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教案课程终审稿)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教案标题:《我若为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2. 探讨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领导者的职责;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2. 探究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以及作为领导者的职责;3. 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对于权力与责任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资源:1. 电子或纸质版的《我若为王》故事书;2. PPT或投影仪;3. 黑板或白板;4. 学生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展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场景和权力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2. 提出问题,如“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成为国王,你会怎样执政?你认为国王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探究:1. 分发故事书《我若为王》,让学生自主阅读;2. 分组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和能力如何?b. 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c. 故事中的国王有哪些责任和权力?他是如何行使这些权力的?d. 你认为国王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为什么?展示:1. 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权力与责任的关系;2.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整理学生的观点和答案,形成概括性的总结;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成为国王,他们将如何行使权力并承担责任。
拓展:1.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成为国王并面对各种权力和责任的情境;2. 学生绘制自己理想中的国王形象,并陈述自己的理念和执政计划;3.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发表观点,进行同学间的互动和讨论。
总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权力与责任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答“你从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的问题;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权力与责任的问题,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于权力与责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绘画作品和执政计划的创造性和逻辑性。
第二册我若为王教案

第二册我若为王一、导入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篇名,给“为”字注音释义;.写作者名字,注音释义。
强调:作者名字多么形象:天青色的、用机栝发箭的弓。
在现代文学史上,聂绀弩是继鲁迅、瞿秋白之后的一位战斗的杂文家。
如果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投向敌人的匕首、投枪,那么,聂绀弩的杂文就是射出去的箭。
强调:“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但是假借的外物要立得住。
强调:学语文首先重在积累。
当遇到生难字词、经典句段的时候,要把它“吃”下来,咽到肚子里去消化,变成自己的营养。
(之所以临时改变了导入,是因为发现课前5分钟发现学生对作者名字的注音全错,是因为他们人手一本的《金榜》上注错了。
)二、读解(一)从破题入手阅读文章,先看一个“王”字 1、速读补充材料一,归纳“王”的义项《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选文者,三画而连贯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凡王之属皆从王。
”古汉语中“王”字产生了“帝王、天子”的意义。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王,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王的权力是上天给的,因而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说明了周王(特别是在西周盛时)所拥有的极大权威。
如果哪个诸侯国不履行义务或超越权力,“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可以改变他们的封地和爵禄,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如周共王曾因一小事而灭掉了同姓的密国(“康公不献。
一年,王灭密。
”《国语·周语上》)周宣王曾派兵伐鲁,杀伯御而立其弟孝公(“三十三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
<SPANlang=EN-USstyle="mso-ascii-font-family:楷体_GB2312;ms。
高一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案教案主题:《我若为王》教案教学内容:《我若为王》阅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内容,流利朗读。
2.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 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4.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2. 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课文《我若为王》的复印件。
2. 演讲稿的范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疯狂抢答的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知识点,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Step 2:阅读与理解(1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我若为王》。
2. 学生阅读课文,并配合教师的指导,逐段解读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Step 3:答疑解惑(10分钟)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和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和答疑。
Step 4: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2.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观点写在小黑板上,进行展示。
Step 5:作文写作(10分钟)学生根据讨论和思考的结果,以《我若为王》为题目,撰写一篇演讲稿,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Step 6: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自愿上台进行演讲,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师以及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Step 8:作业布置(2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内容,并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学生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领略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介绍。
2.2 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2.3 课文中表达的理想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
3.2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3.3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介绍课文的内容、作者、背景等。
4.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文学特点等。
4.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理想主义情怀。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若为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背景和作者。
5.3 分析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5.4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5.5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案例分析。
5.6 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7 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6.1 请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我若为王”主题的文学作品,如《王者归来》、《王者之心》等,对比分析与本课文的异同。
6.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作文,谈谈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七、教学评价:7.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对未来憧憬的表达。
7.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反思:8.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的参与度等。
8.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拓展学习:9.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命的意义》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和风格。
《我若为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用公平对话的方式消退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我若为王》,它是一篇抨击王权、批判奴性的力作,其深刻、尖锐的思想足以成为培育同学民主、公平思想的文本典范。
我将分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重点难点、教学板书等五个方面来讲演这个篇目。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熟悉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丑恶,培育健全人格。
2、学问和力量:借鉴幻想虚拟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方法1、争论点拨法。
教读本文,应在同学的基础之上引导同学把握文章的主旨,品尝含意丰富的语句,通过小组争论和点拨的方法引导同学真正理解文章,品读文章。
2、品读鉴赏法。
体会杂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检查课前预习(1)阅读《我若为王》课文两遍。
(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光景德性纵然顽皮意欲贪念呵斥指摘匍匐谄媚悲戚畏葸娇痴小旦(3)思索:本文的思路是什么?文章批判了什么?尝试完成练习二。
2.导入新课:有关皇帝的电影、电视,同学谈太监的动作、声音、表情、特征等。
导入新课,简洁介绍。
3.与文本对话(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影片――虚拟――感悟――批判(2)品尝杂文的语言动作:低头鞠躬匍匐(叙述语言)表情:谄媚恳求不敢(叙述语言)声音:低微柔婉畏葸娇痴小旦(描写语言)语言:万岁!万岁!万万岁!有道明君!宏大的主上啊!(描写语言)明确:对奴才相的揭示比较形象、深刻、辛辣。
(3)探究文章写法(a)由解题入手,扣住“我若为王”之“若”字--假设连词。
(b)结合文中的假想几种情形:妻子、儿子、女儿、亲眷。
引导探究得出结论:幻想虚拟。
(4)分析文章中心明确:批判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
重点批判了奴才思想。
4.与对话(1)问题:说“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你是否同意的做法?你认为是先毁灭王权,还是先毁灭奴才?(2)估量可能消失的观点:观点(a):同意的做法。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教案主题:《我若为王》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提升教案目标:1. 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探究能力;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学作品《我若为王》的主题和情节;2. 分析和解读作者的文学手法和意图;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2.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好文学作品《我若为王》的相关阅读资料;2. 准备多媒体设备,以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3. 准备书面练习和讨论问题的材料;4. 准备展示学生作文的空间和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幅描绘王权的图片或一小段相关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的权力和责任;2. 引入《我若为王》这个文学作品,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关于权力和权责的短篇小说。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朗读文学作品《我若为王》;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学作品中的关键情节和主题;3. 整体讨论,参与其中的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步骤三:分析与解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作者在《我若为王》中所使用的文学手法,例如比喻、对比等;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和意图;3. 引导学生审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是否与作者的意图相符。
步骤四:写作训练(15分钟)1. 学生根据《我若为王》的情节,或者自己的想象,以“我若为王”的角度写一篇短文;2. 提供写作指导和建议,例如如何展开故事情节、如何表达主题等;3. 学生交换作文,互相评价和修改。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自我总结他们从《我若为王》中学到的东西;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展示;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心得和体验。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王与权力的主题进行阅读和讨论;2. 学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创作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王权与责任的思考;3. 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相关的延伸阅读和写作练习。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一、《我若为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国王的故事或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
3.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权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我若为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熟读课文,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熟读:让学生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若为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若为王》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权力的重要性,明白权力应该用来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的解读。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对主题的深化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作者及其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权力是什么?权力应该如何运用?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解决字词难题,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主题,领会作者的观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权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权力应该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心得体会。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阅读课文《我若为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领悟和价值观的树立。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我若为王》的文本。
2. 相关的作者背景资料。
3. 课文注释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若为王教案课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我若为王
--聂绀弩
点滴积累
△三十六计之十六计欲擒故纵
【原文】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追。
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需,有孚,光。
译文: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就会遭到猛烈的反扑,故意放他一条生路,反而会削弱敌人的气势。
追击时,紧紧地跟踪敌人而不出击,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等待他的兵力分散时再加以捕捉,这样不经过血战就可以取得胜利,这就是"需"卦的一原理:让敌人相信还有一线生机。
△名家名言
对奴隶的定义就是--不仅不反对在自己的脖子上套绳索,反而伸出舌头去吻那双套绳索的手的那一类人。
(茨威格)
对于羊显兽相,而对于凶兽显羊相。
专制者反而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鲁迅)
预习新知
1、给加点字注音
白痴()亲眷()(注意:誉,誊的区别)匍匐()
谄媚()畏葸()(注意:("")憎恶()
2、查字典词语含义
指谪:
谄媚:
光景:
3、简答
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什么态度
我"为王",身边拥有臣民,我的感觉如何
作者写我若为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联系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看过的影视作品等,写下给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并简述主要事件。
走进课堂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聂绀弩是卓越的杂文大家,又是卓越的诗人。
聂绀弩在杂文写作上,有意学习鲁迅的笔法,但又形成自己的风格:行文恣肆,用笔酣畅,反复驳难,淋漓尽致,在雄辩中时时显出俏皮。
他的作品多已收录于《聂绀弩的杂文选》(1955)、《聂绀弩杂文集》(1981)、《聂绀弩散文》(1981)。
聂绀弩的诗由于有着十分突出的个人风格和十分精彩的艺术特色,被不少人称为聂体,即以杂文入诗--"严肃的打油,沉痛的悠闲"。
三、了解文体(杂文及特点)
四、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研习2-6段
课文第6段"这样"属于指代性词语,结合课文说说"这样"一词的指代范围和指代意义。
(提示:结合课文过渡句来谈)
分析:"为王"后的光景。
(及时运用到作文学以致用)
小组讨论:"为王"后周围人(臣民)对我的态度。
(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自己概括成语)品读第6段。
体味作者所批判的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
(联系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看过的影视作品等,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给奴才下个定义。
2、研习7-8段
从行文思路看6段分析问题,2-5段摆现象,思考7-8段是什么
分析"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矛盾吗
研习第1段,分析其作用:
五、概括主旨
六、探究写法和结构
1、虚拟幻想的写法
2、欲擒故纵(大开大合)的结构
七、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我若为王
提出问题
亲眷被捧
为"王"光景臣民:惟命是从、卑躬屈膝、巧言令色
我若为王(分析问题)实质:奴才的首领
表达观点杀掉奴才
(解决问题)不当君主
批判王权意识奴才思想
课堂反馈
1、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一组是:()
寂寞盔帽变换变幻
绣像白痴盅惑耀武扬威
德行德性骄痴娇惯
谄媚缘由缘故鞠躬尽粹
2、我喜欢"为王"吗请从课文中的话回答
3、8段"真的人们"相对什么人而言具体指什么人
课外拓展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只要是这样,也只能这样。
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你知道的。
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
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而且只有一小碗。
"
"这实在令人同情。
"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掌伞,冬烧汽炉夏打扇。
半夜要煨银耳,侍侯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
"唉唉。
"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
我总得另外想法子。
可是有什么法子呢。
"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的。
"
"是么但愿如此。
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到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的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
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吧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
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去就咬得真要命。
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么。
"
"这怎么行。
"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
"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
"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
"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很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
"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
"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使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鲁迅作品集《世故三味》"中国道理"部分)
1、从文中语言分析"奴才"的性格特征。
2、本文的写作主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