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离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食品加工专业毕业论文

食品加工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食品加工新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学号班级专业食品加工技术系别作者姓名完成时间2011.5.10指导教师职称食品加工新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摘要跨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

食品加工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与新的技术革命密切相关。

本文介绍了在食品加工领域日益扩大应用的现代食品分离技术、微波处理技术、膨化技术、超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包装新技术、软胶囊和微胶囊化技术、高压加工技术、辐射技术、纳米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电磁技术和真空技术。

以便理解食品工业与高新技术唇齿相依的关系。

关键词:高新技术;食品加工一、各种新技术对食品工业的推动作用民以食为天,食物是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

在任何历史阶段,在任何管家,食物始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对食品加工行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食品加工业,尤其是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对食品行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观影响和应用于食品加工的新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二、简介各种新技术(一)现代食品分离技术1.膜分离膜分离技术主要为电渗析、精虑,超滤和反渗透,是在常温下以膜两侧的压力差或电位差为动力对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浓缩、纯化等的操作过程。

膜技术在脱盐、饮用水净化等领域已取得了成功。

目前我国研究比较多的是微波、超滤、反渗透在饮料方面的应用。

在发达国家,膜技术已用于食用色素的精制、调味液精制、脱色处理、牛奶浓缩杀菌及香气成分回收等。

2.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领域,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作为一种安全、卫生、高品质、高效率、节省能源的食品加工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超临界二氧化碳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虽然仅有20~30年的历史,但发展十分迅速。

迄今为止,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4个方面:(1)提取风味物质,如香心料、呈味物质的提取等。

(2)食品中某些特定成分的提取额或脱除,如从可可豆、大豆、咖啡豆、棕榈籽、向日葵中提取植物油脂,从鱼油和肝油中提取高营养价值和药物价值的不饱和脂肪酸,从油炸食品中脱除脂肪,从乳脂中脱除胆固醇等。

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和制备方法-有机化学论文-化学论文

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和制备方法-有机化学论文-化学论文

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和制备方法-有机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生物碱是天然产物中药用活性较好的一类化合物, 在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 生物碱的分离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

近年来, 随着高效液相色谱填料和分离方法的发展, 生物碱的分离分析和纯化制备有了长足的进步。

该文主要针对碱性化合物的峰形拖尾问题, 综述了高效液相色谱理论的发展和色谱分离技术的进步, 以及近年来新型色谱填料和分离方法在生物碱分离分析和纯化制备中的应用, 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碱; 拖尾; 制备色谱; 正交分离;Abstract:Alkaloids are a class of natural compounds with goo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In the field of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kaloid separation has always been a hot and difficultproblem.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materials and separation methods, great progresses in alkaloid analysis and preparation have been achieved.In this article,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with respect to peak tailing problems of basic compound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HPLC in natural alkaloid analysis and preparation are discussed.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PLC separation on alkaloids is also looked forward.Keyword:alkaloids; peak tailing; preparative HPLC; orthogonal separation;生物碱是天然产物中药用活性和成药性较好的一类化合物, 据统计, 美国FDA批准的1 000多种小分子药物中, 碱性药物的比例超过60%[1]。

现代测试技术论文

现代测试技术论文

凝胶色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摘要:凝胶色谱法又叫凝胶色谱技术,是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而又简单的分离分析技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有机溶剂,对高分子物质有很高的分离效果。

目前已经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分子免疫学以及医学等有关领域广泛采用,不但应用于科学实验研究,而且已经大规模地用于工业生产。

本文就凝胶色谱做一个整体性的介绍。

关键词:凝胶色谱法、分析技术、原理、应用Abstract:gel chromatography, which is known as gel permeation technology, is a quick and simple separation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s developed in the early 1960s. It has simple equipment and simplified operation, and also it doesn’t require organic solvents and has high polymer material separation effect. It has been not only widely used by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bioengineering, molecular immunology and medicine, but also used on a large scale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is paper will give a holistic introduction about gel chromatography.Key words: gel chromatography, analytical techniques, theory, application1.凝胶色谱介绍凝胶色谱法又叫凝胶色谱技术,是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而又简单的分离分析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有机溶剂,对高分子物质有很高的分离效果。

大分子分离技术

大分子分离技术

⼤分⼦分离技术⽣物⼤分⼦分离术——⽣物⼤分⼦分离技术概述及展望⽣物⼤分⼦技术概述及展望⽣物⼤分⼦分离技术概述及展望1 前⾔⽣物⼤分⼦包括多肽、酶、蛋⽩质、核酸( DNA和RNA)以及多糖等。

⽣命科学的发展给⽣物⼤分⼦分离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论从动植物和微⽣物体内提取或⽤⽣物⼯程制备的⽣物⼤分⼦产品,都是组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在使⽤前都要分离和纯化。

各种⽣化、分⼦研究都要求得到纯的,以及结构和活性完整的⽣物⼤分⼦样品,这就使得其分离技术在各项研究中起着举⾜轻重的作⽤。

对⽣物⼤分⼦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也就应运⽽⽣。

⽽且随着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材料化学、⾃动化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也为⽣物⼤分⼦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物⼤分⼦的制备具有如下主要特点:⽣物材料的组成极其复杂;许多⽣物⼤分⼦在⽣物材料中的含量极微,分离纯化的步骤繁多,流程长;许多⽣物⼤分⼦⼀旦离开了⽣物体内的环境就极易失活( 因此分离过程中如何防⽌其失活,就是⽣物⼤分⼦提取制备最困难之处);⽣物⼤分⼦的制备⼏乎都是在溶液中进⾏的,温度、pH值、离⼦强度等各种参数对溶液中各种组成的综合影响,很难准确估计和判断[1]。

这些都要求⽣物⼤分⼦的分离技术以此为依据,突破这些难点,优化分离程序,以获得符合要求的⽣物⼤分⼦样品。

2 传统分离⽅法常⽤的传统⽣物⼤分⼦分离⽅法有沉淀、透析、超滤和溶剂萃取等。

它们都是⼀些较早就建⽴起来的分离⽅法, ⾄今仍然被⼴泛应⽤。

2.1 沉淀法沉淀法包括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选择性变性沉淀法、有机聚合物沉淀法。

在蛋⽩质领域,应⽤盐析法使蛋⽩质沉淀出来已有80多年的历史。

其突出的优点是成本低,不需要特别昂贵的设备;操作简单、安全;应⽤范围⼴,对许多⽣物活性物质具有稳定作⽤[2]。

该法虽然分辨能⼒不⾼,但在粗级分离中仍然被⽣物⼤分⼦分离技术(课程论⽂)经常采⽤。

受盐饱和度、温度、蛋⽩质浓度、PH等的影响。

[化工分离技术论文]膜分离技术

[化工分离技术论文]膜分离技术

[化工分离技术论文]膜分离技术化工分离技术是通过采用化工设备的专有作用,对相应的化合物质利用其表现出来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对整体化合物就行有效分离的一个技术,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化工分离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化工分离技术论文篇一化工分离技术新技术研究与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从现今化工分离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化工分离技术的新进展方向进行分析,并结合市场社会的要求,对化工分离技术的成本要求进行评价,并最终以活性炭纤维(ACF)投入市场应用的例子来阐明化工分离技术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化工分离技术;新技术;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TQ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化工分离技术是通过采用化工设备的专有作用,对相应的化合物质利用其表现出来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对整体化合物就行有效分离的一个技术,是化工研究整体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所有的化工生产中,化工分离这一技术都贯穿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

从化工分离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化工分离技术逐渐原来的单一理论研究逐渐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并在能源、生物、环境等领域进行切实有效的化工分离技术实践,把理论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而在此基础上,化工分离技术又产生了新的分离技术方式,可以运用于更多的领域,这种更大程度上的化工分离技术的普及使得化工分离技术的发展逐渐变得成熟。

一、现今化工分离技术新技术的应用范围1、环境保护工程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原来越成熟和科技运用的越来越普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环境污染的现实情况却是很让人担忧。

各种废水及其他污染物的肆意排放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甚至因为有些废气、废水的慢性污染,人们还会因此患上一些不治之症。

例如上世纪很有名的日本水俣病。

从化工分离的角度来看,在很多工业制造过程中排出的各种废气、废水并不是别无它用的,无论是硫法都能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

这样就能使得废物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能够进行工业生产的再循环利用,而不像生化处理或肆意排放那样的简单处理方法,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环境都没有任何有效利用价值。

润滑油酮苯脱落溶剂回收膜分离的研究论文doc

润滑油酮苯脱落溶剂回收膜分离的研究论文doc

润滑油酮苯脱落溶剂回收膜分离的研究摘要:主要研究了聚酰亚胺纳滤膜分离酮苯一润滑油的性能.考察了操作压力、温度、料液流量、料液中润滑油浓度及酮苯比等因素对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并考察了长期运行情况下膜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随压力增大、温度升高和料液流量增大,膜通量也随之增大;料液中润滑油浓度的增加使膜通量减小,料液中酮苯比的增加可增大膜的通量;以上各种情况对膜的截留率影响不大,截留率稳定在95%以上;在40天的运行期内膜的分离性能变化不大。

说明此聚酰亚胺膜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

关键词:聚酰亚胺;纳滤膜;分离性能;酮苯;润滑油目录摘要 (1)关键字 (1)引言 (1)第一章实验部分 (2)1.1聚酰亚胺纳滤膜的制备 (2)1.1.1聚酰亚胺纳滤膜分离酮苯一润滑油性能测定 (2)1.1.2膜通量的测定 (2)第2章结果与讨论 (2)2.1 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2)2.1.1操作压力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2)2.1.2温度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2.1.3料液流量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2.2料液组成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2.2.1润滑油浓度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4)2.2.2料液酮苯比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4)2.3长期运行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4)第3章结论 (4)参考文献 (4)引言长期以来,溶剂脱蜡法在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中一直占主要地位。

脱蜡后的溶剂(即2 一丁酮和甲苯)要通过蒸馏过程从润滑油和溶剂的混合液中分离出来以循环利用,由于溶剂频繁重复着冷冻一加热一汽化一冷凝一冷冻等循环过程…,既限制了装置的生产能力,又造成能量的大量消耗,成为润滑油和石蜡生产扩能的瓶颈。

膜分离技术在石化行业中的应用为液一液有机物系的分离开辟了一条高效、低能耗的新途径。

膜分离技术不涉及相变,将其应用于脱蜡工艺,可在低温下直接从脱蜡油的滤液中分离出部分冷溶剂回系统循环使用,减少了高温蒸馏和冷却过程的能量损耗,同时降低了溶剂回收和冷冻系统的负荷。

现代分离技术论文

现代分离技术论文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现代分离技术论文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现代分离技术》课程论文膜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膜分离技术以其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膜分离技术的原理、特点、发展历史及其在工业生产、食品工业、制药行业和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应用,并简述了膜分离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微滤;纳滤;超滤;反渗透1 膜分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历史[1]膜分离现象早在250多年以前就被发现, 但是膜分离技术的工业应用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其大致的发展史为: 20世纪30年代微孔过滤;40年代渗析;50年代电渗析;60年代反渗透;70年代超滤; 80 年代气体分离;90年代渗透汽化。

数十年来, 膜分离技术发展迅速, 特别90年代以后,随着膜 (TFC 膜) 的研制成功,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电子、轻工、纺织、石油、食品、医药、生物工程、能源工程等。

我国膜技术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1966年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在上海化工厂正式投产。

1967年用膜技术进行海水淡化工作。

我国在70年代对其它膜技术相继进行研究开发( 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微滤膜) ,80年代进入应用推广阶段。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在 1985年首次研制成功中空纤维氮气氢气分离器,现已投入批量生产。

我国在1984年进行渗透汽化研究,1998年我国在燕山化工建立第一个千吨级苯脱水示范工程。

中国科技部把渗透汽化透水膜、低压复合膜、无机陶瓷膜及天然气脱湿膜等列入”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分别由清华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杭州水处理中心承担,进行重点开发公关。

分离纯化技术及应用论文

分离纯化技术及应用论文

分离纯化工艺的运用及发展综述作者:王亚森分离纯化工艺的运用及发展综述摘要:随着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常用的分离纯化技术的原理、工艺、特点和应用,为了更好的利用分离纯化技术为社会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本文综合概述了分离纯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关键词:分离纯化技术,应用,发展,原理,应用。

引言:分离纯化过程就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手段,或将这些方法结合,将某混合物系分离纯化成两个或多个组成彼此不同的产物的过程。

通俗地讲,就是将某种或某类物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通过提纯技术使其以相对纯的形式存在。

实际上分离纯化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不可能将一种物质百分之百地分离纯化。

例如电子行业使用的高纯硅,纯度为99.9999%,尽管已经很纯了,但是仍然含有0.0001%的杂质。

被分离纯化的混合物可以是原料、反应产物、中间体、天然产物、生物下游产物或废物料等。

如中药、生物活性物质、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等,要将这些混合物分离,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

在工业中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与装备,耗费一定的能量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过程,研究实现这一分离纯化过程的科学技术称为分离纯化技术。

通常,分离纯化过程贯穿在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是获得最终产品的重要手段,且分离纯化设备和分离费用在总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所以,对于药物的研究和生产,分离纯化方法的选择和优化、新型分离设备的研制开发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分离纯化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从矿石中冶炼各种金属,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和制造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中药有效成分及保健成分的提取,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各种抗生素、食用酒精、味精等,都离不开分离纯化技术。

同时,由于采用了有效的分离技术,能够提纯和分离较纯的物质,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地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

如由于各种色谱技术、超离心技术和电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生物化学等生命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论文膜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膜分离技术以其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膜分离技术的原理、特点、发展历史及其在工业生产、食品工业、制药行业和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应用,并简述了膜分离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微滤;纳滤;超滤;反渗透1 膜分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历史[1]膜分离现象早在250多年以前就被发现, 但是膜分离技术的工业应用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其大致的发展史为: 20世纪30年代微孔过滤;40年代渗析;50年代电渗析;60年代反渗透;70年代超滤; 80 年代气体分离;90年代渗透汽化。

数十年来, 膜分离技术发展迅速, 特别90年代以后,随着膜 (TFC 膜) 的研制成功,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电子、轻工、纺织、石油、食品、医药、生物工程、能源工程等。

我国膜技术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1966年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在上海化工厂正式投产。

1967年用膜技术进行海水淡化工作。

我国在70年代对其它膜技术相继进行研究开发( 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微滤膜) ,80年代进入应用推广阶段。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在 1985年首次研制成功中空纤维氮气氢气分离器,现已投入批量生产。

我国在1984年进行渗透汽化研究,1998年我国在燕山化工建立第一个千吨级苯脱水示范工程。

中国科技部把渗透汽化透水膜、低压复合膜、无机陶瓷膜及天然气脱湿膜等列入”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分别由清华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杭州水处理中心承担,进行重点开发公关。

1998年10月国家发改委在大连投资兴建国家膜工程中心,技术上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为依托。

经过20年的努力, 中国在膜分离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 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但从总体上讲, 中国的膜分离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需进一步研究开发。

2 膜分离技术概述2.1膜分离技术原理膜分离技术是一种使用半透膜的分离方法,在常温下以膜两侧压力差或电位差为动力,对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浓缩、纯化。

膜分离技术主要是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流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操作。

现已应用的有反渗透、纳滤、超过滤、微孔过滤、透析电渗析、气体分离、渗透蒸发、控制释放、液膜、膜蒸馏膜反应器等技术。

2.2膜分离技术分类微滤: 膜孔径大约 0.1 μm,主要从气相和液相物质中截留微米及亚微米的细小悬浮物、微生物、微粒、细菌、酵母、红血球、污染物等,以达到净化和浓缩的目的。

它属于压力驱动型的膜分离过程,工作时,在膜两侧静压差的作用下,小于膜孔的粒子透过膜,大于膜孔的粒子则被截留在膜的表面上,使大小不同的粒子得以分离。

微滤分离的实质是利用膜的“筛分”作用来进行的。

“筛分”作用的普遍看法是:比膜孔大的颗粒的机械截留、颗粒间相互作用及颗粒与膜表面的吸附、颗粒间的桥架作用这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超滤: 膜孔径在 10-100 nm,主要用于分离液相物质中诸如蛋白质、核酸聚合物、淀粉等大分子化合物、胶体分散液和乳液等。

超滤过程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压力驱动的筛孔分离过程,但膜表面的化学物质也是影响分离的一个重要因素。

超滤过程与微滤类似,也是膜表面上的机械截留( 筛分) 、在膜孔中的停留( 阻塞) 、在膜表面及膜孔内的吸附三种形式。

不过其膜孔更小、过滤精度更高, 实际操作压力比微滤略高。

纳滤: 膜孔径在 1-10 nm, 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主要用于二价或多价离子及分子量介于200-500之间的有机物的脱除。

纳滤膜的分离机理模型目前的看法有: 空间位阻—孔道模型,溶解扩散模型、空间扩散模型、空间电荷模型、固定电荷模型。

与超滤膜相比,纳滤膜有一定的荷电容量;与反渗膜相比,纳滤膜又不是完全无孔的,因此其分离机理在存在共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异。

反渗透: 膜孔径小为 1 nm,它仍是一种压力驱动的膜过程, 与其他压力驱动的膜过程相比,反渗透是最精细的过程,因此又称“高滤”。

它过滤的实质是利用反渗透膜具有选择性透过溶剂而截留离子物质的性质。

分离的过程是依靠膜两侧的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用以克服溶剂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渗透膜而实现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

它主要用于水的脱盐、软化、除菌等。

它的分离机理与其它压力驱动膜过程有所不同,分离过程除与孔的大小有关外,还取决于对透过组分在膜中的溶解、吸附和扩散,因此与膜的化学、物理性质以及透过组分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很大关系。

此外,还有其他几种膜,如表一所示:表一其他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原理推动力(压力差)/kpa透过组分截留组分膜类型处理物质形态电渗透离子交换电化学势-渗透小离子组分大离子和水离子交换膜液体膜蒸馏传质分离蒸汽压差挥发性组分离子、胶体、大分子等不会挥发组分和无法扩散组分多孔疏水膜液体或者气体液膜溶解扩散浓度差可透过组分无法透过组分液膜液体渗透汽化溶解扩散浓度差膜内易溶解或易挥发组分不易溶解或不易挥发组分均质膜、复合膜或非对称膜进料为液态,渗透为气态3 膜分离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及研究进展3.1膜分离技术在化工生产的应用含氟化合物去除中的应用。

目前很多磷肥生产企业会利用膜微滤技术将磷石膏废水中的一些含氟化合物去除,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截留大分子溶质,微粒在0.05-10um左右也可以去除。

以往在废水中加入石灰乳,废水中的氟化合物中和以及沉淀的效果并不理想,很难符合标准的排放要求(10mg/L)。

而且传统的石灰乳处理废水的过程相当繁琐,时间也比较长。

但是通过将膜微滤技术处理废水中的含氟化合物,只需要在膜分离器中放置石灰乳,还有废水进行中和反应后的微粒即可。

通过膜微滤技术处理的废水含氟量大概只有6mg/L左右,远远小CaF2于10mg/L,符合废水排放标准,这样废水也可以循环应用。

在废气粉尘回收中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大量的粉尘,对周围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比如,若采用旋风分离器或者普通袋滤器来处理水泥窑尾气,尾气的粉尘含量经处理后大概是90-115mg/m3,这样形成的系统阻力介于1.5-2.0kPa左右,并不满足国家排放标准,同时由于尾气含水量较大,若短时间内温度急剧下降,极易导致生产设备堵塞,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但是若采用膜微滤分离技术处理,废气粉尘含量可降低至 4.3mg/m3,而系统阻力只是在1.00kPa左右,完全满足国家排放标准要求,同时可减少生产设备堵塞现象,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膜微滤分离器至少会有3年以上使用寿命,比较经济、节能。

在磷肥生产、磷酸氢钙干燥窑尾气、石灰窑、钛白粉生产、磷铵生产等诸多方面粉尘处理中都有所应用。

此外,在工业废水如含油废水、染料废水、造纸废水、重金属废水、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处理过程中,膜分离技术都有广泛应用。

3.2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2]反渗透、超滤技术在乳制工业中的应用的最主要是:乳清蛋白的回收、脱盐和牛乳的浓缩。

此外,膜分离技术在饮料工业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以普通蒸发法浓缩的果汁,在蒸发过程中,原果汁所含的水溶性方向物质及维生素等几乎全部被破坏、损失。

当采用反渗透设备在10MPa的操作压力下处理柑橘和苹果等果汁,得到固形物损失率小于1%的浓缩果汁,其芳香物及维生素等得到很好的保存。

而超滤主要用于果汁的澄清:如靠压榨生产的苹果汁,含有12%的固体包括糖、苹果酸、淀粉、果胶和酚类化合物。

超滤后果汁的得率可达到96%以上,且超滤加工时间很短,操作简单,节省人力和储罐设备。

同时,通过超滤也除去了果汁中的细菌、霉菌、酵母和果胶等,故超滤后的果汁可有2年的货架寿命,保存时间远远超过通过传统工艺制作的产品。

此外,膜分离技术在油脂加工、豆制品加工、淀粉加工、制糖工业、酿酒工业等方面,膜分离技术都有应用。

3.3膜分离技术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近几年,国内应用膜分离纯化微生物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用溶剂萃取抗生素后,萃取液用疏水性纳滤膜处理,浓缩抗生素,可改善操作环境;二用亲水性纳滤膜对未经萃取的抗生素发酵滤液进行浓缩,除去水和无机盐,再用萃取剂萃取,可大幅度提高萃取过程的生产能力,减少萃取剂的用量。

还有多层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同时还有组合分离: 超滤和纳滤膜组合分离、超滤、纳滤和转相组合分离、超滤和反渗透膜组合分离等。

[3]但是目前膜分离技术在该行业中应用仍十分受限。

原因有:一是作为一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技术,膜分离过程本身仍存在许多技术问题,诸如高分离因子及高渗透通量膜的制备,高稳定性,耐污染清洗膜组件的研制;二是发酵液是一种复杂的介质,黏度、浓度和颗粒大小都不一样,甚至会有多种与主产品高度相似的副产品,对膜分离的选择性有很高要求;三是医药行业对卫生要求极严,膜容易被污染;最后试验采用的膜组件应由自制转向标准化,这将有利于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膜分离技术还应用于中药生产,它具有许多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分离过程简便,且不需加热,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分离效率高;不消耗有机溶剂,可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分离选择性高;可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操作,满足中药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膜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将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还能提高我国中药的附加值,有利于中药出口。

3.4膜分离技术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4]渗透膜分离技术主要包括正渗透技术(Forward osmosis,FO)和反渗透技术(Reverse osmosis,RO)。

目前的海水淡化处理主要是RO 技术,但是RO技术需要高压操作,能耗较高,且对预处理要求严格,运行成本高,还伴有二次污染,而FO技术只依靠渗透压,无需外界压力,能耗低,无二次污染,有望共同解决淡水资源问题。

目前,RO技术每生产 1000加仑纯水是2-4美元,能耗10-60 kJ,能耗很高;FO技术能耗为0.84 k Wh· m-3,比RO低72.1%。

我国浙江舟山六横岛和河北曹妃甸日产10万吨 RO技术相继投产,1990年美国RO技术水处理量每天逾300万吨。

但是,由于正渗透膜过程存在的内浓差极化,膜污染和溶质逆向扩散等问题,使得该技术的工业化尚有一定距离。

4 膜分离技术特点及发展方向从膜分离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可以归结出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优点:(1)膜分离技术是一种节能技术,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2)膜分离过程是在压力驱动下,在常温下进行分离过程,特别适合于对热敏感物质,如酶、果汁、某些药品分离、浓缩、精制等;(3)膜分离技术适用分离范围极广,从微粒级到微生物菌体,甚至离子级等都有其用武之地,其关键在于选择不同的膜类型;(4)膜分离技术由于只是以压力差作为驱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