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概说提纲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简述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摘要: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渐行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较大发展。
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等其他姊妹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明清时期演变成为传奇剧。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逐渐相继出现了各种声腔体系。
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便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声腔。
本文以明清时期为背景,归纳并简要概述了这一时期的戏曲艺术发展的概貌。
关键词:戏曲;声腔;京剧;谭鑫培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48-01一、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概貌(一)海盐腔元代已产生的南戏声腔。
在明正德年间,流行至浙江海盐,与当地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成南戏新声腔,称海盐腔,其剧本多数文人创作,音乐风格文静、优雅,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不用管弦。
后来昆山腔兴起,海盐腔日渐衰落,以至绝响。
(二)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县,形成于元末明初,明代中叶流传到江苏、安徽等地。
演唱时只用鼓板,不用管弦,常用“滚调”唱法,突破了曲牌联套体的结构形式。
(三)弋阳腔形成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简称“弋腔”。
明初至嘉靖年间,已流传到徽州、南京、云南、贵州等地。
弋阳腔是后世高腔戏的前身,清代称作“高腔”。
弋阳腔对各地地方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如赣剧、湘剧、川剧等高腔戏,都与它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四)昆山腔昆山腔是四大声腔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又称“昆曲”或“昆剧”,元末明初年间,由戏曲家顾坚始创而成,是昆山地区的一种土戏。
其发展得力于魏良辅与梁辰鱼。
魏良辅,号尚泉,江西豫章(今南昌)人。
魏良辅将“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土戏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
梁辰鱼(约1521-约1594),字伯龙,昆山人。
他用改革后的昆山腔创作了戏曲史上第一部昆曲剧本《浣纱记》。
使昆山腔不仅用于清唱,还搬上了戏剧舞台,奠定了其地位,影响颇大。
明代戏曲理论概况

明代戏曲理论概况一、明代戏曲理论概况1.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
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又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其原因是戏曲理论批评大都侧重在戏曲的表演艺术方面,而较少涉及文学剧本的创作和人物、情节、结构等问题。
2.由于戏曲理论批评的内容主要在曲词和音律上,和诗词理论理论批评较为接近,但在理论上超越诗词批评的地方却不多。
3.戏曲的接受者广泛,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公大臣,所以戏曲比小说要更为受到封建社会上层和正统文人的重视,有关戏曲创作的论述也比较多。
4.明代以朱元璋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对戏曲的爱好也多少促进了人们对戏曲的重视。
二、从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发展看1.自从明处到嘉靖以前相对来说比较沉寂。
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对元朝的重要杂剧家和明代十六位杂剧家的作品艺术风格特色进行了评论。
贾仲明增订了钟嗣成的《录鬼簿》,重视杂剧作家的“风调才情”,也很重视杂剧情节、结构。
2.明代自嘉靖以后,由于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新特点的出现,为戏曲理论批评注入了新的兴奋剂,促使它急剧地繁荣起来。
三、吴江派和临川派明代后期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戏曲流派,并在戏曲理论批评上有激烈的论争,这就是著名的吴江派和临川派。
1.争论的焦点:戏曲创作应当重音律还是重意趣;2.争论的起源:对汤显祖《牡丹亭》一剧的评价;3.吴江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江璟,他精通音律,主张戏曲创作必须严格尊重传统戏曲的音律规定,能够充分合乎舞台演唱的要求,认为这才是戏曲的本色。
4.临川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汤显祖,他强调戏曲作品神情意趣,而不太注重音律,因此在舞台演唱上常常发生困难。
四、两部重要的专著: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明代后期戏曲理论方面有两部比较重要的专著:吕天成的《曲品》和王骥德的《曲律》。
明代戏剧概况

明代戏剧概况文/肖旭和明代文学总的情况一样,明代戏剧在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出现繁荣。
明代戏剧主是传奇,其次是杂剧。
两种戏剧发展不平衡,传奇日益的兴盛,而杂剧日益的衰落。
明代后期的杂剧多用南曲写作,单析杂剧增多,称为短剧。
明人的杂剧以徐渭的成就最高。
徐渭终身不得志,他愤世嫉俗,他的杂剧有《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合称《四声猿》。
在四个短剧中,《狂鼓史渔阳弄》最足以表现徐渭与封建势力和世俗观念对立的反抗情绪。
这出戏俗称《阴骂曹》,写弥衡在阴间重演击鼓骂曹的情况。
剧中写被曹操间接杀害的弥衡,在阴间将要做修文郎,这时判官将曹操的阴魂带出采,让他装成生前做宰相的样子,再请弥衡重演从前击鼓骂曹的情况,并且将他死以后,曹操的罪恶一并予以揭露痛骂,弥衡例举曹操欺君消灭异己、专政、陷害忠良,奸诈、残暴、荒淫等罪恶,发泄了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恨,历数曹操一生的罪恶,实际上是针对着明代奸臣弄权的现实。
剧本借古讽今,以曹操影射严嵩,借弥衡之口,表现了对黑暗势力的极端的愤恨。
此外有王九思的《沽酒游春》,剧中的杜甫不满黑暗现实,他狂傲自放,这并没有体现伟大诗人的真实面貌,是作者政治遭遇坎坷,痛恨官埸腐败的自我写照。
康海的《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影响很大,剧本刻画中山狼阴险、凶残的本性,批判了东郭先生抛搬弃原则,滥施人爱的迂腐思想和错误的立埸,这在客观上具有揭露意义和教育意义。
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写和尚明进和尼姑惠朗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法和宗教清规,强调了人的合理生活愿望和自然本性,鲜明地体现出明后期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以情反理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民主要求。
徐复祚的《一文钱》,描写守财奴,神情俱现,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讽刺喜剧。
明中叶有三大传奇:梁辰鱼的《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戏。
嘉靖、降庆年间魏良辅对昆腔进行了改革,集中表现了南曲清柔、婉曲的特点,同时也保留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比起弋阳、海盐、余姚腔来丰富一些,于是昆曲就在剧坛上占了主要位置。
明代戏曲精忠记

明代戏曲精忠记第一出提纲【满庭芳】〔末上〕南渡功臣。
中兴良将。
平金奋志驱兵。
太师秦桧主和议。
奸佞朝廷。
屡诏班师。
东窗下与夫人设计。
陷害岳家父子。
屈死非刑。
更堪怜堕井银瓶。
那秦丞相被寃魂迷弄。
心疑忌。
往灵隐去斋僧。
遇叶守一从头点化。
报应甚分明。
方显忠良谗佞。
千古谩评论。
金兀朮突走三关。
叶守一揭出供案。
田思忠伪诏班师。
秦丞相东窗事犯。
第二出赏春【女冠子】〔生上〕怒发冲冠。
丹心贯日。
仰天怀抱激烈。
功成汗马。
枕戈眠月。
杀金酋伏首。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空怨绝。
待把山河重整。
那时朝金阙。
〔鹧鸪天〕笔底龙蛇走篆虫。
胸中豪气贯长虹。
五车经史藏心腹。
百万貔貅掌握中。
心胆壮。
气英雄。
云台麟阁岂难逢。
从今且养凌云志。
听取春雷上九重。
下官姓岳名飞。
字鹏举。
本贯相州汤阴人也。
自古建都之地。
贤人隐迹之乡。
粤自夏河亶甲迁鼎于此。
嗣后秦强楚霸定盟于兹。
韩忠献文武全才。
杜正伦一门三秀。
俗尙英雄之习。
谙通诗礼之风。
何幸吾身生长于此地。
吾乃博通六艺。
兼览百家。
学射周同。
受制张俊。
春秋褒贬。
吾欲考其二百四十年之昭鉴。
左传名家。
吾欲核其一十六年之沿革。
当今蛮夷猾夏。
边界惊惶。
宋室南迁。
二帝有蒙尘之耻。
举族北辕。
诸臣无靖难之功。
竭力事亲。
乃为子职之本分。
尽忠报国。
实为臣道之当然。
若欲移孝为忠。
便可图存匡复。
饥餐胡虏肉。
方称吾心。
渴飮月支血。
始遂吾意。
正是遇难独当天下事。
功成却进手中筹。
今日且喜天气晴明。
对此春光。
不免请夫人小姐。
一同赏玩。
多少是好。
院子何在。
〔末上〕翠竹珠帘映画堂。
氤氲风动玉炉香。
满园桃李争春笑。
唯有东君得主张。
老爷有何钧旨。
〔生〕传话后堂。
请夫人小姐出来赏春。
〔末〕领钧旨。
〔请介老旦小旦上〕【凌波仙子】日长风静重门掩。
人意懒。
卷珠帘。
双飞紫燕语呢喃。
出门花似锦。
春意浩无边。
〔众相见介老旦〕相公呼唤妾身出来。
有何事干。
〔生〕夫人。
今日且喜天气晴明。
下官欲对此春光。
同夫人玩赏。
〔老旦〕旣要赏春。
何不唤岳云张宪一同赏玩。
〔生〕早上已差孩儿们往教场中演习人马。
第六章_明代戏曲

3,市民阶层的壮大、新的读者群和作家群的形成,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戏曲的繁荣。
五、几种戏曲概念的区别
(一)明代杂剧与元代杂剧之比较
1,结构上,明代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
(白)想俺林冲,在那八十万军中,作了禁军教头, 征那土蕃的时节呵。
《宝剑记》的成就
一是将原本是充满市井味道的草莽英雄故事, 敷演成了士大夫的歌唱;
二是开始挑战《琵琶记》的权威,在注意道德 说教的同时,在艺术上注重音韵的谐和言辞的 俊美,在内容上开始冲破家庭伦理的局限,开 拓了在政治上的忠奸题材;
一、前期作家、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 成就甚微,多是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燉的喜 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二、明中叶后,杂剧内容和手法都有创新。出 现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体式短小精 悍,多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
一、明代前期杂剧
《御制大明律·禁止搬做杂剧律令》: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 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2.唱词安排的均匀。 《仗义疏财》有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
3.南北曲合流的尝试。 《神仙会》采用南北合套,末唱北曲,(13431422后),山东淄
川人。明成祖御前
得意侍从,著杂剧 16种,今存5种。
代表作《萧淑兰情 寄菩萨蛮》。
杨讷,字景贤,
三、声律论。格律至上,追求 “合律依腔”
吴江派的主要人物
吕天成:《齐东绝倒》、《曲品》(继《南词叙录》之 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明代戏剧知识点梳理总结

明代戏剧知识点梳理总结一、明代戏曲的类型和发展在明代,戏曲艺术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包括了多种类型的剧目,如京剧、黄梅戏、昆曲、评剧等,这些类型的戏曲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京剧是明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继承了元代、明代的杂剧吸收了各种曲艺因素,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黄梅戏是发源于明代的另一种戏曲,它在传统的民歌舞蹈基础上加入了书场曲艺和戏曲的表演形式,既有丰富的音乐元素,又有精湛的舞蹈技巧,形成了独特的戏曲形式。
明代戏曲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正统戏曲和杂剧时期。
正统戏曲时期大致延续了元代戏曲的传统,发展了以南戏和北戏为代表的两大戏曲体系。
而杂剧则是在这一时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是元代大型戏曲的选段编排精华,并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二、明代戏曲的艺术特点明代戏曲有着许多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表演形式上,也体现在剧目创作和演出等方面。
1. 崇尚规范和标准: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不仅在唱腔、表演和音乐上有着明确的要求,而且在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出方面也有着固定的规范和标准。
2. 文学艺术的发展: 明代戏曲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不仅在剧本创作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且在表演形式上也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等文学表现形式。
3. 注重道德和宗教: 明代戏曲在内容和题材上更加注重道德和宗教的宣传,剧目中常常涉及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4. 表演形式的创新: 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多创新,不仅在唱腔、表演和音乐上有很多新的技巧和形式,而且在服装和舞台布景等方面也有着很多新的表演形式。
5. 社会价值观的宣传: 明代戏曲在传播社会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方面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这些价值在戏曲剧目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和宣传。
三、明代戏曲的影响和意义明代戏曲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它不仅在戏曲艺术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就,也在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明代戏曲知识点总结图解

明代戏曲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明代戏曲的发展历史1. 明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自元明时期开始,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
明初,戏曲在民间逐渐发展壮大,并与当时的宫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明代戏曲的传统剧种在明代,京剧、越剧、黄梅戏、晋剧、湘剧等剧种相继形成,其中京剧成为明代戏曲的代表作。
3. 明代戏曲的特点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服饰道具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情和精湛的表演技艺。
二、明代戏曲的表演形式1. 角色划分明代戏曲的角色多样,包括生、旦、净、末、丑等,每种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形象特点。
2. 表演技艺明代戏曲的表演技艺十分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其中京剧的脸谱、身段和动作表演尤为精湛。
3. 音乐舞蹈明代戏曲的音乐舞蹈十分丰富多彩,自成一体,能够很好地表现剧情,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三、明代戏曲的剧情内容1. 戏曲剧本明代戏曲的剧本通常采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精彩的对白和唱词来展现故事情节。
2. 剧情发展明代戏曲的剧情发展通常包括诱导、发展、转折和高潮等过程,通过巧妙的安排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 探讨主题明代戏曲通过对历史、人情、宫廷、宗教等不同主题的探讨,表现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四、明代戏曲的艺术成就1. 京剧的成就京剧是明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它在表演技艺、音乐舞蹈、脸谱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作。
2. 晋剧、湘剧的特色晋剧、湘剧等地方剧种在明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等方面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瑰宝。
3. 音乐舞蹈的创新明代戏曲的音乐舞蹈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器乐、击鼓、舞蹈等,表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五、明代戏曲的影响与传承1. 对后世艺术的影响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等方面对后世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第三章明代的戏剧介绍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弘治十五 年状元,工于词曲,擅长琵琶弹唱,为人 重义尚气。其得罪朝廷,原因很复杂,其 中之一是为救李梦阳而与权阉刘瑾交往, 由此受到牵连。据说他的《中山狼》就是 借杂剧讥讽李梦阳的,作品讥刺忘恩负义 的主旨是显而易见的。剧本结构完整,情 节紧凑,曲白生动,字字本色,在当时典 雅骈俪风行的剧坛上是极为可贵的。
《鸣凤记》的作者说法不一,有说是王世贞的, 也有说是王世贞的门人所作,均无确证。剧本写 嘉靖年间夏言、杨继盛、邹应龙等人反对权奸严 嵩父子的政治斗争,作者大胆地把当时发生的重 大政治斗争搬上舞台,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和战斗性,可以说是我国戏剧史上现存的第一部 时事剧。剧本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善与恶的艺术形 象:严嵩父子的奸诈凶残,赵文华的趋炎附势, 夏言的刚正不阿,杨继盛的坚贞不屈。
水浒戏:以水浒人物为题材,评价较低; 《黑旋风仗义疏财》、《豹子和尚自还 俗》。
妓女戏:描写妓女生活,对妓女的悲惨 命运有所同情,但多以表彰贞烈为主。 《香囊怨》刘盼春和周子敬。
朱有炖的杂剧在内容上多不足取,但在 艺术上却有创新,词曲工巧,语言通俗。 体例上也有所改革,如打破一本四折的惯 例,采用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 采用南北合套的体例,促进了杂剧形式的 演化。
梁辰鱼,字伯龙,号少白,江苏昆山人。
《浣纱记》写的是春秋吴越兴亡的故事,原名 《吴越春秋》,后因侧重写西施,故改作今名。 剧本以范蠡和西施之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 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通过越国君臣团结、上 下一心、灭吴复国的情节,歌颂了越国君臣发愤 图强的爱国精神,同时批判了夫差的腐朽昏庸, 表现了作者驱奸锄邪、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
此外尚有:冯维敏《不伏老》、《僧尼共犯》;
梁辰鱼《红线女》;
梅鼎祚《昆仑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戏曲概说提纲
含义: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曾将元杂剧称为
“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
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
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特点: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传奇邱濬:《五伦全备记》
(主体)初期邵璨:《香囊记》
较好的作品:《精忠记》(姚茂良)、《金印记》(苏复之)、《千金记》(沈采)、《连环计》(王济)
特点:反映现实,更具战斗精神。
李开先:《宝剑记》
中期梁辰鱼:《浣纱记》
发展王世贞或其门人:《鸣凤记》
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特点:张扬个性,批评封建专制。
(《牡丹亭》)
爱国主义:《精忠旗》《双烈记》《珍珠记》
道德说教和宗教演示:《忠孝记》《全德记》《香山记》
分类喜剧:《玉簪记》(高濂)、《东郭记》(孙钟龄)
悲剧:《红梅记》(周朝俊)、《娇红记》(孟称舜)
代表作合称《属玉堂传奇》(《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南词韵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后期沈璟倡导封建伦理道德
曲学主张本色论
声律论
吕天成:《齐东绝倒》、《曲品》(继《南词叙录》之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吴江派叶宪祖:传奇---《鸾鎞记》《金锁记》,杂剧----《骂座记》《易水寒》
冯梦龙:《墨憨斋新谱》《墨憨斋定本传奇》《双雄记》《万事足》
流派袁于令:《西楼记》《鹔鹴裘》
范文若:“博山堂三种”(《鸳鸯棒》、《花筵赚》、《梦花酣》的合称)
卜世臣:《乐府指南》《冬青记》
沈自晋:《南词新谱》《望湖亭》《翠屏山》
汤显祖至情论
《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
吴炳:《粲花斋五种曲》(《绿牡丹》、《画中人》、《西园记》、《情邮记》、《疗妒羹》的合称) 临川派/玉茗堂派/至情派阮大铖:石巢四种(《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的合称)
孟称舜:《娇红记》
特点:创作单调,题材狭隘,追求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朱权:曲史论和曲谱《太和正音谱》,杂剧《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
皇族喜庆剧:《牡丹仙》《八仙庆寿》
朱有燉神仙剧:《小桃红》《十长生》《辰钩月》
初期宫廷派(主流)作家节义道德剧:《烟花梦》《团圆梦》《香囊怨》
起义英雄剧:《豹子和尚》《仗义疏财》
贾仲明:《萧淑兰》《升仙梦》
官员
杨讷:《西游记》
杂剧宫廷之外的杂剧作家:刘东生:《娇红记》
特点:锐意革新,题材拓宽,思想深化,张扬个性,显示出思想和战斗的精神。
《杜甫游春》
王九思
中后期《中山狼》
康海:《中山狼》
代表作家徐复祚:《一文钱》
王衡:《郁轮袍》
《真傀儡》
吕天成:《齐东绝倒》
《狂鼓史渔阳三弄》
《四声猿》《玉禅师翠乡一梦》
徐渭《雌木兰替父从军》
《女状元辞凰得凤》
《歌待啸》:市井讽刺杂剧
《南词叙录》:作者徐渭,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曲论著作《曲品》:作者吕天成,是继《南词叙录》之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曲律》:作者王骥德,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