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影响日本古典文学的文学理念
日本古代的文学与艺术

日本古代的文学与艺术日本古代的文学与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这片东方国度,人们通过文字和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与艺术两个方面来探讨日本古代文化的魅力。
古代文学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万叶集。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约4500首诗歌,涵盖了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作品。
这些诗歌以其简洁、深邃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日本人的情感和思考。
其中,许多诗歌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如“秋风吹,白露凝,野田穗绿,水边芦草,秋色浓”;还有一些诗歌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离别之痛,如“遥望山川,思念家乡,泪水满襟”等。
这些诗歌不仅展示了古代日本人的生活和感情,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除了诗歌,日本古代还有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和《枕草子》。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巨著,由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
这部小说以宫廷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源氏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描写细腻入微,展示了古代日本贵族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
而《枕草子》则是由女作家清少纳言于10世纪创作的一部随笔集,记录了她的日常生活和见闻。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文字风格,成为了古代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古代日本的艺术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传统绘画和陶瓷艺术。
传统绘画以中国的绘画技法为基础,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
山水画和花鸟画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流派。
山水画以描绘自然山水为主题,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而花鸟画则以描绘花鸟虫鱼等自然界的生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多样性。
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体现了古代日本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陶瓷艺术是古代日本的另一大特色。
日本的陶瓷制作技术源远流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瓷器和茶道。
瓷器制作技术最早传入日本是在公元5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陶瓷制作技术逐渐发展成熟。
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1)内容提要本文对《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两部巨著从作者、主人公、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在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文学风格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日本文学《红楼梦》《源氏物语》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
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
所谓日本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大支脉。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气魄的布局,细腻的人物刻画,对社会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还有从作者到作品的很多不解之谜,都使得这部作品极为耐读、历久弥新。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成书比《红楼梦》还要早900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刻画了以源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从写作背景——所展示的场景均为本国的贵族阶层,及人物性格——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公子多情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
一位大师曾言道日本文化深义的特质是“苦涩”与“闲寂”,而从《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四句诗中,读者是否也体会到这文字后面掩藏的苦涩呢?一、作者背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州贵族,祖父、父亲、叔父连续担任江宁织造四十四年。
康熙皇帝六次南游,五次就住在曹家,充分显示了曹家的财富和排场,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大概在曹雪芹二十岁左右,曹家因为贪污案发而破产,曹雪芹开始贫穷潦倒。
对一个从富贵中长大的人来说,从衣食无忧到衣食无着,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变。
于是,他以过去的生活为蓝图,开始创作《红楼梦》。
文学史知识: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

文学史知识: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日本文学一直被视为东亚文学的一种,其传承和审美观念都十分独特。
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日本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变,但是它们都为日本文学注入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古典文学的传承在日本文学的长河中,最古老的文学是万叶集和古事记。
其中,万叶集收集了公元7世纪初至8世纪初日本人的诗歌,是日本文学中最早期的文本。
古事记则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和神话传说的汇编。
这两本古籍对于后来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古典文学主要分为平安时代和江户时代两个时期。
在平安时代,文学的主题多集中在皇室、贵族和士族生活等权贵的经历和思想,有着浓郁的宫廷文化,其中的作品大多是诗歌和散文。
而在江户时代,对民间文化的关注逐渐加深,歌舞伎、俳谐、狂言等流行文艺依次出现。
同时,通俗文学流行,通行于各阶层之间的读书会和文艺沙龙开始在民间形成。
在这个时期里,日本文学经历了一次蓬勃的发展。
经典日本文学的审美观念日本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在经典日本文学中得到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细节、风格和意象。
细节是日本文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日本人传统上注重细节,把每一个细节都看作一个展示美感的机会。
在日本文学中,人物形象、场景和情节的细节描写都非常精致,以形成准确的感性印象。
比如,在《源氏物语》中,描写人物穿着和饰品的分类细致到了极致,力求表现出日本贵族社会的华丽和复杂;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在铁道的旁边》中,作家通过对人物行路的描述,表现了冬天的孤独和绝望。
风格是具有标志性的审美特征。
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特殊,日本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化影响,特别是诗词格律与句法等方面的影响。
日本文学独特的文体体系和语言风格,如俳句、优谷物语、歌舞伎等,不仅凸显出日本文学的时代特征,也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色。
意象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特质。
日本文学通过使用意象来传达人类情感体验。
意象通常是与自然世界或其他象征物联系在一起的符号或意思,用于表达对人情感的反应、心态和心情。
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

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
日本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具有独特的文化美学。
日本文学受到许多文学大师的影响,他们开创了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即“美学”、“儒家美学”
和“现代美学”。
首先,日本文学的第一个美学理念是“美学”。
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即究竟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美的,以及比较宇宙的本质。
美学认为,宇宙本质上是和谐、和睦的,所有的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而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实现的愿望,追求完美、和谐的生活。
日本文学家崇尚美学对人们的影响,他们认为,只有接受美学的思想,才能真正领悟到日本文学的精髓。
其次,日本文学的第二个美学理念是“儒家美学”。
儒家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保持道德责任和良知,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秩序。
日本文学家认为,儒家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而且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的最佳状态。
最后,日本文学的第三个美学理念是“现代美学”。
现代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现代文学应该追求客观性、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日本文学家认为,现代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学,更多地探索这种文学形式,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
总之,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是美学、儒家美学和现代美学,它们对于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的精髓。
日本文学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日本文学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日本文学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读者喜爱。
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日本文学在表达方式和主题选择上与其他文学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从文学特色到主题内涵等方面,探讨日本文学如何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一、古代日本文学的独特美学在古代,日本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保留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古代日本文学主要以和歌、童谣、物語等形式存在,其中和歌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和歌是一种以五、七、五、七、七等音节构成的短诗,其内容多为描绘自然景色、人情万象和对爱情的表达。
和歌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简洁而又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示出一种内敛、含蓄的美学观。
而其短小的篇幅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物語则是古代日本的长篇叙事文学形式,其以虚构的故事情节为基础,通过描写人物、事件与情感的发展,展现出日本文化的独特审美观。
在物語中,作者常常以唐突的插叙方式,将事件展开,通过视角的切换和时间的前后推移,展示了一种跳跃的叙事美学。
二、近代日本文学的独特美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文学也迎来了现代化的发展。
近代日本文学以小说为主要形式,揭示出日本社会和人民的内心世界,以及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与古代文学相比,近代日本文学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作家通过刻画人物的情感冲突、矛盾和挣扎,揭示出日本社会中的压抑和困惑,展现了一种深沉、复杂的审美观。
同时,近代日本文学还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主义的影响。
作家以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将社会现实与内心幻象相结合,呈现出一种迷离而又独特的美学风格。
这种独特的美学将日本文化与西方思潮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观。
三、现代日本文学的独特美学在当代,日本文学以多样的形式和题材呈现,展示了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现代日本文学作品涉及范围广泛,既有关注当代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以奇幻、科幻等方式表达的想象力作品。
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_物哀_尤忠民

2004年11月Nov.2004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J ournal of Ti anjin Forei gn Studies University 第11卷第6期Vol.11No.6收稿日期:2004-05-25作者简介:尤忠民(1970-),女,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物哀尤忠民(中国民航学院人文学院,天津300300)摘 要:日本文学作品广泛渗透出 物哀 的美学理念,通过紫式部和川端康成的作品,详细阐述了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它体现出日本文学的精髓。
关键词:审美意识;物哀;文学理念;Abstract:The aesthetic notion of sentimentality is widely shown in Japanese literary works.This paper e x pounds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this notion in Japanese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sing the works of Murasaki Sikibu and Ka wabata Yasunari.This notion represents the essence of Japanese literature.Key w ords:aesthetic c onsciousness;sentimentality;literary notion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4)06-0048-04日本传统文化及审美意识的基石是 真实。
所谓真实,即艺术要真实地反映人情世相,抒情言志必有感而发,强调作者立著唯 诚 ,发掘现实生活中自然的美,不提倡浮丽虚妄的风格,是一种艺术上的写实主义。
万叶集 中的作品尤为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万叶集 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纯朴的自然美,这种意识来源于古代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万物 常住不变 的世界观,即所谓的 乐观地肯定现世 的世界观。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引言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亚洲文学传统之一。
这两个传统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彼此的相互影响,文化交流和描绘主题和文学风格。
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许多经典作品被翻译成日本,并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诗经》、《离骚》等中国古代名著被广泛阅读和传诵,对日本文学的抒情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的散文、哲学思想和传统戏剧也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中国的散文作品《孔子家语》、《庄子》和《列子》等被引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散文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通过汲取中国文学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例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中国文学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
文化交流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古代,通过贸易、外交和文化交往日本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在诗歌、音乐、绘画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中。
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
日本的文化人士经常到中国求学,学习中国的文化知识,并将之带回日本。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日文,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
作家和学者们常常互相翻译和推荐彼此的著作,使得两国文学更加亲近和相互了解。
文学主题和风格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在主题和风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文学经常涉及的主题包括家族、国家、爱情和人生哲理等。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并通过古典诗歌和散文来表达。
相比之下,日本文学更加注重个人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日本文学作品通常关注于细节和感情的描写,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和内在的体验。
唐宋诗词与日本古典文学的交流与影响

唐宋诗词与日本古典文学的交流与影响1. 背景介绍唐宋时期,中国诗词达到了巅峰,许多优秀的作品被广泛传播。
同时,由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接触不断增加,唐宋诗词开始渗透到日本的文化领域中。
在这种交流中,唐宋诗词对日本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影响表现形式2.1 日本汉文学习在唐宋时期,许多日本人前往中国留学,并将中国的文化、思想带回日本。
他们翻译了不少唐宋时期的著名作品,使得这些作品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
其中包括一些著名诗人如杜牧、白居易等人的作品。
2.2 诗风影响唐宋时期有许多重要的诗人,他们以其独特风格和思想深度吸引了许多日本人。
许多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了唐宋诗人的影响,例如《万叶集》中就可以看到不少借用了唐宋诗词的手法和主题。
2.3 艺术表现唐宋时期的书画艺术也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的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融合了中国元素,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唐宋时期的艺术作品的影响。
3. 交流与互动3.1 文人交往唐宋时期中国文人的交际活动活跃,他们之间相互切磋、交流诗文。
在这种交际中,许多日本人也加入进来,并将得到启发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古典文学的发展。
3.2 文化传承虽然存在语言和文化差异,但日本人通过吸收中国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美学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古典文学传统。
这种传承既是对中国文化的致敬,又是对唐宋时期诗人和文学成就的肯定。
4. 结论唐宋诗词与日本古典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为日本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古典文学的发展。
同时,这种交流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发扬。
(字数:305 个中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影响日本古典文学的文学理念
摘要: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文学理念有不少。
本文只是就几个基本的,在各个不同时代占主流地位的,同时又对以后的文学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念,结合具体的作品,作简单的论述。
有关于日本文学史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
普遍认为可划分为上古,中古,中世,近世,近代五个部分。
其中上古,中古,中世,近世文学,即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为古典文学,而明治维新之后的文学则笼统地称作近代文学。
本文试就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几个基本文学理念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真实‛‚真实‛的文学理念可以说是日本文学理念的基石。
这里所说的‚真实‛不是柏拉图意义上的模仿,而是指从人的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朴素美。
是感情与理性协调的真诚的‚心‛。
具体来说,日本最早的歌集《万叶集》中的大多诗歌充分体现了这种‚真实‛的文学理念。
《万叶集》共20卷,编于八世纪后半叶,收有四世纪至八世纪约400年左右的4000余首歌。
(歌的数量说法不一,《新编国歌大观》中记载,包括汉诗共 4540 首。
《万叶集目录》统计有 4560 首。
而据《袋草纸》记载则只有 4313 首)一般认为编撰者是大伴家持。
歌体大致有长歌,短歌,旋头歌,短连歌。
作者上至天皇,皇子,皇女,贵族,下至普通官吏和一般平民。
按内容划分为杂歌,相闻歌,挽歌,其中以恋爱为内容的相闻歌最多。
这些歌或温柔优雅,或刚毅雄浑。
但无论哪种歌风,读者
从这些歌都可以看到歌作者真实情感的直接而朴素的流露,是‚真言‛,是‚诚心‛。
下面举几首歌为例:
(一)伊势海岸边
激浪拍巨石
恋情寄波涛
快传我爱知
这是作者笠女郎一首写给大伴家持的恋歌。
感情强烈,歌词也直抒心意,一目了然。
(二)翱翔轻之路
驰骋乡里间
急欲仿吾妹
惟恐人多言
频频来又去
难免人发现
这是著名歌人柿本人麻吕怀念死去的妻子的歌。
感情真挚,笔触细腻。
(三)食瓜思幼子
食粟情更急
此源何处来
如此牵挂怀
眼前情万般
就寝入梦难
山上忆良开阔了歌的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这首著名的歌表现了作者对子女深切真诚的爱。
当然,并不是《万叶集》中所有的歌都体现了这种‚真实‛的文学理念,但可以说大部分的歌都反映了歌作者真切的内心感受。
或直率、热情,或婉转、细腻。
从这些歌中,读者感受到的是真实朴素的美。
二,‚物哀‛
‚物哀‛的概念来自于日本国学学者‚物哀‛本居宣长的《源氏物语玉小节》一文。
本居宣长指出《源氏物语》的核心就是‚物哀‛精神,而且这一精神也是日本文学的本质。
所谓‚物哀‛是‚哀‛的感动以‚物‛为媒介得到提升的状态,是尊崇调和之美的文化孕育出的感动,是一种情趣的表现。
‚哀‛的含义很广泛,主要是指人的悲哀、怜悯、同情、怜惜等情感因素混合在一起的一种内心的感动。
而‚物哀‛即是以广义上的‚物‛为对象而产生的悲哀、怜惜、同情等情感。
这个‚物‛可以是一草一木,可以是人,可以是事情,甚至可以是社会世态。
因此‚物哀‛比‚哀‛的美学上的意义更深刻,更广阔。
现从《源氏物语》中选其中三例来了解一下‚物哀‛的具体意义。
源氏听了,心中甚是厌恶,想如此老迈之人,仍娇痴作态,俨然妙龄女子。
只突然才显出老相似的。
然而转念一想,又觉得此人甚为可怜。
想当年宫中女御、更衣无数,争宠吃醋不休。
可如今,有的早已命归黄泉,有的遁入空门,整日与青灯古佛为伴。
真是岁月无情啊!……想到此处,脸上已露出感慨之色。
这里写的是源氏遇见父皇桐壶帝原来的恋人现在已是老态的源内侍,又想起藤壶妃子,感到人世无常。
这里的‚感慨之色‛在原文中用的就是‚物哀‛一词。
竖日复又降雪,万物一派萧瑟。
源氏与紫姬在暖室里相拥而坐,共叙今昔将来。
这段的背景是朱雀院将三公主许配给源氏,源氏担心紫姬不快,心中很是不安,于是向紫姬表白自己仍然爱她,对风流韵事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趣。
这里的‚萧瑟‛在原文里用的就是‚物哀‛一词。
这里的‚物哀‛指的是源氏的不安以及稍感无聊和寂寥的情绪,雨和天空的景色,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尽管他说得口干舌燥,浮舟仍无任何答复,中将气愤不过,叫道:‚真气死我也!住在如此优美雅致之地,却不识人间情趣。
如此冷酷无情,难道是铁石心肠?‛这里的‚人间情趣‛在原文中也用的是‚物哀‛一词。
很明显,这里的‚物哀‛指的是,或附于风雅之情趣。
三,‚幽玄‛‚幽玄‛与上古的‚真实‛之朴素美以及中古尊崇协调美的理念不同,它是以深奥的余情或者是象征性的情调为内容,是日本中世的核心文艺理念。
藤原俊成说‚幽玄‛融合了‚哀‛‚高雅‛以及‚艳‛之美学概念。
‚幽玄‛对于藤原定家而言是‚有心‛,对世阿弥而言是‚花‛,而对于松尾芭蕉而言就是‚闲寂‛。
鸭长明在《无名抄》中曾给‚幽玄‛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幽玄,应是语言难以表达的余情,是外表
形体中看不见的情景。
只要‚心‛,‚词‛极艳,便得幽玄真谛。
比如说秋日的暮色,无色无声,但却不知何故,不觉间竟是潸然泪下。
藤原俊成在他的《古来风体抄》中,首次定‚余情幽玄‛为歌风的一大标准。
俊成所说的‚幽玄‛比鸭长明的表述更为明确,但意思上大致相同。
既是一种包含人的各种情绪以及各种情调,营造出一种深刻的微妙的难以言表的意境。
这种意境即‚幽玄‛。
藤原定家进一步提出‚有心论‛,强调‚心•词二者如鸟之左右翅,写歌以‘心’为先,但为求表‘心’,就要不断修炼‘词’‛。
‚心‛与孤独寂寥,深邃,难以表达的‚幽玄‛实际上是如出一辙。
《新古今和歌集》集中体现了定家所说的这种‚幽玄‛。
‚有心‛的文学理念具有了象征主义倾向。
能乐大师世阿弥强调能乐的美的价值体现是要达到‚幽玄‛。
‚幽玄‛理念在能乐舞台上的最好体现则是‚花‛。
他在理论著作《风姿花传》中写道:观者心中的珍奇则是花。
……所谓花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练习各种曲目,刻苦钻研,懂得‚珍奇‛感就是‚花‛。
强调‚花‛与‚幽玄‛显示了世阿弥对美的理解。
因此能剧脚本很短,舞台布臵极为简单,出场人物少,演员的动作、语言都被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伴奏音乐也很简单。
这种把戏曲的各种要素都控制在最小范围的剧种可以说是世上少有。
可以说能剧是把‚幽玄‛的文学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十七世纪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艺术理念的中心是‚闲寂‛。
体现这种理念的俳句有不少。
例如: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青蛙、古池、水面上的涟漪、清脆的声音……在大的‚静‛的世界出现偶然的动态和声音,既而又恢复宁静。
这更增添了一份寂静。
与此句的情景、韵味相近的还有:寺院一片寂,蝉声透岩石秋日今向暮,枯枝有乌栖芭蕉的‚闲寂‛可以说直接来源于‚幽玄‛的文学理念,是‚幽玄‛的另一种体现。
向井去来在《去来抄》中解释说:‚闲寂乃句之色。
不是指闲寂之句。
比如有年老者披甲上战场,佩锦绣赴御宴,但仍掩饰不了老态。
所谓既有热闹之句,也有静寂之句。
‛这就是芭蕉闲寂的俳风。
动与静的结合,在大的‚静‛的世界中有生命的律动,但最终归于静寂。
各个时代的主要文学理念虽有不同,但绝对不是单一的,孤立的。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理念实际上是错综复杂的,不可能把所有的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归为一类。
而且。
各个时代的文学理念也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是简单的代替,也不是简单的重叠,而是一个不断地排斥和融合的过程。
本文所提到的这几个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文学理念很显然不能涵盖所有的日本古典文学理念,而只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几个在当时是处于主流的文学理念。
它们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哪一个时代,而是重叠着,交叉着向前发展直到今天,而且肯定还会影响到明天。
这几个文学理念可以说是日本文学的底蕴,是整个日本文学理念的河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