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代戏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6)明代戏曲..PPT文档共34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6) 明代戏曲..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第六章 明代戏曲

第二节 明代传奇
• 由宋元南戏演化而来
• 代表了明代戏曲的最高成 就
• 明传奇与元杂剧前后辉映
明传奇的体制特点
1.剧本分出并加出目
2.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 3.集曲的广泛使用 4.曲律更为严格 5.脚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明初传奇
• 丘浚《五伦全备记》
杂剧内容上的主要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
1.朱权
•
朱权(1378-1448), 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 献王。杂剧现存《冲漠子 独步大罗天》和《卓文君 私奔相如》两种。其《太 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 戏曲理论专著。
2.朱有燉
•
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 朱元璋第五子周定 王之子,世称周宪 王。著杂剧31种, 合刊为《诚斋乐府》
旁枝横出
《怅眺》《诀谒》《谒遇》《旅寄》 《淮泊》 《榜下》 《索元》 《肃苑》《慈戒》《道觋》《诊祟》《诇药》《旁疑》 《欢挠》《仆贞》 《劝农》《虏谍》《牝贼》《缮备》《淮警》《仆侦》 《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
2.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 杜丽娘
• 柳梦梅:痴情、钟情、纯情 • 杜宝 :顽固的封建家长典型 • 陈最良: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系统
2、“至情”论
• ①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 “人生而有情” • ②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 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 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词》)
• ③“至情”的感悟方式是借戏剧来演绎。
三、《牡丹亭》
(一)题材渊源: ①《牡丹亭题词》:“传杜 太守事,仿佛晋武都守李 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 事。予稍微更而演之。至 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 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见《太平广记》之《法苑 珠林》、《列异传》) ②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重刻增补燕居笔记》)
第六章_明代戏曲

3,市民阶层的壮大、新的读者群和作家群的形成,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戏曲的繁荣。
五、几种戏曲概念的区别
(一)明代杂剧与元代杂剧之比较
1,结构上,明代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
(白)想俺林冲,在那八十万军中,作了禁军教头, 征那土蕃的时节呵。
《宝剑记》的成就
一是将原本是充满市井味道的草莽英雄故事, 敷演成了士大夫的歌唱;
二是开始挑战《琵琶记》的权威,在注意道德 说教的同时,在艺术上注重音韵的谐和言辞的 俊美,在内容上开始冲破家庭伦理的局限,开 拓了在政治上的忠奸题材;
一、前期作家、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 成就甚微,多是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燉的喜 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二、明中叶后,杂剧内容和手法都有创新。出 现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体式短小精 悍,多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
一、明代前期杂剧
《御制大明律·禁止搬做杂剧律令》: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 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2.唱词安排的均匀。 《仗义疏财》有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
3.南北曲合流的尝试。 《神仙会》采用南北合套,末唱北曲,(13431422后),山东淄
川人。明成祖御前
得意侍从,著杂剧 16种,今存5种。
代表作《萧淑兰情 寄菩萨蛮》。
杨讷,字景贤,
三、声律论。格律至上,追求 “合律依腔”
吴江派的主要人物
吕天成:《齐东绝倒》、《曲品》(继《南词叙录》之 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第六章__明代杂剧》(贾学亮)

《 四 声 猿 》 插 图 明 代 万 历 年 钱 塘 钟 氏 刊 本
42
(一)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 猛烈抨击和尽情戏弄
《狂鼓史》一折,取材于《后汉书· 祢衡传》、 《世说新语》、《三国演义》第23回 “祢正平裸 衣骂曹”。 借古讽今:当年曹操借刘表、黄祖之手,杀了敢 于骂他的祢衡;如今严嵩假杨顺、路楷之流害死 了耿耿大臣沈炼。有感而发,发为十三支曲词。 邪恶的权奸曹操入地狱,正直的祢衡升为天使。 表现“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徐文长 传》) 作者备受压迫后的愤懑不平之气一吐为快,如怒 龙挟雨,惊世骇俗。具有桀骜不驯,狂放的个性, 烈火般激情。
三、《四声猿》
《四声猿》包括四本短戏: 《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 《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剧本命名,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猿鸣 三声泪沾裳。”猿啼凄厉,三声令人沾裳, 四声更属断肠之歌。徐借以表达内心的悲哀。 在明代戏曲中,《四声猿》是彻底摆脱封建 说教的迂腐,闪耀着新的思想光彩的杰作。
三、爱国题材杂剧
陈与郊《文姬入塞》, 《昭君出塞》昭君的哀怨: “压翻他杀气三千丈, 那里管啼痕一万行” 陈与郊还编有《古名家杂剧》
叶宪祖的《易水寒》 壮士荆轲抓住秦王, 逼他退还各国土地。
四、爱情题材杂剧
(一)孟称舜《桃花人面》: 根据唐· 崔护题诗 改编。诗情画意中映现出儿女浓情。
孟称舜《桃花人面》 叶蓁儿唱[醋葫芦]:
都一般成人长大, 俺也是爷生娘养好根芽。 又不是不通人性, 止不过自幼出家。 一会价把不住春心垂玉筯, 一会价盼不成配偶咬银牙。 正讽经数声叹息, 刚顶礼几度嗟呀。”
(三)汪道昆《大雅堂乐府》
《高唐梦》 (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相会) 《五湖游》(范蠡与西施归隐) 《远山戏》(张敞为妻画眉) 《洛水悲》(曹植与洛神邂逅)
第六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六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一节明代北杂剧的衰微的历史进程一、明初时期明朝建国伊始,便“尊崇儒术”,以致“士大夫耻留心词曲”①,而朱元璋又曾两次颁布“规范”包括杂剧在内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的禁戏法令,使杂剧艺术受到沉重打击。
但是,明初紧承有元,杂剧的创作环境依然较为有利。
此时,不但有一批由元入明的颇富杂剧创作与演出经验的作家与演员队伍,而且还有长期以来杂剧艺术培养起来的热爱杂剧艺术的观众。
就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中,也不乏喜欢欣赏杂剧艺术的人。
朱元璋起兵自封吴王时,即创建教坊司,掌管“用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的所谓“宴会奏乐”②;建国后,又于洪武28年创立专门的演剧机构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其中所谓“传奇”,即是北曲杂剧③。
洪武3年,朱棣封燕王,13年之藩北平。
由于燕王朱棣对杂剧特别喜好,•因而对杂剧作家宠遇甚厚,在他周围,便聚积了如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等一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④,使燕邸成为当时杂剧活动的一大中心。
由于上述原因,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还算差强人意。
傅①何元朗《曲论》。
②见《明史.乐志一》。
③《明史•职官志三》。
文中传奇即杂剧,此乃承袭元明人说法。
④见《录鬼簿续编》。
惜华《明杂剧全目》列此时作品共有89本之多。
只是从质量上考察,此时既无关王白马郑这样的大家,也无《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这样的杰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同鼎盛的元杂剧相比是大大衰落了。
就体制而论,此时的杂剧,基本上仍然因循元剧旧制,但因受南戏的影响,也出现了不守旧有格范的现象。
这种现象尽管是个别的,但它却表明元杂剧那种高度规范的体制刚一入明就开始解体了。
二、永乐至成化时期大约因为洪武永乐二帝的禁戏法令的关系①,杂剧创作进一步衰落。
除汤舜民、杨景贤等朱棣的“老部下”永乐初或许还有杂剧作品问世外,有名姓的杂剧作家仅知有宁献王朱权与周宪王朱有炖二位藩王而已。
其中朱权创作杂剧12种,今传2种;朱有炖创作杂剧31种,总名《成斋传奇》。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杂剧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但明杂剧的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与元杂剧相较也大为逊色。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
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一个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其主要创作类型。
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
作杂剧12种,今存两种。
代表作《卓文君私奔相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权还作有兼戏曲史论与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言谱》(1398年),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和品评了金、元、明初杂剧、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明太祖第五子之长子,袭封周王,谥宪,世称周宪王。
是明杂剧史上作品较多的作家,今存杂剧31种,总称《诚斋传奇》。
其中较好的有《香囊怨》.贾仲明(1343—1422),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
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系他所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
所作杂剧16种,今存5种。
其中《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萧淑兰》写少女初恋。
杨讷,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18种,今存两种,其中《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不一致。
这一时期知名的作家尚有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二、明中后期杂剧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作品脱颖而出。
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
在创作上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与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逐渐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出现不少。
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
明代戏曲知识点总结图解

明代戏曲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明代戏曲的发展历史1. 明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自元明时期开始,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
明初,戏曲在民间逐渐发展壮大,并与当时的宫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明代戏曲的传统剧种在明代,京剧、越剧、黄梅戏、晋剧、湘剧等剧种相继形成,其中京剧成为明代戏曲的代表作。
3. 明代戏曲的特点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服饰道具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情和精湛的表演技艺。
二、明代戏曲的表演形式1. 角色划分明代戏曲的角色多样,包括生、旦、净、末、丑等,每种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形象特点。
2. 表演技艺明代戏曲的表演技艺十分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其中京剧的脸谱、身段和动作表演尤为精湛。
3. 音乐舞蹈明代戏曲的音乐舞蹈十分丰富多彩,自成一体,能够很好地表现剧情,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三、明代戏曲的剧情内容1. 戏曲剧本明代戏曲的剧本通常采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精彩的对白和唱词来展现故事情节。
2. 剧情发展明代戏曲的剧情发展通常包括诱导、发展、转折和高潮等过程,通过巧妙的安排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 探讨主题明代戏曲通过对历史、人情、宫廷、宗教等不同主题的探讨,表现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四、明代戏曲的艺术成就1. 京剧的成就京剧是明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它在表演技艺、音乐舞蹈、脸谱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作。
2. 晋剧、湘剧的特色晋剧、湘剧等地方剧种在明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等方面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瑰宝。
3. 音乐舞蹈的创新明代戏曲的音乐舞蹈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器乐、击鼓、舞蹈等,表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五、明代戏曲的影响与传承1. 对后世艺术的影响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等方面对后世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明代戏剧

3.杜丽娘形象的时代内涵
丽娘是“纯情”“至情”的化身,她为情而生,
为情而死,出生入死,起死回生,这种情具有异 乎寻常的力量。这种“至情”在作品中是作为 “理”的对立面出现并被热烈地歌颂的,这正是 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生长的条件下,一些进 步思想家以真情与伪理相对立的思想斗争的反映, 是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临川派
明后期以江西临川人汤显祖为
代表的戏曲流派,亦称文采派。汤显祖反对 沈璟的戏剧理论,认为戏曲创作应以内容为 主,不能死守音律,要抒写情怀,表现人物 意趣神致,语言也须有文采。“余意所至, 不妨拗断天下人嗓子”“凡文以意趣神色为 主”。被称为临川派的作家有孟称舜、吴炳、 阮大铖等。
三、汤显祖和《牡丹亭》
(二)明代前期的传奇
传奇戏曲的前身是南戏。“传奇” 的名称有过几种涵义。宋人称唐代小 说为传奇,又有人称平话、诸宫调为 传奇,元时有人称杂剧为传奇。明代 传奇则专指在南戏基础上形成的戏曲 形式,这也是明代戏剧的主要形式。
明代前期传奇的成就不很高。由于统治者大 力提倡封建道德,出现了狂热地宣扬封建伦理 道德的作品。丘濬所作《五伦全备忠孝记》就 是以戏载道的典型,邵灿所作《五伦传香囊记》 也是同类作品,它们散发出一股腐臭的气息, 对剧坛产生了不良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
第六章 明代戏剧
一、明代前期戏剧 二、明代后期的戏剧 三、汤显祖和《牡丹亭》
一、明代前期戏剧
明代戏剧包括传奇戏曲和杂剧,分 别在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基础上发展衍 化而来。作为两种不同的戏曲艺术形式, 它们各自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明代前期杂剧
明前期杂剧上承元杂剧余绪,产生 不少作品,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远 逊于元杂剧,在体制形态上也因受传奇 戏曲的影响而不同于元杂剧。明初杂剧 的一个倾向是大力宣传封建道德。明初 藩王朱权、朱有燉的作品是这种倾向的 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明代戏曲【教学目标】了解明代戏剧的基本情况;掌握明代戏剧的流变。
【教学重点】明代戏剧的发展;明代传奇的特色。
【教学难点】明代杂剧和传奇的体制区别。
【学时数】2学时【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明代戏剧的发展;明代传奇的特色。
一、明代的杂剧流变(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代初年,朱元璋为了政权的稳定,加强了思想领域的统治,整个文化领域的成就都不大。
就杂剧来说,他规定了许多戒律,比如不许以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为题材,否则杖击一百;凡是敢于写作或收藏、传诵有亵渎帝王圣贤的嫌疑的剧本的,杀全家。
这样的政策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导致了杂剧创作题材的偏狭与宫廷派剧作家的诞生。
所谓宫廷派剧作家,是指以皇族人物朱权、朱有墩为中心的作家群,他们创作的杂剧大多为神仙道化的题材,思想上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
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永乐皇帝把侄子赶下帝位自己当了皇帝,当然在皇室引起了不安,朱权为了避祸求安,沉浸于戏曲、音乐和道家学说中。
朱权写了《太和正音谱》,集戏曲理论、史料和曲谱为一体,是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必读之作。
朱有墩是朱元璋的孙子,封周宪王,与朱权为叔侄关系,但年龄相仿,爱好相同。
他作杂剧三十余种,总称《诚斋乐府》,风靡一时。
其中有《八仙庆寿》等 10 种喜庆剧,《小桃红》等十种神仙道化剧。
其主要贡献在于杂剧体制的改进,如:一折中两人轮唱,一本不限四折,兼用南北曲等。
(二)、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1.转型期杂剧的特点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作家社会地位比明初一般要低,他们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上倾向于揭露黑暗、抒发不平,表现出嬉笑怒骂、张扬个性的特点。
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
体制上南北合套。
成就较明初高,出现了传世之作。
王九思和康海都属于明代文坛的“前七子”之列。
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写了一位大诗人的激愤;康海的《中山狼》影射李梦阳的负恩,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的体制。
以徐复柞《一文钱》王衡《郁轮袍》为代表的讽刺杂剧,在戏剧史上也具有一定影响。
爱国题材杂剧和爱情题材杂剧也较为知名。
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和《文姬入塞》洋溢着一种祖国难离、游子留根的感情。
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孟称舜的《桃花人面》都是较好的爱情杂剧。
2王九思是明中时弘治时期人,前七子之一,其《曲江春》又称《杜甫游春》、《沽洒游春》,题材灵感来自于杜甫的诗作《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写杨国忠兄妹的一次曲江游宴,揭露并朝讽了他们的荒淫奢侈,骄纵跋扈。
该诗最后两句是“炙手可热势绝纶,慎莫近前丞相嗔”。
王九思笔下的杜甫,继承了历史上杜甫“致尧舜上”,要做辅佐君主建立伟大功业的精神,发扬光大了杜甫的反抗贵权的精神,在诗作中,杜甫对丞相的讽刺是隐晦含蓄的,在杂剧中,杜甫则对权奸的嫉贤忌能致使自己不能施展抱负发出悲愤而直接的抗议和揭露。
3康海《中山狼》取材于寓言小说《中山狼传》,这是有名的故事。
东郭先生救了中山狼,狼反过来要吃他。
揭示了狼奸诈凶残的本性,批判了一味的兼爱思想,说明对坏人不能讲仁慈的道理。
妙在作品借题发挥,批判了一切负恩行为:“那世上负恩的好不多也!那负君的,受了朝庭大俸大禄,不干一点儿事,使着他的奸邪贪佞,误国殃民,把铁桶般的江山败坏的不可收拾”,进而揭露那“负亲的”、“负师的”、“负朋友的”、“负亲戚的”等一切忘恩背义之徒的丑恶灵魂,指出这些都是中山狼。
剧本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特征,狼前面的摇尾乞怜与后面的凶相毕露都得以鲜明的表现。
《中山狼》本来就适合于舞台表演,因为它剧情紧张、有动感,所以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本剧的出现,带动了中山狼题材的创作热。
4 徐复诈的《一文钱》写吝啬鬼卢员外为了积攒钱财,不让妻子儿女吃饱穿暖,还总是想占别人便宜。
有次捡到一文钱也舍不得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买了芝麻躲到人迹罕之的方山上去吃。
更是充满夸张的讽刺剧,是与元末剧《看钱奴》里的贾仁一类的形象。
(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徐渭(1521—1593),是继王九思、康海之后,嘉靖、隆庆、万历间最有影响的杂剧作家,同时,又是著名的诗人、书画家。
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和戏剧等艺术领域都有成就,表现了一种离经叛道、追求自由的个性。
他曾自称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其杂剧创作也在戏曲史上享有盛名。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
《歌代啸》是一本四出的市井讽刺杂剧,每出故事相对独立。
而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
此剧仅一折,是典型的单折短剧。
作品根据历史上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巧妙构思,让在阴间的祢衡应判官之请对着曹操的鬼魂再一次击鼓痛骂,淋漓尽致地对当时及历代权想奸佞痛斥与鞭笞。
《玉禅师》共二折,取材于《西湖游览志》,糅和元杂剧《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而成。
作品描述临安府尹柳富派妓女红莲勾引玉通和尚,致使和尚犯色戒而羞愤自尽。
死后投生为柳宣之女柳翠,长大后沦为娼妓。
后有玉通和尚生前同门月明和尚指出了柳翠的前世因缘,并引度她出家为尼,得成正果。
单纯从剧情结构来看,作品显然在宣扬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但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揭露了封建官府官吏的丑恶;二是强调了娼妓也可以进入佛门;三是对禁欲主义的嘲弄。
《雌木兰》取材于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以一本两折的体例,敷演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立功的故事。
《女状元》是一本五折的杂剧,写五代时黄崇嘏女扮男装,考中状元,授予成都司户参军。
她才华出众,秉公断案,有所作为,受到周丞相的赏识,并欲招之为婿。
于是她不得不说出实情,遂为周丞相招为儿媳。
但从此只得弃官重入闺阁,她的文学才能与政治才干再也不能得到施展。
这两个剧本都反映着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秩序的否定。
徐渭是明杂剧的代表作家,在明代剧坛上有着深远影响。
他的杂剧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开辟了讽刺杂剧的新路。
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二、明代前期传奇(一)、明初传奇概述宋元传奇是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
明传奇的发展和繁荣,开创了戏曲艺术的新生面。
拥有较为庞大的体制、完整有序的结构、生动丰富的人物和瑰丽多彩的画面,在音乐上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比较严密,文词典雅。
明传奇以生气勃勃、席卷南北的气势,演出了一幕幕史诗般的人间悲喜剧。
这就使这种发源于宋元南戏、带有浓厚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的艺术样式,伴随着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的弦歌,迅速发展为明清两代的全国性大型戏曲。
明初的传奇受朱明王朝思想文化政策的影响,显示出极为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代表作品是邱濬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璨的《香囊记》是明初枯燥无味的道学戏剧的发动之作。
除极力宣扬封建礼教之外,其中《香囊记》还开了明代传奇语言骈俪化、典雅化的八股化的先河,对后代戏曲产生极坏的影响,以至徐渭在《南词叙录》中将其称之为“南戏之厄”。
明初百馀种传奇中,较少受道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知名剧作。
明中叶传奇极为鼎盛。
(二)、明昆腔的兴起和明中叶三大传奇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明代传奇在嘉靖时期更为盛行起来,成为剧坛上的主流艺术。
作家的创作也更为自觉,更能直面现实,更加具备战斗精神。
社会政治的腐败,边境敌寇的骚扰,这些内忧外患都促使作家们在剧作中发出沉重的呐喊。
此外,明中叶传奇的兴起与昆腔的改革又有密切关系。
1、李开先(1502—1568)于嘉靖二十六年写成《宝剑记》。
《宝剑记》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林冲落草的故事,系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
与小说中被动反抗的林冲不同,剧作中的林冲基本上是一位主动出击型的英雄。
他与高俅、童贯的斗争,都是清醒、自觉而坚毅的。
极力体现出林冲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剧本将高、童权奸的陷害以及高衙内对林冲妻子的调戏,全都安排在林冲上本之后,不再像小说那样把调戏林妻作为矛盾冲突的起点和根源。
这就强化了忠奸斗争的力度,突出了林冲嫉恶如仇、正直不苟的人格精神。
《宝剑记》抒发心内愤意、化解胸中垒块,以其充满战斗激情的烈烈雄风,强悍地掠过明代开国后近两个世纪的沉闷剧苑。
2、四大声腔与《浣纱记》。
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
嘉靖中叶时,豫章(今南昌市)人魏良辅旅居江苏太仓,他以十年多的时间与当地的一些戏曲家们成功地改革并推进了昆山腔的发展。
融合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乃至北曲音乐在内地的新昆腔,体制全备,“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徐渭《南词叙录》)所以使昆山腔在嘉靖之后愈来愈受到文人雅士和统治阶级的推重,成为四大声腔中声势最大的一种。
嘉靖后的大多数传奇剧本都是为昆腔而作或者尽量向昆腔靠拢,昆腔传奇从此树立了权威和示范的地位。
梁辰鱼,(1519—1591)的《浣纱记》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梁辰鱼,字伯龙,号少白,又号仇池外史,江苏昆山人。
曾师从魏良辅,通晓音律,善于度曲。
在写《浣纱记》之前,曾写有散曲集《江东白茔》和《续江东白茔》,已对昆曲唱腔作了改革的尝试。
《浣纱记》四十五出,是一出极为崇高而苦涩的爱情悲剧,又是一出沉重的政治悲剧。
写越国败于吴国之后,越王勾践身为俘虏,与臣子们忍辱负重,得以重归越国;又用范蠡之计,向吴王夫差进献浣纱美女西施,使离间吴国君臣;后越国反攻获胜,夫差自杀;范蠡功成归隐,携西施泛舟五湖。
作者借古喻今,剧本体现出作者对明中叶内忧外患及其根源的担忧,饱含着作者对于历史变幻在哲学上的深沉思考。
剧本把男女的爱情和国事的兴衰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溶为一体,在明清戏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清代的《长生殿》、《桃花扇》等传奇,都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
《浣纱记》又是第一部运用经过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进行写作的传奇剧本。
它在采用悠扬柔美的昆腔的同时,又充分注意到曲辞的典雅工丽,二者的结合,正标志着明代传奇典雅化的进程。
在《浣纱记》以后,明代文人创作的传奇,主要就是昆腔传奇,典雅工丽也成为传奇的基本语言风格。
在这一意义上,《浣纱记》可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3、这期间另一部重要的昆腔传奇是《鸣凤记》。
《鸣凤记》在吕天成《曲品》中列为无名氏作品,清代有人认为是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但无确切证据。
此剧大约写成于万历初年。
全剧四十一出,描写嘉靖年间权相严嵩及其子世藩独断专权,残害忠良,杀害力主收复河套的大学士夏言、曾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