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甲弹的发展历程页PPT文档

合集下载

兵种介绍之炮兵 军事知识教学课件

兵种介绍之炮兵 军事知识教学课件

88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
战斗全重:32吨 最大射程:39公里 高低射界:-3度~+72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30度 配备弹种:榴弹、底部排气弹、 发烟弹和照明弹
203毫米加榴炮
主要战术性能:
口径: 炮管长度: 203.3毫米 9235毫米
最大射程: 40公里(底凹榴弹) 50公里(底排榴弹) 牵引速度: 90公里/小时(公路) 50公里/小时(越野)
105自行式无后坐力炮
(四)炮弹分类
按作战用途分 主用弹:杀伤榴弹、穿甲弹、破甲弹、 碎甲弹、混凝土破坏弹、 榴霰弹和毒气弹等; 特种弹:发烟弹、燃烧弹、照明弹、 信号弹、曳光弹、干扰弹 和宣传弹等; 辅助弹:教练弹、演习弹、试验弹 和空包弹等。
1、榴弹
引信
弹体
辅助元件 发射药 底火
定装式
药筒
分装式
压制炮兵 (主体) 按 担 负 任 务 反坦克炮兵 反坦克导弹分队
战役战术导弹部(分)队
5、基本任务
(1)压制、摧毁敌炮兵、导弹和指挥、控制、通信、 情报系统,特别是核、化学武器; (2)击毁敌坦克和其它装甲战斗车辆以及水面舰艇; (3)压制、歼灭敌有生力量; (4)破坏、封锁敌交通枢纽、机场、港口、直升机 停机场、空降场、桥梁和渡口; (5)破坏敌工程设施、仓库及其它重要目标; (6)必要时,在障碍物中开辟通路。
大将军
佛郎机
2、炮兵的形成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神机营” 16世纪俄国及欧州国家出现野战炮兵
3、我军炮兵的发展过程 一是红军时期 三是解放战争时期 二是抗日战争时期
3、我军炮兵的发展
红军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建国以后
4、炮兵组成
按 隶 属 关 系 预备炮兵(直属战略区以上) 队属炮兵(编入集团军、师、旅、团、营建制内) 加农炮 榴弹炮 加农榴弹炮 迫击炮 火箭炮

2弹药技术

2弹药技术
2008.3 国防学院 Page 9
1.4 火炮 火炮分类: 1.按弹道特性分类
加农炮 榴弹炮 迫击炮
2.按口径分类
地面火炮200mm 大口径 90~200mm中口径 90mm小口径 海岸火炮180mm大口径100~180mm中口径 100mm小口径
3.按炮膛结构分类
滑膛炮 固定炮
2008.3
线膛炮 牵引炮 自行炮
2008.3
国防学院
Page 24
4枪榴弹
枪榴弹是由步枪或冲锋枪发射的弹药,通常由战斗部、子弹 收集器和稳定装置等三大部分组成。枪榴弹的初速是靠火药 气体的作用和子弹的动能得到的。射击前将枪榴弹装在枪管 上,击发时子弹撞击收集器,并在火药气体作用下使其获得 一定的切速。 4.1 杀伤枪榴弹: 杀伤枪榴弹是指带有杀伤战斗部,用于杀伤有生目标的的枪 榴弹。杀伤战斗部利用炸药的爆炸生成物使弹体破裂,靠破 片杀伤有生目标或破坏武器设备。弹体被广泛采用全预制或 半预制破片,有效杀伤破片数300~3500片之上。杀伤枪榴 弹全弹质量200~500g,最大射程600m左右。增程枪榴弹 可达1000m左右,有效杀伤半径5~25m。杀伤枪榴能及时 提供近程火力支援,增补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 在山地,丛林作战中尤为有效。
兵器概论
2008.3
国防学院
Page 1
第二章弹药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
弹药及其发展 弹药的组成及分类 火炮 引信
2008.3
国防学院
Page 2
1.1弹药及其发展 弹药的定义 “弹药”一词最早来自法语,意思是战争之需。 弹药,一般指有壳体,装有火药、炸药或其它 装填物,能对目标起毁伤作用或完成其他任 务的军械物品。 弹药的发展 1.弹药的发展历史 2.弹药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穿甲弹

第四章穿甲弹

弹药学 第四章 穿甲弹
台湾陆军CM-11主战坦克安装的爆炸式反应装甲布置方式
弹药学 第四章 穿甲弹
台湾陆军CM-11主战坦克安装的爆炸式反应装甲布置方式
弹药学 第四章 穿甲弹
CM-11坦克车体和炮塔试装爆炸式反应装甲阶段
弹药学 第四章 穿甲弹
可外挂装甲的装甲步兵战车
弹药学 第四章 穿甲弹
车辆配备的装甲板
随着装甲防护技术的发展,坦克的装甲防护层正在不断地 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原理,目前普遍采用了多层间隔装甲、 复合装甲、或披挂了反应装甲等防护措施,另外世界许多国家 提出了某些新概念装甲,如电磁装甲、电热装甲和灵巧装甲等。
弹药学 第四章 穿甲弹
弹药学 第四章 穿甲弹
弹药学 第四章 穿甲弹
台湾陆军CM-11主战坦克安装的爆炸式反应装甲布置方式
2)火力强 现代坦克一般都装有一门100~125mm火炮,一挺并列机枪 和一挺高地两用机枪。
3)速度快 在 公 路 上 最 高 时 速 达 60 ~ 70km/h ; 作 战 时 , 一 般 时 速 约 35km/h。
4)越野性能好 一般可爬30度坡,超越1m高的垂直墙和2~3m宽的壕沟,能 涉渡1m深的河流,还能利用潜渡装置在4~5m深的水中潜渡。
尾翼外径从同口径并承担膛内定心的大尾翼,发展到不起 定心作用的小尾翼,材料也由钢改为铝合金,再加上对弹型的 优化,使气动力性能大大改善,提高了终点比动能
1.穿甲弹的战术性能要求
1)要求在一定的距离上穿透给定厚度、给定倾斜角的装甲, 表示为均质靶板厚度/着角——有效穿透距离或多层靶板厚度/ 着角——有效穿透距离。
电热装甲是利用电热原理进行防护的装甲。电热装甲的组 成与自动激活电磁装甲类似,区别在于主装甲前的两块薄金属 板之间的间隔较小,且有一层绝缘材料。当射流或动能弹弹芯 穿经两块薄金属板时,电容器会放电,使绝缘材料迅速受热膨 胀,向两边推压薄金属板,干扰射流或弹芯。

有关穿甲弹发展的著名人物

有关穿甲弹发展的著名人物

有关穿甲弹发展的著名人物一、亨利·沙利文(Henry Shrapnel)亨利·沙利文是穿甲弹的先驱之一。

他于1784年发明了一种称为“沙利文弹”的穿甲弹,这种弹药由外壳和内部爆炸物组成。

当外壳炸裂时,内部爆炸物会向四周散开,对敌军造成巨大伤害。

沙利文弹的出现标志着穿甲弹的雏形已经出现。

二、亨利·奥布里安·奥本海默(Henry Aubrey Owen O'Beirne)亨利·奥本海默是美国陆军工程师和火炮专家,对穿甲弹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在19世纪中叶进行了大量的火炮实验,研究了穿甲弹的设计和效果。

奥本海默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穿甲弹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约翰·巴西特·伯德(John Basil Turchin)约翰·巴西特·伯德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位著名的军事指挥官,他也对穿甲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伯德提出了一种新的穿甲弹设计理念,即使用旋转翼来提高穿透力。

他的设计在南北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罗伯特·怀特是20世纪初期穿甲弹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英国陆军军械师,对穿甲弹的设计和改进进行了深入研究。

怀特的研究成果使得穿甲弹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罗伯特·R·福特(Robert R. Ford)罗伯特·福特是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他对穿甲弹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特致力于提高穿甲弹的精确度和杀伤力,他研究了弹头形状、材料以及内部结构的优化。

福特的研究成果为现代穿甲弹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六、罗伯特·J·布拉德利(Robert J. Bradley)罗伯特·布拉德利是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的火炮专家,他在穿甲弹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5章 空心装药破甲弹

第5章 空心装药破甲弹

§2 破甲作用
2.3破甲作用
3.终止阶段 这一阶段约占5% 首先,射流速度低,靶板强度阻止射流侵彻作用愈明 显:其次,孔扩能力也下降,后续射流不能作用于靶孔的底 部,而是作用于射流残渣上影响侵彻破甲的进行;再者,射 流出现失稳(劲缩和断裂),影响破甲性能。当射流速度低 于射流开始失去侵彻能力的所谓“临界速度”时,射流已不 能继续侵彻破孔,而是堆积在坑底,使破甲过程结束。
§3 空心装药破甲弹的结构
空心装药破甲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早期的空心装药破甲弹, 多采用旋转稳定方式,其外形基本上与普通炮弹一致。后来人们发现弹丸 的高速旋转运动将破坏金属射流的稳定性,致使破甲威力大大降低。例如, 对中口径破甲弹来说,当转速为每分钟2000转时,破甲深度竟下降 30~60%。
§3 空心装药破甲弹的结构
3.1气缸式尾翼破甲弹
炸药装药 炸药装药是形成高速金属高压流的能源。炸药的能量高,所形 成的射流速度就高,其破甲效果好,一般选用梯/黑(50/50)炸药或黑索 金为主体的混合炸药或气他高能炸药。炸药的装填方法,可采用铸装、压装, 或其它装药仿佛。 药型罩 药型罩是形成聚能金属射流的关键零件,其形状有圆锥形、截锥 形、喇叭形和扇状错位形等,但常用的是圆锥形药型罩。药型罩材料对破甲 性能的影响很大,一般采用紫铜。 隔板 隔板是改变爆轰波形,从而提高射流速度的重要零件,一般用塑料 制成。 引信 该弹配用压电引信。压电引信一般可分为引信头部和引信底部两个 部分。引信头部主要为压电机构,在碰击目标时依靠电陶瓷的作用产生高电 压(可达V),供给引信底部之间,一般以导线相连;也有利用弹丸本身金属 零件作为导电通路的。
§2 破甲作用
2.2金属流的形成
射流的形成: 第一阶段是空心装药起爆,炸药爆轰,药型罩微元向 轴线运动。起作用的因素:炸药性能、爆轰波形、药型罩 材料和壁厚等; 第二阶段是药型罩各微元运动到轴线、碰撞,形成射 流和杵体。起作用的因素:罩材的声速、碰撞速度和药罩 型锥角等。

空心装药破甲弹课件

空心装药破甲弹课件

空心装药破甲弹的特点
高穿透力
由于高速射流的穿甲作用,对 坦克等重型装甲目标具有高效
穿透能力。
杀伤力强
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和 冲击波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 杀伤。
使用灵活
可根据不同任务需求,选用不 同结构和装药的破甲弹。
成本效益高
相对于其他反坦克武器,空心 装药破甲弹具有较高的成本效
益。
03
空心装药破甲弹的制造工艺与 材料
弹体加工和装配引信
弹体一般采用高强度钢或轻质合金材料制成,以 确保在承受破甲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压力时不会破 裂。同时,需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引信的装配,以 确保引爆时机的准确性。
空心装药破甲弹的材料选择
药型罩材料
药型罩是承受破甲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和高速金属射流的首要部件,因此需要具备高强度、耐高温和抗冲击性能 。常用的材料包括镍铬合金、高强度钢材等。
智能化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未来空心装药破甲弹将实现智能化制导, 提高命中精度和作战效能。
空心装药破甲弹的未来研究方向
材料技术
研发新型材料,提高空心装药破甲弹的穿甲能力和抗 干扰能力。
制导技术
结合传感器、导航等技术,实现空心装药破甲弹的精 确制导和自主打击。
战斗部设计
优化战斗部设计,提高空心装药破甲弹的穿甲能力和 杀伤效果。
成品检验
对成品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和质量检查,包括破甲威力、射流速度、 引信性能等方面的测试,确保产品符合设计要求和安全标准。
04
空心装药破甲弹的应用与展望
空心装药破甲弹的应用场景
反坦克作战
空心装药破甲弹是专门针对坦克 等装甲目标设计的武器,能够有 效穿透和摧毁敌方装甲。
城市作战
在城市环境中,空心装药破甲弹 能够通过摧毁建筑物和掩体来压 制敌方火力点。

穿甲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_王迎春

穿甲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_王迎春

武器系统本文2012-04-26收到,王迎春、王洁分别系空军工程大学防空反导学院博士生、教授穿甲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王迎春王洁管维乐图1普通穿甲弹的结构摘要穿甲弹是各国反装甲及反坚固目标的一种主要武器。

介绍了国外穿甲弹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详细叙述了几种典型穿甲弹的结构功能及在战斗部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穿甲弹装甲贫铀合金钨合金战斗部引言穿甲弹是在装甲与反装甲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用来对付有防护装甲的工事和舰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坦克以后,穿甲弹在与坦克的斗争中发展迅速。

普通穿甲弹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做弹体,头部采用不同的结构形状和硬度分布,对轻型装甲有较好的毁伤效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重型坦克,碳化钨弹芯的次口径超速穿甲弹也脱颖而出,由于减轻弹重,提高初速,增加了着靶比动能,穿甲威力也得到了提高。

按照穿甲弹的发展历程,本文主要介绍了穿甲弹的种类、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以及国外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1普通穿甲弹普通穿甲弹是早期出现的适口径旋转稳定穿甲弹,其结构特点是弹壁较厚(t =d /5 d /3),装填系数较小(α=0 3.0%),图1为普通穿甲弹的典型结构,由风帽、弹体、炸药、弹带、引信、曳光管、引信缓冲垫和密封件等组成。

普通穿甲弹所采用的弹体材料均为高强度、高硬度的合金钢,例如35CrMnSiA 、Cr3NiMo 或60SiMn2MoVA 等,并采用一定规范的热处理。

普通穿甲弹常用的弹药有钝化黑索金、钝黑铝等炸药,一般采用块装填法装填,把压制好的药柱(一节或几节)用石蜡、地蜡混合物黏固于药室中。

根据头部形状的不同,普通穿甲弹又可分为尖头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被帽穿甲弹。

1.1尖头穿甲弹图2所示为老式尖头穿甲弹,其弹头弧形部母线半径为1.5d 2d 。

图3为37mm 高射炮尖头穿甲弹,改善了气动外形,穿甲威力得到提高。

尖头穿甲弹侵彻装甲时头部阻力较小,对硬度较低的韧性装甲有较高的穿甲能力,但侵彻硬度较高的装甲时,头部易破碎,对倾斜的装甲易跳飞。

坦克穿甲弹发展历程

坦克穿甲弹发展历程

坦克穿甲弹发展历程(部分)年代平台种类名称装备时间弹芯材质2000米均质靶穿深(mm)使用情况备注垂直65°倾角60年代115滑膛APFSDS-T 3VBM-3 3bm-3 1962 钢芯270 装备T62 125mm滑膛APFSDS-T 3VBM-6 3BM-12 1968 碳化钨280 110-150 装备T6470年代125mm滑膛APFSDS-T 3VBM-7 3BM-15 1972 碳化钨310 120-150 大量装备自用T64、T72 125mm滑膛APFSDS-T 3VBM-8 3BM-17 1972 钢芯330 110-150 仅出口外贸T72105mm线膛APDS-T M728 1972 钨合金300+ 装备M60、AMX-30、豹1 125mm滑膛APFSDS-T 3VBM-9 3BM-22 1976 碳化钨380 160-170 大量装备T64、T72、T80 105mm线膛APFSDS-T M735 1978 钨合金410 大量装备M60、AMX-30、豹1 120mm滑膛APFSDS-T DM-13 1978 钨合金380 装备豹1A5、豹1改105mm线膛APFSDS-T M111 1978 钨合金410+ 大量生产M48改、M60改、豹1改、萨布拉、梅卡瓦80年代105mm线膛APFSDS-T M774 1981 贫铀合金430 装备M60、AMX-30、豹1 105mm线膛APFSDS-T M833 1979-1991 贫铀合金440+ 装备M60、AMX-30、豹1 125mm滑膛APFSDS-T 3VBM-11 3BM-26 1983 钨合金380/410 200 少量生产T64、T72、T80 120mm滑膛APFSDS-T DM-23 1984 钨合金510 少量生产豹2、梅卡瓦125mm滑膛APFSDS-T 3VBM-13 3BM-32 1985 贫铀合金500 250 少量生产T72、T80、T90 125mm滑膛APFSDS-T 3VBM17 3BM-42 1986 钨合金450 230 最多生产T72、T80、T90 120mm滑膛APFSDS-T M829 1979-1991 贫铀合金530 少量生产M190年代120mm滑膛APFSDS-T M829A1 1991 贫铀合金610+ 大量装备M1105mm线膛APFSDS-T M413 1991 钨合金未知装备M48改、M60改、萨布拉、梅卡瓦125mm滑膛APFSDS-T 3VBM20 3BM-46/48 1991 贫铀合金660-650 300 少量生产自用T90 120mm滑膛APFSDS-T M829A2 1991-1993 贫铀合金650-800 少量生产M1125mm滑膛APFSDS-T 3VBM17M 3BM-42M 1994 钨合金未知大量装备自用T90 120mm滑膛APFSDS-T DM-33 90年代钨合金550 大量生产豹2、梅卡瓦、90式20世纪120mm滑膛APFSDS-T M829A3 1993-2000 贫铀合金750-1000 大量装备M1120mm滑膛APFSDS-T DM-53 2000 钨合金650/680-900 大量生产豹2、梅卡瓦、K2、90式120mm滑膛APFSDS-T DM-63 2006 钨合金650/680-900 装备豹2、梅卡瓦21世纪120mm滑膛APFSDS-T 10式2014 钨合金未知装备10式120mm滑膛APFSDS-T K279 2014 钨合金680+ 装备K2、阿尔泰120mm滑膛APFSDS-T M829A4 2015 钨合金未知装备M1 120mm滑膛APFSDS-T M829A4 2015 贫铀合金未知装备M1125mm滑膛APFSDS-T 3VBM22 3BM59 2002-?贫铀合金未知装备T90 125mm滑膛APFSDS-T 3VBM23 3BM60 2002-?钨合金未知装备T90 125mm滑膛APFSDS-T Vacuum-1 未知2005-?贫铀合金未知未装备T14 125mm滑膛APFSDS-T Vacuum-2 未知2005-?钨合金未知未装备T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
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采用脱壳结构,减少了空气阻力,使 飞行部分在外弹道上的速度衰减减慢。同时又使用密度小 的铝合金弹托减轻了弹丸质量,使弹丸初速得到提高,从 而提高了远距离的穿甲能力。但是,弹体长径比受飞行稳 定性的限制,威力难以进一步提高, 不能对付现代坦克 的大法向角大厚度装甲、复合装甲等现代装甲。
前苏联 122 mm BR-471B 钝头穿甲弹
1.3 被帽穿甲弹
被帽穿甲弹的结构特点是在尖锐的头部钎焊了钝形被帽。被帽的作用是尽可 能避免倾斜穿甲时产生跳弹和保护弹头部在碰击目标时不破碎。被帽较弹体 的硬度低而韧性好,为了便于开坑,被帽顶端采用表面淬火,以提高硬度。 碰击装甲时,通过被帽传到弹体头部的应力大为减小,从而保护了弹头部。 碰击时被帽和装甲表面被破坏,而尖头弹体本身受较小的阻力继续侵彻,且
。 在倾斜碰击时不易跳飞,因此,穿甲能力得到提高
德国 Pzgr.40 被帽穿甲弹
1.4 半穿甲弹
半穿甲弹又称穿甲爆破弹,结构特点是有较大的 药室,装填炸药量较多,利用穿甲弹本身的动能, 使战斗部钻入目标内部再爆炸,靠冲击波、破片 和射弹破坏目标。
2 次口径超速穿甲弹
二战中出现的重型装甲厚度达150 ~200 mm,普 通穿甲弹已无能为力。为了击穿这类厚装甲,反 坦克火炮增大了口径和初速,并发展了一种装有 高密度碳化钨弹芯的次口径穿甲弹。由于碳化钨 弹芯密度大、硬度高且直径小,因而比动能大, 提高了穿甲威力。
脱壳穿甲弹由飞行部分(弹体)和脱落部分(弹托、弹带等) 组成。按稳定方式可将脱壳穿甲弹分为旋转稳定脱壳穿甲 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体为 长杆形,故又称为杆式穿甲弹。由于杆式穿甲弹威力大, 不仅配用于火炮、导弹,而且还发展了配用于单兵火箭发 射的攻坚弹。
美国 M791 脱壳穿甲弹
普通穿甲弹,结构特点是弹壁较厚( t = d/5 ~ d/3) , 装填 系数较小( α = 0 ~ 3. 0%) ,普通穿甲弹所采用的弹体材料 均为高强度、高硬度的合金钢,例如 35CrMnSiA、Cr3NiMo 或 60SiMn2MoVA 等,并采用一 定规范的热处理。普通穿 甲弹常用的弹药有钝化黑索金、钝黑铝 等炸药,一般采用块 装填法装 填,把压制好的药柱( 一节或几节) 用石蜡、地蜡 混合物黏固于药室中。根据头部形状的不同,普通穿甲弹又
“最强的矛”
——穿甲弹的发展历程
学号: 姓名:
矛与盾,炮弹与装甲,永恒的敌手。
穿甲弹是在装甲与反装甲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的,它出现于19世纪60 年代,最初主要用 来对付有防护装甲的工事和舰艇。第一次世 界大战出现了坦克以后,穿甲弹在与坦克的 斗争中迅速发展了起来。
1 普通穿甲弹(AP)
早期穿甲弹设计思路较简单,即通过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做 弹体,采用不同的结构形状和硬度分布强化弹头并增大炮弹 初速,从而依靠更强的弹体和更大的动能达到破坏装甲的效 果。
2.2 弹芯
弹芯是穿甲弹的主体部分,材料成分为碳化物,含少量镍、钴或铁等 金属,还可以采用高碳工具钢和贫铀合金等。弹芯的形状均为尖头, 其穿甲阻力小,着靶比动能高,弹芯穿透装甲后破碎成很多碎块,这 些碎片的温度可达900 ℃,在坦克内部具有杀伤和引燃作用。
图示德国MBB公司研制的次口径破/穿型战斗部,采用贫铀合金弹体,材料强 度高、易切削。弹芯密度大( 18.6 g/m3) ,初速为988 m/s,弹体长径比较大, 使比动能增大。该弹பைடு நூலகம்穿透 坦克的顶装甲,贫铀合金在穿甲过程中燃烧放热 而产生高温,有灼热碎块飞向靶后,后效作用显著提高。
实验用 120mm 脱壳穿甲弹
3.2 尾翼稳定脱壳(杆式)穿甲弹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通常称为杆式穿甲弹,其特点是穿甲部分的弹体 细长,直径较小。长径比目前可达30左右,仍有向更大长径比发展的 趋势,如加刚性套筒的高密度合金弹芯的长径比可达到40,甚至60以 上。弹丸初速为1500~2000m/s。杆式穿甲弹的存速能力强,着靶比 动能大,与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相比,穿甲威力大幅度提高。
可分为尖头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被帽穿甲弹。
1.1 尖头穿甲弹
早期穿甲弹弹头的外型为简单的尖锥状流线形,但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简 单的流线型并不能保证弹头的射击精度且尖头穿甲弹侵彻装甲时头部阻力较 小,对硬度较低的韧性装甲有较高的穿甲能力,但侵彻硬度较高的装甲时, 头部易破碎,对倾斜的装甲易跳飞。
2.1 结构特点
次口径穿甲弹按外形可分为线轴形和流线 型两种。线轴形结构是把弹体的上、下定 心部之间的金属部分尽量挖去,使弹体形 如线轴,目的在于减轻弹重,在近距离 ( 500 ~ 600 m )上能显示穿甲能力较高的 优点,但远距离时速度衰减很快。流线型 结构的弹形较好,但比动能受到限制。流 线型结构目前用在小口径炮弹上,一般采 用轻金属( 铝) 和塑料做弹体来减轻弹重。
距离处穿甲无优越性。垂直或小法向角(或小着弹角)穿甲 时,弹丸威力较好,但大法向角时,弹芯易受弯矩而折断 或跳飞。 2)弹芯穿出装甲后要破碎, 故不能对付屏蔽装甲或间隔装 甲。 3)碳化钨弹芯烧结成型后不易切削加工,工艺性较差。 4)使用软刚弹带,且初速高,火炮发射时对炮膛磨损严重。
3 脱壳穿甲弹(APDS)
2.3 弹体
弹体的作用是支撑弹芯、固定弹带并使弹丸达到旋转稳定 的作用,弹体材料一般为软刚或铝合金。当弹丸撞击装甲 时,风帽和弹体发生破坏而留在装甲外面,在碰撞瞬间, 弹体的部分动能传给弹芯,使其实现穿甲。
次口径超速穿甲弹存在以下问题: 1)弹形不好,断面质量密度小,弹丸速度衰减很快,在远
1.2 钝头穿甲弹
钝头穿甲弹碰击装甲时,接触面积大,弹头部不易破碎, 而且改善了着靶时的受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跳 弹。钝头部便于破坏装甲表面,易产生剪切冲塞破坏。因 此,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高速倾斜碰撞的情况下,钝头 穿甲弹穿甲能力高于尖头穿甲弹,可用来对付硬度较高的 均质装甲和非均质装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