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的城市规划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其城市规划更是体现了智慧和独特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不仅注重城市布局的合理性,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城市景观。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进行探讨和分析。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注重均衡和对称。

无论是古代王朝的都城还是各个地方城市,都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古代中国,城市被视为人造的“天地”,应当体现天地之间的和谐。

因此,城市规划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称的结构和布局。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典型范例是北京的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家居所,也是现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紫禁城的规划极其精细,主要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内城主要是皇帝和皇后的居住区域,外城则是朝廷政务办公区域。

紫禁城的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对称性。

整个建筑群以南北中轴线为主线,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每一座宫殿、门楼、殿堂都严格按照对称的原则进行规划。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中庸之美”和“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

除了对称性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环境融合与自然景观的利用。

古代城市常常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将城市布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创造出更为宜人的城市景观。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州古城。

苏州古城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其特有的水乡韵味而闻名于世。

苏州古城的城市规划充分利用了自然水系资源,将河流、湖泊、运河等纳入城市规划之中。

整个城市以运河为主轴,沿河而建的各个街区区域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格局。

城市规划将自然水系和建筑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景,给人一种宜人而又舒适的感觉。

此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社区规划和公共空间的设置。

古代中国城市的社区规划非常完善,街巷错综有致,形成了多个小社区。

每个小社区都有自己的庙宇、市场和社区中心,人们可以在社区中方便地进行生活和交流。

同时,古代中国城市还注重公共空间的设置,如广场、公园等,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的城市建设。

商代时期的城墙非常简单,因为当时军事功能明显,城市规划主要考虑到了防御问题。

到了周代,城市的规划逐渐有了一定的明确性,分为户籍制、城市规划等方面。

行政区划的区域划分更加明确,城市内部也逐渐形成了居住区、商业区、政治活动区等不同的区域。

随着秦朝直接统一的推进,城市建设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秦朝期间出现了矩形城的规划,是将宽度与长度相等的城市。

汉代时,由于国家技术、经济的显著发展,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建设的技术也逐渐到位,而往往“长坊文化”的发展,促成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到宋代时,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从铁路、公路、奏城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实验和创新,为城市规划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城市规划重点不再是军事防御,主要着重于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规划也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城市的独特特色。

二、古代城市规划的特征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直秉承“四合院”、“吕三率”的形式,以及“中轴线”、“风水宝地”等建筑准则。

这些特征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规划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四个建筑单元,形成一座完整的建筑体系,其中建筑长度优先,宽度次之。

建筑布局通常保持简单、整洁、轻盈和美丽的外观,非常适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吕三率”是古代的一种规划理论,最早出现在汉代,家长制由此发展而来。

它在规划中主要考虑到了规模、形状、地形、区域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城市功能和经济基础的方向性,结果形成了独特而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古代城市规划不仅关乎城市的功能性发展,也紧紧与社会、文化、艺术有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1. 以宫殿为中心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宫殿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

对于古代中国皇帝而言,宫殿是其居住、办公、修行的地方,是权力象征的所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无论城市大小,宫殿往往都是城市的中心,城市建设以之为基础。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的紫禁城和西安的大雁塔,这些历史名城都是以宫殿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

2. 五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五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相互间有制约与相克的关系。

在古代城市规划中,五行的认知和应用也十分普遍。

例如,五行思想在南京中山陵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中山陵的基地以”水”为中心,周边是“山”及“土”,“水”和“土”相互衔接,体现了五行思想的应用。

这对于城市规划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 城市的方位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方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当一部分城市是按照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而规划的,如南京、北京等城市便是如此。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用山水和天象作为指导。

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物及市区的摆放位置和方向。

山水风水的配置不仅考虑到了城市的美学、生态和环境,也考虑到了城市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比如,古北京城市规划的方位以天象为主,以北为城市的天兵方位,以南为城市的 heaven方位,以东为医工方位,以西为商业方位,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4. 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多数为格状布局,以方盘形的街区为基本构造。

将街道规划为横街和纵街使得城市的交通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便捷的出行。

城市规划的时候,人们也会注意用巨石围墙将城池固定起来,实现城市的防御功能。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首都南京中,城门、城池、城墙等防御策略极为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市和国家的安全。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都城的规划到普通城市的建设,古代中国人继承和发展了一套独特而精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原则、功能区划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点。

一、城市规划的原则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原则主要包括合理性、功能性和审美性。

合理性强调城市布局的合理安排,包括道路的交通便利性、民众活动的便捷性等。

功能性则要求城市规划要满足人们各类需求,如居住、商业、教育、宗教等。

审美性强调城市规划的美学价值,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来展现城市的美感。

二、功能区划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着明确的功能区划。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是政治、宗教和文化的核心区域,包括宫殿、寺庙、学院等重要建筑。

城市中心周围则是商业区,集中了各类商业设施和市场。

城市的外围则是居住区,分为贵族区和普通民众区。

这些功能区划的合理安排为城市提供了高效的服务和便利的生活。

三、建筑风格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注重建筑风格的统一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风格通常遵循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四合院、斗拱和飞檐等。

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通过城市规划的方式传承了下来。

四、城市防御体系在古代,城市防御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通常建有高墙、城门和护城河等外部防御设施,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在城市内部,还存在着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包括角楼、城楼和城墙等。

这些防御设施在保护城市安全的同时也增添了城市的壮丽气势。

五、水利工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也注重水利工程。

古代城市往往建立在水源丰富的地区,通过修建护城河和水渠等水利工程,为城市提供水源并排除污水。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保障了城市的生活用水,还提供了舒适的生态环境。

六、城市规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涉及的城市规模从古代都城到小型城市都有所涉及。

古代都城如长安、洛阳等规模宏大,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小型城市,如长沙、杭州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其中蕴含了无数传统文化精华和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城市规划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渊源。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历史渊源。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到城市的防御功能外,还注重将城市利用起来的方便性、经济作用以及文化意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生活美学,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商时期,城市建设已经形成较为规范的模式,如夏朝的边境城市、商朝的都城商丘等。

到了周朝,诸侯国发展迅速,都城的建设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周王朝本身也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更新的发展思路。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开始进入了全国性的发展阶段。

在战国时期,城市规划几乎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核心。

在中部地区,鲁国的都城曲阜,齐国的都城临淄,魏、赵、燕、楚的首府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都综合考虑了城市的防御以及各个方面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城市的规划面貌进了更加明显的变化。

秦朝时,中国开始提倡重视规划建设。

例如,秦始皇曾经下令将各个城池、宫殿、居民区域、道路、水渠等规划成为明确的几何图案。

汉朝时,各地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汉武帝时期,在长安、洛阳等主要城市均有规划建筑修建,规划的创新内容则包括了军事、政治、文化及经济的发展。

此外,汉朝还鼓励农业发展,城市的规划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规划中不仅考虑城市安全和经济,也注重生活便利和环境保护。

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后世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路体现了文明的创造性,表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代城市规划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文化、人文关怀、艺术美感和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齐头并进,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土。

传统文化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体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在城市规划中,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文化融入城市规划,不仅使城市风貌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中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景观设计等角度,探讨传统文化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一、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以“天人合一”、“山水相依”、“德顺为本”为设计原则。

在城市规划中,许多城市选择了传统建筑风格,如北京的仿古建筑群、苏州的水乡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在城市中独特而醒目,成为城市的象征之一。

同时,传统建筑保留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手法,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给居民和游客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

二、街道布局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还表现在街道布局上。

中国传统街道布局通常以北向南或东向西的方向布置,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保证城市的通风采光,同时也方便了交通和行人的流动。

另外,一些城市还会在街道布局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古代的商业街区、庙宇附近的庙会等,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三、景观设计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体现得尤为显著。

各式各样的传统园林、公园和广场等都成为了城市的亮点。

这些景观设计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法和理念,营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环境。

比如,园林中常见的假山、水井、回廊等元素,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思想,为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四、宗教建筑中国的城市规划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的身影,如寺庙、道观和教堂等。

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宗教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成为城市规划中的瑰宝。

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中国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不仅建筑风格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街道布局和景观设计等方面也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国自古就有悠久的城市历史,其城市规划和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代中国人注重城市的布局与设计,以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需求。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点和演变。

一、城市规划的起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起源于早期的都城建设。

在古代,大城市往往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都城市的规划从奠基之初就被重视,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早期的都城规划通常按照传统的方位和形状,例如方形或圆形,以象征秩序和和谐。

二、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1. 中轴线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以中轴线为基础进行布局。

这条中轴线贯穿整个城市,将城市划分为两侧对称的区域。

在中轴线上,常常有主街道和重要建筑物,如宫殿、庙宇等。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2. 四合院布局: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也常见于古代城市规划中。

四合院通常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心庭院。

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庭活动的私密性和通风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谐的价值观。

3. 城垣和护城河:为了保护城市的安全,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都有城垣和护城河。

城垣是用来防御敌人入侵的重要设施,而护城河则能有效阻碍敌人的进攻。

这种设施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首要考虑的安全因素。

三、城市规划的演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先秦时期,城市规划主要注重宗教和祭祀功能的体现,例如陵墓和宫殿的建设。

而到了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开始注重行政和居住功能的平衡。

在唐宋时期,城市规划受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修养和精神层面的体验。

在明清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达到了巅峰。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修建了北京的紫禁城,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大力推广标准的城市布局,以提高统治效率。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了对细节的精细把控,包括街道的宽度和排水系统等。

四、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建设,更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了城市建筑、城市布局、交通等方面,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起点,也是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窗口。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原地区就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

夏朝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城墙、宫殿、祭祀场所、居住区和农业生产区等为主要内容,城墙是保障城市安全的关键。

此后商、周等朝代也继续在城市建设中进行了探索,城墙、城门、城市布局等方面逐渐得到完善。

而在唐朝时期,中国城市规划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唐朝将城市规划划分为“皇城”、“内郭城”和“外郭城”三个级别,这一划分的精细程度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在唐朝时期,城市的内部道路非常宽敞,分为“大街”和“小街”两种。

大街是宽度有四十米以上的“干道”,在大街的两侧一般会设置商铺、官署、宫殿等建筑;小街则宽度少于等于十米,街道两侧则是居民区。

同时,唐朝还发明了砖瓦、木炭等现代建筑材料,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建筑的发展。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城市规划逐渐得到完善。

宋朝时期,城市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峰。

宋代城市多建寺观等公共设施,城中设厕所,构建下水系统。

同时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工程,引进了许多珍贵的树木。

唐代的“旧街大肆拓宽,新街不断开辟”转移到宋代的“保护旧街,开辟新街”,使得街道系统和城市结构更加完善。

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明清时期,官营、赋税的性质带来了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变化,瓷砖、琉璃等材料的大规模使用,更加完善了城市市容和市貌。

同时,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强烈的等级制度,在城市规划中往往有明确的等级分化,中轴线等等也成为了城市规划中的标志。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变迁,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布局
1、中轴线对称
先秦
自西汉长安城以至汉魏洛阳城,由于多是在旧城的基础 上改造而成,受到种种限制而不能不有所迁就,中轴线往往 偏离居中位臵。
曹魏邺城因是新建都城,不受任何制约而可以统筹 规划,开始出现中轴线居中的新局面。 到隋大兴、唐长安城时,中轴对称的都城布局达到 极致,并一直影响着后代的都城规划。
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城址选择:“凡国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与广川之 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三)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1)象天法地 2)制器尚象
3)人间在天上倒影
4)象天法地在历代都城中城市建设的体现
(四)色彩
突出主要建筑物,除了用对称、轴线以及对景等手法, 也常运用建筑的色彩及装饰。 建筑色彩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的规定,只有宫殿和某些 庙宇可以用黄色琉璃瓦的屋顶,还由于整个城市中有大片的 庭院树木,因此在一片绿色及黑色的底色中,衬托出某些黄 色、红色,有强烈的对比感。
(五)水系
1、善于利用水网河道
城市布局及建筑组群运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与中国传 统建筑类型特征有关,传统的木构架体系的建筑,体量及跨 度不大,较难在一个建筑内部空间划分过多的房间或满足多 样功能的要求,因此从小型的住宅建筑中,就采用庭院组合 式,以解决居住生活中的不同需要。
按封建宗法观念,住宅组群要分尊卑主次,往 往将主屋建得稍高一些或大一些,配屋设在两侧, 形成中轴线对称的手法。这种布局手法从住宅院落 扩大到宫殿及庙宇,又扩大到整个城市。
⑶ 商业集聚场所
宋代京城商业在街道两旁集聚,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街是商业店铺的集中所在,巷是联结各住宅院落的入口。
一些道路的交叉口成为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3、道路空间布局结构
一是典型的方格网形状;二是不规则的,自由形状。
(1)十字型道路
道路系统比较规则,道路垂直相交,构成棋盘状的道路网络。
⑵井字型道路
祖 庙
商 业 街
社 稷

商业市肆中心布置。
十字街口 城门口——关厢 渡口 桥口
寺庙
(八)居住
由里坊制到街巷制

《周礼·考工记》中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 “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 王城左右或前后。

“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 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和东四一条至十条就属于较上层的“闾 里”,是当时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位
第10讲 传统中国的 城市规划
一、传统中国城市的规划要素
(一)选址 (二)布局 (六)道路 (七)市场
(三)景观
(四)色彩 (五)水系
(八)居住
(九)城墙
(一)选址
1、自然环境:城市选址的首重因素
1)城市的“人居环境”要求良好的自然条件;
2)自然环境优越的古三河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密集地区;
同里 梦湖 双林 南翔


周浦
菱湖 乌镇

(自上而下,依次为:) 两街夹一河 一街一廊夹一河 两廊夹一河 一街一水道 一街一河 建筑夹河两岸
建筑前河后街

绍兴二街夹一河示意

绍兴一河一街示意
(六)道路
1、道路的分级

《考工记》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夜涂五轨”, 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 隋唐长安中轴线的主干大道宽 150 多米,其他城市干道宽 120多米,最窄的有60多米。的记载,即市一开始 设在宫殿的后面,形成前为朝政区,后为家政区。

汉、唐等时期,市肆是固定布臵在城中。如汉长安城内设立 了8处市肆,唐长安设立西市、东市。 宋以后,商业市的分布突破严格控制的方式,而是沿一些街 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商业街 祖庙
社稷

集市的进一步发展后,市内按照不同行业分为若干类型的 集市,有马牛羊、珠宝、大衣等各种专门市场。 东城区是衙署、贵族住宅集中 地,商市较多,有东市、角市、 文籍市、纸札市、靴市等,商市 性质明显反映官员的需求。 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热闹,各 种歌台酒馆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 汇集于此,如米市、面市、帽市、 缎子市、皮帽市。 钟楼大街也很热闹,最大的 “穷汉市”。


元大都城市规划设计以步为基本单位,大街宽24步,小街 宽12步。
平遥古城有4大街,8小街,72蜿蜒小巷。

2、道路的功能
⑴ 交通功能
“经涂九轨”,道路以轨作为宽度的基本单位,凸现出
它的交通功能。
⑵ 划分城市功能区的作用
道路网络是城市规划的基本手段,古代城市道路是划分 坊里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种功能区的分界线。
置上看,也是对称分布于“皇城”的东西两侧不远的地方。
“闾里”之中的“街巷”即为胡同。

汉、北魏、唐时期的坊里制度是封闭的。
坊里为方形的,四周筑围墙,有坊门,夜里锁门。

宋代的城市中也有坊里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 形式,没有坊墙和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 民管理的单位。
居住区的组成形式
a. 夏代都城游移于伊、洛、河、济地区, b. 自然环境是商代都城频繁迁徙的重要考虑因素, 3)富庶的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重心地区; 4)春秋战国城市选址的环境意识;
5)“山水相连,封闭内向”是古代城市理想的外部环境模式。
2、都城选址考虑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主要从客观需要和风水思想两方面考虑 ①山——起到防御的作用,同时形成地区小气候,提 供丰富的物产; ②水——提供给排水、漕运的条件,同时提供了工、 农业,宫廷,苑囿用水,也提供了大量的物产; ③平原——便于营建和农业生产。 2)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因素 ①政治:居国土之中部——统治的要求; ②经济:全国的经济中心——帝王、军队之用; ③军事:易于控制全局,易守难攻之地; ④文化:文化发达——帝都风范。
苏州平江城的主要道路 成井字型相交。
⑶丁字型道路网
由于城门布置不在一条线上,城市的主要干道 成丁字相交。
⑷自由式的道路网
由于受到山地、河流等 影响,道路系统不规则,顺 山势和河流建造,组成不规 则的道路网络。
(七)市场
早期集中设市,并与手工业作坊相结合,分布于政治 中心区,之后逐步脱离手工业作坊独立于经济中心区。再 成熟期变为商业街,并与开放的里坊相结合。 起初商品交换只是在某一地点,“市井”,在井的旁边, “日中为市”,市罢而散。

北方一般为四合院或三合院
南方的院子称天井,院子面积小,建筑密度大。

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的布局与工作地点也有一定关系。 如在战国时的齐国淄博:农夫的住地靠近城门,便于 去城外耕作,商人的住地靠近市场。 古代都城中,官僚贵族的住宅多接近宫城。清代的北 京皇帝大部分时间在西郊,贵族也多集中在西城,故 有“富东城,贵西城”之说。 南方居住区与河道有密切的关系。
色彩,黄色(黄帝得土德)青色(夏帝得木德)正色杂色
方位:居中,对称,北尊南卑、东尊西卑
(二)注重环境求实得思想体系
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军事力量得体现)城市大小,
城市周边土地多少,平衡三者得关系来权衡城市得规模。
《管子》的这一理论很先进。 打破了周礼的“乡隧” 制(农战政策打破乡隧制) “乡”指城市及附近,“隧”指乡之外。 城市布局-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形式,因天才就地域,


(九)城墙
多重城墙相套
二、影响中国城市规划的三种思想体系
(一)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
“礼”-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别尊卑, 明贵贱,区别上下、左右、男女) 核心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仅反映政治统治方面,也反映在城市建构方面,因此产
生建筑对礼制的象征系统。
礼制秩序的体现:形式(屋顶) 数字等级的象征(屋顶几重数道轨宽等)
2、规则性
1)方形:
数量最大,北方或南方平原地形的城市 许多是方形,也有矩形,有基本是方形, 局部城墙不是很规则。 方位多正南北或接近正南北。 城门数目因城市大小而不同,小城每边 一门,中等以上的每边两门或两门以上。 以通向城门的大街组成“丁”字、“十” 字或者“井”字形的方格形道路系统。 方城十字街是一般中小城市典型形态。
3)双重城:
由不同的民族居住,或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形成两个独立的 城镇,如内蒙的绥远、归化二城;甘肃夏河、平凉两城并 列,各有单独的城墙,陕西安康有新旧两个城。
4)多重城:
由几个城墙的城市并联或组合在一起,如河南周家口城, 三城跨河成组合城;再如甘肃天水五城并联成带形城。
(三)景观
古人总结组景有 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 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 景、朦景、色景、香景、眼景、题景、天景。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 城市中的对景,是指在城市中道路的中间与尽端,建 有一座或数座高大的建筑——端头建筑,使之互相对应。 对景既增加了城市宏伟的气魄,又能形成城市空间构 图艺术美的效果。
南方水网地区的城镇,有绮丽的水乡风光,河道如网, 桥梁横空,富于变化,形成生动的构图。
2、重视因地制宜构建城市格局
在地形起伏的城市,城市建筑能良好地配合及利用 地形,顺山势建造,因建筑体量小又能灵活组合,能巧 妙地形成一些错落有致而富有变化的建筑空间。

乌镇城市沿河发展


水乡城镇形态图
2)圆形: 多由于河流山川等地形条 件而形成,也不一定正圆, 如嘉定、常州等。 北方有些城寨也是圆形的。
3、不规则形
1)沿河城镇:
其中有沿河成一字形发展的,如景德镇,城市主要道 路与河道走向平行,次要道路与其垂直。有在两河分会处形 成果仁形的,如江西弋阳、婺源。
2)山城:
虽然山地不利于建城,但由于往往也靠近河道,水运 交通便利而发展成为较大的城市,如重庆;有些并不是靠近 河流,而是由于山区的条件限制,如山西的石楼等。 这些城市不仅平面形态不规则,整个布局及道路系统 均顺应地貌而成为不规则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