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经济圈13大规划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简述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优先在西部布局一批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积极推进山东大学菏泽校区、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范围: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面积67179平方公里,人口448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2.8%和46.5%。规划期为2013年至2020年。
西部地区地处山东腹地,同苏豫皖冀4省11市接壤,南接长三角,北临京津冀,与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连,是山东与华北、华东和中西部地区联结的重要门户,是全国交通、通信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初步形成;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与全省保持同步,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加快。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显著增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差距缩小,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实现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5:50。城市功能明显强化,区域“一小时生活圈”更趋完善;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单位GDP能耗和污染排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由目前的22%提高到27%;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全国先进。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杭州市空港经济圈发展规划

杭州市空港经济圈发展规划前言空港经济,也称临空经济,指依靠机场专门是枢纽性机场人流、物流、信息流优势而进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形状。
空港经济圈是指由于空港及航空运输对周围地区的阻碍,导致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以及人口向机场周围集合,形成多功能经济区域。
目前,全省及杭州市差不多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着力培养杭州空港经济圈不仅能够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推动作用,是落实我省〝两创〞总战略和实现杭州市〝一城七中心〞战略定位的重要举措。
充分利用大型国际空港高端稀缺资源,合理规划杭州萧山机场及其周边区域,培养空港经济圈,关于发挥杭州都市经济圈科技创新能力强、民营经济活跃、制造业发达、经济腹地宽敞等综合优势,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临空产业集群,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培养高端现代服务业,提升杭州乃至环杭州湾地区在长三角都市群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要求,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环杭州湾产业带进展规划»、«杭州都市总体规划»、«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大江东新城进展战略规划»、«杭州大江东新城概念规划»、«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操纵性详细规划»和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比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决定»等为依据,注重与浙江省、杭州市的土地、建设、交通、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在«杭州培养空港经济圈思路研究»、«杭州空港经济进展规划研究»、«杭州市萧山空港经济区概念规划»、«杭州空港新城概念规划»、«杭州空港集疏运干线路网规划»等前期研究与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济南为核心,涵盖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周边城市,是山东省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
这一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旨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
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济南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
其强大的科研实力、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周边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济南也在不断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淄博是山东省的重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
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中,淄博注重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等,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泰安以泰山闻名于世,旅游资源丰富。
在经济圈的规划中,泰安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同时,借助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等。
莱芜在钢铁等产业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在经济圈的发展中,莱芜积极与周边城市进行产业协同,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德州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交通便利,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规划中,德州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
同时,加强与济南等城市的产业对接,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聊城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
在经济圈的发展中,聊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
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提高农业附加值。
同时,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滨州在纺织、化工等产业方面具有一定规模。
在经济圈的发展中,滨州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业的环保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首都经济圈

历经半年,“首都经济圈”终于从一个概念进入到了规划制定阶段。
在此之前,“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
为改变大都市与贫困县区隔墙而立的现实,“环渤海”、“环首都”各种规划层出,却在推进中遭遇种种困境。
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上看,伦敦、巴黎,再到东京、首尔,那些世界级的大都市,均以都市圈的形式出现,成为了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
无例外,中国的“首都经济圈”今年初也在官方最高规格的规划中惊艳亮相,并被上升为国家战略。
经济圈中的核心——北京,正积极回应。
这个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正在被过度膨胀的人口、拥堵的交通、居高不下的房价所拖累,饱受“大城市病”困扰,北京正迫切需要与周边地区形成一个强力支撑世界级城市发展的空间,从“虹吸”效应逐步转化为“溢出”效应。
毗邻的河北一直致力于为北京解忧,无奈,却得不到北京的积极回应,直至“首都经济圈”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并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这一回,河北不再一厢情愿。
它辖下的那一片贫困县即将迎来蜕变的机会,确切地说,已经看到了蜕变的迹象。
另一个主角天津,在多个“首都经济圈”空间划分研究方案中,均据重要位置。
这个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的直辖市,在圈中当然不可或缺。
在各方的积极互动下,“首都经济圈”的综合发展已然进入了规划制定的关键期。
然而,摆在制定者面前的问题依然如旧: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如何定位各区域的功能?如何打破体制的制约和区域的壁垒?如何均衡各方的利益博弈?如何解决首都北京交通拥堵、人口过多、创新力不足、生态环境不佳等等问题,从而实现向“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腾飞?这一切仍然悬而未决。
从北京城区经京津塘高速41公里,开车约40分钟,便是河北省廊坊市。
宽阔的大街上,偶见大学城的学生们吃过午饭在树荫下三三两两地散步。
渐进市区,车辆和行人陡然多了起来,但道路依然顺畅,街面整洁。
看到北京的车牌,路上发小广告的人拼命将广告往车里塞。
13个区域规划升为国家战略

13个区域规划升为国家战略★记者/吴文龙“正在履行报批程序。
”7月22日,针对正在进行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编制工作,发改委地区司—位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不仅如此,记者还获悉。
中部省份河南也在编制规划。
“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关键位置。
”河南大学教授王发曾表示,区域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河南也不愿被遗忘。
事实上,随着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被圈定,在此之前的一两年内,区域经济规划已鱼贯而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八大经济圈”陆续划定,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些区域性政策的制定,绝不是杂乱无章的,不是说地方的领导一跑,就能够上升到国家战略。
”在最近一次国新办新闻发布后,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告诉记者。
据范恒山透露,作为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并非是简单的地方博弈结果,而是始终按照三条线索来推进:加快重点地区发展、落实重大发展战略、围绕地区区域开拓空间。
在新经济地图形成之时,各个区域内部的整合、提升、嬗38祖国2010.8.上变,区域发展从来都是—部大戏,小圈I劐带动大圈圈发展的大戏,且已形成东、中、西部并行的新区域经济版图。
中国不断呈现新经济地图“首先,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规划所选择的地区,体现了国家战略指向;其次,体现了地区的比较优势。
”范恒山曾撰文指出,长三角就是把国家要求落实到了地方规划中。
而发改委已公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将成为未来5到10年中部地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将把中部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
最近几年,国家较多地使用了区域政策,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场罕见的高层级行政区划调整,目标则直指行政为经济让路。
“与上一轮县改市不同,此轮区划调整的行政层级更高。
”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劲松认为,在一个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产业集群、城市群等过渡形式,政府必然会给予一些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国”字号规划不会遍地开花“下一步,西部大开发将掀起新—轮的高潮。
中国8大经济圈

中国8大经济圈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1. 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
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
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
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
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
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 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
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 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 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
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
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 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
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中国四大经济圈

中国四大经济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极高的速度和巨大的规模。
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中国发展了四大经济圈,分别是华北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西南经济圈。
这四大经济圈在不同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各具特色,共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华北经济圈位于中国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涵盖了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
华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较早形成的经济圈之一。
华北经济圈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产业结构以钢铁、煤炭等重工业为主,同时也涉及了金融、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
华北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推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长三角经济圈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早,其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金融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不仅使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也促使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
珠三角经济圈位于中国南方,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包括广东、香港、澳门等地。
珠三角地区地理位置独特,临近香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尤其是IT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发达,深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繁荣也带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南经济圈位于中国西南部,以成都为中心,涵盖了四川、重庆等省市。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但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西南经济圈的发展重点在于能源和服务业,尤其是以重庆为核心的交通运输和物流产业发展迅猛。
西南地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之一,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和中南半岛国家的经济合作。
总体而言,中国四大经济圈在各自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下,以不同的产业为主导,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环首都经济圈

环首都经济圈百科名片环首都经济圈“环首都经济圈”是在北京周边的十余个区县,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圈。
目录1包含范围1圈14区16基地113+1 县(市)1建设意义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疏解首都的城市压力1打造河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增长极建设目标1建设任务规划体系建设1交通体系建设1通讯体系建设1信息体系建设1金融体系建设1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举措1楼市影响振兴楼市1规划编制展开编辑本段包含范围1圈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环首都经济圈示意图4区在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6基地在环首都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13+1 县(市)环绕北京的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兴隆县(增补)编辑本段建设意义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释放首都优势,形成首都经济圈,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条规律。
首都经济圈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
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首都经济圈,目前,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京津冀三省市,2009年GDP合计为36600亿,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9%,距离达到全国1/3还差75180多亿。
加快京津冀区域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放大首都辐射效应。
疏解首都的城市压力由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像许多国家的首都一样,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改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
借鉴国际经验,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
河北环抱首都,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便利条件为首都疏解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07月29日00:04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平萍
【本报郑州讯】近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透露,作为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农业大省,河南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文化、农业、基础设施、资源等优势,当前,河南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现在,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正在积极研究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完善、提升河南今后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以使河南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这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河南的宝贵机遇。
目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规划已达21个,仅在“两纵两横”经济带上,向西已有关中-天水经济区,向西南有成渝经济区,向南则有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经济圈,但唯独河南尚无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区域。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说,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中间衔接,目前是缺失的,“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将实现东西互通,并支撑起欧亚大陆桥的腹地。
这八大经济圈分别是: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
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
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
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
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
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
13区域
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
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
关中-天水经济区
江苏沿海地区
横琴
辽宁沿海经济带
中部地区
中国图们江区域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
海南国际旅游岛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十三个区域规划的名称: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已下载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