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雷雨为例谈悲剧创作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一)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一)四幕悲剧《雷雨》,作为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一部中国式的悲剧巨作典范。
李健吾称之为“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是一部真正意义的悲剧。
《雷雨》写于20世纪前半叶,就题材来讲是家庭悲剧,并且触及了普遍意义上的悲剧主题,如个人的孤独,分裂的自我,神秘命运观,遗传与环境决定悲剧命运,以及人生的徒劳感。
然而,由于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差别,又独具特点。
《雷雨》中体现出的因果报应观念,并且带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曹禺吸取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组织了《雷雨》的情节。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剧中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人物都以自己为纽结点,与他人构成多向的网状矛盾关系,而且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冲突的出现与展开,都与其他矛盾纠葛、关联。
周朴园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秩序;繁漪要留住周萍,让他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要避开繁漪逃出周公馆;周冲在追着四凤;四凤又想跟周萍结合一起走;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能够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
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矛盾冲突,就这样一下子交代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一切纠葛又在一瞬间爆发,读者还来不及细细琢磨它究竟酝酿着什么,剧中的八个人全失败了,这个家庭向观众刚交代和呈现出故事,就一瞬间坍塌,死的死,疯的疯,活着的人也陷入永世不能拔出的痛苦泥沼中。
曹禺在此设置了一种悖论结构: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他们制造了这个悲剧,可是又都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
在面临生与死的二元抉择中,他们只能选择其一,死去的人和生存的人。
《雷雨》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二元结构,用一种崭新的视角深入解读了戏剧的模式,使戏剧的结构形式走向了多样化。
二、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雷雨》中一共只有八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丰富的性格,从而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冲突。
雷雨中悲剧的原因

雷雨中悲剧的原因《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它以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一系列悲剧性的人物和事件。
悲剧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个人等层面的原因。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分析《雷雨》中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1. 封建制度的压迫:《雷雨》发生在旧社会,封建制度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压迫。
男女不平等、家族权威至高无上等封建观念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社会风气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权力和金钱,这使得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放弃了道德和良知,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3. 女性地位的低下: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她们的生活和命运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种压迫使女性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家庭原因1. 家庭关系的复杂:周、鲁两家之间的血缘关系错综复杂,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这使得家庭关系紧张,矛盾重重。
2. 家长制的权威:周朴园作为家庭的长者,对家庭成员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管理,这使得家庭成员在压迫下无法获得自由和尊严,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3. 家庭教育的缺失:周家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子女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无法作出明智的选择,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个人原因1. 人物性格的缺陷:剧中的许多人物都存在着性格上的缺陷,如周朴园的冷酷无情、周萍的懦弱无能、鲁侍萍的放纵等,这些缺陷使他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导致悲剧的发生。
2. 爱情的盲目:剧中的许多人物在爱情中盲目追求,无法理智地面对现实,这导致他们在爱情中陷入困境,最终走向悲剧。
3. 自我救赎的无力:在面对家庭矛盾和自身困境时,剧中的许多人物试图通过自我救赎来摆脱困境,但他们往往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救赎,最终走向悲剧。
结束语:综上所述,《雷雨》中的悲剧产生是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封建制度的压迫、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关系的复杂、家长制的权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人物性格的缺陷、爱情的盲目以及自我救赎的无力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雷雨》的戏剧冲突200字

《雷雨》的戏剧冲突200字
《雷雨》是由曹禺创作的一部著名话剧,它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该剧主要围绕着家庭、爱情和社会等方面展开,其中的戏剧冲突贯穿始终。
首先,家庭冲突是《雷雨》中的重要戏剧冲突之一。
故事中的吴家兄弟吴大爷和吴小姐与他们的父亲吴妈妈之间存在着世代隔阂和家庭矛盾。
吴大爷和吴小姐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感到厌倦,他们渴望追求自由和个人幸福,与父亲的意见产生了冲突。
其次,爱情冲突也是《雷雨》中的重要戏剧冲突之一。
吴大爷与李雷的爱情故事是该剧的核心情节。
他们深爱着对方,但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阻碍,如阶级差异、传统观念以及世俗道德的束缚,这使得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此外,社会冲突也贯穿于整个剧情中。
剧中展现了封建社会与新思潮之间的冲突。
吴大爷和吴小姐代表了新一代的思想和追求,他们对封建礼教和旧有制度持有批判的态度。
与之相对的是李雷的父亲李公公和吴妈妈等人,他们代表了保守的封建势力,与吴大爷和吴小姐形成了对立。
总的来说,《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涉及到家庭、爱情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这些冲突不仅展现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这些冲突的交织与碰撞,使得《雷雨》成为一部引人深思的经典作品。
《雷雨》的作品分析

《雷雨》的作品分析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
作品通过揭示家庭、社会和个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悲剧命运。
本文将对《雷雨》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主题内容进行分析。
故事情节分析《雷雨》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冯乐山一家的悲剧命运展开。
冯乐山是一位被社会认为是“买办”的富商,他掌握了许多权力,并通过违法手段获取财富。
然而,他在家庭中却是一个无能的丈夫和父亲。
冯乐山欺骗妻子,与情人秦丽华保持着不伦之恋。
冯乐山的妻子徐颂莲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她一直忍耐冯乐山的婚外恋,但最终无法忍受并要求离婚。
徐颂莲身体虚弱,她的弟弟徐文长看不过去,决定替她报仇。
徐文长设下陷阱,将冯乐山和秦丽华杀害。
与此同时,冯乐山的女儿冯程程和秦丽华的弟弟秦献祥相爱,最终他们也无法逃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最终自杀身亡,结束了整个家族的悲剧。
人物塑造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其中,冯乐山是一个充满着欲望和贪婪的富商,他的道德败坏和不忠让他成为整个故事的罪魁祸首。
冯乐山的妻子徐颂莲则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仍然保持独立和自尊。
徐颂莲的弟弟徐文长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年轻人,他怀有复仇的意图,最终成为了家族悲剧的实施者。
冯程程和秦献祥则代表了新一代对于家庭和社会束缚的反抗,他们的爱情最终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
主题内容分析《雷雨》通过展现冯乐山一家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家庭、社会和个体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作品中,冯家代表了当时上海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为了被社会接纳和成功而不择手段,而最终沦为道德沟壑。
徐颂莲的强烈自尊和徐文长复仇的行动表明了个体对于道德和正义的追求。
冯程程和秦献祥之间的爱情则象征着新一代对于家庭和社会制度的反抗,他们试图寻找自由和幸福,但最终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
通过揭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曹禺让读者反思当时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一)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一)摘要《雷雨》以其丰富的内涵,悲剧性的内蕴,赢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雷雨》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雷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的心灵困境,同时对21世纪的我们也有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雷雨》戏剧冲突语言特色悲剧意蕴曹禺创作的《雷雨》堪称中国戏剧的杰作,发表至今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悲剧人物的人性光辉,人类的心灵困境,人生困境与命运之谜等人生哲学命题,及其思想给人的深刻启示。
剧中所有人物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而《雷雨=》绝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绝不仅是个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其戏剧冲突和极富特色的语言艺术,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指最足以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特征、高度典型化的矛盾冲突。
在《雷雨》中,表现为多方面:1、戏剧线索的明暗交互,决定着《雷雨》的戏剧冲突剧中情节线索纵横交错,侍萍、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五个人当中有四层婚恋关系,如此关系决定了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
剧本中周萍同蘩漪、四凤两人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
起初是由明线牵动了暗线(蘩漪为了想从四凤手中夺回周萍的爱,而把四凤的妈妈侍萍招到周公馆),此刻明线占着主导地位:最后却是暗线决定了明线(蘩漪抢爱人的计划失败,周萍正要携四凤出逃,突然周朴园出现,承认了与侍萍早年的暧昧关系,完全打乱了已定之局),此刻相反是暗线占了主导地位,统领后篇。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推动剧情向着悲剧高潮发展。
2、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体现出《雷雨》的戏剧冲突《雷雨》在塑造人物中充分设置矛盾冲突。
剧中八个主要人物可以归结为四个三角关系的爱情、婚姻矛盾:侍萍、鲁贵同周朴园的关系:周萍、繁漪同周朴园的关系:繁漪、四凤同周萍的关系:周萍、周冲同四凤的关系。
《雷雨》人物形象及悲剧命运分析

《雷雨》人物形象及悲剧命运分析摘要:《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长期以来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高度的关注和青睐。
《雷雨》的艺术生命力之所以魅力永存,与剧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密不可分。
剧中人物个个视角独特,形象鲜明,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围绕家庭矛盾这条主要线索,凸显了封建家庭中人物悲惨的命运悲剧。
关键词:《雷雨》曹禺人物形象悲剧命运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雷雨》自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上发表以来,赢得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的关注和青睐。
以往的评论界重在讨论《雷雨》对于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揭露,本文认为《雷雨》的艺术生命力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剧作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密不可分。
剧作中八个人物个个视角独特,形象鲜明,各有独特的经历和坚强的个人意志,他们都是怀着生的希望上场的,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但他们越是努力,越与自己的目标相反,最后不可避免地成为命运的牺牲品,陷入绝望甚至死亡的悲剧中。
一创作思想曹禺在《雷雨》的创作过程中广泛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及易卜生“社会悲剧”的影响,强调世界的“残忍”和“冷酷”,强调人物盲目的“挣扎”,同时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致力于揭露封建家庭的专制对人性的扼杀以及人物自身的心灵痛苦和内在矛盾。
谈到《雷雨》的创作时,曹禺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
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
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综观《雷雨》中的大小人物,除了贪婪自私的奴才鲁贵,其余所有与周家有关联的人无一不在命运的“火坑”里挣扎。
爱与生的苦恼——解读悲剧作品《雷雨》

才能显示高 尚的人格 品质 ! 《 雷雨 》这部作品 的情节也是极 为出色 ,完整。鲁侍萍 是 ,人 的行 为事 件时矛盾冲突 的根本 源泉 。一部优秀的作品 是该剧情 的线索 ,2 年前 ,因为身份卑贱 而惨 遭抛 弃 ,2 年 之所以具有强烈 的艺术吸引力 ,关键在 于塑 造了性 格鲜明的 0 0 后 ,又 因为女儿重走 自己的命运再次 出现在周公馆 ,这一次 人物形象 ,反之 ,如果作品 中的人物形象 只是公式 化的干人
什 么 样 的剧 情 才 算 是 悲 剧 ? 各 人 有 各 人 的理 解 。 亚 里 士 使上一辈犯错 的人们在噩 梦中恍 然大悟 ,才能警醒后人 。所 多德认为 :悲剧是对 于一个 严肃 、完整 、有一定长度 的行 为 以说 ,这样的悲剧是严肃 的 ,必 须通过主人公遭受 的苦难才 的模仿 。虽然说这个定 义有着 明显的时代烙印 ,但对 于当时 能引起 人们的怜悯和 同情 ,尤其是 那些善 良的 、无辜 的悲剧 来说 ,仍是一个较为完整 的定 义 ,亚里士多德之所 以如此 强 人物 ,由于他们 自身 的无知 ,招致 了毁 灭性的打击 ,甚至 ,
文学评论 雨 》
韦年 晓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0 4 10 1
摘要 :本文将从 悲a - i  ̄ 情 节和性格 两方面来分析 悲剧作 品 《 j - ,  ̄q I - 雷雨 》,由于 自身的无知 ,犯 了具有毁灭性 的过 失,因 为我们幸福过 ,所 以我们必须付 出,甚至 ,必须以生命作 为代价 ,生命,是 一种承担 ,在得到和付出中徘徊 ,这 ,就是 爱与 生
调行动的重要性 ,是 因为 当时的悲剧 多取材于古代 的神话 和 必须以死亡为代价 ! 史 诗 ,剧 中的人物多是神话 、史诗 中的现成名人 ,已经在读 文 艺 复 兴 之 后 ,随 着 人 文 主 义 思 潮 的 相 继 兴 起 和 展 开 , 人”这一个 问题 的研究 ,越来越 重视人物性 者 的心 目中有相对固定的印象 ,创作余地颇 小 ,但情节却可 人们开始关 注 “
以雷雨为例谈悲剧创作

以雷雨为例谈悲剧创作一、“反崇高”———《雷雨》的悲剧理念《雷雨》“反崇高”的第一个特征是:吟唱“小人物”的灰色哀曲。
悲剧是崇高的,伟大的人物才具有悲剧精神,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人格、深沉的思考、执著的追求,他们都是悲壮的失败者,但都血沥汗青、光照后人。
《雷雨》抒写的是小人物的灰色悲歌,这些“现实中的小人物”显然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不同,他们是一些对兴邦亡国无足轻重的人:苦难宿命的鲁侍萍、圆滑世故的鲁贵、阴霾乖戾的繁漪、荒唐颓废的周萍、憨直鲁莽的鲁大海、单纯幼稚的鲁四凤、天真无邪的周冲等,都带有个性的弱点和人格的缺陷,他们的现实遭遇和命运结局可叹可怜,但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并不崇高,也不悲壮,这正是曹禺给《雷雨》的悲剧理念的定位:以“小人物”的灰色哀曲取代“英雄豪杰”的壮丽悲歌。
《雷雨》“反崇高”的第二个特征是:主配角区别的淡化。
《雷雨》共写了八个人物,剧中主角有人说是周朴园,因为他是酿成一切罪恶和悲剧的根源,由于他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致使鲁侍萍一生受尽磨难;对繁漪的压制摧残,致使繁漪心理变态、性格扭曲;对子女的放纵无教,致使周萍的行为颓唐和周冲理想破灭;对工人的残酷压榨,致使鲁大海的“父子反仇”。
也有人认为主角是鲁侍萍,正是她30年前的“糊涂”和30年后的“重现”,才揭穿了“大家庭”的本来面目,她的悲惨遭遇就是一部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史。
还有人指出繁漪才是真正的主角,她对周朴园的畸形反抗、与周萍的乱伦、对萍凤爱情的破坏,直接造成了两个家庭的崩溃。
那么《雷雨》的主角到底是谁呢?从社会意义来说,周朴园的塑造“暴露了封建性资本家家庭的罪恶”,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戏剧元素来说,鲁侍萍这条线索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她把周、鲁两家的冲突和悲剧有机地拧扭在一起。
从文学价值来说,繁漪的刻画是最有特点、最有新意的,她完全有资格在绚丽多姿的现代人物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们谁更有理由成为中心人物,谁更具悲剧色彩,其实很难分得清楚,传统意义上的围绕主角展开故事情节、配角衬托服务主角、主角集中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固有戏剧模式已被打破,这种主配角区别的淡化,正是对长期以来过分依赖悲剧主角的悲剧理念的反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雷雨为例谈悲剧创作
一、“反崇高”———《雷雨》的悲剧理念
《雷雨》“反崇高”的第一个特征是:吟唱“小人物”的灰色哀曲。
悲剧是崇高的,伟大的人物才具有悲剧精神,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人格、深沉的思考、执著的追求,他们都是悲壮的失败者,但都血沥汗青、光照后人。
《雷雨》抒写的是小人物的灰色悲歌,这些“现实中的小人物”显然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不同,他们是一些对兴邦亡国无足轻重的人:苦难宿命的鲁侍萍、圆滑世故的鲁贵、阴霾乖戾的繁漪、荒唐颓废的周萍、憨直鲁莽的鲁大海、单纯幼稚的鲁四凤、天真无邪的周冲等,都带有个性的弱点和人格的缺陷,他们的现实遭遇和命运结局可叹可怜,但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并不崇高,也不悲壮,这正是曹禺给《雷雨》的悲剧理念的定位:以“小人物”的灰色哀曲取代“英雄豪杰”的壮丽悲歌。
《雷雨》“反崇高”的第二个特征是:主配角区别的淡化。
《雷雨》共写了八个人物,剧中主角有人说是周朴园,因为他是酿成一切罪恶和悲剧的根源,由于他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致使鲁侍萍一生受尽磨难;对繁漪的压制摧残,致使繁漪心理变态、性格扭曲;对子女的放纵无教,致使周萍的行为颓唐和周冲理想破灭;对工人的残酷压榨,致使鲁大海的“父子反仇”。
也有人认为主角是鲁侍萍,正是她30年前的“糊涂”和30年后的“重现”,才揭穿了“大家庭”的本来面目,她的悲惨遭遇就是一部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史。
还有人指出繁漪才是真正的主角,她对周朴园的畸形反抗、与周萍的乱伦、对萍凤爱情的破坏,直接造成了两个家庭的崩溃。
那么《雷雨》的主角到底是谁呢?从社会意义来说,周朴园的塑造“暴露了封建性资本家家庭的罪恶”,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戏剧元素来说,鲁侍萍这条线索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她把周、鲁两家的冲突和悲剧有机地拧扭在一起。
从文学价值来说,繁漪的刻画是最有特点、最有新意的,她完全有资格在绚丽多姿的现代人物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们谁更有理由成为中心人物,谁更具悲剧色彩,其实很难分得清楚,传统意义上的围绕主角展开故事情节、配角衬托服务主角、主角集中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固有戏剧模式已被打破,这种主配角区别的淡化,正是对长期以来过分依赖悲剧主角的悲剧理念的反拨。
《雷雨》“反崇高”的第三个特征是:血缘关系对阶级对立的冲击。
暴露大家庭的罪恶,鞭挞资本家的血腥发迹史,预示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是人们对《雷雨》主题的流行看法。
其实曹禺创作《雷雨》的初衷只是展示一部家庭生活悲剧,而不是一部社会政治悲剧。
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周、鲁两家的血缘关系的渲染大于阶级对立挖掘,剧中的故事情节悬念和矛盾冲突焦点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
《雷雨》至少写了六种悲剧:一是周朴园的统治悲剧,二是鲁侍萍的命运悲剧,三是周萍、繁漪、鲁四凤之间的爱情悲剧,四是繁漪的个性解放悲剧,五是周冲的民主思想悲剧,六是鲁大海的工人罢工悲剧,这些悲剧的产生大都与血缘相关。
周朴园的愿望是让周家秩序井然、风光体面,孰不知背叛他、怨恨他、反对他的竟是自己的妻子、恋人、儿子;鲁侍萍为当年走错第一步付出了30年的艰难困苦,没想到女儿会重蹈覆辙;周萍与繁漪、鲁四凤这两对乱伦关系违背常理,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得到圆满的结局。
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源就是血缘关系!即使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似乎把家庭矛盾引向了阶级斗争,到头来仍然变成了父子相争,这种“意外”“偶然”“巧合”,其实都是曹禺有意识地精心设计的。
由此可见,《雷雨》的本色是一部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庭生活悲剧。
虽然不能忽略其折射出的社会意义和政治价值,但与20世纪30年代社会分析小说和社会分析剧过分强调作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不能相提并论。
《雷雨》通过“现实中的小人物”不引人注意的灰色生活,对人性的悲剧因素作恰如其分的展示。
第一,人物的生活道路和命运是悲剧的,并且这种悲剧命运是不可抵抗的。
剧中人物一上场就想摆脱自己的命运,但却总摆脱不了,只能一步步走下去。
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为自己的出路苦苦地抗争,而最终的结局都事与愿违。
鲁侍萍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30年前她与周朴园的相恋结合本身就是一个悲剧,30年后她的重新出现又是个悲剧,她的回来“挑明”了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引爆了危机四伏的周公馆,无形中充当了扼杀自己子女灰色希望的“杀手”,除了感叹命运不公平之外,她还能怎么样呢?作品没有历数她30年来遭遇的各种苦难,而是以浓墨重彩描写这些苦难刻在她心灵深处的伤痕,表现出一个处于社会生活最底层并带有宿命观的普通妇女的生存状态。
繁漪与周萍,一个要纠缠,一个要逃避,这种违背伦理的关系,也是注定以悲剧告终。
而鲁四凤想通过与周萍的爱情摆脱自己卑微的地位,则是一种“见光死”。
第二,把貌似对立的性格因素和谐地统一在同一人物身上,拓宽了剧本的悲剧内涵。
《雷雨》中最令读者(观众)难忘的人物是繁漪的极端和尖锐。
她是那么令人厌恶,又是那么值得同情,她的悲剧意义在于让我们看清了封建性资本家这口“残酷的井”,是怎样把一个追求个性解放、渴望自由幸福的青春女性一步一步逼向疯狂毁灭的地步。
周朴园身上也带有许多对立统一的性格因素:他受过资产阶级文明的熏陶,却体现出浓厚的封建专制思想;他努力树立自己体面有教养的正人君子形象,却给人留下自私庸俗卑劣的伪君子印象;他要建构“有秩序”的大家族体系,却一手导致了周家的土崩瓦解;他30年来一直在心灵深处惦念着鲁侍萍的生活,可当鲁侍萍再一次出现在面前时他却想用支票了结这段情缘。
这说明曹禺把周朴园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模式来写,真诚与虚伪的对立相融,既是人性的证明,也是人物悲剧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三,自然力对人性的拷问,增强了《雷雨》的悲剧震撼力量。
曹禺尤其偏爱和擅长表现宇宙间雷、电、雨这种原始、野蛮、神秘的自然力量对人性本质的震撼、摧残、拷问。
《雷雨》都通过这种“自然法则”来解读“人生的无奈”和“悲剧的根源”。
首先是雷雨前的闷热制造了剧中人烦躁不安的情绪。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空气令人窒息,鲁贵汗流满面喋喋不休地以“闹鬼”要挟女儿要钱喝酒赌博;四凤则为母亲的即将到来害怕与大少爷的关系被暴露而心事重重神情不定;周萍为摆脱繁漪的死磨烂缠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逃避;繁漪则在周朴园、周萍“两代人的欺负”中“打开一扇窗户”透露一口“新鲜空气”……每个人都各怀鬼胎,在矛盾中挣扎自救,预示着危机总体爆发的到来。
其次是雷雨对剧中人灵魂深处的鞭打拷问。
在雷雨中,周朴园尘封了30年的自欺欺人的情感如同他关闭的房厅窗户被打开了,肮脏的灵魂和虚伪的人性呈现无遗;繁漪冒着滂沱大雨反扣鲁家窗户把周萍和四凤关在里面,一道闪电照在她惨白的脸上,照出了她困兽犹斗的阴霾心理。
第三幕鲁侍萍要女儿对天发誓再不见周家人,写了五次“雷声”,由远而近、从弱到强,每一次雷声都是对人物灵魂的震撼、拷打和追问,母女俩的“心照不宣”终于逃脱不了“自然法则”的“惩罚”。
再次,“雷雨气氛”对读者(观众)的心灵荡涤:令人窒息的郁闷、揪心难耐的煎熬、惶然无措的恐慌,人们在悲剧性的过程和结局中,得到了一种痛苦后的解脱。
第一,《雷雨》“自制内敛”的悲剧风格是曹禺温和的民主主义思想的体现。
曹禺是一个进步的民主主义作家,其性情平和,不肆张扬,所宣扬的是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作品中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鼓励本体的个性解放、关注人性的健全发展、肯定人生幸福理想的追求。
周冲是一个没有受到现实社会污染的不带“杂质”的理想人物,年轻单纯、心地善良、平等待人、充满幻想、渴求自由,最能传达出曹禺的民主思想。
第二,《雷雨》“自制内敛”的悲剧风格是曹禺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要求的继承。
在中国传统美学追求中,“含而不露”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审美境界。
《屈原》与《雷雨》都写了“雷雨”,郭沫若在“雷电颂”中泼墨如雨挥洒自如地直接宣泄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快感,体现出浪漫主义诗人狂放无羁的外向个性和奔腾丰富的超人想象力;曹禺对“雷雨”的运用则是有节制、有梯度的,这种自制内敛而非放纵外泻的悲剧风格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又体现出曹禺对现代悲剧的独到理解。
第三,《雷雨》“自制内敛”的悲剧风格是曹禺对西方悲剧艺术借鉴的结果。
古希腊悲剧,易卜生、莎士比亚、狄更斯、契诃夫、奥尼尔等的话剧都在他的作品中留下痕迹。
从创作思想来看《雷雨》透露出易卜生和莎士比亚的西方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民主思想;从悲剧精神来看《雷雨》明显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从人物观来看《雷雨》所刻画塑造的“现实中的小人物”与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戏剧结构来看《雷雨》“太过于像戏”的“回顾法”是易卜生和古希腊悲剧家惯用的“回溯式”结构的借用;《雷雨》的“血缘关
系”“宿命思想”“原始的神秘”“生命的异化”都从易卜生的“父亲造的孽要在儿女身上遭到报应”的《群鬼》和奥尼尔的“原始自然力对人性的恐怖震撼”的《琼斯王》中看到影子。
对西方悲剧的精神气韵和价值取向的顺应与同化,我们看到了曹禺对我国民族戏剧审美情趣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