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针法结合弹拨手法治疗面瘫
中医外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

(总 155 )·75·
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推拿手法(穴位:揉印堂、上星、 百会、太阳、翳风、肩井、丝竹空、四白等)治疗,推拿应 用抹法、一指禅推法、提抖法、弹拨法,每天 员 次,每次 圆园 皂蚤灶,员园 天为 员 个疗程,共治疗 猿 个疗程。治疗前后 通过改良后 匀燥怎泽藻原月则葬糟噪皂葬灶灶 评价系统进行面神经 功能评定,结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怨源援苑源豫,对照 组总有效率为 苑远援猿圆豫,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孕约园援园缘)。推拿疗法可提高面部肌肉的协调性,增加神 经的兴奋性,刺激神经的再生。 圆援猿 针刺 针刺法是以针刺入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达 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针刺可疏通经络,调整 脏腑功能,扶正祛邪。 圆援猿援员 体针 刘剑等[远]采用体针、梅花针叩刺的方法 治疗面瘫恢复期患者,通过对患侧阳白、太阳、攒竹、 四白、下关、颊车、地仓、牵正及水沟、承浆内关、水沟、 三阴交、风池、完骨、翳风等穴位予以特定的针刺手 法,治疗 圆 个疗程后其总有效率为 愿愿援源豫。李媛媛 等[苑]通过体针治疗顽固性面瘫患者 缘园 例,主穴选取 患侧攒竹、口和髎、下关、颊车透地仓、中脘、关元等, 针刺治疗 猿园 天后其有效率为 远愿豫。 圆援猿援圆 火针 《灵枢·经筋篇》中“卒口僻,急者目不 合……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是火针治 疗的理论依据,利用火针治疗面瘫,可直接激发经气, 鼓舞正气,活血通络,引邪外出,并且有局部消炎的作 用,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张恩生[ 愿]报道运用火针治疗 猿缘 例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患者,选用 园援缘 皂皂 贺氏细火 针,取穴:阳白、颊车、地仓、颧髎、巨髎、下关、承浆、合 谷,隔天治疗 员 次,治疗 员圆 次(员 个疗程)后统计有效 率为 愿园豫,认为火针可鼓舞人体阳气,促进血液循环, 以达温经通络的作用。皮晓波等[ 怨]通过毫火针治疗急 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操作方法:针刺部位在患侧, 以局部取穴(阳白、太阳、四白、颧髎、地仓、颊车、下 关、风池、完骨、翳风)为主,可交替选穴,火针浅刺后, 再用普通针刺治疗,留针 圆园 皂蚤灶 后取针,每周火针治 疗 员耀圆 次,平日可配合普通针刺治疗,疗效满意。 圆援猿援猿 电针 杨志琴等[员园]取患侧矫正、翳风改善面神 经麻痹,并配合患侧太阳、迎香、地仓、阳白、地仓等配 穴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 员缘远 例,猿 个疗程后 (每周 苑 次,员 周为 员 个疗程),面神经域级患者总有效率达 员园园豫。王欣[ 员员]观察电针配合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 疗效。治疗组予毫针透刺法垣电针垣闪罐法联合治疗, 其中透刺穴位加电针;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法治疗。 两组选取穴位阳白透鱼腰、头维透丝竹空、地仓透颊 车、地仓透人中、下关透颧髎,太阳、合谷(双)、太冲、 牵正等,治疗 圆耀猿 个疗程后(员园 天为一疗程),治疗组
面瘫十大治疗方法

面瘫十大治疗方法关于面瘫十大治疗方法导语: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患上面瘫的患者看上去嘴歪眼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形象,同时也会给患者心理带来影响!那么关于面瘫十大治疗方法是哪十种呢?以下是pincai小编为您整理相关内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于面瘫十大治疗方法(1)甩针挂钩疗法:用5寸长针,由患侧颊车穴进针,由深而浅,针尖至口角。
左手在距针尖5分处按压皮肤,右手捏住针柄向一个方向旋捻几下,猛力向外一甩,使面颊堆累皱缩,口唇及颜面渐趋正向。
外甩5〜10次后将针掣出,如针尖上土缠有肌肉纤维效果更好。
也可向外甩数次,将针向耳部拉紧,令患者手捏针柄20分钟许。
(2)三睑疗法:①落睑法:在完骨与翳风之间寻找压痛明显处,以1.5寸针向眼球方向刺入1寸许。
如取穴准,针刺角度正确,不能合闭的眼睑可立即闭合。
②点睑法:上眼睑麻痹不全,可用5分针,以左手按紧上眼睑,右手持针以15度角边刺边退,似用针划,不可深刺,勿令出血。
点刺后,眼睑也可立即闭上。
③穿睑法:上睑麻痹或痉挛,久治不愈时,可用1.5寸30〜32号针,刺入上眼睑中层,留针5分钟后慢慢拔出。
勿令出血。
针后可感眼睑松快,且可微闭。
但此法难度大,仅适合其它法屡治不瘥之重症。
(3)口唇点刺:口㖞日久,咀嚼不便,食物滞留齿外,流诞不止者,按紧口唇,用小三棱针在患侧上下唇轻轻点刺,出血少许为度。
(4)口腔泻血:眼险可闭,但口㖞久不恢复者,用三棱针浅刺口腔粘膜,针针见血,并加以刮压,出血多些为好。
吐净瘀血,不必漱口。
(5)两点四围:病情较重者,久治不愈,可针患侧四自、翳风二穴,谓之两点,宜用补法。
再由地仓透人中,人中透健侧地仓,健侧地仓透承浆,承浆透患侧地仓,对治疗口歪,疗效甚佳。
(6)眼针疗法:以5分30号针沿皮刺入,针眼上焦区,留针5分钟。
对新病、小儿之面瘫,疗效明显。
(7)交经缪刺:病久者,可在健侧面部,眼上至唇下选三〜四穴,用泻法。
(8)梅花针叩打疗法:适用于患侧面部感觉迟钝,针刺效果不佳者。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面瘫的针灸治疗

面瘫的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的“面瘫”、“口眼斜”。
金元时期,张子和提出:“口眼歪斜是经非窍”论,从发病部位上指出本病与中风病的不同,强调本病主要损伤手阳明经和足太阳经。
《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中明确指出了本病病变部位在头面。
现代医学对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清楚,一般认为骨质内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各种原因如受寒、着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致神经营养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面神经水肿,面神经受压迫可引起本病。
面神经早期病变为水肿,脱髓鞘,严重可有轴突变性。
笔者就31年的临床经验,对针炙治疗面瘫作一综述。
1.理论探讨1976年国际医学会通过《针炙治疗面瘫》认证,摘录了古代医藉对面瘫的论述及西医学对面瘫的认识,将现代的科学方法与古老的针灸学融为一体,在针灸学理论基础上融入了新的科学理念,丰富了针灸的治疗手段如面神经水溶激活再生疗法等。
针灸治疗面瘫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当中就有多方面记载,针灸这种操作简便,见效快,且经济实用性,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尤其受到人们的推崇,在治疗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按诊断标准: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一侧口眼歪斜,额皱纹消失,眼裂增大,流泪,蹙眉,闭目困难,鼻唇沟变浅,鼓腮时口角漏气,进间食时食物残渣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临床排除中耳炎,腮腺炎,颅底脑膜炎,鼻咽部肿瘤等病变 [1]。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多由风邪侵入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为中风中经络的主要症状之一,可按中风辩证治疗,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经络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2]。
长期以来,针灸在解除病人疾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实践和科研中受到国内外面神经疾病专家的充分肯定,该疗法能彻底斩断对面神经的各种损害,根除面神经的内邪,修复受损病变的面神经细胞,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结构及功能的恢复,延缓神经细胞坏死,对其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为面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多起始于眼下睑处的轮匝肌,发展缓慢,病情常迁延加剧,是一种不易治愈的疾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多认为是风阳内动之象。
面肌痉挛又称偏侧面肌痉挛,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医对面肌痉挛用镇静药或注射肉毒素或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目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报道很多,但在针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一认识,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现就目前临床比较典型的几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传统针灸治疗1.1 辩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1.1.1 陈杰等[1]采用四关穴为主加配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双侧合谷、太冲、风池、复溜穴施针刺治疗,合谷、太冲、风池施以泻法,复溜施以补法,行针时指力、角度、方向均匀、灵活、轻巧,避免用力过大。
经过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6.7%。
太冲能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配合谷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两者相伍谓之四关,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复溜为肾经母穴,故补复溜可育阴柔筋,配泻风池,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1.1.2 唐燕萍[2]采用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以经筋辨证治疗面肌痉挛,取穴以颧髎、瞳子髎、率谷、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为主,其中合谷与外关穴交替使用,配穴有流泪、视物不清者加承泣、四白;食欲不振、月经量少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烦躁易怒、失眠者加太冲、申脉、百会;体虚畏寒、久病不愈者加背俞穴。
操作上采用多针浅刺针法,即在同一穴上,同时刺人三根毫针,针刺1.2分深,使针尖处皮肤呈突起小丘,不做手法,留针10分钟;在远端穴位上,采用行气法治疗,即运用手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
此病虽属难治之症,但邪在络不在经,针刺局部穴位宜采用多针浅刺法。
多针浅刺法是宗《灵枢》“齐刺”、“直针刺”、“浮刺”之法而来,结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浅浅刺入,故可散在络之邪。
针灸治疗面瘫有奇效

针灸治疗面瘫有奇效我们对面瘫都十分熟悉,甚至在生活中都会见到周围的人出现面瘫的情况。
往往面瘫的发生十分突然,没有任何的先兆,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和闭目不全的现象。
在对面瘫的治疗中,中医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对面瘫治疗有着明显的效果,越早治疗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和恢复速度就越好,且后遗症出现的几率也比较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面瘫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病侧表情肌瘫痪,如眼睑闭合不全,或/和泪液分泌减少,或流泪面颇多,皱眉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张口时被牵向健侧,示齿、噘嘴、鼓腮、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
面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要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和避免后遗症发生,提高针灸临床治愈率,亦非易事。
本人临床多年来作一回顾性总结,提出自己肤浅的诊治思路。
1.病位在经脉和经筋经脉方面:《内经》中的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唇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经筋方面:足阳明之筋,上挟口,合于鼽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鼽”。
“手太阳之筋,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颌,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颌,结于角”。
“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鼽”。
“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頷,上结于鼽”。
“手少阳之筋,其直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2.详问病史,注重寸口脉诊;须了解病人此次发病前有无诱因,外因如有无外感受凉,有无情志抑郁,有无熬夜劳作,气血耗伤等等;内因如肝肾不足,风阳上扰,酒浆无度,痰热生风所谓类中风症,也往往有面瘫的症状。
针灸治疗面瘫穴位详解

针灸治疗面瘫穴位详解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
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
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针灸治疗面瘫取穴各个穴位详解: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
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
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
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
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整理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整理发表时间:2018-11-14T14:48:25.0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何儒林张新斐[导读]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之后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针灸治疗法对这一症状的治疗已经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效果。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510510)【摘要】根据近几年来的针灸技术在治疗中风之后的痉挛性偏瘫的应用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针灸治疗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这些文献中的内容对针灸治疗在这一病症中的具体作用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字】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文献整理[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00-01中风病症在近几年中的病发率越来越频繁,而且在这一病症之后往往会引发痉挛性偏瘫的后遗症,这一后遗症对人的健康会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目前已经采用很多技术对这一后遗症进行治疗,其中最具有作用的是针灸治疗。
所谓的肌痉挛指的是脊髓在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由于反射活动性增高从而引起的肌肉张力异常的现象。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风之后有80%的人会出现偏瘫的现象,这其中有50%的人不能够独立的坐立,这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中风之后中枢性瘫痪在脊髓型休克之后产生肌肉曾力过度提高,从而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
这一现象的产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目前国内一些医疗方面的专家正在大力研究如何治疗这一病症,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中风患者健康的进一步提高。
将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综述如下:1.针灸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方法是中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能够缓解中风之后偏瘫性痉挛的病症,而且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操作简单,而且没有副作用。
针灸方法可以将异常增高的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降低,从预防脑缺血和脑缺血对神经元引起的损伤,GABA抗痉挛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其中的受体和激活剂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将G蛋白激活,降低突触前端膜的通透性,抑制Ca离子的内流,从而将突触前端抑制达到缓解肌痉挛的目的通过用针灸治疗方法对中风之后的患者进行治疗,总共治疗的患者人数为40人,将这40个人随机进行分配,其中透刺组有25位患者,传统的取穴组中有15位患者,这40位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痉挛,但是并没有挛缩的现象,通过两个疗程的治疗,这些患者在一个疗程之后能够看见比较优势痉挛持续得到缓解,并且主动运动逐渐增强的持久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针法结合弹拨手法治疗面瘫
发表时间:2019-07-01T11:12:40.1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4月8期作者:李兴富
[导读] 探讨透针法结合弹拨手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李兴富
(彭州市中医医院;四川彭州611930)
【摘要】目的:探讨透针法结合弹拨手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近3年我院收治的8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组后给予不同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口角歪斜、眼睑闭合等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考组(p<0.05)。
结论:透针法结合弹拨手法治疗面瘫,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透针法;弹拨手法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又被称为歪嘴巴、歪歪嘴等。
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
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瘫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面瘫分类: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80例面瘫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36~75岁,CT排除中枢性面瘫;患者均有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体征。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位40例,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CT检查排除中枢性病变,选取面瘫常用穴位给予普通针刺方法治疗,连续治疗15次为一个周期。
观察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采取地仓透颊车、四百透睛明、阳百透鱼腰,两周后加以弹拨手法治疗。
1.3疗效判定: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判定。
临床治愈:口角歪斜消除,能抬眉、闭眼、鼓嘴。
好转:口角歪斜不同程度减轻,咀嚼功能恢复,抬眉、闭眼、鼓嘴不同程度好转。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87.5﹪意义p<0.05,见表1。
3总结
许多面瘫患者起效慢或者不完全恢复甚至治疗无明显效果,这在临床上也是一个难题,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系统的治疗面瘫非常重要,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因此初期应用药物也很关键,西药常给予糖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龙(用药1-2周)、维生素B族,地巴唑等消炎、减轻水肿、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对症治疗。
中药初期给予牵正散化裁达到祛风解痉的作用促进面瘫的早日康复。
本文透刺针法可一针贯二经通数穴,既可以增强针感,提高疗效,又可以减少患者的多针之苦;所谓弹拨法是用拇指深按于治疗部位,做如弹拨琴弦样的往返拨动,而在治疗面瘫时则逆方向弹拨,这在面瘫的治疗中主要取其解痉功效,因此在面瘫发病2周后在透针法操
作完后再施以弹拨手法更能促进面瘫的康复。
本次治疗中观察组采用此法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刘艺琴田盛华李应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治疗法的概况中国民族民间医院 1007-8517 (2012)09-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