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
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技术研究

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技术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保护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变得非常重要。
林木种质资源包括了森林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人类生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森林破坏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林木种质资源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因此,集中精力进行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种质资源收集技术1.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收集种质资源的首要步骤。
通过系统的田野考察,可以获取到基础信息,包括植物的分布范围、个体数量、生长环境等。
野外调查需要有专业人员指导,同时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2. 标本采集针对研究对象的不同,标本采集可以分为根、茎、叶片、花芽、花朵及果实等部分。
采集标本时,需选取健壮的个体,捕捉到其特征,并做好记录标签。
此外,保护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是标本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3. 种子收集种子是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种子的保存质量,需在种子成熟度达到一定阶段时采集,同时避免种子被病虫害侵入。
采集种子时需要对不同物种进行分类,采用适当的方法储存和保存,以确保其萌发力和保存时间。
二、种质资源保存技术1. 进行预处理对种质资源进行预处理是确保保存质量的关键步骤。
一般包括种子清洗、消毒和干燥等。
种子清洗可以去除附着在种子表面的杂质,消毒能够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病毒,而干燥则能保证种子的耐久性和保存质量。
2. 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资源的特点和保存需求选择适合的方式。
常见的保存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冷藏保存、乾燥保存和喷雾冷藏保存等。
选择保存方法时需要考虑维持种质资源的完整性和长期保存的可行性,同时也要关注保存成本和资源利用的便捷性。
3. 建立保存基因库为了实现大规模的种质资源保存,建立保存基因库是必不可少的。
基因库作为种质资源的集中保存中心,需要具备完善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保障资源保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林木种质资源是指森林中各种树木的基因组成,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保护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林木种质资源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林木种质资源还是林业发展的基石,不仅是造林、林木选育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为农田防护、水土保持、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撑。
因此,保护林木种质资源至关重要。
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的方法1.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估在保护林木种质资源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
通过实地考察和采样分析,了解不同树种的基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程度,为后续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
2. 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与繁殖针对重要的林木种质资源,可以采取不同的保存与繁殖方法。
比如,可以建立种质资源库,将种子、芽胚等进行长期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也可以通过人工媒介控制杂交,提高林木品质和抗逆能力。
3. 林木种质资源的区域保护由于森林分布广泛且涉及面积庞大,单一措施的保护难以达到效果。
因此,需要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
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加强保护区域的管理与监测,确保林木种质资源得到全面保护。
三、林木种质资源利用的研究1. 林木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研究不同的林木种质资源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有些树种可以作为经济林木进行种植,有些树种则可以提供药用价值。
通过研究和评估林木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可以合理规划资源的开发利用。
2. 林木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研究通过遗传改良,可以提高林木种质资源的生长速度、抗病虫害能力、木材品质等方面的性状。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的研究,可以提高林木的整体素质,推动林业的发展。
3. 林木种质资源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林木种质资源在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技巧

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技巧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是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
通过有效的技巧和方法,可以收集到丰富的种质资源,并确保其保存长久,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基础。
本文将就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技巧进行探讨。
一、林木种质资源收集技巧在进行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时,需要遵循一些技巧以确保所收集到的资源具有高质量和广泛的代表性。
1. 选择适当的地点选择适当的地点是种质资源收集的首要步骤。
应选择环境条件适宜、代表性强的地区。
例如,对于高海拔地区的树木,可以选择海拔较高的山地进行收集,以保证所得样本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2. 多样性与代表性收集的种质资源应尽可能包含多样性和代表性。
正常情况下,针对每个物种,应收集不少于30个个体的样本。
同时应选择不同地理位置的种群进行收集,以充分体现物种的遗传差异。
3. 收集样本的标本信息在收集样本的同时,还要准确记录相关的标本信息,如物种名称、地理位置、海拔、样本编号等。
这些信息是研究和利用种质资源时的重要依据,也方便进行后期的数据库建设和信息管理。
4. 收集样本的处理和保存收集的样本在野外获取后应及时处理和保存。
对于小样本,如叶片、花粉等,可以直接用干燥剂进行保存;对于较大的样本,如枝条、种子等,可以进行简单的冷冻保存或酒精浸泡保存。
确保样本的干燥程度和保存环境的稳定性,以防止样本发生腐烂和变质。
二、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技巧种质资源的保存是确保其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的关键步骤。
通过一些技巧和方法,可以确保种质资源的保存质量和保存寿命。
1. 建立种质资源库建立种质资源库是保存种质资源的必要手段。
种质资源库应设立在环境条件稳定、温度适宜的地方,以保证保存的样本不受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记录样本信息和保存情况,方便进行管理和查询。
2. 保存环境的调控种质资源保存的环境条件需要进行精确调控。
一般情况下,应控制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以确保保存样本的稳定性和活力。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林木种质资源是指森林中各种不同种类的植物遗传资源,包括树木的种子、幼苗、成年树木以及其它植物器官。
收集和保存林木种质资源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林木遗传改良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收集和保存两个方面论述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1. 野外考察法野外考察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收集林木种质资源的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不同地区的森林植被,采集并记录各种森林植物的种子、幼苗和树木样本。
野外考察法可以全方位地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林木遗传背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 林木遗传园建设法林木遗传园是专门用于收集和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的园区。
选择合适的地点,种植多样性的林木树种,并进行科学管理。
林木遗传园的建设可以集中收集并保存大量的林木种质资源,同时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方便的研究和观察条件。
3. 人工种子园法人工种子园是通过人工培育树木种子并保存的一种方法。
选择适宜的栽培条件,人工种植并收集来自不同地区的林木种子。
通过人工选育和繁殖,可以保存和繁衍大量的林木遗传资源,并且方便后续的研究和利用。
二、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1. 种子保存法种子保存是保存林木种质资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将采集的林木种子进行干燥、除杂、消毒等处理,然后以低温、低湿的条件保存。
种子保存法能够保存大量的种质资源,并且便于长期保存和利用。
2. 干燥冷藏法干燥冷藏法是对采集的林木样本进行冷藏保存的方法。
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干燥处理,然后放置在低温冷藏设备中长期保存。
干燥冷藏法适用于保存林木样本和细胞等微小的遗传物质。
3. 细胞冷冻法细胞冷冻法是对林木组织和细胞进行冷冻保存的方法。
通过收集林木的细胞样品,并对其进行处理和冷冻保存,可以保存包括细胞核、细胞质等在内的遗传物质。
细胞冷冻法可以有效保存丰富的林木遗传资源,并且为后续的基因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结论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林木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章 森林树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引种

第二节 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1. 就护森林树木的种质资源,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制订
相应的法律,建立专门保护机构等。 2. 迁地保存。把森林树木迁出它的自然生长地,保存在 植物园、树木园、优树收集区、育种原始材料圃以及 其它种植园中。 3. 离体保存。利用种子、根茎和花粉等的贮藏保存种质 资源。
第十章 森林树木种质资源的收 集、保存与引种
第一节 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的概念和意义
• 森林种质资源又称森林基因资源,是决定森林 树种的“种性”,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 给后代的遗传物质的总体。它是植物改良的物
质基础。品种或类型改良用的原始材料就可以
称可以称为种质资源。由于要把发掘新作物、 新树种、新类型的原始材料包括在内,所以又 称为遗传资源。
•
•
目的:在正常的人工林条件下,对早期试验阶段表现良好的少数树种作进一步测定。
特点:小区大小要能满足整个轮伐期期间提供生长量和产量数据。小区周围足以将边界 效应排除或缩小到最低限度。
(二)试验样本采集
1. 在引种工作一开始,就应收集资料,分析研究供种区
引种区之间气候条件的相似性。
2. 引种要与种源试验相结合,要设法引进优良种源。 3. 引种材料的采种林分群体要求相当大,以保证代表性 及一定的选择强度。 4. 引种工作在条件许可情况下,与优树选择结合起来, 从优良地理小种中至少选出30株优树,多则选择 200~300株优树,加速改良工作,并考虑多代改良问题。
(三)田间试验设计 • 最常用的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四)小区形状、大小及竞争 • 小区大小主要取决于试验的期限及树木 所指望的生长率。 (五)记录及试验档案
三、引种成果的应用
1. 通过引种试验,可以为当地造林选择适应 性最好、经济价值和产量最高的造林树种。 2. 通过试验,评选出适合地造林的最佳树种。 3. 形成次生基因库,提供育种原始材料。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林木种质资源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并介绍相关的措施和方法。
一、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的研究与实践1. 传统种质资源保存传统种质资源保存是指通过种子库、种苗园和园艺植物园等手段,对重要的林木种质进行保存、繁殖和育种,以确保其基因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种子库和种苗园是保存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最常见的方式,通过采集和保存种子及育苗工作,实现对种质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利用。
2. 质量控制及监测为了保障林木种质资源的质量,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
这包括确保种质资源的准确鉴定、筛选、分类和标记,以及对种质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便于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3. 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遗传改良、基因编辑和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林木种质资源的产量、质量和抗逆性,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品种。
而通过生物安全评估和监测,可以确保基因工程林木种质资源的环境友好性和风险可控性。
二、林木种质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实践1. 林木种质资源的培育与选育通过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培育与选育,可以获得更加适应不同环境、具有高产高效特征的新品种。
林木种质资源的培育与选育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和需求,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综合运用种质资源研究、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展相关的实践工作。
2. 林木种质资源的增殖与培养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组培繁殖是常用的林木种质资源增殖与培养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扩大种质资源的规模和数量,提高其利用效率。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离体培养和遗传转化等技术,增强种质资源的培养和繁殖能力。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设计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设计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设计一、引言林木种质资源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加,人类对林木种质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林木种质资源,必须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实施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二、种质资源保护目标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目标可以分为遗传物质的保存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护两个方面。
遗传物质的保存旨在保留种质资源的丰富性,为未来的利用提供多样的遗传基础。
物种多样性的维护则是保护各个物种的存续和繁衍,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护目标的设定需要充分考虑各个物种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三、种质资源保护的方法1. 保护区域的设立为了保护和保存重要的林木种质资源,需要设立专门的保护区域。
保护区域可以根据物种的生态需求和分布范围划分,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
在保护区域内,可以禁止砍伐、采集和捕捉等破坏性行为,确保物种的安全和繁衍。
2. 持续的监测和调查为了了解种质资源的变化和分布情况,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调查工作。
通过采集样本和记录数据,可以对各个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范围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和调查工作应该与各级保护机构密切合作,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种子库和基因库的建设为了长期保存种质资源,可以建设种子库和基因库。
种子库主要用于保存植物种子,通过低温和干燥的环境条件,延长种子的保存时间。
基因库则主要用于保存林木的遗传物质,包括DNA、RNA和细胞等。
种子库和基因库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保存条件和技术手段,确保保存效果和后续利用的可行性。
四、种质资源利用的方法1. 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可以提高林木种质资源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遗传改良的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等。
通过选择育种,可以选择具有良好性状的母本和父本进行交配,获得可育的后代。
杂交育种则是利用亲本的优点,进行杂交并选择优良后代。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
林木种质资源是指森林中各种植物的种子、芽、茎、根、叶、果实等各种生殖和营养器官,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保存林木种质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1. 多样性原则,保护和保存尽可能多的林木种质资源,包括各种树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维护生物多样性。
2. 代表性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种质资源进行保存,以保留各种类型和特征的植物。
3. 完整性原则,保存尽可能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种质资源,包括不同生境和生态类型的植物。
4. 可持续利用原则,保存种质资源的同时,要考虑其可持续利用的可能性,保护不仅是为了保护,更是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
方法:
1. 野外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方式,保护和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的自然生长环境。
2. 种质园建设,建立种质资源园,收集、保存和研究各种林木
种质资源,为科研和保护提供资源基础。
3. 种子库建设,建立种子库,储存各种林木种子,并进行管理
和研究,以备种植和繁育之用。
4. 种质资源调查,开展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了解
各种资源的分布、数量和特征,为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保护和保存林木种质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遵循多样性、代表性、完整性和可持续利用
原则,以及野外保护、种质园建设、种子库建设和种质资源调查等
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人类和地球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4072-1993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原则、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重要造林树种和珍贵、稀有、濒危树种以及主要引进树种种质资源的保存。
2 术语
2.1 种质germplasm
是指亲代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或体细胞直接传递给子代并决定固有特性的遗传种质基因。
2.2 林木种质资源the forest trees germplasm resources
在本标准中林木种质资源是指林木种及种以下分类单位具有不同遗传基
础的林木个体和群体的各种繁殖材料总称。
2.3 林木种质资源库the store of forest trees germplasm resources
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的场所。
2.4 珍贵树种preoious species
具有特殊经济、科研价值的我国珍贵树种。
2.5 稀有树种rare species
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或少种属的树种,分布区域狭窄或分布区域虽广但零星存在的树种。
2.6 濒危树种endangered species
由于自然分布局限,遭受人为或自然破坏,数量已降到临界水平,处于绝灭危险中的树种。
2.7 原地保存conservation in situ
指将种质资源在原生地进行保存。
又称就地保存。
2.8 异地保存conservation ex situ
指将种质资源迁移出原生地栽培保存。
又称迁地保存。
2.9 离体保存conservation off body
指种质资源的种子、花粉及根、穗条、芽等繁殖材料,离开母体进行贮藏。
3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
3.1 原则
3.1.1 以保护濒危树种不灭绝,并得以适当发展;种的遗传基因不丢失,并满足利用为目的。
3.1.2 根据不同林木的特性采用相应的保存方法。
林木群体以原地保存为主。
3.2 规划
3.2.1 在制订林木种质资源保存规划之前,应进行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3.2.2 在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区,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种质资源的保存规划,提出保存的任务。
3.2.3 规划要充分利用已建的森林自然保护区,林木良种基地。
3.2.4 凡规划中要求原地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应在原生地收集。
3.3 方法
3.3.1 原地保存
3.3.1.1 设立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应尽可能利用国家和地方建立的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林。
3.3.1.2 建立原地保存区,应包括保存区内构成森林群体的全部树种;每个森林树种群体要有3个以上的保存点,并在其周围设立保护带。
单独的群体和零星的个体也应建立保存点。
3.3.1.3 优良林分,古树名木及优树等的原地保存,按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定办理。
3.3.1.4 保存区的面积必须考虑到保存林木群体的生态和遗传稳定性。
保存面积,针叶树种为100ha以上;阔叶树种为50ha以上;珍稀濒危树种为25ha以上。
面积不足25ha应全部保存。
保存区内含两个树种,面积要增大三分之一,包含三个以上树种,面积要增大三分之二〔见附录a(参考件)的表a2〕。
3.3.2 异地保存
3.3.2.1 有特殊需要的林木种质资源应进行异地保存。
3.3.2.2 异地保存必须根据气候带和生态区,选择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库的地点,并根据立地类型,小气候等条件,在每一树种地分布区内,合理布局各种类型地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点。
3.3.2.3 异地保存需要的苗木应收集壮苗,有些珍稀濒危树种也可挖取野生苗,或收集种子、花粉、穗条、根、芽等进行繁殖或贮藏。
3.3.2.4 异地保存的主要形式有国家和地方建立的林木种质资源库,林木良种基地收集区(圃)、植物园、树木园及种子资源贮藏库等〔见附录a(参考件)的表a3〕。
3.3.2.5 保存对象
a.树种的种源群体。
b.部、省级复选评审出的各种林木的优良单株,优良品种。
c.经过遗传改良获得的抗性强的品质优良家系、无性系。
d.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珍贵、稀有、濒危树种。
e.引种成功的树种。
3.3.2.6 保存数量
a.1个种源:不少于50个家系;
b.1个家系:50株以上;
c.1个无性系:10株以上;
d.珍稀树种:每种不少于100株;
e.濒危树种:每种不少于50株;
f.引进树种:每种不少于100株;
3.3.3 离体保存
3.3.3.1 在原地、异地保存有一定困难或有特殊价值的林木种质资源,可进行离体保存。
3.3.3.2 保存方法:建立林木种质资源贮藏库,在特定条件下保存其活力〔见附录b(参考件)〕。
3.3.3.3 保存数量(以1个保存号计)
a.种子千粒重为100g以上的,保存数量不少于1000g;千粒重50~100g 的,保存数量不少于500g;千粒重5~50g的,保存数量不少于250g;千粒重5g以下的,保存数量不少于50g。
b.穗条、根、芽等不少于50条。
c.花粉不少于50g。
3.3.3.4 保存的种子要按照种子区或生态区,在具有代表性的树上收集,或按照优良林分,优树测定等有关方面的要求采种。
3.3.3.5 保存的穗条、根、芽等繁殖材料,一般应在休眠期收集,要求健壮无病虫害。
3.3.3.6 花粉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林木,撒粉期较长的树种用套袋收集,一般树种摘下花序枝直接收集或室内水培收集。
3.4 期限:自然保护区应长期保存;人工栽培林木根据生长周期、采伐期、更新期确定保存期限。
离体保存期限,根据保存材料特性和保存条件来决定更新期限。
3.5 更新
3.5.1 原地保存以天然更新为主,辅以人工促进,保持其自然世代演替。
3.5.2 异地保存以人工更新为主,进行人工繁殖栽培,保存其优良性状。
3.5.3 离体保存材料达到更新期限者应重新收集。
3.6 重要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名录见附录c(参考件)。
4 建立档案
凡调查、收集、保存的设计方案、实施计划、观测记载、总结报告、经营管理等,均应详细记载。
图表、图片、照片、标本以及技术管理文件等均需归档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