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传老子师_容成遗说钩沉_先老学初探
“有物混成”与中国古代宇宙本体论

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袁珂先生《中国神话通论》对这一则神话有很好的解释:“倏、忽,譬喻的是一瞬间的时间。
当宇宙还是混沌一团的时候,就连一瞬间的时间观念也不会产生。
直到混沌开辟,才有时间观念的产生。
”需要补充的是,就“倏”处于“南海”,“忽”处于“北海”看,“倏”与“忽”不仅代表时间,也代表空间。
《庄子》是讲宇宙观的,其《庚桑楚》说:“宇者,有四方上下……宙者,有古今之长。
”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由此可见,作为宇宙的倏与忽产生之前,原是浑沌的世界。
当宇宙产生,也就结束了混沌状态。
《庄子・应帝王》说:“日凿一窍”,凿完七窍而人类有了“视听食息”时,也就是有了宇宙,于是“浑沌”死了。
庄子哲学源于老子,《庄子・应帝王》中“浑沌”的寓言正是对《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之“混”字的最直接正确的阐释。
“有物”之“物”即“道”、“易”、“太一”那么,这个在混沌状态中形成,先于天地而产生的“物”是什么呢?《老子》认为就是“道”,也就是“太一”。
其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返)。
老子在这里给这个“物”取字为“道”,命名为“大”。
大也就是“太”,即太一。
1993年发现、1998年公布的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所出竹简有《太一生水》篇,为我们理解《老子》二十五章的“物”、“道”、“大(太一)”提供了更具体的资料。
兹据李零先生《郭店楚简校读记》,将其原文主要部分都是化生天地阴阳而形成宇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六章)夫道……生天生地。
(《庄子・大宗师》)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系辞》)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说文》)由此可见,“道”与“太一”都是宇宙的本源,而这个本源就是那个在浑沌中形成的物体。
“太一”与“道”就是这个物的“名”与“字”。
在先秦文献里,对这个宇宙本源之物还有一个称呼,这就是“易”字,《周易・系辞》说:易与天地准。
玄学(道家哲学思想)

玄学(道家哲学思想)学术要旨玄学是对道家的表达。
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的一种。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简要介绍释义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唐代-韩愈《原道》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韩愈《原道》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原道唐代-韩愈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
为之君,为之师。
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
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

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文化巨人,也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着名导师。
在本世纪初的疑古辨伪运动中,梁启超尽管承认自己不如胡适、钱玄同“疑古最勇,辨伪最力”, [1]但就古书辨伪方法而论,他的论述最为系统、详密,最具代表性而又影响最大。
如张心澂着《伪书通考》,其《总论》部分即多本梁说。
特别是论“辨伪的方法”,主体部分即梁氏之说。
谢国桢的《史料学概论》、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王余光的《中国历史文献学》等书,在论辨别伪书的方法时,皆采梁氏说以为代表,皆奉梁氏说为圭臬。
对梁氏所揭示的辨伪方法,余嘉锡早在30年代就有异议,其说主要见于《古书通例》一书,可惜并未为世人所重。
70年代以来,随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阜阳竹简、定县八角廊竹简、睡虎地秦简、张家山竹简、荆门楚简等大批地下材料的相继出土,学者们开始发现,疑古辨伪运动固然在史观上有其积极意义,但也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许多的“伪书”并不伪。
80年代后期以来,时贤对疑古辨伪造成的冤假错案更开始进行深层的反思,李学勤先生的《对古书的反思》、李零先生的《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可谓代表。
平反疑古辨伪所造成的冤假错案必须反省造成这些冤假错案的理论依据,而梁启超所揭示的辨伪方法作为判定古书真伪的标准,理应成为我们反省的首选。
梁启超关于辨伪方法的系统性论述首见于《中国历史研究法》,该书系梁先生1921年秋在南开大学所作讲演之讲稿,同年11、12月《改造》杂志第4卷3、4号揭载部分,1922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
在该书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中,梁先生提出12条“鉴别伪书之公例,作自己研究标准焉”。
1924年春,梁先生着《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此“本清华讲义中一部分”,后发表于《东方》杂志第21卷12、13、15至18号,并收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在其第四节《辨伪书》中梁先生总结出清儒辨伪的6条“重要方法”。
黄帝原文.译文.注释

【原文】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①,养正命②,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肤色皯黣③,昏然五情爽惑④。
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⑤,进智力⑥,营百姓⑦,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
黄帝乃喟然赞曰⑧:“朕之过淫矣⑨。
养一已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
”于是放万机⑩,舍宫寝,去直侍(11),彻钟悬(12),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13),斋心服形(14),三月不亲政事。
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15),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其国无师长(16),自然而已。
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
都无所爱惜(17),都无所畏忌。
入水不溺,入火不热。
斫挞无伤痛(18),指擿无痟痒(19)。
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
云雾不硋其视(20),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21),山谷不踬其步(22),神行而已。
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23),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木。
疲而睡,所梦若此。
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24)。
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又二十有八年(25),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26)。
百姓号之(27),二百余年不辍。
【注释】①喜天下戴己——王叔岷:“《路史后记》五注引…戴‟上有…之‟字,当从之。
…喜天下之戴己‟与下文…忧天下之不治‟句法一律。
《艺文类聚》十一引…戴‟上亦有…之‟字。
”戴,拥护,尊奉。
②养正命——俞樾:“正当为生。
”③焦然肌色皯黣——焦,一本作“燋”,二字通用。
焦然,枯焦的样子,面色黄黑。
皯,音gǎn(杆),面色枯焦黝黑。
黣,音měi(每),面色晦黑。
《释文》云:“《埤苍》作,同音每,谓木伤雨而生黑斑点也。
皯黣亦然也。
”“肌色一作颜色。
”④五情爽惑——五情,喜、怒、哀、乐、怨,亦泛指人的感情。
【中华五千年】道家思想全集

【中华五千年】道家思想全集素材入库时间:2009-9-3 8:36:08 对3575 人有用ZZSCK提示:道家哲学思想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
道家创立于春秋后期,创始人为老子(生卒年月不详)。
由于对“道”的理解不同,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形成老庄学和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
前者的思想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后者的思想以《管子》中的《心...道家哲学思想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
道家创立于春秋后期,创始人为老子(生卒年月不详)。
由于对“道”的理解不同,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形成老庄学和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
前者的思想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后者的思想以《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原》《称》《十六经》四篇,以及《淮南子》为代表。
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杨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方儒学所汲收,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老学和魏晋玄学。
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
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则更是佛玄结合的产物。
(一) “道”之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
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
河图洛书体用论

河图洛书体用论河图洛书,象中有哲,哲中有数,数中寓哲,哲中存象,象理、哲理、数理三者一体,相辅相成,为研究道学、《易经》及中医所不可不通者也。
此篇选自仿佛先生《启迷证道门》,大论象、哲、数之玄妙奥义。
河图洛书体用论河洛之图,承传千古,妙喻万端,稽古来之释说,见仁见智,言焉不详。
今且试以新释,抑或于好河洛奥义之学者,有所裨益。
庖羲之世,民智未开,何能创此河洛之象数。
故历来以河洛于三皇时得泄于天。
史传: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后别称先天八卦,此即河图。
洛书传亦同时,然汉儒以洛书为五帝时出。
史传:大禹治水,神龟负图出洛,文列于背,其数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禹因第之,以成九畴。
后经文王演之,以成后天八卦。
成此说者,其意盖谓“天一生水”,故河洛皆自水出,得之天也,孔子以河洛皆出羲皇之世,启智发慧,纵横成哲,是河洛相因成理也。
河洛之象,盖以数因理,以理成象,以象格物。
穷幽达显,见微知著,大之际极天地,小之曲尽纤细,一以通万,万以归一,天地人物莫不由之,故名曰道也。
河图洛书图说孔子但言“河出图,洛出书”,未言及有文字,后世河图九篇,洛书六篇等文,当皆后人附会之作。
河洛玄奥古幽,先圣皆以其象数而临境发微,然得其旨要者鲜,昔余沉究河洛,了得对待之蕴,臆说如次,质诸明哲。
《易/系辞上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惊鬼神也。
”天地之交,五行生会,其数五,故五为数理之根,而五又为阴阳奇偶之会。
(盖天一地二,阳奇阴偶。
偶者偶之,其倍得四;奇则独之,其数仍一。
四一相加则为五,故五为阴阳奇偶之会也。
)天道数奇,五而倍奇,故五五而二十有五;地道数偶,五而倍偶,故五六而三十。
天地数交,五十有五,合而成河图之象数,由是而奇偶阴阳成焉。
孔子烧毁了大部分华夏古籍

孔子烧毁了大部分华夏古籍王红旗君说:“中国的图书档案文献馆,至少在夏代就已经出现了。
《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这表明我国在夏代已有图书典籍,商代当然也有典籍图书,而且这些图书最终又都被收入到周王室图书档案馆里。
令人遗憾的是,周朝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档案、文献典籍在2500年前神秘地失踪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是占卜后被遗弃的殷商甲骨文和周朝甲骨文),它们记载的中国古代历史文明与文化信息也随之而去;以致我们今天不得不下大力气去搞夏商周断代工程,为的是搞清楚西周的编年史、商代的编年史、夏代的编年史(其实,我们还应当搞清楚先夏史,而周室典籍中很可能也有先夏史的内容)。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长子不久亦去世,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嫡次子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庶长子王子朝将王子丐驱逐出王城(今日洛阳)并自立为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
此事件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从此,这批无价之宝的图书文献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实上,除了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之外,我们没有见到任何春秋战国以前的图书档案文献资料的实物。
由于管理周室典籍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而王子朝又是有计划地撤离,因此我们有理由作出如下推论,即与王子朝同行的应当还有原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其中很可能也有大思想家老子,因为老子长期供职于周王室图书馆,而老子之所以辞周退隐当亦与此事变有关。
至于王子朝携带周室典籍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表明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正统继位人;事实上,《左传》还记有王子朝撤离王城后曾派使者去各诸侯国寻求支持,显然他仍然在为复位而努力。
据此,我们还可以推知,王子朝除了携带周室典籍之外,还会携带走相当数量的周王室青铜礼器,以及大量的工匠,因为青铜礼器也是王权的重要象征(近50年来,我国湖北、湖南频频出土殷商青铜器和西周青铜器,或与此事件有关;与此同时,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发达,当亦与王子朝一行带去的中原文明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观病方此条前后祝尤之事, 屡屡谈及月晦日, 则此“除日”如作为与“建”对立的除日解释, 是
可能的。 容成子属阴阳家, 而建除家言见于《云梦日书》及楚简《九店日书》相当复杂, 其中建除
日名, 有如下表。
建除家日名异文表
江A
陵 九 店B 结
建
坪宁工坐盍土复
成
交□
达
外
外
含
绝
大 火
光
禾
害
云甲濡赢建陷彼平宁空坐盖成甬
闭
开
21 天宫星座
(申) 衡 破
(酉) 杓 危
昏建者杓 夜半建者衡
31 德 41 生:
(戌) 少德
(亥) 大德
成
收
(寅、卯、辰、巳)
建、除、满、平
陷:
( 午) 、 ( 未)
定 执
淮南乃汉初人之说, 取以解释九店、云梦之建除不能尽合。秦人建亥为岁首, 其前各国历法 建子、丑、寅, 又各有不同。 其建除日辰所主当亦有异, 尚待梳理。 如为建子, 则以建值子, 则以 建 (子)、破 (午)、平 (卯)、收 (酉) 为四正, 建亥则以建 (亥)、巳 (破)、寅 (平)、收 (中) 为四正,《黄 帝历》云:“黄帝之元, 执辰、破巳。”是已。
忧, 其食不甘, 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 众人之息以喉。”《经典释文》引王穆夜 (叔之) 云:“起
息于踵, 遍体而深。”深息必起于踵 (参见拙作《剑 行气铭与汉简〈引书〉》,《中美文史论从》51)。与众人
之息以喉, 大不相同。
《十问》中之容成, 言及“春辟浊阳, 冬辟凌阴, 必去四咎, 乃 息以为寿”。此四咎亦见于《陵
二、《十问》所见之容成与黄帝问答
《抱朴子·遐览》有《容成经》一卷。《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容成子》十四篇, 房中家有
《容成阴道》二十六卷。 俞樾云:“此即老子之师也。”《( 庄子人名考》) 马王堆汉帛书《十问》有黄帝
问于容成 (页 46、147) , 可能即《容成经》中之一章。 原文参见附图。
《十问》此文, 多可与老子互证, 试举数事论之:
11 云“天地之至精, 生于无征, 长于无刑 (形) , 成于无 (体) ”, 即老子“视之而不见、听之
而弗问、扌昏之而弗得”三者,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氵勿恍。 亦即《在宥》篇广成子云“至道
之精, 窈窈莫莫, 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
阳子明经》。《楚辞远游》云:“氵食六气而饮沆汝瀣, 氵敕正阳而含朝霞。”王逸注引陵阳说云:“夏食
正阳, 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广雅·释天》亦以南方为正阳, 西方为沦阴。 此容成残缺不全之
文, 只言去四时之四咎。 仅从反面立论。
反面 正面
春东 去浊·阳 夏南 游·阳 (汤) 风 秋西 避霜氵瞀 (雾)
如果进一步追问庄子何以要引用容成这几句话, 它与庄子思想有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这 样的: 庄子列举古代帝王, 在伏羲、神农以前为容成氏、大庭氏, 大庭氏名字亦出现于《马王堆》 黄帝书、十六经的《顺道》:
66
大 氏之有天下也, 不辨阴阳, 不数日月, 不志四时而天开以时, 地成以财。
大 即大庭氏, 他是不辨阴阳、不数日月, 自然取得顺道。 故曰顺之至也。 这即老子所谓“玄德 深矣, 远矣, 然后乃至大顺”。
1998 年 第 3 期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3, 1998
第 35 卷 JOU RNAL O F PEK IN G U N IV ER S IT Y General N o. 187
(总 187 期)
(H um an ities and Socia l Sciences)
“除日无岁, 无内无外”者, 以建除家之说论之。“除”有“除旧布新”之意, 后出的综合性术数 书如《协纪辨方书》云:
除者, 除旧布新之相气也。 取相气说除, 与相气相反是死气。容成之意, 可能谓相气除旧布新之除日, 不必用太岁及逆行之 太阴来论开闭之义。无内无外, 则谓不必论阴阳之内阴内阳与外阴外阳。由于庄子引容成此数 句过于简略, 其真义不易确指。 过去学人如归有光、杨文会都以“除日无岁”二句是破时量, 方 量, 时、空双遣, 而未涉及建除家的“除日”。 我不过提供一新看法, 仍有待于论定。
一、容成公事迹与容成氏传说
古代传说, 容成不止一人。 远古帝王之容成氏。《庄子·月去箧》:“古帝王十二氏, 首为容成氏, 次大庭氏”, 在伏羲、神 农之前。《淮南子·本经》:“昔容成氏之时, 道路雁行列处, 托婴儿于巢上。”《金楼子·兴王篇》 亦以容成氏列首, 乃用庄子之说。 黄帝臣之容成。 见《吕览·勿躬》、《淮南·修务》, 云“容成造历”。《路史》“黄帝”条下称容 成 造历为盖天, 似无明证。《史记·历书》:“皇 (黄) 帝考定星、历, 建立五行、起消息, 正闰余 ……。” 为黄帝师或老子师之容成公。《列仙传》云:
气。《陵阳子明经》云:“秋食沦阴。”沦阴者, 日没以后赤黄气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云:“沦、曹
宪音伦。各本沦字误作渝, 音内伦字误作阝俞, 又误入正文, 今订正。”马王堆写本均作“输”, 当以
《广雅》正之, 宜用王氏说。
64
三、“除日无岁”与建除家言
《庄子·则阳》云: 容成氏曰: 除日无岁, 无内无外。 此二句当出于《容成经》。解者不一其说。因过于简略, 摸不着头脑。《马王堆五十二病方》109、
65
行) 淮南对太阴极重视, 以开、闭之子、丑分主太岁与太阴。 上引文字即见于“论太阴”一节, 云:
“太阴元始建于甲寅, 一终而建甲戌, 二终而建甲午, 三终复得甲寅之元。 岁徙一辰。”依淮南之
说, 建除日之排定, 其日辰所主牵涉到下列四项:
11 太阴 (丑) 太岁 (子)
按《穆天子传》云:“天子北征……登群玉之山, 容成氏之所守。”《( 路史》引作庸成) 知群玉 之山即指崆峒。《庄子·在宥》记黄帝与广成子在崆峒之对话, 文字甚长, 由于广成子与容成子
63
之互为异文, 则《在宥》此段文字, 可视为容成之遗说, 大有研究价值。《御览》618 学部叙图书引 《穆天子传》云:“癸巳至于群玉之山, 容成氏之所守。山阿平无隘, 四彻中绝, 先王谓之策府。”是 山为先王策府所在, 则容成氏亦掌守藏室者,《列仙传》谓容成见于周穆王, 与穆传所言相合。由 是观之, 传容成公为老子师一说, 亦非完全无稽。
梦
结 阳 交 害? 阴 达 外 外 外
秀
睡甲
阳害阴
虎说
地明
乙
赢建
乍平成空
盍成复
乙
赢建
作平成空
盍成复
说结阳交罗阴达外外外绝决秀
明
易害阴纪光
古建除家言仅《日者列传》提及。 自秦天水放马滩简面世后, 知秦人已有定制与《淮南子· 天文训》全符, 仅一“盈”字,《淮南子》避惠帝讳作满, 其余日名及顺序悉相同, 即如下列:
容成子为阴阳家。阴阳学之演进, 踏入战国, 有极大之发展。有天文上之阴阳、兵家之阴阳、 医家之阴阳, 以及易学之阴阳, 建除家之阴阳亦其中之一种。建除家言, 目的在于月与日辰之阴 阳交错关系, 觅出一定规律, 为日辰所值避凶趋吉的根据。 我从上举楚、秦简册上建、除家之建 除日命名, 用阴阳字眼加以归纳, 计有下列诸名:
和以钅光 (昏) 光, 朝霞 行 (沆) 暨 (瀣)、正阳《( 广雅》) 和以输阳? 沦阴《( 广雅》》)
冬北 避凌阴
和以端阳 (正阳)
《( 风俗通》积水曰凌)
钅光光
输阳、输阴 (?)
这是古代气象学的一套阴阳理论, 还须好好研究。 从《十问》残篇, 知容成氏亦加以吸收。
《广雅·释天》赤霄、氵蒙氵项、朝霞、正阳、沦阴、沆瀣、列缺、倒景八者, 名为“常气”, 庄子谓之六
V o l. 35
文史新证
(传老子师) 容成遗说钩沉
——先老学初探
饶宗颐
汤用彤先生对于道释宗教史之开拓, 懋著功绩, 沾被来学多矣。 本人被邀, 主持讲座, 殊感 荣幸。 汤老《读太平经书所见》一文, 谈及刑德问题, 举尚书纬《刑德放》及《太平经》所言刑德为 例, 深有启蒙之功。近时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刑德”长篇, 大放异彩, 有助于研究。楚地老子古本 陆续出土, 过去庄、老先后及老子书之年代诸疑点, 均迎刃而解。又马王堆三号墓竹简《十问》黄 帝四问中, 其一为与容成对答, 葛洪《遐览篇》所记之《容成经》一卷, 必有出于此者。 陆德明谓 “老子受学于容成”。关于老子思想之来源, 于此可试探一些消息, 因以容成遗说为题, 作初步探 讨, 望方家加以指正。
四、容成子与广成子
《庄子·在宥》记广成子南首而卧, 黄帝再拜稽首而问曰:
闻吾子达于至道, 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 来, 吾语女至道。至道 之精, 窈窈冥冥。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必静必清, 无劳女形, 摇女精, 乃可 以长生。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 心无所知, 女神将守形, 形乃长生。慎女内, 闭女外, 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 大明之上矣, 至彼至阳之原也, 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 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 阴阳有藏, 慎守女身, 物将自壮。我其一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21 云“故善治气 精者, 以无征为积”, 即老子之“ 气至柔”, 马王堆本与此同作 , 今本
作专气。
31 云“乃 (深) 息以为寿”、“息必探而久”。又云“探余 (徐) 去。六府皆发, 以长为极”。“莫
(暮) 息之志, 深息长徐, 使耳勿闻。”探当作 , 字借为深。《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觉无
容成公者, 自称黄帝师, 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 取精于玄牝。其要: 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发 白更黑, 齿落更生。 事与老子同。 亦云老子师也。
《列子·汤问》谓“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 同斋三月, 心死形废”。 王叔岷《列仙传校笺》 引《类聚》97, 此处容成子作广成子。因谓容成子盖即广成子。从校勘异文所得结论, 极堪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