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例 (2)

合集下载

从平凡到超越——“《红高粱》之罗汉大爷”课例

从平凡到超越——“《红高粱》之罗汉大爷”课例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课例分析撒等愿職趣—“《红高梁》之罗汉大爷”课例杨帆(邢台市第19中学,河北邢台054000)关键词:中学语文;原生态阅读;思辨式阅读;拓展式阅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21 )11-0060-05教学设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阅 读整本书、大部头,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师生 都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带领学生品读重要名著节选,贴近文本细致 分析,层层递进深人阅读,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 豹的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立足原生态阅读 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思辨式阅读中把握人物 形象,在拓展式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进而帮助 学生增进对整部作品主题的把握。

本课是髙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烽火岁月”中的一篇小说节选。

选自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

—、导入新课师:这张照片上的四个人是谁,大家知道吗?这张照片拍摄于1987年,在山东高密也就是莫 言的家乡拍摄电影《红高粱》。

拍摄间隙,莫言作为东道主请张艺谋、巩俐、姜文去他家吃饼。

在 莫言家的院子里,三位男士和巩俐一起留下了 这张珍贵的合影。

据说吃饭当天姜文一不小心 把莫言家里唯一一个暖水壶踢爆了。

莫言情商 很高,赶忙打趣说道:“这电影肯定会爆!”果不 其然,这个电影火爆至极,获得了 1988年柏林 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熊奖!那一年,电影在国内 公映卖出票房4000万,你可要知道,当时的电 影票四毛五一张,1988年的4000万是什么概 念?大约相当于电影观影人次超过了 4亿!那么 我们不禁想问,电影、著作《红高粱》为什么如此 吸引人呢?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 进原著《红高粱》,体验文字的力量,感受作品的 魅力。

二、学习过程第一部分:原生态阅读(一) 初读体验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高粱》这部作品的 内容梗概。

有“法”可依经典可注整本书阅读课例——《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批读指导课

有“法”可依经典可注整本书阅读课例——《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批读指导课

有“法”可依经典可注整本书阅读课例——《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批读指导课发布时间:2022-05-10T01:12:42.15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月第2期作者:高丰[导读] 梳理《乡土本色》的逻辑论证思路,画出本章节的思维导图。

高丰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河北秦皇岛 066200【学习目标】1.梳理《乡土本色》的逻辑论证思路,画出本章节的思维导图。

2.掌握常用的批读方式并能综合运用,进而深入阅读整本书。

【学习情境】经典书籍就像百年美酒,越品越感觉到醇香,要想透过经典喝到这杯美酒,就要有一种把经典读懂、读通、读透、读深的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可称为批注式阅读方法。

也就是边阅读边勾画或写小感的阅读方法,我们尚可简称为“批读”。

这种“批读”在古代早已有之,那时称“评点”,例如唐代出现诗的评点,宋代出现词、文的评点,明清时代有小说的评点;近现代毛主席批读《二十四史》堪称典范;当代就更不必细说,会有不同作家对不同文体的经典做出的批注。

思考: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又有哪些新兴的批注方式呢?预设:1.华春莹在推特上连续三次为丁真打call(丁真出生在四川理塘县,这个自带流量的男孩凭借自己的力量使家乡的热搜度提高了60%)。

2.弹幕主题词云图(不同性质、形态的事物把用关键词或主题词的形式表达特定的意思的集中图形)。

3.微博(张继科评价中国的女排—牛牛牛)。

4.视频号(中宣部授予扎根在云南边缘地区的张桂梅老师时代楷模的称号。

点击量达到8000多次,评论次数200多次)。

这些都可以称广义的批读。

这节课就进行《乡土本色》批读方法的探究。

出示课题——有“法”可依经典可注【学习过程】出示学习目标:1.梳理《乡土本色》的逻辑论证思路,画出本章节的思维导图。

2.掌握常用的批读方式并能综合运用,进而深入阅读整本书。

为什么批读《乡土本色》?(费孝通老先生说:“乡土本色是《乡土中国》的总章”抓住了总章就会抓住这本书的根与魂。

三位教师教整本书阅读——以《西游记》为例

三位教师教整本书阅读——以《西游记》为例

三位教师教整本书阅读——以《西游记》为例发布时间:2021-12-09T06:24:49.03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1月下作者:陈春[导读] 新一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整本书阅读的落实。

如何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使其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呈现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基于三位教师的课例,尝试以《西游记》阅读教学为例,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模式。

安徽省阜阳市阜阳师范大学西湖校区陈春摘要:新一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整本书阅读的落实。

如何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使其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呈现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基于三位教师的课例,尝试以《西游记》阅读教学为例,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课例分析20世纪40年代,语文教育界的前辈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读整本书”的思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学习任务群1明确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

”既如此,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应如何有效开展呢?笔者通过分析三位教师教《西游记》的课例,以期提取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

一、课例分析1.郑宁玲老师郑老师在教学《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时,过程如下:第一,“声影激趣,乐读原著”。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整本书阅读开始的基础。

学生很喜欢找不同版本中的影视剧人物图片做PPT,郑老师会组织学生找出原著中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让学生比一比哪个版本的人物塑造更接近原著,更符合他们心目中的想象。

第二,“趣读质疑,享读原著”。

在阅读过程中,郑老师设置了课前演讲环节,组织学生按照章回与同学们进行共读分享。

第三,“趣仿范例,精读原著”。

《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作者:杨周杰来源:《课外语文·上》2021年第11期【摘要】本文旨在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要求,针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研究表明,整本书阅读已经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重视,但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探索和实践操作仍在起步阶段。

本文在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选取了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小说成长主题的探究、叙述视角的变化等角度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重点。

最后,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理论结合《麦田里的守望者》文本特色,尝试开发适合中学阅读教学的课例。

研究過程是从整体到局部,以现阶段公认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定义为起点,规划课程板块整体教学设计,结合文本特色确定再现重构、经验代入、捕捉细节的教学策略。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注重读写结合的同时,通过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长文本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技巧。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麦田里的守望者;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1-070-03【本文著录格式】杨周杰.《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J].课外语文,2021,20(31):70-72.一、《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阅读教学价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大卫·塞林格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展现主人公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游荡的奥德修斯式的三天经历,在全世界青少年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以及青少年心灵成长的历程。

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深入解读,发现该小说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培养具有较高的价值,其中的内容十分适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赏析象征主义与“少年侃”讽刺《麦田里的守望者》象征主义的运用与独特的“少年侃”讽刺风格对高中生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课例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课例
问题:
1.文末说“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那么“文字和语言的基础”指什么?
2.“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可能包括需要考虑哪些内容?
三、。
成果二:
产生乡土社会与城市社会差异的,是农村与城市观念的不一样
城市人以现代化角度看待农村,具有新意,但农村是一种不变的常态,遵从旧秩序和旧规矩。我们认为文字可以传达新意,可对于农村人来说,一切事物是熟悉的,与平常毫无差异,甚至可以利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传达所要表达的想法,于是文字这种不完善的工具也便失去了意义。因此乡村与城市就形成了差异
《乡土中国》是高中语文课程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必读书目。它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更是我们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就自己执教的一堂阅读实践课交流如下。
一、回顾批读
批读的方法:
按位置:眉批旁批夹批脚批
按形态:文字式图表式提纲式符号式编号式
按意义:阐释型赏析型质疑型感悟型
批注的对象:
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论证思路
表达技巧
精彩语句或段落
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不理解的词句和感兴趣的问题
二、结合具体课例《文字下乡》进行阅读成果分享交流。
成果一:
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文字的诞生是为了传情达意(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受到了时间、空间障碍),能传的情意有限。而且在直接接触的乡土社会,间接接触说话的文字就略显多余了。在彼此熟悉的乡土社会中象征体系远不止声音一种,在面对面时,表情动作可能会更利于传情达意。因此,需讲究文法、艺术,并配合表情动作等其他象征体系原料,以减少文字走样。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情境教学策略探究摘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必读书目。

本文主要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探究情境教学策略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中的实施与运用,提出创设数字化情境、思辨情境、整合情境和实践情境,以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情境教学新课程改革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

高中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下,既要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编排设置,从不同的维度践行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我国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部代表性著作,是我们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威文献。

《乡土中国》进入高中统编教材,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学研究的重视,也说明《乡土中国》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还蕴含着十分珍贵的教育资源。

如何开发这个资源宝藏,成为有待研究的一个课题。

尤其是在“双减”的教育大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刻不容缓。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更好地落实《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提升综合素养,是语文工作者必须面对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及方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五单元“阅读指导”板块为学生初次阅读学术著作指明了阅读的方向和目的,即“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引我们,阅读整本书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认知,融会贯通,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对此,权威专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作了进一步指导:温儒敏先生在《年轻时有意识读些“深”一点的书——〈乡土中国〉导读》中提出“书的‘类型’决定‘读法’”的阅读观点,并指出“学术著作类整本书阅读主要是普通的非专业阅读”。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例如何指导高中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今天我们呈现王晓军老师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例,以及针对课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燕玲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朱传世老师的精彩点评。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与阅读策略关注一个核心问题,撬动整本书阅读,积累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

教学目标1.研读经典文段,撬动整本书阅读,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2.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

教学重难点重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

难点:整体把握,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如何认识宝钗对宝玉的感情宝玉挨打,在第33-34回,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大事件。

上节课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了研读文本的发现,以王焕同学为代表的18名同学的发言中都提到,来探视宝玉伤情的宝钗好像在完成一次礼节探视,和黛玉的真情流露相比,作秀的痕迹明显,认为她对宝玉是虚情假意。

以辛玉聪同学为代表的20个同学认为宝钗是真心爱宝玉,心疼宝玉的。

两派意见的同学都拿出了文本依据。

认为宝钗是在演戏、无有真情的文本信息有:1.神态:和黛玉“哭”不同,宝钗是“笑”着和袭人告别的不难过2.动作: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有沽名钓誉、收买人心之嫌3.语言:像医生给病人开药、查房、下医嘱一样,没有深情厚谊4.侧面描写:宝玉也用非真之语答复曰:"好些了”,以假对假认为宝钗是真情流露的相关文本信息有:1.神态: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与平时端庄不同2.语言: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心疼宝玉真情流露3.侧面描写:宝玉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宝玉因宝钗之情忘疼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阅读大部头的作品,阅读中有了疑难问题或者和别的读者意见不一致时,请大家不要简单机械地给人物贴标签。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课教学案例活着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课教学案例活着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课教学案例活着一、理论支撑《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部分“(一)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目标与内容:(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价,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二、模式探究(一)选择文本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需要对书籍进行细致甄选。

它既要符合教师的审美意识,还要符合学生的审美需要,更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斟酌再三,笔者与学生共同选择了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例
黄伟艳
如何指导高中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今天我们呈现王晓军老师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例,以及针对课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燕玲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朱传世老师的精彩点评。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与阅读策略
关注一个核心问题,撬动整本书阅读,积累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

教学目标
1.研读经典文段,撬动整本书阅读,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2.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

难点:整体把握,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如何认识宝钗对宝玉的感情
宝玉挨打,在第33-34回,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大事件。

上节课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了研读文本的发现,以王焕同学为代表的18名同学的发言中都提到,来探视宝玉伤情的宝钗好像在完成一次礼节探视,和黛玉的真情流露相比,作秀的痕迹明显,认为她对宝玉是虚情假意。

以辛玉聪同学为代表的20个同学认为宝钗是真心爱宝玉,心疼宝玉的。

两派意见的同学都拿出了文本依据。

认为宝钗是在演戏、无有真情的文本信息有:
1.神态:和黛玉“哭”不同,宝钗是“笑”着和袭人告别的不难过
2.动作: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有沽名钓誉、收买人心之嫌
3.语言:像医生给病人开药、查房、下医嘱一样,没有深情厚谊
4.侧面描写:宝玉也用非真之语答复曰:"好些了”,以假对假
认为宝钗是真情流露的相关文本信息有:
1.神态: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与平时端庄不同
2.语言: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心疼宝玉真情流露
3.侧面描写:宝玉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宝玉因宝钗之情忘疼
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阅读大部头的作品,阅读中有了疑难问题或者和别的读者意见不一致时,请大家不要简单机械地给人物贴标签。

可以尝试运用“前后勾连,整体把握”(板书)的方法。

例如:34回,宝钗的哥哥薛蟠说宝钗的话。

又如48回,贾琏被父亲打得走不了路,平儿向宝钗去讨药。

33回,宝玉挨打后母亲、祖母等无人想到给他敷药止疼,宝钗第一时间给他送药上门。

另外,给平儿拿走的是两丸药,给宝玉的送是一丸药,是宝钗给自己第二天再去看视宝玉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们如果把这些情节放到一起来分析,是不是就能更客观地理解人物形象了?大家再扩大阅读区间,是不是还能有其他的发现呢?希望大家在多读中继续发现真正的“薛宝钗”吧。

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感情表达完全不同,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差别也很大,大家考虑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这个关于“为什么不同”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我们留一个课后作业,希望大家结合《红楼梦》的阅读,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认识袭人和宝玉的关系
昨天同学还发表了对袭人和宝玉关系的看法,而且认识基本相同:袭人对宝玉很忠诚,爱护关心备至,而宝玉对袭人很信任,不避讳他们之间毫无秘密,亲密无间。

请大家课下运用“前后勾连、整体把握”的方法,看看是否有新的理解。

教师提示:34回,袭人主动去见王夫人,提建议,让宝玉搬出园子,这是袭人“想宝玉之所想,爱宝玉之所爱”吗?34回,宝玉要派人去看看黛玉,传达对黛玉的真情时却把袭人支开,派晴雯去。

三、理解分析宝黛真情
1.黛玉探视宝玉,哭着来,哭着走的,只跟宝玉说了一句话“你可从此都改了吧”,大家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明确:这是黛玉违心的话。

再问:为何黛玉要说违心的话?明确:环境险恶,力量孤单弱小,心疼宝玉。

追问:从哪里能看出来黛玉说的是违心之语?
明确:黛玉心疼挨打的宝玉,满面泪痕,眼睛肿的像桃;她说“你从此都改了吧”“都”就是不管对错是非,不分青红皂白,不区分,这与贾政教训、痛打宝玉的初衷完全不同。

宝玉显然听懂了黛玉这句话传达出来的意思,回答黛玉说“你放心”。

这就是宝黛之间心心相印的爱情。

阅读《红楼梦》,请同学们注意“品味人物语言中的深层意蕴”(板书)。

2.34回中,还有什么地方表现宝黛的心心相印的呢?
明确:宝玉惦念哭着离开的黛玉,派晴雯去看看黛玉,于是就让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晴雯不懂何意,但是黛玉懂宝玉的心。

再问:同学们懂宝玉送手帕之心吗?
明确:宝玉料想黛玉还会哭个不停,必然会用手帕,自己去不了,就让自己的手帕陪着黛玉。

而且,晴雯去的时候看见黛玉的丫头春纤正在晾手帕,说明黛玉哭湿的手帕太多了,宝玉送的手帕太及时了。

两条手帕还有成双成对的意思。

另外,之所以送旧手帕,是因为黛玉最大的心结是宝玉喜欢新来的有金锁的宝姐姐,宝玉用旧手帕安慰黛玉,传达自己爱黛玉不变之旧情。

从黛玉在手帕上题的诗可以看出,此帕为丝帕,横竖都是丝(谐音“思”)。

3.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手帕是宝黛爱情发展阶段的标志物。

初期:第28回,黛玉拿手帕扔在宝玉脸上(猜忌、妒忌、不信任)。

第30回,黛玉扔一条手帕给宝玉(有分歧、不理解、闹矛盾)。

成熟期:第34回,宝玉送两条旧帕给黛玉(知心、知音)。

结局:第97回,黛玉焚稿断痴情,把题诗的爱情信物也烧了(心事终虚化)。

4.读懂手帕,才能理解作者高明的写作技巧(板书)。

手帕的两个要素:泪与诗。

诗中有泪,泪中有诗泪,是黛玉生命的标志,前世受雨露之惠,今生黛玉泪尽而亡。

诗,是黛玉灵魂的写照,她是大观园的首席诗人。

四、小结本课
《红楼梦》阅读的三种方法,继续探究名著精髓,滋养我们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