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胶体与乳液的制备及性质

合集下载

胶体制备原理

胶体制备原理

胶体制备原理
胶体制备原理是利用物质的溶解性以及表面活性剂等的作用,将固体或液体的微粒悬浮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微观粒子的分散状态。

胶体的制备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 溶剂沉淀法:将胶体物质的溶液加入到另一种亲水性较差的溶剂中,由于亲水性的减弱,胶体物质会逐渐沉淀下来。

通过控制溶剂添加速度和搅拌条件,使得微粒在溶液中悬浮而不沉淀。

2. 凝胶法:将溶液中的胶体物质经过适当的处理,如改变温度、酸碱性等条件,使其发生凝胶作用,生成胶体凝胶。

凝胶是由胶体颗粒通过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相互连接而形成的。

3. 乳化法:在两性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使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液。

通过搅拌、加热等操作,使两种液体相互分散和均匀分布,形成胶体乳液。

4. 电解法:利用电解作用,在电极表面生成胶体。

通过电解质的溶解和电解反应,电极表面会生成大量的胶体粒子。

胶体制备的原理在于利用物质表面的活性以及各种条件的调节,使胶体物质能够形成稳定的微粒分散状态。

通过控制溶剂、温度、pH值等因素,也可以调节胶体粒子的大小、形状以及分
散程度。

胶体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界面活性,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胶体和乳状液》课件

《胶体和乳状液》课件

不同点
胶体的分散相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而乳状液中的液滴 大小通常在微米级别;胶体的稳定性相对较低,容易发生聚 沉,而乳状液的稳定性较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
02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胶体的制备方法
01
02
03
研磨法
将固体物质研磨成细小颗 粒,然后分散在液体介质 中,形成胶体。
溶解法
将物质溶解在适当的溶剂 中,然后通过控制溶液的 浓度和温度等条件,制备 出胶体。
超声波法
利用超声波的振动能量将液体 破碎成微小液滴,形成乳状液

蒸馏法
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加热至沸 腾,通过蒸馏作用分离出纯液
体。
化学反应法
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两种不溶性 物质,再经过搅拌或研磨形成
乳状液。
乳状液的性质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
乳状液由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组 成,分散相是小的液滴,分散
介质是连续的液体。
胶体和乳状液的破乳方法
物理破乳法
通过加热、搅拌、离心、电场、超声 波等物理手段,使胶体或乳状液中的 水滴或油滴发生聚结,从而破坏其稳 定性。
化学破乳法
通过添加化学试剂,如电解质、聚合 物、表面活性剂等,改变胶体或乳状 液的界面性质,使其失去稳定性。
破乳剂的应用与选择
破乳剂的应用
破乳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用于将油水分离,提高油品质量,回收油品等。
活性剂,可以增加分散相的稳定性。这些稳定剂可以提供电荷屏蔽、空
间位阻或增加界面张力等作用。
02
控制粒子或乳滴大小
通过控制制备过程中的条件,如搅拌速度、温度和时间,可以控制粒子
或乳滴的大小,从而影响其稳定性。较小的粒子或乳滴通常具有更高的

实验一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的制备

实验一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的制备

实验一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了解自由基聚合的原理。

2.掌握醋酸乙烯酯乳液的制备方法。

3.理解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中各组分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1.性质和用途聚醋酸乙烯酯和醋酸乙烯酯的共聚物是目前最重要的聚乙烯基酯,乳液聚合是生产乙烯基酯均聚物和共聚物的最重要方法。

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又称白乳胶,为乳白色粘稠液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胶粘剂。

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具有粘接强度较高,固化速度较快,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无污染等优点,但耐水性、耐热性差,对多孔材料如木材、纸张、棉布、皮革、陶瓷等有很强的粘合力,广泛应用于木材加工、书籍装订、织物处理、皮革加工、瓷砖粘贴等领域。

2.原理醋酸乙烯酯聚合属自由基型聚合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本实验以聚乙烯醇为保护胶体,OP-10为乳化剂,水为分散介质,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制备聚醋酸乙烯酯乳液。

乳液聚合的主要成分有单体、引发剂、乳化剂及分散介质,引发剂为水溶性引发剂,乳化剂通常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也可采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二者的复配体系,分散介质一般为水。

三、主要仪器与试剂仪器:天平、烧杯、量筒、电动搅拌装置一套、恒温水浴锅、四口烧瓶(500 mL)、恒压滴液漏斗、球形冷凝管、温度计(100℃)。

试剂:醋酸乙烯酯(精制)、聚乙烯醇1788、乳化剂OP-10、过硫酸钾、碳酸氢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聚乙烯醇:通常有1788和1799两种规格(17表示聚合度为1700,88和99分别表示醇解度为88%和99%)白色粒状粉末,用于乳液聚合时,一般采用1788。

乳化剂OP-10:黄色至橙黄色半流动状液体,溶于水,pH为5-7,HLB15.0,浊点85-90℃,耐酸碱。

醋酸乙烯酯:无色易燃液体,有甜的醚香味,ρ0.9317(20/20℃),m.p.-93.2℃,b.p.72.2℃,闪点-1℃,折射率1.3959,与乙醇混溶,能溶于乙醚、丙酮、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一、胶体化学概述胶体化学是研究物质在溶液中的聚集态形成及其性质的化学学科。

它主要研究液体中的微观颗粒——胶体,包括胶体物理和胶体化学两个方面。

胶体物理主要研究胶体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光学、电学、声学等方面;而胶体化学则主要研究胶体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胶体的相互作用机理、胶体的稳定性及表面活性剂等。

二、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相互作用机理1、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表面活性剂是能够降低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物质。

它们在水溶液中分子的一部分相对静止地停留在水中(亲水基),另一部分则嵌入到气体、油脂等中去(亲油基),从而带有两性质。

表面活性剂在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够影响液体中的表面和界面的性质。

在胶体分散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有着平衡胶体分散体系的重要作用。

2、吸附现象的作用机理吸附作用是指物质在固体表面、液体表面或气体表面吸附的现象。

通常来说,胶体中的微粒具有高比表面积,易与周围的物质发生吸附反应。

微粒表面的电荷分布情况与溶液中的pH值、离子强度等有关,这种电荷分布情况在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胶体分散体系中电荷相互作用的作用机理相互作用力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静电相互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等。

在胶体分散体系中,电荷相互作用力是起主导作用的力,它能够影响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和胶体粒子的凝聚形态。

4、溶剂化能的作用机理溶剂化是指固体、气体或液体被溶解的过程中,形成称为溶剂壳的固态或液态分子层的现象。

在胶体分散体系中,微粒表面上的氧化铝或硅酸盐等物质在水溶液中容易形成溶剂化水合物,这种水合物电荷分散是胶体粒子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三、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应用1、胶体与乳液的制备胶体化学在乳液的制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胶体化学家们通过对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成功合成出了各种高效的表面活性剂,使得乳液的制备更加便捷和高效。

2、胶体与药物的制备和传送采用胶体化学的方法来制备药物,可以使得药物的输送和吸收效果更加理想。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AgCl (新鲜沉淀) 加AgNO3或KCl AgCl(溶胶)
二、溶胶的制备--凝聚法
1.化学凝聚法
通过各种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使初 生成的难溶物微粒结合成胶粒,在少量稳定剂存在下 形成溶胶,这种稳定剂一般是某一过量的反应物。例 如:
A.复分解法 2H3AsO3(稀)+ 3H2S →As2S3(溶胶)+6H2O
蒸气骤冷法
3、凝聚法原理
凝聚法的核心问题:粒子大小即分散度
晶核与结晶生长动力学研究认为,溶液中 析出胶粒的过程与结晶过程相似,分为形成 晶核和晶体生长两个阶段
1)形成晶核阶段
晶核形成速度 : v1=dn/dt=k1(C-S)/S
n:产生晶核的数目;C:析出物质的浓度;S:溶解 度;(C-S):过饱和度
(1)渗析法
A、简单渗析 将需要净 化的溶胶放在羊皮纸或动 物膀胱等半透膜制成的容 器内,膜外放纯溶剂。
利用浓差因素,多余 的电解质离子不断向膜外 渗透,经常更换溶剂,就 可以净化半透膜容器内的 溶胶。
如将装有胶的半透膜容器不断旋转,可 以加快渗析速度。
B、电渗析 为了加快渗析速度,
在装有溶胶的半透膜 两侧外加一个电场, 使多余的电解质离子 向相应的电极作定向 移动。溶剂水不断自 动更换,这样可以提 高净化速度。这种方 法称为电渗析法。
4、溶液浓度对晶核生长过程的影响
Weimarn实验:在乙醇-水介质中, B与a反(C应NS物)2浓+M度g的SO关4 →系B,a结SO论4,:研究颗粒大小
①浓度对r的影响: A、浓度很小(10-5~10-4 mol/L),因晶体生长
速度受到限制,形成溶胶。
B、浓度较大(10-2~10-1 mol/L),有利于晶体 生长,生成结晶状沉淀

胶体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报告

胶体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报告

胶体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报告摘要:胶体体系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复杂体系,由固体颗粒或液滴悬浮在连续相中形成。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胶体体系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理论模型的研究,我们发现胶体体系的结构对其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揭示了一些胶体体系中的新现象。

引言:胶体体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工系统中,如乳液、凝胶、泡沫等。

胶体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对于理解和应用这些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胶体体系的结构包括颗粒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作用等因素,而性质则包括流变学、光学、电学等方面。

理解胶体体系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设计和控制这些体系的性质,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实验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来研究胶体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首先,我们使用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来观察胶体颗粒的形态和分布。

然后,我们利用动态光散射(DLS)和静态光散射(SLS)等技术来测量胶体体系的粒径分布和聚集状态。

此外,我们还使用了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技术来研究胶体颗粒的化学组成和表面性质。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胶体体系的结构对其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胶体体系中颗粒的形状和大小决定了其流变学性质。

例如,球形颗粒的胶体体系通常具有较低的黏度和较高的流动性,而纤维状颗粒的胶体体系则具有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流动性。

其次,胶体体系中颗粒的分布和相互作用也对其性质产生影响。

颗粒的分散度和聚集状态会影响胶体体系的稳定性和流变学性质。

此外,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电双层力和静电斥力等,也会影响胶体体系的性质。

应用前景:胶体体系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胶体体系的结构和性质研究为新型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控制胶体体系的结构,我们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的材料,如超疏水表面、光子晶体等。

其次,胶体体系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和能源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胶体的性质及制备课件

胶体的性质及制备课件

环境治理
利用胶体稳定性进行水处 理,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
食品工业
利用胶体稳定性改善食品 口感和质地,提高食品品 质。
04
胶体的表征技术
光学表征技术
1 2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胶体颗粒的形貌和大小。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用于观察胶体颗粒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布和排列 。
3
光散射技术
可以长期稳定存在。
胶体的应用领域
化学工业
胶体在化学工业中广泛应用于颜 料、涂料、墨水、黏合剂等领域

环境科学
胶体在环境科学中可用于土壤改良 、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控制等领域。
生物医学
胶体在生物医学中可用于药物传递 、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等领域。
02
胶体的制备方法
物理制备方法
研磨法
将固体物质研磨成细粉,再通过分散 剂分散成胶体。
植物提取法
利用植物提取物制备胶体,如从植物 中提取出的果胶、树胶等物质可形成 胶体。
03
胶体的稳定性与破坏
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的稳定性取决于其颗粒大小和电荷分布
胶体颗粒较小且带有相同电荷,使其相互排斥,不易聚集。
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温度、压力、电解质浓度等。
胶体稳定性与溶液稳定性比较
胶体稳定性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破坏。
胶体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如明胶、果胶等,用于改善食品的口感 、质地和稳定性。
食品包装
胶体可以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制备,提高包装材料的阻隔性能和机 械强度。
食品加工
胶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增稠、乳化和稳定等作 用。
其他领域的应用
石油工业

胶体和乳状液

胶体和乳状液

外加电解质 不敏感,加入大量造成 敏感,加入少量引起聚沉 离子的影响 盐析
(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将溶胶胶粒包裹起来,在胶 粒表面形成保护膜,削弱了胶粒聚集的可能性
意义:保护作用在生命体中非常重要。
例: 1. 医用胃肠道造影的硫酸钡合剂是阿拉伯胶 保护的硫酸钡溶胶。 2. 如微溶电解质MgCO3或Ca3(PO4)2等,在血 液中的浓度比在体外纯水中的浓度高了近5倍,这 是因为它们在血液中被蛋白质保护的缘故。当保 护蛋白质减少时,这些溶胶状态的微溶就会因聚 沉而形成结石。
用量多, 一定范 需要一定 围内可 的助表面 与油水 活性剂 混合 用量相对 不混溶 少,不需 要助表面 活性剂
微乳液特征:
1.
具有超低的表面活性
稳定
2.有很大的增容量
W/O型油增量5%,O/W型油增量60%
3.粒子直径小 4.热力学稳定
煮沸As2S3溶胶,会有As2S3的黄色沉淀。
第三节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一、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及其稳定性 高分子化合物(polymer)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的化 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在液态的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单相分子、 离子分散系统称为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分散粒径在1~100nm的胶体分 散系范围内,所以也有一些胶体分散系共有的性质。
(三)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凡是能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
力,产生正吸附的物质(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上的特征:
既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亲水基,如-OH、 -COOH、-NH2、 -SH、-SO3H等;
又含有疏水的非极性基团——疏水基,一些直 链的或带侧链的有机烃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胶体与乳液的制备及性质一、实验目的1、了解溶胶的制备及基本性质。

2、了解乳状液制备原理。

3、掌握乳状液以及鉴别其性质的方法二、实验原理(此部分不用全抄,主要意思有就行)胶体分散系就是分散相粒径为1~100nm的一种分散体系。

它主要包括溶胶与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溶胶的分散相粒子与分散剂之间存在相界面,它就是一种高分散度的多相分散系,因而胶粒有聚集的趋势,就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溶胶胶粒对光有散射作用,因而具有明显的丁铎尔(Tyndall)效应;溶胶胶粒带电,因而在电场中向与其电性相反的一极泳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胶粒在溶剂分子热运动的推动下作布朗运动,所以说溶胶就是动力学稳定体系。

实验室制备溶胶一般采用凝聚法,即通过水解或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物,在适当的浓度、温度等条件下使生成物分子聚集成较大颗粒的胶核而形成溶胶。

为克服其聚集的趋势,胶核选择吸附与其组成相关的离子作为第一吸附层,后者又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电荷总数少一些的第二吸附层。

胶核与其吸附的双电层构成了带电的胶粒,它们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加之对水分子的吸引,形成水化膜,使溶胶得以稳定。

例如用水解反应制Fe(OH)3溶胶,其反应如下沸腾FeCl3+ 3H2O === Fe(OH)3+ 3HCl△Fe(OH)3+ HCl === FeOCl + 2H2OFeOCl === FeO+ + Cl-氢氧化铁溶胶的胶粒结构为[{Fe(OH)3}m·nFeO+·(n-x)Cl―]x+,胶粒带正电荷,称正溶胶。

又如用复分解反应制AgI溶胶,其反应如下AgNO3+KI===AgI+KNO3当AgNO3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Ag+,第二吸附层为NO3―,胶粒带正电荷,若为KI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I―,第二吸附层为K+,胶粒带负电荷。

但若电解质离子过多,则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再进入第二吸附层,中与胶粒的电荷,促使溶胶聚沉;若将正、负溶胶混合则会互相中与电荷导致聚沉。

为使溶胶稳定,新制备的溶胶需进行透析,去除多余的电解质。

这一过程叫溶胶的净化。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分散相粒径也就是1~100nm,也存在布朗运动。

有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其实就是电解质大离子,如蛋白质、核酸等,故也有电泳现象。

但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就是单相分散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故“Tyndall”效应很微弱,更重要的,其分散相粒子无聚集趋势,故高分子溶液就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使其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高分子表面有许多亲水基团,使其溶剂化能力比溶胶强得多,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自发溶解,其沉淀-溶解过程就是可逆的,溶胶却不能。

由于有厚实的溶剂化膜保护,高分子溶液不容易发生聚沉。

在溶胶中加入足量高分子溶液,可以保护溶胶使之难以聚沉,称之为保护作用;若加入少量高分子溶液,则反而会促使溶胶聚沉,称之为敏化作用。

在适当浓度、温度下,高分子溶液可以发生胶凝作用,生成凝胶。

乳状液就是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溶混的液体中的粗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径大于100nm。

必须有乳化剂──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乳状液才能稳定存在,肥皂水即就是一种乳化剂。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苯与水),在有乳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一起振荡时,一个液相会被粉碎成液滴分散在另一液相中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被粉碎成的液滴称为分散相,另一相称为分散介质。

一般情况下,在乳状液中一个液相为水或水溶液,统称为“水”,另一个液相为不溶与水的有机物,统称为“油”。

油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乳状液,称水包油型(油/水型)。

反之,称为油包水型(水/油型)。

在自然界,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均经常接触到乳状液,如从油井中喷出的原油,橡胶类植物的乳桨,常见的一些杀虫用乳剂、牛奶、人造黄油等。

油/水型与水/油型乳状液外观就是类似的,通常,将形成乳状液时被分散的相称为内相,而作为分散介质的相称为外相,显然内相就是不连续的,而外相就是连续的。

鉴别乳状液类型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各种。

1、稀释法:乳状液能被外相液体相同的液体所稀释。

例如牛奶能被水稀释。

因此,如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立即散开,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就是水,故乳状液属油/水型。

如不立即散开,则属于水/油型。

2、导电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

当水为分散介质,外相就是连续的,则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

反之,油为分散介质,水为内相,内相就是不连续的,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很小。

3、染色法:选择一种能溶于乳状液中两个液相中的一个液相的染料(如水性染料亚甲基蓝。

油溶性染料苏丹Ⅲ)加入乳状液中。

如将亚甲基蓝加入乳状液中,整个溶液呈蓝色,说明水就是外相,乳状液就是油/水型,若将苏丹Ⅲ加入乳状液,如果整个溶液呈红色说明油就是外相,乳状液就是水/油型,如果只有星星点点液滴带色,则就是油/水型。

乳状液无论就是工业上还就是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应用,有时必须设法破坏天然形成的乳状液,如石油原油与橡胶类植物乳桨的脱水,牛奶中提取奶油,污水中除去油沫等都就是破乳过程。

破坏乳状液主要就是破坏乳化剂的保护作用,最终使水油两相分层析出。

常用的破乳方法有:加入适量的破乳剂、加入电解质、用不能生成牢固的保护膜的表面活性物质来替代原来的乳化剂、加热。

三、仪器与试剂烧杯(100ml)2个、25mL量筒2个、锥形瓶(25ml)1个、试管(15×150)、酒精灯、试管夹、滴管、玻璃棒,50mL具塞锥形瓶2个,Tyndall箱1只(公用)试剂:3mol·L-1HCl溶液、0、25mol·L-1MgCl2水溶液、饱与NaCl水溶液、饱与FeCl3水溶液、KI(0、02mol·L-1)、AgNO3 (0、02 mol·L-1)、KSCN (0、1 mol·L-1)、Fe (SCN)3 (0、1 mol·L -1)、CuSO4 (0、1 mol·L-1)、NaCl (0、5 mol·L-1)、CaCl2 (0、005 mol·L-1)、AlCl3(0、005 mol·L-1)、K2CrO4(0、02 mol·L-1)、硫磺粉、无水乙醇、植物油,1%及5%油酸钠水溶液、明胶、肥皂水、苏丹Ⅲ苯溶液,亚甲基蓝水溶液。

四、实验步骤1、溶胶的制备(1)制备氢氧化铁溶胶在100ml小烧杯中放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慢慢滴加饱与FeCl3溶液1ml,边加边搅拌,加完后继续煮沸1~2min,即得棕红色透明的Fe(OH)3溶胶。

静置冷却,保留备用。

(一定要使水充分沸腾后才能加入FeCl3溶液!)(2)制备硫溶胶(通过改换溶剂减小溶质的溶解度使分子凝聚成胶体) 取少量硫磺粉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并振荡试管至完全溶解止,在另一试管中放4ml蒸馏水,将上述硫的乙醇溶液滴加到蒸馏水中,边滴边摇动试管,直至得到乳白色半透明的硫溶胶(硫的水溶胶),保留备用。

2、溶胶的光学性质──Tyndall效应将步骤1中所制备的二种溶胶各取4ml分别放入3支试管,分别置于Tyndall箱前面的小孔前,开亮光源,从侧面观察应有一明显光柱通过溶胶。

用Fe(SCN)3溶液与CuSO4溶液做同样的实验,观察有无Tyndall现象。

3、溶胶的聚沉(1)在三支干燥试管中各加入硫溶胶2ml,向1号管滴加0、5mol·L-1NaCl;向2号管滴加0、005mol·L -1CaCl2;向3号管滴加0、005mol·L-1AlCl3溶液。

均滴至溶胶刚呈现混浊止,记下每种电解质加入的滴数。

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2)将Fe(OH)3溶胶2ml与硫溶胶2ml等体积混合,摇匀。

观察现象,解释现象。

4、高分子溶液对溶胶的保护作用与敏化作用(1)保护作用取2支试管,各加入Fe(OH)3溶胶2ml,向1号管加蒸馏水2ml,向2号管加1% W/V明胶溶液2ml,混匀后,分别向两管滴加0、02mol·L-1K2CrO4溶液,至沉淀析出为止,记下各加入K2CrO4的滴数,两管为什么不相同?(2)敏化作用取2支试管各加入Fe(OH)3溶胶5ml,向1号试管加入1% W/V明胶溶液1滴,向2号试管加入0、02mol·L-1K2CrO4溶液1ml。

观察二管中的聚沉现象,解释出现差别的原因。

5、明胶溶液的胶凝作用将50ml蒸馏水放入100ml烧杯,盖上表面皿,加热至沸,将2、5g 明胶加入其中,充分搅拌使完全溶解,静置冷却即可得明胶的凝胶(胶冻)。

6、乳状液的制备在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5mL 1%油酸钠水溶液,然后分次加15mL植物油(每次约加入lmL),每次加植物油后剧烈摇动,直至瞧不到分层的油相,得I型乳状液。

在另一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0mL稀醋酸与蛋白质的溶液,然后分次加15mL植物油(每次约加入lmL),每次加植物油后剧烈摇动,直至瞧不到分层的油相,得Ⅱ型乳状液。

7、乳状液的类型鉴别(1)稀释法:分别用小滴管将几滴I型与Ⅱ型乳状液滴入盛有净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2)染色法: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加入l~2mL I型与Ⅱ型乳状液,向每支试管中加入1滴苏丹Ⅲ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同样操作加1滴亚甲基蓝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8、乳状液的破坏与转相(1)取I型与Ⅱ型乳状液各1-2ml,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3mol·L—1HCl溶液,观察现象。

(2)取I型与Ⅱ型乳状液各1-2ml,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在水浴中加热,观察现象。

(3)取2-3ml I型乳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0、25 mol·L-1MgCl2溶液,每加一滴剧烈摇动,注意观察乳状液的破坏与转相(就是否转相用稀释法,下同)。

(4)取2-3ml I型乳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饱与NaCl溶液,剧烈振荡,观察乳状液有无破坏与转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