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调研报告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区域带来哪些影响?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摘要:中国区域经济的差距越来越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因素,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异,各省之间、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让人心痛。
如何确保区域间经济的和谐发展摆上了议事日程,越来越成为中国发展的中心议题。
从经济地理学确定的总体框架出发,可以得出全球化、权力下放、投资水平和市场环境是导致区域经济失衡的四个最重要的制度因素;全球化和投资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深化的重要直接因素,权力下放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差异深化,可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缓解区域经济差异。
这项研究在数据选择上变得更加详细和全面,试图跟踪和跟踪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建立经济增长差异量化体系和技术平台,加强区域间联系,以及经济溢出效应测量研究,空间溢出,注意差异机制和分析机制。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差异方向;地理因素;中国经济地理学1引言从80年代中期到2007年美国房贷危机爆发的20年间,世界经历了一段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大稳定”的时期。
特别是2002-2007年期间,出现了非常罕见的“黄金时期”,对世界经济增长持高度乐观态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美洲和欧洲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和除日本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高。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的地区差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
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模型分析2.1各省之间的差异改革开放成为可能以来,在京津冀东三省和珠三角地区,通过一定的政府政策支持和抓住改革机遇,积极吸引投资,发展制造业和创新经济,带动快速增长。
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西由于靠近发达省份,农业劳动力出口,人口开始大量外流,但同时地理位置比较近,继承了一些发达省份的产业,经济发展处于稳定阶段。
自东三省成为共和国重工业、改革开放的根据地以来,由于重工业战略地位的下降,以及东部三省资源的缺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而以前的高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全国的发展。
同时,由于无法进入高层次地区,长期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西部广大地区资源枯竭进程发展滞后。
关于经济带的划分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哈长等城市群。
下一步,需要在加强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的基础上,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城市群内部功能整合,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
要顺应城市群和经济区相互耦合的趋势,推进空间结构的优化。
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东北、泛渤海、泛长三角、泛珠三角、海峡、中部、西南、西北八大经济区。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既能发挥各区域自组织、自协调、自调整的能动性,加强相邻各省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中央政府也能发挥统筹协调能力,消除区域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缩小区域差距。
(1)东北综合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总面积79 万平方千米,2001 年总人口10696 万。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目标是建成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性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等。
(2)北部沿海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两市两省,最有实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之一。
总面积37 万平方千米,2001 年总人口18127 万。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3)东部沿海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的制造业中心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
总面积21 万平方千米,2001 年总人口13582 万。
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源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4)南部沿海经济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是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
总面积33 万平方千米,2001 年总人口12019 万。
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5)黄河中游经济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
大力发展经济,推动国家统一

大力发展经济,推动国家统一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变化不断,新兴经济体逐渐崛起。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经济,推动国家统一,才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
一、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是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必须加强在分支领域的建设,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们必须致力于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创新,提升国家科技实力。
政府应该扩大科技研究投入,鼓励创业创新,并加强法律保护。
2. 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能源、水利、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到更好的改善。
3.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现代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业结构、农业结构和服务业结构等。
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各种优势产业,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让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二、推动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石,我们必须加强统一意识,强化民族意识,推动国家统一。
1.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方针。
我们必须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动摇,深化对香港、澳门的特别行政区的关注和支持。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推动粤港澳贸易合作,提高便利化和连接度。
2. 保持湖北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稳定。
我们应该加强与湖北省的经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推动长江中游区的经济发展。
3. 促进台湾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对台经贸、产业、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增加两岸交流、互动,推动两岸经济发展,实现两岸关系和解。
三、加强政策制定和落实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需要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我们应该加强政策制定和落实,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1.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法规,推动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
2. 创新发展新型财政管理模式。
我们应该加强财政管理,切实保证财政投入效益,推动经济稳健发展。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黄河中下游综合经济区域的定位主要是能源开采和奶业基地,但河南在这一地区内的农业大省的现实却没有考虑进去。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在省内,甚至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
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是否会影响某些未被列入规划的产业的发展?鉴于科学划分经济区域需要做深入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本报告只对第一个层级和第二个层级的区域划分作稍微具体一些的设想,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刘锋: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这些划分,可以说是一种政策区划模式,是配合政策出台的需求。
这和目前进行的综合性经济区域的划分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也不完全吻合,不过虽然中部被划入了两大综合经济区,但实际上这些综合经济区内的中部省份还将保持着经济上的紧密联系。
刘锋:中部分属到两大综合经济区,国家出台针对这两个板块的政策研究将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但是大的政策思路、出发点还是比较相近的,像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中部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分析背景----------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优势分析(Strength analysis)1.区位条件优势:1)自然地理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涵盖“一江两湖”。
(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交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沿长江两岸相连,京九京广连通南北,黄金水道和沪昆高速贯穿东西,形成了”井”字型的交通网络,全方位地立体地形成了大交通网络格局。
从武汉出发,沿线经过22座县以上城市,平均不到五十公里一座。
京港澳,大广二广,福银,济广,沪昆,沪蓉,沪渝,杭瑞等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再加上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株高速,衡邵高速,漳吉高速等交通通道,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汉长昌核心城市扩大经济辐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武广高速和在建设的沪昆客运专线以及即将建设的武九专线使三大城市圈形成城际交通圈。
3)科技水平优势:首先,现代农业优势突出。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其次,制造业优势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如武汉、黄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等,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和优势突出。
第三,高新技术优势凸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和株洲4个国家级高新区。
4)人力资源优势:该区域科教文化优势显著,有高校260余所,在校大学生277万,两院院士120个。
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021/6/16
7
• 2.中部
中部的经济实力明显弱于东部。中部以占 全国3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地区 生产总值,31%的一产增加值,22%的二 产增加值,21%的三产增加值。中部第一
产业的优势相对强于第二、三产业,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为全国 的0.77倍。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黄河中 游经济区为11856元,略高于不足万元的长 江中游经济区
• 中部板块划分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 黄河中游经济区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组成,长江中游经济区 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组成,
• 西部板块划分为大西南、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 大西南经济区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组成,大西北经济区 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组成
• 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
2021/6/16
16
1.4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
• 1.东部 东部显示出较强的创新能力。R&D经费支出占全国的67%;R&D经费 支出占GDP比重为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 67%;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74%。 北部沿海经济区因为拥有北京这一全国科技中心,各项指标均较高。 R&D经费支出为708.7亿元,占全国的29%,其中北京为382.1亿元; 技术市场成交额为649.1亿元,占全国的42%,其中北京为489.6亿元;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为 5.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多;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16%。 东部沿海经济区的创新能力也较好。R&D经费支出、专利授权数、技 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6%、26%、24%,R&D经费支出 占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上海、江苏、浙江的各项指标基本上均较 高且较均衡。 南部沿海经济区除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外,各指标在全国也都占 有较重要的位置。专利授权数较突出,占全国的25%。广东的地位突 出,其中专利授权数为3.69万项,在全国各省市居首位
区 域 经 济

区域经济
3)区域经济的理论基础。
①非均衡发展理论。 ②梯度理论。 ③增长极理论。 ④可持续发展理论。 ⑤点—轴开发理论。 ⑥中心—外围理论。
区域经济
二、中国经济区划 区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经济区划是区域经济研究
的基础 ,是用来分析地区差距 ,进行区域调控,促进地区发展的 最基本单元。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可以将区域划分为若干类型。它 可以是跨越国家的“国际区域”,如“欧洲经济同盟”、“北美自 由贸易区”、“东南亚协作区”、“亚太经济协作区”等
3)三级经济区域。是二级经济区域以下的、以某一中心城市为 中心的经济地域,如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南经济区。
区域经济
2.八大综合经济区划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指
出,国家经济计划的第11个五年计划(2006年至2010年) 即“十一五”期间,将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 北四大板块地区经济区,并将四个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 济区。
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重 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最大的综合性优质棉、果、粮、畜产品深 加工基地;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中亚地区经济基地和特色旅游基 地。
区域经济
3.目前中国的工商业集中在如下三大经济圈 1)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2)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3)以北京市为中心的环渤海湾经济圈。
4)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最重要的外 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高档耐 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 心;
区域经济
5)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 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 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总面积68晚平方公里,2008年低总人口22626万人。
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长江中游总括长江中游产业分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地域范围湖北省湖北省地理面积:湖北省地跨长江和汉江两大水系,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
地形及地貌特征: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
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
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气候: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人口状况: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
全省常住人口为5723.7740万人其中,男性占总人口的51.35%;女性占总人口的48.65%。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交通运输: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运输枢纽。
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交于武汉市,京九铁路联络线(武麻铁路联络线)与武汉相连,以及沪汉蓉铁路快速大通道使武汉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
内河运输在省内居重要地位,以长江汉江为两大水运干线,全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航运线上,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省区之一。
铁路干线四通八达。
京广线是中国铁路运输最繁忙运输线之一,纵贯省东部,过境物资运输量远大于省内物资装卸量。
公路分布不平衡状况有了极大改善。
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
武汉市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
省内有航线通往沙市、宜昌和恩施,省外有航线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
经济发展2008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1330万亿元,成为全国13个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省(市)之一。
2009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29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2010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2009年,湖北省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5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全国排位继续前移,名列第13。
2010年,湖北省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545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4.2%,湖北省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919亿元。
第一产业湖北的农业以耕作业为主,粮食生产居首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湖北省产业结构图猪生产基地。
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
2009年粮食总产量462.2亿斤。
2009年湖北省棉花种植面积46.01万公顷;棉花总产48.05万吨,较2008年下降6.4%。
油料产量达2,329千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产11.58万吨。
糖料产量89179.63吨,增长2.8%;蔬菜 3000万吨,增长9.6%;茶叶面积309.6万亩,茶叶产量14.42万吨;水果437万吨,增长率14.0%;年产烟叶220万担,增长14.1%;麻类 5.28万吨,下降28.4%。
2009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246.35万吨,比上年增长5.9%,水产品产量达到242万吨,比上年增长3.3%。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9.55千公顷;完成全国重点林业工程森林抚育面积21.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一倍。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69.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大中小型拖拉机31.46万台,增长3.3%。
农村用电量60.17亿千瓦小时,与上一年大体持平。
第二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为中国工业重点建设地区,利用省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建设了武钢、鄂钢、荆襄磷矿、应城石膏矿等大型矿山基地。
到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钢铁、机械、电力、纺织、食品为主体、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生产体系,是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武汉为中国钢铁基地之一,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之一。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湖北省处在90年代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保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力争更快一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柱产业以产值而论,湖北支柱产业主要为:汽车、机械、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旅游观光、食品加工及建筑业。
科技教育湖北属全国科技与教育发达地区。
截至2009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近20万人,居全国前5位;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300多家,湖北科技进步指数排名全国第11位,居中部六省之首。
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国家重点院校数目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研究生教育水平国内排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
湖北省的物流发展状况湖北省的物流业已经初具规模和基本发展框架,宜荆物流圈和荆门市农产品转运型物流基地,规划发展油菜、棉花等优势农产品物流基地以及辐射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的煤矿、粮食、原油等大宗散货中转型物流中心,续建和扩建杨家桥大市场、洋丰肥料城、荆门建材物流中心、荆门高新区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带动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湖北突破性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时期,发挥区位优势如较强的经济基础优势、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壮大商业物流规模是当前湖北省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
湖南省湖南省地理面积: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
全省土地面积 21.18万平方公里。
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
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
地形地貌特征: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占一半。
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罗霄山及南岭山脉。
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人口状况:2010年末全省人口的总数为6805.7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数的5%。
全省的人口出生率为6.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5%,比上年增加0.06个千分点。
自然资源: 湖南省矿藏丰富,素以“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著称。
已探明储量的80多种矿藏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铷、锰、钒、铅、锌以及非金属雄黄、萤石、海泡石、独居石、金刚石等居全国前列。
湖南省植物种类多样,群种丰富,是中国植物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
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樟、檫、栲、青山栎、枫香以及竹类,此外有银杏、水杉、珙桐、黄衫、杜仲、伯乐树等60多种珍贵树种。
野生动物主要有华南虎、金钱豹、穿山甲、羚羊、白鳍豚、花面狸等湖南经济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5902.12亿元,增长14.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9.44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313.56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6249.12亿元,增长11.5%。
外贸状况2010年,全省外贸额达14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9.5亿美元,增长44.8%,超出全国13.6个百分点;进口67.3亿美元,增长44.5%,超出全国5.8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全省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862.88亿元增长23.3%。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44.80亿元,增长77.3%。
省直管县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49亿元,增长23.5%,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外资利用状况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1%。
农业资源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自古以来就享有“九州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
全省国土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74万亩,丘岗山地2.56亿亩,河湖水面2043万亩。
全省热量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
岳阳是著名的淡水鱼类产地,产量全省第一。
湘中新秀之双星娄底(13张) 特种动植物种类较多,森林资源充裕,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宜农荒地总量在全国居第11位,种子植物资源约占全国1/7,人均水资源是全国人均的1.5倍。
湖南的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粮食产量居全国第7位,著名土特产有黄花、湘莲、生姜、辣椒等。
畜牧业和养殖业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
在家畜家禽中,以宁乡猪、宾湖水牛、湘西黄牛等。
湖南水产品生产的天然条件较好,鱼类资源共160种,还有名贵的鲥鱼、银鱼、鳗鲡、黄鳝、甲鱼等,尤富有营养价值。
经济价值较大的水生植物有莲、菱、席草、蒲草和芦苇等。
工业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336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55.97亿元,增长24.3%。
其中,轻工业增加值862.88亿元,增长20.5%;重工业增加值1793.09亿元,增长26.4%,增幅继续高于轻工业。
优势产业增长加快,实现增加值200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加快4.7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湖南的工业门类齐全,已初步形成以冶金、机械、电子、食品、能源、建材等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湖南交通公路1949年,湖南省公路总里程不足4000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公路建设发展迅速。
到2009年底,进入全国十强。
省会长沙与全省13个市州全部实现高速公路相连,形成了以长沙、衡阳、岳阳、常德、湘潭等地为中心,联络全省各地99%以上的乡镇公路网。
铁路湖南铁路交通较为发达。
北京-广州、湖南-贵阳、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石门-长沙、枝城-柳州6条铁路干线贯穿全省东西南北,洛阳—湛江、重庆—怀化铁路湖南段已全线通车。
武广高铁2009年底开通。
届时,湖南的铁路交通将进一步顺畅。
港口湖南水资源丰富,内河航道条件优越。
水运是湖南省传统的运输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水运业得到长足发展,通航条件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大干流为主干,沟通全省、通达长江的航道网。
通航里程11968公里,约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十分之一。
航空湖南拥有长沙黄花、张家界荷花两个国际机场和常德、永州、芷江3个国内机场。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现已开通定期航线80条,可通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和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地,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和全国民用航空干线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