题、意象、情感等方 面内容。
02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 作者经历等深入理解诗 歌内涵。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信息。

分析并欣赏《蜀道难》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歌手法。

领会《蜀道难》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诗歌结构分析诗歌意象与修辞手法解析诗歌思想内容探讨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蜀道难》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歌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较为复杂的修辞手法的解读。

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和哲理的领悟。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结构等内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诗歌、评论和学术研究的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讨论板:设置线上讨论板,方便学生发表观点和互相交流。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教学,确保每个教学目标得到充分实现。

4.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蜀道难》的题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讲解:介绍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结构等内容。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作业与练习:评估学生作业和练习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完整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本课主要通过诵读和鉴赏《蜀道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风貌和XXX这位诗人的作品和人格魅力。

同时,针对学生在表达上封闭的问题,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敢于开口诵读,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到学生对散句的情感把握难度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诵读诗歌。

同时,要注意到学生可能会因为XXX艰深的用词而抑制兴趣,因此可以通过诗歌的丰富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诵读。

总之,本课的设计旨在通过诵读和鉴赏《蜀道难》,让学生深入了解唐代诗歌和XXX这位诗人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敢于开口诵读,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引导学生注意停顿,掌握诗歌的情感节奏。

3、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如快慢、高低、轻重等,体验诗歌的不同韵律和情感表达。

二、深入分析诗歌内涵,探究情感主旨。

一)、“剥皮抽筋”法分析诗歌情感主旨。

1、剖析“蜀道难”四个字,引出诗歌主题。

2、分析诗歌结构,找出情感。

3、分析诗句,找出情感转折点。

4、总结情感主旨。

二)、诗歌意境分析。

1、分析诗歌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朗诵和情感分析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感受诗歌,避免过于机械化的朗读和分析。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应注意的朗读要素,包括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然后,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教师解释了“噫吁嚱”这两句的重要性,并指出全诗主旨自明。

接着,教师分析了“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段的朗读要求,包括用叙述调读、读得轻而平缓,以及渲染正意等。

教师还指导学生如何朗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2.掌握本文的内容、结构及其表现手法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

二十五岁辞亲远游,寓居安陆(今湖北)。

天宝元年(742),被征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后因与当政者不合,被迫离京。

东游齐鲁,南下吴越。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在庐山应永王李辚之聘,入佐幕府。

永王辚与肃宗抗衡,事败,李白受株连,被判流放夜郎。

途中遇赦,沿江东下,寓居当涂(今安徽)县令李阳冰家。

代宗宝应二年(763)前后病逝。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才华横溢,抱负宏大。

在他现存的九百多首诗歌中,有对当时社会腐朽势力的猛烈抨击,有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讴歌,有对处境困厄的愤激抗争,充分体现了他奔放的激情,洒脱不羁的豪侠气概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部分作品时或流露出饮酒享乐、求仙访道的消极思想。

在艺术上,李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酒自如,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独特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展示课件配乐诵读部分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对照课件和教师诵读朗诵全文三、诵读提示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

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

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

“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

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

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

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四、整体感知《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五、作业:熟读课文,学会整体感知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第二课时一、学生读诗,教师点评诵读情况二、鉴赏要点(一)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

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二)关于这首诗的结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

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

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

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

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三)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

(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

(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三、亮点综述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3.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

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四、作业背诵全诗板书:蜀道难一、作者二、内容三、表现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