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23劳动经济学计算题公式
劳动经济学历年试题计算题答案

03323劳动经济学计算题汇总--(苏州畅想)蓝色部分是我给出的答案,红色部分是我的注解。
是根据我的理解做的,所以不是标准答案,可能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抛砖引玉,请知道的群友给予纠正。
谢谢。
----秋水慕容20090404绿色部分为dashi88所答, 请群友继续给予纠正.07.10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1根据表中数据:(1)分别计算15-25岁年龄段和25-35岁年龄段的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6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15-25岁年龄段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人口/总人口=(8+6)/(22+21+28+28+32+33+30+29+37+37)=4.71%25-35岁年龄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人口/总人口=(27+26) /(22+21+28+28+32+33+30+29+37+37)=17.85%(P61公式)(2)比较(1)中两个年龄段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情况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
(3分)15-25岁的劳动力参与率=(8+6)/(22+21)=32.56%25-35岁的劳动力参与率=(27+26)/(28+28)=94.64%经比较所得,25-35岁的劳动参与率明显大于15-25岁的劳动参与率可能原因:1.15-25岁年龄段中,有部分未达到法定劳动年龄,这成为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2.30-55岁的劳动力群体就业率最稳定,而20-30岁因工作转换形成的摩擦性失业率最高2.题36表该地区平均失业持续期=(50*4+40*6+60*8+80*2)/(4+6+8+2)=54周(我不知道公式,我觉得应该这么算)08.1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3.根据题34表所给资料,求该地区失业率。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题34表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4+6+8+2)/(80+110+120+90+4+6+8+2)=4.76%(P276公式)4.假定某企业在一定时期的总成本(C)为10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劳动力(L)和专用设备(K)。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即经济活动人口】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4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VMP=MP.PVMP=W又MP.P=W长期下【投入要素可变】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8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概念:是指劳动力工资率w增长1%所导致的劳动力雇佣量e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经济学计算题

一、劳动力供给←已知某城市法定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85%,法定劳动年龄人口为60万,试求这个城市的劳动力人口数量。
←1、有一个人在某一大城市附近拥有一座小农场,并且必须决定是在农场工作还是到城里找一份工作.她的效用取决于她每天的收入(Y)和配置到闲暇活动的时数(L)。
来自农场的每天收入为←Y=20H-02H2←式中,H为在农场工作的时数.←来自城里的每天收入为Y=14H←式中,H为在城里工作的时数。
←如果她能够在这两种工作中进行选择,但不能同时兼顾这两份工作,她会选择什么工作?←2、某一工作者的效用函数由U(C,L)=C*L给定。
于是,闲暇的边际效用为C,消费的边际效用为L。
假设此人目前拥有每周600美元的收入,并且每周享有70小时的闲暇.需要额外增加多少美元才能吸引该工作者工作10小时?3、你既可以乘公共汽车上班,也可以自己开车上班。
公共汽车月票每周花费5美元,而开车所引发的成本为每周60美元(包括停车费、汽油费等支出).开车上班比乘公共汽车单程节省半个小时,假设你的工资率是每小时10美元,你偏好如何去上班?如果你的工资率上升到每小时20美元,你所偏好的交通工具是否会改变?假定你每周工作5天,并且你在乘公共汽车或者自己开车上所花费的时间并不直接进入你的效用。
←4、S对于消费和闲暇的偏好可以表达为←U(C,L)=(C—200)*(L—80)←这一效用函数意味着S的闲暇的效用函数为,而她的消费的效用函数为.在一周能够获得并且被工作与闲暇分占的时间为168个小时。
S挣得的税后工资为每小时5美元。
她还接受价值320美元的福利补贴,无论她工作多少小时。
←(1)画出S的预算线←(2)当L=100,且她位于自己的预算线上时,她的边际替代率是多少?←(3)S的保留工资是多少?←(4)找出她的消费与闲暇的最优数量。
←5、在单身者中间,年龄在22-25岁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平均年工作时间为2160小时,平均工资为22。
全国2012年1月和2012年10月劳动经济学03323试卷与答案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经济学试卷课程代码:0332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这种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C )P43A.无限弹性B.单位供给弹性C.富有弹性D.缺乏弹性2.某地区工资率不变,但教育培训成本下降,会导致该地区劳动力供给曲线( B )A.左移B.右移C.不变D.不确定3.纯收入效应会使 ( D )P57A.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减少B.闲暇减少,劳动时间增加C.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增加D.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4.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的关系是( B )P81A.正向关系B.反向关系C.双向关系D.没有关系5.将企业短期与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进行比较( A )P110A.长期曲线的弹性更大B.短期曲线的弹性更大C.两条曲线的弹性相同D.不能确定哪条曲线弹性更大6.如果两类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正值,那么这两类劳动力称为( A )P120A.总替代B.总互补C.部分替代D.部分互补7.等成本线的斜率取决于( C )P100A.生产要素的质量B.生产要素的投入量C.生产要素的价格D.生产技术水平8.在假定其他情况不变时,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的方法是( B )P135A.一般均衡分析B.局部均衡分析C.动态均衡分析D.静态均衡分析9.劳动力市场成为企业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因为( A )P133A.劳动力供求及其工资运动是企业进行生产要素调整的依据B.劳动力需要生产企业提供就业岗位C.劳动力需要通过生产企业实现劳动力流动D.劳动力需要通过生产企业实现其自身价值10.在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上,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原理是( C )P194A.计划机制B.行政机制C.市场机制D.法律机制11.作为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工资是指( B )P205A.劳动力的生产成本或再生产成本B.劳动力要素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价格C.劳动力的心理成本D.劳动力的机会成本12.如果某种形态的劳动需要特定知识与技能,否则不能进行劳动,那么这种劳动获得更高的工资属于( C )P215A.竞争性工资差别B.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C.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D.垄断性工资差别13.在劳动力市场卖方垄断条件下,工会组织通常会( D )P246A.增加劳动力供给B.主动降低工人工资C.放弃工会会员的登记D.控制或者限制劳动力供给14.总供给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它等于( C )P265A.消费与投资之和B.投资与储蓄之和C.消费与储蓄之和D.国民收入与消费之和15.有关自然失业率,表述错误的是( B )P307A.自然失业率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相一致时的失业率B.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常量C.自然失业率是通货膨胀率不变时的失业率D.自然失业率是正常失业与社会劳动力的比例16.提高劳工的自尊心及责任感,给以他们心理上的满足,使劳工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03323劳动经济学计算题公式

计算题公式汇总1.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即D=S (P105)2.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 *100% (P61)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 3.恩格尔系数法(P242)M=Z/N*S±T (M为是低工资率 Z 最低食物支出费用 N为恩格尔系数S 为人均赡养系数 T为调整额)T 值按最低工资相当于平均工资的40%--60%计算公式:(平均工资*60%—平均工资*40%)/24.比重法(P242)M=P*S±T (M为是低工资率,P为贫困户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额S 为人均赡养系数 T 为调整额)T 值按最低工资相当于平均工资的40%--60%计算公式:(平均工资*60%—平均工资*40%)/25.基尼系数=a/a+b (P267)a.绝对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 b.绝对不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6.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P20)7.边际成本=工资+劳动者数量×工资上升部分(P20)8.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P190)9.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P38)E=△L%/△W% (L :劳动力需求量 W :工资率)=(变化后劳动力数量-变化前劳动力数量)/变化前劳动力数量 *100% (变化后工资率-变化前工资率)/变化前工资率*100%10.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00% (P276)11. 等成本线的斜率 w/r12.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1)E A 、B =(ΔL B /L B )/(ΔW A /W A )(2) E A 、B =(ΔL A /L A )/(ΔW B /W B )当A 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从 元降低到 元 ,请用(1)公式,反之(2)公式解题参考:若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收,计算方法解:据题设,L L 6000100,100D W S W =-=(1)均衡时L L D S =,由6000-100W =100W ,得600030200W ==(美元)。
劳动经济学第7章

第一节 宏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
工资水平是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 数额。计算公式:工资水平=劳动者工资总额/劳动 者人数。
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与人均GDP有关,人均GDP高,则工资水 平越高。
二、社会劳动生率与工资水平
1、提高工资水平,有增加工资总额与减少劳 动者人数两个途经,在中国只能依靠前者。
二、工资差别的形成及运动规律
1、各类劳动者的工资差别是通过等级工资来 反映的。
2、趋势:国家工业化初期,工资差别呈扩大 趋势;工业化发展起来后,呈缩小趋势; 缩小到一定阶段后达到平稳时期。
三、工资差别的成因
工资差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状况,产业 的经济效益、劳动者的个人因素和职业的劳 动特点等。 1、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 2、职业间工资差别: 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 风险性补偿工资差别 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
2、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劳动报 酬与劳动成果的关系。
3、平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相适应。
三、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与工资水平
1、国民收入分为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两大部 分。它们的比例制约着劳动者工资水平的 提高程度。
2、增加消费基金能满足劳动者当前的生活需 要,但有可能使社会再生产速度放慢。
二、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1、劳动差别因素; 2、分配形式; 3、企业经济效益
第三节 工资水平控制
一、工资总水平控制与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政府通过非强制或强制性手段控制 工资总水平。收入政策有四类:
1、权威性劝说; 2、工资—物价指导线; 3、税收性政策; 4、工资—物价管制
二、最低工资制度
3、个人间工资差别
(1)竞争性工资差别:这是由劳动者素质、技能差 异引起的。
03323劳动经济学历年试题计算题答案

2005.41.假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函数为D=2500-10W,劳动的供给函数S=40W,其中S和D分别为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人数,W为工资率,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人数。
第三章P105答:均衡时供给与需求相等:S = D即:2500-10W=40WW = 50劳动均衡就业人数Q=S=D=40*50=20002.已知某城市法定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85%,法定劳动年龄人口为60万,试求这个城市的劳动力人口数量。
第二章P53答: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法定年龄劳动力人口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 劳动力人口数量=85%*60W=51W2006.41.某地区居民的食物最低支出需求为每月120元,恩格尔系数为0.6,赡养系数为1.5,平均工资为600,按恩格尔系数法测算最低工资。
第七章P242最低工资率恩格尔系数法答:M= Z/N*S±TT值按照平均工资(即600元)的40%∽60%来计算所以这里T值为(360-240)/2=60元=120/0.6 *1.5±60=300±602.假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曲线为D=-10W+150,劳动力的供给曲线为S=20W,其中D、S分别代表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人数,W为工资,问在这一市场中劳动和工资均衡水平分别是多少?第三章P105答:均衡时供给与需求相等:S = D即:-10W+150 = 20WW = 5劳动的均衡数量Q=S=D= 20*5=1002007.41.假设某特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为L=6000-100W,劳动的供给曲线L=100W。
(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工资率和均衡的雇佣工人数量(2)假设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征收10美元的税,则新的均衡工资率为多少答:(1)、6000-100w=100w200w=6000 w=30(2)、6000-100(W+10)=100(W+10)W(新)=202.已知某经济社会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400,与绝对不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800,试求这个经济社会的基尼系数(保留两位小数)第七章P267答:基尼系数=A/A+B (A为绝对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B为绝对不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OAB=400 OCB=800400/400+800=0.33基尼系数为0.33社会稳定。
03323《劳动经济学》复习题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劳动——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2、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3、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4、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5、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6、超时工作——是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通俗地说就是“加班加点”。
7、兼职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超时工作。
P1438、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9、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年龄,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
10、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11、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演变规律。
12、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13、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
14、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15、工资收入歧视——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
16、就业歧视——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劳动力供给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但是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遭到雇主的拒绝,因而承受着不适当的失业比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题公式汇总
1.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即D=S (P105)
2.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 *100% (P61)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
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 3.恩格尔系数法(P242)
M=Z/N*S±T (M为是低工资率 Z 最低食物支出费用 N为恩格尔系数
S 为人均赡养系数 T为调整额)
T 值按最低工资相当于平均工资的40%--60%计算
公式:(平均工资*60%—平均工资*40%)/2
4.比重法(P242)
M=P*S±T (M为是低工资率,P为贫困户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额
S 为人均赡养系数 T 为调整额)
T 值按最低工资相当于平均工资的40%--60%计算
公式:(平均工资*60%—平均工资*40%)/2
5.基尼系数=a/a+b (P267)
a.绝对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 b.绝对不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
6.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P20)
7.边际成本=工资+劳动者数量×工资上升部分(P20)
8.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P190)
9.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P38)
E=△L%/△W% (L :劳动力需求量 W :工资率)
=(变化后劳动力数量-变化前劳动力数量)/变化前劳动力数量 *100% (变化后工资率-变化前工资率)/变化前工资率*100%
10.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00% (P276)
11. 等成本线的斜率 w/r
12.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1)E A 、B =(ΔL B /L B )/(ΔW A /W A )
(2) E A 、B =(ΔL A /L A )/(ΔW B /W B )
当A 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从 元降低到 元 ,请用(1)公式,反之(2)公式
解题参考:若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收,计算方法
解:据题设,L L 6000100,100D W S W =-=
(1)均衡时L L D S =,由6000-100W =100W ,得600030200W ==(美元)。
(2)若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收,则劳动供给曲线变为
L
100(10)S W ''=- 由L L S D '=,即100(10)6000100W W ''-=-,得6000100035()200W +'==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