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符号学视野下《白日焰火》的解读

合集下载

论电影《白日焰火》的黑色性和新探索

论电影《白日焰火》的黑色性和新探索

24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作者简介】邹 萍,女,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萨拉曼卡大学语言文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西班牙当代文学,西班牙黑色 小说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

论电影《白日焰火》的黑色性和新探索邹 萍一、 电影《白日焰火》的黑色性影片故事发生在1999年的哈尔滨。

突然出现在煤矿传送带上的尸体碎片打破了这个北方城市的宁静。

刚刚离婚的警察张自力临危受命负责这起碎尸案的侦破工作。

一次在理发店里对几个嫌疑犯的例行讯问引发了一场意外枪战,张自力的两名同事不幸殉职,他也因此丢了工作。

离婚、痛失战友、失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张自力变成了一名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转眼到了2004年,张自力已经是一家工厂的保安,终日酗酒,意志消沉、浑浑噩噩。

一次在街上与前警局同事的偶遇,令他得知又发生了两起作案手法相似的碎尸案件,且两名死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都与梁志军的遗孀吴志贞有过交集。

张自力决定私下展开对吴志贞的调查。

他开始接近这个看似普通的洗衣店女工,发现她外表美丽却透着拒人千里之外的冰冷,身形单薄,不苟言笑,空洞的眼神里透着冷漠和偶尔闪现的恐惧。

张自力小心翼翼地隐藏了自己的真实目的,扮作洗衣店客人接近她,观察她,跟踪她,诱惑她,寻找着破案的线索。

影片的最后,嫌犯梁志军在被追捕的过程中被警察击毙;张自力因为成功破获案件而重回警局;吴志贞则由于过失杀人而被捕。

著名影评人斯考特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部影片的喜爱:“一个性欲旺盛的前警察,一具被肢解的尸骸,一个神秘的黑寡妇,共同构成了这部看似萧瑟但强大的中国式黑色电影。

”[1]并没有复杂情节和悬念设计的《白》为何能够赢得众多观众的认可和媒体的好评?又为何被称为“中国式黑色电影”?[2]虽然学者们对于黑色电影(film noir )的定义有着各自的侧重和出发点,但对于该类型电影的基调和基本元素的认知是统一的,即:黑色电影应当具备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黑色,其着重点在于整部影片的悲观气氛、强烈的光影反差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压抑和绝望。

电影《白日焰火》的视觉符号解读

电影《白日焰火》的视觉符号解读

电影《白日焰火》的视觉符号解读作者:王雨苗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第12期摘要:视觉符号作为基本传播手段的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在电影艺术的表达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视觉符号的多义性和人们对艺术感知能力的差异,导致观众对同一影片有着不同的解读。

电影《白日焰火》运用大量视觉符号推动情节,这种做法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本文从视觉符号的角度对该片的人物形象和道具等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白日焰火;视觉符号;多义性中图分类号:J9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6-2-0060-02电影《白日焰火》荣获2014年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称号,这是第五部获得金熊奖的华语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意义非同一般。

这部片子叙事逻辑清晰紧凑,人物心理表现生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视觉符号语言强大的传播功能。

在这个读图时代里,人类生存的世界充斥着视觉符号,每一种符号都传达着一种信息,可以说,视觉符号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支配着人们的物质、精神世界。

导演正是把握了视觉传播可以超越语言文化障碍,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观众普遍接受的特性,才能让这部电影取得跨文化的传播效果,并且问鼎金熊。

一、视觉符号理论阐述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的中介,本质同语言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符号形式简单,种类繁多,包括诸如文字、电码的语言符号和图片、影像之类的非语言符号两种类型,在日常传播中,这两种符号类型结合起来可以发挥深刻的作用。

而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作用于人类的听、视觉不同,功能主要通过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来体现。

在所有的感觉器官中,视觉是最为活跃的,它在传播中承载的信息量最多。

据此可以将视觉符号定义为借助人类眼睛看到的、表现事物性质的符号,通过线条、光线、色彩、强力、表现、形式、平衡等符号要素来传达各种信息的媒介载体。

一般分为静态表现形式(如雕塑、绘画)和动态表现形式(如摄影、电影、动画)。

《白日焰火》――中国黑色电影探索道路的曙光

《白日焰火》――中国黑色电影探索道路的曙光

《白日焰火》――中国黑色电影探索道路的曙光《白日焰火》――中国黑色电影探索道路的曙光摘要:导演刁亦男在中国地方城市之中,平凡居民之间,拍出了一部黑色电影。

作为一种当年盛行于西方社会,现在几乎绝迹于世的经典电影类型,如今“远渡重洋”在一部中国电影身上“还魂”,这种现象本身就十分的微妙与诱人。

从粗略的框架向内窥视,《白日焰火》显然具备了一部黑色电影应当具备的重要元素,疑云重生的犯罪事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隐藏在每个人物心中的过往与秘密。

然而,《白日焰火》又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在黑色的外衣掩饰下,其内里依然是刁亦男一以贯之的本土化传承,一中一西的两相调和,方才锻造出了这道绽放于柏林上空的黑色火焰。

关键词:黑色电影白日焰火超现实独立电影一、《白日焰火》――中国式的黑色电影(film noir)在 2014 年第 64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白日焰火》拿下了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这部被称作为“中国式黑色电影”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导演刁亦南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人性一定不是黑白,会有很大的一片灰色地带,这种灰色地带是有张力的,你在这个区域捕捉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把它们拼贴起来,人物内在的一些面貌就会浮现出来。

”他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了创作该部影片的最真实的想法。

早在2005 年,导演刁亦男就开始了剧本创作,他用 8 年时间重写了三稿。

剧本创作灵感来自真实的离奇案件。

“中国当时有很多这样的案件,一个人被认为已死,但实际上还活着,在暗处窥视自己家人的生活。

”刁亦男介绍说,《白日焰火》讲了一个罪案故事。

廖凡饰演的警察张自力因办案疏忽致同僚丧命而一蹶不振,屈身工厂保卫科,终日与酒精为伍。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五年前那桩悬案的蛛丝马迹,职业的本能逼迫他去靠近真相,却不期然间坠入情感和人性纠结的境遇。

熟悉和喜好中国独立电影的观众,对于刁亦男应该不算陌生,虽然近十余年的时间,他在独立电影领域里的创作并不算特别频繁,但这两部作品连贯的阴郁、冷峻风格,以及相对欧式的艺术流,再加上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都使的他在独立电影[1]观众群里占据着一席重地。

电影《白日焰火》的视觉符号解读

电影《白日焰火》的视觉符号解读

电影《白日焰火》的视觉符号解读【摘要】电影《白日焰火》通过对主人公的服装和化妆、色彩的运用、摄影和镜头语言、背景环境和道具以及图像符号的解读,展现了丰富的视觉符号。

这些符号不仅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同时也为电影增添了深度和细致的艺术表达。

视觉符号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意义和层次,还带来了对观众感官的深刻刺激和情感共鸣。

通过解读这些符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白日焰火》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视觉符号的解读对于帮助观众深入理解电影的内涵和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整体来看,电影《白日焰火》中的视觉符号是影片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关键元素,也是观众理解和感知电影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电影《白日焰火》,视觉符号,主人公服装,化妆,色彩运用,摄影,镜头语言,背景环境,道具,图像符号,表达,重要性,作用,总结解读。

1. 引言1.1 介绍电影《白日焰火》电影《白日焰火》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邓科执导的犯罪悬疑片,于2014年上映。

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北方小城的连环杀人案件,主要围绕着一对父子及其邻居之间的复杂关系展开。

影片以其复杂的情节、紧张的氛围和出色的表演而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赞扬。

《白日焰火》通过细致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设计,成功营造出一种紧张感和悬疑感,让观众在影片中感受到一种无法呼吸的紧迫感。

影片不仅展现了暴力与欲望的冲突,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导演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处理,展示了一种社会现实与道德困境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正义和人性的深思。

《白日焰火》在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也获得了一些国际电影节的认可和奖项。

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影片,值得观众反复品味和探讨。

1.2 解读视觉符号的重要性视觉符号在电影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导演表达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服装、化妆、色彩、摄影和镜头语言、背景环境以及道具等形式的视觉符号,电影可以传达多层次的意义,引导观众思考和感受。

白日焰火

白日焰火

《白日焰火》:人性善恶《白日焰火》是由刁亦男执导和编剧的影片,影片处处都可以使人感受到刁亦男的创作风格:失意,落寞与孤独的感觉。

《白日焰火》的创作灵感源自霍桑一个小说,故事说的是一个男人离家出走,隐居起来窥视自己的妻儿。

影片的场景为一个三、四线小城市,处处可见萧条、落后和荒凉的景色。

影片情节曲折,每个人物都很深刻,更反映出人性中的复杂。

人性中都有代表光明的一面,如善良,积极向上,责任,关心,分享,真情等;也有代表阴暗的一面,如孤独,自私,伤害他人,背叛,谎言等。

然而,人们只要坚持向往光明,坚忍,坚持自我,光明的一面总会战胜阴暗的一面,虽然有些光明的成功微不足道,人们也会无奈,甚至阴暗面滋生增长,但善恶的较量之间,总会有一个结果,虽然有光明的地方必有阴暗,但是善恶之间,光明与阴暗之间,总会有一个结果作为结尾,即使像白日焰火一样微不足道,但该绽放的始终会有结果。

片名《白日焰火》是贯穿影片关键转折的线索。

首先,在梁志军被警方击毙,凶杀案看似被破,但情节仍在继续时,酒吧白日焰火成为案件击破的关键转折;其次,白日焰火的再次出现是当桂纶镁所饰演的的女主角被警方抓获,指正凶杀现场时,张自力在白天为女主角吴志贞放烟火,因此整个影片也以白日焰火作为结尾。

烟火在白天本就显得苍白无力,暗示出人在世间人性面前的弱小和无奈。

人性中都有光明向善的一面和阴暗向恶的一面,阴暗因光明而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光明滋养,但是阴暗却不能阻挡人们对光明的向往,白日焰火本就是十分明亮的色调,也象征人性和世间的光明定会战胜阴暗。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九十年代初的刑侦故事。

影片在刑侦故事中对人物进行深刻塑造,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对人性光明的一面的向往。

影片开篇以两条不同的线索叙事。

一条为以张自力和他前妻的故事为主,另一条则以被抛弃到煤堆里的分散尸首为主,就在接下来,张自力出现的场景与抛尸场景相重合,影片巧妙地将这两条线索相衔接起来,这样,巧妙地调动观众对线索的整合和在意识上的参与,引人入胜。

电影《白日焰火》的叙事猜想

电影《白日焰火》的叙事猜想

满是煤渣 的传送带上 ,一 只断手渐渐显露 ,洗煤厂 高速 求 源 于 原 始 的 欲 望 。在 张 自力 赶 走 洗 毛 衫 青 年 一 场 戏 中 ,他 运 作 的机 器 停 止 了轰 鸣 ,取 而 代 之 的是 更 加 刺 耳 的警 报 声 。 返 回干 洗 店 时 露 出一 脸 狡 黠 ,说 不 定 这 个 青 年 是 他 事 先 安 排 镜 头 随 即切 换 到 白床 单 上 的一 双 纤 纤 素手 , 喘息 声 中男 人 苍 的拖 ,关心和仗义只是阴谋 的前戏 。 那 么 ,张 自力 到 底 有 没 有 爱 过 吴 志 贞 ?在 刁亦 男 眼里 , 白的欲望充盈 了整个房 间。性欲式告别和站 台侵犯将病态粗 野 的 张 自力 呈 现 在 我 们 面前 。这 段 婚 姻 最 后 仅 留给 他 短 暂 的 男 女 主 人 公 的感 情 关 系 并 非 爱 情 ,而 更 近 似 于一 种 冒险 ,是
机 会 主 义者 。 梁 志军 的典 型符 号是 挂 在 肩 头 的 冰 刀 ,夜 色 中 银 光 闪 着 杀 机 。 当发 现吴 志贞 不堪 忍受 做 一 个 “ 活死人”的妻子时 , 他 盲 目的 爱 变 为 控 制 欲 。 跟 踪 监 视 妻 子 的 一 切 ,用 极 度 残
忍 的手 法 加 害 她 生 活 中 交 往 密 切 的 男 性 ,可 是 ,面 对 这 个 极
《 戏剧之家 》2 0 1 5年第 0 5( 上 )期
总第 2 0 1 期
电影 《 白 日焰火 》的叙事猜想
于 爽
( 重庆邮电大学 传媒 艺术学院 ,重庆 4 0 0 0 6 5 )
【 摘 要】 本文通过一系列物化符号对电影 《白目 焰火》进行叙事分析,进而提出案件 “ 真相”的猜想文本,

白日焰火读后感

白日焰火读后感

白日焰火读后感
电影里的哈尔滨那叫一个冷啊,就跟电影的氛围似的,透着一股寒气。

这寒冷的城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角色都在上面演绎着自己无奈又挣扎的生活。

廖凡演的那个警察,糙汉子一个,感觉胡子拉碴的,特别接地气。

他在查案的过程中就像一头倔驴,死磕到底。

他和桂纶镁演的吴志贞之间的感情那叫一个复杂,就像一团乱麻,怎么理都理不清。

吴志贞这个女人啊,看着柔柔弱弱的,但是就像冰山下面藏着好多秘密一样。

她的眼神里总是透着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你说她可怜吧,她好像又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事儿;你说她可恨吧,又觉得她像是被命运摆弄的小可怜。

电影里的白日焰火就像是一个符号,大白天放焰火,本来是个很喜庆的事儿,但在这电影里却显得特别诡异。

就好像是在大太阳底下发生的那些黑暗的、压抑的事情,看似光明正大,实则藏污纳垢。

每次看到这个画面,我就感觉背后发凉,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悄悄地窥视着这一切。

整个电影的节奏也很特别,不紧不慢的,就像老哈尔滨的生活节奏一样。

但是就在这看似平淡的节奏里,一步一步地把观众带入到那个充满悬疑和压抑的故事当中。

没有那种特别夸张的大场面,但是就是这种平平淡淡的讲述,反而让故事更加真实,让人觉得这种事儿好像就发生在身边某个角落里。

看完这部电影,我就觉得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荒诞。

看似正常的表象下,说不定就隐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这电影啊,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

论酒神精神在中国电影中的表达——以《白日焰火》为例

论酒神精神在中国电影中的表达——以《白日焰火》为例

声屏世界2022/1论酒神精神在中国电影中的表达———以《白日焰火》为例阴冯珮瑶摘要:2014年,第六代导演刁亦男的新黑色电影作品《白日焰火》备受业界关注。

影片将现实题材、黑色电影、霓虹美学等元素进行完美融合,以“白日焰火”作为隐喻符号,揭露出潜藏于影像文本下的人性欲望。

拨开电影表面的悬疑迷雾,影片人物塑造、狂醉场景氛围的营造、强力意志的宣泄等层面都体现着非理性的精神特质,小人物的悲剧亦蕴含着形而上的强力意志,迸发出生命本能的激情,在某种程度上与酒神精神达成契合。

关键词:尼采酒神精神非理性迷醉癫狂尼采在其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揭示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关系,并探讨了悲剧的起源。

尼采认为日神阿波罗是造型力量之神,日神精神体现静穆、壮丽的个体化原理;而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布施欢乐的感召之神,酒神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迷醉、癫狂、激情的意志象征,体现为“个体化原理崩溃时人的天性中升起的狂喜”,酒神精神形而上的理想便是强力意志。

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原本是二元对立的状态,但二者通过对抗与调和产生了以酒神精神为主导的悲剧。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电影逐步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将其娴熟的商业运作逻辑推向中国,更将创新的创作理念传播到中国,为我国的电影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借鉴思路。

中国电影创作从第五代导演起开创了追求强烈的个人创作风格,第五代导演作品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等代表性影片,颇具前卫风格,其中“九儿”“马小军”等经典的反叛主人公均被学界在尼采的酒神精神视域下进行分析讨论。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也可谓百花齐放、风格迥异,王小帅、贾樟柯、管虎等导演偏重现实题材,娄烨导演的作品极具先锋性,而刁亦男导演的电影风格则独树一帜,他将暴力、悬疑、爱情等元素进行融合,创新了黑色电影模式,其作品《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更是将类型性和作者性创作进行平衡,形成了独特的霓虹美学风格。

《白日焰火》是刁亦男自编自导的悬疑爱情影片,也是继《制服》《夜车》等现实题材作品后首次向新黑色电影转型的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学研究方法论课程论文
电影符号学视野下《白日焰火》的解读
学生姓名: 董晨曦
学号: 20151203
所在院系: 艺术学院
专业方向: 戏剧与影视学硕士
任课教师:王志亮
电影符号学视野下《白日焰火》的解读
摘要
众所周知,电影人向观众传播内容的过程也是符号交流的过程,作为现代大众传媒的重要手段之一,电影中会运用大量的符号进行组合编码来表达其中的思想含义,象征符号在影视作品中很常见,并且起着重要的作用。

法国著名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讲到:“电影不是真正的语言,确是具有表意性符码的特殊语言。

”运用符号学对电影作品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对电影文本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理解。

文章拟从符号学的第一符号学理论和第二符号学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影片《白日焰火》中的道具符号以及人物身份符号的深层内涵。

关键字:符号学;道具符号;身份符号
前言
影片《白日焰火》是一部犯罪题材的黑色影片,作为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男演员奖的获奖影片,电影《白日焰火》的成功上映不仅有力地打破了传统文艺电影只有良好口碑而没有实效票房的局面,而且成为有效推动文艺电影向商业电影和艺术平衡不断转化的代表。

《白日焰火》沿袭了导演刁亦男一贯的艺术风格,带有浓重的文艺片色彩,对人性的美丑以及男权与男权作用下的女性进行了鲜活的阐述。

1 电影第一符号学理论下的“道具符号”的解读
电影符号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以麦茨1964年发表的《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为开端的第一符号学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模式,他在阐述符号学重要关系能指与所指时指出:“所指面是我们必须主动重建或寻找的面,参与了隐藏的面”,因此要探寻影片背后隐藏的寓意,挖掘隐藏在影片中符号的意义,进而解读电影艺术中电影符号的内容。

1 焰火
片名“白日焰火”在片中作了两层解释,一是指一家夜总会的名字,是吴素贞人生的转折点;二是指吴素贞被逮捕后,张自力在晴天百日下放的焰火,这象征着两个人的爱情,如同焰火一样,热情退却后,一切都烟消云散。

焰火也有力的指代了吴素贞这一人物,白日里是看不到焰火得真实形态的,正如吴素贞凄楚隐忍的生活背后,隐藏的是她杀人凶手的真实身份。

2 冰刀鞋
冰刀鞋在片中作为一个重要道具被多次提及,在冰雪之城哈尔滨,溜冰是人们冬季里习以为常的娱乐活动,而在本片中它却被刻画成了杀人工具——梁志军用冰刀鞋将妻子喜欢的人杀害,来显示他作为男人的占有欲和尊严,因此片中的冰刀鞋不仅是梁志军休闲娱乐的工具,更是他监视、守护妻子和对妻子绝对占有、控制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此外,冰刀鞋在片中也是一个带有性诱惑的符号,有研究表明47%的人认为人体最具有性暗示的部位是脚,并且64%的人认为,情人穿戴的鞋子会令其有性兴奋的感觉。

这也就合理的解释了溜冰场上,吴素贞引导着张自力远离冰场,滑向黑暗中,暗指她正一步步带着张自力走进深渊。

3 摩天轮
摩天轮是幸福是象征,因此片中张自力和吴素贞示爱缠绵的场地被安排在了摩天轮上,这是对爱情本应美好的祝愿,但是摩天轮又是张自力和吴素贞二人短暂爱情的代表符号,两个人搭乘它离开了地面,升到了空中。

“脚离地”是电影的一种象征手法,意思是他们的爱情仅仅是空中楼阁,不可能落到现实中来。

因为接下来就是桂美轮接受警察质问,牢狱之灾等着她,一个罪犯和一个警察,所有的情爱只能留在黑夜的“半空中”了。

4 舞蹈
在吴素贞被逮捕之后,张自力来到一个歌舞厅,独自在舞池中间狂舞。

没有章法、没有节奏、完全就是在乱扭一气。

在本片中,舞蹈作为张自力内心情感的一个符号,可以理解为他因爱的人进了监狱身心备受煎,因而只能用外化的舞蹈来宣泄内心的痛苦;也可以理解为他最终没有的愧对“警察”的身份,将罪犯绳之以法的解脱、释放。

5 雪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冬季,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影片一开始时,地上的雪还是冰水混合物,脚踩上去就化了的那种;而到了影片结束时,地上的雪已经堆积的很厚了,这是影片时间线上呈现从初冬到深冬的过程,也在暗指吴素贞的命运逐渐进入冰冻。

2 电影第二符号学理论下“人物身份”的剖析
电影第二符号学是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相结合产生的电影理论,是将符号学分析扩展到更为深层的观念——心理学方面,它以精神分析为模式,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

第一符号学着重电影的“陈述结果”研究作品内部的符号和符号系统,而第二符号学突破上述局限借助精神分析学研究电影作品的陈述过程和符号的产生与感知过程。

后者从前者狭隘的符号分析过渡到符号心理分析,从静态的外延考察转入动态的内涵考察。

2.1 丈夫——绝对的占有者
2.1.1 梁志军——被占有欲扭曲的“活死人”
影片中的梁志军是个一直处于黑暗之中的人物,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从一个过磅员变成了一个杀手,他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监视妻子的生活,并像死神一样把追求自己妻子的男人一一杀死。

他隐姓埋名,沦落成一个“活死人”,但他对妻子的控制欲却丝毫不减,对于妻子的监视从未停止,也从未放下屠刀,强烈力比多的作用下使他失去了自我,以至于他丈夫的职责和丈夫的权利,都是在对妻子的控制和占有中体现的。

2.1.2 张自力——男性权威主导的“性瘾者”
张自力最先为观众留下的印象,就是与妻子离婚后在车站的月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强行与妻子交欢的形象,可以看出张自力是性欲极强的男性代表,对前妻的这种性欲也可以理解为占有欲,因为再也得不到妻子的感情失落,所以要靠对妻子的占有来宣泄苦闷,亦或是行使他作为丈夫最后的权利,对于他来说性是暴利也是解脱。

除此之外,在张自力当保安时,对于同事给他介绍的对象,他也曾在大庭广众下与女朋友亲吻,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男性权威的主导,以及力比多驱动下的性冲动。

2.2 警察——正义的最终胜利
警察是一个代表正义的符号,而做人却没有绝对的对于错,影片中的警察张自力经历了从保安到经侦,是他从失权到再度得权的捍卫历程,在参与“吴素贞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在力比多的作用下爱上犯罪嫌疑人吴素贞,在职责和性的角逐下,从暧昧的情愫到滑冰场的定情一吻,再到摩天轮上夹带着威胁的示爱,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一个正义的警察形象的陨落,然而案件的最后却发生了转机,重回体制内的张自力最终还是完成了作为一个警察的使命,就如他所说的“我是来挽救你的”。

2.3 妻子——被动的接受者
2.3.1 吴素贞——孤独的失语者
外表冷若冰霜的她,对男人有着致命的诱惑力,作为一名洗衣工,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她的命运是凄楚的,因为赔不起夜总会老板李连庆的昂贵大氅,她不得不多次委身与李连庆,最后失手将李连庆杀害。

原本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杀人者接受法律的制裁,然而吴素贞的丈夫却将这一切罪过揽下,甘愿为妻子“牺牲”做妻子的“替死鬼”,吴素贞迫于生计又不得不在变态老板的洗衣店内谋生计,忍受洗衣店老板的猥亵,与此同时她还不得不听命于丈夫梁志军,接受丈夫的监视与带有血腥的控制,可以说吴素贞的命运是被安排的,内心是恐惧的,她渴望正常的爱,因此对办案人员张自力的体贴照顾乃至追求才动了真情,游乐场一夜后她以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依靠,她开始精心打扮自己,换上了红色的衣服、涂上了红色的口红,这些符号都表明了吴素贞对在爱情中的沦陷,然而两人毕竟身份有别,吴素贞的最终被所爱的人“背叛”,吴素贞是孤独的失语者,她没有表达自己爱的权利,她注定要过着无依无靠、无性无爱、忍辱偷生、被监视、被出卖的生活。

2.3.2 三姐——迷茫的守望者
电影中的三姐是白热焰火夜总会老板李连庆的妻子,影片中为数不多的镜头,就把三姐外表坚强,内心脆弱柔软的性格表性的淋漓尽致,多年以来她一直独挑大梁一打理夜总会的买卖,对丈夫的爱与执着并没有随着时间改变,三姐真挚纯粹的感情与残酷的现实强烈对比,不仅引发观众内心的酸楚。

三姐一直不知道丈夫李连庆死去的事实,也不知道丈夫对他的不忠和过错,她就这么成年累月的守着白日焰火夜总会,盼着有朝一日能等到丈夫的归来,三姐迷茫的守望,实际也是对无情命运的被动接受。

总结
电影符号学为我们深入剖析电影、解读人物提供了理论依据,《白日焰火》作为一个悬疑爱情片,有大量带有表意功能的电影符号蕴含其中,对于此类电影符号的解读更能拉近我们和影片和导演思维的距离,然而影片的最大成功之处,还在于人物身份的巧妙设计上,人物外化的形象和内在的性格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物特有的身份符号,也正是对这些身份符号的解读,才能理解导演、编剧在人物情感脉络和情节设置上的安排。

参考文献
[1]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语言还是语言?[A].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2]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248
[3] 李骏.白日焰火:情欲密语的性别修辞[J].电影新作,2014(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