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伴孩子成长
幼儿教师心得感悟:用爱心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幼儿教师心得感悟:用爱心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用耐心和爱心陪伴他们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我想与大家分享。
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
爱心是我们对孩子的关怀和照顾的基础,也是孩子们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的源泉。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和理解。
在他们犯错时,我们要耐心地引导,而不是严厉地批评。
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放弃。
只有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我们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耐心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时间。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他们的成长,去引导他们探索和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地达到目标,会有挫折和困难。
但只要我们保持耐心,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孩子们会逐渐理解并掌握知识。
我还深刻体会到,陪伴孩子成长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
幼儿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领域,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孩子们的成长需求,根据他们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我们需要发现并培养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在与家长的合作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共同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
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育儿观念。
回首过去的日子,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看着孩子们从无知走向认知,从依赖走向独立,我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
每一个孩子的进步都是我最大的动力,他们的每一个微笑都是我最大的满足。
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我会继续用爱心和耐心陪伴孩子们成长。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们,用心去教育他们,他们一定会成为健康、快乐、有用的栋梁之才。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是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它深入探讨了家长如何用爱心和耐心来引导孩子成长,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亲子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爱心在亲子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爱是孩子成长的最好营养,只有用爱心对待孩子,才能真正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了爱心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
比如,父母用爱心和耐心来教导孩子,孩子会更加乐于接受教育,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成长。
而如果父母缺乏爱心,只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孩子性格受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爱心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只有用爱心去关爱孩子,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长。
其次,这本书还强调了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作者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用心去经营。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比如多陪伴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给予鼓励和支持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会感到孤独和迷茫。
同时,作者还提醒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亲子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孩子成长。
最后,这本书还提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
作者认为,自信和独立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素质,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培养孩子自信和独立性的方法,比如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是亲子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才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爱心伴孩子成长演讲稿范本

爱心伴孩子成长演讲稿范本尊敬的讲坛嘉宾,亲爱的家长们,亲爱的孩子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各位分享关于爱心伴孩子成长的话题。
我相信,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能够给孩子无限的爱与关怀,助他们茁壮成长,成为有爱心的人。
因此,今天我将从爱心启迪智慧、爱心培养思维、爱心传递价值这三个方面为大家进行演讲。
首先,爱心启迪智慧。
孩子天真无邪,他们的感受细腻,对世界充满好奇。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思考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智慧。
爱心的陪伴,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和勇气。
我们要用心去倾听孩子的疑问和思考,给予他们耐心的解答和启发,让他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爱心是教育智慧的养料,只有给予孩子充足的爱与关怀,他们才能在温暖的氛围中茁壮成长,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
其次,爱心培养思维。
思维是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也是塑造孩子未来的关键。
爱心的陪伴可以让孩子在思考问题时,不惧困难,敢于发问,培养出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要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在思维的世界中自由驰骋,不断开拓思维的边界。
爱心是思维成长的土壤,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鼓励,他们才能在思维的天空中飞翔,展示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最后,爱心传递价值。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与社会道德价值观息息相关。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要用爱心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正义、关爱、尊重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我们要做孩子的榜样,用我们的行为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
爱心是传递价值的引路人,只有给予孩子真挚的爱与关怀,他们才能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伟大的人物。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希望你们在成长的路上,始终保持一颗爱心,不仅要关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要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用你们的爱心带动身边的人做更多正能量的事情。
相信只要你们用爱心去行动,用爱心去思考,用爱心去塑造自己的人生,一定能够成为有价值的人,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篇一:《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我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它吸引,深受启发。
书的内容共有四讲:人生的态度、孩子应有的言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字字句句都是现身说法,内容非常丰富精彩。
我现在有了羞耻心,知道打架原来不是英雄的道理,还知道了怎么让学习事半功倍。
其实老师在我们的一生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要感谢她对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却完全不求回报,我要说谢谢你励老师,做你的学生真的很幸运。
我也从中学会了《弟子规》,有一句话写的特别好“孝心是一个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永恒的动力”。
我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从今天起大家看我的实际行动吧!【篇二:《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今天,我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孝敬长辈、老师和父母,做一个好孩子。
比如你帮妈妈洗衣服,做家务,妈妈对你说,谁做的,你不告诉妈妈,就觉得自己是无名英雄。
妈妈一直叫你吃饭,你要等半天才来吃饭。
这些都是不孝顺的行为。
《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里面说课堂总是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不发言,没信心,甚至有些同学站起来都哑口无言,怎么办?我们要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他们降低难度。
比如说有的同学回答不了问题,我们会让他重复同学问题都可以,回答完后,让他重复一遍。
有的同学讲话,一句都讲不通,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让他读一遍。
《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很好看,从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我知道了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同学。
【篇三:《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作文】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完全从自己工作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己和学生的点点滴滴,鲜活的案例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尤其是一位乡下老妈妈的朴实而直白的育儿经令我印象最深。
那老妈妈有七、八十岁了。
她的儿子是村长,教得很好,儿子又体贴,对人、处事又都处理得很好。
而这位老妈妈一字不识,没文化,人家问她是怎么教儿子的?她说:“我有什么好教的,我不就是打呗,我又不识字。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需求,同时也要关注心理上的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构建一个有爱的学习环境,这也是“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的内涵。
读书是一种好习惯,有助于人们的健康成长。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书籍,从小孩子一本书一本书地拓展视野,坚定了解事物的态度,增加了解世界的情感,这都是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极大帮助。
我曾经陪伴过一个读书热爱的小姑娘,她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从小她的家庭就十分节俭,但是她的父母总是会挤出一部分money来买她爱看的书籍。
在她的书房里,摆放着几百本书,笔记本、照片、小玩具等,可以看出她已经阅读很多的书,并记录了很多读书笔记,每一本书籍都见证了她成长的历程,让人深感感动。
她不仅仅是一个读书人,还是一个有爱的孩子,她在书中学会了自我探索、人际交往和生活态度。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培养读书的习惯,从小养成好习惯,有助于孩子在今后探索自己的人生动力,发现自己的喜好、成就感和价值观等。
读书不仅能够开发孩子的智慧,同时也能够让孩子产生对世界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绘本、识字卡和儿童读物等等,用这样的方式来陪伴他们成长。
“爱心”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精髓。
父母可以关注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生活,建立互信和共情的关系。
这样做不仅仅可以提高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也可以对孩子的价值观和学习动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经常看到一些家庭没有那种闹铃般的独立,夫妻间的沟通远离孩子的世界,孩子看着电视或玩手机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
这样的家庭严重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我们关注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必须要听取他们的真实想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伴”也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要素之一。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

怎样鼓励学生才有效——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肖陈颖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每天都去鼓励孩子做得好的部分。
比如说我到了教室,我就会大大的赞叹,我说从来老师没有看到有人把桌子擦得这么亮。
教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常常骂他,批评他,造成的就是对立,孩子很难过。
我们常常去启发他,鼓励他,这个孩子他的力量、潜能就会被开发出来。
所以我们多说鼓励的话,少说批评的话,鼓励带来的是激发潜能,而批评只是造成隔阂、造成伤害。
读后颇有感受。
总看到许多老师(包括自己)双手平摊,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如今的学生太懒,早读让出声朗读,从来都是莺声燕语,时断时续。
让他们动脑筋思考个问题,不是没吃过豆芽,就是没见过莲藕。
也就是说他们考虑问题要么不周全、要么缺心眼。
特别是期末考试,简直就是考试老师。
当老师把茫茫题海研究得滴水不漏却依然担心学生不会时,大多数学生都是“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
”“哎,我们的学生学习习惯太不好了。
”甚至有老师慨叹:“想当年,我读书时……只可惜好汉都有当年勇啊”。
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蹲下来审视我们的学生时,也会有“这年头,当学生也不容易混”的感慨。
看他们表面上悠然自得的样子,其实他们内心并不快乐。
虽然现在的学生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自从踏进学校的门槛,家长不是让孩子上这个补习班,就是读那个特长班。
家长们一步步实施着自己的“状元计划”和“神童计划”,难道我们做老师的果真有“点石成金”、“琢璞为玉”的魔法吗?答案是没有。
相信每一位在坐的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存在着一些学习障碍。
怎样才能让他们表现出应有的优秀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把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说出来,愿与诸位同仁共同切磋。
目标只有一个,方法很多,赞赏和鼓励不失为一种上策。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我一直在鼓励学生呀!但效果却不十分理想。
那是因为我们只会用“好”和“很好”“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精彩的回答。
要么就是“你真棒”、“好极了”的廉价表扬。
爱心伴孩子 们成长(肖陈颖老师主讲)

爱心伴孩子们成长肖成颖老师主讲第一集各位長輩,各位老師,大家請坐。
尊敬的各位長輩,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
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來自中國四川的成都,我的家鄉在四川成都。
在這幾天跟有些老師交流,很多老師說有聽過這個地名。
我在去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學習以前,一直是個小學的語文老師和班主任,在去廬江以前教學有六年的時間。
在這次來馬來西亞,也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因為這樣的原因來馬來西亞,所以這一次是我第一次來,也是我第一次走出中國,謝謝。
我在十五號的早上從中國的山東出發,在我離開山東的時候,那天早上的氣溫是零下五度。
我不知道各位老師,有沒有感受過零下五度的這種溫度?我當時走到路上,小河已經全部結冰了。
後來就乘飛機到了廣州就是二十多度,然後再到馬來西亞,就感覺一天就從冬天走到了夏天。
我那天出發的時候,有個很深刻的感受,早上五點半我們就起來,因為要很早出發。
我到樓下的時候,發現我們中心的很多老師等在樓下,等著來送我。
因為他們說,我們中心要把你嫁到馬來西亞去,你要遠嫁重洋,我們娘家的親人要來送一送,所以就感覺到很有意思。
我當時走到餐廳也覺得非常的感動,因為前一天,我們的老師就給我包了很多餃子。
他們說不知道馬來西亞有沒有餃子吃,說你要多吃一點。
所以「多吃一點」這幾個字,這幾天就在耳邊迴響。
到了馬來西亞,我感覺我每天都在吃,從早上一直吃到晚上,吃得我覺得已經長胖了不少。
所以感覺並沒有離開家,只是覺得從一個家來到另一個家。
我們不得不想起來,到底什麼是家?請問各位長輩,什麼是家?我以前覺得,我的家就只在我的一個小小的家庭裡面,有爸爸和媽媽。
但是隨著學習傳統文化,讓我愈來愈體會到,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所有的我們這些老師,都像親人一樣對待我們,我來到馬來西亞,一點都沒有感覺是在外國。
因為每張臉都笑得這麼真誠,每位老師都是那樣的親切。
所以在整個學習的過程,愈來愈體會到的,就是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就是在讓我們感受,周圍所有的朋友、所有的長輩,他們對我們點點滴滴的付出。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7篇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7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一: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409字)这个星期,我们403班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
它是我们中国四川的一名叫肖陈颖老师接受记者采访后写的。
在这本书中,肖老师写了她在庐江汤池一个学校的一个有七十四个孩子的班级上课。
那个班级当时是全校成绩最差、纪律最差,什么都不好的一个班级,换了好几个班主任。
可是她才带了四个月,那些孩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光是行为、习惯的变化,学习成绩也变化很大。
其中,肖老师还在这本书中讲了几个故事,比如:“曾经有一对夫妻,先生喜欢吃鸡蛋白,太太喜欢吃鸡蛋黄。
他们俩结婚以后,太太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黄留给先生吃,先生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白留给太太吃。
他们俩到六十岁,吃了可能有三十多年,到他们六十岁的时候都变成老头老太了。
有一天坐下来聊天,一聊才发现原来对方喜欢吃的,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两个人就大笑起来……”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孝心是宇宙人间永恒的真理,我们只要有了它,就会让自己的缺点一点一点的,慢慢地消失,直到无影无踪……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二: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475字)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爱心伴孩子成长》,在这本书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教育的动机”决定成败。
这篇文章讲了:因为父母了解孩子,在孩子贪玩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来“贿赂”孩子,从而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用物质作为手段来促使孩子听话,让孩子成为父母的乖孩子,可是这种方法只能持续一段时间,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真正的教育,是需要父母有耐心,用心去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所在,想一想孩子们的动力发源地在哪里。
同样是教育,同样是做,是怎样将孩子的“心”引往哪个方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桌向我借橡皮,因为考虑的角度不同,做出的反应和结果会不同,如是帮助别人,就会很乐意的借给他;如考虑将来我也要借学习用品,则即使借给了他,但心里也留下了“索取”因素,这样的行为则带有利益交换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心伴孩子成长
发表时间:2013-11-28T13:32:08.53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7期(下)供稿作者:◇何万菊
[导读] 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
◇何万菊
(安岳县实验小学安岳 642300)
【摘要】: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大事小情,层出不穷,作为班主任,勤劳是基础,爱心的付出是保证。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先锋,除了具备智慧,更应有爱心,时怀“爱”的情感,播种“爱”的种子,方能收获“爱”的果实。
【关键字】:勤,爱,快乐
不止一次听到老师这样抱怨了: “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是啊, 90后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与以前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以至于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即便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都有了”代沟”。
这就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真正了解学生,难就难在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性。
如果能充分的关注身边的每个学生,关注其身上的个体特色,真正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那么沟通就能真正的开始,从“心”开始。
以平等的心态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状态,关注其点滴,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心理,开启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先锋,我想除了具备智慧,更应有爱心,时怀“爱”的情感,播种“爱”的种子,方能收获“爱”的果实。
一、从爱出发,勤字为先
1、勤到班,勤观察,勤了解。
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我控制力非常有限的,勤到班上去走走看看,督促学生好好地遵守纪律,认真学习。
另外,经常到班上去走走,也许是这么不经意的走走、看看、问问,或许会发现一些重大的事情并将它很好地处理,避免事态的蔓延。
2、勤发现,勤鼓励,勤表扬。
学生有自尊心,有上进心,有表现欲,在带班时,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要发现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与适当的鼓励与表扬,这样不但可以增进师生间的友谊,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优点充分表现。
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犹如黑夜的一盏明灯,寒冬的一缕阳光,将给学生积极上进带来无穷的力量。
常常在交谈中、练笔本上、作业本
上给学生写上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和重视。
3、勤培养学生的习惯。
在养成教育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卫生习惯教育、写字习惯学习习惯教育的力度,使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大事小情,层出不穷。
作为班主任勤劳是基础,时间的付出是保证。
我坚持深入到班级,紧跟学生,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摸清学生思想脉膊,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问题,从实际出发,有效地组织教育过程,实现班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达到预期目的。
做班主任多年来,我深刻体会到勤能补拙。
二、以爱交心,点亮心灵
“爱心是教师的另一本资格证”,在班主任眼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对他们要一视同仁,不可以对成绩好的学生心存袒护,而对成绩差的学生抱有偏见。
1.严爱优等生
优等生,谁都爱他们。
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
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我从不宠坏他们,更不迁就他们。
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热情的人,向上的人。
优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
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只能在理智深沉的爱之中,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前进。
在2013届(5)班有一个学业上很优秀的男孩,从毕业到现在,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他有什么心里话,总喜欢找我诉说,我和他之间就像忘年交的知心朋友。
但他性格倔强、脾气暴躁,在小学相处的六年中我们也有过多次摩擦与矛盾,在对峙过程中,从来不因为他成绩优秀,而去迁就他。
记得有几次,我采用“冷却法”对他不理不睬,他后来憋得难受,不得不先向我诉说,我心平气和的与他分析事情的前前后后,客观公正的指出他的对与错,在事实面前他虚心的接受了我的批评。
2、博爱中等生
中等生往往是一个班中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既不像优等生那样容易产生优越感,也不像后进生那样容易自暴自弃。
他们是班级体的一面镜子,他们希望老师重视他们,但又害怕抛头露面。
对这类学生我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他们的反复,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02届(5)班有个学生,他成绩中等,在班上可以说很不起眼。
有一天早上,他没来上课,我向从报名册查到他家的住址。
我来到他的家里,当时他躺在床上见到我显得很吃惊。
经询问,原来他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还发着烧,到现在还滴米未进。
我去饭馆买了一份饭,还到诊所给他拿了点药。
在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眼眶里含着泪珠。
我说学校还有事,就赶紧起身走了。
从那以后,他在学习、劳动中都特别积极。
当他拿上安中的录取通知书时,深情地对我说:“老师,谢谢你”。
听到这句话,我也是非常感动,以往的苦也变成了甜!
3、“偏爱”后进生
在班级管理中,我给后进生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
在班集体中,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下面就后进生的管理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要加强后进生的思想开导,多关爱,忌动肝火。
后进生往往很要面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考试成绩不好,就会认为很丢人,一心想着不如别人,自已天生就是笨,他们根本就不会去考虑自已学习苦难的原因,不去努力,而是做出消极反应---心理障碍,导致产生矛盾痛苦心理;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因此,我们在教育与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要保护好后进生的自尊心,对他们出现的过错行为切忌大动干戈,惩罚和训斥学生。
而是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让他们的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展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途径。
例如,我班同学左垒,我对他的转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该生聪明,爱发言,热爱劳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就是怕学习,上课常迟到,有时不交作业,还会说谎,家长忙于上班,无法管教孩子,导致该生学习成绩跟不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发现虽然这孩
子不好学,但劳动积极,只要他参加的劳动,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而且他很有号召力,很多同学都能被他调动起来,该同学回答问题积极,我想用赏识的办法来教育他,决定请他当劳动委员兼小组长。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与该生交流和沟通,果然不出所料,他不负众望,让任课老师们都刮目相看。
我就借此机会告诉他,一个人不仅要热爱劳动,发言积极,还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从此,他就该掉了昔日的坏毛病。
学习上进,勤奋好学,在期末考试中语文竟然得90多分,其他学科也突飞猛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其次,好对学生的家访工作。
我们队学困生要有爱心,随时要把学困生的学习放在心上,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置之不理,这就要求我们做更多的工作。
牺牲更多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家访,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的了解,帮助学困生学习,与学生家长交流,鼓励学困生努力学习,与学生家长交流,鼓励学困生努力学习,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等。
当然,还有许多办法可以帮助学困生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来进行教育、辅导。
最后还是要谈热爱学生,更热爱后进生。
“爱是最好的教育”。
只有爱自已的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热爱学生是大多数老师的共识。
但是热爱后进生是较难做到的后进生的转变对于教育教学至关重要。
如有的教师由于不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导致班级人心涣散,纪律散漫,学生厌学,让上课老师叫苦不迭。
作为教师,热爱学生与否,关键看是否热爱后进生。
在当今素质教育阶段。
应该“让每个受教育者,尽可能充分地接受教育。
”后进生更应该得到老师的关爱。
可以这样说后进生的转化与否,直接体现出教育的成败。
所以,我们应更多的去关爱和帮助后进生。
充分让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总之,作为班主任,从学生出发,充分关注学生成长,真正助其成长,对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我坚信,今天用爱心托起的太阳,必将在明天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