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构式团体咨询对大学生学业倦怠影响论文

非结构式团体咨询对大学生学业倦怠影响论文
非结构式团体咨询对大学生学业倦怠影响论文

非结构式团体咨询对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研究摘要:既往干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方案缺乏结合情感卷入、认知调整和行为指导的系统干预方法,所以拟采用非结构式团体的方法干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对7位团体成员的半结构式访谈分析证明,非结构式团体是有效干预学习倦怠的经济方式,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共同性、情感的表达、多种可能性的拓展,与学习倦怠的3个概念维度有所对应。

关键词:非结构式团体咨询;大学生;学业倦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64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3)05-0229-02

一、非结构式团体咨询简介

团体咨询(group counseling)是一类经济实用的心理干预方式,旨在通过由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引导的团体人际互动,帮助组员重新认识自己的心理、情感与行为,并在安全的实验性社会情境中尝试新行为与改变自我、学习解决问题,最终帮助个人成长与发展[1]。按照团体进程是否完全自发、是否程序固定可以将团体咨询分为非结构式和结构式两类团体咨询。

非结构式团体咨询与结构式相比,前者团体进程更多依靠成员之间互相激发的自发动力,团体此时此刻发生的议题素材更加自然和现实,但程序不固定,可掌控性差;后者在团体进行之前对团体议题、团体过程都有事先安排[2]。龚惠香(2011)通过问卷调查法检验欧文亚隆总结的非结构式咨询的11个疗效因子在不同主题

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10227731.html, 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作者:郭金明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08期 摘要:大学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学子,但是也充斥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学生学业倦怠 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学生活动、新兴网络平台等方面分析了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预防学生学业倦怠的措施。 关键词:学业倦怠;大学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71-02 一、学业倦怠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这里所说的学业倦怠是指学生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对学业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学生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 (一)学生活动对学业倦怠的影响 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地,这在大学成立之初可能毋庸置疑,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层次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大学的定位也不尽相同,有的大学侧重于学问的研究,有的大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院校,则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生活动来培养这些素质。活动的过多举办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1.学生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大学是一个给不同个性学生创造不同表现机会的舞台,每年从入学开始,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有的学校会开展为期几个月的艺术节,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参加一个活动,需要提前准备,排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学生的精力,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某一些方面消耗过多的话,另一方面必然不能兼顾,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在课堂上看到一些学生学业倦怠的现象。例如,学生上课睡觉等等。 2.学生活动对教师的影响 有的学生为了参加活动,可能会选择旷课,现在大学有很多班集体进行的都是小班教学,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过多的学生缺课,教师的情绪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学生缺课,教师可能会理解为学生对自己所讲授课程的不认同,最终的结果导致的是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下降,而课堂本身是一个互动的空间,一旦教师的情绪受到影响,最终学生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学业倦怠。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周琴 1.文献综述 1.1概念的界定 “倦怠”这个词,最早在美国作家Greene(1961)的小说中出现,它的词源为burnout”,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1]。随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denbe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用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工作使得自身的压力得不到缓解和释放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不堪,从而使得他们工作能力下降,工作满意度过低,无工作成就感等现象。而Maslach则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为不能很好的缓解自己在工作上遭受到的各种延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并且,他把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它经常出现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人员身上。这种定义标准被使用的最多,以后很多学者对倦怠的界定都是基于这个定义演化而来。虽然Pines早期在关注教师倦怠问题的同时,就提出了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但国外还是很少有关于学习倦怠的实证研究的。直到80年代,国外有学者对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进行研究,如,Fines&Kafry(1980)以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助人专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2]。但是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这类研究并不多,而且,他们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引用“倦怠”的概念而来,Pines(1980)和Meier(1985)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学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损,对自己所学课程及学校的各种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漠和疏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不如自己预期的那么好而对自己的课程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我国对学习倦怠的研究相对多一点,主要有: 台湾学者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1],这个定义与职业倦怠的定义很相似。 杨丽娴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由于学习上的压力太大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产生的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心理和行为,进而产生一系列逃避学习的行为。 祝靖媛认为学习倦怠是个体在学校环境中,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而出现的一种身心资源消耗过度、精力衰竭的状态以及随后可能产生的与学习有关的逃避行为。 李永鑫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由于长期遭受学业压力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行为或状态,这种症状表现被称为学习倦怠。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外对学习倦怠的理解,都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学校因为长期遭受到学业压力而没有得到缓解或释放,或者是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的状态,进而产生一系列逃避学习的行为的消极心理和行为。 1.2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 现有很多研究显示学习倦怠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已比较严重,从李永鑫、谭亚梅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3]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男生和理科、工科的高度倦怠的检出率都一致高于女生和医科、文科,这与张传月、黄宗海、莫华善[4]的《高师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中的结果是一致的。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报告

征服学习中的隐性“杀手”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我国高校一直给人们一种“严进宽出”的印象,但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有效改善了“严进”的局面。高校扩招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毕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目前仍是学生们的梦想,在家长眼中,也是子女未来获得更好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真正进入大学,大学生却没有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厌学现象已是甚嚣尘上,不仅对学生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制约着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这个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业压力、心理压力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资源缺乏引起的情绪、行为上的消极变化。它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因而我们小组设计了《关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旨在了解黄石市两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主要表现形式及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学校相关部门完善教学及管理,加强学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黄石市两所高校(即湖北师范学院和黄石了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范围。 2、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其中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 (1)文献法:搜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资料,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基础。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的工具为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以下两

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选择题(分别从大学生厌学的表现和原因)两个大维度调查,共18个题目。 (3)访谈法: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辅以访谈法,与部分同学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发现问卷中所体现不出的深层次因素。 3、研究过程: 我们调查队先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在湖北师范学院黄石理工学院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52份,调查完毕当场回收52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51份,有效率为98%。其中,被调查女性占76.5%,男性占23.5%。 4 、数据分析。 调查采访数据由小组成员输入SPSS11.5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尽量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分析了解了黄石市两所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 (一)学习倦怠情绪明显 调查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或一直感到厌倦、沮丧和疲劳的占47%;很少或没有出现过此类情绪的占53%。 (二)学习不够刻苦,不能充分利用时间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仅有27.5%的学生不会经常旷课、迟到或找借口请假;上课时间认真听讲的仅占56.9%,而其他的43.1%是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发呆睡觉或进行其它一些娱乐活动;能够认真完成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的49%,而认为无所谓或应付一下就行的占51%;能在课外时间主动学习的仅占49%,而51%的学生不能再课外时间主动学习。 根据上面数据可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对学习感到懈怠的时候,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可以推测出以下几个方面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一)大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学习动力,目标不明确,并且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大学生倦怠感的调查

浙江省高校 首届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 参赛方案 学校或学院: 团队名称: 团队负责人: 二○○七年四月十日

浙江省首届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 方案信息表

大学生倦怠感调查方案策划 一、调查主题: 大学生倦怠感调查 二、调查目的: 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一个正确认识和了解,找出造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深层原因,并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为相关机构和学校提供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背景: 倦怠(burnout)一词源于美国,是指在工作中,个体面对长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源而产生的一种反应。许多研究表明,倦怠是在许多职业中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表现,并由此影响到个体所在组织的绩效。倦怠不光出现在工作群体中,在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学习倦怠指人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期面对学习环境紧张,学习生活单调,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而产生的厌烦、倦怠反应。大学校园到底有多大一个群体产生学习倦怠,学习倦怠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它的影响成了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已从规模扩张转移到了质量的提升上来,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和消极学习心理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了解当前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现状,对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附表二)。

四、调查对象: 浙江工商大学在校学生 五、调查单位: 类型抽样中的每一个学生 六、调查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在校大学生倦怠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倦怠感出现的原因、现象和影响,在对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中得出结论,以此为依据提出有效解决大学生倦怠情绪的方法、方案。同时,通过访谈向心理专家咨询,向被调查者了解具体表现,从而完善解决方案,并提供给心理专家、学校以及相关部门作为参考。 七、调查流程: 调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中期调查、后期分析。 1、前期准备:这一阶段分为三个部分,即问卷设计,访谈准备和人员 具体分工。 (1)问卷设计:①在调查主题、目的确定的基础上,从期刊、书籍和网 络上搜集到与“倦怠感”相关的资料,将着眼点放在造 成学生产生倦怠感的原因、学生产生倦怠感的具体表 现、学生产生倦怠感后对学习生活造成的影响三个方 面,以此为框架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从专业差异性和

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1学习倦怠 对于“倦怠”一词,最早是在学者Bradley的关于青少年犯罪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然而当时社会对于倦怠一词没有很强烈的反应,因此也没引起重视,而具体提到学习倦怠概念,它最初来源于职业领域中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国外众多学者借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罗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职业倦怠”中的定义提出: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通常伴有以下行为表现: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忱消失,呈现一种消极状态,对同学、朋友态度冷漠和疏远(王亚文,2020)。 还有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时间连续地被动地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耗竭 , 以及由于这种现象导致的厌倦学习的行为,它是当代大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反映(赵威,2018)。赵晓军(2019)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受到个人自我意识等主观因素和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讨厌学习、回避学习的不积极地情绪和心理行为表现。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学习倦怠进行探讨较为有代表性的学者是连榕教授。他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缺乏动力,但却又不得不去学习,这时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厌烦的负面情绪,从而表现出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王亚文,2020)。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一种消极的态度,对于学习显得被动,而且失去动力,同时对学习产生厌烦等消极情绪,表现出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态度。很显然,从总结很多学者对学习倦怠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学习倦怠对学生的的学习和心理都产生消极的影响,有必要得到重视以及改变。 2 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 在大学中,通过一些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逃课,迟到早退其实也屡见不鲜。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专业课逃课率在20.00%左右,基础课程的逃课率达到25.00%,至于政治哲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已经超过50.00%,另外,退学的大学生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可见大学生学习倦怠行为十分严重(汪颖,许勤,杨保海,2018)。韩晔(2020)对500名“00后”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其研究发现“00后”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是:“00后”大学生上学目标不够清晰、专业学习兴趣和认同不够;部分“00 后”大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日常学习习惯较差;部分“00 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低、缺乏学习的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解析与对策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解析与对策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院B15060126 李向阳 摘要学习倦怠是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与健康,笔者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有学习压力大、自我约束力低、教育教学不当、学校班级等级划分严重、社会环境不支持等。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更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解析与对策 一、现象的解释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或缺乏主动力时感到的疲劳和沮丧,从而产生一种恐惧对待学习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没有远大理想、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压力大、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学习恐惧症。学习心态的不当将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产生各种厌学情绪,影响与他人的交往,并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研究调查现象 据一项对南京六所高校1036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类型、不同学习成绩、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情绪、学习倦怠行为和低成就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最低,而大二、大三、大四学习倦怠情绪和倦怠行为都较严重;男生的倦怠程度高于女生,男生的情绪更为低落;理工科大学生倦怠程度最高,而文科、艺术类、体育类相对较轻;学生学习成绩越差,学习倦怠现象越严重;师范类大学生由于自己未来角色的缘故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教师,无意识中比非师范类大学生更能尊重老师的劳动,倦怠程度因而偏低 三、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1.1学生学习目的的偏差 大学入学后由于新的学习环境节奏快、知识难度提高,教学时间少、进度快、质量要求高,导致很多知识学生理解不透,领会不清,从而感到课程难、负担重,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成功都是以学生就业的情况来衡量,不少学生选择专升本、考研,是为了暂时躲避就业压力,为了将来能更好就业,而不是因为对学习的热爱。各种频繁的考级,考试使学生更加迷茫,不知以何种的态度来面对未来,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转而去沉迷于各种网游,娱乐之中。 1.2.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差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还是保持应试教育,采用灌输方式,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倦怠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过级、考证、无休止的上课、考试、补考等现象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主

连榕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学习方面的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您的回答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依据,也将对大学生的学习提供重要帮助!请花费一点宝贵时间,仔细阅读题目后按您的实际情况作答!问卷不需记名,答案也无对错,仅做研究使用,对您的回答我们也绝对保密!因而,您不需有任何顾虑,请放心作答!谢谢您的合作! 1.您的学校 2..您的性别()①男②女 3.您的年级()①大学一年级②大学二年级③大学三年级④大学四年级 4.您所学习的专业属于()①文科②理工科③术科(音乐、美术、体育等)④医科 5.您的家庭所在地()①农村②镇(非农业人口)、县城(或县级市)④县级以上城市 请根据以下每句话与您符合的程度,在相应的“□”内划“√”,每题只选择一个答案,请不要多选或漏选。 第一部分: 完全比较不比较完全 不符合不符合确定符合符合1.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并能付诸实践………………………□□□□□2.我觉得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 3.专业知识的掌握对我来说很容易……………………………………□□□□□4.清早起来,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学习,便感到很疲倦………………□□□□□ 5.我很难对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 6.学习时,我能够冷静地处理自己情绪上的问题……………………□□□□□7.一整天学习下来,我感到筋疲力尽…………………………………□□□□□ 8.到目前为止,大学学习使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9.我对学习我感到厌倦…………………………………………………□□□□□10.我课后很少学习………………………………………………………□□□□□11.我能胜任大学的课程…………………………………………………□□□□□ 12.我学习时经常打瞌睡…………………………………………………□□□□□13.对我的专业很感兴趣…………………………………………………□□□□□14.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耐性还不够………………………………………□□□□□15.对我来说,拿到学士学位很容易……………………………………□□□□□16.只有考试时我才会读书………………………………………………□□□□□ 17.我想学习但感到学习很枯燥…………………………………………□□□□□18.学习时我精力充沛……………………………………………………□□□□□19.我很少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20.考试总是让我厌烦……………………………………………………□□□□□ 第二部分 1.我对所学专业充满热情…………………………………………………□□□□□

大学生学业倦怠及其对策

大学生学业倦怠及其对策 孙宁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信息工程学院 山东威海 264209) [摘 要]学业倦怠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社会发展有极大危害,而导致大学生学业倦怠的成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本文着重就成因、影响因素、对策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倦怠;对策 学业倦怠的研究始于工作倦怠的研究,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业压力等心理压力,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资源缺乏引起的情绪、行为上的消极变化。学业倦怠是一组综合症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对大学生学业倦怠这一现象引起重视,积极探讨预防和克服学业倦怠的策略。 1.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表现 1.1情绪上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容易放弃努力,情绪上感到疲乏、沮丧和挫折,并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厌倦和排斥心理。这种倦怠状态的持续可能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心理,甚至导致退学,同时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1.2行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逃避和退缩等不良行为处于学业倦怠的大学生,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出现逃课,不听课或上课睡觉等行为。逃避学习活动,对学校课业漠不关心。对周围的人和事也漠不关心,或者有敌对心理,认为是别人导致自己的失败。由于这类人对学习及相关的活动没兴趣,更有可能形成打架、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习惯。 1.3自我成就感降低学业倦怠会导致自我成就感降低。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评价的降低,有的甚至会否定自己所作的一切。即使一个对自己有很强信心的人,如果不能很好应对学习上的压力,也会慢慢耗尽自己的自信心,也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或失败,逐渐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产生负向的影响。 2.大学生学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国内外研究者主要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客观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学习任务超负荷。为了适应社会竞争,一方面,学校不断增加学习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认识到社会对人才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也给自身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样,大学生感到不能胜任当前的重荷,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行为上表现出与自己的学生身份的偏差,最终引发各种身心问题。第二,管理和教学方法陈旧。传统方法倾向于把学生看成是一种“黑箱”,采用灌输模式,没有创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更没有让学生独立学习的环境。在管理和教学方法上都显得过于刻板和没有创新和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决策中也没有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问题解决,这使学生对过度教学缺乏控制感,从而导致对学校政策的反感,对学校的归属感降低,最终导致对学习的厌倦。第三,人际关系失调。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失调是导致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同学和老师的冲突都会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学习态度和自我评价。在人际冲突中体验到挫折、失望、沮丧、厌恶等情绪,也可能导致逃避学习的行为。另外,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也减少了社会对自己的支持。第四,家庭期望、学校要求和学生自身追求三者冲突。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期望,许多学生害怕因为不能达到家庭要求而受到批评,而倍感压力。在校学生,一方面,不得不遵守学校要求;另一方面,对这些要求感到害怕甚至反感,这种冲突也让学生感到巨大的压力。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有了自己的追求。这些追求与家庭期望及学校要求可能发生冲突,导致学生陷入迷茫中,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标,这种混沌状态也使学生对学习容易产生倦怠心理。第五,缺乏必要的支持。研究表明,学业倦怠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对学生的过度要求,同时学校又缺乏必要的支持机制。在大部分高校,一方面,学校无视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需要对学生有过多的要求;另一方面,却没有建立较完善的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支持机制,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资源的支持,对学生课程选择指导的支持,对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行为缺乏支持。学生在遇到困难或心理困扰时也难以得到及时的支持。 2.2主观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人口学因素的影响。如杨丽娴等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自我成就感低;大一学生比二、三年级的大学生表现出较少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三个年级学生比大四学生表现明显的低自我成就感;文科和理科学生在学业倦怠总体水平和情绪衰竭水平明显高于工科和医科学生,文科与术科学生比医科和工科学生有较多的行为不当,理科学生比医科和工科学生成就感低。可见,人口学因素如性别、年龄和专业等对学生学业倦怠可能有影响。第二,个体人格因素。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倦怠与本身的人格特征有密切相关,具有某些不良人格特征,如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意象、自信心低,情绪的稳定性低、高焦虑以及外控信念低等的学生容易产生学业倦怠。Jacobs等对大学人格与学业倦怠之间关系研究也表明,个体积极的人格特征预测了低水平的学业倦怠;反之,消极的人格特征预测了高水平的学业倦怠。 3.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对策 3.1为大学生创造健康、适宜的学习和发展环境。首先,建立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教学和管理机制。第一,学校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和有价值的课程和学科内容,让学生明确这些学科的性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同时要有高能力的教师通过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第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包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高质量和足够数量的教学资源。第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过程。研究表明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可以降低情绪衰竭和提高自我成就感和个体对学校的承诺,从而降低倦怠水平。因此,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可开展多种讨论会、研讨会及对问题解决的讨论等,让学生参与有兴趣的项目;同时在制定教学计划和策略时允许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第四,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并及时反馈,可以让学生信服,防止学生间的不良竞争,提高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其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降低压力的消极结果和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因此,为了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发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系统,开展一系列心理导向活动来引导不同时期大学生,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预见性。 最后,加强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调整过高期望大学生肩负着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甚至是许多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因此,父母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过高的期望和尊重他们的选择。同时,家庭和学校也要进行沟通,在如何培养大学生成才上达成共识,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3.3大学生要正确看待学习,学会学习在认识到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意义和目标的基础上,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学习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并在实行计划的过程中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坚定信心,进行有效学习,学会如何学习,最终获得学业成功。 3.4大学生要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有效地应付压力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可能遇到各种冲突,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各种挫折。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调控和适应能力。一是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身个性修养,锻炼坚强的意志。二是学生应该培养对同学对老师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活动,与同学老师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学生遇到挫折或困难时,要有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杨丽娴,莲蓉.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

学业倦怠

文 献 综 述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班级:教育学1203班 姓名: 黄风 学号:1215030109

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研究的分析及展望综述 摘要 :通过对近既几年来国内有关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成果的归纳与分析,发现在对学习倦怠概念、结构及测量方法,大学生学习倦怠状态、成因及对策等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重复研究较多,测量量表不够精准且创造性低,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等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的展望,即体现出概念更加明晰、量表更加精确化、研究对象更加典型合理、研究视角多样等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测量方法和研究视角上没有新的突破,基本上是沿袭和引用过去关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测量方式。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知网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方面的文章,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下一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的成就 (一)基本确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结构与测量方法 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学习倦怠结构的研究,基本上都沿用工作倦怠时的维度划分,叶展航引用方来坛的量表的信效度验证时删除部分题项;叶展航、胡俏对国内不同学生群体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时同样面临初始拟合不够理想的问题。[1]叶展航引用Schaufeli等人

认为大学生中的倦怠则指由于学习的持续需要导致情感衰竭、对学 习采取了懈怠和冷漠的态度以及自觉学习能力无法胜任。因此,Schaufeli等人在职业倦怠量表(MBI)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为样本 编制了学习倦怠量表( MBI- SS)。[1] 在学习倦怠的测量方面,国内研究者使用最广泛的量表是连榕、杨丽娴、吴兰花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徐云等人引 用连榕、杨丽娴、吴兰花等人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倦怠现象在学 生群体的特点,编制了三维度结构(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2]徐云等人引用引用李永鑫自行 编制的、适应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倦怠研究有 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还未得到普遍认可,所以其有效性不高。[2] 还有一小部分学者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自行编制大学生学习倦怠问 卷进行研究。 (二)广泛开展大学生学习倦怠状态的研究 李慧、利爱娟从内蒙古自治区某大学抽取90名大学生进行学习 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不同 学历、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专 业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无明显差异。[3]冯婧采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对2所高校3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群体 在学习倦怠状况上存在着差异性,男生的学习倦怠状况比女生的学 习倦怠状况严重,二、三年级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不容乐观,理 工类高校的学生比医科、师范类更容易发生学习倦怠。[4]李晓华采 用自编的学习倦怠问卷对陇东学院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调查,虽 然学习倦怠状况不是非常严重,但也不容乐观。其中成就感低得分 最高,其次是行为不当和情绪低落。[5]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关系(修改)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的关系 廖红1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在人格特征对学习倦怠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大五人格简式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5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经相关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特征的五个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与神经质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余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关系显著;经过分层回归分析,社会支持在人格特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存在主效应和调节效益。结论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 A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sonality Traits、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Burnout of Undergraduates Liao Ho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Neijiang Teachers College Sichuan 64111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personality traits,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burnout in undergraduate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 variable. Methods 250 undergraduates were assessed with "Undergraduate Learning Burnout Scale" 、" NEO-FFI "、" SSRS ". Results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burnout level was comparatively hig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learning burnout, of which onl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uroticism,and the remaining factor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he higher degree of social support was,the less serious learning burnout was, in which objective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social support are more prominent. The intera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was significant.It indicated the moderation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was present,especially the objective social support was an effective predicator of learning burnout. Conclusion The social support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regulation to learning burnout. 1作者简介:廖红 (1966年—),女,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社会性发展。

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艺术类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学习方面的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您的回答将为我们研究提供宝贵的依据,也将对大学生的学习提供重要帮助。请花费一点宝贵时间,仔细阅读题目后按您的实际情况作答!问卷不记名,答案也无对错,仅做研究使用,对您的回答我们也绝对保密!因而,您不需有任何顾虑,请放心作答!谢谢您的合作! 1.您的学校_________ 2.您的性别()①男②女 3.您的年级()①大学一年级②大学二年级③大学三年级④大学四年级 4.您所学习的专业属于()①绘画(国画、油画、版画)②艺术设计(装潢、环 艺、工业设计、服装设计)③动画④摄影⑤美术教育⑥音乐表演(声乐、乐器)⑦音乐教育⑧音乐学⑨体育⑩其他 5.您的家庭所在地()①农村②镇(非农业)③县城(或县级市)④县级以上的城市 以下问题都分为5个等级,请您在最适合您的情况等级上画“√” 1.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并能付诸实践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2.我觉得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3.专业知识的掌握对我来说很容易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4.清早起来,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学习,便感到很疲倦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5.我很难对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6.学习时,我能够冷静地处理自己情绪上的问题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7.一整天学习下来,我感到筋疲力尽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8.到目前为止,大学学习使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9.对于学习我感到厌倦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10.我课后很少学习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11.我能胜任大学的课程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12.我学习时经常打瞌睡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13.我对我的专业很感兴趣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14.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耐性还不够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15.对我来说,拿到学士学位很不容易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16.只有考试时我才会读书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17.我想学习但感到学习很枯燥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18.学习时我精力充沛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19.我很少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20.考试总是让我厌倦 ①完全不符合②比较不符合③不确定④比较符合⑤完全符合

浅谈大学生学业倦怠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解析

2011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大学生学业倦怠现状及应对策略 ——以红河学院为例 院-系:教师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系 专业:小学教育(理科方向) 年级:2007 级 学生姓名:郭艳梅 学号:200710050223 导师及职称:邓敏(讲师) 2011年5月

2011 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burnout status and investigation strategies ——Hong he university for example Department:Depart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Major: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cience) Grade: 2007 Student’s Name:Yanmei Guo Student No.: 200710050223 Tutor: Deng min (lecturer ) May, 2011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红河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

关于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项目背景 历史的进程步入21世纪,这是一个高唱“知识经济”和“学历社会”的时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人才这一社会竞争的核心要求更是日趋提高。可是,近年来,在各个高校一个不和谐的现象却悄然出现: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出现对学习缺乏热情,对学习冷漠、悲观,逃课、暴力现象频发甚至逃离教室、逃离学校等学业倦怠的症状。在本应该最为重视知识和文明的高校校园居然出现如此倦怠的群体,究竟是何原因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深究一番的。 近年来,随着高校各种的问题频现,学业倦怠这一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以及心理界的关注,对于学业倦怠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但是从总体看来,目前对于学业倦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证出现了不协调的状况。诸如,有的只有理论的思辨而缺乏实证的探索,有的又只有实证的探索而缺少理论架构的支撑。同时,在以往对于学业倦怠的理论探讨中,对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仅限于几个有限的因素上,或只探讨环境因素的影响,或之侧重于个体的特征……导致以往的理论研究都缺乏综合性。而在实证研究方面,结合本国实情编制的大学生学业倦怠的问卷的,目前只有以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杨丽娴编撰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大学生的学业倦怠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文献资料检索中尚未存在有学者编制的诸如此类的量表。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以及迄今为止有关学业倦怠研究的不足,更全面的分析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完善学业倦怠问题的研究正是本研究课题得以形成的基本背景。 2、文献回顾 (1)国外的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1974年)费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开始,对于倦怠的研究就在各个领域开展开来,但是有关学生学业倦怠的研究却十分的少。国外研究对于职业倦怠先后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最其概念做了深

大学生倦怠感调查方案策划大学生调查方案设计

大学生倦怠感调查方案策划大学生调查方案设 计 大学生倦怠感调查方案策划副标题用小四号粗体!主标题用小二号粗体! 一、调查主题: 大学生倦怠感调查 二、调查目的: 段间空一行! 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一个正确认识和了解,找出造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深层原因,并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为相关机构和学校提供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背景: 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1.5倍! 倦怠(burnout)一词源于美国,是指在工作中,个体面对长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源而产生的一种反应。许多研究表明,倦怠是在许多职业中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表现,并由此影响到个体所在组织的绩效。倦怠不光出现在工作群体中,在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学习倦怠指人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期面对学习环境紧张,学习生活单调,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而产生的厌烦、倦怠反应。大学

校园到底有多大一个群体产生学习倦怠,学习倦怠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减少它的影响成了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已从规模扩张转移到了质量的提升上来,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和消极学习心理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了解当前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现状,对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附表二)。 四、调查对象: 浙江工商大学在校学生 五、调查单位: 类型抽样中的每一个学生 六、调查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在校大学生倦怠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倦怠感出现的原因、现象和影响,在对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中得出结论,以此为依据提出有效解决大学生倦怠情绪的方法、方案。同时,通过访谈向心理专家咨询,向被调查者了解具体表现,从而完善解决方案,并提供给心理专家、学校以及相关部门作为参考。 七、调查流程: 调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中期调查、后期分析。 前期准备:这一阶段分为三个部分,即问卷设计,访谈准备和人员具体分工。

大学生学业倦怠团体辅导方案

大学生学业倦怠团体辅导方案 摘要:大学是事业起步的关键期,一部分学生由于对学习存在着不同层次的行为不当、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国内已有研究,对学业倦怠的程度、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分布等已经进行了详尽的论证,但对大学生学业倦怠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仅有一两例。用埃里克森的观点来看,大学是获得亲密感和避免孤独感的关键阶段,团体辅导对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和获得亲密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在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利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制定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方案,力求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观念、行为态度,提高自我效能感。 1.学业倦怠的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有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2.学业倦怠的表现: 2.1情绪上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容易放弃努力,情绪上感到疲乏、沮丧和挫折,并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厌倦和排斥心理。这种倦怠状态的持续可能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心理,甚至导致退学,同时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2.2行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逃避和退缩等不良行为处于学业倦怠的大学生,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出现逃课,不听课或上课睡觉等行为。逃避学习活动,对学校课业漠不关心。对周围的人和事也漠不关心,或者有敌对心理,认为是别人导致自己的失败。由于这类人对学习及相关的活动没兴趣,更有可能形成打架、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习惯。 2.3自我成就感降低学业倦怠会导致自我成就感降低。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评价的降低,有的甚至会否定自己所作的一切。即使一个对自己有很强信心的人,如果不能很好应对学习上的压力,也会慢慢耗尽自己的自信心,也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或失败,逐渐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产生负向的影响。 3. 大学生学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外部因素:第一,学习任务超负荷。第二,管理和教学方法陈旧。第三,反馈不足。 第四,价值观冲突。第五,缺乏必要的支持。此外还有家人期望过高、外部升学 和评价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协调等方面。 2.内部因素:第一,人口学因素的影响。人口学因素如性别、年龄和专业等对学生学业倦怠可能有影响。第二,个体人格因素。如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意象、自信心低,情 绪的稳定性低、高焦虑以及外控信念低等的学生容易产生学业倦怠。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4.开展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认知-行为团体辅导 4.1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概念团体辅导(干预)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具有自我矫正的愿望和选 择更恰当行为的能力,其主张通过改变来访者的认知、行为或者环境而改变他们对自己和对环境的不恰当解释。同时帮助来访者学习各种技能。 4.2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认知行为干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①团体目标:团体辅导的焦点是通过团体动力学,帮助学生认清学业倦怠的原因,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增加对学业的控制感,增强成就感。帮助学生更好的自我认知,发展情感和行为策略。②团体成员:③团体运作时间:每周一次,每次60min。计划8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