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东坡传 整本书问题导读阅读
《苏东坡传》测试题及答案

《苏东坡传》测试题出题:周志磊网络测试设计:刘霞1.《苏东坡传》的作者是?A.林语堂B.余秋雨C.老舍2.本书大约多少万字?A.5万B.10万C.26万3.《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说的是谁?A.苏轼B.苏辙C.苏洵4.书中: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这句话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A.盖棺论定B.翩翩起舞C.日落西山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睡不着,去找哪位好友?A.张怀民B.欧阳修C.白居易5.苏轼字子瞻,号。
A.东坡贤人B.东坡居士6.苏轼去世后,谥号:“文忠”,“谥”这个字读音为。
A. shìB. yìC. jié7.《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西子指的是?A.西施B.昭君C.貂蝉8.苏洵赶考,铩羽而归,“铩”字读音为?A. shāB. shé9.苏洵铩羽而归,名落孙山,孙山是一个人,孙山当时考中了没有?A.没考上B.考上了10.欧阳修对“王安石的变法”的态度是?A.反对B.拥护11.有一年中秋节,苏轼喝醉怀念弟弟子由,写过一首词,是。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B.《怀子由》1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被流放。
乌台指。
A.御史台B.乌鲁木齐13.苏轼被流放黄州,黄州是现在的。
A.海南B.湖北黄冈14. 苏轼与友人游赤壁,写了。
A.《赤壁诗》B.《赤壁赋》15.书中“拗相公”指谁?A.王安礼B.王安石16.下列哪首诗不是苏轼写的?A.《泊船瓜洲》B.《题西林壁》17.《赤壁赋》里,诵明月之诗,后一句是?。
A.歌窈窕之章B.话太阳之诗18. 杭州有一道景观为“苏堤春晓”,名字由何而来?A.苏轼主持疏浚了西湖,挖出淤泥修筑了堤岸。
B.苏州的河堤19.用一个词语概括书中王安石的性格?(一个四字词语即可)20.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用2个四四词语概括)?说明:19、20题,只要回答都算正确。
苏东坡传导读任务 (2)

阅读计划: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讨论问题: 1.读到现在,苏东坡相识之人中你印象最深 或者最感兴趣的是谁?跟大家聊聊~ 2.在十四章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大家读完有什么感受吗? 阅读任务:同学们边读书边摘录一些自己喜 欢的语句、段落、苏轼的诗文亦可,林语堂 写的亦可,静心抄写,字迹务必工整。
• 阅读计划:第Βιβλιοθήκη 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 章 • 讨论问题:儒家精神、宗教思想都深刻地 影响了苏东坡的人生,两者是怎样在苏东 坡身上得到体现的?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 的看法。
• 阅读计划:第十八章至第二十章 • 讨论问题:(二选一) • (1)程颐当时为什么阻拦苏东坡给司马光 吊祭?苏轼说程颐“糟糠鄙里孙叔通”,你对 此有什么看法? • (2)根据书中第二十章的介绍以及课外知 识,随意谈谈你对书法和中国画的感受, 你平常有没有注意过线条的美感?如果注 意过,你认为它的美感来自何处?
• 阅读计划:第七章、第八章
• 讨论问题: • 1.依照书本,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内容。 结合事例,你对王安石有什么看法? • 2.书中第八章摘录苏轼上神宗皇帝万言书, 中有一段“舒越:„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 御六马‟,言田下莫危于人主也......其为可畏, 从古已然”。结合这段文字的背景及林语堂 的论述,谈谈你对这种处境下的苏东坡的 看法。
阅读计划: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
• 讨论问题:书中引用“猿吟鹤唳本无意,不 知下有行人行”来苏东坡的处事个性,联系 一些事例,随意谈谈你对苏东坡及类似个 性的人的感受。 • 在第十一章中,林语堂摘录了《日喻》一 文,请仔细阅读这篇小文,同学们有何处 不甚理解的吗?读懂之后,你认为苏轼想 传达什么样的思想?联系林语堂介绍的背 景,你有什么收获吗?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梁淑仪罗印球书册档案推荐版本作者:林语堂(1895—1976)翻译:张振玉教学总目标1.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采用批注的阅读方法,完成《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经验2.运用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梳理整合苏轼的重要经历事件,通过若干活动,引导学生把握苏轼丰富的人格魅力,探讨其形成原因,探讨传主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并进一步尝试个性化的深度阅读,生成语文运用能力3.将苏轼生平与诗文创作联系,重点研读黄州时期的代表诗文,挖掘苏轼在逆境中的坚韧精神及对今天的启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思考4.以《苏东坡传》为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和技法,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实施过程第一课段:激发兴趣阅读全书课段目标 1、1.开展导读课,引发阅读期待2.运用批注的阅读方法,整体第一次阅读《苏东坡传》,了解传主一生经历的重要时间节点、事件、思想变化、与之相对应的诗文作品,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3.开展实地考察活动,拉近学生与苏轼的距离活动一:导读课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林语堂及写作风格与成就2.把握《苏东坡传》的阅读关键价值,引发阅读期待教学过程:一、教师介绍林语堂及推荐《苏东坡传》理由(投影)二、将综艺节目转化为学习资源。
播放《百家讲坛》:人见人爱苏东坡任务 1:1、思考并发言:视频引起你对《苏东坡传》怎样的感受?2、为年级即将开展的《苏东坡传》读书活动设计宣传海报,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读书活动。
年级将选出最合适进行张贴。
活动二:第一轮整本书阅读任务 2:读书。
边读边批注,完成每章的阅读过程记录案。
教师定期收集学生的阅读疑问,利用阅读课讨论答疑。
任务 3:实践活动:制作短视频或美篇——探寻苏东坡的广州足迹(利用地理优势,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任务 4:阅读《苏东坡传》,观看央视人文历史纪录片——苏轼第二课段:再读全书,整合内容课段目标1、学习并运用批注、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2、学习并运用思维导图梳理重要章节事件3、把握并品味苏轼丰富的人格魅力,并探讨形成原因4、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活动三:广州电视台准备策划“魅力苏轼”的专题片 2 集,用思维导图呈现文案内容设计任务 5:带着每一卷的阅读思考题,第二次读书。
苏东坡传阅读答案

苏东坡传阅读答案【篇一:苏东坡传阅读考级题库】>1、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字子由。
()2、苏东坡去世后,孝宗时溢号文忠公。
()3、苏轼为纪念求雨成功而把后花园亭子改名为“喜雨亭”。
()4、“王安石变法”中,苏轼因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而遭罢免。
()5、“东坡居士”别号由来:苏轼被贬徐州务农开垦了城东一块坡地。
()6、苏东坡上湖州任职因《谢恩表》中关心农人无粮食而入京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7“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杭州像苏轼的第二故乡。
()8苏堤是苏轼在疏浚西湖挖出的泥筑成的一道堤坝。
()9、在王安石变法政争中反对派之首是苏东坡。
()10、“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飞蓬”象征了苏东坡一生漂泊。
()11、苏轼最难过而又写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是在任密州太守时。
()1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东坡用的是“八面受敌读书法”。
()1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
()14、雄心万丈的神宗皇帝信任苏东坡,反对变法。
()15、苏东坡在惠州白鹤峰的住所经后人辟为“小住胜地”。
()16、苏东坡认为养生须卫生环境、运动锻炼。
()17、苏轼为农民祈福,但妻子朝支却染疫而亡。
()18、苏东坡到海南岛时,宋朝统治下的大多是汉人。
()19、苏东坡到海南设法改变了当地人杀牛祭神治病的风俗。
()20、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让我们感受到苏东坡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
()21、苏东坡调到河中府的任命取消,改任徐州太守。
()22、苏东坡喜爱徐州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为“小住胜地”。
()23、王安石曾花巨资疏浚黄河水道,却以失败告终,苏东坡指导有方,最后取得了治水的大胜利。
()24、苏东坡喜欢炼瑜珈,还赋给了瑜珈几项中国要素。
()25、苏东坡迷恋炼丹,他曾到道观闭关七七四十九天。
()26、苏东坡在徐州治水成功。
()27、苏东坡曾与程颐结怨。
()28、自从苏轼兄弟在雷州罗湖醉游之后,罗湖改为西湖。
高中语文苏东坡传 整本书问题导读阅读

卷一:童年与青年(1岁到25岁)1、儿时的苏轼行为和其他儿童没有什么不同,但生活环境却大为不同。
阅读第2、3章,列出儿童时期对苏轼有重大影响的主要人物、地理环境或风土人情,并分别做简要介绍。
2、阅读第3章,标注年龄,分别概括苏轼少年时期的主要事件。
(年龄+事件)3、阅读第4章,分别概括苏轼青年时期的婚姻状况和仕进情况。
4、阅读第5章(1)拟出小标题以概括主要事件。
(2)用箭头串起地名,反映苏家三人前往京都的过程。
(写出地名,用箭头串联)卷二:壮年(25岁到43岁)6、阅读第7章,概括苏轼再次回京任职后遇到的重大政治事件,说明苏轼的态度。
7、阅读第8章,概括宋神宗统治期间一次连绵不绝的党争,点明苏轼的所属党派和罢黜情况。
8、阅读第9章,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情况和王安石遭遇背叛的结果。
9、第10章通过苏轼和苏辙(子由)的对比,详细总结了对苏轼一生影响至关重大的性格特点。
请把苏轼的性格特点概括出来。
10、第11章记录了苏轼在杭州任职时逍遥自在的生活。
请选取并概括苏轼在杭州的一件趣事或者乐事,并总结其形象特点。
11、阅读第12章,关注苏轼写的抗暴诗,总结其中所反映的性格特点,概括苏轼在各地担任太守等地方官职的基本情况。
12、阅读第13章,概括苏轼在徐州的政绩及其诗歌中提到的重要人物。
13、阅读第14章,概括苏轼在“乌台诗案”过程中的主要遭遇和最后裁决。
卷三:老练(43岁到57岁)14、阅读第15章,苏轼被贬黄州,不久正式务农,务农期间他都做了哪些事,又交了哪些朋友?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为人?请分别予以概括。
15、阅读第16章,概括黄州生活给苏轼文学创作带来的变化,并列举这一期间他的四篇代表作。
16、第17章讲了苏轼在黄州调养身心的两种方式——练瑜伽和炼丹。
请概括苏轼所受到的思想影响,摘录原文说明作者对这两种宗教内在本质的看法。
17、阅读第18章,概括苏轼离开黄州以后的仕途变化。
18、在第19章中,苏轼受到太后恩宠,官拜吏部尚书,达到仕途顶峰,具体表现有哪些?请逐一概括出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传记选读)教师用书:05苏东坡传含答案

苏东坡传简介林语堂(1895-1976),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生于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龙海)。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著有《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无所不读》、《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语堂文存》等。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斐.然(fěi)携眷.(juàn)唾.弃(tuò)两颊.(jiá)札.记(zhá)戏谑.(xuè)鹤唳.(lì)咫.尺(zhǐ)醇.甜(chún)杀戮.(lù)惝怳..(chǎnɡ)(huǎnɡ)袅.袅(niǎo)荆棘.(jí)不啻.(chì)颧.骨(quán)(2)多音字泊错误!度错误!差错误!舍错误!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错误!错误!错误!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显示·展现“显示"①明显地告知,明显地表示;②显现.“展现”指展示显现。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①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足以显示(显示/展现)他的心境。
②这本书将为读者展现(显示/展现)经济思想的新远景。
(2)行径·行为①他那篇“牛肉与酒”的小文,记的就是一件异乎寻常的荒唐夜游行径(行径/行为).②一群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年轻人,举行一场与现场顾客互动的行为(行径/行为)艺术演示活动。
(3)监视·窥视①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监视/窥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
②让我们一起从学生的造句中窥视(监视/窥视)他们的内心世界吧!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在这场国际化的巅峰大战中,我们能同时领略原汁原味泰国泰拳的凶狠霸道、美国职业搏击的简洁实用、巴西无限制格斗的狂放不羁....以及体验中国职业搏击明星们的“中国力量"。
5-1苏东坡传(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含答案)

苏东坡传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斐.然/翡.翠盘桓./煊.赫覆.盖/狂放不羁.B.杀戮./指戳.戏谑./虐.待歉.疚/意犹未慊.C.湫.隘/龙湫.蹶.然/蹶.子醇.甜/纯.洁无瑕D.鲈.鱼/泸.州缆.绳/橄榄.蔷.薇/帆樯.如林解析:选D。
A项,fěi,huán/xuān,fù/jī;B项,lù/chuō,xuè/nüè,qiàn/qiè;C项,jiǎo/qiū,jué/juě,chún;D项,lú,lǎn,qiá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携眷颧骨匀亭推心置腹B.唾弃戏谑鹤唳夜阑风静C.窥探桂淖临皋余音袅袅D.徜怳颍河清宴无以侑解析:选B。
A项,亭-停;C项,淖-棹;D项,徜-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苏东坡留恋在湖山之美的杭州,以天真快活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之所感,尽情歌唱出来。
B.辛亥革命前后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市在谣言、炮火中经历了痛苦和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城市街头风云际会....。
C.与傅雷夫妇素昧平生的江小燕为傅雷夫妇保存骨灰,鸣冤叫屈,却被打成反革命,十几年过着宵衣旰食....的悲惨生活。
D.4月4日苏州西山景区发生快艇撞船事故,该事故已造成4名大学生殒命太湖,清明节竟成了孩子们的祭日,人们纷纷对此评头论足....。
解析:选A。
A项,狂放不羁:指任性豪放,不受约束。
形容性格豪爽,蔑视世俗礼法。
B项,风云际会: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
C项,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
用在此处,属适用对象不当。
D项,评头论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
现也比喻任意挑剔。
用在此处,属误用贬义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的文学对于神话的淘汰,或者说是神话的褪色,速度比希伯来,比印度,比希腊都要快,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就是因为我们确立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文明,把神的意义贬低了。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阅读任务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章,苏东坡再次回京都任职,遇到重大政治事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的皇帝是年轻的 __________ 。
苏东坡的态度是物(支持/反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章讲到宋神宗期间的一次连绵不绝的党争,此次党争起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治事件),双方的代表分别是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苏东坡属于___________ 为首的一派,最后因为他出的乡试考题而终遭罢黜,被贬_______________ (地名)。
4.第9章中王安石最终被自己的朋友_____________ 背叛5.第10章通过苏轼和苏辙(子由)的对比,详细地总结了苏轼的性格特点,这个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请概括苏轼的性格特点。
6.第11章记录了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逍遥自在的生活(1)请摘抄描写西湖的一首诗(2)请选取苏东坡在杭州的一个趣事或者乐事概括,并总结其形象特点7•阅读第12章,回答问题。
(1)苏轼的抗暴诗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2)苏轼在杭州任职结束后,又到了___________ 任太守,其后又调到其中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写于___________ (地名)。
8. 阅读第13 章,苏轼在徐州的政绩是:_________章提到的东坡诗歌重要人物分别是: ___________ (地名)9. 苏东坡在案” 是: _________ 地名)因他的最__而被捕入狱,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后的裁决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一:童年与青年(1岁到25岁)
1、儿时的苏轼行为和其他儿童没有什么不同,但生活环境却大为不同。
阅读第
2、3章,列出儿童时期对苏轼有重大影响的主要人物、地理环境或风土人情,并分别做简要介绍。
2、阅读第3章,标注年龄,分别概括苏轼少年时期的主要事件。
(年龄+事件)
3、阅读第4章,分别概括苏轼青年时期的婚姻状况和仕进情况。
4、阅读第5章
(1)拟出小标题以概括主要事件。
(2)用箭头串起地名,反映苏家三人前往京都的过程。
(写出地名,用箭头串联)
卷二:壮年(25岁到43岁)
6、阅读第7章,概括苏轼再次回京任职后遇到的重大政治事件,说明苏轼的态度。
7、阅读第8章,概括宋神宗统治期间一次连绵不绝的党争,点明苏轼的所属党派和罢黜情况。
8、阅读第9章,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情况和王安石遭遇背叛的结果。
9、第10章通过苏轼和苏辙(子由)的对比,详细总结了对苏轼一生影响至关重大的性格特点。
请把苏轼的性格特点概括出来。
10、第11章记录了苏轼在杭州任职时逍遥自在的生活。
请选取并概括苏轼在杭州的一件趣事或者乐事,并总结其形象特点。
11、阅读第12章,关注苏轼写的抗暴诗,总结其中所反映的性格特点,概括苏轼在各地担任太守等地方官职的基本情况。
12、阅读第13章,概括苏轼在徐州的政绩及其诗歌中提到的重要人物。
13、阅读第14章,概括苏轼在“乌台诗案”过程中的主要遭遇和最后裁决。
卷三:老练(43岁到57岁)
14、阅读第15章,苏轼被贬黄州,不久正式务农,务农期间他都做了哪些事,又交了哪些朋友?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为人?请分别予以概括。
15、阅读第16章,概括黄州生活给苏轼文学创作带来的变化,并列举这一期间他的四篇代表作。
16、第17章讲了苏轼在黄州调养身心的两种方式——练瑜伽和炼丹。
请概括苏轼所受到的思想影响,摘录原文说明作者对这两种宗教内在本质的看法。
17、阅读第18章,概括苏轼离开黄州以后的仕途变化。
18、在第19章中,苏轼受到太后恩宠,官拜吏部尚书,达到仕途顶峰,具体表现有哪些?请逐一概括出来。
19、阅读第21章,概括苏轼的仕途变化,并就“苏东坡是否适合做官”发表看法,申明理由。
20、阅读第22章,总结苏轼在杭州的政绩,把事件概括出来。
21、阅读第23章,思考并概括苏轼被称为“百姓之友”的原因。
卷四:流放岁月(58岁到64岁)
22、阅读第24章,概括苏轼在流放岁月中遭遇的家庭变故和政治打击。
23、阅读第25章,概括苏轼被贬岭南的生活状况。
24、阅读第26章,概括苏轼在惠州“仙居”的事件。
25、阅读第27章,概括苏轼在儋州的主要生活事件和晚年形象特点。
26、一句话概括苏轼与世长辞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