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二):“叶尼塞”高炮列传

合集下载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二):“叶尼塞”高炮列传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二):“叶尼塞”高炮列传

相对于步兵为主的中国军队,苏联陆军就是一只机械化怪兽,它的大部分师团都是坦克和机械化部队。

苏军也一贯重视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

二战后到50年代末,苏军伴随坦克部队的野战防空炮兵由少量单管ZSU-37和双联ZSU-57-2自行高炮组成,这两种高炮都是身管气冷方式,射击速度低,系统机动能力较差,无雷达火控,不具备全天候交战能力。

到60年代末期,它们已不能满足防空任务的需求。

为此,苏军从50年代初开始,在57毫米、37毫米和23毫米自动炮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试验研究,力图研制一种性能优良、机动性好的野战防空自行高炮。

1957年4月7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了№426-211号武器研制命令,命令规定同时研制ZSU-37-2双联37毫米“叶尼塞”和ZSU-23-4“石勒喀”4联23毫米两种自行高炮,以及“奥比”厘米波目标指示和火控雷达。

其中ZSU-23-4装备陆军摩托化步兵团的高炮连,执行对空防御任务,能够对付高度在1500米、射程在2500米以内的目标。

而ZSU-37-2自行高炮则计划装备坦克师的高炮团和坦克团的高炮营,负责高度3000米以下,射程为4500米以内的对空防御任务。

1958年4月21日,以首席设计师Г.С.叶菲莫夫(Г.С.Ефимов)和主任设计师Ю.В.杜马硕夫(Ю.В.Томашов)为首的设计团队造出了第一台ZSU-37-2自行高炮样车,该车重达25.5吨,装甲底盘由OKB-3中央试验设计局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负责研制,火炮直接采用了OKB-43设计局的37毫米双联高炮,小型雷达火控系统由全苏国家电子委员会第20设计局(НИИ-20 ГКРЭ)负责研制。

1959年3月,该车完成了工厂测试。

1959年8月14日,“叶尼塞”自行高炮系统被赋予2A1的正式型号。

1960年12月至1961年间,“叶尼塞”高炮先后完成了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的火炮测试,库宾卡国家装甲武器靶场的1200公里跑车试验,和国家无线电靶场的375小时雷达电子设备鉴定试验。

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

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

“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1934年,GVMU设计局(负责人V.G.格拉宾)开发了一个新的76.2mm炮的项目,也就是后来的F-22。

这是该设计局第一次完整地开发火炮。

在V.G.格拉宾地印象里,他把这种炮归类到师属火炮。

实际上,这种炮是被当作师属火炮使用,但一开始它更象个通用的“万能火炮”。

它可以当作高射炮,尽管它并不适合被这样用。

因为它没有高射炮需要的视野。

原本这种火炮可能会派更广泛的用途。

但斯大林亲自指示:“哪些蠢货开发的通用火炮?我们不需要通用火炮,我们要的是师属火炮。

”F-22具有出色的弹道特性,但是也有一系列的缺点:它的瞄准机构分成各自独立的,水平和垂直部分。

必须有两名炮手配合才能转动火炮。

这点使射速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射击快速移动的目标。

在1935年初,第一批3门样炮造了出来。

其中一门装有减少30%后坐力的炮口制退器,但后来被拆除了。

它影响了火炮的隐蔽性,制退器排出的浓烟很容易暴露火炮的位置。

1935年7月10日至12月16日,开始了测试。

1935年7月,92号工厂接到命令,在4个月内生产一批(共10门)F-22。

这批火炮也接收了试验。

最终通过了测试,在1936年5月11日的OK110/SS号命令里,F-22被定型为“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

该命令规定产量为1936年底前500门,1937年底前2500门。

F-22有着不少缺点,量产中进行过许多的改进。

试验报告中表明:“F-22全长过长,不易操控。

越障高度太低(只有350mm),机动差。

射击时火炮振动很大,影响了射击精度,这种火炮被称作通用火炮,但是它作为任何一种用途时,效果都不理想。

”主要参数炮重1620公斤射速12-15发/分炮手5人穿甲力参数弹种角度距离(米)100 457 915 1372 1829Pz.gr.39 90 133 120 108 9787Pz.gr.39 60 108 98 88 7971Pz.gr.40 90 190 158 130 10684Pz.gr.40 60 152 118 92 7155射击力参数弹种弹重(公斤)初速(米/妙)射程(米)OF-350 6.2 706 13630O-350A 6.21 706 13630D-350 6.45 706 13630BR-350A (AP) ? 690 7000BR-350B (AP) ? 690 7000BR-350SP (AP) ? 690 7000Pz.gr.39 (AP) 7.54 740 4000Pz.gr.40 (APS) 4.05 990 500HL.gr.38 (HEAT) ? 450 1000Sp.gr.39 (Fragm.) 6.2 550 10000来源:本站整理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除旧立新”-1927年式团属野战炮1926年4月22日,苏维埃炮兵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商讨装备团属火炮的问题。

经典战例论文

经典战例论文

经典战例解析课结业论文-----诺门罕战争简析日俄矛盾自甲午战争后日益凸显,双方都将中国东北地区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排挤。

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罗斯战败,丢失东北竞争能力,并被迫割让库页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正式实际掌控东三省,扶持成立了伪满州国并派出驻军。

而1921年独立的外蒙古驻有苏联军队,被苏联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自此蒙古伪满国两国边界纠纷不断。

摩擦不断加剧,最终升级为一场大战。

1939年5月,“满”蒙在哈拉哈河畔意外地发生了一次小冲突,关东军将领们闻之欣喜若狂。

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的战争种子,终于在“满”蒙边境破土而出,关东军司令部指示23师团立即扩大战事,出兵诺门罕。

诺门罕战争正式爆发,进入战争的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中,日军在对华战场上连连取胜战果斐然,军队中骄傲自满情绪成为主流,对经过“大肃反”的远东苏联军队不以为意,认为自己“一个师团可以对付苏军三个师。

”因此在战争开始后便立刻派遣骑兵装甲兵混成部队进行快速迂回包抄战术,企图依靠速度优势歼灭防守部队。

虽然初期在苏军未介入战争时取得了一定战果,但是由于日军过分低估苏军战斗实力,加之自己的坦克装甲部队以轻型薄装甲为主,无法抵抗苏军火力,导致了这次鲁莽的快速迂回包抄作战失败,日军疯狂逃蹿退回伪满国境内。

察觉到日军远东动向的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第57军特别军军长,指挥苏蒙联军抗击伪满联合部队。

与此同时,不甘失利的日军派出号称“王牌”的第七师团,第一坦克师团和关东军主力航空部队于6月20日再次进攻。

这一次日军吸取上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坦克部队正面强攻吸引敌人火力,派出主力步兵迂回包抄。

然而,由于日军坦克部队装甲较薄,火力差,正面与苏军僵持不下。

使得苏军一方面正面狙击日军坦克部队,另一方面集中优势兵力,快速包围歼灭了迂回的日军部队,最后成功击退了来犯日军。

同时,日军的航空部队也遭受重创,丧失了制空权,被迫退回边界构筑工事进入战略防御状态。

重达15吨巨炮,苏联炮兵部队服役的2S7式自行火炮,威力惊人

重达15吨巨炮,苏联炮兵部队服役的2S7式自行火炮,威力惊人

重达15吨巨炮,苏联炮兵部队服役的2S7式自行火炮,威力惊人苏联红军向来推崇大炮兵主义,其著名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也是将炮兵部队的使用放在重要位置,二战中,苏联炮兵不仅在火炮数量和威力上始终超过德军,并且具有非常成熟的炮兵作战理论,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俄罗斯都不曾改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在冷战白热化时期苏联炮兵部队装备的一款重型火炮,它就是至今依然在俄罗斯陆军中服役的2S7式自行榴弹炮,观看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一波,谢谢您的支持,二战时期,在残酷的苏德战场上,苏德两国前后投入数百万军队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厮杀,德军在绝大多数武器领域都对苏联红军保持着技术优势,但是有一个兵种却是例外,那就是苏联炮兵部队在对纳粹德国的大反攻中,B-4型203毫米重型榴弹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B-4榴弹炮更是被德军士兵称之为斯大林之锤。

这种重达15吨巨炮能塞下一个足球203毫米的口径,本来是安装在巡洋舰上,在攻打柏林的战役中几乎将这座城市夷为平地,直到战后,苏联依然在生产这种毁伤能力巨大的火炮,但是进入新时代后,苏军全面的机械化建设使得B-4型203毫米牵引榴弹炮很难跟上快速推进的新要求。

1967年,苏联陆军要求研制一种封闭式炮塔的大口径自行火炮,同时期,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装备美国制造的203毫米M10自行火炮在战场中表现非常出色,特别是展现出相对灵活的机动性。

为应对新的战场威胁,苏联军方重新调整了新型自行火炮的技战术指标。

1970年7月,苏联部长会议批准了新型自行火炮的开发计划,并将新型自行火炮命名为2S7型自行火炮,要求必须能够发射低当量战术核炮弹,随后,该泡在B-4型203毫米重型榴弹炮的基础上开展研制工作,于1975年开始交附苏军方面军重炮部队,北约代号M杠1975自行火炮,绰号芍药。

2S7式自行榴弹炮由苏联圣彼得堡的基洛夫工厂制造,采用T64重型坦克底盘为基础,战车全重43.6吨,全长10.5米,车宽3.38米,高三米,前段为密闭式驾驶舱,车长、驾驶员和两名套班组员乘坐于此,车长和驾驶员并列,其前方设有可下拉防护钢板的风挡板,两人各装有一具配备潜望镜的圆形舱盖。

《钟声重锤》续曲——苏联/俄罗斯2S4型240毫米自行炮击炮补遗

《钟声重锤》续曲——苏联/俄罗斯2S4型240毫米自行炮击炮补遗

《钟声重锤》续曲——苏联/俄罗斯2S4型240毫米自行炮击炮补遗作者:季伏枥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9年第13期季伏枥【编者按】本刊在四年多前以《钟声重锤》为题,详细地介绍了苏联/俄罗斯研制的2S4型240毫米自行迫击炮(刊于2015年第一、二期),受到读者朋友的欢迎。

在这里,我们再根据最新的资料和图片,对这款当代兵器之林中罕见的重型迫击炮做进一步介绍,以飨读者。

“郁金香”——百花园里有奇葩苏联于1971年研制成功的240毫米自行迫击炮,以“郁金香”命名。

它的全称为“2S4‘郁金香’240毫米自行迫击炮”。

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以花型美观艳丽、气味芬芳、雍容华贵而著称,俄文为Тюльпан,英文拼写为Tyulpan.有趣的是,苏联/俄罗斯的炮兵武器多以鲜花和植物来命名,颇有些浪漫的色彩。

俄罗斯著名的军事媒体《技术与兵器》,就以“花坛中的鲜花”为题,系列介绍苏联/俄罗斯军队的多种炮兵武器。

例如,2S7“芍药”(Пион)203毫米自行加农炮;2S4“郁金香”240毫米自行迫击炮;2S5“风信子”(Гиацинт)152毫米自行加农炮等。

在这个红色炮旅“百花园”中,最奇特的当属2S4“郁金香”自行迫击炮。

它不仅火炮口径最大,而且样子奇特,粗壮的炮管,大块头的方形座钣,是它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而它的巨大威力,甚至可以发射战术核炮弹,更是其他地面火炮所不可企及的,相当于古代欧洲各国战场上力大无比的“攻城鎚”。

这种力大无比的2S4“郁金香”自行迫击炮,共生产了453辆,主要装备俄罗斯军队,一些原来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一些原华约国家、中东国家也有少量装备。

直到2016年,仍然有430辆2S4自行迫击炮在俄罗斯军队中服现役,这个“军中大力士”的服役期已经超过了40年。

看过2S4自行迫击炮发射时视频的军迷朋友会发现,2S4迫击炮发射时的声音颇像教堂敲钟的钟声,这就是本刊以《钟声重锤》为题介绍这款2S4自行迫击炮的缘由。

苏系武器打赢的经典战例

苏系武器打赢的经典战例

苏武器打赢的经典案例
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里程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

一战爆发后,苦于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国人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航空武器。

大口径机枪和机炮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难以在简陋的战斗机上安装。

聪明的俄国工程师想到了航空火箭。

但由于不信任自己的技术,俄国高层未能允许工厂开发航空火箭弹。

“十月革命”成功后,为了对抗白匪军袭扰。

苏俄的火箭专家便设计出了可以用卡车运载并发射的火箭弹。

1928年的一次实验中火箭弹的稳定飞行距离高达400米。

经过多次改进后,射程已达1800米。

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苏联飞行员用空射火箭弹狠狠地教训了嚣张的日军。

并且苏系武器在二战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苏德战争中,使用坦克,但却不能忽视武器装备在战场中的打击效果。

由于苏军T34较早在战场上出现,从二站加快了速度,为苏军赢得二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卫国战争中的苏军坦克炮1(第2部分)

卫国战争中的苏军坦克炮1(第2部分)

卫国战争中的苏军坦克炮1(第2部分)车载107mm M1910/30加农炮•俄罗斯帝政的遗产-107mm火炮1939年,正当85mm及95mm火炮的坦克炮改型计划进行的时候,与他们并行的107mm火炮的坦克炮改型计划也就开始了。

107mm是个不常听到的口径,但实际上从俄罗斯的1877年式42线火炮开始,帝制俄国就有107mm作为加农炮口径的传统。

即使到了红军时期,还留有107mm M1910加农炮及其改进型M1910/30加农炮。

该炮并不是师属火炮,而是军级炮兵所拥有的加农炮。

107mm M1910/30(时间不详)•107mm M1910/30加农炮的坦克炮改装1939年,以107mm M1910/30为基础,开始了107mm火炮的坦克炮改型计划。

当时改造更新M1910/30的工作由第172工厂进行,但坦克炮计划的始作俑者却是格拉宾设计师领导的地92工厂。

不止如此,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事情。

将老旧的107mm M1910/30火炮改造为坦克炮,这件事是在格拉宾设计师未获得炮兵总局许可的情况下就进行了。

就像85mm F-30野炮开发那样,往好了说格拉宾设计师是积极进取,往坏了说就是独断专行。

而且,在坦克炮大口径化方面也是持一家之言,向炮兵总局提议今后的主力坦克炮为107mm火炮。

但对于这个提案,对方反应冷淡。

关于107mm M1910/30加农炮改坦克炮这事,除了上面的以外,其余部分都不太清楚。

但红军的坦克炮这块,坦克炮性能相比同规格的牵引火炮相比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是极为少见的。

该炮准备安装在那种坦克上面虽然尚不明确,但估计为KV重型坦克,或者是T-100及SMK等将来时的坦克。

结果,107mm M1910/30加农炮改坦克炮计划不多时候就被取消了。

这其中的原因不止炮兵总局对该计划态度冷淡,更和新型107mm师级火炮M-60开发有关系。

在此,让目光转向107mm新型师级火炮。

107mm M-60师级火炮•107mm F-42•新型107mm师级火炮计划1938年10月,正是之前提到的95mm师级火炮计划进行的时期,与此平行的新型107mm师级火炮计划也拉开了帷幕。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五):“铠甲 S1”列传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五):“铠甲 S1”列传

1990年,苏联人民很忙,他们正忙着葬送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这时的苏联军队发现,西方的空袭武器因80年代电子技术进步而飞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应用。

虽然以往各司其职的野战防空体系还算严密,但在高技术空中打击下防卫效果不佳。

遂提出以“通古斯卡”为基础研制一种更加现代化的末端防御武器。

能够部署在战略导弹、C300地空导弹和重要指挥中心等固定阵地的末端,作为防御现代攻击机、无人机、巡航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的最后手段。

1995年版本的“铠甲 S1”,使用抛物面天线搜索雷达、2A27机炮和乌拉尔53234底盘尽管第二年苏联就分裂解体了,但过去苏联军工技术基础还在,研制进行的很快,从1990年提出方案,到1994年图拉工程机械厂就制造出第一门弹炮结合防空系统的样车,被命名为“铠甲 S1”。

1995年在茹科夫斯基市举办的莫斯科航空航天展上,“铠甲 S1”的72B6式原型车首次露面,引起了极大轰动。

1995年型的“铠甲 S1”采用模块化设计,整个武器系统安装于乌拉尔-5323.4全地形8×8轮式底盘上,采用260马力的卡玛斯-7406发动机,全系统重量仅20吨,相比“通古斯卡”大幅度减轻,可进行长距离战略机动空运。

武器系统最大的改进是采用了包括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和光电火控装置在内的先进火控系统,可对多个目标全自动作战。

目标和导弹跟踪制导雷达是费佐顿公司根据仪器仪表设计局要求用战斗机火控雷达改进而成(费佐顿公司当年曾向中国提供过若干“祖克8II”火控雷达,用于改进歼8D战斗机),型号为1Л36-01,绰号“罗曼”,采用锥形雷达罩,工作体制为厘米-毫米波双波段。

费佐顿公司为“铠甲S1”研制的1L36-01“罗曼”(Роман)火控雷达使用БМП-3步兵战车底盘的“铠甲S1”,它的另一个型号是TKB-841,由于底盘载重限制,导弹改为8枚,取消了跟踪雷达。

该型号只进行了工程设计,从未投入正式研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于步兵为主的中国军队,苏联陆军就是一只机械化怪兽,它的大部分师团都是坦克和机械化部队。

苏军也一贯重视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

二战后到50年代末,苏军伴随坦克部队的野战防空炮兵由少量单管ZSU-37和双联ZSU-57-2自行高炮组成,这两种高炮都是身管气冷方式,射击速度低,系统机动能力较差,无雷达火控,不具备全天候交战能力。

到60年代末期,它们已不能满足防空任务的需求。

为此,苏军从50年代初开始,在57毫米、37毫米和23毫米自动炮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试验研究,力图研制一种性能优良、机动性好的野战防空自行高炮。

1957年4月7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了№426-211号武器研制命令,命令规定同时研制ZSU-37-2双联37毫米“叶尼塞”和ZSU-23-4“石勒喀”4联23毫米两种自行高炮,以及“奥比”厘米波目标指示和火控雷达。

其中ZSU-23-4装备陆军摩托化步兵团的高炮连,执行对空防御任务,能够对付高度在1500米、射程在2500米以内的目标。

而ZSU-37-2自行高炮则计划装备坦克师的高炮团和坦克团的高炮营,负责高度3000米以下,射程为4500米以内的对空防御任务。

1958年4月21日,以首席设计师Г.С.叶菲莫夫(Г.С.Ефимов)和主任设计师Ю.В.杜马硕夫(Ю.В.Томашов)为首的设计团队造出了第一台ZSU-37-2自行高炮样车,该车重达25.5吨,装甲底盘由OKB-3中央试验设计局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负责研制,火炮直接采用了OKB-43设计局的37毫米双联高炮,小型雷达火控系统由全苏国家电子委员会第20设计局(НИИ-20 ГКРЭ)负责研制。

1959年3月,该车完成了工厂测试。

1959年8月14日,“叶尼塞”自行高炮系统被赋予2A1的正式型号。

1960年12月至1961年间,“叶尼塞”高炮先后完成了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的火炮测试,库宾卡国家装甲武器靶场的1200公里跑车试验,和国家无线电靶场的375小时雷达电子设备鉴定试验。

1961年8月14日,正式定型,在利佩茨克拖拉机厂开始批量生产并试装,计划1963年至1965年间生产并部署450辆该型高炮。

但天有不测风云,1962年9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925-401)号命令,停止了ZSU-37-2“叶尼塞”自行高炮的生产,只保留ZSU-23-4“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

“叶尼塞”自行高炮下马的原因,据笔者分析,一是师级野战高炮,其防空范围和战斗性能相比团级“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没有太大提高(前者3000米,后者2500米)。

二是过于昂贵,“叶尼塞”高达40万卢布的造价(当时一辆T-64超级坦克也就十几万卢布),使得苏军望而却步,苏联也没有太多的余钱,没有力量在师团两级装备两种口径的自行高炮。

苏军还认为如此昂贵的高炮,不如近距地空导弹给力。

加之其27.5吨的战斗全重,战略机动性远差于只有十几吨的“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

这样,“叶尼塞”的下马就在意料之中了。

1962年初,“叶尼塞”自行高炮还计划进行两个改进型号。

第一个仍采用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加长了车体,但负重轮改为7个,提高了越野性能和射击稳定性。

第二个型号更改了底盘,采用T-54/T-55主战坦克的车体。

但随着“叶尼塞”的下马,这两个型号只停留在了图纸上。

“叶尼塞”和“石勒喀”自行高炮研发进程比较正在进行靶场测试的“叶尼塞”自行高炮原型车在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接受国家鉴定的“叶尼塞”自行高炮原型车“叶尼塞”自行高炮设计阶段效果图“叶尼塞”自行高炮的工程样车ЗСУ-37-2 / 2А1 定型样车车采用7个负重轮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的“叶尼塞”改进型ЗСУ-37-2投影图火控和瞄准系统“叶尼塞”自行高炮的指挥火控系统非常完善,其每个高炮连配备一辆“鄂毕河”机动型搜索和目标指示雷达,和一辆“涅瓦”指挥车组成完整的作战系统,可同时控制6~8门高炮同时作战。

“叶尼塞”自行高炮的火控系统由1A11型“贝加尔”雷达和电视/光学向量瞄准系统,以及“圆点”稳定跟踪系统平台组成,该系统性能先进,可在全天候行进中作战,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高炮火控系统,由国家电子委员会第20设计局研制。

根据苏军在1961年8月10日做出的测试验收鉴定记录指出,“贝加尔”雷达可靠性极高,可抗有源和无源干扰,对低空高速飞行目标捕捉能力大大高于当时现役的“松-9”和“松-9A”炮瞄雷达(“松9A”也是中国第一部国产炮瞄雷达的原准型号)。

雷达波长:3cm 雷达平均无故障时间(状态测试):25小时内最大连续运行时间:8小时作战准备时间:10-15秒目标跟踪距离(米格-17,前半球30度):18公里目标探测距离(米格-17,最大距离):20公里目标垂直跟踪速度:40度/秒目标最大速度:飞行高度300米以上,660米/秒飞行高度100-300米,415米/秒“贝加尔”火控雷达五面图图为我军装备的松-9A雷达跨时代的扭杆液压混合悬挂“叶尼塞”自行高炮采用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Объект-119),由乌拉尔重型机器厂于50年代中期研制,该底盘的第一个用户是准备装备空降兵的SU-100PM自行火炮,ZSU-37-2自行高炮是第二个应用该底盘的项目(随后该底盘被广泛应用于萨姆-4地空导弹、2S3式152自行加榴炮等武器型号)。

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使用6个负重轮,悬挂系统由利佩茨克拖拉机厂生产,采用了当时很罕见的扭杆加液压组合减震器,其第二至第五负重轮采用扭杆减震器,第一和第二负重轮采用液压减震器,这在当时世界上还是首次将液压减震器技术应用于自行高炮上,极大的增强了该炮在行进中射击的稳定性,使该车在行进间射击的速度与当时主战坦克的越野速度相当,可以在行进中为装甲部队提供伴随防空。

发动机:B-54-105柴油机,功率400马力。

装甲防护能力:在400米距离上可以抗击7.62毫米B-32穿甲燃烧弹的射击。

车长:6.46米;车高:3.1米;轮距2.66米。

空重:25.5吨;战斗全重:27.5吨最大公路速度:60公里/小时最大行进间射击速度:20~25公里/小时越野速度:干燥土路:33.3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158升)泥泞土路:27.5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237升)干燥搓板路:15.1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230升)最大续航里程:310公里(干燥土路) 210公里(泥泞土路和搓板路)越障能力:爬坡和下坡均大于28度;可跨越4~6米宽,1.5米深弹坑。

火炮分系统该炮的火炮系统使用ОКБ-43设计局的2A12型“鸡棚”双联高炮炮架和ОКБ-16设计局的37毫米高炮自动机(总设计师А.Э.努杰里曼“А.Э.Нудельман”),火炮的技术原型是以二战前瑞典博福斯40mm高炮为基础设计而成的,为炮管短后坐式自动炮,采用立楔式炮闩、液压制退机和弹簧式复进机,使用5发弹夹供弹。

该炮原来是为海军500П型4X37毫米“暴风”(Шквал)试验高炮而全新设计的,零部件与以往老式37毫米高炮不通用,火炮系统由伊热夫斯克重型机器厂生产。

火炮伺服系统为液压伺服系统(后改为电控),由国家电子委员会第173研究所生产,稳定系统由173研究所科夫罗夫分所研制。

高低射界:-1~+85度方向射界:360度方向瞄速:90度/秒火炮全重:2900公斤初速:1010米/秒直射距离:1200米空中目标最大斜距:4500米地面目标最大射程:5000米有效射高:100~3000米目标最大速度:660米/秒射速:1048发/分钟冷却系统:风冷最大连续射弹数:150发/身管(中间风冷30秒)针对以250米/秒速度飞行的米格-17歼击机目标,在不同高度上的毁歼概率该炮靶场测试表明,使用穿甲弹可以在500米内击穿50毫米的垂直均质装甲板,或40毫米的以60度角安装的靶板。

而在600~700米距离上的3至5轮扫射,也能达到上述毁伤效果。

靶场测试表明,在使用1门单炮和对飞行高度2000~3000米的伊尔-28强击机目标进行了总量140发炮弹的齐射,其打击效果相当于6门由PUAZO-6-60火控系统和松-9A雷达控制的S-60式57毫米牵引高炮连,或一个4门制ZSU-57-2自行高炮连。

而针对飞行高度200~300米的米格-17高速喷气歼击机目标的射击,ZSU-37-2高炮则相对于老式ZSU-57-2自行高炮提高打击效率2倍以上。

行进间射击精度,在坦克靶场以10公里/小时速度行进间射击的精度,比老式ZSU-57-2自行高炮提高2~2.5倍。

采购费用:40万卢布(1961年新卢布价格,大概相当于36万美元)备弹:540发可发射3 种弹药,即OP—167 式和OP-167H 式曳光高爆榴弹、БP-167 式曳光穿甲弹。

曵光高爆榴弹:弹重0.733公斤曵光穿甲弹:弹重0.685公斤“叶尼塞”自行高炮的中国亲戚在整个8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中苏两军互为对手、完全没有接触和交集,但中国军队武器研制却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模仿当时苏军的装备设计思想,从神似米格23的歼8II战机,到完全仿制的122榴弹炮和火箭炮。

同样的,60年代初短命夭折的ZSU-37-2“叶尼塞”37毫米自行高炮,其设计思想却于20年后在中国自行高炮型号上得以还魂,那就是我军的88式37毫米自行高炮。

不过悲剧的是,88式高炮在中国军队也仅仅装备了38军装甲6师的高炮团,并未大规模生产,命运依然坎坷。

中国的88式双管37毫米履带式自行高炮从技战术性能对比可以看出,国产88式自行高炮在机械性能上比苏联“叶尼塞”高炮要稍微逊色,88式的理论射速只有760发/分钟,而“叶尼塞”高炮则高达1048发/分钟,88式的火力密度明显弱于“叶尼塞”。

但88式高炮的搜索-跟踪三位一体式火控和电子系统明显强于只有跟踪功能火控系统,不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叶尼塞”高炮,这主要归功于时间老人,毕竟“叶尼塞”是一门上世纪60年代初技术水平的火炮,而88式问世晚的多,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对西方先进电子和光学技术的借鉴,即便是这样,88式仍没有得到中国军队的青睐,只生产了大约一个高炮团的数量。

到了90年代,中国军队仍然对野战自行高炮拿不定主意,对25、30、35各种口径进行了全面开花式的研制,又开始折腾明显落后于时代的4管25毫米高炮,即PGZ95式4管25毫米自行高炮系统,作为举棋不定阶段的应急装备。

中国军队这种犹豫寡断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能力,至今多数装甲部队仍然要靠牵引式高炮来进行防空作战。

下一节,我们来说说PGZ95式4管25毫米自行高炮的异父异母的苏联老大哥——ZSU-23-4“石勒喀”4联23毫米自行高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