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社会与明代戏剧发展概况
明朝戏曲艺术明代戏曲的繁荣与发展

明朝戏曲艺术明代戏曲的繁荣与发展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戏曲艺术繁荣与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明朝,戏曲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和娱乐性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不仅在京城和地方都得到了极高的关注和支持,而且各种不同类型的剧种也得以发展壮大。
明代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背景、宫廷的支持以及艺术家们的努力奋斗。
一、社会背景和宫廷的支持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为戏曲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在这一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赏戏曲表演。
此外,明代皇帝和王公贵族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支持也为其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明代宫廷经常举行各种戏曲演出和比赛,为戏曲艺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艺术上的激励。
二、各种剧种的兴起和发展明代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也体现在各种剧种的兴起和发展上。
传统的汉剧和元曲在明代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明代戏曲的两大主要类型。
汉剧以《窦娥冤》、《桃花扇》等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为代表,取材广泛,剧情曲折,寓意深刻。
元曲则以《西华山》、《赵盾》等形式独特、表现手法独特的剧目为特色,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运用。
与此同时,明代还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剧种,例如清明傩、南戏和晋剧等。
这些新兴剧种各具特色,以民间的生活和故事为题材,表现出明代社会的多样性和活力。
南戏以京剧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风格,由于其表演技巧独特,很快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晋剧则以山西地区为基地,以豪放、快板和高亢的唱腔著称,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喜爱。
三、艺术家的努力奋斗明代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不能忽视艺术家们的努力奋斗。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剧作家、演员和导演涌现出来,他们为明代戏曲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像汤显祖、关汉卿、李时中等剧作家都创作了一系列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优秀剧本,丰富了明代戏曲的内涵和风格。
演员们在表演技巧、唱腔、舞蹈等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为明代戏曲艺术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的戏剧与表演艺术明代戏曲和杂技的繁荣

明朝的戏剧与表演艺术明代戏曲和杂技的繁荣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戏剧和表演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明代,戏曲和杂技成为广泛受众欢迎的娱乐形式,大量剧作诞生,并通过精良的舞台效果和表演技巧吸引着观众。
本文将介绍明代戏剧和杂技的繁荣,展示其对明朝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明代戏剧的兴起明代戏剧的兴起得益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以及明代政府对艺术的支持。
在这个时期,京剧、昆曲、越剧等多种戏曲形式相继出现,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技巧。
明代戏剧融合了自由、明快的北方风格和婉约、柔和的南方风格,吸引了广大观众。
明代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它通过丰富的舞台布景、精美的服装和独特的化妆来展示故事情节。
京剧的表演技巧包括唱、念、做、打,演员通过各种技巧来演绎剧情。
同时,京剧也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西皮、花旦等。
另一个重要的明代戏剧形式是昆曲,昆曲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优美动人的舞蹈而著称。
昆曲注重表现人物情感,强调唱念做打的结合,通过演员的精湛技巧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二、明代杂技的发展与戏曲一样,明代的杂技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成为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形式。
明代杂技强调技巧和艺术的结合,以及身体的灵活性和控制能力。
杂技演员进行各种身体和器械的表演,如高空飞人、平衡术、舞龙等,使观众充分享受到了刺激和视觉的享受。
杂技表演技巧的发展源于明代社会繁荣的环境和对艺术的重视。
明代政府经常举办庆典和盛大的演出活动,为杂技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宣传机会。
由此带来了杂技表演技巧的不断提高和创新。
三、戏曲和杂技对明代社会文化的影响明代的戏曲和杂技在社会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戏曲和杂技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观看戏曲和杂技表演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和娱乐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其次,戏曲和杂技作为艺术形式,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
明代戏剧的发展阶段

明代戏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明朝初期到正德、嘉靖年间。
在这个时期,戏剧主要是继承了元代的杂剧,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
剧作家们从元代的故事中取材,加入了更多的宫廷故事和政治题材,同时对传统的元曲进行改编和注释,加强了剧本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第二阶段是从嘉靖年间以后,这个阶段主要是传奇戏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随着戏曲剧种的不断发展,豫剧逐渐成为了明代戏曲的主流。
豫剧的特点是以说唱为主,音乐节奏明快,表现方式直接、感情真挚、笑料丰富。
该剧种的代表作品有《汉宫秋》、《牡丹亭》、《西厢记》等。
明清戏曲的发展

明清戏曲的发展历程介绍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明清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但其真正的发展却在明朝。
明朝时期,戏曲逐渐脱离了舞蹈、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束缚,独立发展,并形成了多种地方戏曲。
其中,以南京为中心的南戏和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戏最为著名。
南戏主要流传于江浙一带,其音乐风格优美、细腻,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歌舞、说白、杂技等。
北戏则以京剧为代表,其音乐高亢、激昂,表演形式端庄、华丽,常被用来表现宫廷生活和历史故事。
除了南戏和北戏,还有许多其他地方戏曲,如粤剧、闽剧、川剧等。
明朝时期,戏曲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族、商人、知识分子等社会上层人士开始热衷于欣赏、创作戏曲,促成了戏曲的繁荣。
同时,戏曲也成为了宫廷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皇帝宴请宾客、节日庆典等场合的重要表演形式。
随着戏曲的繁荣,戏曲理论也得到了发展。
明朝出现了许多戏曲理论著作,如《曲律》、《中原音韵》等。
这些著作对戏曲的表演、创作、音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戏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多元互动、中心扩散的过程。
各种地方戏曲在互相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同时,戏曲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成为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戏曲理论也得到了发展,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戏剧知识点梳理总结

明代戏剧知识点梳理总结一、明代戏曲的类型和发展在明代,戏曲艺术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包括了多种类型的剧目,如京剧、黄梅戏、昆曲、评剧等,这些类型的戏曲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京剧是明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继承了元代、明代的杂剧吸收了各种曲艺因素,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黄梅戏是发源于明代的另一种戏曲,它在传统的民歌舞蹈基础上加入了书场曲艺和戏曲的表演形式,既有丰富的音乐元素,又有精湛的舞蹈技巧,形成了独特的戏曲形式。
明代戏曲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正统戏曲和杂剧时期。
正统戏曲时期大致延续了元代戏曲的传统,发展了以南戏和北戏为代表的两大戏曲体系。
而杂剧则是在这一时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是元代大型戏曲的选段编排精华,并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二、明代戏曲的艺术特点明代戏曲有着许多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表演形式上,也体现在剧目创作和演出等方面。
1. 崇尚规范和标准: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不仅在唱腔、表演和音乐上有着明确的要求,而且在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出方面也有着固定的规范和标准。
2. 文学艺术的发展: 明代戏曲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不仅在剧本创作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且在表演形式上也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等文学表现形式。
3. 注重道德和宗教: 明代戏曲在内容和题材上更加注重道德和宗教的宣传,剧目中常常涉及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4. 表演形式的创新: 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多创新,不仅在唱腔、表演和音乐上有很多新的技巧和形式,而且在服装和舞台布景等方面也有着很多新的表演形式。
5. 社会价值观的宣传: 明代戏曲在传播社会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方面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这些价值在戏曲剧目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和宣传。
三、明代戏曲的影响和意义明代戏曲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它不仅在戏曲艺术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就,也在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明代戏剧史年表

明代戏剧史年表
明代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里是一份关于明代戏剧发展的年表,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1368年-1402年
-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创了戏曲演出的基础。
- 此时,多以宫廷宴会表演和谐剧目为主,如《元命婚实剧》等。
1402年-1424年
- 明成祖朱棣继位,大力扶持戏曲发展。
- 传统故事和历史题材戏曲盛行,如《宇文皇后》等。
1424年-1566年
- 明英宗、明景帝、明宪宗时期,戏曲逐渐丰富多样。
- 兴起了以京剧、莲花落、红船戏等为代表的新戏曲流派。
1566年-1620年
- 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时期,戏曲进一步繁荣。
- 以本事剧和杂剧为主,如《破幽梦沙场倒》等。
1620年-1644年
- 明思宗、明后妃朱氏时期,戏曲受朝廷压制。
- 戏曲发展受到限制,演出活动大为减少。
总结
明代戏剧发展经历了起伏和变革,它的繁荣和发展有着广泛的
影响。
通过这份年表,我们可以了解明代各个时期的戏剧表演特点,以及随着朝代的变迁而发生的变化。
请注意,这份年表仅为简要概述,具体细节和内容请进一步参
考其他资源。
明代戏曲变革的历史考察

明代戏曲变革的历史考察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戏曲艺术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戏曲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明代戏曲变革的情况进行考察。
一、社会背景明代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决定了戏曲艺术变革的必然性。
在明代初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社会经济开始逐渐繁荣。
而在明末清朝初年,由于战争带来的影响和社会动荡,社会经济又开始走向衰落。
这种社会经济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二、戏曲剧种的变化在明代初期,戏曲剧种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
元曲式的剧目逐渐减少,新剧种开始兴起。
其中,汉剧成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形式。
汉剧是一种以汉族为中心的戏曲剧种,表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与元曲相比,汉剧更加符合明代社会的需求。
与此同时,南戏也开始兴起。
南戏是一种以南方地区为中心的戏曲剧种,具有本土特色。
南戏中的各种曲种,如梨园戏、秦腔、皮球戏等,都表现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三、演出场所的变化在明代初期,戏曲演出通常在开放式的场地进行。
这些场地通常是村庄或城市的广场、街道或酒楼。
在这种演出形式中,观众可以自由地观看演出,没有固定的座位。
但这种演出形式并不完全符合明代的社会需求。
明代中期,演出场地开始改变。
为了方便观众观看演出,人们开始建造封闭式的戏楼。
在这种戏楼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座位,观看不同的演出。
这种演出形式不仅提高了演出的品质,也为演出的商业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剧本的改革在明代初期,戏剧的剧本通常是由演员根据传统的故事编写的。
这种编写方式的不足之处是剧本的内容缺乏新颖的元素,容易失去观众的兴趣。
明初的贾仲明就提出了“奇本新剧”、“智谋剧”等新的编剧思路,试图通过剧本创作来推动戏曲艺术的变革和创新。
同时,明代中期以后,演出数量的增加以及与明朝皇室和官员的联系,也促使了戏曲剧本的形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改革。
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社会背景分析

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社会背景分析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繁荣和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将对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社会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明代社会背景概述1.天下大同思想与社会秩序:明初实行皇帝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烈的天下大同思想。
2.对外交往与贸易:明代是海洋贸易活跃的年代,航海技术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3.社会阶层与士人文化:官僚士人成为统治阶级和文化精英,士人文化得到巨大的推崇。
二、明代戏曲艺术的形成及特点1.起源与传承:明代戏曲继承了元杂剧和南戏等传统因素,并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剧种发展与多样性:明代涌现了众多剧种,如京剧、越剧、评剧等,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阶层观众的需求。
3.剧本创作与内容:明代戏曲以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变革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三、明代戏曲艺术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表达与宣传:戏曲艺术成为社会表达和宣传的重要手段,通过演出传播各种思想、价值观和政治立场。
2.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戏曲艺术在明代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3.形象塑造与情感交流:戏曲中丰富真实的角色形象赢得观众共鸣和情感交流,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结论明代戏曲艺术在该时期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与创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明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特征。
通过对明代戏曲艺术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当时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张奕湘. (2007). 中国戏曲艺术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汤逊沂. (2012). 中国传统戏曲学.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阶段:明末天启, 第四阶段:明末天启,崇祯两朝
吴江门徒继承了沈景注重格律,语言通俗 的长处,又吸收了汤显祖组织工巧,文采 斐然的特色,因而在创作上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
冯梦龙《精忠旗》 沈自晋《望湖亭》 冯梦龙《精忠旗》 沈自晋《望湖亭》
临川后学变汤显祖的积极浪漫主义为庸俗 浪漫主义,在剧情无法结构的情况下大搞 误会法,巧合法,甚至出现“戏不够鬼来 误会法,巧合法,甚至出现“ 凑”,使创作落入了歧途。最有名的作家 是大汉奸阮大铖的《春灯谜》 是大汉奸阮大铖的《春灯谜》,《燕子 笺》。
梁辰鱼 <<浣纱记>> 以西施,范蠡的爱情故事为 <<浣纱记>> 以西施, 线索,反映了吴越的政治斗争. 线索,反映了吴越的政治斗争.是一出崇高而 苦涩的爱情悲剧,一出沉重的爱情悲剧. 苦涩的爱情悲剧,一出沉重的爱情悲剧. “兔死狗烹”,范蠡在功成名就后,携西施 兔死狗烹” 范蠡在功成名就后, 泛湖而去, 泛湖而去,”呀,看满目兴亡真惨凄,笑吴是何人 看满目兴亡真惨凄, 越是谁? ----引出苍凉沉重的王朝兴衰之感, 越是谁?”----引出苍凉沉重的王朝兴衰之感, 体现出作者对明中叶内忧外患及其根源的担 忧.
<<浣纱记>>的突出贡献 <<浣纱记 的突出贡献 浣纱记>>
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昆山腔谱曲的剧本, 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昆山腔谱曲的剧本,为昆 剧的滥觞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剧的滥觞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把一个亡国的女子作为主角加以赞叹, 把一个亡国的女子作为主角加以赞叹,反驳 了传统的女色亡国论,这无疑是大胆的举动. 了传统的女色亡国论,这无疑是大胆的举动. 将政治和爱情联系起来,开创了清初<<长生 将政治和爱情联系起来,开创了清初<<长生 殿>>,<<桃花扇>>等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 >>,<<桃花扇>>等剧”借离合之情, 之感”的创作手法. 之感”的创作手法.
传四大声腔
解释----指江苏的昆山腔,江西的弋阳腔, 解释----指江苏的昆山腔,江西的弋阳腔,浙江 的余姚腔,海盐腔. 的余姚腔,海盐腔. 发展阶段: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 发展阶段: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 方,四大声腔脱颖而出.----嘉靖中叶,江西魏 四大声腔脱颖而出.----嘉靖中叶, 良辅改革昆山腔, 良辅改革昆山腔,使得昆腔自此雄踞剧坛近 百年之久.----嘉靖后的大多数传奇剧本都是 百年之久.----嘉靖后的大多数传奇剧本都是 为昆腔而作或者尽量向昆腔靠拢, 为昆腔而作或者尽量向昆腔靠拢,昆腔传奇 从此树立了权威和示范的地位. 从此树立了权威和示范的地位.
字文长 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 留有 号天池山人, 诗文集<<徐文长三集>> 诗文集<<徐文长三集>> 传奇人生:8次乡试未中举,入胡忠宪幕, 传奇人生:8次乡试未中举,入胡忠宪幕,建立抗 倭奇功----后胡入狱,他也屡遭迫害, 倭奇功----后胡入狱,他也屡遭迫害, 精神失常----佯狂,真狂, 精神失常----佯狂,真狂,九次自杀未 果,终因误杀后妻而被捕.----出狱后 终因误杀后妻而被捕.----出狱后 晚年以卖字画为生.----死后四年, 晚年以卖字画为生.----死后四年,袁 宏道发现其才,盛赞他诗, 宏道发现其才,盛赞他诗,文,字,画,人 无之而不奇. 无之而不奇.
明代社会与明代戏剧发展概况
一.明代社会概况
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 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形成绝 对君主制. 对君主制. 实行特务统治(锦衣卫,东西两厂.) 实行特务统治(锦衣卫,东西两厂.) 大兴文字狱( 大兴文字狱(光头之下 天生圣人 为世作则) 为世作则) 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一把杀人不见血 的软刀子,控制人的思想. 的软刀子,控制人的思想.
(二)传奇
传奇:唐代文人创作的故事情节曲折,复杂, 传奇:唐代文人创作的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富 有传奇色彩,文辞华艳, 有传奇色彩,文辞华艳,文情并茂的文言短篇 小说. 小说.也指明清时期不包括杂剧的中长篇戏 剧的总称. 剧的总称. 这一时期,继承南戏传统的传奇剧, 这一时期,继承南戏传统的传奇剧,经过剧作 家不懈的努力终于将杂剧推下了剧坛盟主 的宝座,并使之成为明清主要戏曲剧种. 的宝座,并使之成为明清主要戏曲剧种.
身为吴江门徒的王骥德在<<曲律>>中对沈汤 身为吴江门徒的王骥德在<<曲律>>中对沈汤 剧作的优劣作了比较公正的说明: 剧作的优劣作了比较公正的说明:”临川之于 吴江,故自冰炭.吴江守法,斤斤于三木, 吴江,故自冰炭.吴江守法,斤斤于三木,不欲令 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 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但 组织之工,几与天孙竞巧,而屈曲聱牙, 组织之工,几与天孙竞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 者咋舌. 者咋舌.”
代表作: 代表作: 三大传奇
李开先 <<宝剑记>> <<宝剑记>> 敷衍林冲夜奔的故事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 龙游浅滩遭虾戏, 落平阳受犬欺” 落平阳受犬欺” 无名氏 <<鸣凤记>> 明嘉靖年间以杨继盛 <<鸣凤记>> 为首的八位谏臣前赴后继弹劾奸相严嵩的故 事.所谓的”朝阳丹凤一齐鸣” 这是我国第 所谓的”朝阳丹凤一齐鸣” 一部以现实生活中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剧 本.作者传为王世贞. 作者传为王世贞.
第三阶段 万历时期48年间 万历时期48年间
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其标志 是: 出现了世界一流的作家和作品.(汤显祖与莎士 出现了世界一流的作家和作品.(汤显祖与莎士 比亚相比,早了一百多年.) 比亚相比,早了一百多年.) 出现了不同创作风格的戏剧流派. 出现了不同创作风格的戏剧流派. 出现了大量的戏剧理论著作, 出现了大量的戏剧理论著作,比较有名的有王 骥德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沈馑的 骥德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沈馑的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等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等
《曲律》--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成果, 曲律》 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 结。 《曲品》--是继《南词叙录》之后第二 曲品》--是继《南词叙录》 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书。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编辑,整理了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可以演唱的昆曲曲牌达七○○种左右,成 为曲家填谱法则。
朱有敦
朱元璋的孙子 号诚斋 留有杂 剧集<<诚斋乐府>> 剧集<<诚斋乐府>>
这一时期有一部好作品,即刘兑的<<娇红记> 这一时期有一部好作品,即刘兑的<<娇红记> 后被孟称舜改编成同名传奇, 后被孟称舜改编成同名传奇,被收入中国古 十大悲剧之中. 十大悲剧之中.
2.受南戏的影响,杂剧的体制和形式也在悄 2.受南戏的影响, 悄发生变化,比如出现了一折和五折, 悄发生变化,比如出现了一折和五折,也有 剧本有两个楔子, 剧本有两个楔子,并且每个剧本多个角色演 唱.
流派之争
临川派: 临川派: 以江西临川人汤显祖为代表, 以江西临川人汤显祖为代表,因为特别讲究 文采,又称文采派. 文采,又称文采派.汤显祖晚年有个玉茗堂书 斋,所以有人又称该派为玉茗堂派, 斋,所以有人又称该派为玉茗堂派,该派创 作风格为新颖灵巧,顾盼生姿,代表作为<<牡 作风格为新颖灵巧,顾盼生姿,代表作为<<牡 丹亭>> 丹亭>>
朱权 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创作杂剧十二种, 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创作杂剧十二种, 现存两种<<大罗夫>>,<<私奔相如>>. 现存两种<<大罗夫>>,<<私奔相如>>. 两个戏剧的思想价值几乎没有. 两个戏剧的思想价值几乎没有.他对 戏剧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一本戏曲 理论作品<<太和正音谱>>-------是一 理论作品<<太和正音谱>>-------是一 部研究元和明初杂剧作家和音律的 资料. 资料.
戏剧史上的”沈汤之争” 戏剧史上的”沈汤之争”
由于汤显祖崇尚自然工巧, 由于汤显祖崇尚自然工巧,特别注重曲词的 文采,的确存在着不依腔合律的地方, 文采,的确存在着不依腔合律的地方,因此遭 到以沈景为首的格律派的非议, 到以沈景为首的格律派的非议,沈景在一支 【二郎神】的曲子中批评汤显祖说”欲道新 二郎神】的曲子中批评汤显祖说” 声 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 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 鉴赏,无使人挠喉勒嗓.说不得才长, 鉴赏,无使人挠喉勒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 当着意斟量! 当着意斟量!”
吴江派: 吴江派: 以浙江吴江人沈馑为代表, 以浙江吴江人沈馑为代表,该派注重戏剧的 音律,文字通俗朴实,又称本色派, 音律,文字通俗朴实,又称本色派,其创作风格 为严守格律,语言通俗. 为严守格律,语言通俗. 昆山派: 昆山派: 该派奉前期的梁辰鱼为代表, 该派奉前期的梁辰鱼为代表,创作风格为雍 容华丽,典雅雕饰. 容华丽,典雅雕饰.
沈景的曲论突出了戏曲通俗易懂的特点, 沈景的曲论突出了戏曲通俗易懂的特点,但 过分强调了形式,要求内容适应形式, 过分强调了形式,要求内容适应形式,就形成 了削足适履的毛病,对于沈的指责, 了削足适履的毛病,对于沈的指责,汤显祖愤 然答道: 弟在此自谓知曲,意者笔懒韵落, 然答道:”弟在此自谓知曲,意者笔懒韵落,时 时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时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汤强调的 是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以文害义. 是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以文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