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

全球化与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
全球化与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

全球化与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

摘要:全球化是指它的超地域性,也就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关系与特定领土框架的连接变得越来越松散的趋势。领土距离的日趋有限和疆界意义的日益淡化,从根本上冲击着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的传统职能及其价值,国家本身及其作用必然要有一个历史性的调整和转变过程,但国家不会失去对其领土范畴内的社会进行管理的合法性。全球化松懈了空间与文化的关系,对民族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文化) 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但全球化越加强,民族性也就可能会越高涨。在此背景下,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将出现杂交化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全球化;领土疆界;国家;民族文化

以超越领土框架为标志的全球化,突出了与“边界”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国家司法权、经济活动、民族与国家的认同和政治经济治理等。目前,全球化进程已非常明显地冲击着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以及传统的管理模式。其中,地域性最强的国家与民族文化处于全球化影响和冲击的前沿地带。

准确地理解全球化与人类社会几百年来不断呈水平式国际化发展的历史相比,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向垂直式纵深方向发展的进程,其深刻之处在于它所包涵的民族间、国家间、社会间和文化间的渗透性和全面的高强度的相互依存性。我们可以从对全球化的社会学和经济分析中准确地理解它的深刻性。任何事情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印记,对空间的组织和利用,既界定了时代特征和社会关系,也为取得权力提供了关键的条件,如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空间内自由流动,使得资本的所

有者拥有了决定性的优势,而工人由于流动性受限制则获利甚少。同样,时间也代表着价值和权力的源泉,投资的获益时间对投资者和引资者的利益与政策均有着很大的影响。这里,起作用的问题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今天,技术的进步“无疑

大大地压缩了时间- 空间的方程式” ,即缩短了穿过同一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尽管受到难以逾越的空间距离的制约,但时间已不再是决定性的障碍,而非物质交流则基本上不存在空间与时间的分离问题。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与结合,创造出了一个缩小了和高度流动了的世界,不论身居何处,不论属于何种地域性约束的共同体,人们都已有可能在同一时间内了解到各种重大事件的发生及其发展进程,同步地产生相互间的作用与影响,也可以建立起密切的和深刻的社会关系,甚至组成共同体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逐步地具有了全球治理委员会所提出的“天涯若比邻”的感受,提高了“全球意识”,从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谈论全球命运,关注全球事务与个人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罗伯特森指出,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全球意识和全球文化的显现,就是认识到我们都参与到了全球网络的互动之中, “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现象,由它推动着跨国界的经济一体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强化程

度” 。

全球化的经济属于一种生产、交换和消费逐渐与距离和疆界的地理范畴相脱离的新型世界经济。第一,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标准化。跨国公司随着经济自由化和技术的进步而在全球范围内灵活地组织生产被认作是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但更为重要的是应看到跨国公

司的发展正在产生出一种新的贸易方式,即产品内部的贸易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产品间的贸易。这种贸易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产品与服务在技术、质量、专业、价格、性能等方面的标准化趋同,基于市场的要求,通过协调和相互认可,这些标准已实现了国际一体化。世界上所有的机器制造商都深感拥有ISO9000 认证,按全球标准确立其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许多著名公司产品生产的操作与管理模式不断成为全球效仿的规范,即使是国家竞争力也按共同的标准由国际机构加以排名, “…复制猫的世界?(Copycat World) 一词表达的思想是,私人和公共部门的质量与性能标准已按国际参照点来确定”。第二,贸易与金融超国界的交易活动的加强。标准化促使了不再带有民族国家痕迹的“全球产品”的出现、分配和销售,分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消费者能够在同一时间内购买到这些格式化了的相同产品,潜在消费者的国家地理位置在他们了解和决定购买这些相同商品方面的重要性已变得有限。通过全球公司跨国界的生产及产品流动,全球贸易已成为所有全球公司和很多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一体化了的部分,无论走到何处,生产者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反应都可谓形影不离,使人有着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感觉。这种变化随着服务性产品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命脉而得到加强,而服务贸易比传统的产品贸易更能超越自然的疆界和人为的壁垒。在金融方面,跨国界资本与货币流通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货币的形态,并使它不再被局限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而是充斥到了全球的空间中。全球性和全天候的外汇交易已没有可能被固定在特定的国家进行,“没有任何一项金融活动可被局限在一个国家,它们都是按

照世界作为一个单一地方的准则来经营的”〔4〕。这就削弱了货币与财富紧密结合的传统社会关系,动摇了它的功能稳定的经济基础。

因此,全球化的含义绝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世界贸易和投资迅速地水平扩展与量的增长所能涵盖得了的,实际上是指不同的民族及社会之间以相对无距离和无边界为特征的不断增长与强化的相互联结的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人类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超领土性,在于它们受特定疆界限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全球化是国际经济体系中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所引起的全球范畴内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变革的产物,是高度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经济实体逐渐将其触角和影响伸向广泛的世界领域的结果,因此在目前阶段,全球化的表现、特征与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反映得较为明显。全球化潮流中国家的变化及前景不同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变革,全球化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全面的震撼,国家、社会、企业、组织和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总的来看,全球化带来的宏观挑战主要集中在国家与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性及其文化的凝聚力和持久性问题上。随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本质的国家与无疆界和全球增长的经济、社会、政治关系之间张力的强化,国家的作用在整体上已进入了一个彻底改变的过程,它正在失去许多传统的职责,控制国内社会进程及其与全球

联系和融合的能力在不断地下降。全球化对国家的冲击首先表现在对国家主权的削弱上。按照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的框架,主权给予每一个国家(政府) 以对其疆域的绝对控制权,尽管从产生时起主

权原则在实践中有时会受到侵犯,但是“在前全球化的环境中,国家通

过增强其权力机器能够从它的合法性中获得绝对的实质的主权”。这种主权的维护得益于国家间的关系或者国际事务是在领土的司法权范围内较固定的场所进行和发生的, 如贸易和人员的往来要通过指

定的边界口岸并受到严格的监视,国家的开放抑或封闭主要体现在它对边界的控制程度上。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关系不再完全受地域的限制,已具有了非地域的性质,超边界的资本、服务、信息和人员的流动,动摇了全面与绝对主权存在的先决条件及其可实践性。一方面,诸如网络数据、跨国公司、全球证券交易、跨边界的污染等现象不再被固定在任何国家能够行使排外司法权的单一领土空间和位置上,大量的电子货币交换以及外资银行的业务活动使国家失去了对主权的另一个标志———本国货币———的唯一所有权。另一方面,与这些物质性的变化相适应,排外性的民族文化价值和社会心理也到处因全球化而受到了挑战,国家主权的内在凝聚力、认同和忠诚有所下降,国民的利益与社会活动开始从传统的国家中心向外转移和分散,导致“许多人确立了一些新的甚至是无视先前给予了国家主

权合法性的忠诚” 。以英语为主要表达工具的全球视听媒介及其逐渐不受地域限制的传播,既在很大程度上同化了世界大众娱乐和新闻认知,又很容易使身居海外的少数民族的根基意识得以增强,因此它在促进全球化的同时,也会导致许多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分裂。人们对全球化好处的预期以及对随之而来的不稳定和危机的担忧,都或多或少地引导他们接受对过去属于民族控制的政治经济事务实行多元治理的

必要,继而认可主权的让渡和共享。与之相适应,国家治理社会的能力受到了史无前例的限制。其一,全球化推动了国家起作用方式的变化。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民族层次上的政治共同体,奥克苏特则进一步指出国家具有市民共同体的特征。按照传统的功能分工, 国家与市场是分离的,它们是两种影响社会发展的平行力量。然而,全球化则导致国家结构更多地向市场方向甚至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组织转变, “国家正在一个经济上日益相互渗透和影响的世界上寻求竞争力的过程中改造着自身” 。为了保持控制所及的领土内经济的增长,民族的政治领导人不仅要在国际上协调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还要最终对自身的结构进行调整,世界市场的压力和国内经济发展要求的结合迫使国家转变为考克斯所称的“国家的国际化”。国家与市场不再是两种相分离的力量和制度,而是融合在了一起,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受到适应市场和引入市场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国家从市民共同体转向了一个有较大限制性形式的企业共同体” ,即国家自身的活动与结构已逐渐市场化。过去主要由国家为社会提供的许多公共政策和公共商品,由于或在结构上具有了跨国特征,或已成为私人商品,或可以由社会和私人机构共同提供,现在已经不再完全在国家的控制之下,成为社会各种力量在市场的基础上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二,全球化削弱了国家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政策措施调节社会生活的功能和能力。为了使市场机制在国内正常运行,使逐步自由的国际贸易政策得到保护,国家被赋予了实行大规模的社会福利的功能,如合理的就业政策、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和社会保险的提供等,从而

缓解因国内国际竞争对社会的压力和冲击。为此,国家就有了对一些经济部门的所有权和干预权,有权力采取国家补贴和保护主义的工业政策,对劳资关系制度施加强制性的规则。但全球化使得传统上的企业与政府、与劳工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通过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就可获得必要的财政资助来源,以及随着管制被取消,国家对商业活动的微观管理减少的情况下,企业与政府间传统的密切合作已不复存在,而且企业也不再受过去那些与劳工达成的旨在保持民族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妥协性就业与收入政策的制约,企业越来越不愿承担劳工工作安全与稳定的职责与道义。与此同时,由于比企业和资本的流动性小得多,工人对雇主降低工资标准的压力难以回避,也不再对依靠政府的支持与资方进行工资谈判寄予太高的期望。结果是,一方面工人收入的降低提高了对国家加强社会调节与保障的需求,另一方面资本流动的增加导致国家很重要部分的税收基础不再稳定和有保障,政府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能力坚持较高程度的社会保护。因此, “开放的贸易会与保护特定的活动免受自由市场残酷性侵害的社会契约发生冲突,这是全球化所引起的一个最紧张的关系”。

其三,民族国家管理经济的能力有所下降。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全球贸易和跨国公司超越国界的大规模快速流动,限制了政府对其领地内经济角色和各种交换活动的控制,降低了政府坚持其货币价值和资本市场稳定的能力。全球化突出了国家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与管理的重要性,但限制性的国际金融环境与原则也降低了政府推行独立的宏观经济管理战略的能力,促使政府必须同时坚持平衡国家预

算、减少社会开支、规范社会活动、减少公共赤字以及确保不出现通货膨胀的政策,否则就要产生金融动荡,就像东南亚金融危机所表明的那样。全球化也导致政府操纵国内市场和保护它们免受外界影响冲击的能力下降,强迫政府转而关注改善本国产品与服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其国家作为一个投资场所吸引力的意识。

从目前的状况看,国家和政府正失去对许多传统政策工具的控制,而且过去属于国家管理和发挥作用的部分领域出现了“空壳化”的发展趋势。民族国家卷入全球化潮流的程度越高,国家的权威、决策能力和政策实施的效果受到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影响就会越严重。但这决不是说,在全球化时期国家不再重要,或者是失去了对仍然在领土范围内的社会进行管理的合法性,而且国家也不是完全受制于全球化,通过单边的和多边的协调政策,国家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与方向。现在对国家作用的前景做出的任何极端的武断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因为“目前还不清楚全球化的变化是否不可改变地削弱了民族国家,或者仅是产生出了将来能找到民族的解决办法的问题”。实际上,国家在许多领域继续着或者是反而加强了民族的控制。首先是移民控制。一个世纪前的那种大规模的跨边界人口流动已不复存在,欧洲在1960 年代后的入境移民已接近于停止。各国政府现在有绝对的权威和能力通过严格的边界管理或严密的人口登记和监视制度控

制着人口的跨国流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所有国家的政府、公民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加强对移民的限制方面都有着高度

的一致。在全球化发展最快的近20 年中,西方社会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移民增加,在有些国家如英国入境移民已呈负增长。因此,仅从移民流动的角度丝毫看不出全球化的趋势。

其次,政府依然维持着庞大的公共开支,公共阶层的工资总量、预算、政府的活动范围事实上还有所扩大。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从1879 年的10 %一直增加到1996 年的47 % ,尤其以1960 年(27 %) 以来全球化进程加快时期的增长幅度最为明显。这意味着至少在目前全球化还没有大量地削减国家的经济社会作用和减少对它的需求,只是改变了国家活动和政府发挥作用及满足需求的形式和能力,政府还是有条件选择公共部门和公共投资的规模。

第三,国家对全球化的扩展并不是无能为力,在与全球化的互动中国家在某些领域加强了管理和监控力度。美国新电讯法规定政府对互联网上的内容有合法的控制权,并制止可能侵犯基督教教义的资料和出版物在网络上出现。全球化的渗透增强了各国防范冲击和维护新型安全的意识,有关的监视技术也应运而生,进入和使用全球媒介的设备———如卫星和微波信号接收器———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国家控制着。

第四,国家通过政策调整和干预可提高其经济竞争力,使民族经济对国际资本有更大的吸引力。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严格地说是企业间)的竞争,尽管政府使用传统的经济政策工具———贸易限制、补贴、资本控制———实行保护或促进竞争力的余地已很小,但它还是可以

借助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帮助民族企业的发展。通过政治经济的外交努力,政府能够为本国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国外商业定单和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为企业的国际化与全球化活动创造多边的或地区的规则

保障,国际贸易谈判和地区合作仍基本上在国家的职权范围内。对于吸收国际资本,国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总的来说,国家在对待外国投资的态度上更加自由了,在吸引这些投资的努力上也更加卖力” 。

第五,全球化为国家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全球化使得对世界经济与政治进行国际合作与协调成为必然的趋势,通过联合的管理

和干预,各国政府在促进、抑制和塑造超领土的全球活动上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样,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就不再局限在特定的民族疆域内,而是扩展到了广阔的地区或全球的层面上,为它监视和控制域外的各种国际活动提供了机会。对全球化进程及其治理施加影响,就相应地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全球化对传统的国家主权的削弱,国家自主和控制范围的减少由于超国家权力和影响的所得而得到了平衡。

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化国家利益要求在融入全球化潮流时固守其特定的民族性,但全球化与民族化具有很大的矛盾性。在权力关系的新轮廓中,全球与地方的关系在逐渐排除或超越了横亘在中间的各环节后,已成为一种面对面的互动关系,全球化带来了对人们在民族的、地方的和宗教的认同上的冲击,繁衍出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冲突。全球化只是民族边界的超越而不是消失,更不是民族的消失,相反它加剧了各民族为生存、发展和民族性的巩固而进行的竞争。1980 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主义、传统主义和宗教

原教旨主义也不断复兴,文化已成为全球与地方张力的重要范畴,表明在全球化面前地方文化和民族主义具有更强的持久性。全球化使市场扩大了,也使市场变小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贸易争端的尖锐化表明,对民族利益的关切仍是各国参与全球化活动的出发点。我们看到,1990 年代以来抵抗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就来自于如日本和法国等这些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的国家,他们分别在农业和影视产业方面极力排斥着外来力量的影响。总的来看,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张力中,全球化摆出了进攻的态势,而民族化则处于抵制和防御的地位,但全球化越是加强,民族性也就越高涨。文化与空间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一种文化本质上都有其地域性,在空间分裂和外界进入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地域文化构成了独特的认同和民族性的基础,它属于一个特定的社会或社会群体。因此从文化的原型上来讲,它存在于民族国家的结构和生活中,“民族国家成为某种文化的集装箱??在这里,民族的特性和理想通过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和社会组织等所有方式得到了复制”。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个广泛的文化结构中进行的,当然文化结构也随着经济活动的推进发生相应的变化。借助于能够削弱或摆脱距离限制的经济、技术和政治手段,分散的和分离的社会联系得到了加强,不同文化间的联系和相互冲击也就变为现实。过去,地域的民族文化及其独特的文化认同主要是受临近的社会影响,现在通讯技术的进步则改变了这种状况。全球化不仅加快了文化载体的流动和无国界变革,也促进了文化范畴本身在全球空间范畴中较少约束的流动,文化的单向或双向的渗透加强。在这个背景下,民

族的社会和文化在向世界开放时,自身的特性也必然要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

全球化松懈了空间与文化的关系,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排外性的和几乎是自给自足的文化观念受到威胁。在这一趋势中,西方文化,或者说英美文化逐渐占得了上风。首先,全球化是西方世界这个全球经济和政治力量中心向外扩展的过程。文化传播的工具主要集中在这些国家,致使大多数世界新闻、环球报道和娱乐节目的内容筛选与制作主要由分布在纽约、伦敦和巴黎的跨国新闻机构所控制,并很容易地从西方世界流向发展中国家。后者较为封闭的社会和民族文化面对着这股强大的力量所推动的西方文化大规模的急剧渗透,已不再能像国际化时期的文化融合那样有充足的时间通过渐进的方式有选择地接纳或排斥外来文化及其影响。

其次,英语的普遍使用,引导着全球逐步接受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英国殖民主义和美国商业主义的结合,促使英语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即使法国和德国,“不仅在它们本土内的所有公共生活领域都遭遇到英语的大举侵犯,而且在国外也正在失去其语言的地位”。

一种国际语言正处在在法国境外消失的危险之中,法国文化的地位已明显地削弱。有学者认为,法国在许多国际事务上对英美两国的抨击皆出自于它那对英美文化的恐惧心理。再次,全球化推动了全球主要文化活动的美国化。在电视、电影和音乐三个主要的大众文化领域,美国化的发展趋势非常强烈,因为美国的娱乐工业拥有了德国、日

本、英国或法国难以竞争的优势。相比之下,欧洲公司的节目制作成本都高于从美国进口产品的2 - 5 倍。目前,美国在全球视听领域的出口和投资规模是独一无二的,随着贸易自由化而畅通无阻地取代或排挤着其他民族的文化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讲,跨国公司的全球活动、全球媒介与信息制度和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正引导着“全球流行”和全球文化的出现。然而,全球化并不会使世界发展成为一个整齐划一的社会,也不会导致文化的同质化或霸权,文化的地方主义和传统的不一致不会被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力量所摧毁。文化的演变是一个从向空间位置内部看到向空间位置外部看的历史发展进程,它对世界的变化有着适应性。尽管全球化缩小了人类活动的距离感,但地理位置依然重要,领土化仍旧是政治经济活动中一个有意义的内容。即使是跨国公司实行了全球运转机制,它们的决策、研发和管理的中心也是有很强的地域性的, 它的生产和销售也只有与地方的、民族的需求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效应。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文化本身正在经历着全球化冲击的锤炼,地方的民族的文化已从不同的角度抵制着全球力量,保护着特定群体和人们的传统、认同和生活方式。更何况不断高涨的全球文化主要是通过产品、服务和包装的多样化来推行的,针对着特殊的消费对象。为了争取顾客,文化的消费品与媒介变得有更多的区别,把消费者和听众分割为更多的类别。模仿和流行当然存在,但也会推动许多高度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在不断拓展的空间里扩散。也应看到,民族主义是民族和世界关系发展的主要机制和平衡器,它对民族性和民族文化有着最低的保护

线,全球化愈是深化发展,对民族特性带来愈多的挑战,民族主义也就愈敏感和强烈。在这种背景下,民族文化间的关系将出现杂交化的发展趋势,文化多元主义、多边文化主义将是推动民族间的文化关系、认同关系以及全球与地方(民族) 间关系既加强又趋于平衡的根本动力。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2007年第3期总第25卷(总第92期) 毕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 I J I E UN I V ERSI TY NO.3,2007Vol .25General No .92  收稿日期:2007-02-12 作者简介:胡朝映(1957— ),男,贵州瓮安人,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理论。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胡朝映 (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22) 摘 要:经济全球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到来,各民族国家在这场全球化中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去迎接才会使自己得到发展,反之将会被无情地淘汰,成为经济主流的被奴役者。经济全球化的突出特征和各类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也告诉我们,将来的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将朝着共生的方向发展,和谐世界不仅是人类美好的追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07)03-0089-03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现象,它的出现对于各个民族主权国家既有机会的一面,又有挑战的一面,在这个大潮面前,如果能主动适应,就将因此而获得利益,反之将在这个过程中要么成为被奴役对象,要么被排斥在全球经济之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国力也将大大被削弱,国家安全随之受到极大的威胁。本文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人类能够在大自然中生存,就是能结成群体,自从第一、二次大分工以后,人类出现了三大经济部类,作为每一部类的人群已经不能单独生存,而是要不同部类的人们互通有无,当时没有出现全球化的词汇,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以及经济活动也不能全球化,但是它说明了一个规律:人类要合作,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要更大范围的合作,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的一种合作,是一种运动,一种过程,是各国经济趋向于某种程度的一体化,是向市场化、世贸相互依赖依存程度大提高的过程,是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越具有一体化的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减少的过程。 早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分工就演变成了国际分工,逐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就出现了第一轮的经济全球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已经完成,形成了金融资本、工业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资本帝国主义,世界市场被大致瓜分完毕,由于矛盾发展,后来出的结果是在生产力、科技和世界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走向反面,重新瓜分世界,导致20世纪上半叶发生两次世界大战,这便是发生了断裂、中断和逆转的第二轮经济全球化。到20世纪中后期,世界进入了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到八九十年代大发展,凯恩斯主义失灵,在金融、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服务业采取自由化的措施,自由化成为政策取向。 二、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整个世界,在这个大潮面前,民族国家首先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看,民族国家在各个时期都能得到发展机遇。在优惠贸易协定阶段,有关国家在贸易领域签订协议,互相削减关税和进口限制,对非协议国家则实行贸易壁垒;在自由贸易区阶? 98?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

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 一、设计的“民族化” 民族化是一个具有社会政治色彩的概念,它基本上是中性的,倘若成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或目标之一,往往带有某种规定性。民族化与民族性有同义的地方,但有程度上的差异。如设计,任何一个民族的设计多少都会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但这种设计不一定就是民族化的产物,设计中具有的民族性也许是因为地理、气候、人乃至文化学诸多因素自然积淀或折射在设计对象中的某种特征,而“民族化”就不是一种自然积淀、无意折射而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和展示。 从世界范围的工艺和设计的历史看,在手工业时代尤其是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较少的情况下,其产品和技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往往表现得很充分、很普通;在大工业时代,各民族间的文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科技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和文化,因此,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产品和设计其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已大大淡化了,诚如前者民族性的强化是一种自然积淀一样,后者的弱化、淡化也是自然的,符合社会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现代设计中存在不存在民族化、要不要提倡民族化的、怎样民族化这些都已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从设计的目的和评价标准来看,我们从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某种概念本身,如所谓的“民族化”。而是为了创造能为人所用的具体的有实际价值和功能的“物”,这既是设计的目的,又是评价的标准。“有用物”是第一位的。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理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把穿衣吃饭作为最根本的人伦物理,虽然有点不够“学术”,但这确实是真理。设计一部汽车,是为了能行驶,解决代步问题;设计电视机,一定要解决图像接收、视觉、音响效果好的一系列功能性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汽车、电视机设计时,其“民族化”的问题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和目标之一。 第二,在以科技为主体结构的现代产品设计中,相同的产品,因地域、图像、设计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风格,乃至可以看到一些“民族特征”,但这是非本质的东西,功能、原理这些本质方面都一样。如汽车,美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各有特色,这种特色与其民族性和文化有关系,也许是民族和文化深层的东西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但设计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展示所谓的民族性而有意为之的东西,其功能、价值等主体方面是相同的。我们把设计中的这种具有风格意义的民族性的自然流露,既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个性、优越性来看待,因为设计师、设计团体总是具体的、有一定的民族、国家等身份的;从设计思维到设计表现再到设计成果,很难彻底排除那种内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这一意义上,人们既有理由褒扬它,也有理由将其暂时看成先天性的“弱点”或惯性,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去回避其不自觉地隐含在设计对象之中的这一“弱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全球化_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收稿日期:2007-05-16 作者简介:程惠霞(1973-),女,四川省夹江县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 理、国际经济。 2007年6月10日第6期(总第319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ofFujianPartySchool Jun.10,2007No.6(GeneralNo.319) 席卷世界的全球化给国际政治经济带来了日益深刻地影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对峙的冷战时代的结束,全球化浪潮势头更加迅猛,人类真正进入了全球共存与竞争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新型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典型的代表是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有些国际组织甚至开始具有某种超越民族国家的权力,因而有必要对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予以探究并作出回应。 一、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的一种称谓,是现代国 家籍以体现的身份。从广义角度讲,民族不等于国家,民族的历史早于国家,并非每一个民族均有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民族与国家是不可分割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必然具有民族的特征,现代民族也必然具有国家的要素。民族国家是民族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体,前者体现为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维护民族利益,强化民族精神;而后者则体现为求得国家 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国家是体现民族利益的形式,因为它拥有强制性的机构与力量,能够采取强制与非强制性的手段实现或维护民族利益,从而实现国家利益。本文谈到的“民族国家”是从现代国家的角度来讲的,它具有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有一定界限的领土,一定数量的公民,有行使管辖权的政治组织以及对内对外独立自主的主权。使用“民族国家”概念是因为它还体现了国家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文化基础,作用微妙。 国际社会是包括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综合体,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国际关系也就涉及众多的国际关系主体,但民族国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类。它们各自拥有国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因而每一个国家是独立、平等、不容侵犯的。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人类的共同利益追求──经济生活把国际社会各个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政治生活。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在每一时代形成颇具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一般而言,当各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时,民族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程惠霞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081) 摘 要:在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跨国性组织等多方面的挑战。但民族国家、国际组织的特点及其在 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决定了尽管经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主体。其支配性地位是由民族国家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政治文化等基本因素维系的。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全球化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7)06-0081-03 ?当代世界? ?81?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近年来,“全球化”这一字眼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眼前,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第二,全球化也即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目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全球化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说到全球化,不得不说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化的步伐明显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快一些。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这些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_尚萌萌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尚萌萌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摘 要: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民族化。只偏重其一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因此,本文从矛盾观点出发,用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解释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并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 经济全球化 民族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民族化。只偏重其一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以下我们就从矛盾分析法入手分别论述了全球化与民族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待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从形式上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其实是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经济发展趋势。全球化以各国经济不断一体化的趋势为表现,从矛盾分析法来看就是个别向一般的转化。民族化则是各国通过相互学习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的一个过程,同时,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这是一般向个别方向的变化发展。从形式上看,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同时又要意识到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的同时,还要注意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本民族的发展特色。 二、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看待经济全球化 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纷纷打开国门,充分地利用外资,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将会波及各国,使世界经济发生动荡,从而严重影响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来正确的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三、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看待经济民族化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很多国家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都争先恐后的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往往会将经济民族化问题抛之脑后。经济民族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将国外先进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走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民族是生活在共同地域的有共同语言文化、共同心理习惯和共同经济生活方式的人们组成的共同体,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和主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和国情。所以,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应该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走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有些国家在发展中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是盲目的追逐全球化潮流。这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也要保持本民族的发展特色,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 四、用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性问题,经济民族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个性问题,二者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问题。从形式上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经济发展态势。但是,究其本质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民族化而存在,正是各自独立的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互相联系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潮流,否则,就不可能有经济全球化。这说明共性是不能离开个性而独立存在的。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也表明了各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世界经济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这说明个性也不能离开共性而存在。再次,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都具有本国特色,因此,世界各国的民族经济不可能完全被经济全球化所包含在内,经济全球化只是各国民族经济的一部分。这说明经济民族化与经济全球化在相互联系中也存在着差异性。最后,经济全球化不是任意经济的全球化,而是各民族国家经济中优秀部分的全球化,以及各民族在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经济交往和互相联系中实现的经济国际化和一体化。换句话说就是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优势的东西就越容易全球化。同时,各民族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可以向其他民族国家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先进的技术,把国际先进的东西民族化的过程。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教导我们,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看待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民族化的关系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学会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加快民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周树智.论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第1期. 作者简介:尚萌萌(1989—),女,汉,山西晋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经 济 论 丛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17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H反却足在这种交融中,使本民族的文化因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而更加健壮,更加生气勃勃。文化的全球化,使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不断地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同享有的资源,加快了不同文化在全球层而上的交流与互动。丙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并不意味着世界必然趋向西化,外来文化的势头再猛,冲击再大,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之欧阳光明创编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同在、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骤、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完善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机遇挑战 正文: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表现,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探讨与之应对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

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第六,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尽管发达国家

思修-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认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 2.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处理好爱国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化迅速扩张,消费文化日益盛行,文化呈现出世界趋同或融合的趋势,这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让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通信传媒的高速进步,自由贸易的逐步深化,正在把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市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推进。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侵犯一个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很大争议的过程。全球化和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任何一种民族都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全球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保持我们文化特色,借鉴外来文化优势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经济全球化的号召下,我国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慢慢走出国门,向世界显示我们文化的魅力。像是如今风靡全球的孔子学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利于我们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世界各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等。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不仅是西方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西方文明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并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所不太完善的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成果,从而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效率意识和现代管理意识。 再者,国外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这为我们思考和关注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野。在外国思想家的视野中,他们从老子的著作中发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生成说的初步设想,也从中找到了对当今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保护思想,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从中他们看到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伦理中,他们看到了可以用于改善当代西方家庭伦理关系,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社会规范;从《易经》中外国人更是读出了当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原理。而一部孙子兵法更是成为世界军事院校的经典教材。而这些,都是我们不曾发现的。经济全球化下,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文化时,我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了,我们的文化被剖析地也就越来越深刻了。 二.经济全球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纵然经济全球化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首先,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使大量外来文化流进,西方文化迅速扩张,从而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逐潮流,热衷过一些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然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却原来越冷清,逐渐被打入冷宫。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们传统文化的地位摇摇欲坠,有些文化甚至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其次,经济全球化下我们的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当前的文化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部分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充斥于世界。可以说,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习俗正在日趋全球化,无论是在服装、食品、电影、电视,还是在建筑设计方面。美国更是凭

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精品】

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 文化的民族化与全球化是统一的、辩证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明显地加快,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予以积极应对,在竞争中稳操胜券。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我们的任务就是给民族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丰富、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和融会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姿容与新的涵义,使民族文化在不断实现创新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而决不是相反,也决不能相反。任何弱化和排斥民族文化个性与特点的认识和行为,都是与文化全球化的本义相悖的,也都是不科学和不实际的。 文化的全球化,主要是指文化的全球交融与全球接受,文化内容的延伸与文化受众的扩大,文化观念的更新与文化审美的泛化,以及文化载体与文化形式的多样化,文化创造机制的科学化与开放化,文化生产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趋向等。毫无疑问,对于文化自身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是实现飞跃呢,还是走向沉沦?关键就在于如何认识和确定民族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虽然同属于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同样具有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性质和功能,同样在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文化又毕竟是文化,它有着区别于经济、政治和科学

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在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它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它的效能虽然不能量化,但却必不可少;它的存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是潜在的,是无形的,但同时却也是明显的和巨大的。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广泛,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乃至于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大杠杆”,社会进步的“火车头”。人们越来越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中认识到: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而政治则越来越被文化所融汇,在许多情况下政治常常是以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借重于文化而发挥其作用的。 毋庸置疑,文化的作用是广泛而重要的。但是,要使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和内在性规律,并在实践中尊重这些特点和规律,正确驾驭这些特点和规律。在文化的诸多特点和规律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不可逆性和它的民族性,而它的不可逆性又主要是通过它的民族性来涵载和体现的。所以,只有民族性才是文化的脊梁和灵魂,才是文化的价值所在,也才是文化能够存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与基础。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性质、特征与规律,都是或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p5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正面影响: 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负面影响: 由于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可能会扩大南北的贫富差距。 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转嫁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少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使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面临挑战。 现在全球化是在生产贸易、金融、投资、消费、物流这些领域,全方位的都有表现。全球化大大提升了国际间的相互依存度,它不但表现为国家间相互更加依存,也表现在工业间相互更加依存、市场间相互更加依存、各种生产要素和物流采购相互更加依存、同时金融市场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 全球化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就体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旅游业等领域中。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我们在统计的时候,经常把国际旅游作为国际贸易当中服务贸易的一块,但其实不太准确,它们还是有些不同的。贸易,简单来说,是相当于把产品送到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手中去;而旅游,是把消费者搬到当地市场来消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二者还是有差别的。很有趣的是,从80年代以后,我们都知道,世界经济一直在上下波动,但是唯独国际旅游业始终发展的比较稳健,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从85年前后到最近20年时间,全球旅游业的年均增长始终保持在5%到8%这个幅度,而且一直是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国家间、市场间、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物流采购相互依存着,同时金融、服务市场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在早期,“中国制造”对美国一些当地的产业造成很大的冲击。这里举一个小例子。我在美国工作时的一位同事,一位社会学家。她提出一个命题,“现在市场上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产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 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