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穿甲弹威力试验

合集下载

第七章 破甲弹威力试验

第七章 破甲弹威力试验

四、试验数量
生产验收试验的试验数量,按产品图规定。产品设计定
型试验样本量可参考下式,即
P(n, x)
2
1 2F1 (1, 2 )
式中 P(n, x)——试验样本量; n——每组的试验发数;
1 ——F分布的第一个自由度,1 2(n x 1); 2 ——F分布的第二个自由度, 2 2x; F1 (1, 2 )——以1、 2为第一、第二自由度F分布的
口的纵、横向最大尺寸。对未穿透孔,除测量入口尺寸外, 还应以符合测量规定的细杆量出孔的实际(斜)侵彻深度,同 时测量靶背部凸起高度(若存在的话)。每发弹孔应写上编号, 以便记录和评定是否有射击重孔:两个穿孔相连通,或两个 穿孔距离太近不符合技术条件规定。
动破甲试验要统计破甲率——命中靶面(有效区)的穿透 靶板发数量与试验有效发(符合规定数量的)数量之百分比。
概率P (1 )百分位点(参见附录B图B-5)。
取置信度水平l-α=0.8,0.85。
7.2.3、试验测试与观察 生产验收试验以全装药在规定射程上射击试验时,一
般不需测定弹丸速度。 产品设计定型试验则要求设置天幕靶或线圈靶测定弹丸
速度。选择的测距应使测速误差小于l%,测定金属射流穿 过靶的射流残留速度用测速(喷断)靶,或用高速摄影法,测 速误差应小于5%。
试验中以计时仪测定弹丸着靶(给出开始记时信号)到高 速光敏传感器采集到出现爆轰闪光而给出停止记时信号为止 的起爆时间。
除必要仪器测试外,靶前应有专门的观察人员,对爆炸 情况作观察和记录。
7.2.4、试验结果记录与评定 动破甲试验不允许有爆炸不完全情况发生。为此每发都
要通过仪器记录和观察判定弹丸是否起爆正常、完全。 对每发弹要详细记录穿孔的入口纵、横向最大尺寸和出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1)单层靶板 按厚度方向机械性能或化学成份是否一致,分为非均质和均质靶板两类。
2)间隔靶板:在几层(平行)单层板之间具有间隔结构的靶板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3)复合靶板 该靶板系统是因现代坦克前装甲采用至少包括两种以上不同性能材料 (板) 组成的多层装甲而产生的。
1 2 3 4
1-前面钢板;2-玻璃钢板;3-铬钢玉枣板;3-背部钢板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4)间隔复合靶板 它是由不同性能材料和间隔结构组成的多层装甲靶板。中间间隔或为空 气、或为水、油和各种特殊结构材料。由于这种靶板的抗弹性能高,它在现 代主战坦克装甲研究中受到普遍重视。
本章的主要内容:靶板与靶架、穿甲过渡带与临界速度试验设计、极限穿 透速度试验、穿甲威力试验等四部分。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概述
典型的穿甲过程-穿透
12.7mm机枪子弹弹芯穿透20mm厚装甲钢数值计算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概述
典型的穿甲过程-未穿透
12.7mm机枪子弹弹芯侵彻30mm厚装甲钢数值计算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在反坦克弹种的靶场试验中,靶板是甲弹(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射击考 核威力性能的目标。靶板和靶架的质量与安装结构的合理性是影响产品性能 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穿甲威力试验中更是如此。 靶板 甲弹威力试验用靶板,是模拟装甲目标如主战坦克(正面)首上装甲和飞 机的防护装甲等抗弹性能的、供弹药考核威力性能用的目标靶。现代穿甲弹 的穿甲能力往往需随新的坦克装甲板的出现而确定其相应的穿甲试验用靶板 结构,或直接采用该装甲板结构。甚至以坦克等实物作为靶试目标。 装甲靶板的分类: 按材料 1)金属靶板:合金靶板、铝合金靶板和钛合金靶板; 2)非金属靶板:玻璃钢靶板、尼龙靶板和陶瓷靶板。 按装甲结构 1)单层靶板、间隔靶板、复合靶板、间隔复合靶板和反应装甲靶板等,后四 种成为特种装甲系统。

弹药学作业题目

弹药学作业题目

第1章习题•1.弹药的基本组成和主要作用有哪些?•2.试述炮弹的定义和基本组成。

•3.按照用途和弹丸与药筒(药包)的装配关系,弹药可分为哪几种?•4.简述弹药的射击准确度和射击密集度的概念,指出常用的射击密集度的度量方法。

•5.简要分析现代战场上弹药对付的空中、地面和海上目标的特点。

•1.弹药的基本组成和主要作用有哪些?•2.试述炮弹的定义和基本组成。

•3.按照用途和弹丸与药筒(药包)的装配关系,弹药可分为哪几种?•4.简述弹药的射击准确度和射击密集度的概念,指出常用的射击密集度的度量方法。

•5.简要分析现代战场上弹药对付的空中、地面和海上目标的特点。

•第2章习题•1.弹丸的内弹道射击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和时期?•2.简述弹形系数和阻力定律的概念,弹形系数和弹道系数有何不同?阻力系数和阻力定律有何不同?•3.简述尾翼定原理和陀螺稳定原理。

•4.火药和炸药有何异同,在弹药中各有哪些作用?简述火药和炸药的分类。

•5.简述药筒的用途。

•6.试分析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的性能特点和结构特点。

•7.简述引信的定义、功能和作用过程,并给出引信传爆序列的概念。

••••••••••••••••••第4,5,6章作业1.穿甲弹侵彻靶板的破坏形式主要有哪几种?2.风帽和被帽有什么区别?3.超速脱壳穿甲弹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其脱壳方式有哪几种?4.分析尾翼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的穿甲过程。

5.解释着角、直射距离和有效穿透距离的概念。

6.写出穿甲弹威力的表达式形式。

7.简述影响穿甲作用的因素有哪些?8.金属射流对靶板的倾彻过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9.影响破甲弹破甲威力和EFP形成性能的因素有哪些?10.目前旋转稳定破甲弹主要采取哪几种抗旋措施?如何使用?11.金属射流和爆炸成型弹丸的形成原理有什么不同?应用时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12.炸高指的是什么?聚能装药为什么会存在最佳炸高?第3章作业1.从弹丸的终点效应分析,榴弹的作用主要有哪些?2.当弹丸在有限岩土介质中爆炸时,抛掷爆破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3.炮弹的增程途径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具体增程方法有哪些?4.分析底凹弹、枣核弹、底排弹和火箭增程弹的不同增程原理。

爆炸反应装甲干扰穿甲弹的试验研究

爆炸反应装甲干扰穿甲弹的试验研究

爆炸反应装甲干扰穿甲弹的试验研究
李歌;王凤英;刘天生
【期刊名称】《火炸药学报》
【年(卷),期】2010(033)002
【摘要】为了更好地防御大口径穿甲弹的攻击,提高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采用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爆炸反应装甲对穿甲弹的干扰.通过对穿甲弹以不同的法线角侵彻靶板装甲进行试验,得出不同入射角情况下的穿深,并对防护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新型爆炸反应装甲能够有效地干扰穿甲弹,更易造成穿甲弹弹体的质量损失和飞行姿态的改变,破坏其继续穿入主装甲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对穿甲弹的防护效果.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李歌;王凤英;刘天生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西,太原,030051;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西,太原,030051;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55;TQ564
【相关文献】
1.爆炸反应装甲的爆炸过程对射流的干扰分析 [J], 叶春辉
2.爆炸反应装甲主动防长杆穿甲弹技术新探究 [J], 崔宝元;刘天生;许文梅
3.爆炸式反应装甲对长杆体侵彻的干扰作用 [J], 李小笠;赵国志;杜忠华
4.爆炸反应装甲对射流的干扰分析 [J], 柳魁;弯天琪
5.双层楔形飞板爆炸反应装甲干扰聚能射流的数值模拟 [J], 刘迎彬;石军磊;胡晓艳;孙淼;张明;段晓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章破甲弹[仅供借鉴]

第五章破甲弹[仅供借鉴]
破甲战斗部之所以能够击穿装甲,得益于带凹槽装药爆炸时 的聚能效应。具体地说,装药凹槽内衬有金属药型罩的装药爆 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爆轰产物迅速压垮金属药型罩,使其 在轴线上闭合并形成能量密度更高的金属射流,从而侵彻直至 穿透装甲。
5.1.1 聚能效应
首先观察不同装药结构爆炸后对装甲的不同作用,如图5-1 所示,在同一块靶板上安置了四个不同结构形式但外形尺寸相 同的药柱。当使用相同的电雷管对它们分别引爆时,将会观察 到对靶板破坏效果的极大差异:
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件
17
5.2.1 炸药装药
炸药是使药型罩形成聚能金属射流的能源。理论分析和试 验研究都表明,炸药性能影响破甲威力的主要因素是炸药的爆 轰压力。
随爆轰压力的增加,破甲深度和孔容积都将增大。由爆轰 理论可知,爆轰压力P的近似表达式为
P=ρD2/4 式中ρ—炸药装药的密度;D—炸药装药的爆速。由此可知, 欲取得较大的爆压P,应使装药的密度和爆速D增大。因此,在 聚能装药中,应尽可能采用高爆速炸药和增大装填密度。
聚能装药处于旋转运动状态时,最有利炸高将比无旋转运动 时要大大缩短,并且随转速的增加,其最有利炸高将变得更短。
此外,旋转运动对破甲性能的影响还随着药型罩锥角的减小 而增大,随着装药直径的增加而增加。要消除旋转运动对破甲 性能的影响,可以采用错位式抗旋药型罩、旋压药型罩(对于 低速旋转破甲弹)或者从结构上考虑减旋等途径。
金属射流对靶板的侵彻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开坑阶段:射流侵彻破甲的开始阶段 2.准定常侵彻阶段:射流对三高区状态靶板进行侵彻破孔 3.终止阶段:当射流速度低于射流开始失去侵彻能力的所谓 “临界速度”时,射流已不能继续侵彻破孔,而是堆积在坑底, 使破甲过程结束。

穿甲子弹垂直侵彻防弹钢试验与理论模型

穿甲子弹垂直侵彻防弹钢试验与理论模型

tema o e i g o h tr l w s p e e t h r l f n n f te mae i a r s ne h e rs l h w t a h h oei a v u s h v n g e me t w t h s f te st a d.T eu t s o h t te te rt l a e a e f e a re n i to e o h s c l i h e p mn n s h ei a t ffi r r e in o h eu t a r z n h e e rtr s go te s e rb n n h h n er ls x e e t.T mp c al e c tr nte rs l o u i o sw sa ̄y e a dt etmp a e r i f h h a a d a dte c a g e d u in u
时, 靶板硬度的增加才会进一步提高其抗弹能力L 。Dk i等研究 表明L , 甲钢板发生绝热剪切穿 3 ih j st 4装 j 孔转变的硬度范围为 H 40 V 4 左右( G >14 P )当硬度超过该值, 即 s .G a , 抗弹能力下降。W o a 发现 , od r wd ] 尖头弹对硬度较大靶板的贯穿为复合穿孔模式 , 当板厚与弹径 比 H d √ / 时, / > 32 为延性扩孔 +冲塞 , 当 H d √ /, / < 3 则为冲塞 + 2 扩孔。Lpi 6 ep L在尖头弹贯穿钛合金薄板试验 中发现, n 存在一种环带 anl ) nu s冲 u 剪模式 , 即靶板先被冲塞出直径小于弹径 的小塞块 , 然后 以剪切方式冲剪出环形碎块完成扩孔。但没有 见至有关这种环带冲剪模式更多的报道。 0 目前已发展了众多平头弹冲塞模型理论 , 较经典的有 R ctp n eh i o 能量模型 、 w r c— de 三阶 s JA e uh onr b b 段模型_、 i 五 阶段模 型I 等,Bion n模型_ 考 虑 了冲塞 的绝 热剪 切效 应 , i引 Jns 】 Ls J s 7 aj s -h o 8 ] L [、oe【 和 u 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坦克(第3章共7章)巡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坦克(第3章共7章)巡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坦克(第3章共7章)巡洋坦克正文共: 13543字 33图预计阅读时间: 34分钟第三章巡洋坦克巡洋坦克--有时被称为"骑兵坦克"--被认为是一种中等重量的快速坦克,可以深入敌方领土进行侦察,就像以前的冲突中骑马的骑兵那样。

现代的坦克设计思想要求对机动性、火力和防护给予同等关注。

这些原则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巡洋坦克的概念时并没有被很好地接受,对巡洋坦克速度的强调通常是以牺牲装甲防护和火力为代价的--在战争的最初几年,英国巡洋坦克只装备了一门2磅(40毫米)主炮。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展,最初设想的巡洋坦克的作用变得越来越不明确,战场经验表明,巡洋坦克很容易受到德国更强大的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可怕的88毫米KwK L/56虎式坦克主炮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2磅(40毫米)火炮很快就被6磅(57毫米)火炮所取代,然后在某些情况下被75毫米、77毫米和17磅(76.2毫米)火炮所取代,以努力在平等的条件下与德国装甲部队作战。

其中,可能只有17磅炮(76.2毫米)和相关的77毫米炮优于德国的88毫米炮,特别是在发射脱壳穿甲弹(APDS)时。

1934年至1945年期间共生产了11种巡洋坦克。

其中一些根本没有参加过实战,被留下来用于训练;另一些则有过作战行动,但无法与德国的坦克相比。

只有两种设计是真正令人满意的--流星发动机的克伦威尔和加装脱壳穿甲弹的彗星改型。

A9巡洋舰Mk I的第一个试验型出现在1936年,两个合同中的第一个合同在第二年就签订了。

尽管A9包含了一些为被放弃的中型坦克Mk III计划的技术改进,但在刹车、悬挂、主炮和炮塔辅助机枪的安装方面最初还是有一些困难。

巡洋坦克Mk I (A9)被称为A9巡洋坦克Mk I的设计最初是作为一种中型坦克来取代维克斯A6中型坦克Mk I和II。

开发工作于1934年在维克斯-阿姆斯特朗斯公司的约翰-卡登爵士的指导下开始,目的是为了提出一个更便宜和更有效的设计。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南京理工大学版权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南京理工大学版权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章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反应装甲作用原理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章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反应装甲作用原理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章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反应装甲作用原理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章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反应装甲作用原理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章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章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概述
典型的穿甲过程典型的穿甲过程-未穿透
12.7mm机枪子弹弹芯侵彻30mm厚装甲钢数值计算 12.7mm机枪子弹弹芯侵彻30mm厚装甲钢数值计算 机枪子弹弹芯侵彻30mm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章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概述
穿甲威力试验的着速 在穿甲弹各项威力试验中都测定弹丸着速,而着速的选择与试验目的有关。 在穿甲弹各项威力试验中都测定弹丸着速,而着速的选择与试验目的有关。 对于一定的弹靶系统,着速大小不同的穿透概率不同。 对于一定的弹靶系统,着速大小不同的穿透概率不同。 常对穿透概率为50%和90%的弹道着速记为v50和v90,以其大小比较不同穿甲 常对穿透概率为50%和90%的弹道着速记为 50% 弹的穿甲威力。 为临界速度, 则采用近似定义的术语—极限穿透 弹的穿甲威力。我国称v50为临界速度,对v90则采用近似定义的术语 极限穿透 速度VJ。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章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3)复合靶板 3)复合靶板 该靶板系统是因现代坦克前装甲采用至少包括两种以上不同性能材料( 该靶板系统是因现代坦克前装甲采用至少包括两种以上不同性能材料(板) 组成的多层装甲而产生的。 组成的多层装甲而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5)反应装甲 爆炸反应装甲是在装甲车体外挂装的扁盒式结构中装有少量炸药,它能 被来袭实施攻击的破甲弹或穿甲弹引爆,所产生的爆轰产物或高速破片(或射 流)可干扰来袭破甲弹射流以及使来袭穿甲弹弹体改变侵彻方向,减弱或消除 来袭弹药对坦克及装甲车辆主装甲的毁伤。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明以来,爆 炸反应装甲在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了装甲防护的主要手段,它具有重量轻、 体积小、成本低、抗弹能力强等特点。根据报道用于对付破甲弹的一代反应 装甲可使其穿深损失达到30%~60%,二代反应装甲可使杆式穿甲弹穿深损失 达到16%~67%。我国的爆炸反应装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 已经发展到四代。
100
100 80
75
1
穿透率X100
穿透率X100
646 652
60 40 20 0 610 616 622 628
c
50
2
25
634
640
/m s-1
0 556
564
572
580
着速16 c/m
s -1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穿甲过度带与临界速度试验设计
由v50换算v90 由概率与统计学可知,连续的随机变量v的概率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 概率密度函数为: 1 1 v 2 f (v ) exp[ ( ) ]( v , 0) 2 2 概率分布函数为:
0.84 0.75 0.60 0.50 0.40 2
1

v pi v50 u pi
-3
-2
-1
0.25 0 0.67 1
2
3
u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穿甲过度带与临界速度试验设计
穿甲过渡带的着速范围: 由上述表达式可知,当pi=0.75,upi=0.6745,得:
v75 v50 0.6745 v50 E v2 5 v50 E
CP(P) 152mm CP(N) PP(P)
验证板
PP(N)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穿甲过度带与临界速度试验设计
穿甲临界速度V50与穿甲过度带 着速增大,穿透率也增加,为此产生一个从“未穿透”向“穿透”过渡 的速度区间,称为穿甲过渡带。 穿甲过渡带出现的原因: 1) 由于各发弹丸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靶板上不同区域的性能不可能完 全相同; 2) 靶板的法向角可能有微小的误差; 3) 各发弹飞到靶板的弹道不同,并使着靶姿态存在一定的误差。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穿甲过度带与临界速度试验设计
临界速度试验设计 升降法 在穿甲过渡带中,着速越大穿透率越高。因此,在升降法试验中,每当得 到未穿透的情况时,下一发应将着速升高一个步长d,即以专用减装药曲线的 药量来提高下一发的着速。若还不出现穿透时,仍需对下一发升高一个着速步 长d。然而当出现穿透时,下一发应降低一个步长d,即减少一个药量增量进行 , 试验。按此原则,每次升或降一个步长进行试验,如此继续,直到有效发数达 到预定数,才停止试验。 升降法试验中,要求步长值尽量接近穿甲过渡带的σ值,且首发试验的着 速接近于估计值v50,试验时,首发着速记为v0,选自历次试验结果得到的估计 临界速度v50。升降法步长d也按历次试验结果估计标准差σ0来定。 0.5 0 d 1.5 0 记各次着速试验值为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在反坦克弹种的靶场试验中,靶板是甲弹(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射击考 核威力性能的目标。靶板和靶架的质量与安装结构的合理性是影响产品性能 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穿甲威力试验中更是如此。 靶板 甲弹威力试验用靶板,是模拟装甲目标如主战坦克(正面)首上装甲和飞 机的防护装甲等抗弹性能的、供弹药考核威力性能用的目标靶。现代穿甲弹 的穿甲能力往往需随新的坦克装甲板的出现而确定其相应的穿甲试验用靶板 结构,或直接采用该装甲板结构。甚至以坦克等实物作为靶试目标。 装甲靶板的分类: 按材料 1)金属靶板:合金靶板、铝合金靶板和钛合金靶板; 2)非金属靶板:玻璃钢靶板、尼龙靶板和陶瓷靶板。 按装甲结构 1)单层靶板、间隔靶板、复合靶板、间隔复合靶板和反应装甲靶板等,后四 种成为特种装甲系统。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反应装甲作用原理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反应装甲作用原理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反应装甲作用原理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反应装甲作用原理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1.620 M 0.029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穿甲过度带与临界速度试验设计
加拿大(Candian)法
此法是由升降法演变而来,适合于穿甲过渡带服从正态分布函数。试验首发, 同升降法,要求其着速尽量接近估计的v50值 如果前一发试验结果未出现“成功”,则着速需增加 ˆ ; 反之,如果前一发试 验结果出现“成功”,则着速需减少 ,允许每次试验中仔细调整发射药量改变的着 ˆ 速在 值 附近变化,继续试验,直到有效试验发数达到所选的名义样本量 ˆ N为止。 如果在起初的(N0+1)发出现相同的试验结果,那么总的试验量将是(N0+N)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1)单层靶板 按厚度方向机械性能或化学成份是否一致,分为非均质和均质靶板两类。
2)间隔靶板:在几层(平行)单层板之间具有间隔结构的靶板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靶板与靶架
3)复合靶板 该靶板系统是因现代坦克前装甲采用至少包括两种以上不同性能材料(板) 组成的多层装甲而产生的。
发,其中N0为无效试验结果数。对N发有效试验结果,临界速度v50的估计值为
ˆ v50
1 N0 N ˆ vi v N 0 N N 1 i N 0 1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v j v0 id
式中,权系数i=0,1,2,…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穿甲过度带与临界速度试验设计
每发凡试验结果“成功”记为“1”,试验结果“失效”记为“0”,并列入着速vi 试验数据表。在每个vi水平上统计“成功”发的数目ni,“失效”发的数目mi,总有 效试验发为
PP(A)
丸靶场实验技术
穿甲过度带与临界速度试验设计
海军指标 弹丸整体或弹丸的主要部分完全穿过装甲者为完全侵彻,记为CP(N), 否则为部分侵彻,记为PP(N)
CP(P)
A(P)
152m CP(N) PP(P)
P(A)
PP(N)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F (v) P(V v)
取标准化随机变量 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分布函数为
U
v u

f (v)dv
v

f (u )
u
1 u2 exp( ) 2 2
ui
F (ui )

f (u )du

1 u2 exp du 2 2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N ni mi n m
n
1 1 N 时,ni不变;当 n N 时 2 2

ni mi 1
n ni
数据表化为
( yi, ni), i 0,1,2,
计算统计量
A ini
nB A 2 M n2
B i 2 ni
一般M值范围在0.3M<1.5(或2.0)时,可对试验结果处理并得到最大似然估计 A 1 ˆ ˆ v50 v0 d 0. 5 ˆ d n 2 d
穿甲过度带与临界速度试验设计
防护指标 弹丸能够产生足够的弹丸碎片或装甲碎片来穿透装甲板后面152mm处平 行于靶板并牢固安装的验证板者为完全侵彻,记为CP(P)。若仅弹丸头部穿 过装甲,验证板上虽有碎片碰撞的凹陷,但没有穿透验证板,仍为部分侵彻 ,记为PP(P)。通常验证板的材料规定为:对钢、钛和铝装甲,用5052H36铝 合金板(厚3.56mm),或用2024T3铝合金板(厚5mm)。
同理,当pi=1.00,upi≈4,得:
v100 v50 4
由此可见,穿甲弹的着速越高,穿透率就提高。穿甲过渡带曲线的着速 分布范围,理论上是由正态分布概率接近100%处,其物理含义是:着速 vc=vpi落在此范围,其穿甲结果可能是穿透,也可能是未穿透,穿透概率为pi 。然而实际上产生这一过渡带的唯一条件是出现了未穿透的着速高于发生穿 透的最低着速。因此,穿甲过渡带为实际获得的最低穿透着速与最高不穿透 着速之差。
第7章 穿甲弹威力试验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概述
穿甲威力试验的着速 在穿甲弹各项威力试验中都测定弹丸着速,而着速的选择与试验目的有关。 对于一定的弹靶系统,着速大小不同的穿透概率不同。 常对穿透概率为50%和90%的弹道着速记为v50和v90,以其大小比较不同穿甲 弹的穿甲威力。我国称v50为临界速度,对v90则采用近似定义的术语—极限穿透 速度VJ。 影响穿甲威力的主要因素 1)穿甲弹弹体材料:穿甲弹体是穿甲弹的关键部件,其材料和热处理工 艺条件直接决定其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从而影响弹丸的穿甲性能。 2)装甲目标—试验靶板及靶架方面的试验条件也是影响穿甲威力的重要 因素。
弹丸靶场实验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