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五法
高中文言文翻译五种技巧

文言文翻译五种技法指导一、保留.法—⑴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⑵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语(古今称谓一致的词语)。
例如: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②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猎上林中”,得雁……译:让(汉朝的)使者对单于说,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里打猎”,射得(一只)大雁……③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004’安徽真题)译:(合浦)郡不生产粮食,然而海里出产珠宝,和交阯郡相邻境,经常互相通商,买进粮食。
④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2010年,安徽真题)译:(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二、替换.法⑴(不完全替换法)双音节化法—将文言句中单音节词译成一个与其有着共同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⑵完全替换法:①诸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固定结构等特殊的文言现象;②因为古今称谓有变化而不一致的词语。
例如: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地变故。
②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2011’安徽真题)译: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③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译: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习,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习,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④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003’安徽真题)译:国君厌恶听到他的过失,那么忠臣就会转化成为佞臣;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臣就会转化成为忠臣。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如下:
1、留(保留法):凡国名、朝代、年号、地名、人名(字、号等)、官职名、
物名、器皿、数量词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翻译。
如《桃花源记》中“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句中的南阳刘子骥,地名人名,不译。
2、换(替换法):关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固定句式等,翻译时应把古词换
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3、删(删减法):翻译时可删减词语,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
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等。
简单说就是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骨已
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
删去。
4、补(增补法):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这里译文时“见”的前面应加上“桃花源中的人”,“乃”前也要加“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5、调(调位法):翻译时,有些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
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彭,字子彭,博陵安平人也。
祖楷,魏殷州刺史。
父谦,周荆州总管。
彭少孤,事母以孝闻。
性刚毅,有武略,工骑射。
善《周官》、《尚书》,略通大义。
周武帝时,为侍伯上士,累转门正上士。
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宇文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彭以两骑征纯入朝。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五个基本方法精选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五个基本方法翻译古文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办呢?以下是关于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六个字:对、增、删、移、留、换。
一、对,即对译法。
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如:“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
”二、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
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
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做补充。
译文则为:“(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三、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如: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者,起提顿作用。
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
四、移,即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例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陆离”是修饰“长铗”的,“崔嵬”是修饰“切云”的,翻译时应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语前。
五、留,即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小材料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具体方法:留、增、换、调、删。
“留”:就是保留。
(1)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的时候可以保留。
如:“每至晴初霜旦”中的“每”可以保留(2)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这个句子中的“三峡”“里”的意思保留不变。
“增”,就是增补把省略的内容添上例:“淸荣峻茂”可以翻译成(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2)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如:两岸连山可以翻译成两岸(相)连(的)(高)山“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虽乘奔御风”中的“虽”可以用“即使”替换,“不见曦月”中的“曦”可以用“太阳”来替换“调”就是调换位置、调换语序。
如“绝巘多生怪柏”中的“生”要提到“多”的前面可以翻译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不以疾也”中的“也”文言虚词不用翻译。
小材料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具体方法:留、增、换、调、删。
“留”:就是保留。
(1)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的时候可以保留。
如:“每至晴初霜旦”中的“每”可以保留(2)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这个句子中的“三峡”“里”的意思保留不变。
“增”,就是增补把省略的内容添上例:“淸荣峻茂”可以翻译成(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2)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如:两岸连山可以翻译成两岸(相)连(的)(高)山“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虽乘奔御风”中的“虽”可以用“即使”替换,“不见曦月”中的“曦”可以用“太阳”来替换“调”就是调换位置、调换语序。
如“绝巘多生怪柏”中的“生”要提到“多”的前面可以翻译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不以疾也”中的“也”文言虚词不用翻译。
文言文翻译五法指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其辞简奥,其义深微。
欲明古人之意,非翻译不可。
然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须得法度。
兹为五法,以助学者翻译文言文。
一曰直译法。
直译者,直译其字,不增不减,不删不益,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文辞平实、意义明显之句。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学之,时习之,不亦悦乎?”直译法要求译者对文言文有较深的理解,对字词含义要准确把握,以免误解原意。
二曰意译法。
意译者,译其意,不拘泥于字面,力求传达原文之意。
此法适用于文辞华丽、意义含蓄之句。
如《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译为:“我是高阳氏的后裔,我的父亲名叫伯庸。
”意译法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文学修养,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使译文既不失原文之韵味,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
三曰增译法。
增译者,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此法适用于原文意思较为晦涩、需要补充说明之句。
如《史记》中“夫秦之所以强,以其地大而富也。
”增译为:“秦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增译法要求译者注意原文的语境,增加的词语要与原文意思相符,不可随意增减。
四曰减译法。
减译者,删去原文中的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此法适用于原文意思重复、冗余之句。
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减译为:“青衿,我心悠悠。
”减译法要求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避免删减重要信息。
五曰换译法。
换译者,以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原文中的古词,使译文更加贴近现代语言习惯。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一些生僻难懂的古词。
如《左传》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换译为:“小心翼翼,如同踩在薄冰上。
”换译法要求译者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都有较深的了解,能够准确把握词语的古今异义,使译文既不失原意,又符合现代语言规范。
总之,翻译文言文非易事,需遵循以上五法,结合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方能译出忠实于原文、易于理解的佳作。
然翻译之道,无止境也,学者宜不断学习,以期在翻译之路上越走越远。
文言文翻译的5种基本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
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2、补。
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
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
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
这方面例子很多。
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主要有下列几种:(1)宾语前置句.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一、增增,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需要,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意思更加完整。
如:原文:“子路率师以伐颛臾。
”译文:“子路率领军队去攻打颛臾。
”在此句中,“以”字翻译时,需增译为“去”,使句子意思更加明确。
二、删删,即在翻译过程中,删除原文中无实际意义的虚词,使句子更加简洁。
如: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在此句中,将“曰”、“乎”、“也”等虚词删除,使译文更加简洁。
三、换换,即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中的古汉语词汇替换为现代汉语词汇,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如:原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如果我们从变化的角度去观察,那么天地间的变化是无法用一瞬间来衡量的。
”在此句中,“盖将”、“以”、“曾”等古汉语词汇,被替换为现代汉语词汇,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四、调调,即在翻译过程中,调整原文中的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在此句中,将“温故而知新”调整为“温习旧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使句子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五、补补,即在翻译过程中,补充原文中省略的内容,使句子意思更加完整。
如: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伴在孔子身边。
”在此句中,“侍坐”一词翻译时,需补充为“陪伴在孔子身边”,使句子意思更加完整。
总之,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即“增、删、换、调、补”,是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的重要方法。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准确、流畅的翻译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五法
作者:山东省临朐龙泉中学马青青时间:2005-12-27 21:03:40 来源:会员转
发人气:1689
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
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
“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
“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
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补、删除、调整,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保留专有名词
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替换差异词语
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
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
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
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
有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
三、增补省略成份
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补出省略的主语。
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
2、补出省略的谓语。
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
3、补出省略的宾语。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量词。
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5、补出省略的介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四、删除无义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
主要有以下情况:
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
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
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技艺也真神奇啊!
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我惟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五、调整特殊语序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
主要有以下情况:
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
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
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为: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