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感悟来塑造个性、通过活动来展示个性、通过评价来完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让阅读课堂闪烁个性的亮光,这样阅读课堂才能展现魅力,才能取得实效。
关键词:追求个性发展塑造个性展示个性完善个性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从总体上来看,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审美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发展的倾向。
这种倾向所反映的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通过感悟来塑造个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本身就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活动。
一个学生,一个读者,一个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正如杨再隋教授的话:“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
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
”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基础,所以即使在同一教室,在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的心理,阅读解文的结果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途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1、观察感悟。
观察感悟,就是通过创设感悟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从中感悟语言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这种做法主要运用在文中所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的,或者比较抽象的语言的时候。
例如在《长征》一课中,可以尝试通过录像展示红军“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等情景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观察中理解“远征难”“只等闲”“云崖暖”“铁索寒”等语言所创设的意境,让他们在语言的感悟中生成自我的体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论文】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飞扬大本毕业论文

【关键字】论文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飞扬阅读化育气质,阅读改变人生;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传统的“填鸭式”语文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个性难以在课堂教学上得到张扬,思维难以拓展,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妨碍了语文能力的提高。
如今,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阅读的春天,看到了民族的春天,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发展。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个性化阅读是必要的。
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一、个性化阅读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授说过:“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有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假如说学生要老师那获取的知识是一杯水,老师的知识储备就是一条潺潺流动不息的江河,而不再只是一桶水。
要求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阅读、写作,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化品位。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吃透教材的文本意义,在教学中才能旁征博引,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引导学生正确地多元化的解读文本。
在阅读中让学生个性飞扬论文

在阅读中让学生的个性飞扬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
对此,我浅谈几点看法:一、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
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
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注重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教学论文五篇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教学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教学论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并提出“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益”。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生活的外延”与“语文学习的外延”相等),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
课堂教学只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主的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这就需要每位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取舍阅读材料,采用针对性的阅读方式,领悟文章的丰富内涵,品味享受阅读的乐趣。
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在平时的摸索与阅读实践中养成的。
一则需要学生反复“训练”,二则源于教师正确的引导。
简言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除学生自身的努力外,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与组织,每位语文教师,应重视并重新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有很多,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常读“课外书”的习惯。
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普遍,且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仅着眼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以吃透几篇重点课文,几个重点段落。
语文教材内容因课时所限,涉及面不够广,不能完全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实际生活的丰富多彩,大量的语文阅读素材存在于课堂之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因而必须拓展教学空间,将阅读的触角伸向社会,伸向生活。
教师则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让读课外书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又能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读、善读,读有所得。
(二)常用工具书的习惯。
查工具书,几乎人人都会,但极大部分学生并非形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在平时的阅读中碰到疑难字、词、知识点等,大多是一掠而过,并不深究。
语文新课标提倡的是大语文教学观,强调开展“生活阅读”。
阅读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习惯作者:李文东概要:学生在文本所展示胡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内化为自已的行为。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只有倡导个性化阅读才能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一、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个性化阅读教学最高教学境界是实现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主要使用求异思维,从正向和反向思考问题,对文本进行反思、审视才能实现。
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阅读氛围,民主对待学生,善于倾听,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彰现,个性思维才得以解放和发展,个性品质才得以培养和提高。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把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入地阅读,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人,因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取舍学习对象。
文章由学生自己去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正确运用兴趣规律,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在探究性阅读中张扬学生个性的论文

在探究性阅读中张扬学生个性的论文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为了使学生有独立的见解,我们要创设条件、优化教法,让学生敢想、会想、肯想。
探究性阅读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探究性阅读,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文本,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文本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那么,在探究性阅读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呢?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独特个性探究必须先形成问题情境。
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应该在引导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情境。
通常,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
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应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社会生活来创设,这种情境必须是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新意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有了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自主地阅读,实现语文的再创造。
如一位教师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先播放了两段录像:一是黄河源头清流潺潺,水草丰美,一个个青翠的湖泊镶嵌在绿草地中;二是黄河的中下游,浊浪翻滚,不断从黄土高坡倾泻而下,两岸土地荒芜,黄土裸露。
面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真实情境,教师问:“看到这些,你们想问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黄河水是怎么由清澈变得又黄又浑的?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以后会怎么样?”正由于教师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围绕主题提出了各种各样具有个性的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个性化问题,教师因势利导激励学生去探究,在这提问、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个性的发展。
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论文2篇-教学研究论文-教育论文

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论文2篇-教学研究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一、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1.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阅读过程就是从书面材料获得信息的过程,是通过文字来获得信息,认识更加广阔世界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方式。
教师教授学生正确阅读的方式的过程中要知道学生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着重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强化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朗读是最积极的一种阅读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与以及,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运用朗读的方式来导入。
在学生朗读作品后,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默读,在默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精彩的部分进行勾画,找出自认为重点的部分,勾出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地方。
同时还可以根据自我理解的程度对某一部分进行反复的默读。
例如在进行《卫风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品味诗歌的韵律之美。
朗读后需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把控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默读,分别找出女主人公对男子称呼的变化。
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经历与经验来对作品进行分析,了解了称呼变化的原因是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
2.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进行阅读由于年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拥有书本内容或作品作者般的丰富阅历,对于部分人物与事物难以迅速理解,并且部分教材中作品的年代久远,学生难以以现代的思想去进行理解,同时在缺乏背景知识了解的基础上阅读障碍时常出现。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背景知识进行相关的介绍,同时还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容易理解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角色换位。
而角色换位并不单纯是指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间的换位,还包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中的你拟人化事物等的转换,这样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进行阅读将会更加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
例如在进行《沁园春长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想象自己就是当年的,屹立在橘子洲头,吟诵诗句。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摘要】只有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间的对话。
而教师范读,营造氛围;自由学习,尊重个性;大胆质疑,激发兴趣;发挥想象,激发感情;结合生活,逐步升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个性发展所谓文本理解,其实也就是读懂文章,它是检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阅读的过程就是把文字信息转变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就是一种重新创造,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没有个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最终也只能是“死读书”。
众所周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个体,如果教师过多的进行分析与讲解,必将严重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个人的能动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从而压抑他们的个性发展。
所以说只有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间的对话。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教师范读,营造氛围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阅读方面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面对陌生的课文时,一些生字新词及部分较长的句子,要想读流利还并不容易,更谈不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了。
其实对于阅读本身而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头活动,更应该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活动。
所以说教师的范读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在听教师的范读中可以纠正自己语音、语调等方面的错误,从而进行模仿,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接着我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让大多数学生都陶醉其中。
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可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自主阅读的氛围。
二、自由学习,尊重个性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摘要: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
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关键词:文本;多元解读;有效;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111-01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真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
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
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
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
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
”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
”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
你用不着去多想。
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
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
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
“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
”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
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
”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
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
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
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
么小,够不着赫留金。
”
学生c:“我也同意。
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
可见他做贼心虚。
”
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
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
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
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