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选修)

合集下载

长恨歌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景物仍旧,人不在(物是人非)
孤落冷寂,彻夜相思
层层渲染,反复抒情, 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 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 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生 者 相 思
闻到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 揽衣推枕起徘徊,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 珠箔银屏逦迤开。使者后的震惊、激动 云鬓半偏新睡觉,和惶惑
金屋藏娇
典故
姊妹弟兄皆列土 不重生男重生女 侧面
杨家显贵
• 父亲→齐国公 • 母亲→凉国夫人 • 哥哥→殿中少监 •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 大姐→韩国夫人 • 三姐→虢国夫人 • 八姐→秦国夫人
杨家显贵
• 京城歌谣:
• “生女勿酸悲,
生男勿喜欢”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解题
长恨歌
长久 遗憾 古诗体的一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恨歌》《琵琶行》 《兵车行》《燕歌行》
结构梳理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长恨的原因。
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二、马嵬生离死别,别后绵绵相思。
渔阳鼙扇动地来……魂魄不曾来入梦 三、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艺术特点
1.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虚实结合) 2.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 3.运用夸张、对照、比喻、借代等 修辞手法 4.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5.旋律婉转,情韵协调,词采华美
《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
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 行了讽刺和暴露。
爱情主题: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
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双重主题: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全诗以恨为主题叙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古文《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意即歌“长恨”,有人说“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恨”作遗憾解。

那么“遗憾”什么,为什么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千多年来,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主张“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这个论断显然是将主题泛化了,将主体模糊化了。

“长恨”一词是极富概括力的。

单就谁“长恨”,“恨”什么,就有多种注释。

其一,爱情诗。

“长恨”的主体是李杨,“恨”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提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李杨爱情其实是诗人自身爱情悲剧的折射。

其二,讽喻诗。

“长恨”的主体是饱受离乱之苦的人民,“恨”唐玄宗重色误国。

导演马嵬坡兵变的陈玄礼就是当时人民的代言人,要求唐玄宗诛杀杨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惩治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讽喻的意义往往在于借古讽今。

之后,任何朝代,只要君王爱江山更爱美人,他的子民就会将《长恨歌》作为讽喻诗来读。

清朝袁枚有诗道:“劝君莫唱长恨歌,人间亦自有天河。

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课长恨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张继在夜半钟声的扣鸣中,对愁难眠,用清醒抒发了客旅的愁怀;柳宗元在飘风扬雪的寒江上,孤舟蓑笠,用独钓反映了内心的寂寞;李白在汪伦踏歌的节拍下,依依惜别,用“桃花潭水”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战鼓,利剑,呐喊声,钩戟长铩找不回昨日长安;黄埃,血泪,卿离去,花【课内挖掘】1.(1)“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作话题“在其位谋其政”“担当”“责任”等的反面素材。

(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用于“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低调”等话题。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可用于“希望”“爱情”“遗憾”等话题。

2.“元白”情深。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船上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

被贬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来到通州,就染上疟疾,久治不愈。

他十分懊恼,以致神思混乱,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长恨歌》教学参考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长恨歌》教学参考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长恨歌》教学参考教学博苑09-06 1258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长恨歌》教学参考(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课件 (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课件 (共16张PPT)
6
• 4.了解背景
•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唐
元和元年十二月。当时诗人35岁,正在盩(zhōu)至县任县 尉。白居易曾与好友王质夫、陈鸿在闲暇时日游览当地仙 游寺,谈话之中,议论到五十年前发生的安史之乱中的唐 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情事,相互感叹不已。王质夫就举 起酒杯对白居易说:“李杨之事历代少有,要不遇着有超 世才华的人润色,就难以传世,乐天你诗歌造诣很深,又 很重感情,你试以诗歌传写这个故事怎么样?”
长 恨 歌
白居易
1
第一单元
赏析示例 长恨歌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 确目 标
•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文。 • 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
的主旨。 • 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
交融的表达技巧。
3
4
• 3.知人论世
•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文学家、 政治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在 诗坛齐名,并称“元白”。他倡导了新乐 府运动;晚年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 称“刘白”。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 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诗歌作品,分 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最精 华的部分是他的讽喻诗,其中包括《新乐 府》50首、《秦中吟》10篇等代表作,语 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这两句诗既点明 了杨贵妃和唐玄宗的 天人永隔之恨,又暗 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 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 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 事。它起画龙点睛的 作用。
11
探讨主题
怎样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
• 一、讽喻玄宗重色误国 • 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描写,
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 二、歌颂李杨忠贞爱情 • 通过对李杨爱情故事的描写,歌颂了他

人教版高中选修《长恨歌》课件(共61张PPT)

人教版高中选修《长恨歌》课件(共61张PPT)

•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 合金钗寄将去。
•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 照应玄宗的思念,
•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点明天人永隔之恨,
• 点明题旨, • 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课时
1.分析人物形象。
2.探究主题。
思维导引四
4、除了以上的种种,在“汉皇重 色思倾国”的背后,你还读出 了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了吗?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
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 后的震惊及激动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 焦急与迫切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心中的寂寞、委屈、悲痛和感激
• 写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二) “意”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的
“意”,即写诗人自己在诗文中表达的内容,清
代吴淇“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 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按他的理解,则“以意逆志”是指全面把握诗歌 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客观分析诗歌旨意。
知人论世也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意即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时 代背景有密切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 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
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
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长恨之情状
陈鸿《长恨歌传》中曾说到白居易创作动机: “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

《长恨歌》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双重主题说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 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
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
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 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四、 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 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 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 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 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 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 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

















这一句是千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颂的名句。杨玉环
梨 花 一 这两句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描

的花容月貌顷刻之间使所有的宫娥嫔
枝 画了杨贵妃的愁思和寂寞。以美丽洁

春 妃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 白的梨花喻贵妃娇美的容颜,玉容寂

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

带 寞,梨花孤独(一枝);玉容流泪, 雨 梨花带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多个类
千言万语总关音
回眸(móu) 骊宫(lí)
玉扃(jiōnɡ) 花钿(diàn)
马嵬(wéi) 鼙鼓(pí)
钗擘(bò)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附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附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附答案)诗歌部分第一单元一、白居易《长恨歌》1.《长恨歌》中“(),()。

(),()。

”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4.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6. 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7..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

二、屈原《湘夫人》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

”两句诗。

3.“(),()。

”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

”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

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5.《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6.《湘夫人》中,湘君抛弃湘夫人的赠礼,显现出绝望情绪的句子是:(),()。

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2.李白的《行路难》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

”3. 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5.《拟行路难》(其四)中的“(),()。

”以浅近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现实内容。

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 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 一个关键的情节, 此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 天宝十四载(755)
•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
• 讨伐杨氏以清君侧
• 陕西马嵬驿 • 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 “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 堂前梨树下”(李肇《国 史补》) • 时38岁
空 闻 虎 旅 鸣 宵 柝 ,
他 生 未 卜 此 生 休 。
海 外 徒 李 闻 商 马 更 隐 嵬 九 州 ,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友人陈鸿、
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
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
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
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 “乐天深于诗,多于 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 写下了此诗。
——酸楚动人 2、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3、还宫之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回肠荡气
• 道士施法,
寻觅玉环
• 临邛道士鸿都客 …… 梨花一枝春带雨
•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 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 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 21岁→ 见玄宗 为女道士 • 27岁 → 册为贵妃
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
• “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 ——人之常情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失度荒唐
•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艺术夸张
•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杨家显贵
• 父亲→齐国公 • 母亲→凉国夫人 • 哥哥→殿中少监 •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 大姐→韩国夫人 • 三姐→虢国夫人
• • • •
简答题 1、简述《长恨歌》中的玄宗形象 2、简述《长恨歌》中的贵妃形象 3、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 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 4、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 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 论述题 1、《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你是 如何理解的? 2、分析这首诗独特的情节结 构。 3、你对“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 连理枝”爱情观是如何理解的 4、举例说明 《长恨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 八姐→秦国夫人
杨家显贵
• 京城歌谣: • “生女勿酸悲, 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候女作妃, 看女却为门上楣”
金步摇
• 逃难途中,
玉环被杀
• 渔阳鼙鼓动地来 …… 不见玉颜空死处 • ——恨之直因
•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 描写安史之乱到来情景 • 概括、简洁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点明天人永隔之恨,
• 点明题旨,
• 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特色
(一)情节曲折多变
1. 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结合,
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2. 情节设计曲折巧妙, 波澜屡生、高潮迭起。 贵妃专宠——渔阳鼙鼓——马嵬赐死—— 玄宗思念——玉容仙境——寄物传情
已追随皇帝17年
•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 以悲凉景色烘托人物悲思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透过美景写哀情。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 表现玄宗内心的痛苦。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 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表现出人物内心 的愁苦凄清
• 乱后回京,
痛思玉环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
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 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 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 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
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 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 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三)叙事、描写与抒情高度融合
(四)语言生动晓畅,精纯优美
1. 语言通俗,平易
2. 时有生动传神的妙语警句
3.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荒淫误国导致政治悲剧,毁灭了爱
情。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了悲剧的主人
公。

长恨是诗的主题,是故事的焦点,
诗人通过诗化的故事层层展示,让读者
体会品味感受……

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 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 叹恨——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 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
唐宣宗

•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
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 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 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 《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2.后期: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 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艺术特色
(二)人物形象鲜明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 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害国殃民的祸水? 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 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 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

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 化了的。
唐玄宗李隆基
• “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其好色 • 从“求不得”到“夜专夜”,从“不早朝” 到“看不足”——表现其贪色荒政 • 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
•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 焦急与迫切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凄美、寂寞、哀怨……
•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 玉环送钗,
天人永隔
• 含情凝睇谢君王 …… 此恨绵绵无绝期 • ——杨女之长恨
•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 照应玄宗的思念, •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 君臣相顾尽沾衣 …… 魂魄不曾来入梦 • ——皇之长恨
•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 白日里
•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 从黄昏到黎明 • 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 • 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
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
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 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 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 境中去找。
1、蜀中的寂寞悲伤
• 杨妃专宠
• 马嵬兵变
• 玄宗思念 • 寄物传情
• 玉环进宫,
隆基宠爱
• 汉皇重色思倾国 …… 不重生男重生女 • ——恨之内因
• 汉皇重色思倾国
• 重德思贤才 • 思倾国,果倾国矣! • 揭示故事的悲剧因素
• 提纲挈领,统领全诗
•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玉环入宫的史实

16岁 →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 瑶王妃
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 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 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 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 还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 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虽是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
而作为一个人,却也有着普通人的真
杜 牧
无 人 知 是 荔 枝 来 。 一 骑 红 尘 妃 子 笑 , 山 顶 千 门 次 第 开 。 长 安 回 望 绣 成 堆 ,
过 华 清 宫 绝 句
不 及 卢 家 有 莫 愁 。
如 何 四 纪 为 天 子 ,
当 时 七 夕 笑 牵 牛 。
此 日 六 军 同 驻 马 ,
无 复 鸡 人 报 晓 筹 。
白 居 易
长 恨 歌
他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
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顾况闻其名,便开玩笑说:“长
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 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情。

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
人,令人回肠荡气。
杨贵妃
• 不仅是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
人,还是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 的女子。 • 诗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 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
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
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
艺术特色
来千古遗恨。
• 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
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
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主题
• 讽喻主题
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情爱的描写,对唐 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
• 爱情主题 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 和专一的爱情。 • 双重主题 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 又有同情歌颂。
• •
• 诗歌主张:
•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