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释文-马王堆汉墓帛书精选3

合集下载

马王堆出土的《十问》

马王堆出土的《十问》

马王堆出土的《十问》王堆出土中国古代原味养颜房术宝典《十问》原文及翻译马王堆出土书籍1973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遗址的三号墓穴中,发现十五部医学著作。

根据考古学家论证,这些简书和帛书是在汉文帝前元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68年下葬的,是先秦或者西汉初期形成的著作。

其中以性学为主要内容的三部竹简书《十问》《合阴阳》和《天下至道谈》,都是秦汉时期的作品,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古代性学著作。

另外还有帛书《养生方》和木简书《杂禁方》,也涉及到性学方面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著录,汉代流传的性学著作中的九家:即《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二十卷,《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天一阴道》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现已散失。

从内容上来看,《十问》《合阴阳》和《天下至道谈》等,应该是后者的源头。

《十问》与《合阴阳》同为简书,而且合成一卷,《十问》在内,《合阴阳》在外。

根据《十问》以对话体为主,并且涉及的内容比较杂乱、人物更换频繁的特点看来,《十问》应该是比《合阴阳》更早的性学著作。

一、天师:食神气原文黄帝问于天师曰:万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长?日月何得而明?天师曰:尔察天地之情,阴阳为正,万物失之而不继,得之而赢。

食阴拟阳,稽于神明。

食阴之道,虚而五藏,广而三咎,若弗能出朴。

食之贵静而神风,距而两峙,参筑而毋遂,神风乃生,五声乃对。

翕吸毋过五,致之口,枚之心,四辅所贵,玄尊乃至。

饮毋过五,口必甘味,至之五藏,形乃极退。

搏而肌肤,及夫发末,毛脉乃遂,阴水乃至,溅彼阳勃,坚蹇不死;饮食宾体,此谓复奇之方,通于神明。

天师之食神气之道。

译文黄帝问天师说: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能够运动变化?花草树木为什么能够生长?太阳和月亮为什么能够发光?人怎么样才能使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呢?天师回答说:只要您仔细地观察一下世界上的事物运动变化,或者有生命的事物生长和衰退的情形,就很容易发现,它们都是以阴柔之气和阳刚之气的交合感应而发生运动变化为的。

马王堆汉简养生方之十问探讨

马王堆汉简养生方之十问探讨

3号墓主人是长沙国丞相利苍与夫人辛追之子,去世时年龄约为30多岁,年龄因素决定了他的随葬品中有许多研究房中术进而研讨养生学的帛书和竹简。

资料显示出土的竹简有两百支,放置于椁箱中一黑色长漆盒的一格内,旁边一格防置的为导引图。

考古学家们根据内容将竹简分为甲乙两编,定名养生方,养生方内的内容又被分成《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和《杂禁方》四个部分。

《合阴阳方》是指导夫妻生活的操作手册,而《天下至道谈》是探讨性学问题理论的,《天下至道谈》里具体提及了七损八益的内容,马王堆汉简养生方之十问探讨徐 蕾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上海市 201203【摘 要】上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1号墓保存完好的女尸辛追夫人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同时也向世界证实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卫生保健水平。

而3号墓出土的海量帛书竹简,更是一个古代文化的大宝库,为现代人对两汉时期乃至先秦时期的文化思想的了解打开了一扇门。

【关键词】马王堆 养生学 医学方法为黄帝内经做了补充,这是竹简养生方文献考究意义之一。

《合阴阳方》与《天下至道谈》对性学的描述注重女性体验,对男性生理问题也有研究,一是体现了当时社会稳定富足之后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追求,二则反映出至少在西汉前后女性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

《杂禁方》内容不多,是关于一些符咒祝由方法的记述。

由于《合阴阳方》与《天下至道谈》的大部分内容是房中术,于是考古学家们在给《十问》释义时,往往会先考虑男女阴阳交合之事。

但是通读《十问》会发现,《十问》主要探讨的是摄生长寿之道,注重了饮食、睡眠对寿命的影响,更多的篇幅是在探讨接阴食气的方法,用现代话说就是气功,结合同一漆盒的另一格内放置的导引图,还有同一墓葬群内出土的战国行气铭玉杖首,笔者有理由相信,在战国至西汉时代,对于宇宙气运的研究探讨和人们自身修炼气功,都是很普遍的事情。

下面尝试以此思路对《十问》进行一下释义。

一问‘ 黄帝问于天师曰:“万勿(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长?日月何得而明?”天师曰:“(尔)察天之请(情),阴阳为正,万勿失之而不(继),得之而羸。

《马王堆房中书·十问·容成抟精之道》白话译文

《马王堆房中书·十问·容成抟精之道》白话译文

《马王堆房中书·十问·容成抟精之道》白话译文原文:黄帝问于容成曰:“民始敷淳溜刑,何得而生?溜刑成体,何失而死?何泄之人也,有恶有好,有夭有寿?欲闻民气赢屈弛张之故。

”容成答曰:“君若欲寿,则顺察天地之道。

天气月尽月盈,故能长生。

地气岁有寒暑,险易相取,故地久而不腐。

君必察天地之情,而行之以身。

有征可知,间虽圣人,非其所能,唯道者知之。

天地之至精,生于无征,长于无形,成于无体,得者寿长,失者夭死。

故善治气抟精者,以无征为积,精神泉溢,吸甘露以为积,饮瑶泉灵尊以为经,去恶好俗,神乃溜刑。

吸气之道,必致之末,精生而不厥。

上下皆精,寒温安生?息必深而久,新气易守。

宿气为老,新气为寿。

善治气者,使宿气夜散,新气朝最,以彻九窍,而实六府。

食气有禁,春避浊阳,夏避汤风,秋避霜雾,冬避凌阴,必去四咎,乃深息以为寿。

朝息之志,其出也务合于天,其入也揆彼闺满,如藏于渊,则陈气日尽,而新气日盈,则形有云光。

以精为充,故能久长。

昼息之志,呼吸必微,耳目聪明,阴阴喜气,中不溃腐,故身无苛殃。

暮息之志,深息长除,使耳勿闻,且以安寝。

魂魄安形,故能长生。

夜半之息也,觉寤毋变寝形,深徐去势,六府皆发,以长为极。

将欲寿神,必以腠理息。

治气之精,出死入生,驩欣美谷,以此充形,此谓抟精。

治气有经,务在积精,精盈必泻,精出必补。

补泻之时,于卧为之。

出入,以修美浬,白内成,何病之有?彼生有殃,必其阴精漏泄,百脉菀废,喜怒不时,不明大道,生气去之。

俗人芒生,乃恃巫医,行年桼十,形必夭埋,颂事自杀,亦伤悲哉。

死生安在,彻士制之,实下闭精,气不漏泄。

心制死生,孰为之败?慎守勿失,长生累世。

累世安乐长寿,长寿生于蓄积。

彼生之多,上察于天,下播于地,能者必神,故能形解。

明大道者,其行陵云,上自榣,水流能远,龙登能高,疾不力倦,□□□□□□□巫成□□不死。

巫成以四时为辅,天地为经,巫成与阴阳皆生。

阴阳不死,巫成与相视,有道之士亦如此。

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周易)》释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周易)》释文

馬王堆漢墓帛書《易經》釋文釋文根據:1、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第3期(總334期)。

2、張政烺:《帛書<六十四卦>跋》,《文物》,1984年第3期(總334期)。

3、于豪亮遺作:《帛書<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總334期)。

卦爻辭下附錄:1、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增訂本)》,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

(1987年11月第1版。

增訂本加入了帛書《易傳》部分內容。

)2、張立文:《帛書周易註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上經1鍵:元享<亨>,利貞。

初九:浸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鍵鍵,夕泥若,厲,无咎。

九四:或在淵,无咎。

九五:龍在天,利見大人。

尚九:抗龍有悔。

迵九:見群龍无首,吉。

2川: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

西南得朋,東北亡朋,安貞吉。

初六:禮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六三:合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六五:黃常,元吉。

尚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迵六:利永貞。

3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律<建>侯。

初九:半遠,利居貞,利建侯。

六二:屯如壇如,乘馬煩如,非寇閩厚,[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毋華,唯人<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

六四:乘馬[煩]如,求閩厚,往吉,无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尚六:乘馬煩如,汲血連如。

4[蒙:亨,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筮吉,再參,即不吉。

利貞。

初六:廢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已往閵。

九二:枹蒙,吉;入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无攸利。

[六四:困]蒙,閵。

六五:童蒙,吉。

尚九:擊蒙,不利為寇,利所寇。

5襦:有復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初九:襦于茭,利用恆,无咎。

十问释文-马王堆汉墓帛书精选3

十问释文-马王堆汉墓帛书精选3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问释文●黄帝问于天师曰:「万勿(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长?日月何得而明?」天师曰:「(尔)察天地之请(情),阴阳为正,万勿(物)失之而不(继),得之而赢。

食阴(拟)阳,稽于神明。

食阴之道,虚而五臧(藏),广而三咎,若弗能出(朴)。

食之贵静而神风,距而两(峙),参筑而毋遂,神风乃生,五声乃对。

翕(吸)毋过五,致之口,枚之心,四辅所贵,玄尊乃至。

饮毋过五,口必甘昧(味),至之五臧(藏),刑(形)乃极退。

(搏)而肌肤,及夫发末,毛脉乃遂,阴水乃至,浅(溅)坡(彼)阳(勃),坚蹇不死,饮食宾(体),此胃(谓)复奇之方,通于神明。

」天师之食神气之道。

●黄帝问于大成曰:「民何失而(颜)色鹿〈〉〈狸〉(黎),黑而苍?民何得而奏(腠)理靡曼,鲜白有光?」大成合(答)曰:「君欲练色鲜白,则察观尺污(蠖)。

尺污(蠖)之食方,通于阴阳,食苍则苍,食黄则黄。

唯君所食,以变五色。

君必食阴以为当(常),助以柏实盛良,饮走兽泉英,可以老复壮,曼泽有光。

椄(接)阴将众,(继)以蜚虫,春(爵)(雀)员骀(子),兴坡(彼)鸣雄,鸣雄有精,诚能服此,玉筴(策)复生。

大(太)上埶(艺)遇,廱(壅)坡(彼)玉窦,盛乃从之,员骀(子)送之;若不埶遇,置之以。

诚能服此,可以起死。

」大成之起死食鸟精之道。

●黄帝问于曹熬曰:「民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曹熬答曰:「□□□□□而取其精。

侍(待)坡(彼)合气,而微动其刑(形)。

能动其刑(形),以致五声,乃入其精,虚者可使充盈,壮者可使久荣,老者可使长生。

长生之稽,侦用玉闭,玉闭时辟,神明来积。

积必见章,玉闭坚精,必使玉泉毋顷(倾),则百疾弗婴,故能长生。

椄(接)阴之道,必心塞葆。

刑(形)气相葆,故曰:壹至勿星(泻),耳目(聪)明;再至勿星(泻),音气高阳(扬);三至勿星(泻),被(皮)革有光;四至勿星(泻),脊胠不(伤);五至勿星(泻),尻脾(髀)能方(壮);六至勿星(泻),百脉通行;七至勿星(泻),冬(终)身失〈〉央(殃);八至勿星(泻),可以寿长;九至勿星(泻),通于神明。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翻译: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正真有德。

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实际上达不到德。

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

下德之人强调作为而无以能为。

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无私心意图。

上义的人勉力施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礼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丧失了仁以后才出现义,丧失了义以后才出现礼。

那礼呀,是忠信衰败的表现,也是社会骚动的祸首。

那先见者,是道的虚饰,是邪伪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应取忠厚不取薄礼,取实在不取虚华。

所以,舍弃薄和华而采取厚和实。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马王堆帛书》介绍
马王堆帛书是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

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放在一涂漆木匣中。

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释⽂马王堆帛书《⽼⼦》甲本与其后的四篇佚书合抄成⼀长卷,卷在⼀长条形的⽊⽚上。

帛书⾼约24厘⽶,朱丝栏墨书,字体在篆⾪间,共四百六⼗四⾏。

此卷帛书不避汉⾼帝刘邦、⾼后吕雉讳,字体接近秦篆,抄写年代可能在⾼帝时期,即公元前206⾄195年间,是⼀个最为古⽼的全本《⽼⼦》抄本。

甲本虽残破⽐较严重,但是⽐⼄本严谨,如甲本⽤后⽽⼄本⽤句,甲本⽤胜⽽⼄本朕,甲本⽤终⽽⼄本⽤冬,终⽐冬多⼀交,甲⽤不静⼄本⽤不争,总体看甲本好于⼄本。

⽬前⽹上没有⼀个⽐较好的⽂本,故兹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将校注录⼊,供⼤家参考学习。

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德。

上德⽆为⽽⽆以为也。

上仁为之⽽⽆【⼀】以为也。

上义为之⽽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莫之应也,则攘臂⽽乃之。

故失道【⼆】⽽后德,失德⽽后仁,失仁⽽后义,失义⽽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乱之⾸也。

【三】前识者,道之华也,⽽愚之⾸也。

是以⼤丈夫居元,厚⽽不居元。

泊居元实,不居其华。

【四】故去⽪取此。

昔之得⼀者,天得⼀以清,地得⼀以宁,神得⼀以灵,浴得⼀以盈,侯王得⼀⽽以为天下【五】正。

元致之也,谓天⽏已清将恐[裂],谓地⽏已宁將恐发,谓神⽏灵將歇,谓浴⽏已盈【六】将恐渴,谓侯王⽏已贵以⾼将恐蹶。

故必贵⽽以贱为本,必⾼矣⽽以下为基。

夫是【七】以侯王⾃谓⽈:孤寡不??,此其贱之本舆?⾮也?故致数舆⽆舆。

是故不欲[禄禄]若⽟,硌硌[若⽯。

【⼋】上⼠闻道,堇(谨)能⾏之。

中⼠闻道,若存若亡。

下⼠闻道,⼤笑之。

弗笑,不⾜以为道。

是以【九】建⾔有之⽈: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如辱,廣德如不⾜。

建德【⼀〇】如偷,質真如渝,⼤⽅⽆隅。

⼤器晚成,⼤⾳希聲,⼤象⽆形,道褒⽆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動也。

弱也者,道之⽤也。

[天下之物⽣於有,有⽣於⽆。

道⽣⼀,⼀⽣⼆,⼆⽣三,三⽣萬物。

萬物【⼀⼆】負陰⽽抱陽,]中氣以为和。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黄帝四经》全文及译文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黄帝四经》全文及译文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黄帝四经》全文及译文前言《黄帝四经》是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

《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就失传了。

此系真正的治国经典,可惜失传2000多年,万幸今日得以再现.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的“黄学”即《黄帝四经》,曾是百家学术之林。

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未看到。

致使黄学被淹没了五千余年都没有被历代史学者重视。

西汉时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个谜。

现在《黄帝四经》出土,经过今人唐兰先生考证后,确认《黄帝四经》不是伪书,是几千年来出土轩辕黄帝第一本书。

这是一部“治国之本”的书,它由四篇文章组成。

这就为海内外黄帝子孙重新认识黄帝、黄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轩辕黄帝不再是传说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93岁的台湾史学家王寒生先生,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恨不得一下飞回大陆,一睹为快。

但当时海峡两岸还未通邮,无法看到真迹。

几经周折,通过日本友人才搞到《黄帝四经》影印件,王寒生先生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先后花近四年时间将《黄帝四经》译出来,于一九七六年在台湾龙华出版社出版,王老先生在他自写的序言里庄严宣告:“读罢四经,我们认识了修道之门径,更提高了人生境界。

如果我们仍然是懵懵懂懂,那就不可挽救了。

纵然再读书万卷,也无济于事。

在四千年前,我祖已经打开了宇宙奥妙之门,指出了一条上进大道,今日能读到宝贵经典,是如何幸福!”又云:“黄帝四经出土,如老祖再降人间,这是可幸的,凡是黄帝子孙们,全当雀跃鼓舞。

”时隔十六年,大陆余明光先生于1989年也把“黄帝四经”进行了注释,由已故的周谷城先生题写书名“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余明光先生在书的“前言”里写到:“黄学被淹没了两千余年都不为人所重视,与此联系的西汉初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个谜!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这就为我们研究和恢复这个学派在历史上的地位,重新认识‘黄老’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问释文●黄帝问于天师曰:「万勿(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长?日月何得而明?」天师曰:「(尔)察天地之请(情),阴阳为正,万勿(物)失之而不(继),得之而赢。

食阴(拟)阳,稽于神明。

食阴之道,虚而五臧(藏),广而三咎,若弗能出(朴)。

食之贵静而神风,距而两(峙),参筑而毋遂,神风乃生,五声乃对。

翕(吸)毋过五,致之口,枚之心,四辅所贵,玄尊乃至。

饮毋过五,口必甘昧(味),至之五臧(藏),刑(形)乃极退。

(搏)而肌肤,及夫发末,毛脉乃遂,阴水乃至,浅(溅)坡(彼)阳(勃),坚蹇不死,饮食宾(体),此胃(谓)复奇之方,通于神明。

」天师之食神气之道。

●黄帝问于大成曰:「民何失而(颜)色鹿〈〉〈狸〉(黎),黑而苍?民何得而奏(腠)理靡曼,鲜白有光?」大成合(答)曰:「君欲练色鲜白,则察观尺污(蠖)。

尺污(蠖)之食方,通于阴阳,食苍则苍,食黄则黄。

唯君所食,以变五色。

君必食阴以为当(常),助以柏实盛良,饮走兽泉英,可以老复壮,曼泽有光。

椄(接)阴将众,(继)以蜚虫,春(爵)(雀)员骀(子),兴坡(彼)鸣雄,鸣雄有精,诚能服此,玉筴(策)复生。

大(太)上埶(艺)遇,廱(壅)坡(彼)玉窦,盛乃从之,员骀(子)送之;若不埶遇,置之以。

诚能服此,可以起死。

」大成之起死食鸟精之道。

●黄帝问于曹熬曰:「民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曹熬答曰:「□□□□□而取其精。

侍(待)坡(彼)合气,而微动其刑(形)。

能动其刑(形),以致五声,乃入其精,虚者可使充盈,壮者可使久荣,老者可使长生。

长生之稽,侦用玉闭,玉闭时辟,神明来积。

积必见章,玉闭坚精,必使玉泉毋顷(倾),则百疾弗婴,故能长生。

椄(接)阴之道,必心塞葆。

刑(形)气相葆,故曰:壹至勿星(泻),耳目(聪)明;再至勿星(泻),音气高阳(扬);三至勿星(泻),被(皮)革有光;四至勿星(泻),脊胠不(伤);五至勿星(泻),尻脾(髀)能方(壮);六至勿星(泻),百脉通行;七至勿星(泻),冬(终)身失〈〉央(殃);八至勿星(泻),可以寿长;九至勿星(泻),通于神明。

」曹熬之椄(接)阴治神气之道。

●黄帝问于容成曰:「民始蒲(敷)淳溜刑,何得而生?溜刑成(体),何失而死?何曳(泄)之人也,有恶有好,有夭有寿?欲闻民气赢屈施(弛)张之故。

」容成合(答)曰:「君若欲寿,则顺察天地之道。

天气月尽月盈,故能长生。

地气岁有寒暑,险易相取,故地久而不腐。

君必察天地之请(情),而行之以身。

有征可智(知),间虽圣人,非其所能,唯道者智(知)之。

天地之至精,生于无征,长于无刑(形),成于无(体),得者寿长,失者夭死。

故善治气槫(抟)精者,以无征为积,精神泉益(溢),翕(吸)甘潞(露)以为积,饮榣(瑶)泉灵尊以为经,去恶好俗,神乃溜刑。

翕(吸)气之道,必致之末,精生而不厥。

尚(上)下皆精,塞〈寒〉温安生?息必探(深)而久,新气易守。

宿气为老,新气为寿。

善治气者,使宿气夜散,新气朝最,以彻九徼(窍),而实六府。

食气有禁,春辟(避)浊阳,夏辟(避)汤风,秋辟(避)霜(雾),冬辟(避)凌阴,必去四咎,乃棎(深)息以为寿。

朝息之志,亓(其)出也(务)合于天,亓(其)入也楑(揆)坡(彼)闺(满),如臧(藏)于渊,则陈气日尽,而新气日盈,则刑(形)有云(云)光。

以精为充,故能久长。

昼息之志,虖(呼)吸必微,耳目(聪)明,阴阴(喜)气,中不荟(溃)腐,故身无苛()央(殃)。

莫(暮)息之志,深息长除,使耳勿闻,且以安(寝)。

云云(魂)柏(魄)安刑(形),故能长生。

夜半之息也,觉啎(寤)毋变侵(寝)刑(形),探(深)余(徐)去埶(势),六府皆发,以长为极。

将欲寿神,必以奏(腠)理息。

治气之精,出死入生,驩欣咪(美)(谷),以此充刑(形),此胃(谓)槫(抟)精。

治气有经,务在积精,精盈必写(泻),精出必补。

补写(泻)之时,于为之。

出入,以修美浬,白内成,何病之有?坡(彼)生有央(殃),必亓(其)阴精(漏)泄,百脉宛(菀)废,喜怒不时,不明大道,生气去之。

俗人芒生,乃持(恃)巫医,行年桼十,刑(形)必夭狸(埋),颂事白〈自〉杀,亦(伤)悲(哉)。

死生安在,彻士制(制)之,实下闭精,气不(漏)泄。

心制(制)死生,孰为之败?慎守勿失,长生累迣(世)。

累迣(世)安乐长寿,长寿生于蓄积。

坡(彼)生之多,尚(上)察于天,下播于地,能者必神,故能刑(形)解。

明大道者,亓(其)行陵云,上自榣,水溜(流)能远,(龙)登能高,疾不力倦,□□□□□□□巫成□□不死。

巫成以四时为辅,天地为经,巫成与阴阳皆生。

阴阳不死,巫成兴〈与〉相视,有道之士亦如此。

」酒食五味,以志治气。

目明耳(聪),被(皮)革有光,百脉充盈,阴乃盈生,繇使则可以久交,可以远行,故能寿长。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尧曰:「治生奈何?」舜曰:「审夫阴阳。

」尧曰:「人有九缴(窍)十二节,皆设而居,何故而阴与人具(俱)生而先身去?」舜曰:「饮食弗以,谋虑弗使,讳其名而匿其(体),亓(其)使甚多而无宽礼,故兴〈与〉身俱生而先身死。

」尧曰:「治之奈何?」舜曰:「必爱而喜之,教而谋之,饮而食之,使其题()坚强而缓事之,必盬之而勿予,必乐矣而勿写(泻),材将积,气将褚(畜),行年百岁,贤于往者。

」舜之椄(接)阴治气之道。

●王子巧(乔)父问彭祖曰:「人气何是为精虖(乎)?」彭祖合(答)曰:「人气莫如竣(朘)精。

竣(朘)气宛(菀)闭,百脉生疾;竣(朘)气不成,不能繁生,故寿尽在竣(朘)。

竣(朘)之葆爱,兼予成(佐),是故道者发明唾手循辟(臂),靡(摩)腹从阴从阳。

必先吐陈,乃翕(吸)竣(朘)气,与竣(朘)通息,与竣(朘)饮食,饮食完竣(朘),如养赤子。

赤子骄悍数起,慎勿。

繇使则可以久交,可以远行,故能寿长。

出入,以修美浬(理),(固)白(薄)内成,何病之有?坡(彼)生有央(殃),必亓(其)阴精(漏)泄,百脉宛(菀)废,喜怒不时,不明大道,生气去之。

俗人芒生(性),乃持(恃)巫医,行年桼(七)十,刑(形)必夭狸(埋),颂(容)事白〈自〉杀,亦(伤)悲(哉)。

死生安在,彻士制(制)之,实下闭精,气不(漏)泄。

心制(制)死生,孰为之败?慎守勿失,长生累迣(世)。

累迣(世)安乐长寿,长寿生于蓄积。

坡(彼)生之多,尚(上)察于天,下播于地,能者必神,故能刑(形)解。

明大道者,亓(其)行陵云,上自(群)榣(瑶),水溜(流)能远,(龙)登能高,疾不力倦,□□□□□□□巫(务)成(昭)□□不死。

巫(务)成(昭)以四时为辅,天地为经,巫(务)成(昭)与阴阳皆生。

阴阳不死,巫(务)成(昭)兴〈与〉相视,有道之士亦如此。

」●帝盘庚问于耇老曰:「闻子椄(接)阴以为强,翕(吸)天之精,以为寿长,吾将何处而道可行?」耇老合(答)曰:「君必贵夫与身俱生而先身老者,弱者使之强,短者使长,贫者使多暴(粮)。

亓(其)事壹虚壹实,治之有节:一曰垂枝(肢),直脊,桡(挠)尻;二曰疏股,动阴,(缩)州,三曰合疌(睫)毋听,翕(吸)气以充();四曰含亓(其)五味,饮夫泉英;五曰精皆上,翕(吸)亓(其)大明。

至五而止,精神日抬(怡)。

」耇老妾(接)阴食神气之道。

●禹问于师癸曰:「明耳目之智,以治天下,上均湛(沉)地,下因江水,至会稽之山,处水十年矣。

今四枝(肢)不用,家大(乱),治之奈何?」师癸合(答)曰:「凡治正(政)之纪,必自身始。

血气宜行而不行,此胃(谓)()央(殃),六极之宗也。

此气血之续也,筋脉之(族)也,不可废忘也。

于()也施,于味也移,道(导)之以志,动之以事。

非味也,无以充亓(其)中而长其节;非志也,无以智(知)其中虚兴〈与〉实;非事也,无以动亓(其)四支(肢)而移去其疾。

故觉侵(寝)而引阴,此胃(谓)练筋;(既)信(伸)有(又)诎(屈),此胃(谓)练骨。

动用必当,精故泉出。

行此道也,何迣(世)不物?(忽)」禹于是饮湩,酒食五味,以志治气。

目明耳(聪),被(皮)革有光,百脉充盈,阴乃盈生。

以安后姚,家乃复宁。

师癸治神气之道。

●文执(挚)见齐威王,威王问道焉,曰:「(寡)人闻子大夫之博于道也,(寡)人已宗庙之祠,不(暇)其听,欲闻道之要者,二、三言而止。

」文执(挚)合(答)曰:「臣为道三百编,而最为首。

」威王曰:「子泽(绎)之,时食何氏(是)有?」文执(挚)合(答)曰:「淳酒毒韭。

」威王曰:「子之长韭何邪?」文执(挚)合(答)曰:「后(稷)半(播)鞣(耰),草千岁者唯韭,故因而命之。

亓(其)受天气也蚤(早),亓(其)受地气也葆,故辟聂(慑)(聂辟)(懹)胠(怯)者,食之恒张;目不蔡(察)者,食之恒明;耳不闻者,食之恒(聪);春三月食之,苛()疾不昌,筋骨益强,此胃(谓)百草之王。

」威王曰:「善。

子之长酒何邪?」文执(挚)合(答)曰:「酒者,五谷之精气也,亓(其)人〈入〉中散溜(流),亓(其)人〈入〉理也彻而周,不胥而九(究)理,故以为百药(由)。

」威王曰:「善。

然有不如子言者,夫春(沃)写(泻)人(入)人(入)以韭者,何其不与酒而恒与卵邪?」文执(挚)合(答)曰:「亦可。

夫者,阳兽也,发明声(聪),信(伸)头羽张者也。

复阴三月,与韭俱彻,故道者食之。

」威王曰:「善。

子之长何邪?」文执(挚)合(答)曰:「夫,非徒生民之事也。

举凫雁、鹄、萧(鹔)相()、蚖檀(蟺)、鱼蟞()、耎(蝡)动之徒,胥食而生者也;食者,胥而成者也。

夫,使食靡宵(消),散药以流刑者也。

辟(譬)于食,如火于金。

故一昔(夕)不,百日不复。

食不化,必如扽(纯)鞫(鞠),是生甘心密墨,(危)汤(伤)劓(痹)惑(蹶),故道者敬。

」威王曰:「善。

(寡)人恒善莫(暮)饮而连于夜,苟毋(无)苛()虖(乎)?」文执(挚)合(答)曰:「毋(无)芳(妨)也。

辟(譬)如鸣〈鸟〉兽,蚤(早)蚤(早)起,莫(暮)莫(暮)起,天者受明,地者受晦,道者九(究)其事而止。

夫食气谮(潜)人〈入〉而黟〈默〉移,夜半而□□□□□气,致之六极。

六极坚精,是以内实外平,痤弗处,痈(痈)壹(噎)不生,此道之至也。

」威王曰:「善。

」●王期见,秦昭王问道焉,曰:「寡人闻客食阴以为动强,翕(吸)气以为精明。

(寡)人何处而寿可长?」王期合(答)曰:「必朝日月而翕(吸)其精光,食松柏,饮走兽泉英,可以老复庄(壮),曼泽有光。

夏三月去火,以日爨享(烹),则神慧而(聪)明。

椄(接)阴之道,以静为强,平心如水,灵路(露)内臧(藏),款以玉筴(策),心毋秫(怵)(荡),五音进合(答),孰短孰长,翕(吸)其神(雾),饮夫天将(浆),致之五臧(藏),欲其深臧(藏)。

蠪(龙)息以晨,气刑(形)乃刚,襄□□□,□□近水,精气凌楗(健)久长。

神和内得,云(魂)柏(魄)皇□,五臧(藏)(固)白(薄),玉色重光,寿参日月,为天地英。

」昭王曰:「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