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分布
5.1.112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r2 = 0.979 r2 = 0.978 r2 = 0.986 r2 = 0.987 r2 = 0.986
1、日本案例
50
城 40
市 30
人 口
20
万 人
5
1955-65-75-85-95回归线
1955年
/
0
5 10
50 70
城市规模的位序
图2 日本新泻县城市规模分布的时间变化
2、中国的验证
1953年 Pi = 781.18 Ri-0.906 r = 0.990 1963年 Pi = 910.87 Ri-0.888 r = 0.992 1973年 Pi = 554.84 Ri-0.811 r = 0.991 1978年 Pi = 773.56 Ri-0.762 r = 0.987 1990年 Pi = 1058.25 Ri-0.737 r = 0.995
城市的实际人口规模。 2000年 Pi = 1872.54 Ri-0.729 r = 0.994 (7)
式(7)中,截距不固定。
2、中国的验证
1,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 类型。
2,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 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 4,我国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理想规模小得多。
1 城市首位律
1、首位城市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2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 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城市首位度与首位分布
首位度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2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4城市指数 S=P1/(P2+P3+P4) 11城市指数 S=2P1/(P2+P3+……+P11)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二)城市金字塔的K值
K=下一规模等级的城市数/上一等级规模的城市数 对K值的认识:
①中心地学说认为,K值是常数 ②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级越高,K值越 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 〖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间距不同,K值也不同。〗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同一城市体系不同等级划分的规模分布举例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 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二城市指数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城市规模分布研究是对中国城市规模进行系统和综合分析的过程,可以揭示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大部分人口和资源聚集在沿海地区和少数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大城市规模庞大,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的流入。
与之相对,内陆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存在一定的集聚现象。
大城市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还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因此人口和资源更容易集中在大城市。
这种集聚现象可能导致大城市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城市的规划和管理,鼓励和引导人口和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转移,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另外,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还受到地理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地理条件不同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城市规模有所差异。
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比内陆地区更快,因为沿海地区更容易进行海上贸易和对外开放。
历史和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城市规模的分布,如历史上曾是重要经济中心或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具有较大的规模。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主要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两种方法,由于人口资料容易获得,同时人口集聚又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于是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
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在城市和区域分析中,如何解释和确定城市的规模分布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对此,各国学者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理论模式有: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即首位城市分布律。
这是对一个国家、地区范围内,城镇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早期的概括。
(一)首位城市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规模最大的领导城市。
早在1939年,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其规模往往比其他城市大得多。
他分析了51个国家规模前3位的城市,发现有28个国家的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是第二大城市的2倍以上,有18个国家在3倍以上(伦敦为利物浦的7倍;哥本哈根为奥尔胡斯的10倍;墨西哥城为瓜达拉哈拉的5倍),他总结道:在一个国家发展初期,某个城市由于具有固有的优势得到持续发展,起先成为经济中心,以后又以可以发挥政治中心的职能而成为都城,最终导致该城市拥有最优越的社会服务、最多的就业机会和最好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大量人口,使之成为规模上的首位城市。
杰斐逊也认为上述现象虽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例外:①由集聚过程中大体同步的几个区域组成的国家,可能存在几个首位城市(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巴塞罗那;意大利的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米兰均为首位城市);②由原先几个分裂部分组成的国家,在其统一前往往呈单个首位城市分布,统一后常呈多个首位城市分布【如加拿大的多伦多(英语社区中心)和蒙特利尔(法语社区中心)】。
7-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公式四:将(3)式P=P1/(R )两端取对数,变 换为
q
lg P = lg P1- q lg R
(4)
(4)式为一条形如 y = a - bx的直线方 程。其中, a为截距,b为斜率。 由斜率q的大小变化,有如下图示:
lg P = lg P1- q lg R
方程图示
• 从城市首位率方面考察,笔者分别计算了这3 个年份的首位度、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表1 珠三角城市规模回归系数、q 值及城市首位度指数
P=P1/R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公式三:以q为指数形式参数,修正(2)式 P=P1/R后
P = P1/(R )
q
(3)
当q=1时,与(2)式相同,是一种理想分布。 经济发达国家,自然增长。 当q>1时,高位次城市比低位次城市规模大得 多,城市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墨西哥、泰国, 贫富差距显著。 当q<1时,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幅员辽阔的 国家,中国。
q>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 q<1,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 q=1,捷夫模式,城市规模分布理想状态。
城市首位分布
马克·杰斐逊1939年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规模差距,比起其它 相邻位次城市的差距大得异乎寻常,这已构成 一种规律。称城市首位律。 城市首位度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反映该国 或该地区城市的规模结构和人口聚集程度。 如:阿根廷的城市首位度是10.2,秘鲁是 10.1,表明两国人口的高度集中趋势。 城市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的规模分布称城市首位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
案例 1: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规模 等级的变动(潘裕娟)
6-《城市地理学》第六章 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城市首位律 城市金字塔 位序-规模法则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1939年提出
英国100—14—13,
伦敦(820.4 万人)7 倍于利物浦(117.8 万人);
丹麦100—11—9,
一些偏离原意的推广,若在国内“约定俗成”,也未 尝不可。但要避免在国际上产生误解。
城市金字塔
1980年至1990年我国50—100万人口的
城 是市( 晋)级第为110节0—2城00市万人规口模的分城布市理数论目
A.10个 B.12个 C.14个 D.16个
1980年城市数
中国1980年和1990年城市金字塔
捷夫模式是q=1 时的特例。 作对数变换后,则: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位序-规模分布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可以根据q判断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特征,一般 以q =1为理想状态, q >1为分散状态, q< 1 为集
中分布。
▪ 在规划确定合理的q值和总区域城市人口后,可
尽管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是缺乏共同性的发 现,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首位度大一定不合理,首位度小就一定合理。 人 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城市规模分布形成的机制。
城市规模分布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①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无疑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这是 和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发 育了数量庞大的城市, 国家城市体系由明显的大区级、省区 级和地方级的地域子系统共同组成分不 开的。在这样的条件 下,不可能形成很高的首位度。
城市经济第五讲 城市规模分布

S11 1.19 0.48 1.30 0.74 0.92 0.93 0.87 2.28 0.88 0.95 0.45 1.10 1.01 0.55 0.60
省区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S2 7.22 2.31 5.26 1.18 2.67 1.33 2.73 5.20 5.00 5.60 4.91 9.56 1.36 3.44
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首位度S2=P1/P2 =2
(2)四城市指数 S4 = P1/(P2+P2+P3) =1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1
省区 京津冀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沪苏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0.970
城市 数 19 15
13
1.180 0.886 14 0.994 0.973 44
0.948 0.958 23
1.083 0.943 29
1994
K值
a值
113.16 115.46 78.88
0.819 0.765 0.839
负相关 系数 0.989 0.960
S4 2.69 0.84 2.26 0.61 --0.90 1.30 2.14 --2.02 2.07 --0.94 1.55
S11 2.36 0.79 1.81 0.76 --1.08 --2.30 --2.26 1.99 ----1.27
二、城市金字塔
含义: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城市等级越高,城市的数量 越少;而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从而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 字塔。
城市地理学第7章

二、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
80年代,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的焦点 是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 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其观点概括起来有 这样几种: 1、小城市重点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 3、大城市重点论; 4、中等城市重点论; 5、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三、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我们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规模结构 的些许变化:
1979—1990年我国城市规模等级演变矩阵
<20万 新设市 <20万 <20万 239 50 20-50万 37 41 41 19 50-100万 100万 合计 276 91 60
20-50万 100万
合计 289 119
分析我国城市人口的可比增长速度(P177,表7-2),得到以 下结论: (1)从三个阶段来看,都是第一阶段高,第二阶段最低, 第三阶段有回升,但达不到第一阶段的水平,呈明显的马鞍形 趋势; (2)平均增长率的标准差都是第一阶段较大,二、三阶段 较小; (3)各规模级在各时期都存在着规模级从大到小,增长速 度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由小到大的负相关关系; (4)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规模级越高平均增长速度 的下降幅度越大;而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相比,情况相反。
0.4375
0.4194 0.6371 0.6553 0.2380
显著
显著 显著 显著 -
显著 显著 -
案例: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分布结构 长三角城市群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体系, 包括1个省级城市(上海市),2个省会城市(南京 市和杭州市),1个副省级城市(宁波市),以及12 个地级市,共16个地级以上城市、37个县级市, 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约1%。 按城市人口数划分城市规模等级,得到长三角 城市的规模分布体系见表一。 表一显示,城市规模与城市数量呈反比, 规模较大的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的城市数 量较多。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对应的城市数量 越来越少,总体呈现出金字塔状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
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
人
口
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
表达:
Pr = P1/r
Pr –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
位序
3.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Pr = P1/Rq 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总之:力量越多,作用时间越长,越易产生位序—规模分 布;力量少且强大,易产生首位分布。
首位分布 在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 通常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 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赣、豫、川、滇 城镇等级系列相对不完整的有:桂、琼、蒙、皖、湘、
黔、陕、甘、新 城镇等级系列不完整的有:藏、青、宁
(2)分省区城市首位度地域差异
双核型
城市首位度较低,一般介于1~1.6之间 包括:冀(石家庄-唐山)、鲁(济南-青岛)、桂(南宁-柳
州)、蒙(包头-呼和浩特)、吉(吉林-长春)、皖(合肥淮南)、豫(郑州-洛阳)、川(重庆-成都)、宁夏(银川石嘴山)
1. 小城市重点论:
消灭城乡差别 不能重蹈资本主义发展大城市的覆辙 中国国情
2. 大城市重点论:
不能违背城市发展的规律 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
效益
3、中等城市重点论者 是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 主张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 构。
人口 (lg)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是第r位城市的位序;
q是常数。
当q = 1 时,就是捷夫模式。
lgpi lgp1qlgri
位序-规模分布 首位分布
位序(lg)
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 q越大越集中。 当q小于1,Pi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 q越小越分散。 当q等于1,捷夫模式。 当q趋向零,表明所有城市规模相等 当q趋向无穷大,表明只有一个城市分布
镇” 1976年以前:“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搞小城市” 1978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
极发展小城市” 1990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和小城市”
二、城市合理规模的论证问题
城市有没有最佳规模或合理规模呢?
城市经济学家巴顿给出了城市规模的成本效益曲线. AB是平均效益曲线,表示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 的平均每人的效益从开头迅速增长,后来上升趋势 减弱,最后下降。 MB是边际效益曲线.表示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 应有的效益。 AC是城市平均生活费用曲线,它随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面积扩大而趋于上升 MC是边际费用曲线。
二、城市金字塔
含义: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小的城 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从而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反映城市规模等级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
城市数量规模结构与城市人口规模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人口 数量结构并不存在随规模级而呈“头轻脚重”的递变规律
比如:1994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之间的 比例结构大体为1:2.4 :5.1,呈金字塔型,但其等级规模结 构为2.3:1.3:3.1
(2)从建设造价和经营费用的角度(巴拉诺)
从生产性质和技术经济角度考虑,各类城市最适当的基本人口 该有多少?
自然条件,包括用地条件、气候条件及其它自然条件如何? 有无可能实现城市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创造良好的工业环境? 城市有无可能建立起有效经营的各种现代化服务设施和先进的
市政、交通设施? 城市有无可能采用工业化的建筑方法?
中国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类型
3. 中国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区域差异
(1)分省区城镇等级规模系列的区域差异
经济发达省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系列相对完整,各层 次的城市均有发育;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城镇系 列的发育则不完整。
城镇等级规模系列相对完整的有:辽、冀、苏、粤和鄂 城镇等级系列相对完整的有:鲁、浙、闽、黑、吉、晋、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城市规模分布学术界通常分为 ①首位分布 ②位序-规模分布 ③过渡类型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贝里(B。J.L。Berry)1960年曾经选择38个 国家的城市资料作过分析:
13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位序-规模)分布; 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 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对
多数情况下是首都。
3. 城市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S2=P1/P2 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
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四城市指数 S4 = P1/P2+P2+P3 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中国各省区二、四、十一城市指数值(1989)
由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分布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
1. 位序-规模分布 2. 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3. 开放以来,首位度指数回升 4. 高位序城市实际规模比理论规模小的多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验证
1.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分布的变化特点
2. 中国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
(4)经济及其它因素
25万人可以作为新城市合理规模的下限,以80-120万人为结论: 不考虑经济因素,人口不超过5万人的城市较为合理。考虑最好, 上限不要超过200万人。
三、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小城市重点论 城乡一体化论或融合论 大城市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结论:合理规模一般在15-20万人。
(3)从行为心里和社会学因素(吉布森Gibson)
3万人的城市规模——最适合“人类尺度”(Human scale)的 “自然规模”(natural size).
超过4万人——多样化的生活、就业机会增多 到25万人——大城市的生活方式,高级专业部门和专业化商店 接近100万人——更多的工作职位,环境问题
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首位律
1. 含义
指在一个国家中,第一位城市比第二位城市大得 多的城市规模分布现象(规律)。
英国:100-14-13 丹麦:100-11-9 奥地利:100-8-6 墨西哥:100-18-13
2.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 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 济、社会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 ④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
20
四、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 平之间的关联
首位城市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变形
一般地,经济开发初期城镇的规模分布是首位城市型; 到了经济发达、全面发展时期,城镇规模分布大体服从 位序-规模分布律
不发达国家城市化初期的城镇规模分布服从首位城市分 布律;处于城市高级阶段的经济发达国家,其城市规模 分布服从位序-规模分布律。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1990年
三、位序-规模律
1. 含义
反映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之规律。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
体系的规模分布。
2. 模式:RiPi= K
Pi – 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Ri – 第i位城市的位序 K – 常数
梅勒(K。Mera1973):人均地方政府开支与县人口规 模呈U型曲线关系。人口1.5万至5万的县,人口为100万或 100万以上,其开支比最低的县高80美元。
人均基础设施费用的增长率随城市人口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结论:城市的最佳规模主要取决于每人平均生产率的作用, 而不是取决于每人平均费用的作用。
4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者 主张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有人具体建议中国东部应以发展小城镇为主 ,中部应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西部要以发展 大城市为主。
谢谢!
世界国家城市规模比较
经济高度发达,各部门综合发展的国家(如美国、德国) 位序-规模分布;
经济发展历史悠久、经济水平不高的大国(如中国、印度) 位序-规模分布;
经济刚独立的不发达国家(如泰国、墨西哥) 首位城市分布;
经济发达而经济部门极端专业化的国家(如日本,丹麦) 首位分布
领土较广,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
(1)从经济的角度
费用/效益 Y
MC AC AB MB
p1
p2
p3 P4
X 城市人口
与城市规模相关的个人费用与效益( 巴顿)
P1是城市最小合理规模,人口少于P1的城市是不经济的。 P2是城市生活每人净效益最高时的规模,AB与AC之间的差最大,对现
有的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规模。但这时MB>MC,城市人口仍然要增加 。 P3,是城市所得到的总的纯效益达到最高时的规模,这时的社会效益 最高,对决策者最理想。但这时AB>AC,对个人来说,只考虑平均效 益,因此人口可能继续迁入。 P4处于AB=AC,这时如不能制止人口增加,城市就要超出最佳规模的 上限而不经济。需要注意的是,理论模型中的曲线形状不是很确定的 , 所以P1,P2,P3,P4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值。当城市人口规模达到相 当数量,由于人口密度过高,效益下降时,人口会扩散,使人口密度 下降,城市地域扩大,这时会产生新的费用/ 主要分布在落后边远地区,包括鄂、青、甘、陕、藏和滇等
均衡型
城市体系发育较完整,城市首位度一般介于1.6~4.5之间 包括辽、苏、浙、闽、粤、琼、黑、晋、赣、湘、黔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