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1.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中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代中药学家的贡献,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

3.中药的药理作用:介绍中药的药理作用,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

4.中药化学成分:介绍中药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多糖、挥发油等。

通过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成分。

5.中药制剂:介绍中药的制剂形式,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通过不同的制剂形式,可以方便中药的使用和储藏。

6.中药炮制技术:介绍中药的炮制方法,如制姜黄、炙甘草、煅铁等。

通过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性质和药效。

7.中药贮藏与鉴别:介绍中药的贮藏方法,如避光、防潮、防虫等。

同时介绍中药鉴别的方法,如色、形、味、气、质等,通过鉴别可以判断中药是否正品。

8.中药临床应用:介绍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如治疗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同时介绍中药的剂量、配伍、禁忌等注意事项。

9.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介绍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效学的研究方法。

10.中药的质量控制:介绍中药的质量评价方法,如外观质量、色泽质量、挥发油含量、微生物限度等,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11.中药研究方法:介绍中药研究的常用方法,如化学分析、生物学评价、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以及新药开发与创新的方向。

12.中药药理学:介绍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如中药对细胞的影响、对生理功能的调节等。

13.中药毒理学:介绍中药的毒理学研究方法和规范,探索中药的毒性机制和毒性评价方法。

14.中药制备技术:介绍中药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制剂工艺,以及现代化生产与大规模制备的技术。

15.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介绍中药质量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以及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总结:以上只是中药学知识的一部分内容,中药学知识点非常广泛,这只是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中药学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才能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药的全貌。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和中药资源的科学,涵盖了中药的起源、分类、鉴定、提取、分离、活性成分研究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中药学的重点知识总结:
1. 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各种来源的药材。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常见中药材的产地、形态特征、采集、储藏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鉴定:中药鉴定是通过观察、检验和实验等手段,对中药材进行鉴别和评价。

学习中药学时需学会辨别中药材的真伪、正误以及判断其质量。

3.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其与药效的关系。

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和分离等技术。

4.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有助于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5. 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剂、配伍和
药物剂型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不同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6.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等。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中药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以保证中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7. 中药药代动力学:中草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中草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有助于合理用药和解释药效。

8. 中药药物分析:中药药物分析研究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各种中药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推动中药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引言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学科,在中医药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药学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文将对中药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学的视角。

概述中药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中草药及其制剂以及药物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中药的源流、性味归经、功效与毒性、配制工艺和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中草药资源、推动中草药产业的发展以及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一、中药的分类与性味归经1. 药用植物分类:中草药可以根据植物的分类进行划分,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藤本植物等。

不同植物的性质和药效也有所区别。

2. 药性与药味:中草药的性味是指草药的药性和滋味。

草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等,药味则包括苦、甘、辛、酸、咸等。

3. 归经与作用:中草药根据其性味特点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络,如归心经、肺经、脾经等。

不同归经的中草药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舒肝解郁、健脾益气等。

二、中药的功效与毒性1. 中药的功效:中草药有多种功效,如调理气血、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

这些功效可以通过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发挥作用。

2. 中药的毒性:由于中草药中含有一些有毒成分,所以在使用中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一些有毒中草药在制剂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毒。

三、中药的配制与炮制工艺1. 配制:中药配制是指将多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增强疗效。

配制可以采用煎煮、浸泡、蒸馏等不同的方法。

2. 炮制工艺:中草药在炮制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加工,如晒干、炙烤、蒸煮等。

这些工艺既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疗效,也可以去除一些有毒成分。

四、中药药材质量控制1. 药材的采集与鉴别:中草药的质量控制从采集开始,包括采集的时间、地点以及对草药进行鉴别的方法。

2. 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中草药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药学呢,就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简单说就是研究那些能当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啥的知识,像咱们常见的人参,了解它有啥作用、长啥样、怎么用就是中药学要做的事。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领域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用药用错了,治病就变成害人了,只有掌握好中药学知识,中医大夫才能准确开药,把病治好。

③前置知识:得有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像阴阳五行学说,因为中药的功效很多时候是跟这些理论挂钩的。

比如说,寒性的药可能就用于治疗热性病症,这就跟阴阳平衡有关系了。

④应用价值:就拿咱们平时感冒来说吧,如果懂得中药学,就知道感冒初期风热感冒可以用金银花来清热解毒。

在实际生活中,对养生保健、疾病治疗都特别有用。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药学在中医这个大知识体系里就像大厦的基石。

中医是用中药、针灸、推拿这些方法治病的,中药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②关联知识:和中医诊断学关系紧密。

通过诊断知道是啥病啥证型,然后根据中药学知识选药。

像诊断是脾虚证,那就得找那些健脾的中药,像白术。

还和方剂学密切相关,方剂就是各种中药搭配起来发挥作用的。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在于掌握众多中药的复杂功效和主治病症。

因为很多药名字相近功效却不一样,比如说肉桂和桂枝,肉桂主要是温肾助阳,桂枝更多是发表解肌。

重点就是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很多时候会直接考某味中药的功效主治,或者给出一个病症让你选药。

还可能考配伍的原则和禁忌。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中药的性能这个概念,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啥的。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每种都有不同的特性。

比如说辛味的药有发散的作用,就像辣椒吃了人会出汗一样。

②特征分析:以四气为例,寒性药能清热泻火,像石膏,如果你发烧舌头红,那就可能需要用寒性的药。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按照药性可以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味,按照功效可以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清热、祛寒、利水等。

3.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对药物的功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和甘、酸、苦、辛、咸、涩六味。

归经指的是中药对应的脏腑经络或五脏六腑。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物质在体内发生的物理化学、生化及生物学反应的过程。

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功能、调节机体的代谢和改变细胞的活动等方式实现。

5.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指的是中药对人体的具体治疗作用。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效,如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6.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合理搭配使用,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并减少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原则有相似原则、互补原则、辅药原则、禁忌原则等。

7.中药的剂型:中药的剂型是指中药通过各种加工、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形态。

中药的常见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8.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是指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检测的标准。

常见的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含量等。

9.中药的药物安全性:中药的药物安全性是指药物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对人体的可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要保证中药的安全性,需要进行充分的毒性评价和临床试验。

10.中药的合理用药:中药的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中药和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中药的禁忌症、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对人体的药理学性质和临床应用的学科,以下是一些中药学的重
点知识总结:
1. 中草药分类:中草药可以按其生物学特征、药物化学成分、功能用途等多种方式进
行分类。

2. 中药鉴定:通过对中草药的外观、组织结构、性状、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
鉴定中草药的真伪和质量。

3. 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理、药效学和副作用等。

4. 药物代谢和排泄:中药的代谢和排泄是指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过程,了解中药的代谢和排泄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很重要。

5. 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指标,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药材,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6.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工作很重要。

7. 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草药在一起使用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
减弱药效的情况,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可以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

8.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草药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成适合治疗的药物,了
解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于中药的药效和药性有重要影响。

9. 中药贮藏:正确的中药贮藏可以保持中药的活性成分和质量,避免药物的变质和损失。

10.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药制成粉末、丸剂、胶囊、散剂、汤剂、注射剂等形式的药物,了解不同的制剂对药效的影响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很重要。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一、中药基本概念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把药物分解、组合、熬煎炼作成药物的过程,是中药制剂的核心技术,是以药物性状变化为主导,注重药物效果的特点。

3、中药炮制规律:
(1)气镰规律:气镰规律指的是炮制中各种药物所具有的特性,即一些特定药物的增加,可以增强气的作用,减少伤害,例如在熬制中,当参加炮制的药物有肉桂、桃仁、枸杞等温热药物时,可以增强散寒止血的作用;
(2)湿镰规律:湿镰规律指的是炮制中一些特定药物的增加,可以增强湿的作用,以消除热的副作用,例如在清热解毒的炮制中,当参加炮制的药物有生地、茯苓、藿香等湿凉药时,可以调节散热的作用;
(3)润镰规律:润镰规律指的是在炮制中,当参加炮制的药物有玄参、荆芥、黄芩等平凉药物时,可以增强滋润化痰、泻湿的作用。

4、中药炮制的类型:
(1)捣烂:捣烂法是把植物或动物油相关的部位的经磨成粉状的一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总论一、中药的概念1.“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2.“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

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占多数,所以历来就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3.“本草学”:人们习惯称记载中药典籍为“本草学”。

中药分类:天然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合成药、半合成药:有机药品类、无机药品类、生物制品类二、中药学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三、中药学的内容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劳动创造医药中药的起源,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酒剂、汤剂的发明和应用《诗经》《山海经》三、封建社会中药学的全面发展1.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年~公元264年)《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书载药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品三类。

上品120种,当时认为有补益作用,无毒,可以久服的药物。

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有毒或无毒,酌情使用的药物。

下品125种,能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的药物。

本书对中药学的贡献:(1)是按药物功效分类的创始。

三品分类法。

(2)所载药物功效大多也都是行之有效的。

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治痢、海藻疗瘿、苦楝子驱虫、当归调血、阿胶止血、乌头止痛、水银疗疥等等。

(3)将当时的用药经验,上升为理论。

提出四气五味、配伍禁忌、“七情合和”在临床的应用规律。

(4)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制剂、配伍、禁忌、服法等用药原则问题。

(5)书中介绍了水银、铅丹、雄黄的提炼在世界制药化学史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6)它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珍贵的药学文献,被奉为医药学的四大典籍著作之一,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

2.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65年~580年)《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载药730种《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时代,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抱扑子》:晋,葛洪,撰写了完整的炼丹著作。

3、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Þ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

全收药844种,新增药物 114种。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4、宋金元时期《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 ,全书 33卷,载药 1558种,较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首。

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5、明代《本草纲目》, 李时珍,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本书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为16纲,60类。

本书的特点是:“振纲分目”、“纲目分明”。

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

全书分16部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每部有分若干类,共60类(目)。

每味药物再分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

以前还有药图、序例、百病主治药等内容。

这是一部伟大的药学巨著,在历史上有重大的贡献:①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人用药经验和知识。

在医药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②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批判地继承前人对药物功用的论述。

③本书的分类,是一大进步,消除了许多药物互混现象。

④本书问世后,不但国内广为流传,对国外也有很大影响。

自1596年在南京印行后,很快风行全国,17世纪流传至国外,先后被译成朝、日、法、德、拉丁、俄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不朽的科学巨著,在世界科学史上永放光辉。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第一节产地1、道地药材的含义: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2、主要的道地药材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阿胶浙江-贝母广东-陈皮、砂仁江苏-薄荷第二节采集1、总体原则:一般来讲,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依据,也就是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集。

2、各类药材的采收时节和方法(1)全草: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2)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3)花、花粉: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4)果实、种子: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5)根、根茎:一般以秋末或春初即二月、八月采收;(6)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产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7)动物昆虫类药材:为保证药效也必须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

(8)矿物药材:全年皆可采收,不拘时间,择优采选即可。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一、炮制的含义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二、炮制的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二、炮制的方法(一)修治:1.纯净药材2.粉碎药材3.切制药材(二)水制1.漂洗2.浸泡3.闷润4.喷洒5.水飞(三)火制1.炒:炒黄、炒焦、炒炭2.炙:蜜炙、醋炙、酒炙、姜炙、盐炙、土炙、麸炙3.煅4.煨5. 炮6. 烫(四)水火共制1.煮法2.蒸法3.淬法4.氵单法5.炖法(五)其他制法:1.制霜2.发酵3.精制4.法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一、概念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

具体的说,性,是指药物的性质;能,是指药物性质所发生的效能,两者称为性能。

第一节四气一、四气的概念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二、四气的阴阳属性寒温属阴属阳凉热三、四气的产生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温性或热性。

四、四气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寒凉药物:治疗:阳热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温热药物:治疗:阴寒证-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具有程度上的差异。

3、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药并用。

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概念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二、五味的阴阳属性辛酸甘阳苦阴淡咸三、五味的产生1、经健康人味觉器官的辨别而得,即口尝所得。

2、经过临床疗效观察而得。

四、五味的作用及临床指导意义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4、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等作用。

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6、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7、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能敛、能固、能收。

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沉浮的概念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和各种疾病在病机和症候上所表现出来的趋势(病势)相对而言的。

二、升降沉浮的作用1、升:上升、升提的作用。

用治病势下陷的药物。

2、降:下降、降逆的作用。

用治病势上逆的药物。

3、浮:升浮、上升发散的作用。

用治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的疾病。

4、沉:沉重、下行泄利的作用。

用治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的疾病。

升浮药-一般具有上行、向外的作用,有升阳举陷,解表发汗,散邪涌吐等作用;沉降药-一般有下行、向里的作用,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作用。

三、升降沉浮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选用升浮性的药物治疗。

2、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选用沉降性的药物治疗。

3、病势上逆者,宜沉降不宜升浮,选用沉降性药物治疗。

4、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选用升浮性的药物治疗。

四、影响药物升降沉浮的因素1、气味的影响。

2、药物质地轻重。

3、炮制和配伍的作用。

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概念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几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二、归经理论的产生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具体病症为依据,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三、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便于临床辨证用药。

2、便于对功效相似的药物区别,精选用药。

3、根据脏腑传变规律选择用药。

第五节毒性一、“毒”的含义狭义的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物之害人即为毒。

与现代医学所言之毒相同。

广义的毒:(1)是药物的总称。

(2)指药物的偏性。

(3)指药物作用的强弱大小。

二、有毒无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1、纠正中药无毒的错误认识。

2、指导临床安全用药,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

3、便于及时抢救。

4、便于以毒攻毒。

三、产生中毒的原因1、剂量过大。

2、误服伪品。

3、制剂服法不当。

4、炮制不当。

5、配伍不当。

6、个体差异。

第五章配伍一、配伍的概念: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二、配伍的临床意义1、可以增进疗效。

2、能适应各种复杂病症的需要。

3、抑制、消除某些药物的毒性或烈性,降低毒副作用。

4、掌握配伍禁忌,有利于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安全用药。

三、配伍的内容(一)药物的“七情”药物的“七情”实际是指药物的几种配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二)“七情”的含义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2、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