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解说讲解

合集下载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十字型”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市发展轴,实施极化提高,辐射带的战略,把中心城市做强,做特、做优,将浏阳、宁乡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重点建设一批中心镇,加强市域道路、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688万,城镇人口482万,城镇化水平70% 。
另规划黑糜峰、书堂山、谷山、洪山庙、石燕湖、青竹湖、莲花山、泉水冲、象鼻窝、乌山等十个森林公园及一个野生动物园。
(三)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2020年都市区人均绿地1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达到50%。规划市级综合性公园17个,主题公园13个,区级、居住区级公园69个,滨江绿带、街头花园、城市绿化广场等开敞绿地共30处;沿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干线、铁路两侧布置20米以上防护林带;在月塘村、鸭嘴铺、园艺场、桃花岭等地新建苗圃、花圃。
城市概况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处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部,东与江西省萍乡市接壤,北与岳阳市交界,西与益阳市相接,南与湘潭市、株洲市相联。长沙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72年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及1996年走马楼三国吴简的问世都震惊了国内外。
解放后,“一五”至“二五”时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河东,用地向北向东扩散,用地范围为北至德雅路、南至南湖路、东起韶山路、西至湘江,河西仅有几所高校。七十年代随着工业用地的扩展和部分工业用地的搬迁,开始形成城南的新开铺、井湾子工业区,城北的伍家岭工业区和河西的石岭塘、望城坡工业区。1979—1989年10年间,受“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小城镇”等政策影响,基本在现中心区的范围内填平补齐,周边榔梨、坪塘等小城镇建设开始兴起。

长沙市规划

长沙市规划

长沙市规划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也是九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的需求,长沙市制定了全面规划,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首先,长沙市规划将着重发展城市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建设更多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桥梁和隧道,以便更好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也会增建地铁线路,以提供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

另外,规划还包括建设更多的公园和绿化带,以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和绿色环境。

其次,长沙市规划还将注重改善城市环境。

这包括提升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为了保护水资源,还将加强水域治理,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水质。

此外,还将加大垃圾分类和处理力度,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效率。

此外,长沙市规划还将进一步发展经济。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经济中心,也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

因此,规划中将鼓励创新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产业和企业落户。

同时,还将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另外,规划中还强调加强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长沙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规划中将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同时也将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此外,还将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最后,长沙市规划还将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

规划中将加大对住房、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另外,还将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帮助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总之,长沙市规划面向未来,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经济,提升教育和文化事业,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的措施,将推动长沙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长沙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分析

长沙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分析

长沙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分析长沙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分析长沙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分析城市定位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综合地确定城市坐标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和个性化。

城市定位更是为了明确城市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

近年来,长沙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飞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生境日益优美。

在较高平台上实现城市新的跨跃,把长沙打造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品质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休闲宜居都市,更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定位。

1城市空间定位:凸显国际性、区域性与地方性根据长沙城市现状与发展态势,空间定位既要有战略高度和世界眼光,又要体现长沙的全国坐标、中部方位和阶段性特征。

具体体现在四个层面上:现代化生态型国际城市、国家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长株潭城市群主核城市。

1.1现代化生态型国际城市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长沙有政策资源。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中的首位城市,自然获得了两型发展的政策机遇,这就意味着长沙生态环境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经济也会快速发展。

长沙市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宜居城市的战略,将有力推动长沙现代化生态型国际城市建设。

二是长沙有产业基础。

长沙成为第12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长沙走向国际化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长沙产业发展大步走向国际化,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配套、电子信息等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群。

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博世、玻壳、百事可乐、易初莲花等纷纷落户长沙,各类国际会议也相继在长沙召开,如首届商务智能与金融工程国际会议等。

长沙旅游已迈向国际化,入境旅游提升了长沙的国际知名度。

三是长沙有发展潜力。

长沙坚持科学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提速城市道路、桥梁、绿地等硬件建设,加速信息、通讯、综合服务等软件建设,逐步成为国际通讯和国际交流中心;长沙坚持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吸引力,创新科技、繁荣金融,拓展外向型经济,日趋成为高科技和国际资本的聚散中心;长沙坚持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强立法和执法,注重城市宜居性,将让市民生活在一个具有国际品位的城市环境中。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2)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2)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目录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指定书签。

前言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

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着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按照国家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要求,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2009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修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请示,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审查,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意见的函》(建规函〔2010〕330号)函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长沙市开展《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改工作;2011年5月-6月,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对总体规划修改方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2011年6月,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1年修改)的议案》;2011年9月,由湖南省住建厅组织召开了专家和省直职能部门审查会,会议通过了总规修改成果;2012年11月,住建部组织召开了总体规划部际联席会,会议原则通过了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成果;2014年4月4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14]45号,原则同意《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014年修订)》。

阐述科学的长沙城市规划体系

阐述科学的长沙城市规划体系

阐述科学的长沙城市规划体系当前,随着长沙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居民生活模式有了较大改变,城市产生了各种流动间的冲突问题,使城市机能趋于紊乱,城市设计的对象更趋复杂,规划面临的题目越来越大、越来越综合。

科学构建城市规划体系是城市建设的基本依据,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涉及到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能否协调发展。

在加快城市建设,长株潭融合的大背景下,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把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合、渗透到城市规划之中,科学地构建城市规划体系。

一、长沙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确定提出了沿“一轴两带”发展。

“一轴”指湘江发展轴,“两带”分别指北部县区和南部新城发展带。

从发展片区来看,提出了“一主两次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从城市中心来看,明确提出了多中心的概念。

长沙市正按照《城乡规划法》技术要求完成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长沙市正在落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要求,挖掘整理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由历史文化风貌区、街区、地段、街巷等构成的完整保护体系,提出了自然风貌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思路,在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规划了岳麓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更加彰显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呼应的山水洲城格局。

这些概念的提出和保护规划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由于管理不到位、资金不足、意识观念相对落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毁灭还很严重。

如2012年,万达广场出土的古城墙保护问题、走马楼竹简古井遗址保护问题等,为长沙的历史古迹保存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

另外,改善历史街区内居住环境,让历史建筑存在的周边环境持续充满活力也是应该解决的问题。

目前保护情况来看,解决方式过于单一和粗暴,为成片开发建设,把一些有历史保存价值的古建筑和街区拆毁了。

城市规划-长沙市城市XXXX年总体规划 精品

城市规划-长沙市城市XXXX年总体规划 精品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年1.区位图长沙在全国城镇体系格局中的区位长沙在中部地区中的区位长沙在湖南省的区位2.长株潭城市圈远景设想规划图3.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长沙]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图[长沙]4.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图市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图[长沙]5.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图[长沙]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图[长沙]6.规划区生态控制线规划图[长沙]规划区空间结构规划图(一城两片多点)7.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图1)长沙如此规模的扩展城市,城市能源是否有保障;有否有能源验算和后备能源的补充,是否考虑发展新能源;2)城市的发展无序,重点区域多头并进,概念过多,反而引起城市人民失焦,没有关注重点;3)城市土地供应无序,土地供应量过多过大;首先,应严格土地供应量,计划土地供应,严格控制土地取得的手段和形式,整理整平土地,政府二级市场推出土地,确保土地价值;4)政府是否有配套的资源和货币保障制度,如此大的基础建设和城市建设,政府是否有完整的资源保障计划,是否,有完整的城市发展计划,具体到每年、每个节点、每个区域;5)政府管理人员是否具备如此大的城市管理能力,是否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制度配套跟上,切忌盲目做大;6)集约管理土地,暂不开发土地统一绿化管理,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做到土地管理高效化,使城市不至于形成土地过多的表面形象;7)东二环距离城市中心过近,严重制约城市东扩,应考虑相应措施东移,较好的促使城市东移;8)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除了考虑公众的出行方便及公共交通外,还应考虑私家车辆通行,长沙应考虑设置南北的公路高架桥,形成立体公路交通体系;9)长沙城市道路人行通道过少,特别是一些新修道路,没有考虑人行通道,极大的不方便。

城市道路在修建的时候,在考虑车辆通行便利的同时,应该重视8.都市区土地利用规划图都市区是由集中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这些用地之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区域,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包括长沙市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不包括莲花镇和雨敞坪镇),望城县的高塘岭镇、星城镇、黄金乡、雷锋镇、丁字镇、长沙县的星沙街道、暮云镇、黄花镇、榔梨镇、黄兴镇、安沙镇、跳马镇和干杉乡,总面积1930平方公里。

10版长沙总规分析

10版长沙总规分析

都市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形成以五一广场为核心的市 级商圈;商务中心包括河西商务区与 河东商务区两部分。 以承办全运会和亚运会为目标, 改造完善贺龙体育文化中心和圭塘体 育新城;推动建设麓山奥林匹克中心 、橘子洲水上运动中心、武广新体育 中心。
都市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新世纪影视博 览区、圭塘体育文化产 业区、省博物馆周边地 区等综合性文化中心, 完善组团级文化中心建 设,布局图书馆、影剧 院、青少年宫等主要文 化设施。
长沙在全国城镇体系格局中的区位
长沙在中部地区中的区位
常德 岳阳 益阳 娄底 衡阳
长沙
湘潭
株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沙在湖南省的区位
10修订版总体规划主要变化
1
长沙将成千万人口新型大都市 规划区范围扩大至4960平方公里
2
3
中心城区承载629万人口,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河西将建CBD 升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出五大综合交通枢纽
都市区产业布局规划
规划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金霞经济开发区和望城经济技 术开发区四个工业发展区和新 能源汽车基地、临空产业基地 两个特色工业基地。
都市区产业布局规划
规划麓谷研发创新基地、 坪浦教育与创意产业基地、临 空创新产业基地、隆平农业科 技基地、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 五个知识产业园区。
规划区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区构建 “一城两片多点” 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城指长沙中心城 区,两片指宁乡城 区和浏阳工业新城 两大城镇片区。多 点指重点建设的铜 官、白箬铺、乌山 、莲花等乡镇。
长沙将成千万人口新型大都市
修改后的总规中202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660万, 城镇建设用地66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市人口629 万,城市建设用地629平方公里。规划至2020年全市 总人口为1000万,城镇人口780万。 城市空间结构上,总体规划在原来两条生长轴 线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南部生长轴,构筑“一轴两带 多中心、一主两次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pdf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pdf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pdf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经请示建设部同意,长沙市人民政府决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简称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二条上版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2、规划期限: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规划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

3、城市规模: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155。

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966平方公里。

4、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形式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

一主体为城市旧城区周围集中联片发展地域;两翼指马坡岭泉塘为东翼、望城坡天顶乡为西翼;两组团指捞霞组团和坪塘组团。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它有关法律;(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发展规划》;(4)《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及《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5)《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以及长沙市的实际情况。

第四条规划空间层次: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

1、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

2、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

3、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

4、都市区是由集中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这些用地之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区域,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解说(2001—2020)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长沙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世纪来临之际,长沙所面临的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0年初,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组织了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2000年6月,着手编制《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一、规划的空间层次本次规划分为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四个空间层次;长株潭指长沙、株州、湘潭三个市;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槊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都市区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槊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呈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都市区为城市规模的计算区域。

二、城市性质、规模与建设目标1、城市性质长沙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省会,并将逐步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2、城市规模规划2020年长沙市城市人口为350万,城市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长株潭城市群远景设想远景长株潭城市群将发展成为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作效率的城市连绵区,该连绵区以三市主城区及中间地带长约90公里、宽约50公里、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范围为核心区、2050年左右,长株潭总人口将达到1600万左右,中心区城市人口可能达到800-1000万人,其中长沙450—550万人口,核心区规划采用带状组团型发展模式。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十字型”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市发展轴,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688万,城镇人口482万,城镇化水平70%。

●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为:特大城市1个,即长沙市,为市域的中心城市,人口350万;中等城市2个,即浏阳市、宁乡市、都市区外建制镇83个,其中中心镇29个,一般建制镇54个,按其职能分为四类:工矿型6个,交通型3个,旅游纪念型8个,集贸型66个。

五、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空间结构为:沿湘江、319国道两条生长轴线,向周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主”:为主城区,指河东城区集中联片发展区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6万,规划将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其中环线以西的地区为城市中心区。

“两次”:为河西新城和星马新城●河西新城东至湘江,西至都市区边界,北至谷山.南至江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 65万。

规划为文教科研区及市级行政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础。

●星马新城位于主城区东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3万,规划利用其特有的对外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科技农业、航空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

“四组团”:为暮云、捞霞、高星、含浦组团。

●暮云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8万,利用其区位优势,布局面向长株潭的旅游,商贸等区域性公共设施。

●捞霞组团2020年城市建没用地2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3万,规划建成为水运,公路、铁路的中心联运中心、物流中心、大运量工业基地、,●高星组团2020年城市建没用地2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5万.规划为全国性产业区及置换外迁工业基地。

●含浦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0万,为大学城的远期发展用地,以及与大学城配套的生活居住用地。

六、居住用地规划都市区现状居住用地面积为4600公顷,人均居住用地26.80平方米.2020年居住用地9800公倾,人平居住用地28平方米,其中中小学用地1250公倾。

七、公共设施用地规划2020年公共设施用地为5997公顷,人均17.1平方米。

(一)行政办公用地中心区行政办公用地原则上不再增加.在长沙大道两厢,结合省政府新址规划省级行政中心;在金星大道东侧.市府人道以北地段,结合市委、市政府规划市级行政中心,(二)商贸用地规划建设以零售为主的商业中心.以物流配送批发为主的物流中心及物资集散中心和以金融和商务办公为主的商务中心,将长沙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

●商业中心规划形成以五一广场为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河西、星马两个次中心和若干个居住区级中心的零售商业体系。

●物流配送及物资集散中心规划暮云、捞霞、星马、望城坡等四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土产资料集散中心结合捞霞、暮云的物流配送中心统一规划建设,而生活资料集散中心则根据“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配置。

●商务中心以芙蓉广场为核心,东起韶山路,西到蔡锷路,北至湘雅路、展览馆路,南到人民路,规划集金融、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商务中心,在商务中心区内设置商品展为中心,另在洞井、捞霞,望城坡、星沙组成四个以商贸交流为主的大型展销中心。

(三)文化娱乐用地规划布局结构采用“二区二园多点”模式,“二区”即新世纪影视博览区和圭塘体育文化区;“二园”即岳麓山西湖文化园和天心现代文化园;“多点”即结合省博物馆、省妇儿活动中心规划的市级文化活动中心、古汉城出版中心,暮云、捞霞、星马、高星设置区级中心,(四)体育用地规划布局将以承办全运会为目标,确定竞技体育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规模,重点改扩建贺龙体育文化中心,规划圭塘体育新城;各区和有条件的镇,体育设施须达到一场、一馆、一池标准化、小型化要求,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配套建设群众体育休闲设施。

(五)医疗卫生用地改造.扩建现有医院,逐步完善各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优势互补的结构体系,形成专科配套,各具特长的新格局;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完善全民医疗保健网络。

(六)教育科研用地规划布局五大文教科研区:●岳麓山文教科研区●含浦文教科研区●金盆岭文教科研区●井湾子文教科研区●马泉文教科研区八、工业用地规划2020年工业用地362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4%。

规划四个工业发展区●捞霞工业区●星马工业区●望城坡高科技工业园区●高星工业区此外,结合教育科研区,发展教育,科研、生产一条龙的知识产业。

规划两个知识产业园区:●岳麓山知识产业园区●井湾子知识产业园区九、仓储用地规划2020年仓储用地100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尽快搬迁主城区内的危险品仓库.在捞霞组团,结合水陆联运中心,集中布置仓储区。

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要突出楚汉名城、革命胜地两大特征,保护城市整体风貌.延续历史文脉。

规划五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岳麓山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重点保护岳麓书院、爱晚亭、屈于祠、麓山寺、云麓宫、三绝碑、黄兴墓、蔡锷墓、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墓、湖南大学近现代建筑群等。

●小西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北至五一大道,南至西湖路,西临湘江,东至黄兴路。

区内重点保护坡子街、金线街以及贾谊故居、太傅里,李富春故居、麻石巷,韩玄墓、火宫殿、杜甫江阁、八景台等。

●天心阁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西至湘江,北至人民路,东、南至白沙路。

重点保护天心阁古城墙垣、省立师范、白沙古井等。

●潮宗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北至湘雅路、晴佳巷,南至中山路,东至蔡锷路,西至湘江,重点保护近现代优秀建设,教堂,钟楼及辛亥革命遗迹、中共湖南省工委旧址、左文袁公祠遗址。

●开福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西至湘江,东至华厦路,南至潘家坪路,北至伍家岭大桥引桥,重点保护宗教文化建筑和园林。

另规划七个历史名镇:槊梨镇、铜官镇、丁字镇、古港镇、普迹镇、坪塘镇和文家市镇。

十一、城市形象规划●形象骨架规划区内重点保护好一江(即湘江)、四水(即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沩水河)、五洲(即鹅洲、巴溪洲、水陆洲、月亮岛.香炉洲)、十山(即岳麓山、谷山)、鹅羊山、莲花山、桃花岭、乌山、嵇枷山、黑糜峰、书堂山.昭山),都市区内构筑“两带、两区,六轴、五城”的城市形象骨架。

两带为湘江风光带和浏阳河风光带;两区为古城历史文化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六轴为:市政府——岳麓山、芙蓉路,五一大道、火星路、星沙大道、人民路;五城为:岳麓山大学城、望城坡科技城、圭塘体育城、金鹰影视城、霞凝新港城。

●控制要点在都市区岳麓山、天心阁、天际岭、鹅羊山等各主要制高点或重要观景点之间,留山景观视廊。

将高层建筑有选择地定点在强调其外部形象的重要地区,避免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封闭挤压,历史街区严格控制建设高层建筑。

按照自然山体柔和的线型构筑城市主体空中轮廊线,建筑群透视体量一般不应超过参加景观构图的山峦透视体量。

以城市中心区、城市主要入口和大型公共建筑聚集区为城市节点,形成五一广场、芙蓉广场、市府广场、体育广场、世纪广场等若干个城市重要节点,对城市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加强规划控制。

十二、城市生态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引导城市结构由单核圈层式结构向多核结构转变,保持适宜人口,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功能,以自然山水骨架为依托,构筑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力争初步建成生态城市。

1、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规划区土地利用实行全覆盖规划控制,将规划区规划为农业保护区地、生态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三大类。

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即生态公益林地和水体湿地;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

促进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切实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2、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构筑城市林业生态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空间体系。

2020年规划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2%,形成“两带两圈加五楔”的生态绿地骨架:两带——即以湘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为城市生态轴。

二圈——以规划区自然山水环境为城市生态支撑,通过河道绿化带、绿色通道。

森林公园等,构筑林业生态圈;都市区以组团生态隔离带形成绿色包围圈。

五楔——即圭塘河、农科院、鸭嘴铺、南郊公园、梅溪滩五处楔形绿地。

另规划黑糜峰、书堂山、谷山、洪山庙、石燕湖、青竹湖、莲花山、泉水冲、象鼻窝、乌山等十个森林公园及一个野生动物园。

3、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都市区内以道路绿廊、河道绿带为网络联接城市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组成一个以山、水、洲为背景,相互关联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2020年都市区人均绿地1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绿化地率40%,绿化覆盖率达到50%。

规划市级综合性公园17个,主题公园13个,区级、居住区级公园72个,滨江绿化带、街头花园、城市绿化广场等开敞绿地共30处;沿城市主要交通干线、铁路两侧及城区内江河两岸布置20—30米宽防护林带;在雅塘冲、鸭嘴铺、园艺场、桃花岭等地新建苗圃、花圃。

4、环境保护规划以主城区和河西新城为重点控制区域,加强对现有各类污染源整治,划定环境保护功能区,并执行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