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的观察
白血病的实验室诊断

M2b
免疫表型: HLA-DR,MPO, CD57,CD33,CD13阳性,其 中CD33,CD13阳性率减低, 更成熟的抗原CD15和 CD11b阳性率增高 有t(8;21)(q22;q22)或 AML1基因重排
M3: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 细胞白血病 分为两个亚型: M3a(粗颗 粒型),M3b(细颗粒型) 细胞化学染色:POX: 100%强阳性,NSE:阳性, NSE-NaF:不抑制,NAP: 减低,CE:阳性
免疫学表现: 表达: CD13,CD33,CD15阳性。 CD14,CD34,CD16,HLA-DR 也可为阳性 遗传学:90%-95%有 t(9;22)(q34;q11)易位, Ph 染色体,可检出bcr/abl融合基 因
慢性淋巴白血病形态学特点:
血象:白细胞显著增高,以成熟样淋巴细 胞为主,有时可见少数原始、幼稚淋巴细 胞。 骨髓象:常增生明显到极度活跃,以成熟 样淋巴细胞增生为主,>40%,粒、红系、 巨核系早期正常,晚期受抑制。
识别不同的淋巴系统 识别成熟T淋巴细胞的抗体有 CD2、CD3、CD4、CD7、 CD8等。 识别成熟B淋巴细胞的抗体有 CD19、CD20、CD22等。 识别NK细胞的抗体有CD16、 CD56等。
用于识别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 CD34+、CD90+、Lin-被认为 使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标志; CD34+、CD33+为造血干细胞 向髓系定向的标志; CD34+、TDT+、CD10+、 CD7+为T淋巴细胞系祖细胞标志; CD34+、CD19+为B淋巴细胞 系祖细胞标志。
亚型 M5a: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单≥80% (非红系) M5b: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和幼稚 单核细胞>30%,原单细胞<80% (非红系) 细胞化学染色:POX>3%(弱阳性), NSE:阳性,NSE-NaF:抑制,NAP: 正常或增高,CE:阴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形态学研究进展

嗜酸 、嗜碱性粒 细胞比率 升高
中性粒 细胞碱性磷 酸酶 (NAP)活性降低或呈阴性 RBC 慢性期 正常或稍降低 ,加速、急变期时骤降 PLT 慢性期正常或稍升高,急变期骤降
2.2 骨 髓 象 2.2.1 粒 细胞 系统 其 比率呈显著 或极度 增殖,多以中性 中幼、 晚 幼 粒 细 胞 及 中性 杆 状 粒 细 胞 为 主 _6】,原 始 粒 细 胞 <lO%,大 多 数幼粒细胞伴 核浆 发育失衡 ,易见核分裂 相。嗜酸 、嗜碱 粒细胞 增殖 ,嗜酸粒细胞可至 5%一15%,嗜碱粒 细胞可至 3%-10%,多 为成 熟型 17-8]。淋 巴细胞 、单 核细胞 比率下降。少数患者 粘 系病
形 态 异 常 。
极少 数积分于 50—100 9o
2.2.2 红细胞 系统 于早 期依 然增殖 ,和粒 细胞 相较 ,则相对 降低 ;晚期红 细胞 系统受抑制减 2.2.3 巨核细 胞 显 著增高,多于 300—1200个 /片,血 小板 多
H * 帆 tj l妻 》
’l ≥;l番§善蔫;嘻 《
CML, hemogram and myelogram is very important.Hemogram of CM L showed W BC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RBC and Hb initially normal, and decreased quickly at acceleration phase and blast phase;PLT was normal or a ittle decreased at chronic phase ;Myelogram showed that raw grain ,promyelocytic were ≥ 30% at blastic phase, and had BCR-ABL fusion gene which was Ph chromosome pos|tive.Leucocyte increased continuely, splenomagaly,typical hemogram and myelogram , activity of NAP decreased or negative, Ph chromosome positive, BCR—ABL fusion gene could diagnose CM L.
内科学笔记第五章:第六节 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白血病为重点内容)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
其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受抑制。
(一)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种器官、组织,正常造血受抑制。
主要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贫血、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名词解释,考生需牢记)。
1.临床表现起病急缓不一,病人常有贫血、出血、感染、各种器官浸润表现。
(1)贫血往往是首起表现,呈进行性发展,主要由于正常RBC生成减少。
(2)发热可低热,亦可高达39~40℃以上,伴有畏寒、出汗等。
较高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
感染可发生在各个部位,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可发生溃疡或坏死;肺部感染、肛周炎、肛旁脓肿亦常见,严重时可致败血症。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他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等,也可出现真菌感染,病人免疫功能缺陷后易致病毒感染。
(3)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以皮肤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易并发DIC。
血小板减少是出血的最主要原因,颅内出血为白血病出血致死最主要原因。
(4)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①淋巴结和肝脾大淋巴结肿大以急淋白血病较多见。
轻度中度脾肿大,无红痛。
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见于T细胞急淋白血病。
可有轻至中度肝脾大。
非慢性粒细胞的病急性变可见巨脾。
②骨骼和关节胸骨下端局部压痛。
③眼部绿色瘤常累及骨膜以眼眶部最常见,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
绿色瘤,很重要的名词解释)。
④口腔和皮肤急单和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可使牙龈增生、肿胀;可出现蓝灰色斑丘疹或皮肤粒细胞肉瘤。
⑤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CNS—L常发生在缓解期。
以急淋白血病最常见,儿童患者尤甚。
临床上轻者表现头痛、头晕,重者有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PT

小结
●巨脾 ● WBC↑、幼粒细胞↑ 、嗜酸细胞↑ 、嗜碱
细胞↑ ●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中幼以下粒细胞为主 ● 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
● 主要治疗 慢性期 羟基脲
加速和急变期 联合化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 Preview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特点:
4.染色体检查
95%以上可检出Ph染色体 t (9 ; 22) (q34 ;q11)
5.bcr/abl基因检测
9号染色体长臂C-abl原癌基因易 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 (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编 码异常蛋白质(P210) →酪氨酸激酶 活性→粒细胞增殖 →CML
6.血液生化
* 血、尿中尿酸浓度增高 * LDH增高 * 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显著增 高
7.CFU-GM培养
集落或集簇明显增加
● 诊断
① 脾显著大(巨脾),高代谢症状 ② WBC增高,幼粒,嗜酸、嗜碱增多 ③ 骨髓极度活跃,中幼以下粒系为主 ④ Ph染色体 ⑤ bcr/abl 融合基因 ⑥ NAP阴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 Preview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又叫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造血干 细胞克隆性恶性增生性疾病
1.血常规
① WBC *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常超过20×109/L ,一般在(100 ~600)×109/L之间 * 分类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可见各阶段 粒细胞,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居多 * 原始细胞不超过10%(1% ~ 3% ) * 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资料

临床特点
1、起病慢 早期可没有任何症状。一般早期出现的症状:往往
是乏力、低热、出汗、体重下降等代谢亢进的表现,或者因为巨脾而 有腹胀。
2、脾大 是突
出的体征,一般病 人就诊时脾常达脐 上下,有的甚至达 盆腔, 但也有极 少数病人脾不大 (<5%)。
临床特点
3、部份患者有胸骨中下段压痛。
诊断
一、确立CML诊断:巨脾、血象、骨髓象、Ph' 染色体。 二、临床分期 CML的病程可分为慢性期,加速 期和急变期 (一)慢性期 无症状或仅有乏力、低热等,血 原粒细胞≤5%及骨髓原粒细胞≤10%。此期病情 稳定,平均为3年,也有个别可长达10-20年。 近几年来由于采取有效的治疗,可使急变期再回 到慢性期,获得第二次稳定期。
12月9日 14.15接到检验科危急报告:生化:钾 2.5mmol/L。患者感乏力、头晕, 无恶心、呕吐、腹泻,生命体征: BP:93/53mmHg 心率88次/分 呼吸18次/分 SPO2:96,予加强静脉及口服补钾,复查电解质,密切关注病情。
12月10日 入院后治疗上予羟基脲降白细胞、水化等处理后症状有所缓解,白 细胞较前有所下降,患者予12月10日 15:40在局麻下行R双腔深静脉置管、行 白细胞单采术操作过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生命征平稳,穿刺点未见明 显渗血、血肿。
腹部膨隆,触及脾脏III度大(乙线13cm、甲丙线16cm、丁戊线﹢4cm) 肝、胆、胰、双肾未见明显异常门诊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细胞瘀 滞症”收住我科。
入院查体T:36.8 ;P:80次/分 ;R:20次/分 ;BP:96/53mmHg
病程记录
12月9日 10:22门诊步行入院,缘于2年前体检发现“血白细胞高”就诊厦门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查 骨髓活检:骨髓增殖性疾病,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 考虑慢性粒细胞白血;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概述〗
• 慢粒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粒系(包括已成熟的和幼 稚阶段的粒细胞)产生过多。 • 在疾病早期,这些细胞尚具有分化的能力,且骨髓功能是正常 的。 • 本病常于数年内保持稳定,最后转变为恶性程度更高的疾病。 • 本病患者以年龄在30~40岁间居多,20岁以下者罕见。 • 慢粒的自然病程分为相对隐匿的慢性期(CML-CP)和险恶程度 的不同进展期(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
干扰素(IFN)
• α -干扰素注射,每日一次,每次至少300万u。干扰素治疗可以 减少Ph阳性克隆细胞转阴,因此是除骨髓移植外,可使Ph克隆 细胞转阴的药物治疗。干扰素可使白细胞减少,当白细胞<4. 0×109/L时减量,当白细胞<3. 0×109/L时,停药。
3. 放射治疗
• 目前仅应用于慢粒的髓外病灶治疗。
2. 化学治疗
• 有效的药物有IM(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HU(羟基脲)、 IFN(干扰素)等。上世纪90年代视以IFN为基础的治疗为CML的 金标准治疗; • 而2008年国际上公认IM是CML的一线治疗。
IM(甲磺酸伊马替尼)
• 体外实验期名为CGP57148B,I期和II期临床实验时名为STI571(SIgnal TransductIon InhIbItor-571)。化学名甲磺酸 伊马替尼,商品名Glevec,GlIvec,格列卫。是由计算机设计针 对BCR-ABL产物的小分子化合物,是一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对体内众多酪氨酸激酶它仅能抑制BCR-ABL融合基 因产物P210和P190,PDGFR与c-KIt。 • 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基因产物抑制剂,但并不能逆转或消除疾 病基因。
• 慢粒急变的治疗比急性白血病治疗困难,完全缓解仅10.7%。 • 目前慢粒急变的治疗方案参照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案,如下: Ara-c(环阿糖胞苷)100mg/m2. d,第1~7天;ADM(阿霉 素)30mg/m2. d,第1~3天;上述药物相继静脉输注。
血液内科(三基内容)

答:(1)、脾大造成明显压迫症状;(2)、严重溶血性贫血;(3)、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4)、粒细胞极度减少并有反复感染史。
5、试述脾亢的诊断标准。
答:(1)、脾大,肋下未触及脾者,脾区B超显像可供临床参考;(2)、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可以单一或同时减少;(3)、增生性骨髓象;(4)、脾切除后可以使血细胞数接近或恢复正常。
3、试述贫血病人输血的适应症。
答:(1)、各种溶血性贫血,如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G6PD缺乏急性发作,大量溶血,缺氧症状严重,危及生命时,急需输血减轻缺氧症状;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输血后溶血可能加重,需用洗涤红细胞;(2)、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骨髓增生低下疾病,如再障、纯红细胞再障、骨髓纤维化晚期;靠输血将血红蛋白提高到70g/L以上,病人无缺氧症状即可;(3)、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在治疗过程中或晚期出现严重贫血时;(4)、重型β海洋性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5)、急性大量失血后的贫血;(6)、因血浆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缺乏有严重出血和贫血时。
(2)、红系代偿性增生:外周血网织红比例增加;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甚至幼粒细胞;骨髓象显示骨髓增生,红系比例增高,以中、晚幼为主,粒红比例倒置;部分红细胞含核碎片,如Howell-Jolly小体和Cabot环。
(3)、红细胞具有缺陷或寿命缩短:外周血出现球形红细胞、碎裂红细胞等;寿命可用放射性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测定。
13、试述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答:MM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
诊断要点:主要指标:(1)、骨髓中浆细胞>30%;(2)、活检证实为骨髓瘤;(3)、血清中有M蛋白:IgG>35g/L,IgA>20g/L或尿中本周蛋白>1g/24h;次要指标:(1)、骨髓中浆细胞10-30%;(2)、血清中有M蛋白,但未达上述标准;(3)、出现溶骨性病变;(4)、其他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低于正常值的50%。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