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导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进步历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空间层次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理解。

一、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传统聚落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交需求,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起的地区。

依据聚落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传统聚落分为农业聚落、工业聚落、商业聚落等。

本文主要关注农业聚落,因为农业聚落在中国传统聚落中占据了重要塞位。

二、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整体布局、建筑群落和单元空间。

这三个层次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

1. 整体布局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是指聚落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紧凑布局:传统聚落基本上是呈现出“三合一”布局,即乡村、田地和水系的紧密结合。

这种紧凑的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沟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2)中轴线布局:浩繁中国传统聚落都接受了中轴线布局,即乡村的中心轴线上有主要的建筑和道路。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3)环境适应性:传统聚落通常会思量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来规划布局,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丰水状况。

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聚落的布局也有所不同。

2. 建筑群落建筑群落是指传统聚落中由许多建筑物组成的聚居区域。

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形式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也有砖石结构的府邸和寺庙。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传统聚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2)分层建筑布局: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通常接受分层建筑布局,即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

(3)公共空间的重视:中国传统聚落分外重视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利用。

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体系研究

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体系研究

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体系研究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聚落,其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展现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建筑技艺。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这些传统聚落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城市化和旅游开发的影响。

因此,对于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的空间营造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的空间营造体系进行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聚落代表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是其独特的文化标志。

通过研究空间营造体系,可以找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方法和策略,确保它们能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保留和发展。

其次,研究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的空间营造体系有助于提高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质量。

传统聚落的布局和建筑风格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化和实践,具有独特的空间美学和功能性。

通过研究这些空间营造体系,可以借鉴其优点和经验,为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和启示,提高其质量和可持续性。

此外,研究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的空间营造体系还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传统聚落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持其原始风貌和特色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通过研究空间营造体系,可以找到平衡旅游开发和保护传统聚落的方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研究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的空间营造体系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借鉴和启示。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研究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的空间营造体系,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教训,为其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综上所述,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空间营造体系,可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提高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借鉴和启示。

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成。

传统堡寨聚落研究

传统堡寨聚落研究

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引言传统堡寨聚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堡寨聚落的研究价值,分析其特点和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传统堡寨聚落概述传统堡寨聚落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防御外敌入侵而修建的城堡、村寨等聚落形式。

这些聚落通常选址在地理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

传统堡寨聚落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军事策略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传统堡寨聚落的价值1、科学研究价值:传统堡寨聚落为研究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建筑材料、工程技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可以加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的认识。

2、文化价值:传统堡寨聚落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

这些聚落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为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资源。

3、艺术价值:传统堡寨聚落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审美和工艺水平。

这些聚落既是艺术品,又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堡寨聚落的保护和发展1、保护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堡寨聚落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其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堡寨聚落面临消失的危险。

2、发展趋势: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逐渐加强了对传统堡寨聚落的和投入。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加强对传统堡寨聚落的研究,为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传统堡寨聚落的保护与发展应相辅相成,既要注重保护其历史原貌和文化底蕴,又要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合理规划,实现传统堡寨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为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结论传统堡寨聚落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等多重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聚落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加大保护力度,并探索合理的发展途径。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解析
李红;周波;陈一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8)011
【摘要】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聚落所具有的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旨在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希望借此能对现代村镇的建设活动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总页数】2页(P5973-5974)
【作者】李红;周波;陈一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2;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5
【相关文献】
1.碛口窑洞聚落人居环境营造思想 [J], 毛立慧;李克忠
2.中国传统营造工艺保护特点解析 [J], 杨达
3.乡土建筑的营造理念与思想基础--以鄂南水乡平原地区古聚落为例 [J], 彭兴
4.中国传统绘画与园林营造的关系解析
——以网师园为例 [J], 郭大松;李军;脱斌锋
5.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 [J], 金涛;张小林;金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范文

《2024年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范文

《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篇一一、引言海南岛作为我国最南端的热带海岛,自古以来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目光。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岛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在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和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围绕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海南岛传统聚落的形成背景与特点(一)形成背景海南岛的传统聚落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地方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

在地理环境方面,海南岛以其独特的热带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沿海临海的地理位置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聚落模式。

在社会文化方面,海南岛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华文化、闽南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二)特点在地理分布上,海南岛的传统聚落大多沿海分布,有的以村庄、寨子、堡垒等不同形式呈现,以方便农业生产、抵御海风潮涌。

这些聚落形成了典型的村落单元与居住群体间的紧密关系。

同时,这些聚落大多采用群居式的空间布局方式,建筑相互交错、彼此联系,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三、海南岛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特点(一)整体空间形态海南岛的传统建筑以屋顶斜度高、墙壁较薄的特点著称。

这些建筑采用悬山式屋顶,以便更好地应对海南岛丰富的降雨和阳光辐射。

此外,这些建筑的立面采用镂空和窗洞的设计,既有利于通风散热,又能够满足采光需求。

整体上,这些建筑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空间形态。

(二)局部空间形态在局部空间形态上,海南岛的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流动性。

例如,在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上,通常采用前堂后寝的布局方式,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进行划分。

同时,在建筑内部还设有庭院、天井等空间元素,使得整个建筑空间呈现出一种流动性和层次感。

此外,在建筑装饰上,海南岛的传统建筑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精美的木雕、石雕等装饰元素的应用。

四、影响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因素(一)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川盐古道作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条古道的沿线有许多传统聚落和建筑,这些聚落和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和建筑的历史渊源、布局特点、建筑风格和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历史渊源川盐古道是古代川西与中原地区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随着盐业的兴盛和交通的发展,沿线的传统聚落和建筑也逐渐兴起。

这些聚落和建筑在历史上不仅为商贾提供了休息和交易的场所,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依托。

二、布局特点在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和建筑的布局方面,一般呈现出线性和沿道两侧集聚的特点。

这种布局方式一方面可以方便行人和商贾的交通和交易,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防御外敌的侵袭。

传统聚落和建筑的布局还会因地形和气候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例如在山区,会充分利用山势和水源等自然条件进行布局。

三、建筑风格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和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建筑风格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川西木构建筑,其特点是采用多跨悬挑式结构,并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这种建筑风格在川西地区广泛应用。

此外,还可以看到土坯墙、砖墙、石墙等材料的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利用。

四、保护现状在当今社会,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和建筑面临着许多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聚落和建筑被拆除或改造,导致了建筑风格的丧失。

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和商业化的影响,使得一些传统聚落和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特色。

因此,保护传统聚落和建筑的工作亟待加强,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总结起来,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和建筑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研究它们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保护和传承传统聚落和建筑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加强保护和研究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和建筑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论文关键词:传统聚落;聚落景观;宗族意识论文摘要: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聚落所具有的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旨在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希望借此能对现代村镇的建设活动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传统聚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间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蜕变过程,得以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不仅充分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间,其内敛、朴实、人性化的特征,均是当代城镇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

1传统聚落特征分析1.1自然生态特征1.1.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传统聚落擅长利用地形、地物,故而聚落多因地制西、闽南等地,由于采石用土较为方便,于是呈现出大批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建筑群。

由于受资源条件的制约,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但均与自然环境紧密衔接,表现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大有“宛若天生、浑然天成”之感。

1.1. 4路即轴线,尺度宜人。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变,城镇布局契合地形、地貌多采取曲轴线处理的手法,即不强求一律,不和自然争强弱,街道随地势随弯就弯,遇转则转,成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轴线,城镇亦沿道路两侧展开布局;城镇规模也由于受地形、交通方式、生产活动、土地供给能力和农业耕作半径等因素制约,规模相对较小,故而聚落尺度宜人,空间环境亲切、舒适。

1.1. 5独立、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

传统聚落常选址于冬季风小且日照多,夏季有凉爽山谷风、河风,近水源之地,且多规划布置于河岸的凸起地段,这一地区不仅可避开河水的冲刷,还会因泥沙的不断沉积扩大聚落可耕、可居的场所面积;并通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紧密衔接,形成山、水、城三位一体的格局。

徽州宏村坐落于雷岗山、左右护山之间,既可挡北风之烈,左右山峰又互成椅角之势,形成极其安全的地理环境;通过外围水体的引人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水域—月沼,不仅解决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消防等用水需求,还极大改善了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工生态系统。

传统中国建筑营造探究与启示

传统中国建筑营造探究与启示

传统中国建筑营造探究与启示建筑的营造活动受制于各类社会文化意识所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对于传统营造活动中,对建筑具有重要影响意义或指导意义的思想,通过分析意识形态在建筑营造过程的具体表现从而分析傳统建筑中的对现代建筑的启示,从而促进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

标签:营造;天人合一;传统建筑;地域性1 建筑的营造活动建筑是历史的再现,中国传统建筑营造以木结构为主,具有朴素淡雅的特点,通过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形式,以木架构为结构方式进行搭建,从而衍生出许多木制结构工艺,再按照结构需要与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之间组合在一起。

而在营建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特点,突出了礼制性建筑在传统聚落中的地位,同时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同样遵从等级制进行营造活动。

建筑的营造活动,是在人的谋划下进行的,这种营造之前的谋划通过模拟、预设而表现在图或模型上就是典型的设计。

[1]故人的思维活动是人的社会存在反映,不同地区、环境、气候、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设计的差异。

同时,作为观念形态的存在又会反作用于所处环境下的人们。

“建筑营造”是探讨中国古代漫长封建社会中,对于一些相对稳定的社会观念形态在传统聚落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到建筑在设计与规划的过程。

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

始终围绕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天象的把握与对天人关系的猜测构成了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中国长期处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度中,史官文化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线,官本位始终是价值判断的基本参照系。

在文化层面与社会地位上,对于百工表面上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实际社会地位并不高,受社会等级、礼制及典章等制度影响下,设计活动是被分裂了的。

长期宏观把握,拙于实验验证的思维特点导致中国建筑技术的扩展始终停留在经验科学层面,没能将设计与施工、建筑与结构明确的专业分化,也没有经由知识阶层通过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抽象、归纳、推演上升到结构理论的层次上。

因此对于我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却缺乏理论的支撑,这一点和西方较早就以书籍《建筑十书》的形式来阐述了建筑理论有较大的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论文关键词:传统聚落;聚落景观;宗族意识
论文摘要: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聚落所具有的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旨在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希望借此能对现代村镇的建设活动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传统聚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间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蜕变过程,得以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不仅充分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间,其内敛、朴实、人性化的特征,均是当代城镇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

1传统聚落特征分析
1.1自然生态特征
1.1.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传统聚落擅长利用地形、地物,故而聚落多因地制宜,空间布局不拘形式,格局自由,由此成就了顺应山势的山地城镇、临水跨溪的沿江城镇,这一独特的聚落景观。

石柱西沱就是山地城镇的典型代表,整个城镇顺应山势,从江边垂直向上攀岩,建筑亦沿千步云梯爬沿而建,整个城镇契合地形高低起伏,与自然完美结合。

1.1. 2契合环境,彰显人性。

传统聚落十分重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借助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形制以及建筑材料等与地方环境紧密衔接,求得和谐统一。

如我国南方地区建筑普遍小巧宜
人、姿态轻盈,屋檐出挑深远,不仅适应了多雨、炎热的气候特点,也与南方人细腻、内敛的个性特征相得益彰,展示出聚落人性化的特点。

1.1. 3效法自然,浑然天成。

传统聚落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习俗,故而聚落多就地取材,巧用自然。

如西南山区,盛产石材、木材等资源,故而城镇多以干阑式木结构和羌族石砌建筑群为主;闽西、闽南等地,由于采石用土较为方便,于是呈现出大批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建筑群。

由于受资源条件的制约,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但均与自然环境紧密衔接,表现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大有“宛若天生、浑然天成”之感。

1.1. 4路即轴线,尺度宜人。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变,城镇布局契合地形、地貌多采取曲轴线处理的手法,即不强求一律,不和自然争强弱,街道随地势随弯就弯,遇转则转,成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轴线,城镇亦沿道路两侧展开布局;城镇规模也由于受地形、交通方式、生产活动、土地供给能力和农业耕作半径等因素制约,规模相对较小,故而聚落尺度宜人,空间环境亲切、舒适。

1.1. 5独立、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

传统聚落常选址于冬季风小且日照多,夏季有凉爽山谷风、河风,近水源之地,且多规划布置于河岸的凸起地段,这一地区不仅可避开河水的冲刷,还会因泥沙的不断沉积扩大聚落可耕、可居的场所面积;并通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紧密衔接,形成山、水、城三位一体的格局。

徽州宏村坐落于雷岗山、左右护山之间,既可挡北风之烈,左右山峰又互成椅角之势,形成极其
安全的地理环境;通过外围水体的引人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水域—月沼,不仅解决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消防等用水需求,还极大改善了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工生态系统。

1. 2景观特征
1.2.1异彩纷呈的地域景观。

传统聚落由于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受自然条件、地方文化、风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各异,故而在聚落景观上体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

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云南傣族的“芭蕉、竹楼、缅寺”,湘黔侗族的“鼓楼、风水桥”,四川临江聚落的“吊脚楼、坡屋顶”,西北高原的“窑洞”景观等。

1. 2. 2形胜取意的符号景观。

传统聚落为祈求平安、保一方稳定,除十分重视聚落选址,还在聚落形态和空间布局方面大做文章,形成特殊的空间格局。

如芙蓉村为期望后代人才辈出,子孙发迹,以“七星八斗”立意构思,整个村落以七颗“星”加以控制,联系东、西、南、北4条道路,构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又以“八斗”为中心分别布置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和住宅区,并通过流水系统将8个区域沟通串联,构成一幅大型的图案景观。

1.2.3秩序井然的形态景观。

传统聚落由于规模小,等级低,加之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制约,更强调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受中国尊老爱幼传统习俗和尊卑贵贱等级思想的影响,村落通常以族中长老领地为基准,由内向外自然推进,形成若干个居住组团,且约定俗成村东为长房,村西为次房,由此形成秩序井然、分区明确的聚落组团,展示
出一种奇特的形态景观。

1.2.4寓意深远的节点景观。

古人十分讲究尊重地形、地物,强调在自然中寻求秩序,尤其体现出对特定自然物的崇拜,于重要节点处常保留特定物件或栽种特定植物,以此寄寓整个村落的兴衰祸福,故而受到极大的重视。

“风水树”就是其中的一种,云南大理的白族就将大榕树视为生命与吉祥的象征,故而几乎每个村落都种有大榕树,且整个村落以大榕树为中心展开布局,构成整个村落的中心和地标,由此形成村落一大重要的节点景观。

1.2.5色彩斑斓的立面景观。

受地形因素制约,聚落多随地形高低起伏,上上下下,人字山花墙面亦层层上叠,且暴露出大量建筑的侧立面,展示出数以百计的方格子,由此呈现出层层叠叠、纵横穿插、错落有致的城镇外轮廓空间,黄白相间的方格子不仅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还极大地丰富了视觉效果,成就了城镇色彩斑斓的立面景观。

2传统聚落的思想文化探源
传统聚落之所以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生态特征和景观特征,除了体现出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结果外,更多地折射出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2.1生态理念中国传统哲学十分讲究“天人合一”的有机思想,强调把人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故而人类居住的环境特别注重自然山水的保护,强调因借自然,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由于枕山可挡冬季寒潮侵袭;面水利于生产、生活、灌溉、行船,又可迎纳夏日凉风,调节区域小气候;坐北朝南可获得充足的日照;良好的植被既可涵养
水源、保持水土,又利于调节小气候,丰富聚落景观,故而传统聚落多选择“枕山面水、坐北朝南、植被茂盛”的地理环境。

除了对自然的尊崇,传统聚落还表现出对白然极大的适应能力,各地所具有的不同的聚落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制和空间格局,均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

如四川沿江地区由于山势陡峭,故而城镇只得“吊脚为楼”以节省空间;加之气候炎热,城镇建筑多设天井,并采用出檐深远的坡屋顶,以此达到降温排水的目的。

2. 2宗族意识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遵循以父系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的宗族礼制,外化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各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聚落空间组织、层次分布、房屋等级等方面,故而聚落多以宗祠为中心,呈“向心式”的空间布局模式。

不仅如此,宗祠建筑在建筑形制、建筑体量、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等方面,也均与其他建筑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其在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家族的“精神空间”和“引力场”,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

由此可以看出,宗族意识不仅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聚落空间和聚落景观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 3耕读文化“耕为本务,读可荣身”,一直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的至理名言。

由于受自给自足生活观念的影响和儒家理学思想的长期教化,传统聚落多取法自然,尺度宜人,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形成青山绿水、古朴典雅的聚落空间,以此体现“耕者”坦诚、率真、淳厚的胸怀和“读者”崇尚淡泊、潇洒脱俗的个性特征。

如楠溪江苍坡村就以“文房四宝”规划布局,其中笔街直指西面笔架山,村东西
各开二池为砚池,砚池旁各置一条石,意为墨,方正的村落如同一张白纸,以此寄寓村民“兴文运、出人才”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出耕读文化对传统聚落规划布局、聚落景观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2. 4风水理论传统聚落普遍选择有山、有林、有田、有水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且多布局于土地肥沃、人身安全、生活方便、风光优美之所,是理想的趋吉避凶的生活场所。

不仅如此,传统聚落还通过对周边地理形制、聚落形态的构建,形成特殊的象征性符号,以此寄寓趋吉避凶、光耀门嵋的愿望。

上里古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占镇背山面水,后面山势蜿蜒,山脉层层拔高,植被繁茂,若干河流在此汇聚,上里居于河流相交的夹角内,有“财源”汇聚宝地之意,周围18个馒头式的小山环护左右,又兼十八罗汉呵护上里古镇之寓意。

又如安徽绩溪县的冯村,不仅村落四周地形环境安定祥和,颇具安全感,而且还将村口处几座护卫的山头命名为狮、蛇、龟、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 5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有56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杂居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共同的生活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在聚落空间、建筑单体上,即表现为异域建筑风格、建筑形制的相互借鉴和拼接,使得本土建筑风貌被频频打破,出现一幕幕奇特的异域景观。

如四川本土的硬山式屋面,受移民文化影响,被植人了“外向、张扬”的峰火山墙,打破了原有“内敛、保守”的个性特征,为其增添了另一番韵味;又如原本兴盛于我国北方的廊坊街,经移民传人南方,与南方多雨炎热
的气候特点相得益彰,故而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成为城镇又一道独特的异域景观。

3结语
该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及其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展现出传统聚落不仅十分强调整体的概念,提倡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还十分尊重历史,尊重保护地域特色的文化理念,这一切都是现代文明社会所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故而希望能对当前村镇的建设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