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论灰色管理

合集下载

任正非: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管理灰度

任正非: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管理灰度

104 董事会 DIRECTORS&BOARDS 09/2010任正非: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管理灰度一切有形者,经这里塑造;一切无形者,在这里形成任正非是中国最具思想力的企业家。

他一直向往着孙悟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他一直在摸索和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造就无数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孙悟空。

唯此,后来者才有可能在已经排定座次的全球化盛宴上,占有一个座位。

他对老子和庄子有着深深地感悟,同时又对米歇尔•沃尔德罗普的《复杂》深感共鸣和共振。

2010年他的文章《管理的灰度》,提出了一个在混沌和颤抖中把握平衡和节奏的新视角。

灰度、混沌、平衡、居中、活中、和谐等词是对同一个现象的不同表述。

这里是一个没有对错、没有“正确方式”的微妙区域。

在这里意志能做成一些事,无意识能做成更多更大的事。

那是每分钟有万千变化的区域,需要周身一种渗透末梢的警觉,与大气应和,在混沌中把握节奏和平衡需要秘诀。

任正非在2008年底提出“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许多企业家在向他的同行或属下解释“地头力”时,就简单地把“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当做地头力的代名词了。

在今年开年的元旦献词中总结过去一年强化授权一线决策团队的实验时,任正非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这个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碍华为的前进,除了我们的内部腐败。

在任正非看来,官僚气、牛哄哄、推诿,是可以把华为从地球上抹掉的内部腐败。

任正非是这样概括华为这场管理变革的:“我们提出了以正现金流、正利润流、正人力资源效率增长,以及通过分权制衡的方式,将权力通过授权、行权、监管的方式,授给直接作战部队,也是一种变革。

在这次变革中,也许与20年来的决策方向是有矛盾的,也将涉及许多人的机会与前途,我想我们相互之间都要有理解与宽容。

”是的,每一个人具有整体性,每一个人都是具足的,每一个人都富有创造性。

而且,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正向的意图。

在任正非看来,“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

凡是人作者为著名管理专家、并购专家,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多家企业高级顾问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任正非:论“灰度管理”

任正非:论“灰度管理”

中高层管理者团队建设必修系列任正非:论“灰度管理”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

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

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妥协一词似乎人人都懂,用不着深究, 其实不然。

妥协的内涵和底蕴比它的字面含义丰富得多,而懂得它与实践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我们华为的干部,大多比较年轻,血气方刚,干劲冲天,不大懂得必要的妥协,也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我们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变法,虽然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不灭的影响,但大多没有达到变革者的理想。

我认为,面对它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他们的变革太激进、太僵化,冲破阻力的方法太苛刻。

如果他们用较长时间来实践,而不是太急迫、太全面,收效也许会好一些。

其实就是缺少灰度。

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并不是一条直线,也许是不断左右摇摆的曲线,在某些时段来说,还会划一个圈,但是我们离得远一些或粗一些来看,它的方向仍是紧紧地指着前方。

我们今天提出了以正现金流、正利润流、正的人力资源效率增长,以及通过分权制衡的方式,将权力通过授权、行权、监管的方式,授给直接作战部队,也是一种变革。

在这次变革中,也许与二十年来的决策方向是有矛盾的,也将涉及许多人的机会与前途,我想我们相互之间都要有理解与宽容。

宽容是领导者的成功之道为什么要对各级主管说宽容?这同领导工作的性质有关。

任何工作,无非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同物打交道,二是同人打交道。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

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

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交道, 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

任正非论述“灰色管理”

任正非论述“灰色管理”

任正非论述“灰色管理”在管理改进中,要继续坚持遵循“七反对”的原则。

“坚决反对完美主义,坚决反对繁琐哲学、坚决反对盲目的创新,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加变革,坚决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进行实用”。

西方的职业化,是从一百多年的市场变革中总结出来的,它这样做最有效率。

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并非是为了好看。

我们学习它,并非是完全僵化的照搬,难道穿上中山装就不行?我们二十年来,有自己成功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总结出来,再将这些管理哲学的理念,用西方的方法规范,使之标准化、基线化,有利于广为传播与掌握并善用之,培养各级干部,适应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是一个僵化的西方样板,而是一个有活的灵魂的管理有效的企业。

看西方在中国的企业成功的不多,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而水土不服。

一个企业活的灵魂,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面对未来的风险,我们只能用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才能在发展中获得自由。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的生命之树。

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开放、妥协、灰度。

以上摘自《在华为运作与交付体系奋斗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999》有人说华为公司运行得平平静静,没什么新闻,是不是没戏了。

我们说这叫“静水潜流”。

表面很平静的水流,下面的水可能很深很急。

倒是那些很浅的水在石头上流过去的时候才会充满了浪花。

我们现在一步一步地改革,就是为了使公司平静下来。

我希望你们的心情也平静下来,要平静地看待一切事情,随着潮流慢慢走。

华为公司现在的平静,说明华为公司已经逐渐规范化了。

其实,要那么多口号干什么?我们要的是成功,不是口号。

在满足市场需求和产品稳定方面是一个平衡和妥协的问题。

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妥协,大家要学会善于妥协。

比如说,我们强调高质量,但是高质量不能五千年以后再出来,那时出来有什么用?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产品根本不能用也推到市场上去,这也不行。

任正非: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掌握灰度”

任正非: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掌握灰度”

任正非: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掌握灰度”中国有句俗语:水至清则无鱼。

意思是说凡事有度,在管理上也是如此。

这个“度”体现在什么地方?用华为的管理方式来讲就是“灰度”。

从小我们被灌输太多“非黑即白”的事情,但长大后才发现,世上大多是灰色的。

灰色才是符合人性的颜色,而管理恰好就是基于人性的。

作者:吴春波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这个世界五彩缤纷,而灰,是世界的底色。

中国古代就存在对灰的认识,如“玄”与“玄学”。

“黑而有赤色者为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果以黑色为基准色,则会发现这个世界是灰色的: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体平均灰度为18%。

灰色不像黑白色那么张扬,那么鲜明。

不动生色的灰比黑与白更隐蔽,更内敛,更朦胧,更低调,更富弹性,更内在的力量。

一管理的世界也是灰色的人类在观察世界时,更多是对黑与白、是与非的区分,灰色被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我们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简化并固化了自己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

凡事皆分是非,凡人皆辨好坏,凡物皆判好恶,不管青红,只管皂白。

老司机都知道,夜间行车有一个定式:开车走灰不走白,见黑停下来。

原因是,灰色是正常路面,白色则是前方有积水的路段,而黑色则代表了坑洼甚至是断层路面。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因为个人存在着认知误区,存在着认知偏差。

在组织管理的世界里,其真正的底色同样也是灰色的,而不是任意取舍的非黑即白。

管理的本质就是基于人性的,当你去除人性的表象,去注视人性的本真时,它所呈现出的必定是灰色。

正如斯坦利.斯塔夫里迪斯所提出的:企业组织已经不是“复杂”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各个要素都是不确定的,要素之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而其结果是难以预测的。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系统中,采用极端的、假设的、抽象的或二分法的方法,是难以洞察问题的本质,更难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管理的世界里,管理者遇到最多和最困难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大量的混沌与迷茫中的“多难决策”,以及由“黑天鹅事件”、“蝴蝶效应”、“灰犀牛”引发的不确定性。

任正非:管理必须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任正非:管理必须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任正非:管理必须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正非自认是一个有“灰度”的人,他说: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度,是十分难掌控的,这就是领导与导师的水平。

没有真正领会的人,不可能有灰度。

如果管理者只顾温度忽略力度,就会导致管理者失去原则变成烂好人,造成员工不敬畏规则,视企业制度于无物,无法管理好整个团队。

如果管理者铁面无私,一味的重拳打压,忽略温度,又会失去员工的忠心和工作的热情。

会造成这两种极端错误,都是因为管理者没有受过良好的职业化训练,把握不好管理温度和力度的平衡。

任正非所说的灰度管理,其实就是兼顾温度和力度的管理。

所谓灰度就是领导者对某些事情可以装看不见,装没有发生,装聋作哑,但是心里要做个明白人。

不把所有事情都需要做领导的来点破,有时候点破说穿了,伤了别人的面子,反而把人际关系给破坏了。

所以领导者在跟员工沟通的时候,说话一定要注意语气,为员工保留面子。

曾经我出差去海南为一家公司的高管做内训,内训结束之后,这家公司的王总召集公司的高管们过来和我一起交流内训之后的想法。

其中有一位高管,噼里啪啦的讲了很多问题。

显然他是一个说话很直的人,说话直固然很好。

但是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忌老板的面子,也没有顾忌周边的同事,不顾场合的发言,伤害了一些人的面子。

当时王总听到这些话,当场就不舒服了,但是他没有显露出来。

只是让那位高管过来喝茶,用言语做了一次引导,就把这个场面化解了,显然王总的修行是很高的。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很多事,看到许多不同层面的老板,和不同层面的高管。

很多高管要么说话很直,要么脾气很冲,带团队的时候就会因此出现种种问题。

不是他的个人能力不行,而是他的领导力修炼不够。

任正非在公司批评副总裁的时候,骂的是狗血淋头。

但是他下面的副总裁,依旧佩服他,跟随他。

为什么?因为任正非有他自己的人格魅力。

衡量一个领导的人格魅力,就是看你在骂员工的时候,员工是不是服你,是不是爱你。

你凭什么让员工服你爱你?因为你一有原则,二懂激励,三又懂得恰到好处的点悟和批评员工。

华为任正非寄语2010年:开放、妥协与灰度

华为任正非寄语2010年:开放、妥协与灰度
华为任正非寄语2010年:开放、妥协与灰度
2010年02月08日13:05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来源:中国企业家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只有妥协,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否则必然两败俱伤。因为妥协能够消除冲突,拒绝妥协,必然是对抗的前奏;我们的各级干部要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了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
(本文为任正非在2010年1月14日在2009年全球市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开放与进取,这条内容在EMT(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行政管理团队)讨论中,有较长时间的争议。华为是一个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公司,开放难道有这么重要吗?由于成功,我们现在越来越自信、自豪和自满,其实也在越来越自闭。我们强调开放,更多一些向别人学习,我们才会有更新的目标,才会有真正的自我审视,才会有时代的紧迫感。
一、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我们常常说,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任正非反对为变革而变革,提出了“灰色管理”的概念,管理要适合国情;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七反对”,即“坚决反对完美主义,坚决反对繁琐哲学、坚决反对盲目的创新,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加变革,坚决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进行实用”——编者注)

任正非:我们要有灰色的观念在变革中不要走极端(精)

任正非:我们要有灰色的观念在变革中不要走极端(精)

任正非:我们要有灰色的观念在变革中不要走极端2014-06-11 09:21:53本文摘自于2004年2月19日第215的《管理优化报》,内容来源于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时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强调规模,转向以强调效益的管理变革,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从而获得持续生存的能力,在这个变革时期中,我们都要有心理承受能力,必须接受变革的事实,学会变革的方法。

同时,我们要有灰色的观念,在变革中不要走极端,有些事情是需要变革,但是任何极端的变革,都会对原有的积累产生破坏,适得其反。

上一次人力资源大会,我们取得了共识,在冬天里改变竞争格局。

并确立了改变竞争格局的四**宝:质量好、服务好、动作成本低、优先满足客户需求。

同时确立了用三年时间达到业界人均效率最低水平的目标。

并推动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流程化组织设计与改革,启动了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明确了华为的待遇体系是基于贡献。

加强了对责任结果好的、并有培养前途的干部的任职资格考核,以及对其在完成任务中的关键事件过程行为考核,来确定对他的提拔使用。

这次大会我们要加强干部的教育与管理,加强组织的有效性建设,明确干部的优胜劣汰制度.在3一5年内把我们公司建设成为最具有综合竟争力、管理最有序与高效、被客户信任的伙伴式关系的群体。

这个集体在长期持续增长上具有巨大潜力,在短期经营埔长速度与效益上成为业界最佳。

一个生机勃勃,敢于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奋发有为的组织,在不断自我批判中成熟、完善。

一、必须减少管理层次,增加团队的管理跨度,缩小团队的数目。

我们过去的组织是在高速成长时期规划的,其特点是分工过细。

以每个人的细分,来适应高速增长时期的管理变化,这无疑在当时是正确的。

但现在的现实,是发展速度相对平缓,而且由于这么多年的管理积累,许多事情已逐步理顺,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已大大增强,囚此,管理团队的跨度可以加大,行政组织机构数目可以减少,副职也可以适当减少。

任正非和马化腾的灰度管理哲学

任正非和马化腾的灰度管理哲学

任正非和马化腾的灰度管理哲学
任正非和马化腾的灰度管理哲学
有很多人,毕生都在追求安全感,为了得到对未来的确定性,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

而另一些人,则非常能容忍不确定性。

他们对世界的复杂性有深刻认识,习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

后一种人,更容易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任正非把华为管理哲学的核心归结为“灰度理论”,马化腾也把腾讯的成功归因于“灰度哲学”。

所谓“灰度”,是介于黑和白之间的一种状态。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地方有广阔的灰色空间。

认识灰色,接纳灰色,学会接受没有安全感和不确定性。

F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正非论灰色管理
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
文/ 任正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开放与进取,这条内容在行政管理团队的讨论中,有较长时间的争议。

由于成功,我们现在越来越自信、自豪和自满,其实也越来越自闭。

非白即黑?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

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

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妥协一词似乎人人都懂,用不着深究,其实不然。

妥协的内涵和底蕴比它的字面含义丰富得多z。

我们华为的干部,大多比较年轻,血气方刚,干劲冲天,不大懂得必要的妥协,也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我们今天提出了以正现金流、正利润流、正的人力资源效率增长,以及通过分权制衡的方式,将权力通过授权、行权、监管的方式,授给直接作战部队,也是一种变革。

在这次变革中,也许与二十年来的决策方向是有矛盾的,也将涉及许多人的机会与前途,我想我们相互之间都要有理解与宽容。

宽容差异
为什么要对各级主管说宽容?这同领导工作的性质有关。

任何工作,无非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同物打交道,二是同人打交道。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

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

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

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的技能”。

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

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

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
己的手中。

无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宽容。

以退为进
坚持正确的方向,与妥协并不矛盾,相反妥协是对坚定不移方向的坚?持。

当然,方向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也是不可妥协的。

但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协,只要它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为什么不能妥协一下?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干嘛要一头撞到南墙上?
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协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方能显示出英雄本色。

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一味地让步。

明智的妥协是一种适当的交换。

为了达到主要的目标,可以在次要的目标上做适当的让步。

这种妥协是以退为进,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七反对”原则
什么是职业化?就是在同一时间、同样的条件,做同样的事的成本更低,这就是职业化。

市场竞争,对手优化了,你不优化,留给你的就是死亡。

思科在创新上的能力,爱立信在内部管理上的水平,我们现在还赶不上。

要缩短这些差距,必须地改良我们的管理,不缩短差距,客户就会抛离我们。

的确,我们要有管理改进的迫切性,但也要沉着冷静,减少盲目性。

我们不能因短期救急或短期受益,而做长期后悔的事。

不能一边救今天的火,一边埋明天的雷。

管理改革要继续坚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达到适用目的的原则。

我们从一个小公司脱胎而来,小公司的习气还残留在我们身上。

我们的员工也受二十年来公司早期的习惯势力的影响,自己的思维与操作上还不能完全职业化。

这些都是我们管理优化的阻力。

由于我们从小公司走来,相比业界的西方公司,我们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运作与交付上的交叉、不衔接、重复低效、全流程不顺畅现象还较为严重。

在管理改进中,要继续坚持遵循“七反对”的原则:坚决反对完美主义,坚决反对繁琐哲学,坚决反对盲目的创新,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加变革,坚决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进行实用。

我们不忌讳我们的病灶,要敢于改革一切不适应,要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实现端到端服务的东西。

但更多的是从管理进步中要效益。

我们从来就不主张较大幅度的变革,而主张不断的改良,我们现在仍然要耐得住性子,谋定而后动。

规则的确定
我们从杂乱的行政管制中走过来,依靠功能组织进行管理的方法虽然在弱化,但以流程化管理的内涵,还不够丰富。

流程的上、下游还没有有效“拉通”,基于流程化工作对象的管理体系还不很完善。

组织行为还不能达到可重复、可预期、可持续化的可值得信赖的程度。

人们还习惯在看官大官小的指令,来确定搬道岔。

以前还出现过可笑的工号文化。

工作组是从行政管制走向流程管制的一种过渡形式,它对打破部门墙有一定好处,但它对破坏流程化建设有更大的坏处。

而我们工作组满天飞,流程化组织变成了一个资源池,这样下去我们能建设成现代化管理体系吗?一般而言,工作组人数逐步减少的地方,流程化的建设与运作就比较成熟。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未来的风险,我们只能用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在发展中获得自由。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生命之树。

我们要深刻理解开放、妥协、灰度。

(本文来源:经理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