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指南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一.疾病相关情况(一)定义:ITP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于抗自身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膜表面结合,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或伴骨髓巨核细胞血小板生成障碍,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出血。
(二)分类:1.新诊断ITP:指确诊后3个月内的ITP;2.持续性ITP:指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仍持续减少的ITP;3.慢性ITP:指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的ITP;4.难治性ITP:指脾切除无效血小板仍持续减少的ITP;5.重症ITP:指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伴有出血症状的ITP。
(三)诊断标准: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症);2.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4.具备以下情况之一以上者:1)泼尼松治疗有效;2)切脾治疗有效;3)PAIgG增多;4)PAC3增多;5)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5.排除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或因素,如感染、免疫性疾病、药物、肝素、妊娠、丙肝感染、幽门螺菌感染等。
(四)临床特点:ITP的出血特点为皮肤粘膜的自发性出血,表现为皮肤粘膜的瘀点、瘀斑;常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或月经过多。
重症ITP病人容易发生消化道、泌尿道等内脏出血。
颅内出血是ITP的致死因素,其发生与年龄、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心血管功能状态等有关。
有明显出血者,可合并缺铁性贫血。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1.新诊断ITP、血小板大于30×109/L者;2.持续性ITP,出血仅现皮肤粘膜,无内脏出血;3.慢性ITP;4.治疗后恢复期,血小板稳定在20×109/L以上。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1.新诊断ITP合并贫血者;2.对激素治疗无反应或激素依赖患者;3.考虑脾切除患者。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1.脾切除术后病情稳定患者;2.新诊断ITP,经初次诊疗后血小板恢复至20×109/L 以上者。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护理课件

3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医学领域的共同 进步,为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 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06 护理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长期稳定控制病情的护理经验
患者情况
患者李某,女,45岁,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程长达 5年。
护理经验
通过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调整药物剂量,保持患者心理稳定,以 及提供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成功实现长期稳定控制病情。
THANKS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 是出血症状和血小板计数。
预防感染
由于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容易 感染,因此应加强预防感染的措施 。
心理护理
由于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患者容 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 此应加强心理护理。
04 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定期健康检查
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 早期发现血小板减少症。
生物制剂
近年来,生物制剂在成人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 效。
非药物治疗
脾切除
输血
对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 效的患者,脾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 手段。
对于严重出血或血小板计数极低的患 者,输注血小板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血浆置换
对于危重出血或需要快速提升血小板 计数的患者,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 治疗手段。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ITP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 能与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有 关。
发病机制
ITP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的异常,导致血小板 破坏增多和生成减少。
02 诊断与评估
临床表现
口腔、鼻腔出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指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指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ICD–10:D69.402)。
患者年龄在1个月至18岁之间且为免疫性(原发性)。
(二)诊断依据。
1.病史。
2.多次检查血常规(包括血涂片)证实血小板数量减少,无其他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
3.除出血表现外,常无淋巴结肿大,多数无脾脏肿大,约10%的患儿有轻度脾肿大。
4.排除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原因(骨穿等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禁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防止外伤,暂时不进行疫苗接种,避免肌肉注射。
.2.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可常规剂量或短疗程大剂量给药。
3.急症治疗:适用于严重、广泛出血;可疑或明确颅内出血;需要紧急手术者。
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2)糖皮质激素(大剂量、静脉)3)输注血小板。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69.40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编码,且1月≤年龄<18岁。
2.血液检查指标符合需要住院指征:血小板数≤30×109/L,或伴有广泛皮肤、粘膜出血,或有脏器出血倾向。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包括网织红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血沉、血型、血块收缩试验、自身免疫疾病筛查(如自身抗体、抗人球蛋白实验等)。
3)骨髓形态学检查。
4)腹部B超。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小板相关抗体(有条件开展)2)感染相关病原检查(如CMV等);3)免疫功能检查;4)相关影像学检查;(七)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八)选择用药。
ASH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循证指南(2019完整版)

ASH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循证指南(2019完整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为血小板破坏和血小板生成障碍导致血小板计数减低。
据统计,ITP的发病率为2-5/10万人,可以单独发病,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
此外,ITP是一种具有多种临床症状的异质性疾病,而且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时也可诊断为ITP。
2019年12月,美国血液学会(ASH)公布的循证指南旨在帮助患者,临床医生和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面对ITP时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
ASH 建立了多学科专家小组,包括8位成人临床专家,5位儿科临床专家,2位具有ITP专业知识的方法学家和2位患者代表。
小组先审查了2011年指南中的所有问题,之后通过会面和电话会议,提出需要解决的新的临床问题。
最后,每个小组成员匿名对问题进行排名,然后进行讨论,直到达成共识,并将最终问题进行系统审查。
最终,专家小组共提出了21个问题,并对此21条建议达成了共识。
下面我们将介绍这21条建议的具体内容。
注:良好措施(good practice statement)是指专家小组一致同意的有利于患者的措施,但该措施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而且缺乏系统综述的支持证据,但是作为“强烈推荐”的内容。
成人ITP管理1a. 新诊断ITP,血小板计数<30 * 109/L的无症状或皮肤黏膜仅有少量出血的成人患者,应该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还是临床观察?专家小组一般推荐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备注:该类患者中有一部分可能仅需要临床观察。
但应考虑患者年龄、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有无其他合并症、是否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和是否即将进行手术。
1b. 新诊断ITP,血小板计数≥30 * 109/L的无症状或皮肤黏膜仅有少量出血的成人患者,应该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还是临床观察?专家小组强烈推荐临床观察。
备注:对于血小板计数低于此值的患者,有其他合并症,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或即将进行手术的患者和老年患者(≥60岁),糖皮质激素治疗是相对合适的。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全文)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全文)一、概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目前国内尚无基于人口基数的ITP流行病学数据,国外报道的成人ITP年发病率为(2~10)/10万,60岁以上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育龄期女性略高于同年龄组男性。
该病临床表现变化较大,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均可发生。
老年患者致命性出血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部分患者有乏力、焦虑表现。
ITP主要发病机制是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共同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分别于2009、2011、2012、2016年对"成人ITP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4次更新,2018年发布了中国成人ITP治疗指南。
ITP国际工作组及美国血液学会(ASH)在2019年均对其既往发布的共识、指南进行了相应更新。
结合国内临床研究进展及实际情况,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召集国内专家对中国成人ITP诊治指南(2018版)进行修订,旨在为成人ITP诊治提供最新的临床指导。
二、诊断要点ITP的诊断仍基于临床排除法,须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
除详细询问病史及细致体检外,其余诊断要点包括:1.至少连续2次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外周血涂片镜检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ITP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为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4.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各种恶性血液病、肿瘤浸润、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感染、疫苗接种等所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消耗性减少;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及假性血小板减少。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PPT课件

病例三: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总结词
免疫抑制剂治疗是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另一种 常用治疗方法,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对血 小板的攻击,从而控制病情。
详细描述
免疫抑制剂治疗是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另一种常 用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等。这 些药物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对血小板的攻击 ,从而控制病情。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 异,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同时,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 副作用,如肾功能损伤、感染等,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 处理。
加强临床研究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对不同治疗方案进 行比较和评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的 依据。
深入了解病因
针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从源头上找到更有效 的治疗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特点
多发于2-6岁儿童,男女发病率相似, 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史。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免疫系统异常导致机体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 被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导致血小板计数下降。
病因
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疫苗接种等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康复与预后
积极治疗
及时诊断和治疗是促进儿童免疫 性血小板减少症康复的关键。
心理支持
家长应给予儿童心理支持,帮助 其克服恐惧和焦虑,树立战胜疾
病的信心。
预后改善
多数儿童经过及时治疗,病情可 以得到控制并逐渐康复,预后良
好。
04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分享
病例一:药物治疗的成功案例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推拿按摩方面,中医常用手法如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等,以健脾 益肾、缩泉束尿。操作要点包括用力适中、均匀,以患儿能忍受为度。每日或隔 日一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强调患儿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巧克力 等。同时指导家长制作药膳进行辅助治疗,如黄芪炖鸡、山药粥、红枣枸杞粥等。 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时间,避免过度兴奋和疲劳。
针对小儿遗尿症的预防保健,中医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睡前排尿、夜间唤醒排尿等。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对于 有家族史的孩子,家长应尽早进行干预和预防。
总之,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对于小儿遗尿症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较高 的应用价值。通过中药方剂、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 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结合饮食调理和预防保健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 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和医生应充分认识并重视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的作用, 为小儿遗尿症患儿提供更好的治疗和保健服务。
四、指南启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指导。首先,指南强调了 ITP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其次,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 括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药物和输注血小板等。
感谢观看
一、背景介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 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和血小板生成受抑。ITP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成人较 为常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ITP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黏膜出血、鼻衄、牙 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脑出血等,这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二、指南内容
3、推拿治疗:通过推拿相关穴位,可起到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的作用,有 助于改善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症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指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指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本文提供了其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为1个月至18岁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诊断依据包括病史、血常规检查、出血表现等,并需排除其他原因。
治疗方案包括禁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以及急症治疗。
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进入路径标准需符合ICD-10编码、血液检查指标等条件。
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型等项目,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其他检查项目。
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药物,需注意观察副作用并对症处理。
2) 短期高剂量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地塞米松剂量为0.5-
1mg/(Kg•d),每疗程3-4天,最大剂量不超过40mg,每疗程
间隔14-28天,共进行4-6个疗程;甲基泼尼松龙剂量为15-
30mg/(Kg•d),治疗3-5天后逐渐减量或转为口服泼尼松。
2.急救治疗适用于严重、广泛出血,可能或已经出现脏器
出血,需要紧急手术的病人,在有条件和供应的情况下进行。
1)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为0.8-1g/(kg.d),持续1-2天,或者2g/Kg,分1-5天注射。
同时输注血小板。
九)出院标准:
1.在不输血小板的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应大于30×109/L,持续3天以上且无明显出血。
2.无需住院处理的严重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经过治疗后,如果血小板计数仍然持续低于30×___并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则应退出该治疗方案。
2.经过治疗后,如果出现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则应退出该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指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ICD–10:
D69.402)。
患者年龄在1个月至18岁之间且为免疫性(原发性)。
(二)诊断依据。
1.病史。
2.多次检查血常规(包括血涂片)证实血小板数量减少,无其他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
3.除出血表现外,常无淋巴结肿大,多数无脾脏肿大,约10%的患儿有轻度脾肿大。
4.排除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原因(骨穿等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禁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防止外伤,暂时不进行疫苗接种,避免肌肉注射。
2.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可常规剂量或短疗程大剂量给药。
3.急症治疗:适用于严重、广泛出血;可疑或明确颅内出血;需要紧急手术者。
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2)糖皮质激素(大剂量、静脉)
3)输注血小板。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69.40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编码,且1月≤年龄<18岁。
2.血液检查指标符合需要住院指征:血小板数
≤30×109/L,或伴有广泛皮肤、粘膜出血,或有脏器出血倾向。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包括网织红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血沉、血型、血块收缩试验、自身免疫疾病筛查(如自身抗体、抗人球蛋白实验等)。
3)骨髓形态学检查。
4)腹部B超。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小板相关抗体(有条件开展)
2)感染相关病原检查(如CMV等);
3)免疫功能检查;
4)相关影像学检查;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八)选择用药。
1.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注意观察皮质激素的副作
用并对症处理;防治脏器功能损伤,包括抑酸、补钙等。
1)常规剂量:泼尼松1-2mg/(Kg•d),分次口服,或
4mg/kg•d×3~4 d后减量,用药2-4周后逐渐减停。
2)短疗程大剂量给药:地塞米松0.5–1mg/(Kg•d),(最大量﹤40mg)×3-4天/疗程,14–28天一个疗程,共4–6个疗程;甲基泼尼松龙15–30mg/(Kg•d),×3–5天后,减量或改口服泼尼松。
2.急症治疗:适用于严重、广泛出血;可疑或明确脏器出血;需要紧急手术者;有条件有供应时。
1)静脉丙种球蛋白:0.8-1g/(kg.d)×1-2天,或2g/Kg,分1-5天用。
2)输注血小板。
(九)出院标准。
1.不输血小板情况下,血小板>30×109/L,持续3天以上且无明显出血。
2.无严重并发症或无需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经治疗后,血小板仍持续低于30×109/L并大于2周,则退出该路径。
2.经治疗,仍出现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则退出该路径。
3.最终诊断为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退出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