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吸痰技术及新进展(宋燕波)2011.3
新生儿人工气道吸痰方法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人工气道吸痰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人工气道吸痰的最佳吸痰方法。
方法:将我院80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人工气道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中40例患者。
实验组按需吸痰,采用浅吸痰方式;对照组遵医嘱定时吸痰,采用深吸痰。
观察两组患儿中气道粘膜的损伤、人工气道阻塞发生的次数、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结果:实验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有3例,占7.5%;对照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有10例,占25.0%;两组数据比较得出的差异明显(X?=5.5840;P<0.05)。
结论:对人工气道吸痰的患儿采取按需浅吸痰的方法,明显减少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操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人工气道吸痰;深吸痰;浅吸痰随着呼吸机在NICU的广泛应用,机械通气已成为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上常实施气管导管经口插入气道,主要目的在于连接呼吸机,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抢救了无数危重患儿的生命。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患儿的气管直接向外界敞开,导致了失去正常呼吸道的加湿,保湿及清洁,过滤作用,加上插管的刺激和损伤,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当的肺泡通气氧合作用以及气体交换,预防肺部感染是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关键,而气管插管吸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规且必不可少的护理干预措施,由于此操作可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如:低氧血症、气道粘膜的损伤、肺不张及血流动力学等的改变。
因此我们对人工气道吸痰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将2015年3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人工气道吸痰治疗的8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新生儿人工气道吸痰方法,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80例需要进行人工气道吸痰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中40例患者。
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进展的总结与归纳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注意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5、观察患者面色和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反应,立即停止吸痰,及时采取相应 措施。
然而,现有研究对吸痰护理的一些方面仍存在争议和不足。首先,关于吸痰 频率的问题,虽然频繁吸痰有利于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但也增加了对患者呼 吸道黏膜的损伤和感染风险。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注意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内容摘要
通过某实际案例,我们发现应用智能化护理设备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 显降低,同时患者的康复时间也得到了缩短。此外,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也得到 了减轻,护理效率得到了提高。
内容摘要
总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干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常规护 理、感染控制、皮肤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结合智能化护理设备的应用,能够提 高护理效率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治疗。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在护理 干预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继续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 平,以满足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需求。
总结与展望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质量的提高,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吸痰护理将会 不断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和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内容
摘要
摘要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措施,而人工气道的管理是机械通气治 疗成功的重要环节。吸痰护理作为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机械通气病人 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对机械通气病人人工气道内吸痰护理的研 究进展进行综述。
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进 展的总结与归纳
01 引言
研究进展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人工气道吸痰护理在机械 通气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吸痰护理也在不断发展,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护理 服务。本次演示将回顾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吸痰护理的发展历程,分析现有研究的 争议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建议。
新进展

一、人工气道的选择与管理既往国外医师对头、面部烧伤患者首先考虑应用气管插管,但经口气管插管有不宜放置过久、易被分泌物堵塞、难清洁、拔管后有喉头水肿和暂时性失语等弊端,故近年来他们也倾向于采用气管切开[4,5]。
吴伯瑜等[1,6]认为凡大面积烧伤(包括头、面、颈部)的患者,宜选择在气管水肿前或气管水肿不严重时切开,并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以预防严重烧伤、吸入性损伤引起的肺部并发症,尤其是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人工气道的管理最主要的是气道的湿化,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失去加温、湿化的功能,为了维护呼吸道黏膜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呼吸道内需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7]。
因此,应用呼吸机时应常规启动呼吸机装置上的加温湿化器,湿化器内加入蒸馏水至所需刻度,保持不少于250 ml/24h,维持出气口气的温度在32~35℃[8~10]。
郎云琴等[11]研究表明,使用止痛泵进行气道持续湿化效果优于常规的静脉输液滴注法和注射器间断推注法。
武淑萍等[12,13]报道,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其湿化过程对气道无刺激,可减少痰痂形成及刺激性咳嗽,湿化效果与止痛泵相差不大。
气道湿化要合理选择湿化液,国内常用的湿化液有蒸馏水、生理盐水、0.45%的盐水和高渗盐水[12]。
据文献报道[12,13],0.45%的盐水湿化的效果优于生理盐水。
临床中我们使用5%S.B溶液加沐舒坦[14]及0.45%的盐水100 ml加庆大霉素8万U加糜蛋白酶4000 U[15]亦取得满意效果。
另外,气管灌洗也是一种常用的人工气道管理方法,熊红兰[16]报道对于严重呼吸道烧伤,黏膜脱落坏死,气管内痰液多而黏稠的患者,气管内灌洗法可以刺激咳嗽,使黏膜脱落的坏死组织排出。
其操作方法是先缓慢将导管放入支气管内,然后轻轻注入雾化液5~10 ml,刺激气管不断咳嗽,随即迅速给予吸出,可根据病人耐受力及病情改善情况重复冲洗2~5次。
二、机械通气模式及呼吸机参数的设置1.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常用的有控制性机械通气(CMV)、辅助控制通气(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持续正压通气(CPPV)和双重控制模式等。
ICU人工气道的临床护理研究新进展

ICU人工气道的临床护理研究新进展摘要:ICU人工气道的目的是解除气道阻塞,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通气和纠正缺氧,保证气道通畅。
除此之外,该措施的实施可以保护呼吸道,防止意外吸入,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ICU人工气道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许多学者对相关护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论,为减少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缩短患者康复进程。
关键词:ICU;人工气道;临床护理;研究进展New progress in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of artificial airway inICUZhang Qiang.Department of critical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0Abstract: The purpose of artificial airway in ICU is to relieve airway obstruction, effectively remove respiratory secretions, improve ventilation and correct hypoxia, and ensure airway patency. In addi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easure can protect the respiratory tract and prevent accidental inhalation, which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life safety of patients. Therefore, ICU artificial airwa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 which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ritical patients. Many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relevant nursing technologies and put forward new viewpoints and theori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airway and shorten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of patients.Key words: ICU; Artificial airway;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progress气道湿化主要是为湿润气道粘膜,稀释痰,应用人工方法将溶液或水分散成极细颗粒,增加吸入气体的湿度,维持粘膜纤毛的正常运动、清除功能[1]。
人工气道吸引技术

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心理咨询、心 理治疗等专业的心理援助资源。
家属沟通技巧
01
家属参与的重要性
向家属强调他们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
的照顾和支持。
02
家属情绪管理
指导家属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过度焦虑或不安,
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03
家属沟通技巧培训
加强培训和考核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人工气道吸引技术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团队 整体操作水平。
团队协作在质量提升中作用
明确职责分工
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各司其职,共同协 作完成人工气道吸引工作。
加强沟通交流
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分享经验和技巧,共同解决遇 到的问题。
建立良好团队氛围
气管插管
适用于全身麻醉、危重病人抢 救、呼吸衰竭治疗等。
口咽通气道
适用于意识清楚、无咳嗽反射 或咳嗽反射弱的病人,如脑血 管意外或癫痫发作后。
喉罩通气道
适用于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 但又不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的病人。
气管切开
适用于需长时间使用呼吸机辅 助呼吸、上呼吸道梗阻、头颈 部外伤等病人。
气管插管操作要点
风险。
舒适度
关注患者在接受人工气道吸引时 的疼痛、不适等感受,以及是否 需要采取额外的镇痛或镇静措施。
持续改进方向探讨
优化操作流程
通过实践和研究,不断完善人工气道吸引技术的操作流程,提高 操作效率和安全性。
引入新设备和技术
关注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动态,及时将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实 践中,提升治疗效果。
被清除。
吸引后处理措施
观察患者情况
吸痰术的新进展ppt课件

对气管的损伤,对控制感染和改善通气有重要意义。将吸
痰管经鼻腔插入咽喉部时,由助手按压病人喉部天突穴或
挤压胸骨上窝气管,令其咳嗽,刺激声门开放插入气管内
吸痰。此法提高了一次插管成功率,同时咳嗽反射使气道
深部的痰咳到上呼吸道而利于吸出,避免反复插管对气道
黏膜损伤。缺点是有个别病人吸痰后仍呛咳不止,易发生
四、吸痰方法
• 3、经鼻留置吸痰 • 清理呼吸道无效病人,用经鼻留置吸痰管吸痰(32例)和常
规吸痰(30例)进行比较,结果经鼻留置吸痰管吸痰组肺部 感染5例、黏膜损伤(指吸痰时发现痰中带血或血痰)2例, 吸痰次数12.23次/d,吸痰后3分钟血氧饱和度92.86%。 常规吸痰法则认为12例、13例、18.36次/d、84.64%。 认为留置吸痰管吸痰法减少吸痰次数,避免反复插入刺激 引起的气道痉挛及心脑血管反应,清除痰液彻底,减少肺 部感染的发生,同时通过气管内留置吸痰管给氧和湿化气 道。缺点是气管内保留吸痰使生门关闭不全,易误吸,所11
过程在密闭状态下完成,操作者不需戴手套即可操作。 • 密闭式吸痰可限制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
和飞沫传播,保护了病人,减少了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 密闭式吸痰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开放式吸痰,对循环,呼
吸干扰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 16
17
18
总结
• 吸痰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它的正确、安全与否是呼吸道管理 的关键。同时还要要求操作者既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按需吸痰,避免反复 插入刺激气道黏膜,同时还要配合吸痰前后的氧供、气道湿化、雾化、口腔 护理、营养支持等,才能更好的预防吸痰并发症。
吸痰和吸痰后膨肺治疗,比较肺不张发生率,结 果膨肺能有效的防治人工气道负压吸痰所致的肺 不张。但要注意膨肺前需彻底吸净呼吸道分泌物, 膨肺时才不致将分泌物挤进远端小支气管。膨肺 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治疗中能使萎陷的肺泡复张,
人工气道管理新进展PPT课件

行床旁胸片,确定气管切开位臵。
警告:不得私自回纳气管插管!
Page 9
三、气囊的管理
作用:固定插管、封闭气道、防 止反流
类型:高压低容、高容低压、等 压气囊(Bivona充泡沫套囊) 气囊压力CP:〈20mmHg
Page 10
气囊的管理—充气
气囊充气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最小闭合容量技术(MOV)、 最小漏气技术(MLT)
Page 7
气管插管UEE的处理
判断是否拔管→插管明显脱出→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呼吸 机持续低压报警→气囊充气下有呛咳反射或有声音发出→ 确定脱管→立即通知医生→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准备抢 救用物 若脱出《6-8cm→重新插回气管插管
若脱出》6-8cm→放气囊拔出插管
警告:不得私自回纳气管插管!
Page 27
吸痰注意事项(三)
根据吸痰过程中痰液在吸痰管玻璃接头处的性状及在玻璃管 内壁上的附着情况,将痰液的黏稠度分为三度: Ⅰ度(稀痰):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 上无痰液滞留——提示湿化过度; Ⅱ度(中度黏痰):痰液外观较Ⅰ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 痰液滞留在玻璃接头内壁,易被水冲洗——表明气道湿化 不足; Ⅲ(重度黏痰):痰液外观明显黏稠,常呈黄色,吸痰常 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 被水冲洗——提示气道湿化严重不足,或伴有机体脱水, 尤其对哮喘病人要注意。
Page 12
最小漏气技术(MLT)
定义: 气囊充气后,在吸气 时有少量气体漏出。 步骤:
1.同MOV。
2.然后抽出气体,从 0.1开始,直到在吸气 时听到少量漏气为止。
Page 13
名称 最小闭和容量(MOV) 定义 气囊充气后,吸气时无气体漏 出. 步骤 1.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 囊内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 为止. 2.然后抽出 0.5ml 气体,可闻 少量漏气声. 3.再注气,直到在吸气时听不 到漏气声为止. 优点 1. 不易发生误吸. 2. 不影响潮气量.
人工气道吸痰技术

人工气道吸痰技术1、吸痰的目的:A、保持气道通畅,减小气道阻力;B、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C、获取化验标本。
2、如何掌握吸痰的时机:呼吸机气道压力增高或高压报警,肺部听诊有痰鸣音,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频繁呛咳,气道雾化、肺部物理治疗后等情况下吸痰。
神志清醒患者自诉有痰或在床旁听到痰鸣音,提示大量痰液淤积在上气道,需立即吸痰。
对于年老体弱,需要镇静治疗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各种反应能力降低,有痰液蓄积时临床表现不明显,应定时听诊两肺呼吸音,及时清理呼吸道。
3、吸痰的操作要点:(1)、严格掌握吸痰时间,既要防止吸痰不及时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又要避免加重患者缺氧和不必要的刺激使分泌物增多。
(2)、吸痰的操作必须向患者充分解释以取得配合。
(3)、吸痰前必须预充氧,使体内获得氧储备。
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可通过吸入纯氧2分钟达到预充氧的目的,充分地预充氧可避免发生低氧血症。
(4)、吸痰的各个环节均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树立视气管如血管的观念。
(5)、吸痰管插到气管插管远端前必须关闭负压,以免因过度抽吸肺内气体而引起肺萎陷及损伤气道黏膜;插入吸痰管过程中,如感到阻力,则应将吸痰管略退1~2cm,以免引起支气管过度嵌和损伤。
(6)、在吸痰管逐渐出的过程中,打开负压吸痰,抽吸时应边旋转边上提吸痰管,并间断使用负压,可减少黏膜损伤,而且抽吸更为有效。
(7)、吸痰管在气道内的时间不应超过15s,而从吸痰过程开始到恢复通气和氧合的时间不应超过20s。
(8)、吸痰过程中应注意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氧饱和度情况,如有明显的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颜面紫绀,心律失常或呼吸窘迫要立即停止操作,并吸入纯氧。
(9)、吸痰时先吸引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内分泌物,再吸引口腔、鼻腔内分泌物。
抽吸过口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管绝对不可再进入气道。
(10)、吸痰后再次应给予纯氧吸入,通气和氧合恢复后至少进行5次深呼吸,生命体征恢复到基础的水平后,才可再次抽吸,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否则,会导致血氧降低基至出现窒息和气道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需要频繁吸引的机械通气患者
• 接受混合气体(如一氧化氮或氦-氧混合气)吸入治疗不能因断离 呼吸机而中断者。
S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9
2011/3/10
吸痰时机
常规 VS 按需 ?
S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人工气道吸痰技术及 新进展
江苏省人民医院 危重症护理学组 宋燕波
2011-3-10
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s 2010
建议意见6:对于吸入高浓度氧或使用PEEP或有肺 泡塌陷的成人患者(2B),和新生儿(2B),使用密闭 式吸痰管。
建议意见7:新生儿气管内吸痰时不脱开呼吸机( 使用密闭系统)。(2B)
建议意见8: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果吸痰导致肺泡塌 陷应避免脱开呼吸机和采用肺复张策略。(2B)
建议意见9:成人和儿童吸痰管不超过气管导管内 径的50%,婴儿吸痰管不超过气管导管2011/3/10
S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有创机械通气成人或儿童患者气管内吸引行动指 南(AARC)
➢禁忌证
大多数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或操作引起 的临床情况恶化相关。当有吸引指征时,没有 绝对的禁忌证,因为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不良 反应而禁止吸引,事实上可能是致命的。
心律失常— 低氧血症、迷走神经刺激、应激等引起。 肺不张—肺容量的减少。 支气管收缩/支气管痉挛— 对气管受刺激的反应 感染(患者和/或护理人员) 肺出血—吸引导致气道创伤 颅内压增高 机械通气的中断 高血压 低血压
S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13
2011/3/10
7
• 应用密闭式吸痰管(Closed -Sunction System, CSS),可限制呼吸道分泌物中病原 微生物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保护了病人, 减少了交叉感染。
8
2011/3/1S0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密闭式吸痰指征
• 正在应用呼吸机,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例如急性肺损伤/ARDS,应 用呼吸机条件较高者。
10
2011/3/10
机械通气时需气道内吸痰的指征
评估气道内是否有分泌物积聚: • 听诊呼吸音粗糙 • 容量控制通气时PIP增高 • 压力控制通气时VT减少 • PaO2,SpO2降低 • 病人不能进行有效的自主咳嗽 • 气道内可见分泌物 • 监测到流速/压力波形变化 • 急性呼吸窘迫 • 可疑胃内容物或上呼吸道分泌物的吸入
建议意见3:吸痰时不使患者脱离呼吸机。 (2B)
建议意见4:基于儿童和婴儿的研究证据,建 议采用浅层吸痰而不是深层吸痰。(2B)
建议意见5:气管内吸引前不应常规注入生理 盐水。(2C)
2011/3/10
S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3
Tip of
suction catheter 吸痰管前端 的位置
高PEEP大于等于10cmH2O 高平均气道压大于等于20cmH2O 长吸气时间大于等于1.5s
高FiO2大于等于0.6 • 应用开放系统吸引和断离呼吸机,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 应用开放系统吸引和断离呼吸机,发生SaO2 明显降低者。 • 患有接触传染性疾病,如活动性结核,开放式吸引和断离呼吸机可
机械通气患者经人工气道吸痰指南
2010年修订
2011/3/10
S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2
AARC临床实践指南-气管内吸痰
推荐意见1:气管内吸痰操作只在有分泌物时 实施,而不是常规实施。 (1C)
建议意见2:吸痰前充分氧合很重要,以减少 吸痰引起的血氧下降。 (2B)
2011/3/10
S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4
吸痰时常规注入生理盐水
可能导致:
1.excessive coughing 过度咳嗽
2.decreased oxygen saturation 氧合下降
3.Bronchospasm 支气管痉挛
4.dislodgement of the bacterial biofilm that colonizes the ETT into the lower airway 细菌经气管导管进入下呼吸道
S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12
2011/3/10
有创机械通气成人或儿童患者气管内吸引行动指 南(AARC)
• 危险和并发症
缺氧/低氧血症— 呼吸机断离和丧失PEEP
气管和(或)支气管黏膜损伤—吸引的压力
心跳或呼吸骤停— 对吸引和断离呼吸机的极其严重反应。
建议意见10: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2C)
2011/3/10
S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6
吸痰的种类
开放式吸痰
密闭式吸痰
OPEN SUCTION CLOSED SUCTION
2011/3/10
S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吸痰管插入深度
• 吸痰管插入深度因人而异
• 浅层吸痰:吸痰管插入预先设定的深度, 一般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连接管的长度。
• 深层吸痰:吸痰管插入有阻力,往回抽 1cm,再使用负压吸引。
2011/3/10
S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5.pain, anxiety, dyspnea 疼痛、焦虑、呼吸困 难
6.Tachycardia 心动过速
7.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增高颅内压
2011/3/10
Song Yanbo,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5
AARC临床实践指南-气管内吸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