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家戏剧与舞台

合集下载

中国最大的皇家大戏楼,德和园大戏楼

中国最大的皇家大戏楼,德和园大戏楼

中国最大的皇家大戏楼,德和园大戏楼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夫妻,谁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这几句诗词可以说诠释了戏曲的意义,说起戏曲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戏曲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戏曲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角抵戏,再到北宋时期的宋杂剧,后来到元朝时期的元杂剧就已经基本成形了,大家熟悉的关汉卿就是元杂剧著名的作家,他写的窦娥冤一只到现在还在戏曲舞台上频繁出现,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后期,戏曲得到了长足发展,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

大家都知道,戏曲的表演离不开戏台,以前中国有各式各样的戏台,在北方甚至每个村都会有戏台,大家肯定都见过戏台,但是我今天给朋友们分享的可不是一般的戏台,它与故宫紫禁城的畅音阁,承德皇家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宫三大戏楼,它就是这期视频着重介绍的,位于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在三大戏楼中德和园大戏楼是最大的,戏楼共分为三层又叫三台,即福台,禄台,寿台,第一层是乐队伴奏的地方,其它两层是平时演出的地方,此戏楼通高21米,最底层的戏台宽17米,戏台的顶部有天井,底部有地井,都是用来表演神话剧和四季场景用的,如神仙从天而降或者从天上飘雪花下雨的场景等,还有就是鬼怪从地下钻出来等,另外大戏台下还有水井,如果剧情需要可以从地下往外喷水,看来在古代给皇家唱戏也不是一个好差事,在舞台上也要承受雨雪之苦。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晚晴时期,从清光绪21年戏楼建成到光绪34年慈禧去世前的这十三年的时间里,德和园的大戏楼共上演过200多个不同的剧目,慈禧在这里看戏达260多场次,慈禧看戏的时候坐在戏楼对面的颐乐殿里面,旁边还有后妃、公主福晋陪同,王公大臣在戏台两边的戏廊里看戏,就连光绪皇帝也只能在戏廊里看戏,由于戏廊在戏楼的侧面,在戏廊里看戏肯定不舒服,但是光绪皇帝也没有办法,因为那时候的皇权在慈禧手里,光绪只是个傀儡皇帝,处处都得听慈禧的,即便是这样,对于当时的王公大臣们来说,能够陪同慈禧太后看戏也是莫大的荣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3)内容:①全书 60 卷,约 70 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 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②《农政全 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 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思维拓展 1.明清时期的科技巨著具有以下特点:继承和总结。 提示:(1)从内容上看:多、全——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之作。 (2)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 (3)从人的主体行为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 献身科学的精神。 (4)从部分内容看:开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学,如《农政全书》和《天 工开物》。 2.明清时期中国科技为什么在世界上落伍了? (1)统治者对科技发展重视不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没落、 腐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妄自尊大,他们对西方逐渐发展起 来的科学技术几乎一无所知,也不可能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人员进行科学 研究。 (2)缺少物质基础和动力。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 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就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 基础和动力。
(3)影响:明代的这三部小说,虽然主题和风格各异,但都规模宏
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问世后在社会上广泛
流传,家喻户晓,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 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戏剧 (1)概况: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 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2)代表人物:汤显祖。①地位: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② 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 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 水准。
C.城有四部分,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街道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他就是明太祖;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4、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5、思想上: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的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三、明朝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2、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着名;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交往:郑和下西洋冲突:戚继光抗抗倭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1目的: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B、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2条件: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③明朝政府的支持;④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3概况:时间:1405~1433年;次数:七次;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泉州灵山圣墓内的郑和行香碑上,记载了郑和第五次航行前来此处行香的史实;4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1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2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明朝的科技名着1、李时珍:药物学着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宋应星:科技巨着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徐光启:农业着作农政全书,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二、明朝的着名建筑1、明长城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作用:明代的长成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看到的长成城主要是明长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比较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一万多华里,秦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建的意义: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2、北京城明清两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三、明朝的小说和戏剧1、明朝的小说A、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B、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C、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化小说,歌颂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2、明代戏剧最着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第17课明朝的灭亡1、明朝后期的腐败政治腐败,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2、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以作号召;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1368年-1644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3、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1636改国号为清;镇守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退回北京,最后失败;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一、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东南1、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清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2、1684年康熙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3、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②隋唐时,称台湾为流求,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③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④清朝时,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二、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南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雍正帝时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常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4、请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唐朝:与吐蕃是友好关系接受唐朝的册封;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②元朝: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设宣政院管理西藏;③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三.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西北1、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2、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清朝称之为回部;3、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驻军设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4、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两通西域,使得此后新疆地区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②唐朝: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③清朝: 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归纳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和方法:①抗击外来侵略: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镇压分裂势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③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如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设台湾府;④确立册封制度:清朝确立了对历代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手工业: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商业: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3、人口的增长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情况:康熙时人口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政治上: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1、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处,无实权,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的表现;2、大兴文字狱兴盛的时期:康熙、雍正、乾隆目的:为加强君主专制危害: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补充: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3、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表现: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篡改;二、对上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2、表现:①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②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出海;③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④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1、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认识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闭关锁国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只能导致落后乃至最后的挨打;细节提示:“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流,而不是绝对禁止;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例子: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②唐朝时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代对外开放的政策;③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对外交流;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一、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 ,又名石头记;前80回曹雪芹定稿创造,后40回由高鹗整理续写;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二、昆曲和京剧1、昆曲昆曲的代表作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清朝前发展到顶峰,清朝中期以后,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2、京剧1790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京剧诞生;。

昆曲的历史

昆曲的历史

昆曲的历史昆曲发展简史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

它有着近六百年漫长的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表演技艺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

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

昆剧,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

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

从北宋永嘉乡土歌舞小戏和南宋“永嘉杂剧”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南戏“,从它的发源地浙江永嘉(温州)九流十折,逐渐流传至江西南丰、浙江杭州、江苏昆山等地,并与当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讲的“土语”相融合,于是大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了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即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地方土腔。

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演唱加以改进。

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

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

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唱吗?”。

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

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调”。

古代戏曲的舞台

古代戏曲的舞台

古代戏曲的舞台在古代中国,戏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承载着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在戏曲的演出过程中,舞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古代戏曲的舞台形式和特点。

一、宫殿舞台在古代的宫廷戏曲演出中,宫殿舞台是常见的一种形式。

这种舞台通常由一座巨大的舞台和宫殿建筑构成,前方设有一片宽广的舞台用于演员表演,舞台后方则是宫殿的布景。

宫殿舞台设计精美,布景丰富多彩。

演员们可以利用舞台的不同位置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增强情节的表达。

二、屏风舞台屏风舞台是古代戏曲常见的另一种形式。

这种舞台由几片屏风拼接而成,中间是一个小舞台供演员表演。

屏风舞台布置简洁,注重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效果。

演员们可以利用相对狭窄的舞台来突出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使观众更加聚焦在演员身上。

三、悬空舞台悬空舞台是一种创新的舞台形式,它出现在后期的古代戏曲演出中。

这种舞台通常位于会场的正中央,可以通过装置在高处的绳索和架子来悬挂。

悬空舞台的优势在于演员可以在空中表演,展示更加华丽的动作和技巧。

此外,观众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观看演出,提升观赏的体验。

四、舞台道具古代戏曲的舞台除了形式上的设计,道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具可以用来增强舞台的逼真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剧情。

道具的种类多样,包括家具、宝剑、鲜花等等。

演员们可以灵活运用道具来突出角色的特征和情感,提升戏剧的艺术效果。

总结:古代戏曲的舞台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无论是宫殿舞台、屏风舞台还是悬空舞台,它们都为戏曲表演提供了一个丰富而多样化的背景。

同时,舞台道具的运用也使得演员和剧情更加生动。

古代戏曲的舞台设计无疑是整个演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创作机会,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精彩的视觉和艺术享受。

试论皇权大一统时期下明代书法台阁体产生的原因

试论皇权大一统时期下明代书法台阁体产生的原因

试论皇权大一统时期下明代书法台阁体产生的原因明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而且形成了很多书法体系。

其中一个重要的书法体系就是台阁体。

台阁体是明代皇室书法的代表,这个书法体系在明代皇权大一统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政治因素明代皇权大一统时期是台阁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建立后,中央集权制始终是国家政治的主要特点。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皇家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重视。

因此,皇族书法家和宫廷书法家在这个时期兴盛起来。

但是,皇族书法家多以楷书和行书为主,而宫廷书法家则主要以草书和隶书为主。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中庸的书法体系——台阁体。

台阁体将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的特点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的书法风格,既体现了皇家书法的庄重和威严,又具有草书和隶书的流畅和活泼。

因此,可以说政治因素是台阁体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文化因素明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曲艺、戏剧、文学等文化形式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书法也是被广泛推崇的艺术形式之一。

明代的文化需要有一种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书法风格,而台阁体恰好就是这样一种风格。

台阁体既有传统书法的基础,又能够与时俱进,使得人们在欣赏它的过程中不会感到陈旧,反而有朝气蓬勃之感。

三、宗教因素明代是佛教、道教和儒教并存的时期,而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需要用到书法的地方。

佛教中的法帖和道教中的符咒,都需要有一种能够传达正能量的书法风格。

而台阁体既是一种能够传达正能量的书法风格,又充满了皇权的象征,因此在宗教中广受欢迎。

综上所述,皇权大一统时期下,台阁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宗教因素都是造成台阁体产生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台阁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为明代的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魂。

三层戏楼上的演出:乾隆朝的宫廷戏剧

三层戏楼上的演出:乾隆朝的宫廷戏剧

三层戏楼上的演出:乾隆朝的宫廷戏剧
伊维德;余婉卉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27)6
【摘要】以乾隆年间的宫廷万寿庆典演戏为出发点,结合当时亲眼目睹了这些演出的中国官员以及外国使臣的记载,详细介绍了乾隆时期在皇家特有的三层大戏楼上的戏曲演出盛况,再现了乾隆时期规模宏大的戏台、恢弘华丽的演剧陈设以及多种多样的演出剧目。

【总页数】8页(P939-945)
【关键词】乾隆;万寿庆典;宫廷演戏
【作者】伊维德;余婉卉
【作者单位】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武汉大学国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9
【相关文献】
1.明朝宫廷演出的隋唐故事戏及其政治诉求 [J], 柯尊斌
2.职教行动在北戏——庆祝少儿戏剧场2周年、北戏书馆1周年、系列京剧教育
丛书《京剧大家绝艺录》等图书首发式暨大型北京传统音乐会"燕落花枝"演出 [J], 3.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黄梅戏--在2002年黄梅戏剧本、黄梅戏演出市场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J], 龙念
4.试谈当代校园戏剧的演出启示——以厦门大学第九届\"中文有戏\"演出季京昆专场为例 [J], 苏妹
5.校园戏剧与当代高校戏剧教育发展——兼谈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 [J], 王晓红; 李晓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年级15.16课历史笔记 - 副本

七年级15.16课历史笔记 - 副本
(2)组建“戚家军”。 在台州九战九捷 (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明朝的科技名著 1、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2、宋应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 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化小说 2、明代戏剧 最著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
3、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二、明朝的著名建筑 1、明长城 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北京城 明清两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明朝的小说和戏剧 1、明朝的小说 A、《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B、《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 交往:郑和下西洋 冲突:戚继光抗抗倭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期) (1)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
的)。 (2)条件: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 (3)次数: 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4)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 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 戚继光抗倭 (1)倭寇:由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皇家戏剧与舞台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也在戏剧和舞台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发展。

明朝的皇家戏剧和舞台为当时社会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表演和娱乐,成为明朝文化的一大亮点。

一、皇家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明朝皇家戏剧起源于元朝(1271年-1368年)的元曲,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明初皇帝朱棣(明成祖)重视戏曲艺术,曾派遣使臣赴元朝学习元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皇家戏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在后来的明朝历代皇帝的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明朝皇家戏剧主要有二十四种,其中六种为正曲,十八种为杂剧。

正曲通常讲述历史题材,如《长生殿》、《汉宫秋》等,而杂剧则涵盖了各种戏曲类型,如《牡丹亭》、《西施》等。

这些皇家戏剧在明代皇宫内进行演出,不仅要求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唱功达到一定水平,还注重布景、舞台美术和服装的制作,力求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二、皇家戏剧在明朝社会的影响
明朝皇家戏剧不仅是皇室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明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演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使得当时的戏剧艺术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皇家戏剧的演出不仅受到皇帝的赏识,也受到了一些富豪和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他们常常会组织演出并邀请明
朝皇家戏剧团来上台表演。

因此,皇家戏剧在明朝社会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力,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三、明朝舞台艺术的特点
明朝的舞台艺术以舞蹈和舞剧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明代舞台艺术注重形体的表达和舞蹈动作的优美,追求舞者形神兼备,舞曲和音乐的相互配合。

在明朝时期,舞蹈多以宫廷舞为主,如《宜
春令》、《临江仙》等,这些舞蹈充满了浓郁的明代特色,既表达了
对自然景物的崇敬,又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明朝的舞台剧作家
明朝的舞台剧作家众多,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舞台剧作品。

其中
最著名的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汤显祖(1550年-1616年),他是明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舞台剧作家之一。

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被誉为
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情
节成为明朝舞台艺术的代表之一。

总之,明朝的皇家戏剧与舞台艺术是明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远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亮点。

明朝皇家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它在明朝社会的影响以及明朝舞台艺术
的特点,都为我们深入了解明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