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是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庄。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

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zǐ)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被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yé)单于(chányú),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尚:还。

紫台:皇宫的别称。

连:联姻。

朔漠:北方的大漠。

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传说当地多白草,而只有昭君墓上长满青草,故名。

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元帝时,昭君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故意画得很丑。

当时皇帝纳妃主要靠宫廷画师的画像,因此很多宫女都去贿赂毛延寿。

昭君因为自告奋勇去匈奴,让毛延寿东窗事发,而被斩首。

省识:未仔细辨认。

环珮(pèi):古代女子的配饰,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千年。

胡语: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怨恨:愁怨和遗憾的心情。

【大意】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

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单凭粗略的画像,怎能辨出昭君的青春美貌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珮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借史咏怀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昭君和杜甫的相似点
昭君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
国。 悲: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回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杜甫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他们的联接点:思念故土、怀才不遇。 归纳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通过咏昭君村及昭君其人,寄寓了对王昭君的深厚同 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之情, 同时,抒发自己思念故土之情。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怨恨的同时也在暗中 表达自己的怨恨。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 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 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 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 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 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孔明,仰慕他们君臣无间的关系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
▪“






——
——
西




▪“
▪“
闭 月 ”
羞 花 ”
——
——
貂 婵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七律是诗人居住在夔州时,遥望数百里外的昭君村,感怀昭君而作。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人在开首先点出了昭君村的地址。

诗人与昭君村相隔数百里,从夔州遥望是看不到昭君村的,所以诗人在这里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勾勒出来雄伟壮丽的景色。

“群山万壑”本就非常雄伟壮观,接着诗人用“赴”字突出三峡齐聚一起的雄伟气势。

接着诗人点出昭君出生在这样一个雄伟奇丽环境包围的小村庄。

起笔气势非凡,雄伟壮阔,这样的环境才能产生像昭君这样的神奇人物。

诗人接着由昭君村写到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用了简洁有力的笔触,概写了昭君出塞这件事情,只两句话十四个字,却写尽了昭君一生的痛苦。

苍茫大漠漫无边际,好似能吞灭一切。

只有昭君青冢在荒漠中遥望大汉,永远不会消失。

这是多么宏阔而悲戚的场面,天地无情,昭君有恨,深沉而深刻,感人至深。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诗人进一步写造成昭君悲剧一生的原因是昏君。

汉元帝昏庸,只看图画不看人,宫中女子命运完全掌握在了画工的手里,也因此造成了昭君的悲剧。

“省识”两字表明汉元帝只是对昭君图像一扫而过,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因此酿成了昭君一生的悲痛,其中蕴含着愤怒之情。

虽然昭君身埋塞外,但她的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故国。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最后诗文以琵琶曲结尾,点名主题,昭君的怨恨在琵琶曲中源源不断地传达出来,暗喻昭君千载孤寂之感。

“千载”两字为人们留下了长久的思考和追忆。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荒郊大漠,昭君抱琴独奏的凄婉图画,画中昭君紧蹙的愁眉,那么清晰。

【后人点评】宋人刘辰翁:起得磊落。

(《唐诗品汇》卷八十四)。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赏析咏怀古迹是中国古典文学及文艺形式之一,源自古代文化,至今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作品最具影响力。

以下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作品《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中以古城郭陈为背景,描写山河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古都的思念深情。

诗的前三句重点描写了古城郭陈,说明它曾是一座有盛气质的古城,远离关系使得它日渐没落。

“今道未拟复缘何,莫言罔事报残城。

”古罗马著名将军庞塞尔曾说:“我从未想到古城会遍地残垣断壁,令人感到不安和悲伤。

”诗中以新旧萧变而得到表达,表达了一种忧伤之情。

“凿壁空有傥铁声,山河恍如失真形。

”两句诗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古城的景象比喻为一种空阔的声音,表达了被遗忘的感受,也表达了那种微弱、淡淡的安祥之情。

在这两句诗中,杜甫把一座古城比作他十分熟悉、却已经消失了的一幅画卷,把城与山河融为一体,把它比喻成一种清新的景象,从中流露出深厚的思乡情怀。

“若遣联句报古,诗怀暮居最兰薰。

”这两句诗中,杜甫用了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山河的深情思念,也表达了一种对古城的怅然若失的悲伤情怀。

诗人的思考探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达出唯美的艺术意境。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在古典文学史上独具孤高的价值。

诗以新旧萧变及抒情手法,描绘出古城郭陈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古都的思念深情。

诗人的诗歌内涵独到,富有深度,同时又似乎囊括了大智慧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诗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学精神,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理念:追求正统。

杜甫在追求台正统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可以深入、多元、完整地发掘这种文化价值所在。

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想感受,还能给读者带去艺术美感,让读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和精神。

总的来说,咏怀古迹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更是独具特色,其诗歌表达出来的文学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至关相连,在人们读来时引发了阵阵思绪,也把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里,使得其在古典文学史上位置不可替代。

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_其三》

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_其三》

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 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鉴赏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
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
感慨。
咏 怀 古 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 怀 古 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 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 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 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 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 覆辙之意。
题 乌 江 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 江 亭
王 安 石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 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 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 的性格的象征。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 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背诵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 入题
颔联
颈联 尾联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点明昭君之怨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请简要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弄清史实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 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 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 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 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 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 刎。
体悟感情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 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 的呢?
一去紫台连朔漠
怨 独留青冢向黄昏 恨
环珮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治 者

月魂空归,思念 昏
故乡的幽怨。 庸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 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 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 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意思?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
对偶又极精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叹老嗟病,实则是诗人忧时愤世、国难 家愁、心情悲苦的实录。
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以致用:
请分别从下列几个角度尝试鉴赏本诗:
景色、情感、写作手法
景色:春色宜人,苍翠葱郁 ,寂寞冷清
情感:敬仰、凄凉、冷落、 感伤、痛惜
手法:设问、侧面烘托 本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 惜,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渴 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
咬文嚼字
若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 “自”、“空”调换为“尽”、“皆”好不好,为 什么?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 为西施翻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 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 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 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喻
对比、反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请简要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 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 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 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 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 刎。
落木 长江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宋代罗大经曾 万里,地之远也;
说“万里悲秋 秋,时之凄惨也;
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含有八层意思, 多病,衰疾也;
你能读出几层 台,高迥处也;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 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 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 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 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 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 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 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 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 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 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 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 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 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 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 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
情。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 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怨 独留青冢向黄昏 恨
环珮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 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 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 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 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逆转,在赏心悦目的 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正所谓是见 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 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映阶碧草为谁而绿,黄鹂 好音为谁而鸣?景在人去,这是对诸葛亮式人物的 企盼和呼唤,也是诗人自己无人赏识、壮志未酬的 感叹。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冷。既有身体 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是一只孤 独痛苦的鸟。
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
• 有人认为颔联里的“无边”和“不尽”二语多余,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正因有此二语诗的意境才显得广阔深远, 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 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功出神入化。 更为重要的,我们也看出诗人的心情激荡不已: 韶光易逝,加之乡愁,感叹漂泊何时了。而长江 “不尽”亘古如斯,对比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古优 秀人物不幸的遭遇,不禁感叹,以抒自己壮志难 酬的苦痛。
《咏怀古迹(其三)》题 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 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 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小结: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 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 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 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 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 途”。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 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 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 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 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 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 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明丽清爽的秋景图
沉郁悲凉,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忧国伤时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形住象诗特中征的的形词象语,,紧体扣味表情现感; 知人论世法:能代尽特可征能和了其解自诗身人境生况活;的时
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
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 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 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 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 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登高
杜甫
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写作背景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 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 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 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 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 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 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 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体悟感情
•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 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 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 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 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 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 卖力了。
分析技巧
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 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 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 有积极意义。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 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 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 灭掉了吴国。
我 心 中 的 杜 甫 形 象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 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 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 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 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 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 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 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 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 千古有同感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