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坦克发展历史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坦克简述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坦克简述一、法制坦克1、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机枪型及37炮型)“雷诺”FT-17轻型坦克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轻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旋转炮塔式坦克。
1917年,制造出第一辆样车。
同年9月,批量生产,并定名为“雷诺”FT-17轻型坦克。
战斗全重7吨,最大速度10km/h,乘员2人,装备1挺8mm大口径火力 Model1914机枪,弹药4800发,装甲厚6-22mm。
奉系军阀张作霖于1922年向英、法等国订购了36辆“雷诺”FT-17型坦克,1924年交付。
大部分配装的是捷克造的7.92mm ZB-26式轻机枪,1924年在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战斗中,首次使用了这批坦克。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暗杀以后,张学良带领东北军连同这些坦克一并加入了南京国民政府,组成了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一骑兵装甲旅。
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后,这些车辆大部分被日军俘获,编入日军和伪满洲国的部队服役。
2、法制AMR33/35轻型坦克法国在1934年,组建第1个轻型机械化师时,要求用新型的轻型坦克取代当时部队大量使用的“雷诺”FT-17坦克。
于是就研发了诸如AMR33/35 、AMC34/35 、R35、Renault/AMX R40 、Hotchkiss H35/38/39等一批双人可旋转炮塔的轻型坦克。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时的地方军阀龙云所指挥的滇军曾从法国购买了一些AMR33/35轻型坦克。
在五华山事件后,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接受了这些滇军使用的AMR33/35轻型坦克并配发给第200师,后参加了入缅作战。
二、英制坦克1、英制NC-27轻型坦克NC-27轻型坦克是与法制FT-17型坦克同一时代的英制坦克。
1922年由奉系军阀张作霖购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原东北军的NC27轻型坦克与FT -17几乎悉数落入日寇手中。
日军将获得的NC27和FT-17编成两个坦克连,后又有部分又移交给伪满洲国军队。
法国_勒克莱尔_2015坦克

张国斌在2005年的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法国展出了一个缩尺比例的坦克模型,它便是被一些国际坦克专家评价为“世界上第一种信息化战场坦克”的“勒克莱尔”2015坦克模型。
当世界其它国家新一代主战坦克还在论证阶段的时候,“勒克莱尔”2015坦克以适应未来战场需要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形象亮相世界,世界主战坦克发展史的崭新一页正在打开。
早在2002年,法国总装备部就透露正在研究“勒克莱尔”主战坦克面向2015年的未来升级计划,以使该坦克集成到法国陆军的空地一体化作战系统(BOA)内。
该系统将引入新的网络中心战思想,旨在2015年构建成网络化地面作战系统。
在该系统中,无人地面车辆和无人机载传感器将与“勒克莱尔”主战坦克、轮式装甲战车(WAFV)、“虎”式攻击直升机、一体化士兵系统等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达到提高作战反应速度、增强作战效能的目的。
“勒克莱尔”2015坦克将是为面向未来信息化战场需要,按照网络中心战思想设计的,通过“改中升代”的途径实现的新一代主战坦克。
“勒克莱尔”2015坦克将在“勒克莱尔”坦克原有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升级改进,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水平,提高远距离探测能力、信息传输能力以及与其它作战平台的协同作战能力。
“勒克莱尔”2015坦克将在侦察无人机、武装直升机、其它支援装甲战车和C4ISR系统配合下实施网络化协同作战。
在这个空地一体化作战系统内,作战单位和作战平台面临全维空间打击威胁,为抵御或降低这种威胁,战斗编组必须具备信息共享能力、全方位打击能力和防护能力,要加强各作战单位和作战平台的互补性,实现互联互通,并高效发挥各自的功能。
“勒克莱尔”2015坦克将在各个性能领域进行升级改进,包括机动性、杀伤力、生存力、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和保障等。
网络化联合作战能力、生存力和杀伤力是改进的重要内容。
“勒克莱尔”2015坦克将采用新型战场管理系统、新一代热像仪和新型敌我识别系统等,使车载信息系统和全车的电子设备都实现质的改造和高新技术的升级,构成电子信息系统的新一代组合。
坦克发展概述

坦克发展概述2015.04.14(一)、坦克产生的原因:1、战场变化和技术成熟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蒸汽机技术、履带推进技术、火炮技术和装甲技术已趋于成熟。
2、轮式装甲车的兴起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研制当时称为装甲汽车的轮式装甲车。
轮式装甲车是汽车、装甲、枪炮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坦克诞生的前奏曲。
3、战争的需要关键人物:斯文顿中校、温斯顿.丘吉尔、克劳姆普顿上校。
(二)、坦克的出现:1915年8月,基于冶金、枪炮、汽车拖拉机制造技术,第一辆坦克样车——“小游民”在英国诞生,开创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战斗车辆的发展史来看,最先出现的是轮式机动车辆,随后出现了轮式装甲车,最后才是装有履带的坦克。
其间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
小游民坦克车重18.3 t成员 2 人火炮口径 40 mm车速最高 3 km/h车速越野 1 km/h装甲最厚 6 mm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初试锋芒: I战时期●走向成熟: 20世纪20~30年代●称雄战场: II战时期●继往开来: 20世纪50年代(战后一代)●辉煌岁月: 20世纪60年代(战后二代)●群雄争霸: 20世纪70~90年代(战后三代)●家族兴旺: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I战时期英I、Ⅳ型坦克,“赛犬”中型坦克美“福特”轻型坦克,Ⅷ型“自由号”重型坦克德A7V战斗坦克(最多容纳18人)法“施纳德”、“圣沙蒙”突击坦克(电传动),“雷诺”FT-17轻型坦克(旋转炮塔)I战时期坦克特点:1、这个时期的坦克迅速崛起,各种结构形式的坦克不断出现,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
2、战斗全重7~28t;火炮口径37~75mm;功率26~110kW;最大速度6~13km/h,最大行程35~64km;装甲板是铆接的。
3、时速低,行程短,机动性差,火力弱,只用于引导步兵冲击,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兵种。
坦克与装甲车的主要分类

2坦克与装甲车图鉴(白金版)坦克与装甲车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
1855年,英国J.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了机枪和装甲,制造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但未能应用到实际中。
1899年,英国人西姆斯在四轮汽车上安装了装甲和机枪。
20 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国等国家,先后利用本国钢铁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的优越实力,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
1900年,英国把装甲汽车投入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机枪的大规模使用,整个防御阵地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
尽管用普通卡车底盘改装的装甲车在参战各国普遍使用,但由于无法逾越战场上纵横密布的战壕,装甲车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袭击作战任务。
为了克制机枪的优势,打破战场的僵局,1915年,英国海军接受了战地记者斯文顿的一个新武器设计方案,利用汽车、拖拉机履带、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小游民”样车。
为了保密,英国的研制人员称这种武器为“水柜”(T ank ),T ank 的中文音译就是“坦克”。
由于该样车机动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因此,1916年年初又制造了第二辆样车“大游民”,该样车定型投产后称为MarkⅠ型坦克。
Mark 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
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
“雄性”坦克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坦克仅装5挺机枪。
Mark Ⅰ型坦克在1916年8月开始服役,并于同年9月15日首次应用在索姆河战役中,坦克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使各国大为震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又在Mark Ⅰ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Mark Ⅱ至Mark Ⅴ型坦克,其中Mark Ⅳ型坦克生产得最多,约1200辆,参加了费莱尔、康布雷等著名的战役,并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同时英国还研制生产了“赛犬”中型坦克、C 型中型坦克等。
勒克莱尔

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是由法国地面武器集团研制的先进主战坦克。
该坦克研制工作始于1978年,1983年进入技术验证阶段,1986年1月30日被命名为AMX勒克莱尔坦克,以纪念二战期间率领法国装2师解放巴黎的法国菲利普·勒克莱尔(PhilippeLeclerc)元帅。
第一辆生产型“勒克莱尔”主战坦克于1991年12月出厂,1992年1月14日交付法国陆军,并于1995年开始进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阿布扎比酋长国陆军服役。
法国陆军拥有200余辆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并于2000年订购了另外96辆该型坦克。
法国陆军计划最终订购406辆勒克莱尔。
阿联酋采购总数为380辆。
AMX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研制工作始于1978年,1983年进入技术验证阶段,1986年1月30日被命名为AMX勒克莱尔坦克,以纪念法国菲利普·勒克莱尔(PhilippeLeclerc)元帅。
技术验证阶段共研制了5辆部件试验车,1辆用于悬挂装置试验,3辆用于动力传动部件试验,1辆用于武器系统试验。
1986年夏季,在进行动力传动部件试验的3辆试验车上安装了带有全部样品部件的炮塔总成,在卡普蒂厄试验中心进行功能论证试验。
正在研制中的6辆样车计划1989年制成。
原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计划第一辆生产型AMX勒克莱尔坦克于1991年年底出厂,到1995年年产量达到110辆。
法国研制该坦克的目的,一方面为了满足该国陆军对主战坦克的需要,为替换正在服役的AMX-30B2坦克,陆军总共需要1400辆勒克莱尔坦克;另一方面可用于出口。
陆军估计,实现上述计划(包括弹药费用)的总费用为350亿法郎,每辆坦克的成本(不包括弹药费用)达2200万法郎。
法国计划,当勒克莱尔坦克产量达到200辆时,要对该坦克进行改进,改进项目包括采用安装在平衡肘内的“肘内”式液气悬挂装置、全天候目标自动跟踪器、测量1000m距离上风向及沿弹道风速的激光测速计,观察及射击使用的电视设备以及声控装置。
坦克发展史

坦克发展史1916年6月,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向德军展开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一次战役索姆河会战打响了。
交战中,德军依靠构筑的堑壕、铁丝网等坚固防线,抵挡住了英、法联军的多次进攻,双方你来我往,伤亡惨重。
在1个月的攻、防战斗中,英、法联军伤亡62万余人,德军也损失了约60万人,但仍难分胜负,结果进攻战变成了一场阵地战MKⅠ坦克第一种参加实战的坦克——MKⅠ9月15日凌晨,已露寒意的战场上大雾弥漫,四周也一片寂静,被阵地战拖得疲惫不堪的德军正在堑壕中昏睡。
突然,他们被阵地前传来的一阵阵轰鸣声惊醒,脚下的大地也似乎在颤抖,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涌上了德国士兵心头。
不一会儿,德军士兵们看到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怪物”出现在眼前,它们穿过清晨的浓雾,开着炮冲了过来,顿时德军阵地上一片混乱,爆炸声、叫喊声连成一片。
惊恐之余的德军拼命用枪、炮向“怪物”射击,但“怪物”不但丝毫未损,并且像被激怒了一样,更加猛烈地开着枪、炮横冲直撞。
它们摧毁了一个个向它射击的火力点,并冲过堑壕、压平了铁丝网,还有不少德军被它发射的炮火打死。
在一片混乱中,其余的德军纷纷停止了无谓的抵抗,开始丢弃阵地四散逃跑。
而这道横在英军面前、经过长时间激战未能攻克的阵地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这些初战告捷的“怪物”不是别的,正是英国制造的MKⅠ型坦克。
虽然当时投入使用的几十辆坦克中只有18辆真正参加了战斗,但它们为突破久攻不下的德军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
索姆河战役也因历史上首次有坦克参战而被载入史册。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称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从二次大战起至今一直是陆地战场的主宰力量,被称为“陆战之王”。
它是所以装甲车辆中最基本的车种,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装甲防护能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
坦克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全天候条件下担负各种作战任务,主要用于与敌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和其他炮兵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勒克莱尔主战坦克

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勒克莱尔主战坦克(英语:Leclerc Main Battle Tank,法语:Leclerc Char de Combat Principal,或以GIAT产品编号称之为AMX-56主战坦克)是法国GIAT(现Nexter)集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法国陆军研制的新一代主战坦克。
命名为勒克莱尔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首先率军进入巴黎的法国陆军名将菲利普·勒克莱尔(Philippe Francois Marie Leclerc)元帅。
勒克莱尔主战坦克被誉为“全球第一种第四代主战坦克”,它的报价也一样让M1A2、豹2A5/A6与英国挑战者2等望尘莫及,放眼全球仅有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的造价与勒克莱尔媲美。
研制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以守势的原则德军机械化部队德军机械化部队煞费苦心地建立马奇诺防线;而根据这个守势思想,当时法国坦克将防护力摆在第一,机动力则可无限制地牺牲。
孰料德军的机械化劲旅根本不从马奇诺正面进攻,反而从法军意想不到、防备薄弱的阿登森林突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人检讨先前惨败的教训,认为过份偏执于守势是个绝对的错误,而如果要采取攻势,则坦克的机动力必须放在第一,如此就得减轻装甲的重量;此外,法军悲观地认为无论坦克装甲厚度如何地增加,总会被更新的反装甲武器轻易击穿。
因此,往后法国陆军使用的数种坦克如AMX-13、AMX-30等,都是将机动力放在第一优先、牺牲装甲厚度的轻型坦克。
8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大幅进步AMX-13轻型坦克AMX-13轻型坦克,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如德国豹2、美国M1主战坦克都能有效兼顾火力、机动力与防护力,不必再做痛苦的抉择:火力方面,使用大口径主炮与先进的射控系统;防护能力方面,使用高科技的复合装甲,冷拔不锈钢管厂防护效能远高于相同厚度的传统钢质装甲;虽然火炮与装甲的提升会使重量大幅增加,但是配备大功率发动机与优良的悬吊系统后,仍能拥有极出色的机动能力。
世界兵器大观:法国坦克设计的杰作,“勒克莱尔”主战坦克

世界兵器大观:法国坦克设计的杰作,“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法国各种武器装备的设计,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历来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的坦克设计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法国坦克史法国一战期间是英国的盟友,在英国的帮助下开启了自己的坦克发展的历程。
为了优势互补同时又节省经费,聪明的法国人提出与英国分工合作,由英国研制重型坦克而法国主要研制轻型坦克。
在坦克设计及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创造性的努力下,法国相继研制出包括谢耐德、圣夏蒙、雷诺、夏尔、索玛等一系列优秀坦克。
其中雷诺公司的FT-17轻型坦克被后人誉为“现代坦克的始祖”,开创了法国坦克发展史中的首次辉煌。
同时法国人在装甲兵理论上也做出了积极的深有影响的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虽拥有3500多辆雷诺公司生产的FT 坦克,但却被分散编为10个坦克团和4个坦克营配属步兵使用。
结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装备并不明显落后于德军的法军屈膝投降,法国的军工企业尽数落入德国之手为德军生产武器装备。
1945年3月,法国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制订战后陆军的重建方案。
为了汲取二战中的惨痛教训,法国军方决定研制三种全新的装甲车辆来组成自己地面装甲部队的主体。
其一是研制一款少量生产,装备100毫米加农炮,全重超过50吨的重型主战坦克;其二是大量制造13吨级,具有较强火力,可以进行空运的轻型坦克;另外还要制造一款同样可以进行空运的8轮4轴轮式装甲车作为辅助装备。
最终通过这三种坦克装甲车辆形成较为完整的适合陆军所需的装甲装备体系。
研发思想确定后,法国的军工业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研制工作。
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环境下,法国的坦克制造业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其中就诞生了诸如AMX-13,AMX-30/40等一系列极具法国特色的坦克车辆,但这些坦克却都没有超过50 吨。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各国主战坦克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法国陆军主要装备的AMX-30系列坦克已经渐显颓势,不能满足装甲部队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初期,作为欧洲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兰西共和国在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攻击下仅仅支撑了6个星期便宣告投降,法国的战败让我们来不及端详法国坦克的真实面目,也常常让人们忽略了法国坦克设计独树一帜、可圈可点之处。
本次我们将重点介绍法国二战前装备使用的中型坦克Char B1,这些坦克虽然有机会防卫法兰西的平静,但面对强悍的德军,加上设计和使用上的缺点,使得这些坦克注定只能是悲风英豪。
Char B1中型坦克可以追溯到1921年。
那年,法国陆军技术部的艾司丁(J.E. Estienne)将军(被誉为法国坦克之父)提出建造一种15吨重、最大装甲厚度25毫米、车体安装75毫米火炮、旋转炮塔装有两挺机枪的步兵支援坦克,且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与敌军坦克部队进行战斗。
新坦克必须装备无线电用于战术协调,这是由该坦克半独立的作战地位所决定的。
有四家公司参与竞标,这些公司包括FAMH海军冶金公司、FCM地中海造船厂、迪劳内-贝利维尔(Delaunay-Bellevill)和施奈德-雷诺公司(Schneider-Renault)。
当时军方承诺会将各公司提交样车的中标部分进行组合匹配,以便制成最优良的坦克。
1924年5月总共提交了5辆样车,其中施奈德-雷诺公司提交了两台样车,SRA和SRB。
军方选中了施奈德-雷诺公司的样车SRB作为新坦克的基型车,其引擎、变速箱和转向装置得以保留,悬挂装置和驱动轮取自FAMH设计的样车,而履带则来自FCM的样车。
1925年3月,雷诺公司被选中作为主承包商,施奈德、FAMH、FCM和迪劳内-贝利维尔均作为提供劳务和零部件的分承包商。
整车的最终组装定于在位于巴黎的雷诺工厂完成。
1926年1月17日雷诺公司获得了制造3辆原型车的合同,制造工作于1929年1月完成。
原型车成员4人,装甲最大厚度25毫米,发动机功率为180马力,行驶速度每小时20公里,最大行程257公里。
车体前方装一门75毫米L18榴弹炮,单人炮塔内则安装两挺7.5毫米机枪。
1930年和1931年进行的测试表明总体设计比较成功,经过改良,最大装甲厚度增加到40毫米,重量也上升到28吨,这就是后来的Char B1坦克的雏形。
1935年,德国积极重整军备并于当年重占莱茵地区,这促使法国当局立即开始生产改进过的Char B1。
这种坦克换装了配备47毫米L34炮的铸造炮塔,发动机功率增加到250马力,使这辆超过30吨的战车时速达到了27公里,不过最大行程也减小到200公里。
在首批生产了35辆Char B1后,改进型的B1 bis开始投产,B1 bis装有改良的ARX4炮塔,防护性能更好并安装了新型47毫米L35火炮,车体为分体铸造、螺栓组装的钢装甲板,装甲厚度增至60毫米,换装了新型307马力发动机,但最大行程降为仅150公里,该车适合于配合步兵的作战行动,但由于行程太小,作为战略机动力量明显不足,因此后来安装了附加油箱以解决此问题。
B1 bis额定乘员4人,驾驶员席设在车体前方左侧,其右侧即是75毫米火炮,驾驶员除了驾驶车辆还要负责操作这门75毫米炮,利用手柄调整火炮俯仰,这门火炮外观上看炮管壁很厚,实际上那是专门设计的火炮抽烟装置,利用压缩空气将残余火药气体吹出炮管,这在当时可是不折不扣的新创意。
驾驶员后方是无线电操作员席,无线电作用距离15千米,再往右是装填手席,他的职责是为75毫米炮装填炮弹并将47毫米炮弹运进炮塔供车长使用。
电动炮塔中的车长在指挥车辆控制队形的同时还必须负责瞄准、装填和击发炮塔上的47毫米火炮,有时候还要操纵炮塔右侧的7.5mm并列机枪。
B1 bis的引擎采用电启动方式,装备有自密封油箱、一体化的润滑系统,由于车体前方的75毫米炮只能做俯仰调节,无法左右偏转,该车的转向设计别具一格,驾驶员通过方向盘操纵一个精心设计的“尼德尔”(Naeder)液力差速器(双差速器)可以在任意一个变速齿轮上获得任意的转弯半径并且可以实现微调,这样驾驶员就可以利用“尼德尔”系统精确调整火炮方向射界。
变速箱设置6个挡位,5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
该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压缩空气驱动的导向陀螺仪,在电启动马达失灵时也可以用空气压缩机起动发动机。
B1 bis采用了赫尔特(Holt)悬挂装置,外覆裙板,这种悬挂装置由一组安装在垂直关节上的叶状弹簧和卷簧构成,主动轮后置,且可以在车内进行调节。
这些新玩意儿使得制造颇为不便,也造成该车维护繁琐,可靠性差,在开赴前线的途中经常发生抛锚。
1937年根据军方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的问题,Char B1 bis进行了最后一次改进,改进后的坦克称为B1-ter,针对侧装甲和履带抗穿甲弹能力较弱的特点,B1-ter上部履带外罩整体挡泥板,侧装甲带有倾角;另外,鉴于部队反映的75毫米炮瞄准困难的缺点(虽然尼德尔系统可以实现精确瞄准,但这需要成员必须训练有素),重新设计了火炮安装方式,赋予了该炮左右各5度的方向射界。
成员方面增加了一名机械师,总人数达到5人,为了增大战斗室空间,专门采用了更紧凑的BDR传动齿轮,不幸的是该车的诞生太晚了,到1940年6月,一共只完成了三辆样车,而这仅有的三辆样车还由于转运时轮船沉没而永沉水底,今天我们只能在照片中回忆它的影子。
1936年时法国军方希望能在4年中生产大约400辆B1 bis用于装备两个预备役师,但复杂的结构使大规模生产一再推迟,直到法国沦陷,4家生产厂(雷诺、施奈德、FCM和FAMH)一共只生产了365辆(1939年起,AMX公司也加入制造)。
在战争爆发的第一个月,Char B1 bis的月产量也不过15辆。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进攻法国时,法军大约装备了300辆B1和B1 bis,主要配属法国第一、二、三、四装甲师,每个师装备2个团的B1 bis和两个团的轻型坦克,据统计还有57辆B1-bis被配属给各独立坦克连。
客观的说,B1 bis在火力和防护上比较出色,它的47毫米炮比德军的Pz.Kpfw. III和IV威力更大,它的75毫米炮炮口初速度为490米/秒,使用的1915型高爆榴弹装有740克高爆炸药,威力惊人,发射1910型穿甲弹时可以在400米距离上以30度角贯穿400毫米厚的装甲,射速每分15发。
其47毫米L35炮发射1932型高爆榴弹时初速为590米/秒,发射1935型被帽穿甲弹时初速则达到了700米/秒。
由于该车防护坚固,比当时德军坦克外形更加高大威猛,在二战初期遇到Char B1 bis的德军冠之以绰号“巨人”(Kolosse),德军只能采用射击其履带或者其左侧的发动机散热格栅的办法予以摧毁,有时甚至要使用88毫米Flak-18火炮才能奏效。
尽管如此,B1 bis在战斗中却没有多少建树,缺乏训练的成员难以胜任过于复杂的工作,在战斗中无法有效使用坦克,由于作战半径太小,并且常常要在挤满难民的公路上走走停停,坦克燃油消耗极快,不得不时时停下来等待补给。
第一师的B1 bis就是在等待燃油的时候被突击至此的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从而全部被俘。
除了坦克本身的原因,法军落后的坦克使用指导思想也注定了Char B必然命运多劫,因为法军一直强调坦克要支援步兵作战,这就使得本就为数不多的Char B常常被分散使用,无法形成一只强有力的钢铁拳头,在德军大规模坦克部队的集群攻击下,难有作为。
1940年6月法国战败之后,德国占领军开始使用俘获的Char B1 bis坦克,德军为其编号为Pz.Kpfw. B1 bis 740 (f),从1941年起该车被配属给驻法国的德国坦克部队,在泽西和奎恩西等地使用。
1943年该车还被配属给整编前的第14和第21坦克师,只有少部分在法国以外使用,其中第223坦克连在俄罗斯使用过4辆,驻南斯拉夫的武装党卫军第7师“欧根亲王师”在巴尔干地区使用过7辆。
德军还拆除了部分B1 bis的炮塔和火炮被拆除,命名为Pz.Kpfw. B1 (f) Fahrschulewagen,作为驾驶员训练车使用。
从1941年11月到1942年6月间,60辆B1-bis的75毫米火炮被换成了火焰喷射器,变成了喷火坦克,德军编号为Pz.Kpfw. B1 (f) Flammwagen,喷火器的油料由装在车尾的油箱携带,油箱外覆30毫米厚的装甲。
1942年夏第223坦克在克里米亚地区就使用过12辆这种喷火坦克。
还有大约16辆B1 bis在1941年3月被改成了105毫米自行火炮,德军将其命名为105mm FH 18 Ausf Gw B2 (f)。
Char B1系列坦克的命运是悲哀的,在30年代后期Char B1 bis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坦克之一,也是二战爆发初期法军投入使用的最重的坦克,但单人炮塔的设计思想显然不合时宜,因为必须操作47毫米炮和并列机枪,车长无法全神贯注的指挥车辆、观察敌情和控制通讯。
这样,当Char B1 bis投入战斗的时候,车长就不能有效的进行战术指挥,而车体上方粗大的天线常常在突入敌阵时被弹片和密集的反坦克火力击毁而造成通讯中断,相比之下,德军Pz.Kpfw. III坦克及其后继型号成员工作的合理配置则使车长能够高效的进行战术通讯指挥和指定打击目标。
Char B1 bis坦克防护良好,其前装甲可以抵御德军37毫米PaK 35/36反坦克炮的打击,如果想要给它们致命一击,德军Pz.Kpfw. III F型坦克必须在500米距离内命中其薄弱部位。
但法军的陈旧作战思想一直把坦克作为步兵支援武器,而忽略了坦克的集中使用,更忽略了步兵对坦克的协同,每个坦克师才配有一个摩托化步兵营!这样,突破敌军防线的Char B1 bis往往由于缺少步兵的支援而被敌军反坦克火力瞄准侧装甲各个击破,无法扩大战果,最终只能陷入困境。
在进攻中,坦克经常由于机械故障、地形恶劣或战损而丧失机动能力,而法军糟糕的战场维护能力则将这些坦克悉数拱手让给德军,德国国防军则会很快修复它们,并让它们成为纳粹的附庸,甚至到了诺曼底战役时,盟军还常常要面对这些坦克呼啸的炮火。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在战争爆发初期Char B1 bis没能抵御住德军装甲集群的进攻,但我们不能以此否认法国坦克设计上的开创精神。
Char B1 bis最后的辉煌是在1944年,当年自由法国军队在解放鲁瓦扬港的战斗中使用了少量的B1-bis坦克,这些敦刻尔克撤退中幸存下来的坦克在自己曾经沦陷的国土上驰骋的情景,一定令人兴奋不已!Char B1-bis主要性能数据列表战斗全重31.5吨车长6.37米车宽2.48米车高2.79m引擎雷诺6缸水冷307马力汽油机最大速度27 km/h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50/110 km乘员4人武器配置75mm SA32 L17炮一门47mm SA35 L34炮一门7.5mm机枪一挺弹药基数75mm:74发47mm:50发7.5mm:5100发装甲40-60mm爬坡度26度通过垂直墙高0.93m越壕宽2.74m涉水深1.4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