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优质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全诗;(2)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行路难》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人生平、诗歌背景、词句解析等;2. 准备《行路难》全文及其注释、译文;3. 准备相关资料,如李白的其他诗作、古代文学评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等;(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内涵;(3)分享李白其他诗作,进行比较欣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6. 作业布置(1)背诵《行路难》;7. 课后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问题;(2)针对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诗人描写人生困境的诗作,如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与《行路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点。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师:上课之前我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一猜。
多媒体:xxxxxx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白板:刮奖刷)师:同学们猜一猜,杜甫笔下这一位酒仙的名字? 生:李白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看来李白“酒仙”的称号可真是深入人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来自诗歌界泰斗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多媒体:课题及教学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要做两件事,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不知道学了他老人家多少名篇名句呀。
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学生齐诵李白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月下飞天镜,去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通过李白的诗这些诗歌,你认为李白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学生自由介绍李白,师作板书并补充。
)(白板书写: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师补充:大家的发言让我想到唐代著名诗人贺之章曾高度赞美李白,称他为“谪仙人”,意思是说李白是一名被贬谪的神仙。
也就是说李白身上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气质,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上下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外表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高潮。
《行路难》优秀教案

《行路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行路难》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象征、用典等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用典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积极进取的精神,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会觉得前途一片黑暗。
但是,总有一些人,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看看他在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 年),李白离开长安之时。
当时,李白在长安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召入宫中供奉翰林。
但不久后,他因得罪权贵而被排挤,被迫离开长安。
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李白心情苦闷,写下了这首《行路难》。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请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诗歌,赏析词句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几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6教材简析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
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近李白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
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
(学生回忆诗句)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
(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扫除障碍(一)出示学习目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三)了解乐府古题。
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
)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
(出示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行路难》(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2. 激发学生对《行路难》这首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行路难》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好奇心。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行路难》的题目,提问学生对这首诗的期待和好奇心。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行路难》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步骤:1. 逐句解析《行路难》的诗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2. 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李白创作《行路难》的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李白创作《行路难》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李白创作《行路难》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讨论。
第四章:诗歌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行路难》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与人生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行路难》的主题,并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将诗歌主题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联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行路难》的主题,并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将诗歌主题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联系,并进行分享。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行路难》的学习成果。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拓展学习。
教学内容:1. 与学生一起总结《行路难》的学习成果,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拓展学习,推荐其他李白的诗歌或其他古典诗词。
教学步骤:1. 与学生一起总结《行路难》的学习成果,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行路难》(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行路难》,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诗人李白的生活经历,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诗歌、品味语言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情感的体会,感受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作品《行路难》,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行路难”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信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诗歌的基本情节、意象和表达技巧。
2.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是否能感受到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信念。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教学方法等,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选1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选1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1【设计说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如何能在文言教学中更好贯彻新课标?我尝试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法的引导,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诗仙”李白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本堂课的设计从“诗缘情发”开始,诗歌教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
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写,诗中主要表达出了作者李白慨叹世路艰难,以及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自信胸怀。
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通过“解读——品读——悟读”诗歌环节的设置,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行路难》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教学目标】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爱好吗?——喝酒!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卖身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路难》教案
单位:济水一中
姓名:张则军
《行路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苦闷、迷惘的心情。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情景导入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奉诏入京,但“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风光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真正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只让他写写诗。
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
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
这首《行路难》是在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时,为了表达了他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而作。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乐府诗
屏显(1)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屏显(2)
2.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1)大家听老师教师来读,感受李白当时失意而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
学生活动(一)
学生齐读
学生划分节奏
学生试读(以第一句为例)
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试读(两句)
再读全诗(注意“抑”、“扬”)
学生再读
(2)说说你感受的诗中的美句
方法:拿起笔标注你认为的美句,然后准备在班上交流。
学生活动(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还要深入分析,第一句和第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美好的场景来烘托他心情的不愉快,而且,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来写饭菜的丰盛、场面的豪华,更能突出作者内心抑郁和急切寻求出路的心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烦闷。
前几位同学都没扣住题干来回答,我强调的是“我感受到。
”而你们说的是“。
”请这位同学注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句话和标题紧紧呼应,最能说明当时的处境艰难。
是不是李白真的要渡黄河,登太行山呢?不是,这里是运用比喻是实在的表达自己无路可走的心情——多么艰难啊!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典故,写出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对从政仍有期待。
(姜太公80岁还充满希望,我难道不应该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很赞同你的看法,诗人在很沉郁的时候,眼前展现的海阔天宽的图景,他用这种美好的场景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这里也是用比喻的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
这首诗中,每一个句子都是美句,他们组合在一起够成了美诗!但是,它一定有有一句是全诗的感情升华,是全诗的中心,那就是。
这个句子的原句是:
乘风破浪,沧海扬帆。
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乘风破浪,沧海扬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
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
因此,人们这样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这样的句子已经单独流传下来,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
这样的句子叫做警句。
屏显(3)
课中微型讲座(一)
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有些警句,我们不知道它的出处,但是我们能记忆深刻,这就是警句的力量
《行路难》因作者锤炼了这样一个警句,情韵飞扬。
下面我们来再感受一首诗,请大家读出这首诗中你们熟悉的警句。
屏显(4)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看,这首诗一落入我们的眼帘,我们就感受到这样一个句子能给我们心灵以滋润,给我们的灵魂以启迪。
学生齐读
这个学习环节就进行到这里。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理解诗中的难句。
3、说读——理解诗中的句意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集中力量解决诗中的难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个句子在课下注释里很详细了,但只是表层含义,我们在理解时,既要阐释它的表层,还要阐释它的内在作用。
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作用。
好,开始思考
学生活动(三)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吕尚垂钓碧溪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商朝伊尹乘舟梦日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
你看,从表面上看,都看不出来其真正的含义。
真正的含义是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希望委以重任。
课中微型讲座(二)
屏显(5)
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学生活动(四)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全部串一下。
齐读。
(屏显6)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
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
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
过。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学生齐读)
两个难句都是婉曲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这两个句子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读懂了。
再来看另外一首诗,它既有典故又有警句。
学生活动(四)
(屏显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学生齐声朗读)
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物是人非,“到乡翻似烂柯人”说的是岁月流逝。
警句是哪两句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而生的。
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
各自读,大声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书。
要求:读出四三的节奏,读出抑、扬的表达要求,读出顿音。
四、背诵——感受诗中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
(屏显8)
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
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
同学们,最后老师送大家用两句,在学习上,要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在困境中,要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