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体的筛选和鉴定_百替生物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体的筛选和鉴定_百替生物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体的筛选和鉴定_百替生物

第四章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体的筛选和鉴定

第一节转化

基因片段在体外只是一段核酸分子,是化学物质,无法表现出遗传物质的生命活性。只有当其存在于活细胞后,生命的特征才能充分展示出来。在分子克隆实践中,在体外操作的核酸分子只有进入细胞以后才能达到克隆的目的。

一、重组DNA分子转入原核生物细胞

1.重组质粒DNA分子转化大肠杆菌

转化(transformation)——重组质粒DNA分子通过与膜蛋白结合进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稳定维持和表达的过程。

转化不仅适合于大肠杆菌受体细胞,而且适合于枯草杆菌和蓝藻等其他原核生物以及酵母等低等真核生物受体细胞。

(1)CaCl2处理后的细菌转化或转染

A、制备感受态细胞

受体细胞的细菌,经一定浓度的冰冷的CaCl2(50~100mmol/L)溶液处理后变成。

所谓感受态细胞,处在感受态状态的菌体有摄取各种外源DNA的能力。

转化: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捕获和表达质粒载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

转染: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捕获和表达噬菌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

好的感受态细胞,每微克的超螺旋质粒DNA可得5×107个转化体。

B、细胞转化(或转染)的具体操作过程:

①将处于对数期的新鲜培养物于0℃4000转/分离心10分,回收细菌细胞;

②将细胞用0℃的0.1mol/L CaCl2低渗溶液处理30分钟,离心回收细胞,再用适量0℃的0.1mol/L CaCl2重悬细胞,以诱导感受态产生。

③加入适量DNA,于42℃热处理混合物90秒,使DNA分子被细胞吸收;

④将混合物快速转到冰浴中,冷却1~2分,加入适当的培养基,在37℃培养45分,使细胞复苏并表达质粒所携带的转化基因;

⑤通过选择培养基上平板培养,选择转化体。

⑥如果用抗菌素筛选转化体,作为对照的受体菌应该在此培养基上不生长。

(2)电穿孔转化法

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压电脉冲作用,在大肠杆菌细胞膜上进行电穿孔(electroporation),形成可逆的瞬间通道,从而促进外源DNA的有效吸收。

受体细胞的准备:当细菌生长到对数中期后予以冷却、离心,然后用低盐缓冲液充分清洗降低细胞悬浮液的离子强度,并用10%甘油重悬细胞,使其细胞浓度为3×1010个/ml,分装,在干冰上速冻后置于-70℃贮存。每小份细胞融解后即可用于转化,有效期达6个月以上。

(3)三亲本杂交接合转化大肠杆菌

原理:是基于非接合型质粒的迁移作用(mobilization)而建立的一种DNA转化方式。首先将具有接合转化功能的辅助质粒转移至含有重组质粒的供体细胞中,然后将这种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进行混合,促使两者发生接合转化作用,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整个接合转化过程涉及到3种有关的细菌菌株,即待转化的受体菌、含有要转化的重组质粒DNA的供体菌和含有广泛宿主的辅助质粒的辅助菌,故称三亲本杂交接合转化法。

尤其适用于那些难以采用Ca2+诱导转化法或电穿孔法等进行重组质粒DNA分子直接转化的受体菌。

(4)转化率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

转化率是指DNA分子转化受体菌获得转化子的效率

有两种表示方式:

A:以转化子数与用于转化处理的DNA分子数或质量的比率表示

B:以转化子数与用于转化处理的受体细胞数的比率表示。

以用于转化处理的受体细胞数为基数来计算转化率

A:通过菌液OD值测定或细菌计数,计算出用于制备感受态细胞的受体菌总数。

B:计算转化子与受体菌的比率。

用于制备感受体细胞的菌液每毫升有5×107个菌体,则4ml菌液有2×108个菌体,由此菌液制备成感受态细胞,通过转化处理,获得1000个转化子,则转化率是103/(2×108)=5×10-6。其含义是每个受体菌细胞被转化的概率是5×10-6,或者说,要得到一个转化子,需要2×105个受体菌细胞。

每单位质量的DNA分子获得的转化子数来表示

单位通常是转化子数每μg DNA分子,如每μg重组DNA分子获得106个转化子,则转化率为106个/μg DNA分子。

影响转化率的因素:

分子量

载体类型及构型

重组DNA分子的浓度与纯度

受体细胞

2.重组λ噬菌体DNA子转导大肠杆菌

转导(transduction)是指通过λ噬菌体(病毒)颗粒感染宿主细胞的途径把外源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内的过程。λDNA与外壳蛋白结合成噬菌体颗粒,才有转导宿主大肠杆菌的能力。因此重组的λDNA必须进行体外包装。所谓体外包装,是指在体外模拟λ噬菌体DNA分子在受体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包装反应过程,将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包裴为成熟的具有感染能力的λ噬菌体颗粒的技术。

在实验方法上,体外包装包括两个方面:(1)包装抽提物的制备;(2)体外包装过程。

二、重组DNA分子转入真核细胞

1.根癌农杆菌Ti质粒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的Ti质粒载体转化法是目前研究最多、机制最清楚、技术方法最成熟的基因转化途径。迄今为止约8096的转基因植株都是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系统获得的。

农杆菌是一类土壤习居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能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而对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无侵染能力。植物受伤后,伤口处细胞分泌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如乙酰丁香酮(AS)和羟基乙酰丁香酮(OH-As),它们是农杆菌识别敏感植物的信号分子。具有趋化性的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并将其Ti质粒上的T-DNA的转移至细胞内部。根据这一性质,将待转移的目的基因组入Ti质粒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进人植物细胞,与染色体DNA整合,得以稳定维持或表达。

步骤:(1)外植体选择与预培养;(2)接种活化的农杆菌工程菌;(3)共培养;(4)选择培养;(5)转化植株再生

2.高压电穿孔法

利用脉冲电场将DNA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叫做高压电穿孔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将DNA导入动、植物及细菌细胞。具有简单方便、对细胞毒性低以及转化效率高等优点。

(1)标准的操作程序——将高浓度的含有克隆基因的质粒DNA加到原生质体的悬浮液中,然后置于200~600V/cm的电场下进行电脉冲刺激。经过如此电穿孔处理的原生质体在组织培养基中培养1~2星期之后,选择已经捕获了转化DNA的细胞,作进一步的继续培养,以便获得再生植株。

应用这种方法已成功地转化了玉米和水稻的原生质体,其转化效率在0.1%~1.0%之间。

(2)影响电穿孔导入DNA效率的因素:

①外加电场的强度:250~750V/cm较宜;

②电脉冲的时间:20~100ms;

③工作温度:对不同类型细胞所要求的条件不同,可以在0℃至室温(25℃)之间进行选择;

④DNA的构象和浓度:线性DNA比环状DNA要好,浓度控制在1~40μg/mL。

⑤工作缓冲液的离子成分:也对其DNA导入效率发生作用,一般用盐溶液悬浮细胞要比用非离子溶液

更易DNA的导入。

3.聚乙二醇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转化酵母细胞以及其他真菌细胞。

活跃生长的细胞或菌丝体用消化细胞壁的酶处理变成球形体后,在适当浓度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的介导下,将外源DNA转化入受体细胞中。

4.磷酸钙或DEAE一葡聚糖介导的转染

这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哺乳类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的常规方法。

将被转染的DNA同正在溶液中形成的磷酸钙微粒共沉淀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受体细胞。对于DEAE-葡聚糖作用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其与DNA结合从而抑制核酸酶的作用或与细胞结合从而促进DNA的内吞作用。

5.原生质体融合

通过带有多拷贝重组质粒的细菌原生质体同培养的哺乳细胞直接融合。经过细胞膜融合,细菌内容物转入动物细胞质中,质粒DNA被转移到细胞核中。

6.脂质体法

将DNA或RNA包裹于脂质体内,然后进行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将基因导入。

脂质体是由磷脂组成的膜状结构,用它包装外源DNA分子,然后与植物原生质体共保温。于是脂质体与原生质体膜结构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尔后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而将外源DNA高效地纳入植物的原生质体。

这种方法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包括可保护DNA在导入细胞之前免受核酸酶的降解作用,降低了对细胞的毒性效应,适用的植物种类广泛,重复性高,包装在脂质体内的DNA可稳定地贮藏等。用此法转化水稻原生质体的效率可达14%,并得到了转基因的再生植株。

7.显微注射法

借助显微镜将外源DNA直接注射到受体细胞的方法。适用于此种方法的植物样品包括原生质体、游离的细胞,以及诸如愈伤组织、分生组织和胚胎组织等多细胞结构。

在显微注射的实际操作中,受体细胞或组织是被固定在褐藻酸钠或琼脂糖等特定载体上,然后通过显微操作器,将转化的外源DNA直接注射到受体细胞核中去。由于一些重要的禾本科粮食作物均为单子叶的,在原生质体再生和Ti质粒的转化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困难,所以对此类植物来说,DNA的直接注射法具有特别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法的一个突出优点是转化频率高,可达60%以上,但操作困难,需要经过特殊训练的专门技术人员才能迸行。

8.颗粒轰击(particle bombardment)技术

颗粒轰击技术是将基因转移到细胞或组织中去的通用方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用基因枪实现基因转移的方法。

将DNA包被在金或钨的微粒中,然后用基因枪将DNA包被的颗粒直接转移到原位组织、细胞乃至细胞器中去。这一技术目前广泛用于植物基因工程、基因治疗以及基因(DNA)免疫等研究。

生物弹击法的操作对象可以是完整的细胞或组织,突破了基因转移的物种界限,也不必制备原生质体,实验步骤比较简单易行,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范围,已经成为研究植物细胞转化和培养转基因

植物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第二节基因重组

将目的基因插入载体的过程,即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其基本过程包括:首先在目的目的基因和载体两端造成切口,然后依赖于双链DNA粘性末端单链序列的互补结合和DNA连接酶将切口补上。这一步的实质就是将两种DNA在体外进行酶促连接,最终获得一个重组子。一般连接反应中外源DNA与载体的比例采用3:1,4:1或5:1。

不同来源、性质的外源片段采用的连接方式不同。常采用的连接方法有:粘末端连接、平端连接法、人工接头法和同聚物接尾法。

一、粘末端连接

1.全同源粘性末端连接

如果目的序列与载体两端具有相同的限制内切酶位点,则同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后在目的基因与载体两端产生完全相同的粘性末端,在降低温度退火时,能重新互补结合,在DNA连接酶催化下,目的序列与载体DNA连接,实现基因重组,称为全同源粘性末端连接。另外,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如果产生的粘性末端相同,也同样用此方法连接。

该连接方法的优缺点为:

优点:该方法是最方便的克隆方法,其连接效率高,一般采用低浓度酶在低于16度,高浓度ATP的情况下进行连接。

缺点:容易出现载体自身环化、双向插入(即目的基因以两种方向插入载体和多拷贝插入的现象,从而在转化后出现高背景,使得筛选更为困难。双向插入尽管对基因克隆无影响,却会影响基因的表达。采用碱性磷酸酶事先对载体DNA进行去磷酸化处理,可有效避免载体自身环化现象;建立连接体系时,若将目的基因和载体DNA的摩尔数控制在2~3:1,则可有效减少多拷贝插入的问题。

2.定向克隆

使目的基因按一定的方向插入载体的克隆方案称为定向克隆。最常用的定向克隆方案使用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载体和目的基因,从而在载体和目的基因两端产生非同源互补的两个粘性末端。定向克隆也可以通过在一端造成平端,另一端产生同源粘性末端实现年-平连接。

定向克隆有效的限制了自身环化,并且实现了目的基因的定向插入,在基因克隆,尤其是表达某一基因时,极为有用。定向克隆的连接体系与相应的粘性末端或平末端连接相同。

(1)平末端连接

T4DNA连接酶能催化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产生的DNA平末端进行连接。如果目的序列和载体上没有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可供使用,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的粘性末端不能互补结合,则可用适当的酶将粘性末端变为平末端,再用T4DNA连接酶。

平端连接比粘性末端连接效率低很多,但具有普适性,可适用于任何DNA片断间的连接,是非常有用的基因克隆策略。另外,平端连接还常用于将人工合成的人工接头连接到DNA末端,为进一步的克隆奠定基础。

平端连接的主要缺点是连接效率低和存在多拷贝的插入,为此,在平端连接时。需采用高浓度的DNAA和连接酶,同时,在连接体系中加入低浓度的聚义二醇类物质,也可有效提高连接效率。多拷贝插入的缺点。可通过控制插入片断与载体的墨尔比解决。

(2)同聚物加尾

同聚物加尾法就是利用末端转移酶分别在载体分子及外源双链DNA片段的3’末端各加上一段寡聚核苷酸,人工制成粘性末端。外源DNA片段和载体DNA分子要分别加上不同的寡聚核苷酸。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利用末端转移酶的功能,它能够催化脱氧核苷三磷酸逐个地加到DNA分子的3-OH末端,反应中不需要模板的存在,4种dNTP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作为它的前体物。因此,当反应混合物中

有一种dNTP时,就可以将核苷酸转移到双链DNA分子的突出或隐蔽的3-OH上,行程仅由一种核苷酸组成的尾巴。

(3)人工接头连接法

人工接头连接法可分为两种:一种为DNA连接法(linker),另一种是DNA接头法(adapter)。

1.DNA连接子法:DNA连接子是一段人工合成的具有平头末端的双链寡聚脱氧核苷酸片断,长度一般为8~12个,其上有一个或数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位点。由此可以看出,DNA连接子的作用主要是在DNA末端天加一个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已产生粘性末端,已利用DNA片断连接。主要使用于对平末段的改造和连接。

2.DNA接头法:尽管DNA人工连接子技术具有许多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靶DNA内部含有与连接子相同的识别序列时,在进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之前,必须进行甲基化,以保护靶DNA不被破坏。这一系列步骤,使得DNA连接子技术操作较为烦琐。

DNA接头是一段人工合成的一端或两端为粘性末端的DNA序列,其中包含一个至多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接头法克服了连接子仅适用于平端改造的缺点,可以平端与目的基因连接,也可以粘性末端与目的基因连接。

(4)T-A克隆

目前T-A克隆是用来直接克隆PCR产物的方便方法。其原理是:由于TaqDNA聚合酶在扩增目的基因的同时,可以不依赖于模板而在产生的两端加上两个游离的“A”,因而只要载体切口处人工加上游离的“T”,PCR产物即可与载体连接。T-A克隆载体已被广泛应用,并已成为商品化载体。

第三节克隆的筛选与检测

在基因克隆、DNA文库制备过程中,外源DNA与载体连接、载体转化宿主细胞或体外包装的载体中,往往有一部分是没有外源DNA的,来自自我载体的空荷载体。如何从克隆的群体中排除假阳性的重组子,如何从成千万的重组子中筛选出所需要的目的克隆,如何证明选择的克隆含有所需要的目的基因?所以筛选是克隆目的基因的重要步骤。筛选的目的就是挑选出含有目的序列的重组体。(一)重组克隆的初步筛选

克隆的筛选可以根据载体类型、受体细胞特性的变化、外源DNA分子本身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遗传学检测、物理特性检测、分子杂交以及免疫学分析等。从初步筛选直到分子杂交,进一步到DNA测序和基于蛋白质功能的分析,使得对克隆的检测逐步深入、精确。

1.重组克隆的遗传学检测

遗传学检测方法是重组子筛选过程中最初的检测步骤。重组子的表征来源于载体所携带的标记和重组子结构特性。根据这两类表征对重组子进行初步筛选。

重组子的筛选含有两层含义:(1)把携带有外源插入DNA片段的克隆挑选出来;(2)把携带有特定外源插入片段的重组子挑选出来。

(1)抗药性筛选

这是利用载体DNA上组装的抗药性选择标记进行筛选的方法。

常用的抗生素筛选剂: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Ap或Amp);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m或Cmp);卡那霉素(kanamycin,Kn或Kan);四环素(tetracymic,Tc或Tet);链霉素(strentomycin,Sm或Str)。重组质粒DNA携带特定的抗药性基因,转化后赋予受体菌在含有相应抗生素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而不含此载体的DNA的受体菌不能存活。在质粒载体中通常使用双抗药性标记。

例如:以质粒载体pBR322为例,pBR322含有Tet r和Amp r两个抗性基因。非重组的野生型pBR322应该表现出对Tet和Amp两种抗生素的抗性活性。能在其中之一下生长的受体菌,说明其受体细胞已被转化。

(2)插入失活筛选法

检测克隆载体携带有外源DNA的通常方法是插入失活。经过抗药性筛选获得的大量转化子中既包含

所需要的重组子,也包含非重组子。为了进一步筛选出重组子,可利用质粒载体的抗药性进行再次筛选。

如:pBR322有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在Tetr基因内有BamHⅠ和SalⅠ两种限制酶位点,如果在这两个位点中有外源DNA插入,都会导致Tetr基因失活。将转化后的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培养基中,便可检出转化子细胞。

(3)插入表达筛选法

与插入失活相反,插入表达法是外源目的基因插入特定载体后,能激活用于筛选操作的标记基因的表达,由此进行转化子的筛选。设计载体时,在筛选标记基因前面连接一段具有抑制作用的负调控序列,插入外源DNA将使该负调控序列失活,其下游的筛选标记基因才能表达。例如质粒pTR262有一个负调控的cI基因,当外源DNA片段插入cI基因中的Bc II或Hind III位点,造成cI基因失活,位于cI 基因下游的Tet基因(受cI基因控制)因解除阻遏而被表达,转化后的重组体细胞,在含有四环素的平板中可形成菌落;而未被酶解的质粒,自身环化质粒的转化细胞及未转化受体细胞均不能形成菌落。

(4)环丝氨酸筛选

这种筛选方法只使用于抗四环素的基因插入失活的重组克隆筛选。

如:四环素抗性插入失活

如果在Tetr上插入外源DNA,导致四环素抗性基因失活,可用四环素加环丝氨酸平板培养基选择重组克隆。

Tet r失活的菌生长被四环素抑制,不被环丝氨酸杀死,保留下来;

Tet r不失活的菌抗四环素,能分裂生长,反而被环丝氨酸杀死。

(5)显色反应筛选法

上面所述的抗药性等筛选法是用插入失活原理筛选重组DNA的方法。对菌落或噬菌斑平板进行影印复制,通过两个平板的比较,才能辨别插入失活的表型特征。这给筛选工作带来许多麻烦。

显色反应可以在平板上或膜上直接显示出重组克隆,不仅方便而且灵敏。如:在某些载体如M13噬菌体载体,pUC质粒系列、pGEM质粒系列,它们的载体上都携带lac z'基因一段序列,它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α肽,而宿主细胞为lac z△M15的突变株。当将上述载体的转化细胞培养在含有X-gal 和IPTG平板中,由于基因内互补作用,产生有生物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把培养基中的无色X-gal 分解成半乳糖和呈蓝色的5-溴-4氯-靛蓝,使菌落呈蓝色。

若将外源DNA插入到载体上lac z¢序列中,使α-肽基因失活,失去α-互补作用,将重组体转化细胞培养在含有X-gal-IPTG平板上,菌落无色。利用β-半乳糖苷酶显色反应即可挑选出含有外源DNA重组体的阳性克隆

2.报告基因

报告基因是某种生物的特定基因,装配在载体上成为载体结构的一部分,具有指示的功能。与抗药性基因相比较,报告基因作为筛选方法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在基因工程中的重要性要大得多。

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易被检测,受体细胞本身没有这种内源性产物。通过快速测定,“报告”外源基因是否已经重组到载体中,判断外源基因是否已成功地导入宿主细胞(器官或组织),或者在宿主细胞中是否表达。细胞内报告基因产物常作为直接观察载体活动的指示分子。把已知的调控元件连接到报告基因上,控制后者转录活性,对细胞中基因调控和表达的变化作出应答反应,从而直观地“报告”细胞内有关基因表达的信号传递。

在基因工程实验中,选用何种报告基因依赖于所使用的细胞和实验的性质,以及相应检测方法的掌握。选择报告基因的准则包括(1)报告分子(报告基因的产物)应不存在于原有宿主细胞中,或者易与内源性基因产物相区别;(2)报告分子应该有一个简单、快速、灵敏及经济的分析方法来检测;(3)启动报告分子表达应有很宽的信号范围,以便分析启动子活性的幅度变化;(4)报告基因的表达必须不改变受体细胞本来的生理活动。

基因工程中常用的报告基因:

如:(1)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基因——氯霉素可选择性地与原核细胞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的活性,从而阻断肽键的形成并最终抑制细胞生长。

(2)β-葡萄糖酸苷酶(β-Glucuronidase,GUS)基因:一种水解酶,转化植物细胞所产生的β-葡萄糖酸苷酶能够催化某些特殊反应的进行,通过荧光、分光光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这些特殊反应产物的检测即可确定Gus报告基因的表达情况,以此区分转化子和非转化子。

(3)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基因——一种源于萤火虫的动物蛋白基因产物,能够催化生物发光反应。

3.依赖于重组子结构特征分析的筛选方法

(1)快速裂解菌落鉴定分子大小——根据有外源DNA片段插入的重组质粒与载体DNA之间大小的差异来区分重组子和非重组子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解分析法——不仅可以进一步筛选鉴定重组子,而且能判断外源DNA片段的插人方向及分子质量大小等

将重组DNA分子限制酶切点图谱与空载体图谱作对比,根据各种酶切所得DNA片段的大小及变化,即可推测有无外源DNA的插入,并确定出各插入片段的相对位置。

(3)利用PCR方法筛选确定重组子

利用合适的引物,以从初选出来的阳性克隆中提取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反应,通过对PCR产物的电泳分析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重组入载体中。

(4)DNA序列测定

最后为了确证目的基因序列的正确性,必须对重组体的DNA进行序列测定。

4.物理检测法

(1)凝胶电泳检测法

质粒DNA的电泳迁移率是与其分子量大小成比例的。因此,那些带有外源DNA插入序列的分子量较大的重组体DNA,在凝胶中的迁移速度,就要比不具有外源DNA插入序列的分子量较小的质粒DNA来得缓慢些根据这种差别,就可以容易地鉴定出哪些菌落是含有具外源NDA插入序列的分子量较大的重组质粒。

(2)R-环检测法

在临近双链DNA变性温度下和高浓度(70%)的甲酰胺溶液中,即所谓的形成R-环的条件下,

双链的DNA-RNA分子要比双链的DNA-DNA分子更为稳定。因此,将RNA及DNA的混合物置于这种退火条件下,RNA便会同它的双链DNA分子中的互补序列退火形成稳定的DNA-RNA杂交分子,而使被取代的另一链处于单链状态。这种由单链DNA分支和双链DNA-RNA分支形成的“泡状”体,叫做R-环结构。R-环结构一旦形成就十分稳定,而且可以在电子显微锐下观察到。所以,应用R-环检测法,可以鉴定出双链DNA中存在的与特定RNA分子同源的区域。

(二)目的克隆的鉴定

经过初步筛选获得的阳性克隆,下一步必须对带有目的序列的克隆做进一步筛选和鉴定。鉴定一般有几种常用方法:(1)分子杂交;(2)免疫学检测;(3)DNA测序;(4)蛋白质活性筛选;(5)基因互补实验。

1.分子杂交

核酸分子杂交有多种方法:原位杂交、点杂交及Southern杂交等。

原理:带有互补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单链DNA或RNA,当它们混合在一起时,其相应的同源区段将会退火形成双链的结构。如果彼此退火的核酸来自不同的生物有机体,那么如此形成的双链分子就叫做杂种核酸分子。能够杂交形成杂种分子的不同来源的DNA分子其亲缘关系较为密切;反之,其亲缘关系则比较疏远。因此DNA/DNA的杂交作用,可以用来检测特定生物有机体之间是否存在着亲缘关系,而形成DNA/DNA或DNA/RNA杂种分子的这种能力,可以用来揭示核酸片段中某一特定基因的位置。

核酸分子杂交实验包括如下两个不同的步骤:

?第一,将核酸样品转移到固体支持物滤膜上,这个过程特称为核酸印迹转移,主要的有电泳凝胶核酸印迹法、斑点和狭线印迹法、菌落和噬菌班印迹法;

?第二,是将具有核酸印迹的滤膜同带有放射性标记或其它标记的DNA或RNA探针进行杂交。所以有时也称这类核酸杂交为印迹杂交。

2.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的前体是需要有目的蛋白质,一般从纯化的蛋白质制备抗体。

原理:是细胞因子(或受体)与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结合,通过同位素、荧光或酶等标记技术加以放大和显示,从而定性或定量显示细胞因子(或受体)的水平。这类方法的优点是实验周期短,少受抑制物或相似生物池功能因子的干扰,如抗体的特异性高可区分不同型或亚型的细胞因子(如ifn),一次能检测大量标本,易标准化。与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相比,免疫学检测法在许多情况下敏感性低于前者,所得结果不表示生物学活性,有的mcab只能识别重组的细胞因子,在检测天然的细胞因子中受到限制。

如:

ELISA是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的简称。它是继免疫荧光和放射免疫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酶技术。此项技术自70年代初问世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目

前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的许多领域。

原理ELISA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试验技术。由于抗原、抗体的反应在一种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的孔中进行,每加入一种试剂孵育后,可通过洗涤除去多余的游离反应物,从而保证试验结果的特异性与稳定性。

操作步骤:(1)克隆载体表达的蛋白与固相支持物结合;(2)加入目的蛋白特异的第一抗体,洗去未结合的抗体;(3)加入二抗,二抗分子偶连有标记酶;(4)加入无色底物;(5)对酶反应产物进行观察。

3.蛋白质活性和功能互补筛选

DNA杂交和免疫检测对于多数基因和基因产物都是有效的。蛋白质活性作为克隆的指示标记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筛选的目的蛋白是一种酶,也可以根据酶对底物的反应来设计克隆的检测。

功能互补法:该方法要求被转化的宿主细胞是某一特定基因的缺陷株,携带来自野生型基因DNA 的质粒,在宿主细胞中能与缺陷基因互补,最终选择具有正常功能的转化细胞。

基因转移技术

基因转移技术 什么是基因转移技术? 基因转移技术是将特定的外源基因信息转入到受体细胞或生物并使其表达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基因转移技术已广泛用于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治疗与转基因动物模型建立等研究方向。 基因转移方法有哪几类? 一、化学转染 1.磷酸钙法 该技术通过将磷酸盐溶液和含有DNA的氯化钙溶液进行缓慢混合,形成DNA-磷酸钙共沉淀复合物。复合物能粘附于细胞膜上,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浆中。 优点:实验室中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最广泛使用的方法。试剂易获得,成本低,可用于瞬时转染和稳定转染。 缺点:重复性差,转染效率低。对基因和细胞的选择要求较高。 2.DEAE-葡聚糖法 DEAE-葡聚糖是最早开发的转染试剂之一。它是一种可溶的聚阳离子碳水化合物,通过与带负电的DNA结合形成聚集物。携带正电荷的复合物与带负电荷的细胞膜结合,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中。与磷酸钙转染过程中形成的复合物颗粒相比,其粒径更小。 优点:该试剂价格便宜,并且过程简便、效率较高。一般常用于瞬时转染,DNA使用量较少。 缺点:不适用于稳定转染。 3.脂质体法 脂质体分为单层脂质体和多层脂质体。常用的阳离子脂质体与带负电的DNA结合,形成DNA-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从而吸附到带负电的细胞膜表面,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的效率可以通过整合病毒蛋白来提高,从而促进病毒包膜和细胞膜之间的主动融合。这种融合粒子被称为病毒体。 优点:能够在活体内应用,毒性低、重复性好。适用性广,在很多细胞中能得到有效的瞬时转染和稳定转染效果。 缺点:试剂难以自制,商品较为昂贵,转染效果在不同细胞类型中差异较大。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1. 内容 一、原核微生物(细菌)的基因重组 1.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通过转化而形成的杂种后代,称转化子。转化因子的本质是离体的DNA片段(核基因组断裂的碎片,并能与受体菌的核染色体组发生重组)。除dsDNA或ssDNA外,质粒DNA也是良好的转化因子,但它们通常并不能与核染色体组发生重组。 2.转导:以缺陷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由转导作用而获得部分新性状的重组细胞,称转导子。 ?普遍性转导(完全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 ?局限性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3.接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通过接合而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称为接合子。 E.coli的4种接合型菌株:F+菌株、F-菌株、Hfr菌株、F’菌株。 4.原生质体融合:用人工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 二、真核微生物(真菌)的基因重组 1.有性生殖:真菌的有性生殖和性的融合发生于单倍体核之间。大多数真菌核融合后进行减数分裂,并发育成新的单倍体细胞。亲本的基因重组主要是通过染色体的独立分离和染色体之间的交换。 2.准性生殖:有一类不产生有性孢子的丝状真菌,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染色体单元化和基因重组,由此导致的变异过程。(异核体的形成、核融合形成杂合二倍体、单倍体化进行体细胞重组) 2. 练习 一、选择题 1. 准性生殖:() A.通过减数分裂导致基因重组 B.有可独立生活的异核体阶段 C.可导致高频率的基因重组 D.常见于子囊菌和担子菌中 答案:B

高中生物练习-基因重组使子代出现变异(1)(教师版)

4.2 基因重组使子代出现变异 一、选择题 1.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②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④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基因重组原理及学生对生物科技的关注.培育太空椒是种子在失去重力作用下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克隆”是一项无性繁殖技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杂交技术和转基因技术都是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2.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姐妹染色单体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导致纯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D.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重组的几种类型.基因重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在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样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就进行了重组;还有就是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基因重组;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基因工程.因此可见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中相同片段是相同基因,不是等位基因;C中纯合体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D中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3.右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 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 A.重组和易位 B.易位和易位 C.易位和重组 D.重组和重组

浅析非病毒载体基因转移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浅析非病毒载体基因转移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摘要:目前基因治疗已经成为科学家治疗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一种新手段,基因导入技术是基因治疗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技术。目前研究较多的基因导入技术共分为两大类:一,病毒载体基因导入法;二,非病毒载体基因导入法。前者转染效率高,但存在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等问题。因此,近年来人们对非病毒类载体系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非病毒载体基因转移技术现状和展望 非病毒载体基因转移方法又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如:注射法、基因枪法、电穿孔法、超声波法等都是借助物理力量穿透细胞膜达到基因转移的目的;化学方法则是借助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化合物辅助完成基因转移。尽管近年来在非病毒基因转移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而言,非病毒载体相对于病毒载体来说转移基因的效率要低,在体内的基因转移尤其如此。现在把目前较常用的非病毒载体基因转移方法的优势和局限综述如下。 1 物理方法 就是基于物理力量造成细胞膜的瞬间缺损,从而使质粒DNA进入细胞内的方法。如基因枪法、电穿孔法、超声波法等,还有近年来发现的激光相关辅助方法。 注射法 直接将质粒DNA注射入组织细胞中达到基因转移的目的。有学者成功地将裸露的质粒DNA注射入肌肉、肝脏、皮肤等组织,但基因表达水平较低。注射法中,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起了一定的作用,它们能够特异或者非特异性地结合DNA并且介导DNA的内吞,但这些受体的详细作用机制不甚清楚。由于注射法有其独特优点如:方法简单,不需特殊试剂且毒性低而受到欢迎。此外,借助显微操作系统进行的显微注射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制备转基因和基因剔除动物模 型的首选。 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是一种全新的基因导入技术,它以压缩气体(氦或氮)转换成的气体冲击波为动力,把附着于高速微弹上的DNA直接射入细胞、组织和细胞器,基因枪导入的基因被证明可在广泛类型的细胞中得到瞬时的、高效率的表达。基因枪法是皮肤、黏膜以及手术局部暴露组织较理想的基因转移方法,因而基因枪被认为是将来DNA疫苗的良好免疫工具。但是基因枪法用于基因治疗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如通过对微弹颗粒表面结构的改良使其可以结合更多的DNA或者使结合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归纳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归纳 名词: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 4、诱发突变(人工诱变):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5、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6、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语句: 1、基因突变 ①类型: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②特点:普遍性;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突变率低;多数有害;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③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

⑤实例: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b、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安康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 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 ⑦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各种射线(辐射诱变),激光(激光诱变);化学因素—秋水仙素等b、优点:提高突变率,变异性状稳定快,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c、缺点: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的个体往往不多,需处理大量的材料。d、如青霉素的生产。 2、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3、基因重组: ①类型: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②意义:非常丰富(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减数分裂)实现。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进

高中生物基因重组

高中生物基因重组2019年3月21日 (考试总分:108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8 分) 1、(4分)果蝇(2n=8)是遗传学经典材料,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 (1)测定果蝇基因组序列,需对____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2)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按照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F2中出现这种表现型及其比例的原因是____。F2中灰身果蝇再随机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3)现有一只黑身雌蝇丙,其细胞中的I、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联会且均相互分离。如果在该变异果蝇的一个细胞中观察到6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处于_____分裂____时期。 2、(4分)下图是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甲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乙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其中Ⅱ-3个体为纯合子。请根据家族系谱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染色体上,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染色体上。 (2)Ⅲ-1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Ⅲ-12与Ⅲ-13结婚,则他们生一个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3、(5分)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A和a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细胞凋亡是基因程序性调控的结果,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 C.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正常血红蛋白分子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 4、(5分)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B.基因重组有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 C.基因重组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D.基因重组有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5、(5分)图为某二倍体植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部分染色体组成。下列对于该细胞分裂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的基因组成是RRDd B.该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C.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8条 D.该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6、(5分)普通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突变体M和N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B.突变体N的DNA与突变体M混合培养能得到X C.X与普通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 D.突变体M和N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基因突变 7、(5分)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B.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新的基因型 D.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新基因和新性状的产生 8、(5分)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该生物体中rRNA的合成一定与核仁有关 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C.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猫叫综合症”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疾病;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9、(5分)下图表示雄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归纳

名词: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 4、诱发突变(人工诱变):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5、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6、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语句: 1、基因突变 ①类型: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②特点:普遍性;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突变率低;多数有害;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③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 ⑤实例: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https://www.360docs.net/doc/6d15666843.html,;—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b、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安康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 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体的筛选和鉴定_百替生物

第四章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体的筛选和鉴定 第一节转化 基因片段在体外只是一段核酸分子,是化学物质,无法表现出遗传物质的生命活性。只有当其存在于活细胞后,生命的特征才能充分展示出来。在分子克隆实践中,在体外操作的核酸分子只有进入细胞以后才能达到克隆的目的。 一、重组DNA分子转入原核生物细胞 1.重组质粒DNA分子转化大肠杆菌 转化(transformation)——重组质粒DNA分子通过与膜蛋白结合进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稳定维持和表达的过程。 转化不仅适合于大肠杆菌受体细胞,而且适合于枯草杆菌和蓝藻等其他原核生物以及酵母等低等真核生物受体细胞。 (1)CaCl2处理后的细菌转化或转染 A、制备感受态细胞 受体细胞的细菌,经一定浓度的冰冷的CaCl2(50~100mmol/L)溶液处理后变成。 所谓感受态细胞,处在感受态状态的菌体有摄取各种外源DNA的能力。 转化: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捕获和表达质粒载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 转染: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捕获和表达噬菌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 好的感受态细胞,每微克的超螺旋质粒DNA可得5×107个转化体。 B、细胞转化(或转染)的具体操作过程: ①将处于对数期的新鲜培养物于0℃4000转/分离心10分,回收细菌细胞; ②将细胞用0℃的0.1mol/L CaCl2低渗溶液处理30分钟,离心回收细胞,再用适量0℃的0.1mol/L CaCl2重悬细胞,以诱导感受态产生。 ③加入适量DNA,于42℃热处理混合物90秒,使DNA分子被细胞吸收; ④将混合物快速转到冰浴中,冷却1~2分,加入适当的培养基,在37℃培养45分,使细胞复苏并表达质粒所携带的转化基因; ⑤通过选择培养基上平板培养,选择转化体。 ⑥如果用抗菌素筛选转化体,作为对照的受体菌应该在此培养基上不生长。 (2)电穿孔转化法 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压电脉冲作用,在大肠杆菌细胞膜上进行电穿孔(electroporation),形成可逆的瞬间通道,从而促进外源DNA的有效吸收。 受体细胞的准备:当细菌生长到对数中期后予以冷却、离心,然后用低盐缓冲液充分清洗降低细胞悬浮液的离子强度,并用10%甘油重悬细胞,使其细胞浓度为3×1010个/ml,分装,在干冰上速冻后置于-70℃贮存。每小份细胞融解后即可用于转化,有效期达6个月以上。 (3)三亲本杂交接合转化大肠杆菌 原理:是基于非接合型质粒的迁移作用(mobilization)而建立的一种DNA转化方式。首先将具有接合转化功能的辅助质粒转移至含有重组质粒的供体细胞中,然后将这种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进行混合,促使两者发生接合转化作用,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整个接合转化过程涉及到3种有关的细菌菌株,即待转化的受体菌、含有要转化的重组质粒DNA的供体菌和含有广泛宿主的辅助质粒的辅助菌,故称三亲本杂交接合转化法。 尤其适用于那些难以采用Ca2+诱导转化法或电穿孔法等进行重组质粒DNA分子直接转化的受体菌。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练习题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选择题 1.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编码区起始端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再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有可能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 A.置换单个碱基对 B. 增加4个碱基对 C.缺失3个碱基对 D. 缺失4个碱基对 2.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随环境的改变而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由于细菌的数量多,繁殖周期短,因此其基因突变率很高 C.自然状态下的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变多时定向的 D.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3.人类发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突变,其突变的方式是基因内 A.碱基发生改变(替换) B. 增添或缺失某个碱基对 C.增添一小段DNA D. 缺失一小段DNA 4.下面叙述的变异现象,可遗传的是 A.割除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并相互移植,因而部分改变的第二性征 B.果树修剪后所形成的树冠具有特定的形状 C.用生长素处理未经受粉的番茄雌蕊,得到的果实无籽 D.开红花的一株豌豆自交,后代部分植株开白花 5.一个碱基对可加到DNA分子或从DNA分子上除去,这种生物体DNA碱基顺序的变化是一种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突变 D.不遗传的变异 6.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亲.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突变 D.生活条件改变 7.人类的基因突变常发生在 A.有丝分裂的间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二次分裂 D.有丝分裂的末期 8.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养出超级水稻 ②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④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9.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农民发现有一株番茄的果是黄色的,这是因为该株番茄

高一生物 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doc

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判断题 1.精子和卵细胞在受精时的随机结合,导致基因重组。(×) 2.DNA复制时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3.拟南芥细胞中某个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区段插入了一个碱基对,若该变异发生在基因中部,可能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 4.A基因可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1基因不可回复突变为A基因。(×) 5.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6.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该过程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7.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两者都能够丰富种群的基因库并改变基因频率。(×) 8.某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因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第六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患者血红蛋白mRNA的碱基序列与正常人不同。(√) 9.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变是定向的。(×) 10.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11.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 12.若某基因原有303对碱基,现经过突变,成为300对碱基,它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与原来基因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相比较,差异可能为相差一个氨基酸,其他顺序不变。(√) 13.基因突变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14.基因重组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15.基因突变属可遗传变异,必将传递给子代个体。(×) 16.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17.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18.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新的基因是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会形成新的基因型。(√) 19.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论是同源染色体还是非同源染色体间都可能发生部分的交叉互换,这种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20.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都会直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填空题

高中生物基因重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基因重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基因重组基础知识点 1、定义: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发生时期: ➀减一前(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叉互换) ➁减一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➂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 ➃基因工程(可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3、意义: 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4、基因重组在人工操作下也可实现,如基因工程、肺炎双球菌转化过程中都发生了基因重组。 5、基因重组使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因此会产生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但只是原有的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并不会产生新的性状。 6、基因重组发生的时间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和四分体时期,而不是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7、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中生物基因重组练习 1.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 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 ) A.胸腺嘧啶 B.腺嘌呤 C.胞嘧啶 D.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2.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个体是利多于弊 B.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 D.基因重组普遍发生在体细胞增殖过程中 3.下列哪种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 A.正常夫妇生了一个白化儿子 B.纯种红眼果蝇的后代出现白眼果蝇 C.对青霉菌进行X射线照射后,培育成高产菌株 D.用生长素处理得到无子番茄 4.用一定剂量的α射线处理棉花,一段时间后,发现棉花不能再吸收K了,其他离 子却能正常吸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α射线杀死了K载体 B.α射线破坏了K载体合成的酶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哪些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哪些? 1.接合作用:当细菌与细菌相互接触时,质粒DNA就可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 2.转化作用:由外源性DNA导入宿主细胞,并引起生物类型改变或使宿主细胞获得 新的遗传表型的过程,称为转化作用。 3.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细胞时,发生在供体 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称为转导作用。 4.转座(转位):转座是指一个或一组基因从一个位置转到基因组的另一个位置。可 分为插入序列转座和转座子转座。 5.基因重组:不同DNA分子间发生的共价连接称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位点特异 的重组和同源重组. 细菌从外源取得DNA,并与自身染色体DNA进行重组,引起细菌原有基因组的改变,导致细菌遗传性状的改变,称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四种方式是:(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化。(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3)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4)溶原性转换:是由于温和噬菌体的DNA(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5.原生质体融合是分别将两种细菌经处理失去细胞壁悬于高渗培养基中保持原生质体状态,然后将两种细菌的原生质体混合,滴加聚乙二醇促使原生质体融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融合后的双倍体细胞可以短期生存,在此期间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融合体经培养重新形成细胞壁,再按其遗传标志选择重组菌。 子座(Stroma):某些高等真菌菌丝体形成的一种组织体,是菌丝分化形成地垫状结构,或是菌丝体与寄主组织或基物结合而成地垫状结构物;

生物化学:基因重组与基因工(名词解释)

1.plasmid plasmid(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质粒分子本身是含有复制功能的遗传结构,能在宿主细胞独立自主地进行复制,并在细胞分裂时恒定地传给子代细胞。质粒带有某些遗传信息,所以会赋予宿主细胞一些遗传性状。因为质粒DNA有自我复制功能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等特性,故可作为重组DNA操作的载体。 2.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就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核酸内切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存在于细菌体内,与相伴存在的甲基化酶共同构成细菌的限制性修饰体系,限制外源DNA、保护自身DNA,对细菌遗传性状的稳定遗传具有重要意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为三类。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为Ⅱ类酶。 3.vector vector(载体):即基因载体,或称克隆载体,是在基因工程中为"携带"感兴趣的外源DNA、实现外源DNA的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具有自我复制和表达功能。其中,为使插入的外源DNA序列可转录、进而翻译成多肽链而特意设计的克隆载体又称表达载体。克隆载体有质粒DNA、噬菌体DNA和病毒DNA,它们经适当改造后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或兼有表达外源基因 的能力。 4.DNA cloning DNA cloning (DNA克隆):就是应用酶学的方法,在体外将各种来源的遗传物质——同源的或异源的、原核的或真核

的、天然的或人工的DNA与载体DNA结合成一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复制子,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细胞,再进行扩增、提取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即DNA克隆,又称基因克隆、重组DNA或基因工程。 5.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应用重组DNA技术有时是为分离、获得某一感兴趣的基因或DNA序列,或是为获得感兴趣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这些感兴趣的基因或DNA序列就是目的基因,又称目的DNA。目的DNA有两种类型,即cDNA和基因组DNA。 6.同源重组同源重组:发生在同源序列间的重组称为同源重组,又称基本重组。同源重组的发生依赖两分子之间序列的相同或类似性。如果通过转化或转导获得的外源DNA与宿主DNA同源,那么外源DNA 就可以通过同源重组方式整合进宿主染色体。 7.cDNA文库cDNA文库:以mRNA为模板,利用反转录酶合成与mRNA互补的DNA,即cDNA,再复制成双链cDNA片段,与适当载体连接后转入受体菌。不同细菌包含了不同mRNA为模板的cDNA分子或片段,这样生长的全部细菌所携带的各种cDNA分子或片段就代表了整个组织或细胞表达的各种mRNA信息,即cDNA文库。 8.基因组DNA文库基因组DNA文库: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染色体DNA切割成一定基因水平的许多片段,其中即含有人们感兴趣的基因片段。将这些片段分子与适当的克隆载体拼接成重组DNA

基因工程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在生产实 践中的应用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68PNN]

基因工程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姓名 学号 专业 基因工程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为自己生产出越来越多的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向大自然排放了越来越多的有害和难降解物质。如农药、塑料和各种芳香姪类化合物,这些物质正严重破坏环境和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有意识地利用生物界中存在的净化能力进行生物治理,已渐渐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手段。 然界中的生物,往往在有毒物质的选择压力下经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物种间基因的交流,进化出代谢这些有毒物质的能力。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是现代生物技术用于环境治理的一项关键技术。20世纪50 年代初,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对生物细胞核中存在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比较清晰的阐述。20世纪70年代初实现了 DNA重组技 术,逐步形成了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内容,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的生物技术。这一技术发展到今天,正形成产业化品、医药、化工、农业、环保、能源和国防等许多部门,并口益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将为世界面临的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高新生物技术,它利用现代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用DNA重组技术对生物基因组的结构或组成进行人为修饰或改造,从而改变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使之有效表达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或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性状。首先该技术高效、经济,这是传统产业工程无法比拟的。 它能按人类需要来设计和改造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产出优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品种。在低投入的情况下,能够高效生产出所需商品。而且外源基因只要进入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就可以遗传给后代,育出的优良品种,可持久利用。其次,该技术具有清洁、低耗和可持续发展的待点。现代基因工程所利用的原料是可再生及可循环使用的,不需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极少产生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废物。再次,该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具有优势。基因诊断更具预见性和准确性,而且基因治疗可从基因水平上纠正疾病,从而使疾病得以根治。 环境污染主要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体、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口趋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公害事件。因此,研究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运动规律以及防治污染的原理和方法,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探索 的课题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现许多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细菌其降解途径所需要 的酶,不是由染色体基因编码,而是由染色体外的质粒基因编码。这类质粒叫 降解质粒或代谢质粒。他们的分子量一般都比较大,大多具有接合转移能力,即通过两个细菌的相互接触,可以把质粒从一个细菌传递到另一个细菌中去,提供质粒的细菌通过复制作用仍能保持这种质粒,这样,能使降解基因在微生物群体中广泛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习题

第五章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习题(引自网络精品课程)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 .分子杂交实验不能用于 A .单链 DNA 与 RNA 分子之间的杂交 B .双链 DNA 与 RNA 分子之间的杂交 C .单链 RNA 分子之间的杂交 D .单链 DNA 分子之间的杂交 E .抗原与抗体分子之间的杂交 2 .关于探针叙述错误的是 A .带有特殊标记 B .具有特定序列 C .必须是双链的核酸片段 D .可以是基因组 DNA 片段 E .可以是抗体 3 .下列哪种物质不能用作探针 A . DNA 片段 B . cDNA C .蛋白质 D .氨基酸 E . RNA 片段 4 .印迹技术可以分为 A . DNA 印迹 B . RNA 印迹 C .蛋白质印迹 D .斑点印迹 E .以上都对 5 . PCR 实验延伸温度一般是 A .90 ℃ B .72 ℃ C .80 ℃ D .95 ℃ E .60 ℃ 6 . Western blot 中的探针是 A . RNA B .单链 DNA C . cDNA D .抗体 E .双链 DNA 7 . Northern blotting 与 Southern blotting 不同的是 A .基本原理不同 B .无需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C .探针必须是 RNA D .探针必须是 DNA E .靠毛细作用进行转移 8 .可以不经电泳分离而直接点样在 NC 膜上进行杂交分析的是 A .斑点印迹 B .原位杂交 C . RNA 印迹 D . DNA 芯片技术 E . DNA 印迹 9 .下列哪种物质在 PCR 反应中不能作为模板 A . RNA B .单链 DNA C . cDNA D .蛋白质 E .双链 DNA 10 . RT-PCR 中不涉及的是 A .探针 B . cDNA C .逆转录酶 D . RNA E . dNTP 11 .关于 PCR 的基本成分叙述错误的是 A .特异性引物 B .耐热性 DNA 聚合酶 C . dNTP D .含有 Zn 2+ 的缓冲液 E .模板 12 . DNA 链末端合成终止法不需要 A . ddNTP B . dNTP C .引物标记 D . DNA 聚合酶 E .模板 13 . cDNA 文库构建不需要 A .提取 mRNA B .限制性内切酶裂解 mRNA C .逆转录合成 cDNA D .将 cDNA 克隆入质粒或噬菌体 E .重组载体转化宿主细胞 14 .标签蛋白沉淀是 A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 B .基于亲和色谱原理 C .常用标签是 GST D .也可以是 6 组氨酸标签 E .以上都对 15 .研究蛋白质与 DNA 在染色质环境下相互作用的技术是 A .标签蛋白沉淀 B .酵母双杂交 C .凝胶迁移变动实验 D .染色质免疫沉淀法 E .噬菌体显示筛选系统 16 .动物整体克隆技术又称为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哪些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 方式有哪些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哪些? 1.接合作用:当细菌与细菌相互接触时,质粒DNA就可从一个细菌转移 到另一个细菌。2.转化作用:由外源性DNA导入宿主细胞,并引起生 物类型改变或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的过程,称为转化作用。3. 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细胞时,发 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称为转导作用。4. 转座(转位):转座是指一个或一组基因从一个位置转到基因组的另一个 位置。可分为插入序列转座和转座子转座。5.基因重组:不同DNA分 子间发生的共价连接称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位点特异的重组和同源 重组. 细菌从外源取得DNA,并与自身染色体DNA进行重组,引起细菌原有基因组的改变,导致细菌遗传性状的改变,称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四种方式是:(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化。(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3)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4)溶原性转换:是由于温和噬菌体的DNA(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5.原生质体融合是分别将两种细菌经处理失去细胞壁悬于高渗培养基中保持原生质体状态,然后将两种细菌的原生质体混合,滴加聚乙二醇促使原生质体融合。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融合后的双倍体细胞可以短期生存,在此期间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融合体经培养重新形成细胞壁,再按其遗传标志选择重组菌。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2019年3月20日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20 分) 1、(4分)多年生植物(2N=10),茎的高度由一对等位基因(E和e)控制。研究发现:茎的高度与显性基因E的个数有关(EE为高秆、Ee为中秆、ee为矮秆),并且染色体缺失会引起花粉不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花粉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2)育种工作者将一正常纯合高秆植株(甲)在花蕾期用γ射线照射后,让其自交,发现子代有几株中秆植株(乙)。其他均为高秆植株。子代植株(乙)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假设: 假设一:仅由环境因素引起; 假设二:γ射线照射植株(甲)导致其发生了隐性突变; 假设三:γ射线照射植株(甲)导致一个染色体上含有显性基因的片段丢失。 ①γ射线照射花蕾期的植株(甲)后,植株叶芽细胞和生殖细胞均发生了突变,但在自然条件下,叶芽细胞突变对子代的性状几乎无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现欲确定哪个假设正确,进行如下实验: 将中秆植株(乙)在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单株种植,并严格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三正确。2、(4分)回答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问题: (1)2013年8月18日,中国“神舟十号”飞船搭载的“大红袍1号”和“正山小种1号”等茶种顺利移交给武夷山茶叶育种基地的科研人员,进入基地培育与筛种阶段,这种育种方式是________. (2)如图甲表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该病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转运缬氨酸的tRNA一端裸露的三个碱基应该是________. (3)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该动物体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图乙所示,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4)图丙表示两种类型的变异.其中属于基因重组的是________(填序号),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____ ____(填序号),从发生的染色体种类来看,两种变异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3、(4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多肽链中,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下图是该病的病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DNA上的碱基对发生改变,此种变异称为____________。 (2)图中②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____________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遗传学上称为____ _____,该过程的场所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③过程称为____________,完成该过程的场所是____________。 (4)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为GAA或GAG,组氨酸的密码子为CAU或CAC,天冬氨酸的密码子为GAU 或GAC,缬氨酸的密码子为GUA、GUU、GUC或GUG。图中氨基酸甲是____________。 4、(4分)如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Ⅱ-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根据系谱图回答问题: (1)甲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乙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 (2)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3)若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 (4)甲病致病基因产生途径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____________,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5、(4分)下图表示人类镰刀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据图回答: (1)③过程是________,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 (2)④表示的碱基序列是________,这是决定一个缬氨基的一个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